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斜置椭圆形截面的钩的钩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成圏和编织机的编织机用针,且特别涉及
用于圆型编织机的钩针。
背景技术:
用于圆型编织机的钩针基本上是公知的。这种钩针具有纵 向杆,杆在其一端具有钩。钩被布置以拾取线,并牵拉所述线穿过已 位于杆上的线圈,同时形成线圏。为了封闭钩中所拾取的线,可提供 另外的装置,例如,被枢转地支撑在杆上的销锁、滑动件、或类似物。如果编织操作在一行线圈中依次发生,则在线圏形成过程 中可能会观察到所谓的回退(robbing-back)效应。正在进行编织的编 织针牵拉所拾取的线穿过位于杆上的较早的线圏,并因而向前牵拉该 线。由此形成半线圈,该半线圈的两个桂圏位于钩的两側上。 一个挂 圏传送到被引导的线,而另一挂圈传送到之前刚刚形成的相邻的半线 圈。参考这种编织操作可见,在新的半线圏的形成过程中,线易于从 之前刚刚形成的半线圈被牵拉过来,这导致较早的半线圈的尺寸减 小。这种效应被称为"回退效应",并且可能是不希望出现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机用针,由此 可影响回退效应。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被配置成相对于中心轴 线不对称的钩的编织机用针来实现。为实现该构造,钩可在至少一个 区域中具有卵形截面,所述截面定向以相对于针的横向方向倾斜。作 为本身对称的截面相对于包含钩尖端的纵向中心平面如此倾斜的结 果,可以实现所述钩截面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具有的效果在于当半线图形成时,由钩抓 紧的线的曲率在钩的两侧上是不同的。在线圈开始形成时,卵形的且 倾斜的钩截面首先导致不太显著的结圈并且由此导致钩与线之间更
4小的摩擦力。结果,线圏形成操作初始时对线而言特别柔和且容易。 另外的后续线可很容易地被钩牵拉。如果线的卵形截面的长轴被设置 或对准成大致平行于将被进给的丝线(即,如果由卵形截面的长轴与
针的移动的横向方向所构成(subtend)的角朝正在进给的丝线张开),
则有助于线圈形成操作并使回退效应减小。不过,如果希望,则也可利用钩截面的不对称性使回退效 应增大,例如当需要专门制造非常致密的编织织物时。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针用在具有不对称构造凸轮组件的 编织机中,这种不对称构造凸轮组件在圆型编织机中是最常见的。这 种具有不对称凸轮组件的圆型编织机被设计为仅沿 一个旋转方向操 作。由针筒或针盘保持的针总是沿该针的预定横向方向移动穿过凸轮 组件的控制凸轮。线圏形成总是沿相同方向发生。线总是从相同侧供 应。例如,如果以俯视角度观察,编织筒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在竖 直截面中所见的钩的卵形截面沿顺时针方向使其长轴旋转离开水平 位置,即,其长轴朝向右方下落。根据本发明的细长卵形钩截面的倾斜布置导致在线与钩 表面之间沿着线形成所希望的结圏摩擦分布。编织针缩回到其针通道 中越远,则总的结圏越大,因而结圏摩擦增大。这样,卵形钩截面的 倾斜布置导致已经由所形成编织织物保持的线端承受比连接到线供 应器的自由线端更大的结圈摩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卯形截面的长 轴被设置为从之前所形成的编织织物的角度来看是向上斜的。由于朝 向线供应器的结圈摩擦较小,而且朝向已经形成的编织织物的结圏摩 擦较大,因而所述针牵拉优选设定的线进入将被形成的线圈中,继而 较少地牵拉较早的相邻线圈的丝线。因此,回退效应已被减小。如前所述,如果希望,则卯形截面的相反倾斜布置也可用 于实现回退效应的增大。卵形截面可表征为两个轴线,所述轴线中的一条具有截面 的最大直径,而另一条具有截面的最小直径。标志最大直径的第一轴 线被设置或对准成以相对于针的横向方向倾斜。针的横向方向是垂直 于编织机用针的杆并由此垂直于针的纵向方向的方向。针的纵向方向 对应于编织机用针的杆的纵向方向。优选地,杆被设置为直的,即, 具体地,钩既不侧向弯曲也不偏斜、也不以任何其它方式弯曲偏离针的纵向方向。换句话说,存在纵向中心平面,从针的尖端延伸穿过钩 和杆的中心线位于该中心平面上。锐角a由第一轴线和针的横向方向构成,并优选地在20 。至40°之间的范围内,且优选为30° 。因此,考虑到大多数编织 机用针的应用,第一轴线被设置或对准成基本上平行于线,从而产生 所希望的摩擦状态。锐角a还可沿着钩而变化或者可为恒定的。如果 锐角oc沿钩截面恒定,则在许多应用中这足以带来所希望的效果。不 过,实际上也可在接近于尖端的钩区域(这些区域可看作钩头部)中 将该锐角固定为不同于远离尖端的钩区域(这些区域更接近于针胸部 段(needle breast)倾斜部分)的值。例如,实际上可将针头部的锐角 oc固定为大约30。,而在其它区域中所述角可以更小,或者任选地可 以更大。优选地,不对称钩截面的截面面积朝向钩尖端而减小。任: 选地,截面面积也可被配置以在多个部位处匹配于钩的截面。不对称的截面可被设置为椭圆形截面。如前所述,由于该 椭圆形截面的椭圆第一轴线(长轴)相对于中心平面关于针的横向方 向的倾斜位置,因而该椭圆形截面是不对称的。不过,椭圆截面自身 显示为对称的形状。椭圆形状相对于第一轴线以及相对于第二轴线都 是对称的。此外,椭圆形截面相对于其中心是点对称的。不过,卵形截面也可显示出较小程度的对称性。例如,所 述截面可本身就是不对称的,例如该截面为蛋形。
本发明的另外的有利细节或其它情况如各从属权利要求 的主题、说明书和附图中所示。这样,附图和说明书仅是用于例示本 发明的基本元素以及各种情况。附图被作为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的 补充。所示附图如下图l是用于例示编织操作的圆型编织机的细节的示意性立 体图;图2是根据图1的编织机的机器编织针的细节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图2的机器编织针的侧视图;图4是根据图3的机器编织针沿图3中的线IV-IV的截面图;图5是在编织操作过程中的两根针,其中,所述针的钩沿 图3中的线IV-IV取截面;图6是在编织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具有椭圆形钩截面的编 织机用针的结圈状况的示意性图示;和图7是在编织操作的各个阶段中具有蛋形钩截面的编织机 用针的结圏状况。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显示出圓型编织机1的细节,所述机器包括编织筒2, 在筒2中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机用针3。为了区分,编织机用针 3具有字母标识a、 b、 c、 d、 e。每个编织机用针3a- 3e具有相同构 造,因此,在下文中,当要参照针时,将总体使用附图标记3描述编 织机用针3a-3e中单独的一根针。圆型编织机1的针筒2包括针通道4a-4e,这些通道沿着 编织筒的筒表面竖直设置,编织机用针3可在这些通道中沿针的相应 纵向方向滑动。针的纵向方向对应于图1中的竖直方向。为移动每个 编织机用针3,提供凸轮组件5,所述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凸轮6, 其中,编织针3的支脚8 (8a-8e)沿着所述控制凸轮的曲面7滑动, 由此产生编织机用针3的纵向移动。虽然凸轮组件5处于不操作的位 置,不过,编织筒2沿箭头9的方向旋转,即,在根据图l的示例性 实施例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编织筒2的移动方向固定,并且在操作 过程中保持不变。利用该实际情况,控制凸轮6针对编织机用针3的 移动被优化,并且由此被配置为不对称的(即,其上升側部之一不同 于其下降侧部)。编织机用针运载编织织物10,其中,通过将线ll连 续进给到编织机而制成编织织物10。在固定的位置处进行丝线的进 给,同时编织筒2与编织机用针3—起旋转。图2例示出一才艮编织^/L用4十3的工作部分。显然,编织才几 用针3具有平行于如箭头所示的纵向方向L延伸的直杆12,所述杆形 成有至少一个支脚8 (未示出)。杆12通过两个大致平坦的侧部13、 14被限定,其中,侧部13、 14被设置为相互大致平行。编织机用针 3的针背15邻接倚靠每个针通道15的底部,而所述针的上侧16径向
7向外延伸。杆12在其端部具有止于尖端18的钩17。钩17与销锁19 相关,销锁19被枢转地支撑在销锁缝20中并被布置为打开或闭合钩 17。这样,销锁的一个端部21可邻接倚靠钩的端部,或者枢转远离 钩17。如图3中明显所示,可设想中心线22延伸穿过杆12,所 述中心线作为曲线延伸穿过钩并与所述钩的尖端18相交。优选地, 中心线22位于与图3中的投影平面平行的平面中。这一平面形成为 在图4中以点划线表示的中心平面M。该中心平面居中地延伸穿过编 织机用针3及其销锁19。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机用针3的特别特征是其钩17的构造。 优选地,这种钩在至少一个部位处(例如,在其头部17a处)具有卵 形截面23,卵形截面23相对于针的横向方向Q倾斜,如图4中明显 所示。头部17a是钩17的一部分,特别是钩17位于钩尖端18与针 背15之间的U形弧。为进一步说明,首先参见图3。在胸部倾斜区域24中,针 的上侧16在钩17的起始处25朝向钩17降低。针的截面在胸部倾斜 区域24中可为圆形的(round ),或者其可被构造为具有圆角的矩形截 面。在这一部位处,所述截面相对于中心平面M是对称的。不过,在 钩17中,截面可以在至少一个部位处相对于中心平面M是不对称的。 为了清楚起见,图3展示出各个相交线Sl、 S2、 S3、 S4、 S5和S6。 例如,考虑相交线S1,可存在饱满且基本上圆形的截面,所述截面在 钩17更远离胸部倾斜区域24的部分中以卵形截面终止于S2。此外, 卯形截面可存在于相交线S3、 S4、 S5处,并且在例如S6处,即接近 于针尖端18处,以断续的饱满截面终止。图4以相交线S4处的截面显示出钩,其中观察方向由根 据图3的箭头所示。显然,卵形截面在此图示为椭圆形截面。此椭圆 的形心F处于中心平面M上。形心F是椭圆形截面23的中心。截面 (例如,椭圆形截面)的最大直径D1的方向限定了第一轴线Al。最 小直径D2的方向限定了第二轴线或短轴。轴线A1、A2均通过形心F。显然,第一轴线Al相对于针的横向方向Q以角度a倾斜, 所述横向方向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M。优选地,4兌角a为30° 。不过,所述角度也可偏离该值,但其优选地至少处于20。至40°的范围内。 优选地,当编织机用针3处于根据图1中的针3c和3d的位置那样的 移出(driven-out)位置时,第一轴线Al被设置或对准成平行于线11。
所述状态适用于钩头部17a处的钩17,即,在基本平行于
优选地,上述说明也相应地适用于在相交线S4邻近处的相交线S2、 S3、 S5部位处的钩17的截面。这样,钩在面向引入的线11的一侧上 具有的边缘R1 (在图4、 6、 7中的左侧)比在其相对侧上的边缘R2 (在图4、 6、 7中的右侧)开放得更宽。边缘R1和R2中每一个的后 面相应为钩17和中心线22的曲率。中心线通过所有截面的形心F。 边缘Rl的曲率半径优选地大于边缘R2的曲率半径。中心线22的曲 率半径优选地处于Rl和R2的曲率半径之间。边缘R1、 R2上的切线 平行于中心平面M。目前所述的编织机用针3操作如下随着编织筒2的旋转,编织机用针3随着编织筒2沿圆周 被一起运栽。编织机用针3的支脚8沿控制凸轮6的曲线路径7移动, 因而编织机用针3在固定的线进给位置处相继被移出。在图1中,编 织机用针3a、 3b、 3c沿移出方向向外移动,其中编织机用针3c刚刚 到达其返回部位。编织机用针3c的钩17位于线11上方,并当针向 下移动时钩住线U,如之前的针3e和3d所进行的操作那样。这样, 保持在钩17中的线11再次被牵拉穿过之前已被牵拉到编织机用针3e 的杆上的较早的线圏26。图5再次例示出该操作各个步骤的过程。对于编织机用针 3e而言,显然,刚刚形成的半线圈27具有两个支腿28、 29,支腿28、 29由于钩17的边缘Rl、 R2的不同宽度而经历不同的摩擦状态。这 从图6变得明显,图6以放大比例并可任选地稍作理想化地例示出了 该状态。参见其中例示的截面23,部位30被标记,在此部位30处, 应用于钩的内表面的切线T平行于横向方向Q。由此部位延伸,所述 路径显示出到挂圈28的曲率比到挂圏29的曲率更小。钩17上的挂 圈29所经历的摩擦状态因而稍稍不同于挂圈28所经历的摩擦状态。 虽然图1中的线11可以很容易地被牵拉穿过较早的线圈26,不过, 如果这样,则线几乎不能通过之前已形成的半线圈27而缩回。结果,一旦编织织物的半线圈已经形成,则其不会以不利方式变小。这种效果也可通过卵形截面或不同于椭圆形状的其它不
对称截面而生成。图7显示出这样的示例性实施例。钩n的非圆形
截面31具有形心F,。同样地,通过形心F,,最大直径D1和最小直 径D2可被确定,直径Dl和D2进而形成第一轴线Al和第二轴线A2。 同样地,长轴A1以锐角(优选地为30。)朝向横向方向Q倾斜。同 样地,面向引入的线11的边缘R1比在线的引出側上的边缘R2更宽。 这样,边缘R1和R2是那些沿钩17且在该处钩表面平行于纵向中心 平面M的位置。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编织机用针,所述针在其钩的至 少一个部位S2、 S3、 S4或S5处具有相对于纵向中心平面M不对称 的截面。优选地,该截面为卵形截面,且更优选地为椭圆形截面。使 用这种方法,在编织操作过程中能够以目标方式影响回退效应。
附图标记
1 编织机
2 编织筒
3 编织机用针(3a……3e)
4 针通道(4a......4e )
5 凸轮组件
6 控制凸轮
7 曲面
8 支脚(8a……8e)
9 箭头
10 编织织物
11 线
12 杆
L 纟从向方向
13、 14侧部
15 针背
16 针胸部段
17 钩17a头部
18 尖端
19 销锁
20 销锁缝
21 端部
22 中心线 M 中心平面
Q 针的横向方向
23 截面
24 胸部倾斜区域
25 钩17的开始部分 Sl - S6相交线
F、 F, 形心
Dl 最大直径 Al第一轴线
D2 最小直径
A2 第二轴线
oc 在针的横向方向与第 一 轴线之间的锐角
26 较早的线圏
27 半线圈 28、 29支腿
30 切线T平4于于4黄向方向Q的部位
31 截面
F, 面积中心/形心
T 切线
Rl、 R2边缘。
权利要求
1.一种编织机用针(1),其具有纵向杆(12),所述纵向杆(12)限定了设置有钩(17)的所述针的纵向方向(L)和横向方向(Q),由此,所述钩(17)在至少一个部位(S4)处具有相对于纵向中心平面(M)不对称的截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面是卯形截面(23)。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面(23)沿第一轴线(Al )具有最大直径(Dl ),并沿第二轴线(A2)具有最小直径(D2),所述第一轴线(Al )与所述针的横向方向(Q)构成4兌角(oc )。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面(23)以锐角(oc )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针的横向方向倾斜,所述角在20°至40°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a )沿所述钩(17)而变化。
6.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a )沿所述钩(17)是恒定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钩(17)包括连续具有卵形截面(23)的弧拱段。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卵形截面(23)形成在钩头部段(17a)上。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Al)的倾斜方向被限定成作为所述针的移动方向的函数。
10.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oc )朝向所述编织机用针的线引导侧张开。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卵形截面(23)是椭圆形截面。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Al)是椭圆长轴,所述第二轴线(A2)是椭圆短轴。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钩(17)具有尖端(18),所述卯形截面(23)朝向所述钩(17)的尖端(18)变小。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18)具有饱满的截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用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钩(17)的邻近处设置有销锁(19)。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具有斜置椭圆形截面的钩的钩针。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编织机用针,所述针在其钩的至少一个部位S2、S3、S4或S5处具有相对于纵向中心平面M不对称的截面。优选地,这种截面为卵形截面,且更优选地为椭圆形截面。使用这种方法,在编织操作过程中能够以目标方式影响回退效应。
文档编号D04B33/00GK101676462SQ20091017137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日
发明者M·韦伯, V·卡普拉洛夫 申请人:格罗兹-贝克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