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机中的针筒间及底纱用导纱梳栉间的间隔改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54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经编机中的针筒间及底纱用导纱梳栉间的间隔改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前后的针筒之间以及底纱用导纱梳栉之间的间隔改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前后两列编针列的双针床拉舍尔机中,在改变编织的布料的厚度时,需要改变相对的前后的编针列的间隔,因此,必须改变附在编针上的前后的针筒(针槽板)的间隔。
具体地说,为了改变上述间隔,必须松缓与针筒间接地连结的调整杆,调整它们的长度,使用千分表进行针筒的微调,然后紧固各调整杆。另外,还必须根据是扩大前后的针筒的间隔,还是缩小针筒的间隔,进行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前后调整。
作为改变调整该前后针筒的间隔的装置,本申请人提出并申请了下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装置。
专利文献1的装置是在各连结杆的一端上连结具有锁止机构的偏心机构,上述连结杆连结在支撑前后相对的针槽板(针筒)的各个支撑杆上,当改变针槽板的间隔时,解除锁止机构,转动安装在偏心机构上的手柄使连结杆位移,据此,使支撑杆转动,改变被支撑在前端的前后针槽板之间的间隔。
但是,在该方案的装置中,因为变更调整作业相当复杂,花费工时,而且针槽板即针筒以支撑杆的轴为中心旋转位移,所以,不能应用到针筒为摆动式的机械上。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装置的情况下,是通过利用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丝杆轴的旋转使前部机座和后部机座直线状移动来调整针槽板的间隔,上述前部机座和后部机座上设置有支撑前后的编针列和前后的针槽板的前后的中间框架。因此,移动上述前后两机座需要很大的驱动力,导致用于移动的装置大型化,此外,在成为编机的驱动源的主轴上的凸轮部是油浴式的机种的情况下,不能直接用在不能使包括上述凸轮部的主轴移动的机构上,成本也相当高。
专利文献1特开2000-80545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201655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借鉴了上述课题,希望提供一种针筒之间以及底纱用导纱梳栉之间的间隔改变装置,上述间隔改变装置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容易地进行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前后的针筒以及前后的底纱用导纱梳栉的间隔改变,并且,可以应用在主轴上的驱动源的凸轮部是油浴式、开放式的任意一种的机种上。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是在备有前后两列编针列;附在上述两编针列上的前后针筒;分别保持前后编针列和针筒使其可进行编织动作的前后的中间框架;前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后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以及毛圈纱用导纱梳栉的双针床拉舍尔机中,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将用于分别支撑上述前后针筒并使其与编针列一同在相互离开、接近方向上移动的前后的支撑金属件可直线状在上述离开、接近方向上移动地设置,同时,分别将分别支撑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可直线状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上移动地设置,在上述支撑金属件以及吊架上设置使它们分别移动的驱动机构,通过由上述各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行的上述支撑金属件以及上述吊架的移动,可以使前后针筒的间隔与编针列一起改变,并且,可改变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的间隔。
根据该间隔改变装置,因为通过使上述各驱动机构动作,可以使针筒以及底纱用导纱梳栉直线状移动,改变调整间隔,所以可以简便地进行变更作业。另外,因为不需要大容量的驱动力,所以,也可以轻易地对应长的编织宽度。
最好在上述间隔改变装置中,构成为可同时改变前后针筒的间隔和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的间隔。据此,可以进一步简化变更操作,提高作业性,大幅缩短间隔调整时间。
另外,最好是用于移动上述针筒的支撑金属件以及上述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的驱动机构,由分别设置在移动用驱动轴上的偏心机构构成。据此,构造简单,同时,可正确地进行间隔改变调整,以紧凑的机构使支撑金属件移动,并且可以低成本地进行。
特别是,若通过包括正时皮带的旋转传递机构使驱动机构联动地构成,该驱动机构使上述针筒的支撑金属件以及上述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移动,则可以通过一个驱动力同时进行前后的针筒间隔和前后的底纱用导纱梳栉间隔的改变调整。
本发明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容易地进行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前后的针筒以及底纱用导纱梳栉的间隔改变,并且,可以应用在主轴上的驱动源的凸轮部是油浴式、开放式的任意一种的机种上。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双针床拉舍尔机的概略的侧剖视图。
图2是上图中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针筒移动用的支撑金属件的驱动机构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针筒移动用的支撑金属件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编机侧部的改变操作的旋转传递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与上述相同的从X方向所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着,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针床拉舍尔机的概略的侧剖视图、图2是上图中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表示针筒移动用的支撑金属件的驱动机构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是相同的俯视图。图5是相同的剖视图、图6是支撑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部分的剖视图。
图中,1a是在编机宽度方向(相对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并列多个编针而成的前部的编针列,1b是后部的编针列,各编针分别固定在针床11a、11b上并被保持为并列状。2a是前部的针筒(针槽板),2b是后部的针筒(针槽板),分别与上述编针列1a、1b对应,在编机宽度方向延伸,被设置为可上下运动地保持着上述各编针。3a是前部的握持沉降片(stitch comb),3b是后部的握持沉降片,分别被设置为与上述编针列1a、1b对应,并排列在编机宽度方向。13a、13b是前后的驱动臂,该前后的驱动臂保持着安装有上述握持沉降片3a、3b的握持沉降片床3a1、3b1。
4a、4b是支撑上述编针列1a、1b,针筒2a、2b,握持沉降片3a、3b等各编织要素的前后部的中间框架。这些前后的中间框架4a、4b分别与机座6上的前部侧和后部侧相对,并且在编机宽度方向空开间隔竖立设置固定有多个。
上述前后的针筒2a、2b分别在上述两中间框架4a、4b的相对侧,被固定保持在保持部12a、12b的上端部,该保持部12a、12b通过嵌装机构等安装于在编机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后支承轴10a、10b上。
前后的支承轴10a、10b,在编机宽度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上述中间框架4a、4b的上部,被贯穿设置支撑在针筒移动用的支撑金属件7a、7b的相对侧端部,上述支撑金属件被设置为可分别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相对方向)移动,最好如图所示,前后的支承轴10a、10b被贯穿设置支撑在从上述中间框架4a、4b向中央突出的相对侧端部,被设置为随着该支撑金属件7a、7b的移动,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移动。
关于前后的编针列1a、1b,是通过一体形成有上述保持部12a、12b并且被支撑在上述支承轴10a、10b上的前后保持部件14a、14b,可上下运动地被保持在上述针床11a、11b上,以可以通过上述支承轴10a、10b的移动,与上述针筒2a、2b一起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设置。
另外,关于前后握持沉降片3a、3b,也是通过嵌装,将保持握持沉降片床3a1、3b1的前后的驱动臂13a、13b安装在上述支承轴10a、10b上,以可以随着上述支承轴10a、10b的移动,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设置。
上述前后的支撑金属件7a、7b,其基部被卡合保持在线性引导器等的支撑引导部80a、80b上,该支撑引导部80a、80b在前后的中间框架4a、4b的上部作为其一部分一体地设置,被设置为可在保持一定的支撑状态,在相互相对方向(编机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这样,该支撑金属件7a、7b上,分别设置用于使其移动的驱动机构9a、9b。图3-图5中的81b表示上述支撑引导部80b的承接部件,82b表示按压部件,83b表示导轨。
作为上述驱动机构9a、9b,在图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是设置偏心杆17a、17b,上述偏心杆17a、17b其一端部通过偏心机构16a、16b安装在针筒移动用的前后驱动轴15a、15b上,并且,通过该偏心机构的偏心运动,可在一个方向上往复位移,上述针筒移动用的前后驱动轴15a、15b在编机宽度方向延伸并可旋转地被支撑在中间框架4a、4b上,该偏心杆17a、17b的另一端部通过连结销18a、18b可旋转地连结在上述支撑金属件7a、7b上。即,伴随着上述驱动轴15a、15b旋转而产生的偏心杆17a、17b的位移,上述支撑金属件7a、7b最终是支撑轴10a、10b直线状地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移动,通过保持部12a、12b保持在其上的针筒2a、2b直线状移动,改变调整两针筒2a、2b之间的间隔。另外,与此同时,上述编针列1a、1b以及握持沉降片3a、3b也移动。
另外,保持上述编针列1a、1b的针床11a、11b,其构成为,有别于上述保持部件14a、14b,通过连结杆21a、21b连结在驱动臂20a、20b上,上述驱动臂20a、20b安装在贯穿设置于上述中间框架4a、4b上的支点轴19a、19b上;再有,通过成为驱动源的经编机的主轴上的凸轮部(未图示出)和杆22a、22b,连结在该驱动臂20a、20b上;伴随着主轴的旋转而进行的上下运动通过上述驱动臂20a、20b施加到上述针床11a、11b,最终施加到编针列1a、1b上,进行规定的编织动作。
上述前后的各自的驱动臂20a、20b和上述连结杆21a、21b通过十字接头23a、23b连结,上述十字接头23a、23b用于进行与上述针筒2a、2b的间隔调整相随的编针的基本位置调整。上述十字接头23a、23b可转动地轴支承在上述驱动臂20a、20b上,在其四方具有接头部23a1-23a4、23b1-23b4,上述接头部23a1-23a4、23b1-23b4与上述连结杆21a、21b可自由连结,并且突出长度各异,通过选择使用接头部23a1-23a4、23b1-23b4中一个,设定从上述驱动臂20a、20b向上述编针列1a、1b传递的上下运动的基准位置。
另外,关于上述针筒2a、2b以及握持沉降片3a、3b,也是构成为赋予摆动运动等必要的编织动作,这点并非本发明的主旨,故省略详细的


图1中,24表示对形成前部基布的底纱进行导纱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5表示对形成后部基布的底纱进行导纱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6表示对连结前后两基布的连结纱进行导纱的连结纱用导纱梳栉。这些各导纱梳栉24、25、26在各自的前端具有与前部的编针以及后部的编针相应的导纱针,在由上述编针列1a、1b进行的编织部的上方部,以规定的间隔前后并列配置。各导纱梳栉24、25、26的片数并不限定在图示的两片,可以根据编织对象的经编组织适当地设定。
28是支撑前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4的吊架,29是支撑后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5的吊架,30是支撑连结纱用导纱梳栉26的吊架,可使上述各导纱梳栉保持梳栉横移运动。连结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30安装在支轴33上,该支轴33,在上述编织部的上方,被从在编机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撑体31上下垂设置的安装部件32支撑。在上述支轴33上安装着臂部件34,同时,该臂部件34通过连结杆35与编机主轴上的凸轮部连结,通过上述主轴的旋转,借助上述连结杆35以及臂部件34上述支轴33转动,据此,上述吊架30摆动,可以将由它保持的连结纱用导纱梳栉26进行导纱的连结纱向前后的编针列供给。
上述前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4的吊架28以及后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5的吊架29,其各自的上端侧的呈大致T字型的基部28a、29a被卡合保持在固定于上方的支撑体31上的线性引导器等的支撑引导器37a、37b上,如图所示,被保持为在保持一定的姿势的状态下可在相互向对的方向(编机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这样,在上述前后部的吊架28以及29上,分别设置用于使其移动的驱动机构40a、40b,图6中的38b表示上述支撑引导器37b的按压部件,39b表示导轨。
作为上述驱动机构40a、40b,在图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是设置偏心杆43a、43b,该偏心杆43a、43b其一端部通过偏心机构42a、42b安装在吊架移动用的驱动轴41a、41b上,并且,通过该偏心机构的偏心运动,可在一个方向上往复位移,该吊架移动用的驱动轴41a、41b在编机宽度方向延伸并被支撑部件45a、45b可转动地支撑,该偏心杆43a、43b的另一端部通过连结销44a、44b可旋转地连结在上述吊架28、29上,伴随着上述驱动轴41a、41b产生的偏心杆43a、43b的位移,上述吊架28、29直线状地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移动,同时,被吊架保28、29持保的前后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4、25也移动,改变调整该两底纱用导纱梳栉24、25的间隔。
根据图7以及图8说明使驱动轴15a、15b以及驱动轴41a、41b旋转的机构,该驱动轴15a、15b用于使上述针筒2a、2b移动,该驱动轴41a、41b用于使底纱用导纱梳栉24、25移动。
在编机侧部的框架50的外侧,使针筒移动用的前后的驱动轴15a、15b的端部突出,接近该前后的驱动轴15a、15b的各自的突出部,在其上部侧固定于框架50上的支撑金属件51a、51b上分别轴支承着具有编机前后方向的轴心的蜗杆52a、52b,使该前后的蜗杆52a、52b与设置在上述两驱动轴15a、15b的端部上的蜗轮53a、53b啮合。这样,通过连结轴54以同步旋转的方式相互连结上述前后的蜗杆52a、52b,同时,通过轴55将手柄56连结在一方的蜗杆52b上。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使上述手柄56旋转,一方的蜗杆52b旋转,同时,与其连结的另一方的蜗杆52a也同时旋转,随着该两蜗杆52a、52b的旋转上述驱动轴15a、15b上的蜗轮53a、53b旋转,据此,该驱动轴15a、15b同时旋转,伴随着该旋转,象上述那样,改变调整上述前后的针筒2a、2b的间隔。
另外,在上述框架50的外侧,在与上述驱动轴15a、15b相比的上方位置上,使吊架移动用的前后的驱动轴41a、41b的端部突出,分别接近该前后的驱动轴41a、41b的各自的突出的端部,在其上部侧固定于框架50上的支撑金属件61a、61b上分别轴支承着具有编机前后方向的轴心的蜗杆62a、62b,使该前后的蜗杆62a、62b与设置在上述两驱动轴41a、41b的端部上的蜗轮63a、63b啮合,而且,通过编机前后方向的连结轴64,以同步旋转的方式相互连结上述前后的蜗杆62a、62b。这样,在该上部的连结轴64和下部的连结轴54上分别设置正时皮带轮67、57,在正时皮带轮67、57上缠绕正时皮带58,将其可旋转传递地连结。
据此,若上述驱动轴15a、15b侧的连结轴54旋转,则与其联动,上部的驱动轴41a、41b侧的连结轴64也旋转,伴随着该旋转,前后蜗杆62a、62b同时旋转,并且,前后的驱动轴41a、41b同时旋转,通过该旋转,象上述那样,前后的底纱用导纱梳栉24、25直线状在相互接近、离开的方向移动,改变设定前后的底纱用导纱梳栉间隔。
另外,虽然也可以构成为可单独改变调整针筒间隔和底纱用导纱梳栉间隔来进行实施,但是,希望是象上述那样,构成为可同时调整两间隔,来进行实施。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了通过手柄56的旋转,以手动使针筒以及底纱用导纱梳栉移动进行间隔调整的情况,此外,也可以是通过马达等其他的机构,旋转驱动上述针筒移动用的上述驱动轴15a、15b,以及吊架移动用的驱动轴41a、41b,进行动作。再有,也可以按下述构成进行实施,即,不通过偏心机构,而是通过线性马达等的进退驱动机构,直接使支撑针筒移动用的支撑金属件7a、7b或者底纱用导纱梳栉24、25的吊架28、29移动。
本发明适合应用在具有前后两列编针列的双针床拉舍尔机中,根据编织的布料的厚度的改变,改变相对的前后的编针列的间隔,同时改变针筒的间隔,以及改变底纱用导纱梳栉的情况,特别是,也可以应用在编机主轴的凸轮部是油浴式、开放式的任意一种的机种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针筒之间以及底纱用导纱梳栉之间的间隔改变装置,所述双针床拉舍尔机备有前后两列编针列;附在上述两编针列上的前后针筒;分别保持前后的编针列和针筒使其可进行编织动作的前后的中间框架;前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后部的底纱用导纱梳栉以及毛圈纱用导纱梳栉,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将用于分别支撑上述前后的针筒并使其与编针列一同在相互离开、接近方向上移动的前后的支撑金属件可直线状在上述离开、接近方向上移动地设置,同时,分别将分别支撑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可直线状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上移动地设置,在上述支撑金属件以及吊架上设置使它们分别移动的驱动机构,通过由上述各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行的上述支撑金属件以及上述吊架的移动,可以使前后针筒的间隔与编针列一起改变,并且,可改变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的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针筒之间和底纱用导纱梳栉之间的间隔改变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可同时改变前后针筒的间隔和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的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针筒之间和底纱用导纱梳栉之间的间隔改变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移动上述针筒的支撑金属件以及上述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的驱动机构,由分别设置在移动用驱动轴上的偏心机构构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针筒之间和底纱用导纱梳栉之间的间隔改变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通过包括正时皮带的旋转传递机构使驱动机构联动,所述驱动机构使上述针筒的支撑金属件以及上述底纱用导纱梳栉的吊架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双针床拉舍尔机中的针筒之间以及底纱用导纱梳栉之间的间隔改变装置,可简单地进行间隔改变,也可以应用在油浴式、开放式的任意一种的机种上。将使前后的针筒(2a、2b)与编针列(1a、1b)一同在相互离开、接近方向上移动的支撑金属件(7a、7b)可移动地设置,并将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24、25)的吊架(28、29)可直线状在相互离开、接近的方向上移动地设置,设置使它们分别移动的驱动机构(9a、9b)以及(40a、40b),通过由上述各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行的上述支撑金属件(7a、7b)以及上述吊架(28、29)的移动,可以使前后针筒(2a、2b)的间隔与编针列(1a、1b)一起改变,且可改变前后底纱用导纱梳栉(24、25)的间隔。
文档编号D04B27/00GK1733999SQ20051007276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0日
发明者野坂训正, 立松正治, 屋铺实 申请人:日本迈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