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刺绣机的送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绣机的送线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刺绣机送线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自动刺绣机包括设置在安装框架前方的机头(head stem);送线装置,该送线装置装在机头上,并沿刺绣工作方向从多个线轴供应不同颜色的面线;以及针工作单元,该单元通过穿入供应的面线而执行刺绣工作。
此外,自动刺绣机根据装在送线装置和针工作单元上的针的数量而分成单针型和多针型。
单针型自动刺绣机包括送线装置,用于选择多个线轴的不同颜色面线之一供应到一个针工作单元。
多针型自动刺绣机包括送线装置,用于将多个线轴的不同颜色面线供应到多个针工作单元。
下面将代表性地说明单针型自动刺绣机的送线装置。
在单针型自动刺绣机的传统送线装置中,从多个线轴的不同颜色面线选择的一根面线经过线张力调节体并承受其阻力,从而调节其张力。接着,面线夹持在线拾取单元的线夹持器中,朝针运动,并经过穿线装置穿过针眼,其中穿线装置具有能穿过针眼的钩。这里,线拾取单元在预定区域内往复运动,在针缝纫的同时增强和释放面线的张力。
但是,在单针型自动刺绣机的传统送线装置中,将面线置于线张力调节体上,将线夹持在线拾取单元的线夹持器中,将线穿过针眼等上述操作,是由单独的驱动器分开执行的,或者根据需要手动执行。这样,多个驱动器使刺绣机具有复杂的结构,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这种更换面线的连续操作不能同时执行,因此更换面线需要很多时间,从而降低生产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刺绣机的送线装置,其中使用单一驱动器同时执行将面线部分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以及将面线夹持在线拾取单元的线夹持器上的操作,从而减少了更换面线所需的时间,由此提高生产率。此外,零件数量减少,从而简化结构并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的实现是通过提供一种刺绣机的送线装置,包括线张力调节器,所述线张力调节器包括面线缠绕在上面并对面线产生阻力的线张力调节体,以及线缠绕单元,所述线缠绕单元设置在预定的旋转轴上,并在夹持离开旋转轴的面线的同时通过旋转将面线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并调节面线的张力;线拾取单元,所述线拾取单元包括线夹持器,面线夹持在所述线夹持器上,并且所述线拾取单元在预定区域内摆动,使面线张紧和放松;线取出单元,所述线取出单元包括在从线输送路线上取出面线的取出位置与夹持面线的线夹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线取出杆,并通过取出线输送路线上的面线而将面线夹持在线夹持器上;驱动器,所述驱动器驱动线缠绕单元旋转,并且驱动线取出杆往复运动;旋转运动转换器,所述旋转运动转换器将驱动器的驱动操作转换成旋转运动,并使线缠绕单元旋转,将面线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以及直线运动转换器,所述直线运动转换器将驱动器的驱动操作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使线取出杆运动,将面线夹持在线夹持器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所述送线装置还包括升降连杆,所述升降连杆连接到驱动器,并在驱动器的驱动操作下向上和向下运动,其中旋转运动转换器包括从升降连杆一侧突出的驱动销;驱动凸轮,所述驱动凸轮具有可运动地啮合驱动销的预定凸轮轮廓,并且所述驱动凸轮可旋转地连接到预定的旋转轴;以及动力传递单元,所述动力传递单元将驱动凸轮的旋转传递到线缠绕单元。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所述直线运动转换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装在升降连杆和线取出单元之一上,并具有与升降连杆的升降方向形成预定角度的长条孔;以及可运动销,所述可运动销装在升降连杆和线取出单元中的另一个上,并且在可运动地啮合长条孔的同时沿直线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述送线装置还包括针杆升降单元,装有针的针杆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针杆升降单元上,并且所述针杆升降单元与升降连杆连接,其中驱动器驱动针杆升降单元从缝纫工作区到预定的穿线工作区上下运动。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所述送线装置还包括线抓取器,所述线抓取器包括抓取面线的钩以及支撑钩的钩体,并且在往复运动将钩穿过针眼的同时,将面线穿过针眼;以及线抓取器驱动器,所述线抓取器驱动器包括支撑线抓取器的线抓取器支撑器,以及线抓取器驱动连杆,所述线抓取器驱动连杆具有与升降连杆形成预定角度的销倾斜部分,使驱动销接触针的穿线工作区内的驱动销,并且所述线抓取器驱动器使线抓取器往复运动,其中所述驱动器驱动驱动销沿销倾斜部分运动,并通过使线抓取驱动连杆压迫和松开线抓取器支撑器而使钩穿过针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述送线装置还包括线输送支架,所述线输送支架具有横过针杆升降方向形成预定角度的针杆倾斜部分,并且在与针眼和钩形成的平面平行的同时可旋转地装在预定的旋转轴上;以及线松开支架,所述线松开支架装在针杆升降单元上,并且在针杆倾斜部分上滑动并且与其接触的同时,使线输送支架旋转,从而拾取夹持在钩上的面线,并将面线输送到钩体,其中驱动器驱动升降连杆从穿线工作位置向下运动到缝纫工作区,并通过线松开支架使线输送支架旋转,在使面线移动到钩体上以及从钩体上释放的同时,将面线穿过针眼。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刺绣机的送线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驱动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图1的线张力调节器的侧视图;图4是图1的线张力调节器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图4的放大立体图;图6A、6B、7A和7B是表示将面线缠绕在线张力调节器上的过程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和侧视图;图8是图1的线拾取单元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图8的侧视图;图10A到10C是表示线拾取单元和线取出杆之间的操作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当线拾取单元置于下死点时,线拾取单元夹持线的状态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2是表示当线拾取单元置于上死点时,线拾取单元夹持线的状态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3是图1的穿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部分放大分解立体图;图15到18是表示图13穿线装置的穿线操作的立体图;图19是当穿线装置完成穿线操作时的放大立体图;图20和21是表示穿线装置的线输送单元的操作的部分立体图;以及图22是当穿线装置的线输送单元完成操作时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
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刺绣机的送线装置1包括安装框架5;装在安装框架5前面的机头7;送线器(未图示),该送线器装在机头7上并将从对应于不同颜色的多个线轴的多根面线中选择的一根供应到针9;线张力调节器20,用于调节从送线器运动到针9的面线3的张力;用于拾取面线3并增强/减小面线3的张力的线拾取单元60;用于取出线输送路线上的面线3并将其置于线拾取单元60上的线取出单元80;以及用于将面线3穿过针9的针眼9a(参看图19)的穿线装置140。
安装框架5坐落在诸如地面等水平表面上,或者装在墙壁或其它机械上,从而支撑机头7等。
机头7优选的形状大致像矩形板,用于支撑在其前面的送线器和穿线装置140。另外,机头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只要它能支撑送线器等。
送线器包括送线块11,送线块11具有单独的送线路线11a,从对应于不同颜色的多根面线中选择的一根面线3从其中经过;以及线引导块15,线引导块15具有在送线块11下面形成的线引导路线15a,并与送线路线11a相通,将线从送线器引导到针9。
空间部分17设置在送线块11和线引导块15之间,沿线输送路线留下预定空间。
空间部分17具有线张力调节器20,用于调节从送线器输送到针9的面线3的张力。
如图3到图7所示,线张力调节器20包括线张力调节体21,用于缠绕并接触从空间部分17上穿过的面线3,从而调节面线的张力;以及线缠绕单元25,用于夹持穿过空间部分17的面线3并旋转,从而使面线3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21上。
线张力调节体21的形状像圆盘,并沿其圆周形成有下凹的线接触部分23,面线3部分缠绕在上面。线张力调节体21装在线缠绕单元25(在下面说明)的容纳槽29中。线接触部分23在面线3接触并经过其上面时产生阻力,从而调节面线3的张力。同时,线张力调节器21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旋转轴123(在下面说明)。
线缠绕单元25处于送线块11下面,并且与第二旋转轴123连接成整体并随之旋转。并且,第二旋转轴123的轴线与面线经过空间部分17的运动路线隔开预定距离。而且,线缠绕单元25贯穿地形成有线经过孔,作为用于夹持穿过空间部分17的面线3的夹持器27。
并且,线缠绕单元25具有用于容纳线张力调节体21的容纳槽29,并且由驱动器100(在下面说明)带动旋转,从而将面线3部分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21的线接触部分23上。
线缠绕单元25连接到旋转运动转换器(在下面说明),并相对线张力调节体21旋转,从而使面线3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21上。
同时,在线缠绕单元25下面具有摆动单元31,并且摆动单元31夹持面线3。摆动单元31在预定区域内摆动,该区域是面线3的张力随针9缝纫而交替增大和减小的区域。
摆动单元31连接到衬套35,衬套35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旋转轴123的外圆周。摆动单元31包括方向变化器31a,用于将面线3的运动方向朝针9变化;衬套连接部分31b,在距离方向变化器31a预定的距离贯穿连接衬套35,并且运动靠近和离开用于检测摆动单元31的摆动的磁传感器(未图示);以及连接器31c,用于在方向变化器31a与衬套连接部分31b的一个侧面连接二者,并保持方向变化器31a和衬套连接部分31b之间的间隙。摆动单元31的方向变化器31a具有线夹持孔33,用于弯曲地夹持被方向变化器31a改变方向的面线3。
摆动单元31由摆动单元驱动器41驱动,使线夹持孔33运动到面线3的运动路线,从而使面线夹持孔33夹持面线3。摆动单元驱动器41包括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在其侧面具有预定的凸轮轮廓43a并可旋转地连接到衬套35的外圆周;沿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的凸轮轮廓43a运动的凸轮销45;凸轮驱动器(未图示),用于通过使凸轮销45沿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的凸轮轮廓43a运动而使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旋转;以及凸轮弹性单元49,用于连接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与机头7,并通过预定的弹性使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旋转,从而使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同时,摆动单元31通过具有预定弹性的摆动单元弹性单元51使面线3从张紧位置运动到松驰位置。
摆动单元弹性单元51处于摆动单元31与摆动单元驱动器41之间。摆动单元弹性单元51具有由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支撑的第一末端(在下面描述),以及由摆动单元31支撑的第二末端。
如图8到图12所示,线拾取单元60包括在上死点与下死点之间摆动的臂61;线夹持器63,该线夹持器63形成孔65并设置在臂61的预定区域内,从而夹持面线3;以及用于驱动臂61摆动的臂驱动器75。
臂61由臂驱动器75驱动,在线输送路线的前方在上死点与下死点之间摆动。这里,可以在臂驱动器75中使用液压缸、电机、凸轮装置、螺线管装置等等。
线夹持器63设置在臂61的自由端,并与臂61一起在上死点与下死点之间摆动。线夹持器63具有夹持面线3的孔65。
另外,线夹持器63包括翼片67,以防止夹持在孔65中的面线3断裂。这里,翼片67可旋转地连接在靠近线夹持器63的孔65的区域,并且能打开和关闭孔65。并且,翼片67的一个侧面由线夹持器63中的翼片弹性单元69弹性支撑。翼片弹性单元69弹性地迫使翼片67关闭孔65。根据此实施例,图示的螺旋弹簧作为翼片弹性单元69,但并不限于此。另外,板簧、卷簧等,可以与螺旋弹簧一样作为翼片弹性单元69。并且,当翼片67由翼片弹性单元69旋转并关闭孔65时,翼片67的自由端被线夹持器63开口区的翼片限位器71阻挡,而不能再转动。
这样,当压下线取出杆81(在下面说明)时,翼片67打开孔65;并且孔65由翼片弹性单元69关闭以防止孔65中夹持的面线3断裂。
线取出单元80包括线取出杆81,线取出杆81在取出位置与线夹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取出位置从线输送路线取出面线3,在线夹持位置将面线3夹持在线夹持器63中;以及取出杆支架91,用于可旋转地支撑线取出杆81。
线取出杆81沿切割部分19以直线往复运动,所述切割部分19是在线引导块15的预定区域中按照与面线3的运动路线成预定角度切割而成。线取出杆81包括彼此相反并间隔预定距离的一对夹持末端83a和83b。为了便于描述,将置于上侧的夹持器称为上夹持末端83a,将置于下侧的夹持器称为下夹持末端83b。上和下夹持末端83a和83b与下面将要描述的取出杆支架91一起形成容纳翼片的翼片容纳部分87。并且,上和下夹持末端83a和83b分别形成有让面线3从中穿过的线通过孔85a和85b,从而夹持面线3。
这样,在与间隔部分17的线输送路线形成预定角度的平面上,线取出杆81朝置于下死点处的线夹持器63按直线笔直运动,并夹持经过间隔部分17的面线3,从而将面线3置于线夹持器63中。
取出杆支架91的形状像平板,并与线取出杆81一起压迫翼片67,以打开线取出单元60的孔65,从而将面线3收入孔65中。并且,在取出杆支架91的表面上,在线取出杆81的夹持末端83a和83b之间具有轮廓部分93。这样,翼片67可滑动地接触轮廓部分93。轮廓部分93包括直线运动部分93a,与夹持末端83a和83b运动方向的直线平行,并使装在翼片容纳部分87中的翼片67沿直线运动;以及横向运动部分93b,该横向运动部分93b从直线运动部分93a伸出并且按与夹持末端83a和83b直线运动方向成预定角度横向形成。并且,取出杆支架91由取出杆弹性单元(未图示)弹性支撑。取出杆弹性单元迫使取出杆支架91弹性按压装在翼片容纳部分87中的翼片67。
这样,线取出杆81和取出杆支架91连接到直线运动转换器(在下面说明),并在面线3的取出位置和线夹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刺绣机的送线装置1包括驱动器100,用于旋转线缠绕单元25以及使线取出杆81往复运动;升降连杆105,该升降连杆105连接到驱动器100并且由驱动器100驱动上升和下降;旋转运动转换器,用于将驱动器100的驱动操作转换成旋转运动,并使线缠绕单元25相对线张力调节体21旋转,从而将面线3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21上;以及直线运动转换器,用于将驱动器100的驱动操作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使线取出杆81运动,从而将面线3夹持在线夹持器63上。
在此实施例中,液压缸作为驱动器100。
液压缸包括缸体101和活塞杆103,活塞杆103在缸体101操作下进行伸出和缩回的往复运动。缸体101由机头7支撑,并且活塞杆103与升降连杆105分隔开并且平行。在本发明中,液压缸作为驱动器100,但并不限于此。另外,电机等装置可以与液压缸一样作为驱动器100。
升降连杆105直立,同时与缸体101分隔开并平行。并且,提供连接连杆107,用于连接活塞杆103和升降连杆105。连接连杆107由活塞杆103的自由端和升降连杆105的第一末端支撑。
旋转运动转换器包括从升降连杆105第一末端伸出的驱动销111;驱动凸轮113,该驱动凸轮113具有预定的凸轮轮廓115,与驱动销111啮合可以运动,并可旋转地连接第一旋转轴117;以及动力传递单元,用于将驱动凸轮113的旋转运动传递到线缠绕单元25。
驱动凸轮113连接到第一旋转轴117,第一旋转轴117可旋转地装在由机头7支撑的支撑框架8上。驱动凸轮113的凸轮轮廓115使驱动凸轮113沿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包括上升轮廓区,使驱动销111在升降连杆105向上运动时沿驱动凸轮113上升,以及下降轮廓区,使驱动销111在升降连杆105下降时沿驱动凸轮113下降。优选地,驱动凸轮113旋转一圈。
动力传递单元包括第二旋转轴123,第二旋转轴123与第一旋转轴117分开预定距离并连接线缠绕单元25;连接到相应旋转轴117和123的一对滑轮125;以及带27,带127连接滑轮125,并将第一旋转轴117的旋转传递到第二旋转轴123,即,将驱动凸轮113的旋转传递到线缠绕单元25。并且,第二旋转轴123连接衬套35,并可旋转地装在支撑框架8中。
直线运动转换器包括支架131,支架131设置在升降连杆105中,并形成有与升降连杆105的升降方向成预定角度的长条孔131a;以及可运动销135,可运动销135装在线取出单元80中,并可运动地啮合长条孔141a以沿直线运动。另外,支架131可以设置在线取出单元80中,并且可运动销135可以设置在升降连杆105中。
如图13到图22所示,穿线装置140包括针杆升降单元143,针杆141连接在其上面,使针杆141可以上升和下降。因此,装在针杆141上的针9离开缝纫工作区,并上升到穿线工作区,使面线3穿过针9的针眼9a。
针杆升降单元143包括一对引导单元143a和143b,这对引导单元143a和143b可升降地装在机头7中,将针杆141部分容纳在其中,并引导针杆141上升和下降,为了方便,将处于针杆升降单元143上方的引导单元称为上引导单元143a,将处于针杆升降单元143下面的引导单元称为下引导单元143b。上、下引导单元143a和143b同轴对齐,并彼此分隔开。针杆升降单元143的上引导单元143a连接到连接连杆107,并形成有用于部分容纳针杆弹性单元147的弹性单元容纳槽145。
针杆弹性单元147沿针杆141的外圆周形成,并装在上引导单元143a的弹性单元容纳槽145中,从而弹性地连接针杆141和针杆升降单元143。并且,针杆弹性单元147在针9缝纫时吸收来自针杆141的冲击。
并且,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穿线装置140包括线抓取器151,它具有钩住面线3的钩153以及支撑钩153的钩体155,并将面线3穿过针眼9a;使线抓取器151往复运动的线抓取器驱动器161;以及线输送单元181,用于拾取被钩153钩住的面线3,并将面线3移动到钩体155。
线抓取器151包括钩住面线3的钩153,以及支撑钩153的钩体155。
钩153支撑在具有长条形并且较大截面的钩体155上。
线抓取器驱动器161包括主体163;用于支撑线抓取器151的线抓取器支撑器165;用于支撑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以相对主体163往复运动的一对支撑轴171;以及使线抓取器支撑器165往复运动的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
主体163的形状像朝一侧开口并连接安装框架5的方块。主体163在其顶面具有槽163a,在旋转销207往复运动时防止干扰旋转销207。
线抓取器支撑器165的形状像方块,并且在主体163上往复运动。线抓取器支撑器165的第一末端从主体163伸出,并且其上面支撑钩153从而支撑线抓取器151,由此使钩153面对针9的针眼9a。此外,在钩153相对侧面具有一对钩导向167,用于引导钩153平稳地穿过针9的针眼9a。钩导向167由线抓取器支撑器165支撑。而且,线抓取器支撑器165具有连杆容纳槽169,用于容纳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的第一末端(在下面说明)。
线抓取器支撑器165由设置在主体163中的一对支撑轴171支撑,并且在一对支撑轴171上往复运动。支撑轴弹性单元173设置在主体163内壁与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之间。并且,支撑轴弹性单元173处在支撑轴171的外圆周上。这里,支撑轴弹性单元173迫使穿过针9的针眼9a的钩153,在面线3夹持在钩153中的状态下从针9的针眼9a返回到其起始位置。
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可旋转地装在机头7上,从而接近和离开线抓取器支撑器165。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在其上部具有销倾斜部分179。这里,在针杆升降单元143和升降连杆105在穿线工作区上升时,销倾斜部分179接触驱动销111。销倾斜部分179形成在与针9升降方向交叉的预定角度。
这样,当针杆升降单元143和升降连杆105由驱动器100驱动在穿线工作区内上升时,驱动销111在接触设置于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上部的销倾斜部分179的同时上升。此时,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下部朝线抓取器支撑器165旋转,并压迫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使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从主体163后面沿支撑轴171运动到其前面,从而使钩153穿过针眼9a。
线输送单元181抓取夹持在钩153中的面线3,将其输送到钩体,并包括线输送支架183,用于抓取穿过针眼9a并夹持在钩153中的面线3,并将其输送到钩体155;以及用于驱动线输送支架183的线输送驱动器191。
线输送支架183平行于由针9的针眼9a和钩153形成的平面,并且可旋转地装在主体163中。线输送支架183在其预定区域具有线抓取部分185,用于抓取穿过针9的针眼9a并夹持在钩153中的面线3。线输送支架183可旋转地连接到辅助支撑单元187上,辅助支撑单元187连接到主体163内部。并且,线输送支架183由线输送支架弹性单元189弹性地支撑在辅助支撑单元187上。
线输送驱动器191包括在线输送支架183预定侧面形成的针杆倾斜部分193;以及线松开支架195,它通过在针杆141下降时接触针杆倾斜部分193,使线输送支架183旋转。
这里,针杆倾斜部分193是在相对于线输送支架183的长度方向以预定宽度横向切割而成,从而线松开支架195的末端(在下面说明)可以在接触线输送支架183的一侧的同时上升和下降。
线松开支架195连接到针杆升降单元143的下部,并且在其末端具有三角形截面以接触针杆倾斜部分193。线松开支架195随着针杆141和针杆升降单元143的上升和下降而与线输送支架183中形成的针杆倾斜部分193分离和接触。
这样,当针9从穿线工作区向下运动到缝纫工作区时,针杆141和针杆升降单元143都下降,从而线松开支架193也在接触线输送支架183中形成的针杆倾斜部分193的同时下降。因此,线输送支架183抓取已经穿过针9的针眼9a并夹持在钩153中的面线3,并在朝主体163后面旋转的同时将面线3输送到钩体155。
同时,穿线装置140还包括线引导单元,用于将从送线器供应的面线3引导到针9的针眼9a和钩153所形成的平面,并将面线3夹持在钩153上。
线引导单元包括旋转支架203,在其一侧形成有预定的线引导倾斜部分205;旋转销207,该旋转销207在接触旋转支架203的线引导倾斜部分205的同时运动;线引导支架209,用于拾取送线器供应的面线3并将面线3引导到针9的针眼9a和钩153所形成的平面;以及辅助连杆215,该辅助连杆215连接旋转支架203和线引导支架209,并将旋转支架203的旋转传递到线引导支架209。
旋转支架203可旋转地连接到主体163的顶面。旋转支架203在其一侧、在与旋转支架203长度方向交叉的预定角度具有线引导倾斜部分205。
旋转销207从线抓取器支撑器165的顶面突出,并在线抓取器支撑器165往复运动时,在接触旋转支架203的线引导倾斜部分205的同时使旋转支架203旋转。此外,旋转销207沿主体163的槽163a往复运动,从而在不干扰主体163的情况下运转。
线引导支架209包括从其第一末端伸出的一对线导向211,这对线导向211之间形成预定空间。每个线导向211具有线穿过孔211a,由送线器供应的面线3从其中穿过,从而拾取面线3。此外,线引导支架209具有连接到辅助连杆215的第二末端。
辅助连杆215连接旋转支架203和线引导支架209,并将旋转支架203的旋转传递到线引导支架209,从而使线引导支架209旋转。这里,辅助连杆215将旋转支架203的旋转传递到线引导支架209,从而将穿过线引导支架209的线穿过孔211a拾取的面线3置于由针9的针眼9a和钩153所形成的平面上。
同时,旋转支架203具有从线引导倾斜部分205末端伸出的突起221。突起221被升降支架223下面的限位器225阻挡,从而防止已经旋转使面线3置于针9的针眼9a和钩153所形成的平面上的旋转支架203返回到其起始位置。
升降支架223设置在旋转支架203上,并且由限位器弹性单元227弹性地支撑,迫使限位器225弹性地压迫主体163的顶部。限位器弹性单元227具有由升降支架223支撑的第一末端,以及由主体163支撑的第二末端。同时,升降杆231直立在升降支架223上方,同时面向升降支架223的限位器225。升降杆231随升降连杆105上升和下降而接触和离开升降支架223。因此,设置在升降支架223下面的限位器225离开和接触突起221。
升降杆231的形状像一根杆,并且可升降地连接到从支架131伸出的延伸部分143。升降杆231具有接触和离开升降支架223顶部的底部,以及装有升降杆弹性单元235的顶部,在升降连杆105在穿线工作区下降时,升降杆弹性单元235迫使升降连杆105弹性地压迫升降支架223的第二末端。
当针杆升降单元143上升到穿线工作区内的上死点时,升降杆231与针杆升降单元143一起上升。此时,升降杆231的底部离开升降支架223的顶部,从而升降支架223不再受压。同时,设置在升降支架223中的限位器225通过限位器弹性单元227的弹性压迫旋转支架203的顶面。
此外,当由线引导支架209拾取的面线3运动到由针9的针眼9a和钩153所形成的平面时,即,当旋转支架203旋转到预定角度时,在接触旋转支架203的突起221的同时,限位器225在限位器弹性单元227的弹性下与旋转支架203顶面分离,并接触主体163的顶面,从而防止旋转支架203返回其起始位置。
而且,当针9从穿线工作区向下运动缝纫工作区时,升降杆231与针杆升降单元143一起向下运动。这样,当升降杆231的底部压住升降支架223的顶部时,限位器225在与主体163分离的同时与突起221分离,从而使旋转支架203返回其起始位置。
在这种结构下,当在刺绣期间根据颜色变化而替换面线3或断开面线3时,根据本发明的刺绣机的送线装置1的操作如下。
首先,将线缠绕单元25的夹持器27置于空间部分17的线输送路线上,设置在送线块11和线引导块15之间。
同时,线取出杆81的各个夹持末端83a和83b的线穿过孔85a和85b对准,并与线引导块15的线引导路线15a相通。
并且,驱动凸轮驱动器使凸轮销45沿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的凸轮轮廓43a运动,从而摆动单元31的线夹持孔33同轴地对准线缠绕单元25的夹持器27。当凸轮销45沿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的凸轮轮廓43a运动的同时上升时,摆动单元31随摆动单元驱动凸轮43一起旋转,从而摆动单元31的线夹持孔33同轴地对准线缠绕单元25的夹持器27并与之相通(参看图6A和6B)。
接着,从来自送线器的多根不同颜色备用面线中选择一根面线3,然后通过压缩空气从送线块11的送线路线11a经过空间部分17和线引导块15的线引导路线15a输送到针9。
此时,面线3离开送线路线11a,并顺序地穿过线缠绕单元25的夹持器27、摆动单元31的线夹持孔33、线引导路线15a、线取出杆81的各个夹持末端83a和83b的线穿过孔85a和85b,从而输送到位于缝纫工作区下死点的针9。
接着,驱动器100驱动位于缝纫工作区上死点的针9,从而使升降连杆105上升。
此时,当升降连杆105向上运动时,线缠绕单元25被驱动凸轮113驱动沿第一方向旋转,从而从空间部分17的线输送路线取出由线缠绕单元25的夹持器27夹持的面线3,并沿线张力调节体21的线接触部分23缠绕。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21的线接触部分23上的面线3,在经过线张力调节体21的线接触部分23的同时受到阻力,从而拉紧沿线接触部分23运动的面线3。
即,当升降连杆105向上运动时,驱动销111沿驱动凸轮113的上升轮廓区运动,从而沿第一方向旋转驱动凸轮113。当驱动凸轮113旋转时,第一旋转轴117相应地旋转,从而第一旋转轴117的旋转通过带127连接的每个滑轮125传递到第二旋转轴123,从而使线缠绕单元25沿第一方向旋转。
同时,经过线张力调节体21传递到线引导块15的面线3夹持在摆动单元31的线夹持孔33中。接着,摆动单元31在凸轮弹性单元49的弹性作用下返回到其起始位置。返回的摆动单元31在摆动单元弹性单元51的弹性下摆动。因此,经过摆动单元31的面线3,不仅由线张力调节体21产生的面线3本身的张力拉紧和松开,也由摆动单元31的摆动操作拉紧和松开。
同时,当升降连杆105向上运动时,通过穿过各个夹持器83a和83b的线穿过孔85a和85b夹持面线3的线取出杆81,与取出杆支架91一起靠近处于下死点的线取出单元60的线夹持器63,并压迫线拾取单元60的翼片67(参看图10A)。然后,如图10B所示,当线取出杆81的线穿过孔85a和85b夹持的面线3到达孔65的预定位置时,阻挡线夹持器63的孔65的翼片67向内旋转打开孔65,然后在弹性单元69的弹性下返回其起始位置,即阻挡孔65的位置。
并且,翼片65装在由线取出杆81和取出杆支架91所形成的翼片容纳部分87中。而且,翼片67接触取出杆支架91的轮廓部分93。
接着,驱动器100运转使升降连杆105上升,从而针9离开缝纫工作区的上死点,并朝穿线工作区运动。
此时,当升降连杆105向上运动时,不仅连接连杆107上升,而且针杆升降单元143也上升。
当针杆升降单元143上升时,针杆141在针杆弹性单元147的弹性下向上运动。此时,为了防止针杆141干扰针杆驱动器(未图示),通过离合器(未图示)将针杆141与针杆驱动器分离。接着,当针杆141向上运动时,针9离开缝纫工作区的上死点,直到其到达预定高度,即,针9的针眼9a与线抓取器151的钩153在相同平面对准的线对准位置,如图15所示。
同时,当针杆升降单元143在面线3经过线引导支架209的线穿过孔211a之后上升到穿线工作位置时,仅仅针杆升降单元143升高到穿线工作位置,使针9和针杆141保持在线对准位置。如图16所示,当针杆升降单元143向上运动到穿线工作位置时,从升降连杆105一侧突出的驱动销111在接触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中的销倾斜部分179的同时向上运动,从而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的下端从主体163后面转到前面,并装在连杆容纳槽169中,从而压迫线抓取器支撑器165。同时,压迫升降支架223的升降杆231也向上运动,使升降支撑223从升降杆231上松开。
并且,当线抓取器支撑器165受压时,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从主体163后面运动到前面,从而处于与针9的针眼9a相同平面的线抓取器151的钩153向上运动,并穿过针9的针眼9a。
同时,当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从主体163后面运动到前面时,设置在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上部的旋转销207沿主体163的槽向上运动,并在接触旋转支架203中形成的线引导倾斜部分203的同时使旋转支架203旋转。同时,升降支架223中的限位器225接触旋转支架203中形成的突起221,从而防止旋转支架203旋转。
此外,当旋转支架203旋转时,辅助连杆215旋转。这样,线引导支架209在约90度的角度旋转,从而将穿过线引导支架209的线穿过孔211a的面线3引导到针9的针眼9a和钩153所形成的平面上,并且同时夹持在线抓取器153上(参看图17)。此时,线抓取器151和钩导向167设置在线引导支架209的一对线导向211之间。
然后,驱动器100驱动针杆升降单元143,从穿线工作位置运动到穿线对准位置,从而将升降连杆105下降(参看图18)。
此时,当针杆升降单元143向下运动时,与升降支架223分开的升降杆231也下降。而且,当针杆升降单元143向下运动时,从升降连杆105一侧突出的驱动销111在接触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中的销倾斜部分179的同时向下运动,从而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的下端朝主体163后面旋转,并释放线抓取器支撑器165的压力。
当线抓取器支撑器165与线抓取器驱动连杆177分开时,线抓取器支撑器165在支撑轴弹性单元173的弹性下朝主体163后面运动。这样,由线抓取器支撑器165支撑的线抓取器151也朝主体163后面运动,因此线抓取器151的钩153在抓取面线3的同时从针9的针眼9a中出来,接着处于距离针9预定空间。此时,面线3即使在其穿过针9的针眼9a时仍保持夹持在钩153上。
然后,驱动器100驱动针杆升降单元143向下运动,到达缝纫工作区,从而使针9离开穿线工作区。当针杆升降单元143向下运动时,针9和针杆141也下降。同时,升降杆231也下降,压制升降支架223一侧,使升降支架223的限位器225脱离主体163的顶面,并松开旋转支架203的突起221,从而使旋转支架203沿第二方向旋转,并返回其起始位置。并且,当旋转支架203旋转到返回其起始位置时,辅助连杆215沿第二方向旋转,使线引导支架209也返回其起始位置。
如图20所示,设置在针杆升降单元143中并离开线输送支架183预定距离的线松开支架195,当针杆141和针杆升降单元143下降时,沿线输送支架183中针杆倾斜部分193下降,如图21所示,从而使线输送支架183沿第一方向旋转。此时,线输送支架183的线抓取部分185抓取穿过针9的针眼9a并夹持在钩体155上的面线3,从而使其朝钩体155运动。
接着,驱动器100驱动升降连杆105向下运动,从而使针9从穿线工作区到达缝纫工作区的下死点。
当升降连杆105下降时,驱动销111沿驱动凸轮113的下降轮廓区运动,使线缠绕单元25在沿第一方向旋转的同时将面线3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如图7A和7B所示。这样,线缠绕单元25的夹持器27返回其起始位置,在此处它与送线块11的送线路线11a相通。
同时,当升降连杆105下降时,线取出杆81从面线3的线夹持位置向后运动到取出位置,并且在面线3阻挡开口65的状态下,线夹持器63的翼片67沿取出杆支架91的轮廓部分93的直线运动部分93a按直线滑动,并到达轮廓部分93的横向运动部分93b。并且,翼片67沿横向运动部分93b滑动,使取出杆支架91的自由端逐渐离开线取出杆81,翼片容纳部分87打开,从而使翼片67离开线取出单元80的翼片容纳部分87。
在翼片67离开线取出单元80的翼片容纳部分87的时刻,取出杆支架91在取出杆弹性单元的弹性下朝线取出杆81的横向旋转,并返回到其起始位置。
此外,为了使线引导块15的线引导路线15a连通相应夹持末端83a和83b的线穿过孔85a和85b,线取出杆81返回其空间部分17的起始位置,如图11所示。
此时,如图10C和图11所示,面线3穿过面线引导块15的线引导路线15a以及上夹持末端83a的线穿过孔85a,并且其方向在翼片67中改变。接着,面线3穿过下夹持末端83b的线穿过孔85b以及下线引导块15的线引导路线15a,从而输送到针9。
然后,如图12所示,当臂驱动器75驱动线取出单元60的线夹持器63位于上死点时,夹持在线夹持器63上的面线3张紧。这样,夹持在线夹持器63上的面线3,在臂驱动器75摆动下在下死点与上死点之间摆动的同时,交替地张紧和放松。
此外,当升降连杆105向下运动时,针杆141和针杆升降单元143从穿线工作区下降到缝纫工作区,从而使夹持在线抓取器151的钩体155上的面线3从钩体155上自然释放并穿过针9的针眼9a,从而完成穿线工作,如图19和图22所示。
因此,单驱动器驱动面线不仅部分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而且夹持在线取出单元的线夹持器上。另外,单驱动器能驱动面线穿过针眼。因此,更换面线的时间较短,从而提高了生产率。此外,刺绣机中的零件数量减少,使刺绣机具有简单的结构,其制造成本下降。
同时,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各种缝纫装置,例如单针自动刺绣机、多针自动刺绣机、缝纫机,等等。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刺绣机的送线装置,其中单驱动器驱动面线不仅部分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而且夹持在线取出单元的线夹持器上。因此,更换面线的时间较短,从而提高了生产率。此外,刺绣机中的零件数量减少,使刺绣机具有简单的结构,其制造成本下降。
权利要求
1.一种刺绣机的送线装置,包括线张力调节器,所述线张力调节器包括面线部分缠绕在上面并对面线产生阻力的线张力调节体,以及线缠绕单元,所述线缠绕单元设置在预定的旋转轴上,并在夹持离开旋转轴的面线的同时通过旋转将面线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并调节面线的张力;线拾取单元,所述线拾取单元包括线夹持器,面线夹持在所述线夹持器上,并且所述线拾取单元在预定区域内摆动,使面线张紧和放松;线取出单元,所述线取出单元包括在从线输送路线上取出面线的取出位置与夹持面线的线夹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的线取出杆,并通过取出线输送路线上的面线而将面线夹持在线夹持器上;驱动器,所述驱动器驱动线缠绕单元旋转,并且驱动线取出杆往复运动;旋转运动转换器,所述旋转运动转换器将驱动器的驱动操作转换成旋转运动,并使线缠绕单元旋转,将面线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以及直线运动转换器,所述直线运动转换器将驱动器的驱动操作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使线取出杆运动,将面线夹持在线夹持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线装置,还包括升降连杆,所述升降连杆连接到所述驱动器,并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操作下向上和向下运动,其中所述旋转运动转换器包括从升降连杆一侧突出的驱动销;驱动凸轮,所述驱动凸轮具有可运动地啮合驱动销的预定凸轮轮廓,并且可旋转地连接到预定的旋转轴;以及动力传递单元,所述动力传递单元将驱动凸轮的旋转传递到线缠绕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线装置,其中所述直线运动转换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装在升降连杆和线取出单元之一上,并具有与升降连杆的升降方向形成预定角度的长条孔;以及可运动销,所述可运动销装在升降连杆和线取出单元的另一个上,并且在可运动地啮合长条孔的同时沿直线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线装置,还包括针杆升降单元,装有针的针杆可升降地连接在所述针杆升降单元上,并且所述针杆升降单元与升降连杆连接,其中所述驱动器驱动针杆升降单元从缝纫工作区到预定的穿线工作区上下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线装置,还包括线抓取器,所述线抓取器包括用于抓取面线的钩以及用于支撑钩的钩体,并且在往复运动将钩穿过针眼的同时,将面线穿过针眼;以及线抓取器驱动器,所述线抓取器驱动器包括用于支撑线抓取器的线抓取器支撑器,以及线抓取器驱动连杆,所述线抓取器驱动连杆具有与升降连杆的升降方向形成预定角度的销倾斜部分,该销倾斜部分在针的穿线工作区内接触驱动销,并且所述线抓取器驱动器使线抓取器往复运动,其中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驱动销沿销倾斜部分运动,并通过使线抓取器驱动连杆压迫和松开线抓取器支撑器而使钩穿过针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线装置,还包括线输送支架,所述线输送支架具有横过针杆升降方向形成预定角度的针杆倾斜部分,并且在与针眼和钩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同时可旋转地装在预定的旋转轴上;以及线松开支架,所述线松开支架装在针杆升降单元上,并且在针杆倾斜部分上滑动并且与其接触的同时,使线输送支架旋转,从而拾取夹持在钩上的面线,并将面线输送到钩体,其中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升降连杆从穿线工作位置向下运动到缝纫工作区,并通过线松开支架使线输送支架旋转,在使面线移动到钩体上以及从钩体上释放的同时,将面线穿过针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绣机的送线装置,包括线张力调节器,所述线张力调节器包括线张力调节体和线缠绕单元;线拾取单元,所述线拾取单元包括线夹持器并且能摆动使面线拉紧和放松;线取出单元,所述线取出单元包括线取出杆并夹持面线;驱动线缠绕单元旋转并驱动线取出杆往复运动的驱动器;使线缠绕单元旋转将面线缠绕在线张力调节体上的旋转运动转换器;以及使线取出杆运动将面线夹持在线夹持器上的直线运动转换器。因此,使用单驱动器缠绕面线并夹持面线,从而提高了生产率。此外,减少了零件数量。
文档编号D05C11/00GK101057017SQ200580038045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9日
发明者朴咸圭, 朴一圭 申请人:株式会社Inb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