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290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健身器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健身器材,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双阻力,可同时训练上、下半身的健身器材。
背景技术
在运动健身领域,许多人会通过进行多样化的力量训练程序(program)及心肺训练程序,追求全面均衡的运动效果。但在组合运动程序时,如何能在较短的运动时间内、使用较少的运动器材即达到理想结果,则是个难题。
循环训练(circuit training)是一种可提供多样化力量训练的方法,它要求使用者依照预定流程去操作一系列的重量训练器材及其它类型的运动器材,在实际中,使用者通常要到具有各种运动器材的健身俱乐部进行上述训练。然而,不管是健身俱乐部或是个人家中,要提供满足上述需求的多样化训练设备,都会受到成本与空间的限制。
此外,要达到均衡训练也是个难题,通常使用者必须寻求健身教练的协助,以获得一个能够均衡地运动到全身各部位,并且包含适量心肺训练的训练程序。
为了减少训练时对运动健身器材的数量需求,某些习知器材设计成可供使用者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基本上,这些健身器材大都是通过产生一个反抗使用者运动方向的阻力,以达到训练特定部位的效果。
多数运动健身器材只提供一种阻力来源供使用者进行训练,例如美国第5,752,879号专利案所揭示的健身器材即是如此,其唯一阻力完全来自于使用者本身的重量,通过倾斜一可供使用者或躺或坐的台面,让使用者在前述台面上进行多种运动,达到训练不同部位的目的。该案的一实施例虽然设有握把,但与本案其中一特征(后详)不同的是,前述握把仅是作为使用者克服自身重量时的施力支撑,并无法产生阻力。
习知技艺中,某些划船机(rower exercise machine)试图同时训练使用者的上半身及下半身,但结果大多只能提供心肺训练,而没能提供实质的重量训练。此外,它们通常会使得上半身承受比下半身更大的负荷,从而导致上半身容易疲累。其原因在于习知划船机的座椅几乎是水平移动,下半身较无运动阻力,所以上半身会相对承受不均衡的肌肉负荷。
习知划船机的另一限制在于,它们通常只具备单一握把。某些健身器材虽然具有两个握把,但各握把并无法独立运作,使得手臂的运动方式也难有变化。无论是单一握把或是无法各自运作的两个握把,使用者都仅能进行双手同步的拉放运动。换言之,如果没有可各自独立运作的多个握把,就无法实现异步的双手运动或单手独立运动,例如扩胸(flies)或独立的手臂弯曲(arm curls)等等。进而,现今具有双握把的健身器材的握把缆线都是连接在同一卷线轮上,所以各握把的拉出阻力都是相同的,这样也会限制使用者运动的多样性。
也有人尝试让划船机模组包含更多均衡的力量训练,例如美国第4,625,962号专利案的健身器材设有一握把阻力装置供上半身运动,而且在一实施例中,使用者可用双脚推高一配重物以运动下半身。然而,该案仍有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各握把无法独立运作,所以使用者上半身的运动形式依然单调,此外,由于没有蹲曲动作,所以下半身的训练效果较低。
综合以上说明可知,在运动健身领域,人们需要一种通过较短的运动时间即能获得全面均衡的训练,并且占用空间较少的单一健身器材,它要提供可各自独立运作的双阻力系统,以让使用者进行循环训练,也就是上、下半身有不同负荷比例的多样化运动。进而,人们也需要一种健身器材,能让使用者的双手各自独立运动,以进行更多样化及更精细的训练。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健身器材,它能让使用者在短时间内使用一台节省空间的运动健身器材,即可获得全面均衡的训练,并且可让使用者的双手各自独立地往不同方向运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架体,具有一基座,将所述健身器材支撑于地面上;一第一阻力系统,提供一第一训练阻力给使用者的上半身,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包含有设置于所述架体的一第一阻力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阻力组件连接的至少一握把;一第二阻力系统,提供一第二训练阻力给使用者的下半身,所述第二阻力系统包含有设置于所述架体的一座椅承架,以及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承架上的一座椅,所述座椅可位于所述座椅承架上的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具有一第一位能,所述第二位置具有一第二位能,所述第一、第二位能之间的差距形成所述第二训练阻力。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阻力系统可不受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影响而独立运作。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可不受所述第二阻力系统影响而独立运作。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及第二阻力系统可互不影响地各自独立运作。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握把包含有一右握把及一左握把,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分别通过一右缆线及一左缆线连接至所述第一阻力组件,以使所述二握把互不影响地各自独立运作。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右缆线及左缆线分别与一右滑轮、一右卷线轮组件及一左滑轮、一左卷线轮组件配接,所述右滑轮、左滑轮、右卷线轮组件及左卷线轮组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所述右卷线轮组件及左卷线轮轮组件为互不影响地各自独立运作,所述二握把也为各自独立运作。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至少一控制钮,以控制所述第一训练阻力的阻力值。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包含有一操控台,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用以与所述操控台进行通讯的通讯装置。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至少一控制钮,以控制所述第二训练阻力的阻力值。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包含有一操控台,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用以与所述操控台进行通讯的通讯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健身器材具有下列优点a)本发明让使用者在短时间内使用一台节省空间的健身器材即可获得全面均衡的训练。
b)本发明具备可各自独立运作的双阻力系统,可让使用者同时运用或单独运用其中一个进行锻炼。
c)本发明具备可各自独立运作的双阻力系统,可在运动过程中为使用者持续提供上半身及下半身不同等级的阻力,以调整使用者的双腿、手臂及心肺系统之间的负荷比例,如此,可让使用者在单一健身器材上,在一段连续的运动时间内,达到等同于循环训练、间歇训练(intervals training)或其它类似训练的效果。
d)本发明让使用者的双手可以各自独立运动或是同步运动。
e)本发明让使用者可独自操作任一握把,如此,使用者可只用单手,或者是以双手同向或反向、同步或异步地将握把拉往各种角度,以进行多样化的上半身训练,例如手臂弯曲(arm curls)、张臂扩胸(reverse flies)……等。


图1a是本发明的健身器材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的座椅承架大约定位于10度斜角,而且座椅位于第一位置,图中还显示出壳罩的内部结构;图1b显示图1a的健身器材,但座椅位于第二位置;图1c显示图1a的健身器材,但壳罩完整呈现,没有显示内部结构;图1d显示图1b的健身器材,但壳罩完整呈现,没有显示内部结构;图1e显示图1a的健身器材,但座椅承架大约定位于40度斜角,而且座椅位于第二位置;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右前方立体图,显示出左右两侧的握把、滑轮、缆线及卷线轮组件;图3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右后方立体图,其中圈划出滑轮的位置;图3b是滑轮一实施例的放大图,显示出V形沟槽,并且定义沟槽的角度(即「V Angle」)与深度(即「V Depth」);图3c是滑轮一实施例的放大图,显示具有宽V形沟槽,而且一缆线拉出至右侧,以此表示缆线拉出时具有宽广的角度范围;图4示意使用者可利用握把上的控制钮控制座椅承架的倾斜角度;图5a显示握把的一实施例,其具有单一控制钮;图5b是握把的一实施例的放大图,显示其具有二控制钮;图6显示握把的一实施例,其停放在一握把承座上;图7a是健身器材一实施例的右后方立体图,显示握把位于一停放位置,及其相对于操控台及踏板的关系;图7b是图7a当中的握把、操控台及踏板的放大图;图8a显示「抬举式(lift-type)」的座椅承架,其中的座椅位于第一位置;图8b显示图8a的座椅承架,但座椅位于第二位置;图9a及图9b是本发明的健身器材一实施例的侧视图,示意使用者将座椅由第一位置往后推至第二位置,同时将握把往外拉出(如虚线所示);图10a及图10b显示图1e的健身器材,其中的座椅承架大约定位于40度斜角,而且座椅活动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图11a及图11b显示当座椅承架由一较低位置偏转至一较高位置时,座垫所形成的平面与踏板位置(代表脚部位置)的相对变化;图12a及图12b显示使用者将座椅沿着座椅承架往后推时,座椅承架的斜度随之增加;
图12c及图12d显示图12a及图12b当中的座椅的细节,显示椅背随着使用者将座椅沿着座椅承架往后推时逐渐倾斜;图13是本发明的可倾斜座椅承架一实施例的侧视图,显示座椅阻力装置经由一座椅缆线连接至座椅。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以下将配合附图列举本发明的若干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各附图当中,对等或近似的部件标示相同的编号。以下的详细说明是本发明目前已知的较佳实施例,当然,对熟习此项技艺者而言,本发明还可采用其它多种显而易知的等效实施方式,而各种实施方式均应被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如图1a、1b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双阻力的健身器材100,健身器材100大体上是由一架体110、一第一阻力系统及一第二阻力系统所构成,其中,第一阻力系统为使用者上半身提供一第一训练阻力,第二阻力系统为使用者下半身提供一第二训练阻力。二阻力系统可互不影响地各自独立运作,即,使用者可以单独运用其中一个,或是同时运用二者。各阻力系统可以提供不同等级的阻力,而且阻力等级可随时变更。由此,健身器材100能为使用者提供上、下半身可随时变更等级的阻力,如此即可改变使用者在一段运动时间中的双腿、手臂及心肺系统之间的负荷比例。因此,在本发明的健身器材100上运动一段时间,可达到等同于循环训练、间歇训练或其它类似训练的效果。
架体110提供健身器材100的支撑结构,其具有将健身器材100支撑于地面上的一基座112。架体110的结构材料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与硬度,以能支撑使用者的体重以及第一、第二阻力系统的重量。
健身器材100具有将部分构件包覆住的一壳罩150,主要具有防尘及安全防护的作用。图1a至1e中均显示出壳罩150的所在位置,其中,图1a、1b及1e中以透明方式表现壳罩,因此可看见其内部结构,而图1c及1d显示壳罩150在健身器材100的相对关系,无法看见其内部结构。
如前所述,第一阻力系统为使用者的上半身提供一第一训练阻力,其大致包含有一设于架体110的第一阻力组件130,以及经由缆线134连接至第一阻力组件130的至少一握把132。当使用者拉动握把132时,必须抵抗第一阻力组件130所产生的阻力,由此达到运动上半身的效果。此外,第一阻力系统可独立运作,不受第二阻力系统影响。
当使用者捉握并拉动握把132时,第一阻力组件130会对缆线134产生一动态阻力。本实施例具有二握把(一右握把及一左握把)132,右握把与左握把132分别经由一右缆线及一左缆线134各自独立地连接至第一阻力组件130。第一阻力组件130可能包含飞轮及涡电流制动器(Eddy Current Break;ECB)的组合或其它装置,以产生动态阻力给缆线134及握把132。
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右前方立体图,图中显示一右握把及一左握把132分别经由一右缆线及一左缆线134连接至第一阻力组件130。二缆线134先分别绕过一右滑轮及一左滑轮138,并且可依需要再绕过第二组滑轮(即右导向滑轮及左导向滑轮)139,如此到达一右卷线轮组件及一左卷线轮组件136。
右滑轮及左滑轮138被设计成可让右缆线及左缆线134滑顺地拉往各种角度,以便让使用者进行多样化的运动。有许多方法可以达成前述功效,例如,滑轮本身可以扭转、滑轮具有可让缆线拉往各种角度的V形沟槽、或是其它功能类似的设计。
如图3a~图3c所示,显示健身器材采用具有V形沟槽(V-groove)的右滑轮及左滑轮138,各滑轮138具有宽V形沟槽,使得缆线134可被拉往各种角度。图3b中定义了V形沟槽的角度(即「V Angle」)与深度(即「V Depth」)。滑轮138的沟槽角度通常会大于60度,而沟槽深度通常会小于滑轮直径的20%。因此,本实施例的滑轮138的V形沟槽角度相对较宽、深度相对较浅。
右卷线轮组件及左卷线轮组件136通常各包含有弹簧及离合器轴承(clutchbearing),弹簧可回卷缆线134,使其维持紧绷状态。离合器轴承使右握把及左握把132可在同轴的二卷线轮组件136上各自独立运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可在使用者背后位置增设第二对握把(以下称后握把),让使用者可以进行推式运动(相对于利用使用者面前的第一对握把132所进行的拉式运动)。在此实施例中,后握把可连接至同一阻力组件130,但若延续前述飞轮组件的型式,则必须加装离合机制。
右握把及左握把132可根据使用者的操作各自独立运作。使用者能将握把132拉往各种角度,并可选择单手拉动,或是双手同向或反向、同步或异步地拉动。如此,使用者可依据个人需求决定合适的运动内容。例如,使用者可在某段时间内只运动特定单手,或者是同时运动双手,包含双手同步及异步的运动。由此,使用者便能进行多样化的上半身训练,包含手臂弯曲、张臂扩胸及其它类似运动。
如图4~图6所示,握把132上还可结合一手控控制器,让使用者能以手动方式控制第一阻力系统及第二阻力系统的阻力等级,或是将其切换成由程序适时控制的自动模式(后详)。在手动控制时,使用者通过第一阻力系统(即设定缆线134的阻力等级)及第二阻力系统(即设定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控制其上半身及下半身的阻力等级。前述手控控制器可设计成各种排列及数量,例如,可由单一控制钮(如图5a所示)或由多个控制钮(如图4、图5b及图6所示)构成,以及,其中一控制钮170用于启动自动功能、另一控制钮171用于启动手动功能。当然,控制钮170、171也可能是不同形式、或设置在握把132上的不同位置,也可能控制其它功能,例如,一控制钮用于控制第一阻力系统的阻力等级,另一控制钮用于控制第二阻力系统的阻力等级。
除此之外,握把132可再设置一通讯装置172,用于在手动控制时将使用者的设定传输至第一阻力系统及第二阻力系统,或是在自动控制时将使用者选定的运动程序传输至操控台140(如图6所示)。通讯方法有许多实施选择,例如红外线(IR)、射频(RF)或其它类似方式。在图4中,使用者将座椅承架120的斜度由某原始角度调整至某特定角度,例如图中所示的20度,以增加或减少其下半身的阻力。握把132可进一步包含一心跳频率监测装置,并且将测得的心跳频率值利用通讯装置172传输至操控台140,以便反馈至运动程序,使第一阻力系统或第二阻力系统的阻力产生变化。
健身器材100可进一步提供握把承座160供握把132停放。图6概要表现一握把132停放在一承座160时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当握把132停放在承座160时,承座160还能利用触接电极为握把132充电,使握把132常保通讯所需的电力,减少替换电池的作业。
如图7a及7b所示,健身器材100可选择性地设置一操控台140,其可利用程控第一阻力组件130的阻力以及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及/或一座椅阻力组件220的阻力,后详)。在自动控制时,前述程序可以控制施加给上半身及下半身的二训练阻力,让使用者能专心运动,无需留意何时该变更阻力。施加给上半身及下半身的阻力等级会依据前述程序而改变,而且,如果需要的话,使用者可以将若干运动型态编成一个完整程序。使用者能用手动操作或是通过循环训练程序改变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以及施加给缆线120的阻力,以此调整使用者的双腿、手臂及心肺系统之间的负荷比例。
操控台140可以包含一个能提供指示及给使用者反馈讯息的显示器。例如,在自动操作模式之下,程序可提示使用者执行特定运动预定次数。前述指示及反馈讯息可以通过视觉及/或声音传达给使用者。特别是对新使用者,可提供适当的指示讯息、提供激励讯息,诸如此类。再者,前述程序可显示出一循环训练程序的特定区段的参数设定,例如,在「暖身」区段中,第一及第二阻力系统的阻力等级、该区段的时间等等。
如前所述,第二阻力系统给使用者的下半身提供一第二训练阻力,它通常包含一设于架体110的座椅承架120,以及一设于座椅承架120上的座椅124。如图9a、图9b、图12a及图12b所示,座椅124可让使用者利用蹬踢踏板128在座椅承架120上的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接近于座椅承架120的低端121,具有一第一位能。前述第二位置接近于座椅承架120的高端121,具有一第二位能。前述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的位能差距,形成抵抗使用者推动座椅124的第二训练阻力。第二阻力系统可独立运作,不受第一阻力系统的影响。
座椅承架120可设计成多种形式,例如,可以采用本说明书中多数图面所示的倾斜导轨形式,或是采用如图8a及图8b所示的「抬举式(lift-type)」结构。当然,其它能让座椅124在具有位能差距的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座椅承架120,均为本发明所接受。
在前述座椅导轨形式的实施例中,座椅124以可滑动的方式设于座椅承架120上,可沿着座椅承架120的长轴向,由位于导轨低端121的第一位置移动至位于高端122的第二位置。当座椅124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1a及图10a所示)具有第一位能,而当座椅124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1b及图10b所示)具有第二位能。在本例中,位于导轨较低处(例如接近于座椅承架120低端121)的第一位置,其位能会低于位于导轨较高处(例如接近于高端122)的第二位置。前述第一、第二位能的差距便产生第二训练阻力,当使用者利用蹬踢踏板128将座椅124推往座椅承架120的较高处时,其下半身必须抵抗第二训练阻力。
当前述二位置之间的位能差距愈大,则使用者运用腿部将座椅124由第一位置推至第二位置的阻力等级愈大、困难度愈高。因此,第二阻力系统可以发挥锻炼使用者下半身的功能。举例来说,在图1a、图1b、图9a及图9b中,当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约为10度时,前述第一位置(如图1a、图9a所示)及第二位置(如图1b、图9b所示)之间的位能差距,会小于在图10a及图10b中,座椅承架120倾斜约40度时的位能差距。
如图1a至图1e所示,座椅124由椅垫126及椅背125构成,并且通过结合装置127装设在座椅承架120上。在座椅承架120采用导轨形式的实施例中,结合装置127让座椅124可滑动地装设在座椅承架120上,例如,结合装置127可以采用滚轴。当然,本发明也可利用其它形式的装置将座椅124装设在座椅承架120上。
当使用者坐在座椅124上时,是面向座椅承架120的低端121(如图9a、图9b、图12a及图12b所示)。座椅124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可能位于座椅承架120长轴向上的任何位置。
在倾斜导轨形式的座椅承架120的一实施例中,还设有一可改变座椅承架120倾斜角度的调整装置129,以使座椅124的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的位能差距更大或更小,即,使得座椅承架120有不同的倾斜角度时,使用者利用蹬踢踏板128推动座椅124沿着座椅承架120移动相同距离,必须抵抗不同的阻力。例如,请比较图1a、图1b及图10a、图10b两组图面,在前者中,座椅承架120的倾斜度设定在10度左右,在后者中,倾斜角度设定在40度左右。如图1a至1e所示,显示出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可变范围,在本例中,当座椅124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位移时,倾斜角度可能是大约10度到大约40度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10还包含一支架114,其由基座112往上延伸至一枢转点116(如图1a、图1b、图1e、图2、图9a至图10b所示)。枢转点116可能位于座椅承架120的中间点123至低端121之间。枢转点116的位置与座椅承架120的低端121相隔一段距离,有助于使用者呈蹲曲姿势进行该类运动,同时还可减轻使用者膝盖所承受的压力。
如图11a~图12b所示,显示当座椅承架120以枢转点116为轴改变其倾斜角度时,分别由椅垫126及踏板128(代表脚部位置)所形成的两个平面的相对关系。当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较小时(如图11a、图12a所示),使用者的脚部位置通常会低于由椅垫126所形成的平面,而且使用者的脚尖会在踏板128上倾斜朝前,与座椅承架120的导轨大约呈135度的夹角。相对地,当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较大时(如图11b、图12b所示),使用者的脚部位置通常会高于由椅垫126所形成的平面,而且使用者的脚底与座椅承架120的夹角较小,大约为105度。
座椅承架120以可偏转的方式设在枢转点116上,亦即相对于地面的夹角可以改变。一般而言,前述夹角大约可在0度至45度之间变动。
较佳的倾斜角度是10度至40度之间(例如,图1a至1d显示倾斜角度大约为10度,而图1e显示倾斜角度大约为40度)。当倾斜角度在大约10度以上时,使用者的体重即可使其脚底抵压在踏板128上,并且仍可移动(后详)。不同于习知划船机,使用者的双脚并不需要利用束带或杯状物定位于两个分隔的踏垫上。使用本发明的健身器材100时,使用者可依据所进行的运动种类及习惯偏好而变动其双脚的踩踏位置。而且,使用者可通过选定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使双腿必须出力抵抗对应的阻力。本发明的健身器材100可让使用者进行尤如划船的运动,或是简易地往上推举本身体重,其具有比习知划船机更高的腿部负荷比例,并以此提供能均衡训练上半身与下半身的运动。当倾斜角度愈大时,使用者腿部承受的负荷比例就愈大。
调整装置129可以采用手动操作或是利用马达驱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使用者都可通过改变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调整第二阻力系统相对于第一阻力系统的阻力等级,以此调整双腿、手臂及心肺系统之间的负荷比例。
当调整装置129为手动式机构时,使用者必须以手动方式将座椅承架120定位于所需的倾斜角度。有许多方法可用来完成上述功能,例如,采用可用手旋动的螺杆,或是其它类似的手动式调整机构。
或者,当调整装置129为自动化的电子式机构时,即可在使用者持续运动时不断地变化倾斜角度。例如,应用一个装有发动机的调整装置129,即可达成持续变化倾斜角度的功能。不同于手动式调整,自动化调整可将座椅承架120定位于可变范围内的任何角度。使用者可以通过握把132上的控制钮或是操控台140内的程序来控制调整装置129。
装有发动机的调整装置129可包含一升降机构(例如一螺杆促动器或类似机构),用以升高或降低座椅承架120的高端122,以此调整其倾斜角度。
由于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及其对应的腿部阻力能被自动调整,因此使用者可以持续地运动,不需停止下来调整腿部阻力。如此可让使用者不用中断运动即可切换上半身及/或下半身训练,同时也让使用者得以进行间歇训练(intervalstraining)或其它类似训练。此外,阻力可配合心跳频率的侦测值而适时增减,让使用者的心跳频率维持在某范围内,即进行「心跳频率区间(Heart rate zone)」的训练模式。
在如图8a及图8b所揭示的「抬举式(lift-type)」座椅承架120的实施例中,使用者利用蹬踢踏板128将座椅124由较低的第一位置(如图8a所示)往后往上移动至较高的第二位置(如图8b所示)。也就是当使用者将座椅124往后推时,座椅承架120会将座椅抬至较高的第二位置。
第二阻力系统可再包含一阻力装置,以便使用者推动座椅124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除了前述二位置的位能差距,额外增加其必须抵抗的阻力。附加的阻力装置可以通过下述结构提供如图13所示,一缆线222的一端连结于座椅124,另一端设有一轴芯及一座椅阻力装置220。座椅阻力装置220或者也可设计成能调整座椅承架120的倾斜角度,以增加或减少座椅124的二位置之间的位能差距,改变座椅124移动时的抵抗阻力。
座椅阻力组件220可包含一设于轴芯上的飞轮,并且另通过磁性制动器、发电机或类似装置产生阻力。采用发电机的优点在于,模组可以完全自我供电,不需依赖外部电源,而这对健身俱乐部而言十分重要。
架体110设有一踏板128,其与座椅承架120间隔一段距离,以便使用者在上下机台时,腿部可直接穿越二者之间。不同于习知划船机,本发明的健身器材100的踏板128为单一板件,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并且不以束带或扣夹等装置固定使用者脚部,而是让使用者可以不受拘束地踩踏在踏板128上的任意位置。踏板128面积相对较大,而且提供使用者坚实的踩踏基础,让使用者得以进行多样化的运动,例如单腿或双腿的蹲曲动作、小幅度的跳跃等等。
此外,由于踏板128没有和座椅承架120连在一起,所以,座椅124可以不受踏板128影响,独立地在座椅承架120上升降位移。而且,踏板128也可独自偏转,使得踏板128与座椅承架120的活动彼此互不影响。
踏板128可再包含一设置于表面的弹性垫(图中未示),弹性垫使得使用者必须运用其用以维持稳定的肌肉(stabilizing muscles),由此扩展训练,强化肌肉。
前已述及,座椅124是通过一结合装置127而以可滑动的方式装设于座椅承架120上(如图1a所示)。结合装置127的一实施例可能包含滚轴,使得座椅124能在座椅承架120上滑动。当然,也可采用其它装置达成相同效果。
座椅承架120还可设置沿长轴向散布的挡止件,让使用者可以限定座椅124的下滑行程以及停止使用时的座落位置。除此之外,或是二者择一地,结合装置127可进一步包含一用以将座椅124定位的锁定机构,如此,当使用者只想锻炼手臂时,便可将座椅124锁定在适当位置。暂时锁定座椅124也可方便使用者坐上或离开健身器材100。
前述锁定机构可采用多种型式达成,例如,锁定机构可能包含一弹簧致能的摩擦制动器,当使用者坐在椅垫126上时,前述摩擦制动器呈解掣状态。当使用者离开椅垫126时,弹簧会使摩擦片紧压座椅承架120,使得座椅126稳固定位。锁定机构可再应用几何学产生自紧作用(self-energizing),以此强化锁定力量。
大体而言,椅垫126的尺寸适用于一般使用者。椅背125具有回复弹性,换言之,椅背125可随使用者施力而同步倾斜,协助使用者在运动过程中保持适当姿势。椅背125可采用一弹簧机构或类似装置弹性倾斜。
座椅124表面可再设置一弹性垫,如此,使用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均须紧绷其腹部及背部肌肉,所以可更快速地锻炼这些肌肉。
本发明的健身器材100提供两个独立运作的阻力系统,即,一用于训练使用者上半身的第一阻力系统,及一用于训练使用者下半身的第二阻力系统。统合使用时,便能通过单一器材达到等同于循环训练的运动效果。使用者能利用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的方式,通过预先编好的循环训练程序同时控制第一、第二阻力系统的阻力等级。
循环训练程序可编排为各种型态,举例而言,假设第一阻力组件130能提供的阻力等级(以下表示为「FRL」)是1到5,而且第二阻力系统的座椅承架120能提供的阻力等级(以下表示为「SRL」)也是1到5(例如,在倾斜导轨的实施例中,由调整倾斜角度达成),下表为一循环训练程序的范例

如同典型的循环训练,在执行上述或其它循环训练程序时,使用者每分钟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换不同的运动内容,其中结合了搭配心肺训练的多样化重量训练。但不同于典型循环训练的是,使用者不再需要浪费时间往来于多台器材之间。
此外,改变各阻力等级的时间,使用者的实际运动也会改变。例如,通过可各自独立运作的握把132,使用者可只用单手,或者是以双手同向或反向、同步或异步地将握把拉往各种角度,以进行多样化的上半身训练,例如手臂弯曲、张臂扩胸……等。
同样地,通过宽大的踏板128以及座椅承架120倾斜角度可以改变,也可提供多样化的腿部运动。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具有许多优点,具体说明如下a)让使用者在短时间内使用一台节省空间的健身器材,即可获得全面均衡的训练。
b)具备可各自独立运作的双阻力系统,可让使用者同时运用或单独运用其中一者个。
c)具备可各自独立运作的双阻力系统,可在运动过程中持续提供使用者上半身及下半身不同等级的阻力,以调整使用者的双腿、手臂及心肺系统之间的负荷比例,如此,可让使用者在单一健身器材上,在一段连续的运动时间内,达到等同于循环训练、间歇训练(intervals training)或其它类似训练的效果。
d)让使用者的双手可以各自独立运动或是同步运动。
e)让使用者可独自操作任一握把,如此,使用者可只用单手,或者是以双手同向或反向、同步或异步地将握把拉往各种角度,以进行多样化的上半身训练,例如手臂弯曲、张臂扩胸……等。
虽然本发明已由以上若干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仍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予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的意涵与范围,并不受前述实施例的描述所局限。
权利要求
1.一种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架体,具有一基座,将所述健身器材支撑于地面上;一第一阻力系统,提供一第一训练阻力给使用者的上半身,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包含有设置于所述架体的一第一阻力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阻力组件连接的至少一握把;一第二阻力系统,提供一第二训练阻力给使用者的下半身,所述第二阻力系统包含有设置于所述架体的一座椅承架,以及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承架上的一座椅,所述座椅可位于所述座椅承架上的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具有一第一位能,所述第二位置具有一第二位能,所述第一、第二位能之间的差距形成所述第二训练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力系统可不受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影响而独立运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可不受所述第二阻力系统影响而独立运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力系统及第二阻力系统可互不影响地各自独立运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包含有一右握把及一左握把,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分别通过一右缆线及一左缆线连接至所述第一阻力组件,以使所述二握把互不影响地各自独立运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缆线及左缆线分别与一右滑轮、一右卷线轮组件及一左滑轮、一左卷线轮组件配接,所述右滑轮、左滑轮、右卷线轮组件及左卷线轮组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所述右卷线轮组件及左卷线轮轮组件为互不影响地各自独立运作,所述二握把也为各自独立运作。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至少一控制钮,以控制所述第一训练阻力的阻力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操控台,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用以与所述操控台进行通讯的通讯装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至少一控制钮,以控制所述第二训练阻力的阻力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健身器材,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操控台,所述右握把及左握把还包含有用以与所述操控台进行通讯的通讯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健身器材。该健身器材包含有一架体,具有一基座,将健身器材支撑于地面上;一第一阻力系统,提供一第一训练阻力给使用者的上半身,第一阻力系统包含有设置于架体的一第一阻力组件,以及与第一阻力组件连接的至少一握把;一第二阻力系统,提供一第二训练阻力给使用者的下半身,第二阻力系统包含有设置于架体的一座椅承架,以及可活动地设置于座椅承架上的一座椅,座椅可位于座椅承架上的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具有一第一位能,第二位置具有一第二位能,第一、第二位能之间的差距形成第二训练阻力。由此,本发明让使用者只需使用一台运动健身器材,即可获得全面均衡的训练,并可让使用者的双手各自独立地往不同方向运动。
文档编号A63B22/00GK1923319SQ20061010982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9日
发明者内森·皮勒斯, 马克·J·坎奈尔, 马诺克·芬斯特, J·阿狄森·皮特斯, 罗宾·诺克斯 申请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