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813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击球用具(例如,高尔夫球)的握柄有关,更详而言之,尤指可同时提供使用者左、右手不同的握持机能,具有适应左、右手不同需求的握柄内管的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
背景技术
惯用网球拍、羽球拍、高尔夫球杆、曲棍球杆等击球用具的握柄上,缠绕有天然皮革或人造皮革所制成的握柄护带,以供使用者抓握。该等惯用的护带常设计有穿孔、压纹、抛磨等结构,或者于护带中埋设或外加弹性体,以提供吸汗、防滑及减震等功能,让使用者手部能稳固且舒适地抓握住该击球用具。然而该等惯用的握柄护带,不论其作何等功能化的设计,其整体的吸汗能力、摩擦系数、弹性、吸震能力等机械性能均为一致,无法适应使用者手部不同部位而提供不同的握持机能需求。
更且,以必须同时使用双手握持球杆的高尔夫球运动,或者采用双手持拍的网球运动使用者而言,其紧紧抓握于握柄尾端部份的一手,系击球的主要力量来源,亦承受绝大部份的击球反作用力,而握持于握柄前端部份的另一手,主要系在导引击球方向,换言之,出力的一手所持的部份应供给较佳的吸震及防滑脱功能,而导引击球方向的另一手,应供给较舒适的抓握感,亦即,双手因任务不同应供给不同的需求。
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双手握持的击球用具提出一关于其握柄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可同时提供使用者左、右手不同的握持机能,以适应左、右手不同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一内管;一位于该内管外部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一由该第一端为始向该第二端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一以该第一区段的结束端为始延伸至该第二端的第二区段,且该第二区段具有一小于该第一区段结束端的整体外径,第二区段的起始端以及第一区段的结束端交界处具有一外径落差段。
一护带,固定于上述第二区段外。
本实用新型进步效果本实用新型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一,系以上述的护带及以内管的第一区段使握柄区分出两个握持区段,其中第一区段提供较佳的吸震及止滑功效,该护带则提供柔软舒适及止滑的握持效果。
本实用新型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二,系使用者以双手握持击球用具的握柄,以击球主要力量的手握持于该第一区段,以控制击球方向的手握持于该护带,使握柄可同时提供使用者两手各不同的握持机能。
本实用新型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三,系上述第一区段及护带的双握持区段,可创造击球用具握柄不同的视觉效果。


图1本实用新型内管外观平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内管的局部剖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内管缠绕一天然皮革护带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内管缠绕一天然皮革护带的示意图,图中表示将以二固定物件固定护带的起始端及结束端。
图5本实用新型内管配合一天然皮革护带形成一击球用具握柄的外观图。
图6图5中6-6的局部剖面图。
图7图5中7-7的局部剖面图。
图8本实用新型内管配合另一种天然皮革护带形成一击球用具握柄的外观图。
图9图8中9-9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本实用新型内管配合人造皮革护带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本实用新型内管10的平面外观样态。该内管10具软弹性的管体,其内部可供一击球用具(如高尔夫球杆)的杆柄穿置其中;其外部具有一第一端11、一第二端12,以及形成于第一及第二端11、12之间的锥状外轮廓。由第一端11为始向第二端12方向沿续该锥状外轮廓延伸一预定距离形成一第一区段13;以第一区段13的结束端131为始至第二端12沿续该锥状外轮廓形成一第二区段14,且第二区段14的整体外径小于该第一区段13的结束端131,因此于第二区段14的起始端141以及第一区段13的结束端131交界处具有一外径落差15。另外,该第一区段13表面设有若干止滑花纹134。该第二区段14于邻近上述第二端12一预定距离处设一凸环16,该凸环16与第二端12之间因此形成一环槽17。
如图2,系上述内管10的局部剖面图。图中表示利用上述外径落差段15,于该第一区段13的结束端131环设一内切斜面132,使第一区段13及第二区段14的交界处具有一环状内角133。
如图3,本实用新型内管10缠绕一护带20的示意图。原则上该护带20可以任一公知的护带以螺旋缠绕方式结合于该第二区段14。
如图4、图5、图6,上述护带20的缠绕起始端201伸入上述的环状内角133中,带身螺旋缠绕,相对边缘彼此交叠,而交叠部份203并未凸出于该护带20的缠绕外轮廓面204,而缠绕结束端202则齐合地终止于上述凸环16。缠绕完成的护带20,于缠绕结束端202处以一具有拘束能力的固定物件31予以束附固定之,以防止护带20的缠绕结束端202松脱。
如图7,上述束附于该护带20缠绕结束端202以及凸环16交界处的固定物件31系一具有弹性紧束力的弹性环。该固定物件31提供该护带20缠绕结束端202以及凸环16一束附力量,且该固定物件31内壁更以一凸出的固定部311嵌合于上述的环槽17中,该固定物件31即能紧附于预定位置而无任何移动之虞。
如图8、图9,本实用新型上述内管10缠绕另一种型式的护带21的示意图。该护带21由两条不同宽幅的第一及第二带体211、212并列所组成,并螺旋缠绕于第二区段14外。与前述相同的是,图8的护带21的缠绕起始端213伸入上述的环状内角133中,带身螺旋缠绕,相对边缘彼此交叠,而交叠部份214并未凸出于该护带20的缠绕外轮廓面215,而缠绕结束端216则齐合地终止于上述凸环16。缠绕完成的护带21,于缠绕结束端216处以上述具有拘束能力的固定物件31予以束附固定之。
上述图1至图9中所表示的护带20、21为天然皮革制成的长条状结构。
如图10,本实用新型上述内管10缠绕另一种型式的护带22的局部剖面图。图中表示该护带22以人造皮革制成的长条状结构。与前述相同的是,该护带22的缠绕起始端221伸入上述的环状内角133中,带身螺旋缠绕,相对边缘彼此交叠,而交叠部份222并未凸出于该护带20的缠绕外轮廓面223。
上述的第一区段13以及护带20、21、22将该内管10区分为上、下两个握持区段,该第一区段13具有握感较为平整的外轮廓,该护带20、21、22则具有起伏状的外轮廓。以惯用右手的高尔夫球击球者为例,其击球主要力量的左手握持于第一区段13,以控制击球方向的右手握持于护带20、21、22上。因该护带20、21、22具有螺旋状起伏的外轮廓,故可提供右手一较佳的止滑功效及舒适的抓握感,使右手能够更稳定地控制击球方向。该第一区段13利用本身的结构厚度及弹性而能提供较佳的避震功能,减少左手承受的击球反作用力,而内管10橡胶材料本身的粘涩感以及其上的止滑花纹134提供较佳的防滑脱功效,使击球者能更稳定的抓握握柄及控制击球力道。因此,本实用新型握柄可同时提供使用者左、右手不同的握持机能,适应左、右手不同的需求。
其次,为符合使用者手掌大小的不同、握持位置的习惯差异,以及确切提供使用者左、右手不同的握持机能,可以改变上述内管10第一区段13以及第二区段14的轴长比例。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以若干实施例做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与范畴下做各种不同形式的改变。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已,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举凡不违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从事的种种修改或变化,俱属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一内管(10);一位于该内管(10)外部的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一由该第一端(11)为始向该第二端(12)方向延伸的第一区段(13);一以该第一区段(13)的结束端(131)为始延伸至该第二端(12)的第二区段(14),且该第二区段(14)具有一小于该第一区段(13)结束端(131)的整体外径,第二区段(14)的起始端(141)以及第一区段(13)的结束端(131)交界处具有一外径落差段(15);一护带(20),固定于上述第二区段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段(13)的结束端(131)具有一环设的斜面(132);上述的斜面(132)为一内斜切面,该第一区段(13)及第二区段(14)的交界处具有环状内角(13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一护带(20),螺旋缠绕固定在上述内管(10)的第二区段(14),该护带(20)缠绕起始端(201)的边缘伸在该环状内角(133)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护带(20)缠绕结束端(202)和上述内管(10)的第二端(12)交界处具有一用于固定的拘束固定物件(3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区段(14)在邻近上述第二端(12)处具有一凸环(16),该凸环(16)与第二端(12)之间具有一环槽(17);上述护带(20)的缠绕结束端(202)位于该凸环(16)处;上述护带缠绕结束端(202)以及上述凸环(16)交界处具有一用于拘束固定的固定物(3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物件(31)为一具有弹性紧束力的弹性环,该弹性环内壁具有一凸出的固定部(311),该固定部(311)嵌合在上述的环槽(17)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内管(10)的第一区段(13)表面具有止滑花纹(13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护带(20)为人造皮革制成的长条状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护带(20)为天然皮革制成的长条状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击球用具的握柄结构,包含一内管,其内部供一击球用具的杆柄穿置其中;其外部具有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一护带,固定于上述第二区段外。以上述的护带及以内管的第一区段使握柄区分出两个握持区段,其中第一区段提供较佳的吸震及止滑功效,该护带则提供柔软舒适及止滑的握持效果。
文档编号A63B53/14GK2808220SQ20052010896
公开日2006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0日
发明者张春夫 申请人:明兴皮革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