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仰卧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仰卧板,特别是关于一种将具挠性而可弯折的阻力杆与一躺卧垫结合而让使用者可锻炼身体各部位的仰卧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具挠性而可弯折的阻力杆通常是用在锻炼手臂力量时使用,使用者两手握住阻力杆的中间并上下震动,以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但此种健身方法过于单调,而且仅能运动及锻炼某些部位的肌肉,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并不实用,无法达到使用一个器材而运动及锻炼全身肌肉的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仰卧板,将一躺卧垫与阻力杆结合,以方便使用者锻炼到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同时该仰卧板还具有便于组装、拆卸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仰卧板,包括有以下元件躺卧垫,是可供人躺卧的板体,其两侧各设有一连接座,该连接座外侧周缘设有卡合纹,并于中央朝外侧延伸设有中空凸轴,再于凸轴内压入一内侧具螺纹的中空螺套;拉杆组,是与躺卧垫连接,其具有一横杆与二具挠性的阻力杆,各阻力杆的一端与横杆连接,并于各阻力杆与横杆之间设有组合装置,各阻力杆的另一端是与连接座连接,并设有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卡合座,该封闭端中间设有穿孔,而开口端可供该凸轴置入,并于外缘向外延伸有卡合环,该卡合环外侧设有与连接座外侧的卡合纹对应啮合的卡合纹;螺合体,是供卡合座与凸轴结合之用,其一端外侧设有与凸轴内的螺套螺合的螺纹,另一端设有定位旋钮。
本实用新型的仰卧板,是将包含有具挠性的阻力杆的拉杆组与一躺卧垫结合,人体可随意躺卧在躺卧垫上如仰卧、侧躺、或趴卧,用手、脚等部位弯折阻力杆,使身体各部位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而该拉杆组与躺卧垫之间的角度可以随着使用者躺卧的姿势及欲运动、锻炼的部位而调整,另外,此仰卧板可先将阻力杆一端的卡合座套合于躺卧垫外侧的凸轴,再将螺合体从卡合座的封闭端的穿孔穿入后进入凸轴中与螺套螺合,收纳时,将螺合体由凸轴及卡合座螺出即可使阻力杆与躺卧垫分离,再将阻力杆与横杆之间的组合装置拆卸,就可以将拉杆组分为三根杆体,以方便使用者组装、拆卸以及收纳或搬运。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未压按钮时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组合装置按压按钮时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使用状态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看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仰卧板是包括有以下元件躺卧垫(10),是可供人躺卧的板体,其上铺设有软垫,并于两侧各设有一连接座(11),该连接座(11)外侧周缘设有卡合纹(12),并于中央朝外侧延伸设有中空凸轴(13),并于凸轴(13)内压入一内侧具螺纹的中空螺套(14);拉杆组,是与躺卧垫(10)连接,其具有一横杆(21)与二具挠性的阻力杆(22),各阻力杆(22)的一端与横杆(21)连接,并于阻力杆(22)与横杆(21)之间设有组合装置,各阻力杆(22)的另端是与连接座(11)连接,并设有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卡合座(23),该封闭端中设有穿孔(232),而开口端是可供该凸轴(13)置入,并于外缘向外延伸有卡合环(231),该卡合环(231)外侧设有与连接座(11)外侧的卡合纹(12)对应啮合的卡合纹,使得连接座(11)与卡合座(23)之间的卡合更加稳固,而且可以借由调整卡合纹之间啮合的角度而改变拉杆组与躺卧垫(10)之间的角度;螺合体,是供卡合座(23)与凸轴(13)结合之用,其一端外侧设有与凸轴(13)内的螺套(14)螺合的螺纹(31),另端设有定位旋钮(32),该螺合体是将具螺纹(31)的一端穿过卡合座(23)的穿孔,再与螺套(14)螺合,借着定位旋钮(32)可将此螺合体旋转以迫紧卡合座与凸轴(13),使其稳固结合。
请参考图5、6所示,上述的组合装置是一按压装置,其包括有设在阻力杆(22)端部的卡合装置(24)、设置在横杆(21)端部的卡合勾(211)以及穿设于卡合装置(24)和卡合勾(211)之间卡合块(25),该卡合装置(24)设有二具套孔的片体,两片体间形成有一开槽(241),其中一片体向外侧延伸有一容置环块(242),而该卡合勾(211)是由开槽(241)进入卡合装置(24),其具有一颈缩部(213)及由颈缩部(213)向内扩展的容置部(212),该卡合块(25)是一轴杆,该轴杆的直径不大于容置部(212)的宽度,但大于颈缩部(213)的宽度,并于一端外侧设有螺纹(251),该具螺纹(251)的端部自容置环块(242)进入并贯穿过两片体的套孔与一螺帽(28)螺合固定,于卡合块(25)另端延伸有卡掣凸体(253)以及与卡掣凸体(253)稳固结合的按钮(27),该按钮(27)是放置于容置环块(242)内且其外径大于片体的套孔,于该卡合块(25)接近卡掣凸体(253)的两侧凹设有两平行的卡合平面(252),该两卡合平面(252)之间的距离是小于颈缩部(213)的宽度,并在卡合块(25)、按钮(27)及片体之间设有一弹簧(26),使按钮(27)可受压迫并连带卡合块(25)移动,再借由弹簧(26)的弹力复位。
请参考图6所示,当阻力杆(22)与横杆(21)结合时,该卡合块不具卡合平面(252)的部份是置于开槽(241)内,并卡掣于卡合勾(211)的容置部(212)内且无法通过颈缩部(213)而脱落,因此可以达到结合的功效,此时卡合平面(252)是位于容置环块(242)内。
请参考图7所示,当欲拆卸阻力杆(22)与横杆(21)时,按压按钮(27),使卡合块(25)往螺帽(28)的方向推挤,使得卡合平面(252)移至开槽(241)中而位于颈缩部(213)之间,由于颈缩部(213)的宽度大于卡合平面(252)之间的距离,使得卡合勾(211)可与卡合块(25)分离,让横杆(21)与阻力杆(22)达到拆卸的目的,此种按压装置可让使用者更方便、快速的拆卸阻力杆(22)与横杆(21)。
请参考图3、8所示,本实施例是人体仰躺于躺卧垫(10)时,用手施力弯曲该具挠性的阻力杆(22),以达到健身运动的效果,而该卡合座(23)的卡合环(231)上的卡合纹与连接座(11)外侧的卡合纹(12)互相啮合,并借其互相啮合的角度不同可调整拉杆组与躺卧垫(10)之间的角度,而且在人用力弯折阻力杆(22)时,拉杆组与躺卧垫(10)的角度并不会改变。
请参考图3、9所示,本实施例是人体趴卧于躺卧垫(10)时,用脚部的力量施力弯曲该具挠性的阻力杆(22),以达到健身运动的效果。
请参考图3、10所示,本实施例是人体侧躺于躺卧垫(10)时,用腿部及腰侧的力量施力弯曲该具挠性的阻力杆(22),以达到健身运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仰卧板,是将包含有具挠性的阻力杆的拉杆组与一躺卧垫结合,人体可随意躺卧在躺卧垫上如仰卧、侧躺、或趴卧,用手、脚等部位弯折阻力杆,使身体各部位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而该拉杆组与躺卧垫之间的角度可以随着使用者躺卧的姿势及欲运动、锻炼的部位而调整,另外,此仰卧板可先将阻力杆一端的卡合座套罩套住躺卧垫外侧的凸轴,再将螺合体从卡合座的封闭端的穿孔穿入后进入凸轴中与螺套螺合,收纳时,将螺合体由凸轴及卡合座螺出即可使阻力杆与躺卧垫分离,再将阻力杆与横杆之间的组合装置拆卸,就可以将拉杆组分为三根杆体,以方便使用者收纳或搬运。
权利要求1.一种仰卧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元件躺卧垫,是供人躺卧的板体,该躺卧垫两侧各设有一连接座,该连接座的中央朝外侧延伸设有中空凸轴;拉杆组,是与躺卧垫连接,该拉杆组具有一横杆与二具挠性的阻力杆,该各阻力杆的一端与该横杆连接,该各阻力杆的另一端与该连接座连接,并设有供该凸轴置入的卡合座;螺合体,将该卡合座与该凸轴结合,该螺合体一端设有定位旋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仰卧板,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座外侧周缘设有卡合纹,该卡合座外缘向外延伸有卡合环,该卡合环外侧设有与该连接座外侧的卡合纹对应啮合的卡合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仰卧板,其特征在于该卡合座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该开口端供该凸轴置入,而该封闭端中间设有穿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仰卧板,其特征在于于该凸轴内压入一内侧具螺纹的中空螺套,并于该螺合体相对于定位旋钮的另一端外侧设有与凸轴内的螺套螺合的螺纹。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仰卧板,其特征在于该阻力杆与横杆之间设有组合装置,该组合装置是一按压装置,包括有设在该阻力杆端部的卡合装置、设置在该横杆端部的卡合勾以及穿设于该卡合装置和卡合勾之间的卡合块,该卡合装置设有二具套孔的片体,两片体间形成有一开槽,而该卡合勾具有一颈缩部及由颈缩部向内扩展的容置部,该卡合块是一轴杆,该轴杆的直径不大于该容置部的宽度,但大于该颈缩部的宽度,并于一端外侧设有螺纹,该具螺纹的端部贯穿过两片体的套孔与一大于该套孔的螺帽螺合固定,于该卡合块另端设有按钮,且该按钮的外径大于该片体的套孔,并于该卡合块接近该按钮的两侧凹设有两平行的卡合平面,该两卡合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该颈缩部的宽度,并在该卡合块外侧,于该按钮及该片体之间设有一弹簧。
专利摘要一种仰卧板,包括供人躺卧的躺卧垫、拉杆组以及一螺合体,该躺卧垫是供使用者以不同的姿势躺卧其上,而两侧各设有一连接座,拉杆组是与躺卧垫连接,具有一横杆与二富挠性的阻力杆,该阻力杆一端设有一卡合装置与横杆结合,另一端与躺卧垫的连接座结合,该螺合体是将阻力杆与连接座紧密结合,而该拉杆组与躺卧垫之间的角度可以随着使用者躺卧的姿势及欲运动、锻炼的部位而调整,以方便使用者锻炼到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同时该仰卧板还具有便于组装、拆卸的优点。
文档编号A63B21/00GK2907766SQ20062011519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
发明者陈雅玲, 林长仪 申请人:陈雅玲, 林长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