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钉扣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纽扣供给装置的钉扣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钉扣缝纫机中,相对于在位于被缝制物上方的纽扣夹持脚上 大致水平地保持的纽扣的纽扣孔,通过使保持缝针的针棒上下移动而 将纽扣缝制在被缝制物上。此时,已知一种纽扣供给装置,其具有载 置机构,该载置机构在每次纽扣缝制时将纽扣供给至纽扣夹持脚(例 如专利文献1)。
如图10所示,为了防止纽扣B1的脱落,在纽扣夹持脚101上 设置以使纽扣Bl嵌合的方式进行保持的爪部101a、 101a。现有技术 的载置机构具有纽扣载置部102,由纽扣载置部102的前端部支撑纽 扣Bl。纽扣载置部102按照以轴部102b为旋转轴而使其前端部转动 的方式移动,从而使纽扣Bl嵌合在爪部101a、 101a之间。如图ll (a)所示,纽扣载置部102具有多个销102a,其与纽扣Bl的纽扣 孔位置及该纽扣孔的间隔相对应。纽扣载置部102通过与纽扣B1的 下表面抵接,同时,使多个销102a从纽扣Bl的纽扣孔的下方向上 方插入,从而支撑纽扣B1。销102a的长度大于纽扣Bl的厚度。也 就是说,销102a的前端部从纽扣孔的前端凸出。因此,纽扣Bl不 易从纽扣载置部102脱落,从而更加可靠地支撑纽扣Bl。
另外,如果纽扣Bl与纽扣夹持脚101的爪部101a、 101a嵌合, 则如图11 (b)所示,纽扣夹持脚101相对于纽扣载置部102而向上 方移动。由此,纽扣载置部102的销102a从纽扣Bl的纽扣孔脱出。 然后,纽扣载置部102的前端部按照远离纽扣孔夹持脚101的爪部 101a、 101a的方式转动。然后,纽扣夹持脚101向下方移动,使纽 扣Bl向被缝制物接近。然后,通过使缝针落在纽扣Bl的纽扣孔处,形成线迹,从而进行纽扣B1向被缝制物上的缝制。
专利文献l:特开平5 — 843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具有载置机构的纽扣供给装置中,为了解
除纽扣载置部102的销102a向纽扣Bl的纽扣孔的插入,必须进行 下述动作,即,使纽扣夹持脚101向上方移动,并在纽扣载置部102 移动之后,再次使纽扣夹持脚101下降。因此,其存在以下问题点 与纽扣夹持脚101上下移动的动作时间相应地,纽扣Bl的缝制过程 中的循环时间产生浪费。
另外,必须根据纽扣的种类而准备具有与纽扣Bl的纽扣孔的位 置、间距及纽扣孔的大小相对应的销102a的纽扣载置部102,从而 .存在纽扣供给装置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因为每次纽扣的种类变化 均必须更换纽扣载置部102,所以还存在其更换作业非常繁杂,且该 更换作业花费的时间,使纽扣缝制的整体作业效率显著降低的问题。
此外,在缝制较厚的纽扣的情况下,因为与纽扣的厚度相对应, 纽扣载置部102的销102a的长度增长,所以纽扣夹持脚101必须更 大地向上方移动,从而解除纽扣载置部102的销102a相对于纽扣的 纽扣孔的插入。此时,如果纽扣夹持脚101向上方的移动得过大,则 产生位于纽扣夹持脚101上方的缝针与纽扣接触或碰撞的可能性。因 此,对纽扣夹持脚101向上方的移动范围设定限制。也就是说,如果 纽扣厚度大于或等于一定值,则纽扣夹持脚101无法将纽扣从纽扣载 置部102的销102a拆下。也就是说,在现有技术的纽扣供给装置中, 存在无法供给大于或等于一定厚度的纽扣的问题。
而且,也考虑下述方法,即,通过使纽扣载置部102向下方移 动,解除纽扣载置部102的销102a向纽扣Bl的纽扣孔的插入。但 是,在纽扣载置部102移动至下方的情况下,因为纽扣载置部102 会与被缝制物抵触,所以纽扣载置部102向下方的移动范围受到限 制。由此,存在即使纽扣载置部102向下方移动,供给较厚的纽扣也 困难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钉扣缝纫机,其具 有可以更加高效地供给纽扣的缝纫机的纽扣供给装置。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具有缝制动作部,其具有纽扣夹持脚, 由纽扣夹持脚保持纽扣,并将其缝制在缝制物上;以及纽扣供给单元, 其向前述纽扣夹持脚供给纽扣,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纽扣孔位置调节 单元,其与纽扣缝制作业时的方向相对应,对纽扣进行定位,前述纽 扣供给单元具有从下方支撑纽扣的纽扣载置部,在将纽扣置载于前述 纽扣载置部上之后,将其输送至前述纽扣夹持脚。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钉扣 缝纫机的基础上,前述纽扣供给单元具有固定臂部,其一端侧支撑 前述纽扣载置部;夹紧部,其从上侧与纽扣抵接,与前述纽扣载置部 协同动作而夹持纽扣;上下移动臂部,其一端侧支撑前述夹紧部而进 行上下移动;以及驱动部,其使前述固定臂部和前述上下移动臂部沿 水平方向转动。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钉扣
缝纫机的基础上,以使前述固定臂部和前述上下移动臂部的前端部朝 向将纽扣向前述纽扣夹持脚输送时的移动方向的方式,使前述固定臂 部和前述上下移动臂部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以使得前述纽扣供给单元 不与前述纽扣夹持脚抵接。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 钉扣缝纫机的基础上,前述纽扣载置部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引部,利用 前述吸引部的吸引力保持纽扣。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钉扣 缝纫机的基础上,具有第1密封部,其闭塞在前述纽扣载置部和纽 扣之间产生的间隙;以及第2密封部,其闭塞在前述夹紧部和纽扣之 间产生的间隙。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 意一项所述的钉扣缝纫机的基础上,前述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具有 方向检测单元,其检测围绕穿过纽扣中心的轴线的纽扣的方向;角度
调节机构,其使前述纽扣转动;以及角度控制单元,其根据利用前述
6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纽扣的方向,驱动前述角度调节机构的驱动 源,以使其与纽扣缝制作业时预定的方向相对应。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6中的任
意一项所述的钉扣缝纫机的基础上,前述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具有 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纽扣相对于纽扣缝制作业时预定的位置的位置 偏差;位置调节机构,其进行纽扣的位置调节;以及位置控制单元, 其根据由前述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纽扣的位置偏差,使前述位置调 节机构的驱动源驱动。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 意一项所述的钉扣缝纫机的基础上,前述纽扣供给单元具有从纽扣载 置部下方吸引空气的吸引部,在利用前述吸引部的吸引力将前述纽扣 保持在前述纽扣载置部上之后,将其输送至前述纽扣夹持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纽扣供给单元在从上下方向把持 纽扣之后,将其输送至纽扣夹持脚。另外,纽扣利用纽扣孔位置调节 单元进行定位,以使得与纽扣缝制作业时的方向相对应。由此,不需 要在纽扣供给单元中设置插入纽扣的纽扣孔中的销,在纽扣供给单元 将纽扣输送至纽扣夹持脚处之后,通过解除纽扣的把持,纽扣被送至 纽扣夹持脚。由此,不必使纽扣夹持脚上下移动,可以解决与纽扣夹 持脚上下移动的动作时间相对应地,纽扣缝制过程中的循环时间中需 要多余的时间的问题,大幅度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性。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纽扣供给单元把持并输送纽扣,所以不 必受纽扣的纽扣孔的位置或间距、或纽扣孔大小的影响而支撑纽扣。 由此,可以解决在现有技术中必须根据纽扣的种类而准备具有与纽扣 孔的位置、间距及纽扣孔大小相对应的销的纽扣载置部,从而使纽扣 供给装置的成本增加的问题,可以使得缝纫机的纽扣供给装置的成本 大幅度降低。而且,还可以解决下述问题,即,在现有技术中,每次 改变纽扣种类,均需要更换纽扣载置部,所以,不仅该更换作业非常 繁杂,而且该更换作业耗费的时间使纽扣缝制的整个作业效率显著降低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性。
此外,如上所述,纽扣夹持脚不需要上下移动。由此,可以解 决下述问题,即,如现有技术所述,在为了将较厚的纽扣从纽扣载置 部拆下而使纽扣夹持脚较大地向上方移动时,因存在纽扣与缝针接触 或抵接的可能性,所以大于或等于一定厚度的纽扣无法由现有技术涉 及的纽扣供给装置供给。由此,可以提供一种缝纫机的纽扣供给装置, 其不受纽扣厚度影响地将纽扣供给至纽扣夹持脚,可以大幅度提高缝 纫机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此外,纽孔位置调节单元对纽扣进行定位,以使其与纽扣缝制 作业时的方向对应。也就是说,可以利用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调节纽 扣的纽扣孔方向,以与纽扣的缝制过程的缝针的落针相对应。由此, 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保持在纽扣夹持脚上的纽扣的缝制。由此可以进 一步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性。而且,在缝纫机的缝制过程中,落针时的 缝针与纽扣不会碰撞,从而进一步提高缝纫机的可靠性。
而且,由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进行的纽扣定位,可以在由纽扣 供给单元的向纽扣夹持脚的纽扣供给前后的任一个时进行,在供给前 进行的情况下,在通过由纽扣供给单元的纽扣供给而改变纽扣方向的 情况下,考虑该情况而进行定位。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因为通过使上下移动臂部上下移 动而使夹紧部上下移动,所以通过使夹紧部从由纽扣载置部从下侧支 撑的纽扣的上侧下降而把持纽扣。也就是说,纽扣载置部及固定臂部 不必上下移动。由此,可以简化用于纽扣把持的驱动部分。而且,因 为纽扣载置部不上下移动,所以被纽扣载置部支撑的纽扣不会受到伴 随上下移动的振动或倾斜而可靠地被支撑。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因为使固定臂部与上下移动臂部
的一部分或全部屈曲或弯曲,以使得固定臂部和上下移动臂部的前端
部朝向将前述纽扣输送至前述纽扣夹持脚时的移动方向,所以纽扣供 给单元与纽扣夹持脚不抵接。因此,通过由驱动部使固定臂部及上下
移动臂部向水平方向转动,纽扣供给单元不会与纽扣夹持脚抵接而妨 碍纽扣的供给。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纽扣载置部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引 部,利用前述吸引部的吸引力保持前述纽扣。由此,纽扣更加可靠地 被纽扣供给单元保持。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纽扣利用吸引部的吸引力保持,所以其 可以不受纽扣的纽扣孔位置或间距、或纽扣孔大小影响,而保持纽扣。 由此,可以解决下述问题,即,在现有技术中,必须根据纽扣的种类 而准备具有与纽扣孔位置、间距及纽扣孔大小相对应的销的纽扣载置 部,纽扣供给装置的成本升高的问题,从而使纽扣供给装置的成本大 幅度降低。而且,还可以解决下述问题,即,在现有技术中,因为每 次纽扣的种类改变都必须更换纽扣载置部,所以其更换作业非常繁 杂,且该更换作业耗费的时间使纽扣缝制的整个作业效率显著降低的 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性。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第1密封部闭塞在纽扣载置部与 纽扣之间产生的间隙,第2密封部闭塞在夹紧部与纽扣之间产生的间 隙。由此,可以隔着纽扣而使纽扣载置部与夹紧部之间被密闭,大幅 度增强由吸引部的吸引力引起的纽扣的保持力,纽扣更加可靠地被纽 扣载置部及夹紧部保持。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对于纽扣,利用方向检测单元检
测围绕中心线的方向,在与纽扣缝制作业时预定的方向相对应的方向 与检测到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驱动角度调节机构的驱动源,使 纽扣移动,从而进行方向调节。因此,可以在缝制时实现纽扣的方向 的进一步优化,可以进行良好的纽扣缝制,提高缝制过程中的可信赖 性、可靠性,同时可以縮短方向确认或方向调节作业所需的时间,实 现作业效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对于纽扣,如果利用位置检测单 元检测到纽扣缝制作业时的与预定位置的位置偏差,则可以驱动位置 调节机构的驱动源而使纽扣移动,从而进行位置调节。因此,可以在 缝制时实现纽扣的方向的进一步优化,可以进行良好的纽扣缝制,提 高缝制过程中的可信赖性、可靠性,同时可以縮短方向确认或方向调 节作业所需的时间,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涉及的纽扣供给装置的缝紉机的结构的 斜视图。
图2是表示纽扣送料器的各部分、纽扣孔位置调节部的纽扣夹 持腕、纽扣输送部与纽扣夹持脚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纽扣孔位置调节部的斜视图。 图4是纽扣孔位置调节部的俯视图。
图5是纽扣孔位置调节部的位置调节机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表示纽扣输送部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7是表示纽扣夹持脚的结构的说明图。图7 (a)是纽扣夹持 脚的俯视图,图7 (b)是从设置纽扣输送部一侧观察纽扣夹持脚的 情况下的恻视图。 、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输送部的结构的一部分的 分解斜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输送部的结构的一部分的 剖面图。
图IO是表示现有技术涉及的载置机构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从与图10不同的角度观察现有技术涉及的载置机构的 说明图。图11 (a)表示纽扣载置部的销插入纽扣的纽扣孔中的状态, 图ll (b)表示纽扣夹持脚相对于纽扣载置部向上方移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发明的整体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l所示,钉扣缝纫机l (以下简称为缝纫机l)具有纽扣 供给装置2、缝制动作部40、控制缝纫机1的各部分的控制装置(图
示省略)、由操作者输入缝纫机1的动作指令的踏板(图示省略)、
进行缝纫机1的各种设定的操作面板(图示省略)。缝制动作部4 具有纽扣夹持脚41,其在被缝制物的上方保持纽扣B,该缝制动作
10部4将保持在纽扣夹持脚41上的纽扣B缝制在被缝制物上。纽扣供 给装置2将纽扣B —个一个地供给至纽扣夹持脚41。
纽扣供给装置2具有纽扣送料器10;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纽 扣孔位置调节单元),其对从纽扣送料器10—个一个送出的纽扣B 的纽扣孔位置及方向进行调节;以及纽扣输送部30(纽扣供给单元), 其将利用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调节了纽扣孔位置及方向的纽扣B, 输送至缝制动作部40的纽扣夹持脚41。
纽扣送料器10具有纽扣补给盘ll,其是由操作者补给纽扣B 时的托盘;送出部12,其承载从纽扣补给盘11 一个一个送出的纽扣 B;以及旋转板13,其将从送出部12—个一个送出的纽扣B—个一 个地送至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
如图2所示,在纽扣补给盘11的内周部形成涡状的纽扣路径。 纽扣路径形成为,随着朝向外侧,成为向上倾斜的坡度。如果纽扣送 料器10动作,则纽扣补给盘ll振动,补给至补给盘11的纽扣B由 该螺旋状的纽扣路径的底部向外侧引导。另外,在设置有送出部12 一侧的纽扣补给盘11的外周部设置送出口 lla。纽扣B被向外周部 引导,从送出口 lla向送出部12的孔部12b送出。
送出部12具有旋转部12c,其以轴部12a为中心旋转,使孔 部12b内的纽扣B移动;以及固定部12d,其固定设置在缝纫机1的 框架上,成为孔部12b的底部。从纽扣补给盘11的送出口 lla送出 的纽扣B进入送出部12的孔部12b中。孔部12b设置为贯穿旋转部 12c。另外,设置为旋转部12c的下表面部与固定部12d的上表面部 相对滑动。也就是说,固定部12d的上表面部作为旋转部12c的孔部 12b的底面起作用,支撑纽扣B。另外,因为旋转部12c旋转,所以 孔部12b的侧部与纽扣B卡合,纽扣B在伴随旋转部12c旋转的孔 部12b的位置变更的同时移动。
另外,在相对于轴部12a而与纽扣补给盘11的送出口 lla相反 的一侧,在与伴随旋转部12c的旋转的孔部12b的移动路径重叠的位 置,设置送出口12e。通过旋转部12c的旋转而移动至送出口 12e的 上方的纽扣B,从送出口12e落向下方,向旋转板13的孔部13b送出。
旋转板13具有旋转部13c,其以轴部13a为中心旋转,使孔 部13b内的纽扣B移动;以及固定部13d,其固定设置在缝纫机1的 框架上,成为孔部13b的底部。孔部13b设置为贯穿旋转部13c。另 外,设置为使旋转部13c的下表面部与固定部13d的上表面部相对滑 动。也就是说,固定部13d的上表面部作为旋转部13c的孔部13b 的底面起作用。另外,旋转板13设置为,其一部分从下方与送出部 12重叠。此外,伴随旋转部13c的旋转而移动的孔部13b的移动路 径,设置为经过送出部12的送出口 12e的下方。由此,从送出部12 的送出口 12e下落的纽扣B向旋转板13的孔部13b下落,随着伴随 旋转部13c的旋转的孔部13b的位置变更,纽扣B移动。
另外,在相对于轴部13a与送出部12的送出口 12e相反的一侧, 在与孔部13b的移动路径重叠的位置,设置送出口 13e。通过旋转部 13c的旋转而移动至送出口 13e的上方的纽扣B从送出口 13e向下方 下落,向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送出。也就是说,"传递位置"是设 置送出口 13e的位置。
此外,纽扣送料器IO的动作通过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而被控制。 (纽扣孔位置调节部)
下面,根据图3至图5,对于利用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调节纽 扣B的纽扣孔位置及方向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纽扣 孔位置调节部20的说明中,使水平配置且对后述的纽扣夹持腕21、 22施加直线前进移动的直线移动轴138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使 水平方向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X轴方向,使铅直上下方向为 Z轴方向,进行说明。
缝制动作部40进行针摆动,从而进行纽扣B的缝制。因此,纽 扣孔位置调节部20预先调节纽扣孔B的方向,以使得在纽扣B被输 送至纽扣夹持脚41的时刻,使纽扣孔排列方向与针摆方向一致。此 外,纽扣输送部30在将纽扣B从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向纽扣夹持 脚41输送时,使纽扣B的方向改变90度。因此,纽扣孔位置调节 部20将纽扣B的方向调节为考虑了 90度变更的方向。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具有 一对纽扣夹持腕21、 22;照相机
23,其确认纽扣B的纽扣孔位置及方向;位置调节机构130,其使纽 扣夹持腕21、 22移动至X —Y平面的任意位置;以及角度调节机构 110,其调节纽扣的方向(旋转角度)。
纽扣夹持腕21、 22形成彼此对称的形状。纽扣夹持腕21、 22 的各个基端部,可以以朝向垂直方向的台阶螺钉28、 29(参照图5) 为轴转动,轴支撑在位置调节机构130的腕安装台131上。在纽扣夹 持腕21、 22的各个转动端部侧,形成支承纽扣B的下表面部的外周 部附近的载置部21a、 22a。
另外,如图4所示,纽扣夹持腕21、 22在下表面侧分别具有凸 台状的凸起部21b、 22b。在这些凸起部21b、 22b上,钩挂夹持弹簧 25,该夹持弹簧25将凸起部21b、 22b向使纽扣夹持腕21、 22的转 动端部相互靠近的方向推压。由此,各纽扣夹持腕21、 22被预紧, 以使进行纽扣保持的转动端部侧相互接近移动,从而可以经由后述的 纽扣保持部件lll、 112进行纽扣保持。
此外,在一侧的纽扣夹持腕22的上表面设置螺线管26,其是用 于解除纽扣保持的驱动源。螺线管26具有柱塞,其朝向另一侧的纽 扣夹持腕21进行凸出和后退。在另一侧的纽扣夹持腕21的上表面设 置支承部件27,其在螺线管26的柱塞凸出时与其抵接。由此,可以 通过使螺线管26动作而使柱塞按压支承部件27,可以抵抗夹持弹簧 25,推开各纽扣夹持腕21、 22的转动端部侧,从而解除纽扣的保持 状态。
如图3所示,角度调节机构110具有保持部件lll、 112,其 设置在各纽扣夹持腕21、 22的转动端部上表面;旋转角度调节电动 机113、 114,其是用于使保持部件111、 12移动以使纽扣B旋转的 驱动源;主动带轮115,其安装在各旋转角度调节电动机113、 114 的输出轴上;齿条部件116,其在纽扣夹持腕21、 22的下表面侧与 各保持部件111、 112联动;从动带轮117,其具有与齿条部件116 啮合的小齿轮部117a;以及同步带118,其使主动带轮115与从动带 轮117联动旋转。
13此外,设于保持部件111侧的主动带轮、齿条部件、从动带轮、 同步带均省略图示,是与保持部件112侧的主动带轮115、齿条部件
116、从动带轮117、同步带118相同的构造。
各保持部件lll、 112俯视观察均形成为圆弧状,使彼此的弯曲 的内侧面正对而配置,同时利用这各个表面与纽扣B的外周抵接而 进行夹持。
设于保持部件112侧的齿条部件116,配置在纽扣夹持腕22的 下表面侧,同时,俯视观察,其形成为与保持部件112大致相同形状 的圆弧状。另外,在齿条部件116的上表面形成俯视观察形成圆弧状 的轨道状凸条部116a。另一方面,在纽扣夹持腕22的转动端部,形 成圆弧状的引导孔22c,其与载置部22a相邻,贯穿纽扣夹持腕22 的上下表面。齿条部件116的凸条部116a从下方插入引导孔22c中。 并且,在被插入引导孔22c中的凸条部116a的上端面与保持部件112 的下表面紧贴的状态下,齿条部件116与保持部件112方向一致,并 用固定螺钉连结。凸条部116a的宽度形成得窄于齿条部件116的主 体部(除了凸条部116a以外的部分)及保持部件112。引导孔22c 是与凸条部U6a相同的圆弧状,形成得长于凸条部U6a。因此,凸 条部116a利用齿条部件116的主体部及保持部件112,被保持在引 导孔22c的内部,使其不在上下方向上脱离,并且,可以沿引导孔 22c沿着圆弧轨迹进行移动。利用该构造,保持部件22的内侧面沿 着圆弧移动。
此外,在成为齿条部件116的圆弧外侧的面上形成齿条齿116b。 齿条齿116b与从动带轮117的小齿轮部117a啮合。
从动带轮U7利用朝向上下方向的支撑轴117b,轴支撑在纽扣 夹持腕22的下表面上。从动带轮117的上半部分成为小齿轮部117a, 下半部分成为搭挂同步带118的带轮部。并且,小齿轮部117a与带 轮部同心,支撑轴117b对其中心进行轴支撑。
在主动带轮115的外周面和从动带轮117的带轮部的外周面上, 均形成齿轮状的齿。在主动带轮115和从动带轮117的带轮部上搭挂 同步带118。在同步带118的内侧形成齿,并且同步带118的齿与主动带轮115和从动带轮117的齿啮合。
对于由角度调节机构110进行的纽扣B的角度调节进行说明。 纽扣夹持腕21、 22的各保持部件111、 112,由成为各圆弧的内侧的 表面,以与纽扣B的外周的直径两端位置抵接的状态,夹持纽扣B。 并且,通过各角度调节电动机113、 114进行驱动,各保持部件lll、 112沿着圆弧进行移动。此时,各旋转角度调节电动机113、 114,以 彼此相同的动作量,且在彼此相同方向上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如果 一侧的移动部件111沿着圆弧向前方(或后方)移动,另一侧的保持 部件112沿着圆弧向后方(或前方)移动,则纽扣B以上下穿过其 中心部的中心线为轴而向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 进行纽扣B的角度调节(方向调节)。各保持部件lll、 112的内侧 面的圆弧,均被设定为相同的半径,并且,各内侧面的圆弧的中心位 置,设定在各纽扣夹持腕21、 22的转动端部的与接触分离移动方向 大致平行的直线上。因此,通过保持部件lll、 112沿着圆弧方向的 移动,可以以维持纽扣B的中心位置的状态,进行纽扣B的角度调 节。
位置调节机构130具有腕安装台131,其可转动地支撑各纽扣 夹持腕21、 22的基端部;上下保持框架132、 133,其保持腕安装台 131;进给台134,其搭载上下保持框架132、 133,将纽扣夹持腕21、 22可移动地支撑在X — Y平面的任意位置;固定设置的基座135,其 载置支撑进给台134,使其可以在Y轴方向上移动;Y轴电动机136, 其是纽扣夹持腕21、 22向Y轴方向的移动驱动源;小齿轮137,其 设置在Y轴电动机136的输出轴上;直线移动轴138,其沿Y轴方 向配置,同时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与小齿轮137啮合的齿条齿;滑动 引导部139、 139,其支撑直线移动轴138,使其可以沿Y轴方向移 动;轴抱持部140,其被固定在直线移动轴138的一端部;台阶螺钉 141,其将进给台134连结在轴抱持部140上,使其可以围绕Z轴转 动;原点传感器143,其被设置在固定设置于轴抱持部140上的检测 片142的通过路线上,同时通过检测片142的有无,检测Y轴电动 机136的原点位置;X轴电动机144,其是进给台134相对于轴抱持部140围绕Z轴的转动动作的驱动源;小齿轮145,其设置在X轴 电动机144的输出轴上;进给腕147,其由支撑轴146轴支撑,可以 围绕Z轴转动,同时,在从支撑轴位置向两个方向延伸出的两个腕 部中的一个上,形成与小齿轮145啮合的齿;方形滑块149,其由支 撑轴148轴支撑在进给腕147的另一个腕部上,同时与形成在进给台 134上的长孔134a嵌合;以及原点传感器151,其设置在固定设置于 进给腕147的一个腕部上的检测片150的通过路线上,同时,通过检 测片150的有无,检测X轴电动机144的原点位置。
位置调节机构130利用Y轴电动机136的驱动使纽扣夹持腕21、 22在Y轴方向上移动,利用X轴电动机144的驱动使纽扣夹持腕21、 22以轴支撑进给台134的台阶螺钉141为中心,围绕Z轴转动。也 就是说,通过Y轴电动机136和X轴电动机144的协同动作,可以 使纽扣夹持腕21、 22的转动端部侧移动定位在X — Y平面的任意位 置处。
如图1所示,照相机23利用支撑框架固定地设置,以使得位置 不会变化,其光轴被支撑为与Z轴方向平行。
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在纽扣供给时,通过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 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在纽扣供给时,螺线管26被控制为柱塞凸出 的状态,并以各纽扣夹持腕21、 22分离的状态(纽扣放开状态), 载置部21a、 22a在纽扣送料器10的旋转板13的送出口 13e下方的 位置处待机。并且,如果由载置部21a、 22a支承从送出口 13e下落 的纽扣B,则螺线管26被控制为柱塞后退的状态,利用各保持部件 111、 U2进行纽扣B的夹持。
然后,利用照相机23从上方进行纽扣B的拍摄,通过二值化等 公知的图像处理,根据各纽扣孔位置或纽扣外缘的位置,求出纽扣B 的中心位置。然后,对检测中心位置和适于向纽扣输送部30传递的 位置进行比较,进行位置偏差的计算。纽扣输送部30进行下述动作 维持传递纽扣B的位置,通过转动输送动作而仅改变方向,将纽扣B 传递至纽扣夹持脚41。因此,所谓"适于向纽扣输送部30传递的位 置",是指下述位置,即,在纽扣B到达纽扣夹持脚41的状态下,
16成为纽扣缝制作业时预定的位置。也就是说,照相机23和计算位置 偏差的缝纫机的控制装置,作为"位置检测单元"起作用。
同样地,根据被各纽扣夹持腕21、 22保持的纽扣B的拍摄图像 检测各纽扣孔的位置,求出相对于纽扣B的中心的方向(角度)。 然后,对检测角度和适于向纽扣输送部30传递的方向(角度)进行 比较,进行角度偏差的计算。在这里,所谓"适于向纽扣输送部30 传递的方向",是指下述方向,即,由纽扣输送部30输送后的纽扣B 的方向,成为在纽扣夹持脚41上进行缝制作业时预定的方向。也就 是说,照相机23与计算角度偏差的缝纫机的控制装置作为"方向检测 单元"起作用。
并且,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对应于计算出的位置偏差,驱动X轴 电动机144及Y轴电动机136,执行为了消除位置偏差而校正纽扣B 的位置的位置校正控制。也就是说,缝纫机的控制位置作为"位置控 制单元"起作用。
另外,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对应于计算出的角度偏差,以相同方 向的旋转、相等的动作量驱动各旋转角度调节电动机113、 114,执 行为了消除计算出的角度偏差而校正纽扣B的方向(角度)的方向 校正控制。也就是说,缝纫机的控制装置作为"角度控制单元"起作 用。
在这些校正控制之后,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将纽扣B送入纽扣输 送部30,同时,将螺线管26控制为柱塞凸出状态,进行纽扣B的松 开,结束对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的动作控制。
此外,如图3所示,利用保持部件lll、 U2保持纽扣B时的纽 扣B的下表面部,是由载置部21a、 22a支撑纽扣B的外周部附近的 一部分的状态,纽扣中心附近的下表面部露出。由此,相对于利用纽 扣孔位置调节部20调节了纽扣孔的位置及方向后的纽扣B的下表面 部,纽扣载置部31可以从下方与其抵接。 (纽扣输送部)
下面,在图6中,对于纽扣B被纽扣输送部30输送至纽扣夹持 脚41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纽扣输送部30具有托盘状的纽扣载置部31,其与纽扣B的
下表面部抵接,载置而支撑纽扣B;盘状的夹紧部32,其在纽扣载 置部31的相反一侧即纽扣B的上表面部与其抵接,与纽扣载置部31 一起将纽扣B夹在其中;固定臂部33,其一端支撑纽扣载置部31, 另一端固定在框架部36上;上下移动臂部34,其一端支撑夹紧部32, 另一端通过由框架部36可转动地轴支撑,从而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夹 紧部32;致动器35 (例如螺线管等),其设置为连结固定臂部33 与上下移动臂部34,进行驱动以使上下移动臂部34的另一端部在上 下方向上转动;框架部36,其支撑固定臂部33和上下移动臂部34; 旋转轴37,其大致铅直地延伸设置,固定在框架部36上;以及驱动 部38,其对旋转轴37进行旋转驱动。此外,如图6所示,固定臂部 33及上下移动臂部34的一端侧弯曲,固定臂部33及上下移动臂部 34的前端部朝向下述方向利用驱动部38使固定臂部33及上下移 动臂部34从位置P向位置Q的转动动作方向,即输送纽扣B时的移 动方向。
致动器35具有可动件35a,其可在上下方向上动作地设置; 以及固定件35b,其进行驱动以使可动件35a上下移动。致动器35 使固定件35b的下端部与固定臂部33连结,使可动件35a的上端部 与上下移动臂部34连结。另外,由致动器35的固定件35b引起的可 动件35a的动作,由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控制。
在致动器35的可动件35a以向下方收縮的方式动作的情况下, 上下移动臂部34的另一端部向下方转动。也就是说,夹紧部32向下 方移动。此时,在纽扣载置部31上存在纽扣B的情况下,夹紧部32 与纽扣B的上表面部抵接,将纽扣B向纽扣载置部31的方向按压。 也就是说,利用夹紧部32和纽扣载置部31夹持纽扣B并保持。
另一方面,在致动器35的可动件35a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动作 的情况下,上下移动臂部34的另一端部向上方转动。也就是说,夹 紧部32向上方移动。即,如上所述,通过从纽扣B被夹紧部32和 纽扣载置部31夹持而保持的状态开始,使夹紧部3向上方移动,可 以解除对纽扣B的保持。此外,如上所述,因为夹紧部32只要可以进行纽扣B的保持与
解除即可,所以致动器35的动作量及上下移动臂部34的转动动作角 度,优选设定在纽扣B的保持与解除所需的最小限度的范围内。
另外,驱动部38是通过对旋转轴37进行旋转驱动而使固定臂 部33及上下移动臂部34转动的电动机等致动器。也就是说,通过伴 随该转动而使纽扣载置部31及夹紧部32移动,从而使纽扣B移动。 此时,由驱动部38引起的固定臂部33及上下移动臂部34的转动范 围,是由图2的上下移动臂部34的位置P与位置Q形成的内角中、 较小一侧(e侦lj)的角度范围(例如90度)。此外,驱动部38的驱 动控制利用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进行。
也就是说,在位置P,在纽扣载置部31位于由纽扣孔位置调节 部20保持的纽扣B的下方的状态下,致动器35的可动件35a以向 下方收縮的方式动作,夹紧部32向下方移动,纽扣B被夹紧部32 和纽扣载置部31夹持而保持。然后,驱动部38进行驱动,使固定臂 部33及上下移动臂部34向位置Q转动。由此,纽扣B被运送至设 于纽扣夹持脚41的爪41a、 41b的前端部的凹部41c、 41d之间。 (缝制动作部)
下面,对于缝制动作部40详细地进行说明。
缝制动作部40具有纽扣夹持脚41,其在缝制时,在被缝制物 的上方保持纽扣B;针棒42,其支撑缝针并进行上下移动,同时设 置为可以摆动;切线机构(图示省略),其在纽扣B的缝制结束之 后进行切线;以及缝纫机架43,其支撑缝制动作部40的各部分,同 时,在其内部具有使缝制动作部40动作的各种机构(主轴、缝纫机 电动机及针棒42的摆动机构等)。
此外,对于针棒42利用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进行上下移动及摆 动,从而在被缝制物上形成线迹的结构,以及由切线机构进行切线的 结构,因为与公知的缝纫机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缝制 动作部40的各种动作控制,由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进行。
此外,在缝制动作部40中,可以设置纽扣移动机构,其不使针 棒摆动而使纽扣夹持脚41侧移动,从而使各纽扣孔定位于落针位置,也可以进行针摆动,并使纽扣夹持脚侧也进行移动,从而彼此进行定 位。
纽扣缝制动作部40的纽扣夹持脚41,如图7(a)、 (b)所示, 具有爪41a、 41b,其在被缝制物的上方保持纽扣B。另外,在爪41a 的前端部的爪41b侧(爪41a的内侧)的侧面部设置凹部41c,在爪 41b的前端部的爪41a侧(爪41b的内侧)的侧面部设置凹部41d。 另外,纽扣夹持脚41具有弹簧等弹性机构(图示省略),其进行预 紧,以使爪41a和爪41b向内侧移动。由此,位于凹部41c与凹部 41d之间的部分(纽扣B)被爪41a和爪41b夹持而保持。此外,纽 扣夹持脚41具有驱动部(图示省略),其进行驱动,以使爪41a、 41b的前端部转动。通过使爪41a和爪41b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 可以使其动作以解除其对于纽扣B的夹持。
在利用上述纽扣输送部30使纽扣B向凹部41c、 41d间移动的 情况下,爪41a的内侧侧面部及爪41b的内侧侧面部由于相对于纽扣 B的滑动而分别被向外侧推开。然后,在纽扣B被送入凹部41c、 41d 之间的时刻,爪41a、 4b被弹性机构向内侧预紧,从而夹持纽扣B。 这样,纽扣B与爪41a、 41b的凹部41c、 41d嵌合而被保持。此时, 如图7 (a)所示,由于固定臂部33及上下移动臂部34的弯曲,纽 扣输送部30不会与纽扣夹持脚41抵接。
然后,通过使致动器35的可动件35a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动作, 夹紧部32向上方移动,从而解除由夹紧部32和纽扣载置部31对纽 扣B的夹持。然后,驱动部38使固定臂部33及上下移动臂部34转 动直至位置P。
此外,如图7 (b)所示,爪41a、 41b成为朝向前端部而斜向倾 斜的形状。另一方面,固定臂部33、上下移动臂部34的前端部侧弯 曲形成,以避开爪41a、 41b。由此,即使在固定臂部33、上下移动 臂部34从后方向前方转动的情况下,爪41a、 41b也不会与纽扣输送 部30的固定臂部33、上下移动臂部34碰撞,从而可以由纽扣输送 部30进行纽扣B向纽扣夹持脚41的供给。 (缝纫机的动作)下面,对于缝紉机1的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由操作者操作操作面板,设定与纽扣B的纽扣孔数量及 间距相对应的线迹。然后,由操作者将纽扣B供给至纽扣送料器10 的纽扣补给盘ll。然后,将被缝制物放置在缝制动作部40上,如果
操作者将踏板踏入一次,则如上所述,纽扣B被一个一个地从纽扣 送料器10向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送出,利用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 调节纽扣B的纽扣孔的位置及方向,利用纽扣输送部30将纽扣B供 给至缝制动作部40的纽扣夹持脚41。然后,如果由操作者再次踏入 踏板,则缝制动作部40的针棒42通过上下移动及摆动而将纽扣B 缝制在被缝制物上,如果该缝制结束,则缝制动作部40的切线机构 动作,进行切线。此外,在切线结束后,纽扣夹持脚41的爪41a、 41b以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动作,解除对缝制结束的纽扣B.的夹持。然 后,由操作者将纽扣B的缝制结束后的被缝制物取下。
然后,在继续进行纽扣缝制的情况下,由操作者设置下一个被 缝制物,进行与上述同样的操作。
(本发明的缝纫机的纽扣供给装置的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纽扣载置部31将纽扣B输送至纽扣夹持 脚41之后,通过解除由夹紧部32和纽扣载置部31对纽扣的夹持, 即使纽扣夹持脚41不上下移动,纽扣也会被送至纽扣夹持脚41。由 此,不必使纽扣夹持脚41上下移动,可以解决与纽扣夹持脚41上下 移动的动作时间相应地,纽扣B的缝制过程中的循环时间浪费的问 题,大幅度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性。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纽扣B被夹紧部32与纽扣载置部31夹 持而保持,所以可以不受纽扣B的纽扣孔的位置或间距或纽扣孔的 大小影响而支撑纽扣B。由此,可以解决下述问题,即,在现有技术 中,必须根据纽扣的种类准备具有与纽扣孔的位置、间距及纽扣孔的 大小相对应的销的纽扣载置部的问题,从而使纽扣供给装置成本大幅 度降低。而且,可以解决下述问题,g卩,在现有技术中,因为每次纽 扣种类改变都需要更换纽扣载置部,所以其更换作业非常繁杂,而且 该更换作业耗费的时间使纽扣缝制的整体作业效率显著降低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缝纫机等的生产性。
此外,如上所述,纽扣夹持脚41不上下移动。另外,纽扣载置
部31不上下移动,只要使夹紧部32在可以进行纽扣B的保持与解
除的最小限度范围内上下移动即可。由此,可以解决下述问题,艮口, 如现有技术所示,在为了将较厚的纽扣从纽扣载置部取下而使纽扣夹 持脚较大地向上方移动时,因为有纽扣与缝针接触或抵接的可能性, 所以大于或等于一定厚度的纽扣无法由现有技术涉及的纽扣供给装 置供给的问题。由此,可以提供一种缝纫机的纽扣供给装置,其可以 不被纽扣厚度影响而将纽扣供给至纽扣夹持脚,可以大幅度提高缝纫 机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此外,因为通过上下移动臂部34进行上下移动而使夹紧部上下 移动,所以在纽扣B的把持中,纽扣载置部31及固定臂部33不需 要进行上下移动。由此,可以简化用于纽扣B把持的驱动部分。而 且,因为纽扣载置部31不进行上下移动,所以被纽扣载置部31支撑 的纽扣B不会受到伴随上下移动的振动或倾斜,而是可靠地被支撑。
此外,因为固定臂部33和上下移动臂部34的一端侧弯曲,以 使得固定臂部33和上下移动臂部34的前端部朝向将纽扣输送至纽扣 夹持脚41时的移动方向,所以纽扣供给单元30不会与纽扣夹持脚 41抵接。因此,不会因驱动部38使固定臂部33及上下移动臂部34 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纽扣供给单元30与纽扣夹持脚41抵接而妨碍纽 扣B的供给。
另外,在纽扣供给装置2中,利用照相机23检测纽扣的围绕中 心线的方向,在对应于纽扣缝制作业时预定的方向的方向与检测到的 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驱动角度调节机构110的各旋转角度调节电 动机113、 114,使纽扣B转动,进行方向的调节。因此,可以实现 在缝制时纽扣B方向的进一步优化,可以进行良好的纽扣缝制,提 高缝制过程中的可信赖性、可靠性,同时縮短方向确认或方向调节作 业所需的时间,可以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
同样地,对于纽扣B,由照相机23检测其与缝制作业时的预定 位置的位置偏差,位置调节机构130的X轴及Y轴电动机144、 136进行驱动,使纽扣B动作而进行位置调节。因此,可以在缝制时实 现纽扣B位置的进一步优化,可以进行良好的纽扣缝制,提高缝制 过程中的可信赖性、可靠性,同时縮短方向确认或方向调节作业所需 的时间,可以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第2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
明。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
明。此外,纽扣送料器10、纽扣孔位置调节部20及缝制动作部40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8、 9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纽扣输送部30A具有托盘状 的纽扣载置部31A,其在上表面部的大致中央部设置进气口 51,并 且在该纽扣载置部31A的上表面部,设有围绕进气口 51的圆形的第 l密封部52;盘状的夹紧部32A,其在下表面部设有第2密封部53; 固定臂部33A,其在内侧设置与进气口 51相通的通气通道33Aa;上 下移动臂部34A,其支撑夹紧部32A,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致动 器35,其连结固定臂部33A和上下移动臂部34A,使上下移动臂部 34A上下移动;框架部36,其固定支撑固定臂部33A,同时可上下 移动地支撑上下移动臂部34A;旋转轴37;以及驱动部38。致动器 35、框架部36、旋转轴37及驱动部38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在纽扣载置部31A上设置进气口 51,其经由设置在固定臂部 33A中的通气通道33Aa、进气管54,与泵等吸引力产生部(图示省 略)连接。也就是说,如果通过使吸引力产生部动作而吸入空气,则 从进气口吸入空气,产生吸引力,吸住纽扣B并保持。另外,在纽 扣载置部31A的上表面部上,以围绕进气口 51的方式设置第1密封 部52。第1密封部52由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当如图8所示与纽扣 B的下表面部抵接时,以使空气不会从第1密封部52和纽扣B之间 漏出的方式紧贴。另外,第1密封部52与纽扣载置部31A之间紧贴, 以使空气不会从第1密封部52与纽扣载置部31A之间漏出。
另外,在夹紧部32A的下表面部设置与第1密封部52大致相同直径的圆形的第2密封部53。第2密封部53与第1密封部52同样 地由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当如图9所示与纽扣B的上表面部抵接 时,使其紧贴而使空气不会从第2密封部53与纽扣B之间漏出。另 外,第2密封部53与夹紧部32A紧贴,以使空气不会从第2密封部 53与夹紧部32A之间漏出。此外,对于通过致动器35在可动件35a 向下方伸縮而使上下移动臂部34A向上下方向转动,夹紧部32A进 行上下移动的结构,因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纽扣输送部30相同 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也就是说,通过致动器35的动作,夹 紧部32A相对于纽扣B进行动作,以从纽扣载置部31A相反一侧将 纽扣B向纽扣载置部31A的进气口 5按压。此外,通过致动器35的 驱动,夹紧部32A对纽扣B向纽扣载置部31A按压,由于该按压力 不必强到由夹紧部32A和纽扣载置部31A把持纽扣B的程度,而只 要是第2密封部.53与纽扣B的上表面部紧贴,并且,第l密封部部 52与纽扣B的下表面部紧贴的程度即可。另外,对于由致动器35的 驱动引起的夹紧部32A的上升,也只要是解除第2密封部部53相对 于纽扣B的上表面部的紧贴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对应于上述夹 紧部32A对纽扣B的按压力而驱动控制致动器53。
此时,如图9所示,在成为由纽扣载置部31A和夹紧部32A夹 持纽扣B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由纽扣载置部31A、第1密封部52、 夹紧部32A及第2密封部53,形成隔着纽扣B的纽扣孔的密闭空间。 此时,在该密闭空间中,可以使空气出入的只有进气口 51。也就是 说,如果吸引力产生部在形成该密闭空间的状态下动作,则通过将空 气从进气口 51吸入而产生吸引力。此时,因为利用第1密封部52 及第2密封部53防止空气漏出,所以有效防止由空气从纽扣B的上 表面侧通过纽扣孔流入而引起的吸引力降低,从而对纽扣B及夹紧 部32A施加很强的吸引力。由此,纽扣输送部30A可以由更强的保 持力保持纽扣B。此外,在已知纽扣孔间距的情况下,第1密封部 52及第2密封部53,优选设定为可以包围整个纽扣孔的内径。纽扣 输送部30A按照这种方式保持纽扣B,将纽扣B向纽扣夹持脚41输 送。由此,进气口 51作为"吸引部"起作用。此外,对于驱动部38经由旋转轴37使固定臂部33A、上下移动臂部34A转动,将纽扣B输 送至纽扣夹持脚41的结构,因为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纽扣输送部30 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在产生充分的来自进气口 51的吸引力的情况下,也可以 不设置夹紧部32A和第2密封部53,而是通过使设有第1密封部52 的纽扣载置部31A的进气口 51产生吸引力,吸附纽扣B并保持。此 时,当解除纽扣载置部31A对纽扣B的保持力时,通过使吸引力产 生部停止动作而使来自进气口 51的吸引力的产生停止,从而进行解 除。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不需要夹紧部32A进行上下移动的动作, 所以可以与夹紧部32A上下移动所需的时间相应地,进一步縮短纽 扣供给的循环时间。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缝纫机的纽扣供给装置的作用效果)
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纽扣载 置部31A利用吸引部51的吸引力保持纽扣B。由此,纽扣B更加可 靠地被纽扣供给单元30A保持。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纽扣B由吸引部51的吸引力保持,所以 可以不受纽扣B的纽扣孔的位置或间距、或纽扣孔的大小影响而保 持纽扣B。由此,可以解决下述问题,即,在现有技术中,必须根据 纽扣种类,准备具有与纽扣孔位置、间距及纽扣孔大小相对应的销的 纽扣载置部,纽扣供给装置的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下 述问题,即,因为在现有技术中,每当纽扣种类变化时必须更换纽扣 载置部,所以该更换作业非常繁杂,且该更换作业耗费的时间使纽扣 安装的整体作业效率显著降低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缝纫机的生产性。
此外,第1密封部52闭塞在纽扣载置部31A与纽扣B之间产 生的间隙,第2密封部53闭塞在夹紧部32A与纽扣B之间产生的间 隙。由此,隔着纽扣B,使纽扣载置部31A与夹紧部32A之间被密 闭,大幅度增大由吸引部51的吸引力得到的纽扣B的保持力,纽扣 B更加可靠地由纽扣载置部及夹紧部保持。 (其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纽扣载置部31、 31A
25被固定保持在固定臂部33、 33A上,但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纽扣B
上下移动。
另外,对于利用纽扣送料器10将纽扣B向纽扣孔位置调节部 20的供给,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例如,也可以手动向纽扣孔位置 调节部20的纽扣夹持腕21、 22供给纽扣。
另外,固定臂部及上下移动臂部的弯曲,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所示的一端侧的弯曲,只要以使固定臂部和上下移动臂部的前端部朝 向将前述纽扣向纽扣夹持脚输送时的移动方向的方式,使固定臂部和 上下移动臂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屈曲或弯曲,从而使得纽扣供给单元不 与纽扣夹持脚抵接即可。
另外,由驱动部38使固定臂部33 (33A)、上下移动臂部34 (34A)转动的范围不限于角度6的范围。例如,也可以是例如角度 e的对角,B卩,形成在位置P与位置Q之间的较大一侧的角度范围。 此时,固定臂部33 (33A)、上下移动臂部34 (34A),因为不需要 避开纽扣夹持脚41的爪41a、 41b,所以对于其形状来说,也不一定 需要屈曲或弯曲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纽扣角度调节机构110和位置调 节机构130配置在纽扣输送部30之前,对于角度调节来说,这样可 以使得最终纽扣缝制作业时的纽扣方向充分地优化,但对于位置调节 来说,当在调节之后保持在纽扣夹持脚41上时,进行了位置调节后 的纽扣B可能重新产生位置变动,因此存在抵消位置调节效果的可 能性。
因此,可以将角度调节机构IIO和位置调节机构130,搭载到在 纽扣输送部30的传递之后的工序中执行的位置,例如纽.扣夹持脚41 上。
具体地说,在纽扣夹持脚41的前端部的两叉延伸部,分别设置 角度调节机构的保持部件、旋转角度调节电动机、各旋转角度调节电 动机、主动带轮、齿条部件、从动带轮、同步带,从而可以使被纽扣 夹持脚41的各保持部件保持的纽扣B旋转。
另外,可以将纽扣夹持脚41安装在位置调节机构的进给台上,利用对进给台施加直线移动动作的Y轴电动机、小齿轮、直线移动 轴、轴抱持部等的结构,和施加围绕Z轴的转动动作的X轴电动机、 小齿轮、进给腕、方形滑块等结构,将纽扣夹持脚41的纽扣保持位 置定位在水平面上的任意位置上。
此外,对于这些角度调节机构及位置调节机构,也可以根据由
前述照相机23拍摄的图像进行校正控制,但更加优选在纽扣夹持脚 41的纽扣保持位置配置照相机,根据此处的拍摄数据进行校正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希望从与针棒相同的轴上进行拍摄,但因为会产 生与针棒的干涉,所以优选避开这种情况而尽量接近于与针棒同轴, 将照相机配置在使光轴尽量成为铅直上下方向的位置。
由此,可以实现缝制时的纽扣B方向的进一步的优化及纽扣B 位置的进一步优化,进行更加良好的纽扣缝制,提高缝制过程中的可 信赖性、可靠性,縮短位置或角度确认或调节作业所需的时间,可以 实现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钉扣缝纫机,其具有缝制动作部,其具有纽扣夹持脚,由纽扣夹持脚保持纽扣,并将其缝制在缝制物上;以及纽扣供给单元,其向前述纽扣夹持脚供给纽扣,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其与纽扣缝制作业时的方向相对应,对纽扣进行定位前述纽扣供给单元具有从下方支撑纽扣的纽扣载置部,在将纽扣置载于前述纽扣载置部上之后,将其输送至前述纽扣夹持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纽扣供给单元具有固定臂部,其一端侧支撑前述纽扣载置部;夹紧部,其从上侧与纽扣抵接,与前述纽扣载置部协同动作而 夹持纽扣;上下移动臂部,其一端侧支撑前述夹紧部而进行上下移动;以及驱动部,其使前述固定臂部和前述上下移动臂部沿水平方向转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以使前述固定臂部和前述上下移动臂部的前端部朝向将纽扣向前述纽扣夹持脚输送时的移动方向的方式,使前述固定臂部和前述上 下移动臂部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以使得前述纽扣供给单元不与前述纽 扣夹持脚抵接。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纽扣载置部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引部,利用前述吸引部的吸引力保持纽扣。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密封部,其闭塞在前述纽扣载置部和纽扣之间产生的间隙;以及第2密封部,其闭塞在前述夹紧部和纽扣之间产生的间隙。
6. 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具有方向检测单元,其检测围绕穿过纽扣中心的轴线的纽扣的方向; 角度调节机构,其使前述纽扣转动;以及.角度控制单元,其根据利用前述方向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纽扣的 方向,驱动前述角度调节机构的驱动源,以使其与纽扣缝制作业时预 定的方向相对应。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 在于,前述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具有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纽扣相对于纽扣缝制作业时预定的位置的位置偏差;位置调节机构,其进行纽扣的位置调节;以及位置控制单元,其根据由前述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纽扣的位置偏差,使前述位置调节机构的驱动源驱动。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纽扣供给单元具有从纽扣载置部下方吸引空气的吸引部, 在利用前述吸引部的吸引力将前述纽扣保持在前述纽扣载置部上之 后,将其输送至前述纽扣夹持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更加有效地供给纽扣的钉扣缝纫机。钉扣缝纫机具有缝制动作部,其由纽扣夹持脚保持纽扣,并将其缝制在缝制物上;纽扣供给单元,其将纽扣供给至纽扣夹持脚;以及纽扣孔位置调节单元,其对纽扣进行定位,以与纽扣缝制作业时的方向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具有从下方支撑纽扣的纽扣载置部,该纽扣供给单元在将纽扣置载于纽扣载置部上之后,将其输送至纽扣夹持脚。
文档编号D05B3/22GK101514511SQ20091000656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19日
发明者坂本真一, 新井富夫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