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线装置,该切线装置包括利用固定刀和可动刀来切断 面线和底线的切线机构、以及驱动该切线机构的切线驱动机构,装配在具有梭 的缝纫机上。
背景技术:
有一种缝纫机,在针板与配置在针板下侧的梭之间具有包括可动刀和固定 刀的切线装置。可动刀在缝制结束时通过缝纫机主轴的动力传递而移动。移动 的可动刀对从加工布延伸出的面线和底线进行捕捉,之后在其自身与固定刀之 间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昭和58年第4596号所记载的缝纫机具有沿直线 状的引导轨道往复移动的直线移动式切线装置。切线装置具有线捕捉部。引导 轨道形成在设于针板左侧的遮板的下面。线捕捉部(相当于可动刀)利用球节 与双臂杠杆的一端部连结。双臂杠杆的另一端部利用球节与电磁体的拉杆的前 端连结。
电磁体因缝纫机的控制部在缝制结束时产生的指令而动作。在电磁体动作 时,拉杆拉动双臂杠杆的另一端部。双臂杠杆因拉杆的拉动作而摆动,与双臂 杠杆的一端部连结的线捕捉部从引导轨道的左侧的起始位置向右侧的结束位 置直线前进。前进的线捕捉部的前端在通过落针位置时直线突入被旋转的弯针 的针尖扩大的针线(面线)的环内。
在中止电磁体的动作时,电磁体的拉杆因回程弹簧的弹力而复位移动。线 捕捉部因拉杆的复位移动而从结束位置向起始位置后退。后退的线捕捉部将面 线环和弯针线(底线)捕捉到设在中途的V字形的凹部内。在后退工序结束时, 线捕捉部将被捕捉到凹部内的面线和底线压紧在固定刀上并切断。
以往的切线装置具有将拉杆的直线运动转换成双臂杠杆的旋转运动、再将 双臂杠杆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捕捉部的直线运动的复杂结构的运动转换机构。 这种切线装置存在大型化、成本高的问题。
以往的切线装置的线捕捉部从起始位置向结束位置直线前进,在通过落针 位置时,线捕捉部的尖端突入面线环内。面线环通过旋转的弯针(相当于梭) 的针尖捕捉从缝针的针眼延伸出的面线并将其扩大而形成。面线环的环面的朝 向因弯针针尖的旋转位置而变化。在针尖捕捉到面线这一瞬间的环面相对于线 捕捉部的移动方向直角地相对。之后,随着针尖旋转,环面的朝向变化成相对 于线捕捉部的移动方向倾斜。因此,线捕捉部的尖端突入面线环内容易失败, 很难可靠地进行切线。
根据加工布的送布方向,从弯针出来朝落针位置去的底线的朝向有时会与 从缝针的针眼出来的面线在缝针上的缠绕方向不同。这种情况下,会产生面线 以扭转状态与底线缠绕的线迹、即所谓的加绕线迹。在产生了加绕线迹时,由 弯针的针尖来捕捉的面线存在扭转。因此,面线环的形状破坏,可供线捕捉部 的尖端突入的区域本身变窄,线捕捉部的突入失败的概率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是在产生了加绕线迹的状态下,在面线环的环面 的朝向因梭的梭尖的旋转位置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时,可动刀也能可靠地捕捉面 线和底线,并将捕捉到的面线和底线切断。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包括利用与针板正交的支轴可自由往 复摆动地支撑在该针板下侧的可动刀、以及与通过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产生的 缝针的上下运动和梭的旋转同步地驱动所述可动刀的切线驱动机构,通过所述 切线驱动机构使可动刀前进,在设在所述针板上的针孔的下部利用所述可动刀 的尖端来捕捉由所述梭的梭尖形成的面线环,通过所述切线驱动机构使可动刀 后退,利用该可动刀和固定刀来切断面线和底线,所述可动刀的支轴相对于所 述针孔的形成位置配置在形成所述面线环的一侧,位于摆动开始前的待机位置 的所述可动刀的尖端相对于所述针孔的形成位置位于配置有所述固定刀的一侧,并与所述面线环的环面相对。
可动刀以配置在针孔的形成位置的左右两侧中的形成面线环的一侧(梭的 旋转方向下游侧)的支轴为中心进行往复摆动。摆动开始前的可动刀位于尖端 从针孔前侧与由梭的梭尖形成的面线环的环面相对的待机位置。从待机位置开 始前进的可动刀的尖端从与环面垂直的方向朝着面线环内突入。因此,即使是 在产生了加绕线迹时,可动刀的尖端也能可靠地突入形状己破坏的面线环的内 部,面线的捕捉不会失败。
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具有第一控制 部,该第一控制部在所述尖端突入了所述面线环内时使所述可动刀的摆动暂时 停止。
可动刀在尖端突入了面线环内时通过切线驱动机构的第一控制部的作用 而暂时停止。暂时停止的可动刀不妨碍梭的梭尖所捕捉到的面线横穿梭的前表 面而扩大。梭形成面线环,并通过与缝针的上下运动之间的互动而可靠地形成 最终线迹。
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具有第二控制 部,该第二控制部在第一控制部使所述可动刀暂时停止后使该可动刀以比暂时 停止前高的速度进行摆动。
暂时停止后的可动刀通过切线驱动机构的第二控制部的作用而以比暂时 停止前高的速度进行摆动,补上因暂时停止而产生的可动刀的动作滞后。高速 摆动的可动刀的尖端能可靠地捕捉停止前突入的面线环。
在技术方案4、 5、 6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具有第三
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在前进的所述可动刀到达了最大摆动位置后使所述可动 刀停止规定时间。
可动刀通过切线驱动机构的第三控制部的作用而在到达了最大摆动位置 后停止规定时间。可动刀所捕捉到的面线在停止期间内因挑线杆张紧而强力缠 绕在可动刀上。因此,可动刀所捕捉到的面线不会因可动刀的后退而脱开。
在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通过所述
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旋转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该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
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用所述凸轮部形 成了所述第一控制部。
切线驱动机构可用包括具有凸轮部的凸轮板以及驱动臂的简单结构来实 现。可动刀的摆动速度和动作时间可利用凸轮部的形状容易地确定。
在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通过所述 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旋转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该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 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用所述凸轮部形 成了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
切线驱动机构可用包括具有凸轮部的凸轮板以及驱动臂的简单结构来实 现。可动刀的摆动速度和动作时间可利用凸轮部的形状容易地确定。
在技术方案9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通过所述 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旋转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该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 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用所述凸轮部形 成了所述第三控制部。
切线驱动机构可用包括具有凸轮部的凸轮板以及驱动臂的简单结构来实 现。可动刀的摆动速度和动作时间可利用凸轮部的形状容易地确定。
在技术方案10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通过所 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旋转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该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 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用所述凸轮部形 成了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三控制部。
切线驱动机构可用包括具有凸轮部的凸轮板以及驱动臂的简单结构来实 现。可动刀的摆动速度和动作时间可利用凸轮部的形状容易地确定。
在技术方案11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通过所 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旋转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该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 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用所述凸轮部形 成了所述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二控制部和所述第三控制部。
切线驱动机构可用包括具有凸轮部的凸轮板以及驱动臂的简单结构来实 现。可动刀的摆动速度和动作时间可利用凸轮部的形状容易地确定。
在技术方案12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所述凸轮板固定在所述缝纫机主 轴上。
切线驱动机构的凸轮板固定在缝纫机主轴上。因凸轮板的旋转而产生的可 动刀的摆动能可靠地与因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产生的缝针的上下运动和梭的 旋转同步。
图1是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切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缝纫机的底板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缝纫机的底板部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5是切线凸轮板的主视图。.
图6是说明挑线杆、针杆和可动刀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7是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9是梭的主视图。
图10是在切线动作之前的状态下的梭和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图11是在可动刀暂时停止的状态下的梭和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在可动刀处于最大摆动位置的状态下的梭和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图13是在即将切线之前的状态下的梭和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图14是在切线之后可动刀回到了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梭和切线机构的俯 视图。
图15是在底线出口位于落针位置左侧的状态下的梭的主视图。
图16是在底线出口位于落针位置左侧的状态下的梭和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图17是在底线出口位于梭心套顶部的状态下的梭的主视图。
图18是在底线出口位于梭心套顶部的状态下的梭和切线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表示较佳实施形态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 图4所示,缝纫机M包括底板1、立柱2和机臂3。在底板1的 前部上面可装拆地安装有针板8。立柱2从底板1的后部上面向上方竖起。机 臂3从立柱2的上端部以与底板1相对的形态向前方延伸。
机臂3在其内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缝纫机主轴4。缝纫机主轴4通过 来自未图示的缝纫机马达的传动而旋转。缝纫机主轴4对设置于机臂3的前部 内侧的针杆驱动机构和挑线杆驱动机构进行驱动。针杆驱动机构沿上下方向对 针杆5 (参照图2)进行驱动。挑线杆驱动机构沿上下方向对支撑面线16的挑 线杆(未图示)进行驱动。由于针杆驱动机构和挑线杆驱动机构是以往公知的 机构,因此在此省略其图示及详细说明。立柱2在其内部收纳切线驱动机构13。 切线驱动机构13对后述的切线机构12的可动刀19进行驱动。
底板1在其内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轴7。下轴7因缝纫机主轴4 的动力作用而旋转。下轴7驱动被配置在针板8下部的梭9旋转。针板8 具有供缝针6 (参照图2)穿过的针孔8a。切线机构12包括配置在针板 8下侧的固定刀18和可动刀19。切线机构12在缝制结束时通过后述的动 作将面线16和底线17切断。
本发明的切线装置ll包括所述切线机构12和切线驱动机构13。切线 机构12与切线驱动机构13之间利用设置在立柱2和底板1内部的切线连 杆机构15连结。
下面对切线机构12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切线机构12包括固定刀18和可动刀19。如图7所示,固定 刀18是可弹性变形的板,呈L字形的平面形状。固定刀18的基端部用固 定螺钉20固定在针板8的下表面。固定刀18的前端向斜后方延伸,位于 设在针板8上的针孔8a的右前侧。固定刀18在其前端具有刀刃部18a。
可动刀19是大致椭圆形的平面形状的板。针板8在其下侧具有与针板 8垂直的支轴21。支轴21将可动刀19可自由往复摆动地支撑。如图7所 示,支轴21位于针孔8a的右后侧。可动刀19的一端部用销22与从切线
连杆机构15延伸出的第三连杆37的前端部连结。
如后所述,第三连杆37沿前后方向移动。缝制中的第三连杆37位于后退 位置(参照图IO)。图10所示的可动刀19的位置是可动刀19的待机位置。
第三连杆37在切线时前进,将可动刀19的连结部向前推。如图ll、 图12所示,在第三连杆37前进了时,可动刀19以支轴21为中心绕顺时 针(从上方看针板8)摆动(前进),成为最大摆动位置(参照图12)。 之后,第三连杆37后退,将与可动刀19之间的连结部向后拉。在第三连 杆37后退时,可动刀19以支轴21为中心绕逆时针(从上方看针板8)摆 动(后退),向待机位置复位。
可动刀19具有第一尖端19a,该第一尖端19a在可动刀19位于待机 位置时与针孔8a在右侧前方相对。第一尖端19a通过可动刀19的摆动而 沿圆弧状的摆动轨迹NK (参照图10)移动。如图10所示,摆动轨迹NK穿 过针孔8a的稍右侧。如图9所示,针板8的针孔8a可供缝针6和从缝针6 的针眼6a延伸出的面线16穿过。后述的梭9在针板8的下面形成穿过针 孔8a的面线16的环(面线环16a)。如图10 图12所示,沿摆动轨迹NK 移动的可动刀19的第一尖端19a从右前方突入面线环16a内来捕捉面线 16。
可动刀19具有向与第一尖端19a相反的一侧延伸的第二尖端19b。第 二尖端1%通过可动刀19的摆动而相对于第一尖端19a的摆动轨迹NK在 针孔8a的外侧移动。如图12所示,第二尖端19b在可动刀19位于最大摆 动位置时与针孔8a在左侧后方相对。在可动刀19从图ll所示的位置向图 12所示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内,可动刀19的第一尖端19a和第二尖端19b 穿过面线环16a内。在针孔8a的下部存在着从梭9的底线出口 53a以如后 所述的方式延伸的底线17。如图13所示,第二尖端19b在可动刀19从最 大摆动位置向待机位置复位移动的期间内捕捉底线17。
如图14所示,可动刀19在复位移动至待机位置时与固定刀18的下部 重叠。与固定刀18重叠的可动刀19将第一尖端19a捕捉到的面线16和第 二尖端19b捕捉到的底线17压紧在固定刀18的刀刃部18a上并将其切断。
另外,第一尖端19a和第二尖端19b还具有防止面线环16a从可动刀19脱 开的功能。
下面对切线驱动机构13进行说明。
切线驱动机构13将配置在机臂3内部的缝纫机主轴4作为驱动源来使 切线机构12的可动刀19摆动。如图1 图4所示,切线驱动机构13包括 配置于机臂3与立柱2之间的连结部的切线凸轮板25、驱动柄26和切线螺 线管27。
切线凸轮板25固定在缝纫机主轴4的后端部附近。如图1、图5所示, 在切线凸轮板25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产生切线动作用的凸轮部(凸轮槽 25a)。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轴28位于凸轮板25的左侧,设置在机臂3 的内部。引导轴28对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柄26予以支撑。驱动柄26 在切线凸轮板25的前部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态配置。驱动柄26被安装 在引导轴28上的压縮螺旋弹簧30向前方施力。
切线螺线管27配置在驱动柄26的左侧前部。按压板31与向后方延伸 的切线螺线管27的输出端连结。按压板31能以上下方向的轴32为中心进 行摆动。按压板31与驱动柄26的左端部的前表面抵接。在切线螺线管27 动作了时,按压板31以轴32为中心进行摆动,将驱动柄26向后推。驱动 柄26沿着凸轮板25的前表面向右方延伸。驱动柄26在右端部附近的后表 面上以与凸轮板25的前表面相对的形态对滚筒部件29 (参照图3、图4) 予以支撑。如图1所示,在凸轮板25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凸轮槽25a。如图 1所示,在驱动柄26的右端部连结有第一连杆35。第一连杆35是后述切 线连杆机构15的构成部件。
切线螺线管27在缝制即将结束前的切线时通过通电而动作。驱动柄 26在切线螺线管27非动作时因压縮螺旋弹簧30的弹力作用而位于前方的 非工作位置。驱动柄26在切线螺线管27动作时克服压縮螺旋弹簧30的弹 力而向后方的工作位置移动。在图3、图4中用实线来表示位于非工作位置 的驱动柄26,并用双点划线来表示位于工作位置的驱动柄26。
在驱动柄26移动至工作位置时,滚筒部件29嵌入在凸轮板25的前表
面上形成的凸轮槽25a内。凸轮板25与缝纫机主轴4一起旋转。移动至工 作位置的驱动柄26通过凸轮板25的旋转而以引导轴28为支点进行往复摆 动。通过驱动柄26的往复摆动,第一连杆35上下运动。第一连杆35的上 下运动如后所述地向可动刀19传递,使该可动刀19往复摆动,将面线16 和底线17切断。
在驱动柄26位于非工作位置时,滚筒部件29从凸轮槽25a脱开。在 滚筒部件29从凸轮槽25a脱开时,驱动柄26不受凸轮板25的旋转的影响 而保持停止状态,第一连杆35不作上下运动,可动刀19也不摆动。
如图5所示,切线凸轮板25的凸轮槽25a包括第一凸轮部A、第二凸 轮部B、第三凸轮部C、第四凸轮部D、第五凸轮部E和第六凸轮部F。第 二凸轮部B和第四凸轮部D具有与切线凸轮板25同心的圆弧形状。因此, 在滚筒部件29嵌入了凸轮槽25a的第二凸轮部B或第四凸轮部D内时,即 使切线凸轮板25旋转,驱动柄26也不会摆动。由于驱动柄26不摆动,因 此第一连杆35不作上下运动。因此,可动刀19保持停止状态。
下面对连结切线驱动机构13与切线机构12的切线连杆机构15进行说 明。切线连杆机构15包括第一连杆35、第二连杆36和第三连杆37;以 及调节柄38。第一连杆35在立柱2的内侧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形态配置。 如上所述,第一连杆35的上端与驱动柄26的右端部连结。第一连杆35的 下端与底板1内侧的中间柄39连结。
如图2所示,中间柄39呈L字形的侧面形状,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 为中心进行摆动。中间柄39具有向前方延伸的第一臂39a和向上方延伸的 第二臂39b。第一连杆35的下端与第一臂39a的前端部连结。在第二臂3% 的上端部连结有第二连杆36和拉伸螺旋弹簧40。拉伸螺旋弹簧40对第二 臂39b施加向后的弹力,对与第一臂39a连结的第一连杆35向上施力。第 一臂39a和第一连杆35可保持在由限位件(未图示)限制的位置上。
调节柄38配置在底板1内部的针板8与立柱2之间。上下方向的支轴 41将调节柄38可摆动地支撑。调节柄38在上下两端部具有朝着相同方向 突出的上臂38b和下臂38c。
第二连杆36在底板1的内部向前方延伸。第二连杆36的前端通过调 节连接片(未图示)与调节柄38的下臂38c的前端连结。如上所述,第二 连杆36的后端与中间柄39的第二臂39b的上端部连结。
第三连杆37在底板1的前部内侧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配置。第 三连杆37的后端部用销23 (参照图7)与调节柄38的上臂38b连结。如 上所述,第三连杆37的前端部用销22 (参照图7)与可动刀19的端部连 结。
下面对配置在底板1的前部内侧的梭9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梭9包括外梭51、内梭52和梭心套53。外梭51利用接 头57与下轴7的前端连结。外梭51将内梭52可旋转地支撑。
外梭51通过下轴7的旋转而在正面看时绕顺时针(右转)旋转。下轴 7通过机臂3内部的缝纫机主轴4的驱动力的作用而旋转。如上所述,缝纫 机主轴4使缝针6上下运动。因此,外梭51与缝针6的上下运动同步地旋 转。
内梭52在轴心部具有向前方延伸的轴52a。内梭52被未图示的梭制 动部件限制成不旋转。如图8、图9所示,梭心套53是前表面封闭的圆筒 体。梭心套53以封住收纳有底线梭心55的内梭52的开口的形态安装。底 线梭心55以在外周巻绕有底线17的状态插通轴52a。梭心套53具有定位 突起,定位突起可与内梭52的定位凹部嵌合。通过定位突起与定位凹部之 间的嵌合,梭心套53不能相对于内梭52旋转。
如图9所示,外梭51在外周附近具有沿旋转方向延伸的梭尖51a。缝 针6在贯穿针板8上的加工布W并穿过针孔8a而下降至底板1的内部后上 升。梭尖51a在通过外梭51的旋转而穿过缝针6的下降位置时,对从缝针 6的针眼6a延伸出的面线16进行捕捉。捕捉到面线16的梭尖51a在内梭 52的外侧绕转而将面线16扩大,形成面线环16a。
如图9所示,底线引导件53a设置在梭心套53前表面的上部左侧。如 图9所示,底线引导件53a从正面看为椭圆形的板,并在外周侧具有引导 孔(未图示)。梭心套53的底线17的出口 54a设置在梭心套53的周壁的
右侧上方。如图9所示,梭心套53内的底线17从出口 54a伸到外部,从 前侧向后侧穿过设在底线引导件53a上的引导孔,并经由针板8的针孔8a 与加工布W相连。
梭尖51a所捕捉到的面线16通过梭尖51a的绕转而与位于针孔8a与 底线引导件53a之间的底线17交织。交织后的面线16和底线17通过挑线 杆使面线环16a张紧而形成线迹。
参照图6的时间图来对本发明的切线装置1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的 横轴表示的是缝纫机主轴4的相位角。将针杆5 (缝针6)位于最高位置时 缝纫机主轴4的相位角设为0° 。图6中还表示了上下运动的针杆5和挑线 杆的轨迹。
切线装置11通过切线螺线管27的动作来进行切线。切线螺线管27在 缝制中处于非动作状态,驱动柄26位于上述非工作位置。如上所述,与驱 动柄26连结的第一连杆35因中间柄39所施加的上推力而向上方移动,并 保持在通过限位件的作用而限制的位置。与中间杆39连结的第二连杆36 后退,与调节柄38连结的第三连杆37也与第二连杆36—起后退。切线机 构12的可动刀19通过第三连杆37后退而保持待机位置(参照图10)。
切线螺线管27因缝制即将结束前的切线指令而动作。如上所述,驱动 柄26通过切线螺线管27的动作而向工作位置移动,驱动柄26的滚筒部件 29嵌入凸轮板25前表面的凸轮槽25a内。嵌入凸轮槽25a内的滚筒部件 29通过与缝纫机主轴4连动的凸轮板25的旋转而沿凸轮槽25a移动,驱动 柄26往复摆动。通过驱动柄26的往复摆动,与驱动柄26的右端连结的第 一连杆35移动。
切线螺线管27在预先确定的时间(缝纫机主轴4的相位角为大致260 )动作。滚筒部件29嵌入第一凸轮部A (参照图5),并从第一凸轮部A 向第六凸轮部F移动。如图7、图9、图10所示,在针板8的下侧,梭尖 51a捕捉面线16,形成面线环16a。底线17从梭心套53的底线引导件53a 向针板8的针孔8a延伸。
第一连杆35在缝纫机主轴4的相位角成为大致290°之前的期间内通
过第一凸轮部A的作用而向下方移动。向下方移动的第一连杆35将中间柄
39的第一臂39a向下推压。中间柄39克服拉伸螺旋弹簧40的弹力而摆动 (前进),与第二臂39b连结的第二连杆36前进。通过第二连杆36的前 进,调节柄38前进。第三连杆37与调节柄38 —起前进。可动刀19通过 第三连杆37的前进而从待机位置(参照图IO)顺时针(从底板1的上方看) 地摆动(前进)至突入位置(图ll所示的位置)。
摆动(前进)至图11的位置的可动刀19的第一尖端19a与面线环16a 所形成的长圆状的环面的右前侧相对,并从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入该环面内。 因此,第一尖端19a能可靠地捕捉在针板8的下侧形成的面线环16a。在线 迹为加绕线迹(hitch stitch)时,梭尖51a所捕捉的面线16存在扭转。 因此,如后所述,面线16a的环面形状破坏。由于可动刀19的第一尖端19a 从与面线环16a的环面垂直的方向突入,因此也能可靠地突入形状因加绕 线迹而破坏的环面来捕捉面线环16a。如上所述,第一尖端19a不捕捉底线 17。因此,底线17保持从针孔8a向梭心套53延伸的状态地保留。
如上所述,与第一凸轮部A连续的第二凸轮部B是与凸轮板25同心的 圆弧。因此,驱动柄26在滚筒部件29沿着第二凸轮部B移动的期间(缝 纫机主轴4的相位角成为大致310。之前的期间)内不摆动。因此,可动刀 19在图11的突入位置上暂时停止。第二凸轮部B相当于第一控制部。
在可动刀19的摆动停止的期间内,面线环16a钩在梭心套53的前表 面上,并通过梭尖51a的绕转而开始横穿梭心套53的前侧地移动。停止的 可动刀19不妨碍面线环16a的移动。因此,面线环16a的移动平滑地进行, 缝纫机M能可靠地形成线迹。
在滚筒部件29超过第二凸轮部B而沿着第三凸轮部C移动的期间(缝 纫机主轴4的相位角为大致310。 360° )内,第一连杆35通过第三凸轮 部C的作用而向下方移动。可动刀19从突入位置(参照图11)顺时针(从 底板1的上方看)地摆动(前进)至最大摆动位置(参照图12)。
如图5所示,第三凸轮部C的倾角比第一凸轮部A的倾角大。因此, 从突入位置至最大摆动位置的可动刀19的摆动(前进)以比从待机位置至
突入位置的摆动(前进)快的速度进行,可补上使可动刀19暂时停止的停
止期间的滞后。第三凸轮部c相当于第二控制部。
滚筒部件29超过第三凸轮部C而沿着第四凸轮部D移动(缝纫机主轴 4的相位角为大致360。 368° )。第四凸轮部D与第一凸轮部A—样, 是与凸轮板25同心的圆弧。因此,到达了最大摆动位置的可动刀19在第 四凸轮部D的形成范围内暂时停止。如图6所示,在可动刀19停止的期间 内,挑线杆上升而将面线16向上拉。挑线杆的上升使可动刀19捕捉到的 面线环16a张紧。因此,在可动刀19的第一尖端19a和第二尖端19b穿过 了面线环16a内部的状态下,面线环16a成为大致巻绕在可动刀19上的状 态。由于巻绕在可动刀19上的面线环16a被第二尖端19b穿过,因此可动 刀19捕捉到的面线环16a不会因之后可动刀19摆动(后退)而从第二尖 端19b脱开。第四凸轮部D相当于第三控制部。
滚筒部件29超过第四凸轮部D而沿着第五凸轮部E、第六凸轮部F移 动(缝纫机主轴4的相位角为大致368° 415° )。如图5所示,第五凸 轮部E、第六凸轮部F具有方向与第一凸轮部A、第三凸轮部C相反的倾角。 第一连杆35通过第五凸轮部E、第六凸轮部F的作用而向上方移动。
向上方移动的第一连杆35将中间柄39的第一臂39a向上拉。中间柄 39通过第一连杆35的上拉力和拉伸螺旋弹簧40的弹力的作用而摆动(前 进),与第二臂39b连结的第二连杆36后退。通过第二连杆36的后退, 调节柄38摆动(前进),与调节柄38连结的第三连杆37后退。通过第三 连杆37的后退,可动刀19从最大摆动位置(参照图12)逆时针(从底板 1的上方看)地摆动(前进)至待机位置(参照图14)。
摆动(前进)至待机位置的可动刀19在通过针孔8a的下部时,利用 第二尖端19b来捕捉底线17。如图14所示,复位到待机位置的可动刀19 与固定刀18的下部重叠。可动刀19将利用第一尖端19a捕捉到的面线16 和利用第二尖端1%捕捉到的底线17压紧在固定刀18的刀刃部18a上并 将其切断。
图15、图16表示的是产生了加绕线迹时面线16和底线17的状态。在产
生了加绕线迹时,为了形成最终线迹而使从梭心套53出来的底线17以从前方
外侧右转地大幅度绕入的形态缠绕在面线环16a的上侧部分上。
与图8、图9所示的梭心套不同,如图17所示,梭心套53在外周壁的顶 部(最高位置)具有底线出口53b。梭心套53没有上述底线引导件53a。
在使用图17、图18所示的梭心套53时,底线17从底线出口 53b向上伸 出而到达针板8的针孔8a。因此,底线17的路径相对于通过针孔8a的缝针6 或是在右侧,或是在左侧,变得不稳定。在形成最终线迹的底线17的路径相 对于缝针6处于左侧时,底线17有时会从前方外侧缠绕在面线环16a的上侧 部分上。
像上面那样缠绕的底线17在针孔8a的附近使面线环16a的宽度变窄。如 图16、图18所示,可供可动刀19的第一尖端19a突入的区域变小。如上所述, 第一尖端19a朝着面线环16a的环面从右侧前方(与该环面垂直的方向)突入。 因此,即使是可供第一尖端19a突入的区域较小(参照图16)的状态,第一尖 端19a也能可靠地捕捉面线环16a。
对局部变更了上面说明的实施形态的变更形态进行说明。
1) 图6的时间图表示的是切线装置11 (可动刀19)的动作时间的一例。 可动刀19的动作时间因梭9的种类(例如摆梭)、大小而变化。可动刀19的 停止时间可与实施形态同样地进行设置。
2) 在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是切线驱动机构13的驱动源为缝纫机主轴4的情 况,但切线驱动机构13的驱动源也可以是下轴7,还可以是马达、螺线管、气 缸等专用的驱动源。
3) 在实施形态的凸轮板25中,在一个面上形成的凸轮槽25a形成凸轮部, 但也可使用将外周的轮廓作为凸轮部作用的凸轮板。
通过上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明确,在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在针板 的下部往复摆动的可动刀的支轴相对于针孔的形成位置配置在形成面线环的 一侧。可动刀的尖端相对于针孔的形成位置从前侧与面线环的环面相对。在可 动刀以支轴为中心进行前进时,可动刀的尖端从与通过梭的旋转而扩大的面线 环的环面垂直的方向突入。因此,可动刀可捕捉形状因产生加绕线迹而破坏的
面线环,并能利用后退的可动刀和固定刀可靠地将面线与底线一起切断。
权利要求
1. 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包括利用与针板垂直的支轴可自由往复摆动地支撑在该针板下侧的可动刀、以及与通过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而产生的缝针的上下运动和梭的旋转同步地驱动所述可动刀的切线驱动机构,通过所述切线驱动机构使可动刀前进,在设在所述针板上的针孔的下部利用所述可动刀的尖端来捕捉由所述梭的梭尖形成的面线环,通过所述切线驱动机构使可动刀后退,利用该可动刀和固定刀来切断面线和底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刀的支轴相对于所述针孔的形成位置配置在形成所述面线环的一侧,位于摆动开始前的待机位置的所述可动刀的尖端相对于所述针孔的形成位置位于配置有所述固定刀的一侧,并与所述面线环的环面相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驱动机 构具有第一控制部,该第一控制部在所述尖端突入了所述面线环内时使所述可 动刀的摆动暂时停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驱动机 构具有第二控制部,该第二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部使所述可动刀暂时停止后 使该可动刀以比暂时停止前高的速度进行摆动。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驱动机 构具有第三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在前进的所述可动刀到达了最大摆动位置后使所述可动刀停止规定时间。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具有第三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在前进的所述可动刀到达了最大摆动位置后 使所述可动刀停止规定时间。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具有第三控制部,该第三控制部在前进的所述可动刀到达了最大摆动位置后 使所述可动刀停止规定时间。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连动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所述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 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所述第一控制部用所述凸轮部形成。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连动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所述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 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用所述凸轮部形成。
9.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连动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所述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 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所述第三控制部用所述凸轮部形成。
10.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连动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所述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 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三控制部用所述凸轮部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线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连动的凸轮板;以及一端与设在所述凸轮板上的凸轮部卡合、另一端与连结在所述可动刀上的 连杆机构卡合的驱动臂, 所述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二控制部和所述第三控制部用所述凸轮部形成。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板固定在所述缝纫机主轴上。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将可动刀支撑在针板下侧的支轴相对于设在针板上的针孔的位置配置在形成面线环的一侧。可动刀的尖端从针孔的形成位置的前侧与所述面线环的环面相对。以支轴为中心进行摆动的可动刀的尖端朝着面线环的内部从与环面垂直的方向突入。即使是在面线环因加绕线迹的产生而破坏了时,可动刀也能可靠地捕捉面线环,并在其自身与固定刀之间将面线环切断。
文档编号D05B65/00GK101381932SQ20081021571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5日
发明者中野元就, 宇野伦子, 早川範一, 水野雅继, 福岛将浩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