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用于在管状物件的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用于管状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62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尤其是用于在管状物件的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用于管状针织物 ...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尤其用于在其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用于管 状针织物件的翻转装置或翻转器。
背景技术
已知在圆型袜类针织机上其生产循环结束时在其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针织物件, 尤其是袜类物件的技术。某些技术基于在其生产循环结束时从圆型袜类针织机拾取物件并将其传送到缝 织或钩织工位,该工位相对于用于生产物件的机器大致侧向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设有缝织或钩织头,通过该缝织或钩织头封闭由物件生产终 止处的轴向端组成的物件的轴向端。某些技术基于使用单个装置既从生产物件的机器拾取物件又在缝织或钩织操作 期间支承物件以封闭期轴向端。在其它技术中,设有用于拾取物件并将其传送到缝织或钩 织工位的装置和运送装置,该运送装置布置在缝织工位并用于准备使物件进行之后的缝织 或钩织操作并可选地在缝织或钩织期间相对于缝织或钩织头移动物件。通常,从生产物件的机器拾取物件并可选地通过分别与物件的最后形成的针织行 的针织线圈配合而将其传送到运送装置,使所述最后针织行的半行针织线圈在缝织或钩织 之前分别面向另外半行的针织线圈,从而通过在每种情况下连结构成最后形成针织行的相 互面对的两个半行的两个线圈而封闭物件的轴向端。由于该情况,在自动封闭管状针织物 件,尤其是袜类的轴向端时在精确度和美观方面都可达到良好效果。在这两种技术中,通常在内部外翻的物件上进行缝织或钩织操作,从而在物件正 面,即在穿戴物件时通常不可见的一侧几乎看不到缝织或钩织链状线圈。为此原因,在设计成执行这些用于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轴向端的技术的缝织或钩 织工位,通常有翻转器,该翻转器设计成将在正面向外构造中从生产物件的机器拾取的物 件内部外翻,然后经受缝织或钩织操作并可选地在缝织或钩织操作之后再次翻转以变成正 面向外构造。用于这类用途的最广泛类型的翻转器之一是基于使用管状体,使该管状体面向通 过拾取装置或通过运送装置在所要封闭的其轴向端支承并大致垂向布置成所述轴向端方 向向上的物件的向下区域。管状体还布置成使其轴线呈垂向,使得其上部轴向端面向悬挂 物件。然后将管状体内部连接到抽吸装置,从而通过其上部轴向端抽吸无论如何保持其所 要封闭的轴向端由拾取装置或由运送装置保持的物件。然后将管状体升高,以用其上部轴 向端穿过与拾取装置或与运送装置配合的物件的轴向端。由于该穿过,物件外翻到管状体 的外侧表面上,并从管状体的上部轴向端逐渐抽出,使内侧外翻。在显著长的管状物件的情况下,例如在裤袜的情况下,用这类翻转器实现物件在 管状体外侧表面上的完全外翻会遇到各种困难。在进行缝织或钩织之后,必须通过新的翻转将物件返回到正面向外构造时也会遇到类似问题。该新的翻转实际上通过将物件通过管 状体的下部轴向端吸入管状体内来实施。在该情况下,物件的较长长度也会实际上阻碍其 完全抽吸穿过翻转器的管状体的下部轴向端。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经设计出具有非常长管状体且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垂向空间占 据的翻转器,这使得定位和安装这些翻转器较为困难。作为替代方式,已经设计出设有辊轮 的翻转器,辊轮具有水平轴线并面向管状体的外侧表面。这些辊轮可根据命令致动以绕相 应轴线转动运动,并可朝向管状体的外侧表面移动,从而与物件的已经外翻到管状体的外 侧表面上的一部分配合从而完成其外翻,或者远离管状体的外侧表面从而在其它操作条件 下不与其干涉。使用辊轮来辅助和完成物件在管状体外侧表面上的外翻,尽管能够减小翻转器的 垂向空间占据,但也不是没有缺点。实际上特别精细的物件几乎不能容忍辊轮的作用,它们会由于辊轮产生的摩擦而 断裂。此外,在非常光滑物件的情况下,辊轮在物件上的转动作用在将物件夹带到管状 体的外侧表面上方面会是几乎没有生产性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一种尤其用于在其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 钩织工位的用于管状针织物件的翻转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该翻转装置确保即使在非常长 物件的情况下也能正确翻转,并可具有减小的垂向空间占据。在该目标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保在非常光滑或精细物件的情况下也能 正确翻转,避免使其损坏或断裂的危险的翻转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高度可靠且精确的翻转器。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翻转器。在此后将变得更为明显的该目标和这些及其它目的通过一种一种尤其是用于在 管状物件的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管状针织物件的翻转装置来实 现,该翻转装置包括下部和上部,上部和下部分别布置在中间区域的下方和上方,在中间 区域处布置或可布置用于支承所要翻转的管状物件的装置,管状物件在其一轴向端悬挂并 大致垂向布置;以及管状体,该管状体可在将物件抽吸穿过管状体的所述上部轴向端之后 用其上部轴向端从底部向上插入穿过悬挂在所述支承装置上的物件的所述轴向端,从而使 由所述支承装置保持的物件外翻到所述管状体的外侧表面上,从管状体的所述上部轴向端 逐渐抽出物件,特征在于,该翻转装置包括辅助滑动装置,该辅助滑动装置可根据命令相对 于所述管状体平行于所述管状体的轴线移动,并可相对于外翻到所述管状体的外侧表面上 的物件周期地配合和脱开,从而产生物件朝向所述管状体的下部轴向端的滑动。


从根据本发明的翻转器的一较佳的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借助附图中的 非限制性例子来示例,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图1是布置成其轴线呈垂向的翻转器下部和管状体的示意性轴向剖视图2是布置成其轴线相对于垂向倾斜的翻转器下部和管状体的示意性轴向剖视 图;图3是翻转器的上部的示意性轴向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线IV-IV所截取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4的沿着线V-V所取的剖视图;图6是沿垂向平面截取的用于支承物件的装置的轴向剖视图;图7是用于支承物件的装置的俯视平面图,为了简化和更加清楚的目的而省略了 某些构件;图8至19是根据本发明的翻转器的更具体的操作的示意图。图8是用于将物件定位在其中布置有根据本发明的翻转器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 步骤的示意图,所述翻转器在沿垂直于图6的剖面的垂向剖面截取的轴向剖面中示出;图8a是图8的细节的放大图;图9和10是图8所示构件的细节的示意性放大图,示出针织线圈从拾取装置的拾 取件分别到达支承装置的步骤,以轴向横截面示出翻转器;图9a和IOa分别是图9和图10的放大细节图;图11至13是类似于图8的用于翻转挂在支承装置上的物件的步骤的示意性剖视 图;图14是类似于图8的示意性剖视图,该图示出用于通过将一个半行针织相对于另 一个半行翻转通过大致180°的弧而将悬挂在支承装置上的物件的针织行的半行针织的每 个针织线圈叠置到另外半行的相应针织线圈上的步骤并示出缝织或钩织互相叠置的成对 针织线圈的步骤;图14a是图14的细节的放大图;图15是沿穿过线XV-XV的平面截取的图14a的示意性剖视图,为了简化和更加清 楚的目的而省略了某些构件;图16是类似于图14a的剖视图,示出用于使物件与支承装置脱开的步骤;图17是沿穿过线XVII-XVII的平面截取的图16的示意性剖视图,为了简化和更 加清楚的目的而省略了某些构件;图18是类似于图8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用于使物件间隔开翻转器的步骤;图19是类似于图8的示意剖视图,示出使翻转器返回到图8所示状态。参照其用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中以封闭在圆型袜类针织机上生产的诸如袜类 物件的针织管状物件101的轴向端来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翻转装置或翻转器,而不会改变 根据本发明的翻转器可通常更简单地翻转管状物件,无论是否要通过缝织或钩织其轴向端 来进行封闭。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总地用附图标记130标示的根据本发明的翻转装置或翻转器包括下 部131和上部132,上部和下部分别布置在中间部分的下方和上方,在中间部分处布置或可 布置用于支承所要翻转的管状物件101的装置,管状物件在其一轴向端悬挂并大致垂向布置。
翻转器130包括管状体137,该管状体137可在将物件101抽吸穿过管状体137的 上部轴向端之后从下方用其上部轴向端向上插入穿过悬挂在支承装置上的物件101的轴 向端,从而使由支承装置保持的物件101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从管状体137的 上部轴向端逐渐抽出物件101,如下文将更明显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翻转器130包括辅助滑动装置159,该辅助滑动装置可根据命令相对 于管状体137平行于管状体137的轴线移动,并可与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物 件101周期地配合和脱开,从而产生物件101朝向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的滑动。更具体地说,布置在翻转器130的下部131与上部132之间中间区域的用于支承 物件101的装置包括运送装置60,该运送装置设有环形体61,该环形体布置成使其轴线或 主轴线61a呈垂向。环形体61在其下表面上具有多个辐条62,多个辐条62沿其轴线与轴 线61a重合的假想圆柱表面布置并平行于轴线61a定位。各辐条62适于支承所要翻转的 物件101,使其上部轴向端挂在辐条上,且管状体137可定位成其轴线位于垂向主轴线61a 处并可根据命令沿轴线61a移动。如果翻转器如所示实施例中那样设计成定位在缝织或钩织工位来封闭物件101 的轴向端,则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由绕直径轴线64彼此枢转的两个半环形件63a、63b构 成。由半环形构件63b构成的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可根据命令相对于另一半环形件63a 绕直径轴线64翻转,从而使半环形件63b的每根辐条62面向半环形件63a的相应辐条62 并与之对准。较佳的是,当两个半环形件63a、63b处于共面位置时,辐条62定向成其末端 向下,且半环形件63b可绕直径轴线64翻转成在向下区域面向半环形件63a。运送装置60可从缝织或钩织工位102移动到用于生产所要翻转的物件101的机 器和反过来,从而直接从机器拾取物件101并将其运载到缝织或钩织工位102。作为替代方式,如所示实施例中那样,运送装置60永久地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 102,通过拾取装置从生产物件的机器拾取所要翻转的物件101并将其传送到运送装置60, 拾取装置也设置在钩织工位并总地由附图标记10标示,且如图8至13所示。拾取装置10包括环形拾取本体11,该拾取本体11具有轴线1 Ia并支承多个拾取 件29。每个拾取件29具有叠层体,该叠层体布置在相对于轴线Ila径向的平面上并可根据 命令朝向或远离轴线Ila移动。拾取本体11布置成使其轴线Ila呈垂向。拾取件29绕轴线Ila均勻地角度间隔 开,其方式对应于用于生产物件101的圆型袜类针织机的针之间的角度间隔,从而通过将 拾取本体11绕机器的针筒同轴定位并将其沿其自身轴线Ila适当移动,每个拾取件可径向 面对机器的针。在所示实例中,拾取件29具有方向朝向轴线Ila的端部,且形状像向上开口 的钩子。该端可与使每个拾取件29面对的机器的相应针配合,从而从该针拾取针织线圈, 从生产物件的机器取下物件101。每个拾取件29的该端可与辐条62联接,从而将物件101 从拾取装置10传送到运送装置60。各辐条62实际上绕轴线61a根据对应于拾取装置10 的拾取件29之间间距的角间距彼此均勻地角度间隔开。实践中,每个拾取件29与运送装 置60的辐条62匹配,且当拾取装置10布置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内时,拾取11处于与运 送装置60的本体61同轴的位置,拾取件29绕辐条62的环布置,且每个拾取件29与辐条 62径向对准。物件101的针织线圈从拾取件29到运送装置60的辐条62的传送通过在半环形件63b处于相对于半环形件63a的共面位置时,即在翻转到半环形件63a下方之前,将拾取 本体11同轴地布置在环形体61下方并使每个拾取件29的端部与辐条62中的一个配合来 实现,如下文更加明了的那样。在所示具体实施例中,本体61围绕中空圆筒65同轴连接,中空圆筒65具有垂向 轴线并由支承结构66支承成其可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其自身轴线与轴线61a重合。半环形 件63a固定到中空圆筒65的外侧表面,而半环形件63b绕直径轴线64枢转连接到中空圆 筒65,如图6中具体示出的。中空圆筒65同轴地固定到齿轮67,齿轮67与固定到电动机69的轴的另一齿轮 68啮合,电动机69由支承结构66支承。电动机69的致动使中空圆筒65绕其自身轴线转 动,且因此使本体61绕轴线61a相对于支承结构66转动。如图6和7所示,通过双动液压缸70致动半环形件63b绕直径轴线64的翻转,双 动流体致动缸70安装在块体71上,块体71又由支承结构66的一部分支承。流体致动缸 70通过其活塞杆连接到齿条72,该齿条72与连结地连接到轴74的齿部分73啮合,轴74可 相对于块体71绕其自身轴线74a转动,轴线74a相对于本体61和中空圆筒65的轴线61a 成直角定向。轴74固定到臂75,臂75具有平行于轴线74a并与轴线74a间隔开并可与半 环形件63b配合的一部分。流体致动缸70通过齿条72和齿部分73沿一方向或另一方向的 致动使轴74沿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转动,且因此使半环形件63b从其相对于半环形件63a 共面的位置到达其翻转到其下方的位置或反过来。便利地,轴74可根据命令通过流体致动缸76的作用沿其自身轴线74a相对于块 体71运动,流体致动缸76安装在块体71上并使其活塞作用在轴74上(插入有轴承77) 以使臂75与半环形件63b配合或脱开。应当注意,有用于将半环形件63b锁定在相对于半环形件63a的共面位置的装置。 如图所示,这种装置可由销90构成,销90由支承结构66支承,并可通过借助于其本体连接 到支承结构66的液压致动缸91的作用抵抗返回弹簧92而远离轴线61a移动,从而从形成 在半环形件63b内的座93脱开。实践中,返回弹簧92的作用确保销90与座93配合,且因 此确保半环形件63b支承在相对于半环形件63a共面的位置。当要翻转半环形件63b时, 借助于液压致动缸91的致动将销90预先从座93脱开。适宜的是,设有第一轴向推压件80,其在拾取装置10的拾取件29与辐条62联接 时与拾取装置10的拾取件29相互作用,并与运送装置60的辐条62相互作用,从而致动针 织线圈分别从拾取件29穿到辐条62上,当然如果设有拾取装置10的话。此外,设有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该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与运送装置60的辐条 62相互作用以在半环形件63b翻转到半环形件63a下方时使半环形件63a的辐条62的针 织线圈穿到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或在缝织或钩织操作之后将物件从半环形件63b的辐 条62脱开,如下文更加明了的那样。翻转器130的下部131和上部132沿主垂向轴线61a彼此同轴定位,且管状体137 可通过下部131或通过上部132支承。翻转器130的下部131包括用于支承管状体137的下部装置和用于沿轴线61a致 动管状体137的下部装置,从而使管状体137从下降位置开始穿过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 到达升高位置,在下降位置,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突出在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下方,而在升高位置,其上部轴向端在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上方,其下部轴向端靠近运送装置60 的本体61。更详细地说,如图1和2所具体示出的,管状体137的下部支承装置包括下部支承 结构133,该下部支承结构133可以是支承结构66的一部分或者可以是自支承结构。下部 支承结构133支承框架134,使其可绕水平轴线134a转动。基部135固定到框架134,且中 空下部引导圆筒136连结地连接到该基部。下部引导圆筒136在其下端固定到基部135,且 水平轴线134a布置在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向延伸部的中间区域内。框架134可根据命令转动以从图2所示的倾斜位置到达图1所示的垂向位置,在 倾斜位置,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相对于垂向倾斜以使其上端移动到更靠近用于生产物 件101的机器,在垂向位置,其轴线与轴线61a重合。下部引导圆筒136适于支承管状体137,使其可轴向滑动,管状体137在其轴向端 开口并可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同轴地配装。为了产生管状体137从下降位置到升高位置的上述传送,下部致动装置包括下部 套筒138,该下部套筒138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同轴地配装且从而可围绕下部引导圆筒 136轴向滑动。在下部套筒138的上端内形成座139,且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可通过抵 靠接触而配合在该座139内。下部套筒138连接到块体140,该块体141中有引导螺纹,该引导螺纹与螺纹杆 141配合,该螺纹杆141由框架134支承以可绕其自身轴线转动,并定向成使其轴线平行于 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螺纹杆141固定到电动机142的输出轴,该电动机142安装在 所述框架134上并可致动以使螺纹杆141转动,且因此使下部套筒138沿下部引导圆筒136滑动。可通过布置在框架134上的适当设置的传感器143、149来控制下降套筒138沿下 部引导圆筒136的位置。通过由安装在下部支承结构133上并通过其输出轴连接到螺纹杆145的电动机 144构成的线性致动器而实现框架134绕水平轴线134a相对于下部支承结构133的转动, 螺纹杆145与形成在中空轴147内的引导螺纹146配合。该中空轴147枢转到杆148,且杆 148连结地连接到框架134并绕水平轴线134a枢转到下部支承结构133。在该框架134中,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上端限定有环形座150,该环形座150与 下部引导圆筒136同轴。第一轴向推压装置80包括环形体151,该环形体151可同轴地容 纳在环形座150内。环形体51连接到流体操作缸152的活塞杆,该流体操作缸152通过其 本体连接到框架134并定向成使其轴线平行于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可致动流体致动 缸152以使环形体151沿下部引导圆筒136的轴线沿一方向或沿相反方向运动。环形体151的方向向上的表面的周向轮廓较佳地为梳形,具有齿,齿在拾取本体 11移动到缝织或钩织工位102时可插入拾取装置10的拾取件29之间,或者通过其拾取件 29与运送装置60的辐条62联接。如图3所具体示出的,上部132包括上部支承装置和上部致动装置,该上部支承装 置可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配合,该上部致动装置用于致动管状体137从可借助于电 动机142的启动实现的所述升高位置上升到进一步升高的位置,在该进一步升高的位置, 管状体的下部轴向端相对于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向上间隔开。
更详细地说,上部132包括上部支承结构153,该上部支承结构153可以是下部支 承结构133的一体部分或者可以是自支承结构。上部支承结构153支承固定的上部套筒 154,该固定的上部套筒154布置在中空圆筒65上方并相对于中空圆筒65同轴布置。上部支承装置和上部致动装置包括可动上部套筒155,该可动上部套筒155相对 于固定的上部套筒154内部地且同轴地配合,并可相对于上部套筒154同轴运动。可动上部套筒155的下端可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联接,并设有用于与管状 体137的上部轴向端配合的锁定装置。更具体地说,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具有可插入可动上部套筒155的下端内的 突出边缘。可动上部套筒155靠近其下端具有可动销156,该可动销156相对于可动上部套 筒155的轴线径向定向,并连接到流体操作缸157的活塞,该流体操作缸157通过其本体连 接到可动上部套筒155并可致动以使可动销156移动。可动销156由于液压致动缸157的 致动,可从可动上部套筒155的内表面径向突出,形成用于插入可动上部套筒155内的管状 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的突出边缘的下部止挡肩部,防止其从可动上部套筒155抽出并因此 支承管状体137。可动上部套筒155连接到流体致动缸158的活塞杆,该流体致动缸158通过其本 体连接到上部支承结构153并定向成使其轴线平行于可动上部套筒155的轴线。可致动流 体致动缸158以使可动上部套筒155沿其自身轴线相对于固定的上部套筒154运动。辅助滑动装置159布置在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上方,从而当管状体137从中空 圆筒65向上突出时面对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图3、4和5中具体示出的该辅助滑动装置159包括滑动件160,该滑动件160滑 动地联接到柱161,该柱161具有垂向轴线并固定到上部支承结构153。在滑动件160内形 成有引导螺纹162,且螺纹杆163与该引导螺纹162配合,且螺纹杆由上部支承结构153支 承,使其可绕其垂向定向的自身轴线转动。该螺纹杆163连接到电动机164的输出轴,该电 动机安装在上部支承结构153上。实践中,电动机164的致动使滑动件160沿柱161,即平 行于轴线61a上下滑动。滑动件160在相对于轴线61a彼此直径相对的两个区域内支承两个按压件165, 两个按压件165彼此面对并可通过安装在滑动件160上的相应流体致动缸166的作用抵抗 弹簧167的作用朝向彼此移动或通过弹簧167的作用相互间隔开,从而与管状体137的外 侧表面或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物件101配合或脱开。按压件165的相互面对 的表面形状做成像圆柱表面的一部分,从而与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配合。可选地,按压件 165的这些表面可以是滚花或有齿的,从而增加其与物件101的附着。应当注意,下部引导圆筒136和固定上部套筒154的下端都可根据命令连接到已 知类型的气动抽吸装置(为了简单起见未示出),从而产生通过管状体137的向下或向上抽 吸。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包括环形致动体82,该环形致动体82同轴地围绕中空圆筒 65配装并连结地连接到中空圆筒65以绕轴线61a相对于支承结构66转动。环形致动体 82通过垂向引导杆83连接到中空圆筒65,如图8至13和19所示,围绕垂向引导杆83布 置有抵抗环形体82相对于中空圆筒65下降的弹簧84。至少一个流体致动缸85的活塞根据命令作用在环形致动体82上,该流体致动缸安装在支承结构66上并定向成使其轴线呈垂向。流体致动缸85的致动使环形致动体82 抵抗用作返回弹簧的弹簧84的作用相对于中空圆筒65下降。轴承86介于环形致动体82 与流体致动缸85的活塞之间并避免在中空圆筒65绕其与轴线61a重合的自身轴线转动过 程中该两部件之间的摩擦。在半环形件63a和63b共面时辐条62沿其布置的圆柱形表面内,在运送装置60 的本体61内有环形座87,该环形座87由实际上径向向外的辐条62界定。环形接触体88容纳在该环形座87内;该环形接触体也像半环形件63a和63b那 样设置成两个半部。环形接触体88的两个半部中的每个可通过环形致动体82的作用相对 于辐条62平行于轴线61a移动,该环形致动体82在由流体致动缸85向下推时通过杆或拉 杆89 (仅在图14至18中可见)作用在环形接触体88上,使其向下运动。当流体致动缸85 的作用停止时可通过返回弹簧实现环形接触体88的上升。应当注意,作用在环形接触体88 的布置在固定到中空圆筒65的半环形件63a内的半部上的杆89可固定到环形接触体88 的该半部,而作用在环形接触体88的布置在可翻转的半环形件63b内的另一半部上的杆89 通常实际上设置成两个分开的部分,从而使半环形件63b能够绕直径轴线64相对于半环形 件63a翻转。在图14、14a、16以及18中,在沿不同于图8至13和19中所使用的截面平面 的截面内示出环形致动体82、中空圆筒65以及环形接触体88,从而示出第二轴向推压装置 81。在其中如图所示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安装翻转器130的较佳情况下,在这种缝 织或钩织工位102有钩织或缝织头170,在此仅作简要描述以使说明完整。缝织或钩织头170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设有缝织件,缝织件如图所示由针171和钩 针或由针171和纱线装载管或由所示两个针171和172构成,从而形成缝织或钩织链状线 圈173。缝织或钩织头170靠近缝织件还设有轴承174,轴承174具有水平轴线并设计成在 半环形件63b翻转到半环形件63a下方时支承半环形件63b,且同时其通过电动机69的致 动与中空圆筒65 —起绕轴线61a转动。缝织或钩织头170设有用于致动缝织件的电动机175,且该电动机175的致动与电 动机69的致动同步,从而无论如何,缝织或钩织头170的针171都与半环形件63b的承载 有物件101的一对针织线圈的辐条62配合,将它们连结。缝织或钩织头170设有已知类型的切割件(为了简化起见而未示出),用于在缝织 或钩织操作结束时切割缝织或钩织链状线圈173。适宜的是,缝织或钩织头170安装在滑动件176上,该滑动件177连结地连接到引 导轴177,该引导轴177定向成使其轴线呈水平并由支承结构66支承,使其可沿其自身轴线 滑动。线性致动器作用在滑动件176上,且是已知类型(为了简化起见而未示出),诸如通 过螺钉螺母连接而连接到滑动件176的流体致动缸或电动机,并根据命令使滑动件176作 平移运动,且因此使缝织或钩织头170朝向轴线61a平移运动,从而将缝织或钩织头170移 动到适于与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相互作用的位置,或者远离轴线61a平移运动,从而不 阻碍拾取本体11在缝织或钩织工位102的定位以及半环形件63b相对于半环形件63a绕 直径轴线64的翻转。翻转器130还具有其它传感器(为了简化起见而未详细描述),这些传感器用于控 制构成翻转器130的几个可动构件的运动。致动翻转器130可动件所需的若干传感器以及若干致动器功能地连接到监测翻转器130运行的可编程电子类型的致动件和控制件。该致 动和控制件可由根据预设操作程序监测装置130的运行和用于生产物件101的机器的运行 的单个控制和致动件构成。在翻转器用在缝织或钩织工位以封闭管状针织物件的轴向端的较佳情况下,根据 本发明的翻转器的操作如下。在非启用状态下,翻转器130布置成管状体137由下部131支承并完全下降且其 轴线与轴线61a重合。一旦从用于生产物件的机器上拾取了所要翻转的物件101,如果使用设计成将物 件101松开到在翻转期间支承物件101的运送装置60的拾取装置10,则在其拾取件29上 保持物件101的最后形成的针织行的针织线圈的拾取本体11定位成其轴线Ila位于轴线 61a处,并在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下方(图8、8a)。在将物件101从用于生产物件的机器传送到缝织或钩织工位102的过程中,尤其 是在相当长的物件101的情况下,下部131可相对于轴线61a倾斜,如图2和图8的虚线所 示,从而使内部连接到抽吸装置的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更靠近用于生产物件101的机 器。该靠近便于其上端挂在拾取装置10的拾取件29的物件101穿过管状体上部轴向端抽 吸到管状体137内。随后,使下部131返回到使管状体137的轴线定位在轴线61a处。然后位于由下部套筒138支承的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与处于共面位置的两个 半环形件63a、63b之间的拾取本体11升高,从而拾取件29的每个与辐条62配合(图9和 9a)。然后致动流体操作缸152并使环形体151沿轴线61a升高。环形体151使其周向 轮廓的齿穿入拾取件29之间,使针织线圈分别从拾取件29穿到辐条62上。这样,每个辐 条62就承载由用来生产物件的机器的针形成的最后针织行的针织线圈(图10和IOa)。当环形体151保持在升高位置时,通过电动机142的致动,致动下部套筒138沿轴 线61a的上升,且因此致动管状体137沿轴线61a的上升,所述本体137使其上部轴向端穿 过拾取本体11和运送装置60的本体61,穿入中空圆筒65内并到达升高位置(图11)。管 状体137的该向上平移运动使物件101翻转到辐条62上方,其最后形成的针织行挂在辐条 62上。当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位于由仍处于共面位置的两个半环形件63a、63b构成的 本体61紧接着的上方时,停止管状体137的上升。如果物件101比管状体137的轴向空间 占据短,则管状体137的向上平移运动本身就足以完成物件101的翻转。
如果物件101改为较长,则通过辅助滑动装置159来完成其到管状体137的外侧 表面的翻转。更具体来说,管状体137处于升高位置,按压件165通过流体致动缸166和电动机 164的联合致动与物件101的已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一部分循环地配合并同 时下降,且因此与物件101脱开并同时升高,从而将物件101推向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 端,直到完成其从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的抽出为止。可通过光学探测器来探测完成物件101在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外翻,光学 探测器由例如面向管状体137的上边缘的光电池168构成,并在完成物件101的外翻时如 果不再需要辅助滑动装置159的干涉则阻止辅助滑动装置159的致动或停止其致动(图 12)。
12
在完成物件101的翻转后,物件101因此处于内侧向外构造,通过流体致动缸158 使可动上部套筒155下降,直到其下端围绕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的突出边缘配装为止。 此后,致动流体致动缸157,并通过可动销156靠近管状体137的上部轴向端与管状体137 配合。此后,致动流体致动缸152以使管状体151返回到环形座150内,并致动电动机142 以使下部套筒138沿下部引导圆筒136完全下降。在该位置,将拾取本体11移动远离翻转 器 130 (图 13)。然后半环形件63b通过流体致动缸70的致动绕直径轴线64翻转到半环形件63a 下方,从而使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中的每个都面向半环形件63a的辐条62并在下方与 之对准,如图6所示。在翻转半环形件63b之后,将缝织或钩织头170朝向半环形件63b移 动,从而通过轴承174在下部区域支承半环形件63b。通过流体致动缸85的致动,使环形致 动体82下降并使环形接触体88的布置在半环形件63a内的半部下降,这将针织线圈从半 环形件63a的辐条62转移到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上。这样,半环形件63b的每个辐条 62支承一对针织线圈(图14和14a)。在该位置,彼此同步地致动用于致动缝织或钩织头170的缝合件的电动机175以 及电动机69,使得半环形件63b绕轴线61a转动,使得在其转动期间,缝织头170的针171 无论如何与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相互作用,将布置在同一辐条62上的成对针织线圈连 结。这样,在内侧向外的构造中封闭管状物件101的轴向端(图15)。在缝织或钩织结束时,切断缝织或钩织链状线圈173,且缝织或钩织头170移动离 开半环形件63b。该半环形件在返回到缝织或钩织操作开始之前其占据的绕轴线61a的转 动位置之后,且在环形接触体88上升之后,通过流体致动缸70沿相对于前一方向的相反方 向的新的干涉而绕直径轴线64翻转,并返回到与半环形件63a共面的位置,该位置由销90 锁定。在该位置,再次使环形接触体88下降,并使物件101与半环形件63b的辐条62脱开 (图 16 禾口 17)。物件101通过同时由固定的上部套筒154到抽吸装置的连接产生的吸力而被从其 刚封闭的端部开始穿过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而吸入管状体137内。物件101从其刚已经封闭的端部开始吸入穿过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实现物 件101翻转,因此使其返回到正面向外构造。通过致动辅助滑动装置159可方便地辅助物件101穿过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 吸入管状体137,辅助滑动装置159将物件101推向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该下部轴向 端可为了便于将物件101吸入管状体137内而通过使由流体致动缸158启动的可动上部套 筒155上升而进一步升高,直到其下部轴向端移至位于中空圆筒65上方为止(图18)。应当注意,如果要求物件101在翻转到内侧向外构造之后不必再次翻转回到正面 向外构造,则可致动物件101从物件的开口轴向端开始,即从其上部轴向端开始穿过管状 体137的下部轴向端的抽吸。这可通过借助于辅助滑动装置159将物件101推到管状体 137的下部轴向端下方来实现,同时管状体137借助于可动上部套筒155的上升而移动到进 一步升高位置,如图18所示,然后将管状体137内部连接到抽吸装置。在物件101从翻转器130移走之后,将可动上部套筒155降低并将下部套筒138升 高,使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进入下部套筒138 (图19)。然后可动销156与管状体137 的上部轴向端的突出边缘脱开,管状体137通过下部套筒138的下降返回到围绕下部引导圆筒136的下降位置。将可动上部套筒155升高,从而将翻转器130返回到图8所示的状 态,准备接纳待要在其轴向端封闭的新的物件101。当然,根据本发明的翻转器,尽管设想成较佳地用在进行管状针织物件在其一轴 向端自动封闭的缝织或钩织工位,但其也可用于仅翻转管状物件。在该情况下,装置的操作 类似于已经描述的操作,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用于制备用于缝织或钩织的物件101的步骤, 且物件101 —旦变成内侧向外构造,就不再翻转回到正面向外构造。在实践中,已经发现,根据本发明的翻转器可完全实现想要的目标,因为尽管其具 有减小的垂直空间占据,但其仍能够正确地翻转相当长的物件。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翻转器 可正确地翻转特别光滑或精细的物件,避免使其损坏或断裂的危险。因此设想的翻转器可有多种修改和变型,所有这些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 内;所有的细节还可用其它技术上的等同元素来替换。实际上,所用的材料以及尺寸可根据要求和现有技术状态而为任意的。本申请要求意大利专利申请第MI2008A000399号的优先权,在此以参见的方式引 入其内容。在权利要求书中所指出的技术特征后面跟有附图标记时,包括这些附图标记仅是 为了增加这些权利要求书的可理解性,且因此这些附图标记对由这些附图标记以实例方式 确定的各构件的解释没有任何限制作用。
权利要求
一种尤其是用于在管状物件的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管状针织物件的翻转装置,包括下部(131)和上部(132),所述上部和下部分别布置在中间区域的下方和上方,在所述中间区域处定位或能够定位用于支承所要翻转的管状物件(101)的装置(60),所述管状物件在其一轴向端悬挂并大致垂向布置;以及管状体(137),所述管状体(137)能够在将所述物件(101)抽吸穿过所述管状体(137)的所述上部轴向端之后用其上部轴向端从底部向上插入穿过所述物件(101)的悬挂在所述支承装置(60)上的所述轴向端,从而使由所述支承装置保持的所述物件(101)外翻到所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从所述管状体(137)的所述上部轴向端逐渐抽出所述物件(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装置包括辅助滑动装置(159),所述辅助滑动装置能够根据命令相对于所述管状体(137)平行于所述管状体(137)的轴线移动,并能够相对于外翻到所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所述物件(101)周期地配合和脱开,从而产生所述物件(101)朝向所述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的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支承所要翻转的所述物件(101)的所 述装置包括设有环形体(61)的运送装置(60),所述环形体(61)布置成其轴线位于垂向主 轴线(61a)处并支承多个辐条(62),所述多个辐条沿其轴线与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 体(61)的所述轴线(61a)重合的假想圆柱形表面布置并适于支承在所述物件(101)轴向 端悬挂的所要翻转的所述物件(101),所述管状体(137)能够布置成使其轴线位于所述垂 向主轴线(61a)处并能够根据命令沿所述垂向主轴线(61a)移动。
3.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137)能够通过所述下部 (131)或通过所述上部(132)支承,所述管状体(137)内部能够连接到气动抽吸装置,所述 管状体(137)能够根据命令至少从下降位置移动到升高位置和反过来,在所述下降位置所 述管状体(137)用其上部轴向端在向下区域面向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61),在 所述升高位置,所述管状体(137)布置成使其上部轴向端在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 (61)上方,且使其下部轴向端靠近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61),从而穿过所述运 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61)并使所述物件(101)至少部分外翻,使悬挂在所述运送装置 (60)并被抽吸穿过所述管状体(137)的所述上部轴向端的所述物件(101)在所述管状体 (137)的所述外侧表面上。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的所述下部 (131)包括用于支承所述管状体(137)使其轴线布置在所述垂向主轴线(61a)处的下部装 置(133)和用于沿所述垂向主轴线(61a)致动所述管状体(137)以使所述管状体(137)从 所述下降位置开始穿过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61)到达所述升高位置和反过来的 下部装置。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132)包括上 部支承装置(153),所述上部支承装置可与所述管状体(137)的所述上部轴向端配合以将 所述管状体沿所述主垂向轴线(61a)从所述升高位置上升到进一步升高位置和反过来,在 所述进一步升高位置,所述管状体下部轴向端相对于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61) 向上间隔开。
6.如权利要求4或5中的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支承装置(133)和所 述上部支承装置(153)适于将所述管状体(137)内部连接到所述气动抽吸装置。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131)可根据 命令相对于所述垂向主轴线(61a)倾斜,管状体(137)由所述下部(131)支承并处于所述 下降位置。
8.如权利要求2-7中的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 (61)由两个半环形件(63a、63b)构成,所述两个半环形件中的一个(63b)能够相对于另一 半环形件绕直径轴线(64)翻转以使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本体(61)的所述一个半环 形件(63b)辐条(62)分别面向所述另一半环形件(63a)的辐条(62)并与所述另一半环形 件(63a)的辐条(62)对准。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轴向 推压装置(80),所述第一轴向推压装置(80)适于与拾取装置(10)和所述运送装置(60)的 所述辐条(62)相互作用,从而致动物件的一个针织行的针织线圈从所述拾取装置(10)分 别穿到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辐条(62)上。
10.如权利要求8、9中的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二轴向推压 装置(81),所述第二轴向推压装置(81)与所述运送装置(60)的所述辐条(62)相互作用, 从而致动所述针织线圈从半环形件(63a)的所述辐条(62)穿到翻转的所述另一半环形件 (63b)的面向所述辐条(62)的辐条(62)上,或者使所述针织线圈从所述运送装置(60)的 所述辐条(62)脱开。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滑动装置 (159)包括滑动件(160),所述滑动件(160)联接到支承结构(153)使其可沿平行于所述垂 向主轴线(61a)的方向滑动,所述滑动件(160)可根据命令平行于所述垂向主轴线(61a) 相对于所述支承结构(153)移动;且所述滑动件(160)在相对于所述垂向主轴线(61a)两 个相互直径相对的区域内支承两个相互面对的按压件(165),所述按压件可根据命令朝向 彼此或远离彼此移动,从而在所述升高位置或在所述进一步升高位置与所述管状体(137) 的所述外侧表面配合或脱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165)的所述相互面对的表面 形状做成像圆柱表面的一部分,从而与所述管状体(137)的所述外侧表面匹配。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中的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按压件(165)的 所述相互面对的表面是滚花的或有齿的,从而增加所述表面与外翻到所述管状体(137)的 所述外侧表面上的所述物件(101)的粘附。
1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用于探测 所述物件(101)完全外翻到所述管状体(137)的所述外侧表面上的装置。
全文摘要
尤其是用于在管状物件的轴向端自动封闭管状物件的缝织或钩织工位的管状针织物件的翻转装置,包括下部(131)和上部(132),上部和下部分别布置在中间区域的下方和上方,在中间区域处布置或可布置用于支承所要翻转的管状物件(101)的装置(60),管状物件在其一轴向端悬挂并大致垂向布置;管状体(137),该管状体(137)可在将物件抽吸穿过管状体的上部轴向端进入管状体(137)之后用其上部轴向端向上插入穿过悬挂在支承装置(60)上的物件(101)的轴向端,从而使由支承装置(60)保持的物件(101)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从管状体的上部轴向端逐渐抽出物件。设有辅助滑动装置(159),该辅助滑动装置可根据命令相对于管状体(137)平行于管状体(137)的轴线移动,并可相对于外翻到管状体(137)的外侧表面上的物件(101)周期地配合和脱开,从而产生物件朝向管状体(137)的下部轴向端的滑动。
文档编号D04B15/92GK101970740SQ200980108858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10日
发明者E·罗纳蒂, F·罗纳蒂, T·罗纳蒂 申请人:罗纳地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