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拉动式跳动玩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拉动玩具,属玩具类。
目前的玩具世界,千姿百态,比如电动玩具,发条传动玩具,牵动玩具,线拉动玩具等等,不断涌向市场,以吸引儿童和购买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要提供一种拉动式跳动结构的玩具。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富有趣味、技术新颖。这种造价低、动态美、式样奇的玩具面市,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购买者的赏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拉动式跳动玩具由支架、移动架及拉线三部分组成。支架的上部通过连接轴和移动架的腰部活动连接;移动架或支架(连接轴以上部位)接一拉线而成一整体。在拉线的牵动下,使连接轴两边的重量变换,实现支架、移动架支脚的交替离地;由于支架在凌空时绕轴向前摆动并在着地后撑动向前,又使本玩具跳动前移。本玩具以此结构来实现拉动、跳动、前进等动作。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相似结构的侧向示意图。
如图示1,本玩具由支架4、移动架2及拉线1所组成。支架的上部通过连接轴3和移动架的腰部活动连接,移动架上端接一拉线而成一整体。玩动时,手先朝后面拉动拉线,使此时凌空的移动架支点着地抵住本玩具,随着拉动,移动架前端上升并连同支架及弧形支脚离地凌空,使支架绕连接轴摆动回复到规定位置。然后手朝前松回拉线,使本玩具朝前倒下。由于移动架的自重轴前部分大于轴后部分,在松回拉线后,其支脚就会离地凌空;同时由于倒下的前冲力和支架的前撑力,就会使支架依此时着地的弧形支脚连同连接轴撑动本玩具前移一幅度。当手又向后拉动拉线,就是上述动作的开始,如此拉、松循环,不断使玩具跳动前进。
由于支架的着地支点偏向连接轴后,移动架的前倒,更使支架撑动向前(见图中堕直虚线和支架及着地支点的对照示意)。撑动后,支架的转动角则由支架在凌空时自重的绕轴回转、摆动复位。限止点5限定了支架凌空时的规定位置,并配合偏心于连接轴的弧形支脚,使本玩具在向前倒下后不失体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图例,其图形为前后左右四个着地支点的动物形状,由支架4,移动架2,后支架8及拉线1所组成。图2中后支架8通过后连接轴7和移动架2的后端活动连接。其玩动动作和上述相同。由于后支架支脚斜向后连接轴后面而成一斜角,移动架和后支架也形成相应斜角,在拉线拉起移动架上部,使后支架支脚着地后,由于它们已形成的相应斜度及自身重量的压向后轴7,使后支架在支脚抵住地面的同时、又撑动本玩具前移。所设的后支架既使本玩具形象于动物,又能随着玩具的玩动一幅度、一幅度地前移,使玩具的跳动更加完好。图2中后支架上端延伸处(见后支架上端延续虚线)接一拉线,拉线经两滑轮11通出。这样,在玩动玩具时就能增加后支架撑动玩具的力量,使其动作更尽完美。
后限止点9规定了后支架在凌空时的位置;后限止点6,又限止了后支架的转动角度,以免本玩具在玩动中失了体态。移动重块10(圆形虚线所示),可在两半圈(虚线)中定位。当本玩具玩动时,重块移动到前半圈,以增加移动架在连接轴前面的重量;当放下本玩具时,重块则移位在后半圈,使后支架两支脚着地,以保持本玩具的静态美观。
拉动式跳动玩具,其移动架在连接轴前面的长、短定型,应适应轴前后重量的比例;图2中由于后支架也会使玩具随着拉动跳动前移,由此支架和移动架可固定成一体。
权利要求1.一种拉动式跳动玩具,由支架4、移动架2及拉线1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的上部通过连接轴3和移动架的腰部前后活动连接,玩具上接一拉线而成一拉动结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动玩具,其特征在于支架4的支脚为弧状。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动玩具,其特征在于移动架在连接轴的周围设有限止点5。
4.一种动物形状拉动式跳动玩具 由支架4、移动架2、后支架8及拉线1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和移动架固定在一起;后支架8成一相应向后的活动斜角;后支架8通过后连接轴7和移动架2的后部活动连接;玩具上接一拉线而成一拉动结构。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动玩具,其特征在于支架4的上部通过连接轴3和移动架的腰部前后活动连接、支架的支脚为弧状。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动玩具,其特征在于后支架上端延伸,延伸处接一拉线,拉线经两滑轮11通出。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动玩具,其特征在于移动架在连接轴3的周围设有限止点5;移动架在后连接轴7的周围分别设有后限止点6、9;移动架上设置移动重块10。
专利摘要一种拉动式玩具,由支架、移动架、拉线等组成。支架和移动架通过连接轴活动连接,移动架上端接一拉线而成一整体。在拉线牵动下,使支架、移动架支脚交替离地;由于支架在凌空时绕轴前摆并在着地后撑动向前,玩具就会跳动前移。本玩具以此结构来实现拉动和跳动前进等动作。具有娱乐性强,新、奇、美等优点。
文档编号A63H7/00GK2115825SQ9220341
公开日1992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1992年3月2日 优先权日1992年3月2日
发明者徐继康 申请人:徐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