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349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内饰件成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件毡如汽车隔音毡等通常由低熔点的热塑性纤维如丙纶纤维等或者 低熔点纤维与天然纤维如麻纤维的混合经压制成型得到。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 CN101549671A公开了一种麻纤维汽车内饰件及其生产方法,该方法推荐有两种成型工艺, 一是将原材料开松处理、混合、梳理成网、针剌成毡、切片处理、热风烘烤及表面粘合、热压 成型为板材、切片处理、烘箱加热和冷压成型;二是原材料开松处理、混合、梳理成网、针剌 成毡、切片处理、烘箱加热及表面粘合和冷压成型。上述专利申请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欠缺 其一,工艺步骤多,使加工过程冗长,并且由于投入设备多,每个工艺环节需派驻岗位工人, 因此劳动力投入量大;二是内饰件生产的产能低,即单位时间内产量低,不利于企业的高 效率生产;三是能源消耗大,以首选的第一种成型工艺为例,需利用热能热风烘烤、热压成 型和烤箱加热,此外针剌机针剌、切片机切片和冷压成型机冷压成型均需消耗大量的电能, 因此并不满足目前由全社会倡导的节约型和节能型经济要求,四是整条生产线冗长,约为 100m以上,因而占用的面积大。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122781U披露了一种汽车 内饰件成型设备,由于该专利方案针对于塑料件的汽车地毯的压制成型,因而对于纤维性 材质的汽车内饰件毡的成型不具有可借鉴的技术意义。公开号CN101024387A介绍了一种 汽车内饰件及其制造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将固定卡扣与骨架基材之间的粘接结合问题,对 于汽车内饰件毡的成型同样不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如何提高汽车内饰件毡的生产效率和如何在生产 汽车内饰件毡的过程中节约能源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汽车生产厂商和为整车厂配套的汽车 零部件企业特别是汽车内饰生产厂商的关注。目前,两步法生产汽车内饰件毡被公认为是 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并且被汽车内饰件生产厂商普遍采用。具体的过程是第一步,纤维 开松处理、气流成网、热风定型和冷却裁剪,得到半成品;第二步,对半成品补料、烘箱加热 和烘箱加热后热压成型,得到汽车内饰件毡。该二步法工艺相对于前述的CN101549671A推 荐的工艺而言,在产能的提高和能源的节约均有所建树,但是依然存在下述缺憾首先,每 得到一个成品需耗时16-20min,整个生产环节至少由6_8名工人在线工作,因而生产效率 仍受牵制,并且劳动力资源及成本投入大;其次,内饰件毡的表面粗糙及凹凸现象严重,使 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还有,在第一步的工艺过程中,纤维经过气流成网后进入冗长的(约 20米左右)烘房进行热风定型,出烘房后进行冷却和裁剪藉以得到半成品即得到汽车内饰 件毡坯,在第二步工艺过程中,半成品与补料块一同放入烘箱内烘烤,而后进行压制成型, 经冷却后取出,因此存在两次冷却过程,从而导致能源消耗增大。 由上述可知,目前采用前述的两步法生产汽车内饰件毡只能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 之的方法,因为第一步与第二步的加工过程之间是脱节的,即中间存在停顿过程,因此如果
8有一种从纤维到内饰件毡成品在同一台成型机上一气呵成,那么上述问题可得以解决。但 是,从目前公开的非专利文献及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相关的技术启示,并且也未闻有生 产厂商开发成功的报道。为此,本申请人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 法,下面将要推荐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集合程度而藉以体现积木化、縮小占地面 积和减少在线作业人员,有利于连续生产而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能源,有益于增进产 品的表面平整度并且避免产品分层脱壳而藉以保障成品质量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包括在使用状态 下配有基座的机架座;一个四周贯通的并且围合成正方体构造的轨道总成,敷设在机架座 上,该轨道总成由一组纵向并行并且彼此相间隔的具有纵向导轨槽的纵向导轨和一组横向 并行且同样彼此相间隔的具有横向导轨槽的横向导轨构成,纵向导轨与横向导轨垂直交错 并且共同地构成有彼此等距离分布的且大小相同的补料工位、预压工位、铺网工位和成型 工位;设在轨道总成上的并且在轨道总成上循着所述补料工位、预压工位、铺网工位和成型 工位周而复始地行移的各配有下模座的三个下模;一组与下模相配合的用于使下模在所述 轨道总成上行移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设在所述机架座上;一组用于使所述下模在轨道总 成上实现改向行移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设在机架座上,并且与所述纵、横向导轨垂直交错 所形成的交错口相配合;一对与下模相配合的各配有上模座的压制上模,上、下运动地设在 机架座上,其中一个压制上模对应于所述预压工位的上方,而另一个则对应于所述成型工 位的上方;一用于向行移至所述补料工位处的下模提供预压纤维料的补料机构,设在机架 座上,并且对应于所述补料工位的上方;一用于向行移至所述铺网工位处的下模铺叠纤维 料的铺网机构,设在机架座上,并且对应于所述铺网工位的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纵向导轨的长度是与所述的横向导轨的 长度相等的,并且纵、横向导轨的数量各为四根,四根纵向导轨之间的并行距与四根横向导 轨之间的并行距相等,所述的补料工位、预压工位、铺网工位、成型工位分别位于所述轨道 总成的四个角部,其中,补料工位与铺网工位呈对角关系,而预压工位与成型工位呈对角关 系。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的数量有四 个,分别对应于轨道总成的四周,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主动轮、第一传动带、 小车导轨、小车、被动轮和张力调节装置,第一电机为正反转电机,以卧置状态设在第一电 机座上,第一电机座固设在电机座固定板上,电机座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机架座上,主动轮固 定在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轴上,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的小车导轨槽的一端,第一传动带的 一端与小车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小车的另一端连接,而第一传动带的中部套置在主、被动 轮上,小车导轨固定在机架座上,小车的两端各枢轴设置有一对小车滚轮,小车滚轮与所述 小车导轨槽构成滚动副,在小车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上方具有撞块,被动轮固设在被动轮 轴上,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槽的另一端,被动轮轴枢轴设置在张力调节装置上,而张力调节 装置固设在机架座上,所述的下模座的底部的各个边缘部位固设有一拨块,拨块与所述的 撞块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张力调节装置包括支承座、被动轮调
整轴座和调整轴座支承板,支承座固定在所述机架座上,调整轴座支承板固定在支承座上,
被动轮调整轴移动地配设在调整轴座支承板上,所述的被动轮轴枢轴设置在被动轮调整轴
座上,其中,在所述的调整轴座支承板的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突设有一移动凸台,而被动轮
调整轴座的底部的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凹设有一移动凹槽,该移动凹槽与所述移动凸台相
滑配,所述调整轴座支承板的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开设有一条贯通所述移动凸台的调整定
位槽,在调整定位槽上配设有至少一枚用于限定所述被动轮调整轴座的定位螺钉。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的数量有四个,分
别配置在所述的补料工位、预压工位、铺网工位和成型工位上,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包括一
个第一作用缸、回转轴致动盘、连杆、回转盘和回转盘座,回转轴致动盘和回转盘以及回转
盘座的数量各有四个,而连杆的数量有三根,第一作用缸以卧置状态设在所述机架座上,第
一作用缸的第一作用缸柱与四个回转轴致动盘中的其中一个回转轴致动盘连接,回转盘座
固定在机架座上,回转盘的上部与所述的交错口相配合,并且在回转盘的上表面开设有十
字形槽,十字形槽与所述纵、横向导轨槽相对应,回转盘的下部延伸有一回转盘轴,回转盘
轴插置于回转盘座上,与设在回转盘座内的轴承相配合,并且回转盘轴的下端还探出回转
盘座,与回转轴致动盘键连接,连杆连接在两相邻的回转轴致动盘之间。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基座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补料工 位、预压工位和成型工位的居中部位各设有抽气装置,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箱座、第一内管 体、第一外管体、一对第二作用缸和抽气管,抽气管箱座支承在基座上,第一内管体插配在 第一外管体内,并且第一内管体的上部探出于抽气管箱座,第一外管体与抽气管箱座固定,
一对第二作用缸彼此对应地固定在抽气管箱座内,各第二作用缸的第二作用缸柱探出抽气 管箱座与所述第一内管体的上沿连接,使第一内管体上下运动,抽气管与第一外管体的下 部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的三个下模的中央各开设一抽气孔,抽气孔与所述的第一内管体相 对应。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机架座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预压 工位和对应于所述的成型工位的区域各配设有一下模举升装置,各下模举升装置包括第二 电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箱、第二、第三传动带和第一、第二蜗杆轴,第二电机 为正反转电机,设在第二电机座上,第二电机座固定在所述机架座上,在第二电机的电机轴 上固设有第一传动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箱各固设在机架座上,呈口字形分 布,并且对应于所述下模的底部,第一蜗杆轴的一端与第一蜗轮蜗杆箱传动连接,另一端与 第四蜗轮蜗杆箱传动连接,第二蜗杆轴的一端与第二蜗轮蜗杆箱传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三 蜗轮蜗杆箱传动连接,其中,在第一蜗杆轴与第一蜗轮蜗杆箱相传动连接的一端固设有第 二、第三传动轮,而第二蜗杆轴与第二蜗轮蜗杆箱相传动连接的一端固设有第四传动轮,第 二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一传动轮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二传动轮上,第三传动带的 一端套置在第三传动轮上,另一端套设在第四传动轮上。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一对压制上模的顶部各设置有一
组用于引入高温空气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包括一第二内管体、一第 二外管体和一内管体固定座,第二内管体的上端与内管体固定座固定,下端插入于第二外
管体内,第二外管体的底部与所述压制上模的上模座固定并且与压制上模的模腔相通,内管体固定座以悬空状态固定在一组导柱的顶部,而一组导柱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的机架座
上,所述的上模座携压制上模和第二外管体上下滑动地配设在一组导柱上。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补料机构包括补料架、补料管、第
一、第二托架、移动架、升降滑台架和第三、第四、第五电机,补料架呈井字架构造,支固在所
述基座上,并且与所述的补料工位相对应,第一托架固定在补料架的一侧,并且在该第一托
架的长度方向的上表面开设有一托架滚轮槽,第二托架固定在补料架的另一侧,与第一托
架相并行,在该第二托架的长度方向的上、下表面各固设有一具有托架导轨槽的托架导轨,
并且在对应于位于第二托架的上表面的托架导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还固设有一与托架导
轨的长度相同的第一齿条,移动架的一端的下部枢轴设置有一对移动架滚轮,移动架滚轮
与所述的托架滚轮槽相配合,移动架的另一端固设有一纵向滑台,在纵向滑台的上、下端各
枢轴设置有一对纵向滑台滚轮,纵向滑台滚轮与所述的托架导轨槽相配合,在移动架的长
度方向的上、下表面各固设有一具有移动架导轨槽的移动架导轨,并且在对应于位于移动
架的上表面的移动架导轨的长度方向的外侧还固设有一与移动架导轨的长度相同的第二
齿条,升降滑台架固定在横向滑台上,在横向滑台的上端各枢轴设置有一对横向滑台滚轮,
横向滑台滚轮与所述的移动架导轨槽相配合,在升降滑台架的高度方向的对应两侧各设有
一升降滑台导轨,补料管固定在升降滑台上,而升降滑台与所述的一对升降滑台导轨相配
合,第三电机固定在第三电机座上,而第三电机座与所述的纵向滑台固定,在第三电机的电
机轴的轴端固定有第三电机齿轮,第三电机齿轮与所述的第一齿条相啮合,第四电机设在
所述的升降滑台架的顶部,该第四电机上转动连接有一电机螺杆的上端,而电机螺杆的下
端转动地支承在升降滑台架的底部,所述的升降滑台在朝向升降滑台架的一侧的上、下方
各设有一螺母座, 一对螺母座与所述的电机螺杆相配合,第五电机设在所述的横向滑台上,
该第五电机的第五电机齿轮与所述的第二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三、第四、第五电机各为正
反转电机。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铺网机构包括铺网机机架、前提 棉装置、后提棉装置、馈棉装置、前喂棉装置、后喂棉装置、铺网小车和提棉动力装置,铺网 机机架与所述的基座固定,并且与所述的铺网工位相对应,在铺网机机架的顶部的两侧各 设有一臂架,一对臂架彼此对应,提棉动力装置包括第六电机、第五传动轮和第四传动带, 第六电机设在第三电机座上,第三电机座固定在铺网机机架的顶部,并且位于一对臂架之 间,第五传动轮固定在第六电机的电机轴上,第四传动带的一端套设在第五传动轮上,另一 端与馈棉装置传动连接;前提棉装置包括前提棉帘上辊、前提棉帘下辊、前提棉帘、第一齿 轮和前提棉帘张力辊,前提棉帘上辊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臂架的上部,而前提棉帘下辊 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的下部,前提棉帘套设在前提棉帘上辊和前提棉帘下辊上,并且围绕 前提棉帘辊和前提棉帘下辊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行移的行移平面,第一齿轮固定在前提棉 帘上辊的辊轴的一端,并且与后提棉装置传动配合,前提棉帘张力辊枢轴设置在臂架上, 并且位于前提棉帘上辊与前提棉帘下辊之间;后提棉装置包括后提棉帘上辊、后提棉帘下 辊、后提棉帘、第二齿轮、第六传动轮、第一张力辊和一组第二张力辊,后提棉帘上辊枢轴设 置在一对臂架的上部,而后提棉帘下辊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的下部,后提棉帘的一端套设 在后提棉帘上辊上,另一端套置在后提棉帘下辊上,围绕后提棉帘上辊和后提棉帘下辊形 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行移平面,并且该后提棉帘与所述的前提棉帘相配合将棉网提取给馈棉
11装置,第二齿轮固定在后提棉帘上辊的辊轴的一端并且与所述的第一齿轮相啮合,第六传 动轮固定在后提棉帘上辊的辊轴的另一端,并且与所述馈棉装置传动连接,第一张力辊枢 轴设置所述臂架的下部,并且位于后提棉帘内,一组第二张力辊彼此相间隔地枢轴设置在 一对臂架的中部,并且与后提棉帘的外壁接触;所述的馈棉装置包括第一、第二馈棉帘辊、 馈棉帘、第五传动带、一对摆臂、一对摇臂、第一传动轮组、第六传动带和第二传动轮组,第 一馈棉帘辊的一端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中的其中一个摇臂的上端的一侧,另一端枢轴设置 在另一个摇臂的上端的一侧,所述的第二传动轮组固定在第一馈棉帘辊的辊轴的一端,而 第一馈棉帘辊的辊轴的另一端固定有一第三齿轮,该第三齿轮与所述的后喂棉装置传动配 合,第二馈棉帘辊的一端枢轴设置在所述一对臂架中的其中一个臂架上,另一端枢轴设置 在另一个臂架上,馈棉帘套设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上,并且围绕第一、第二馈棉帘辊形成 一个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运动平面,第一传动轮组固设在第二馈棉帘辊的一端,该第一传动 轮组包括第七、第八、第九传动轮,第五传动带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的第六传动轮上,另一端 套设在第七传动轮上,所述的套设在所述第五传动轮上的第四传动带与第八传动轮传动连 接,所述的第二传动轮组包括第十、第十一传动轮,第六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第九传动轮 上,另一端套置在第十传动轮上,所述的第十一传动轮与所述的前喂棉装置传动连接,一 对摆臂中的其中一个摆臂转动地连接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的一端的辊轴上,而另一个摆 臂则转动地连接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的另一端的辊轴上,所述的一对摇臂上各配有一拉 簧,拉簧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臂架上,而拉簧的下端固定在摇臂上,摇臂的下端与所述的铺 网小车连接;所述的前喂棉装置包括前喂棉帘上辊、前喂棉帘下辊、前喂棉帘、第十二传动 轮、第七传动带和前喂棉帘张力辊,前喂棉帘上辊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的上端的一 侧,而前喂棉帘下辊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的下端的一侧,并且与前喂棉帘上辊相对应,前喂 棉帘套设在前喂棉帘上、下辊上,第十二传动轮固定在前喂棉帘上辊的辊轴一端,第七传动 带的一端套设在第十二传动轮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的第十一传动轮上,前喂棉帘张力辊 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上,并且位于前喂棉帘内;所述的后喂棉装置包括后喂棉帘上 辊、后喂棉帘下辊、后喂棉帘、第四齿轮、第十三传动轮和后喂棉帘张力辊,后喂棉帘上辊枢 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的上端的另一侧,并且与所述的前喂棉帘上辊相对应,而后喂棉 帘下辊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的下端的另一侧,并且与所述的前喂棉帘下辊相对应,后喂棉 帘套设在后喂棉帘上、下辊上,并且与前喂棉帘相配合,第四齿轮固定在后喂棉帘上辊的辊 轴上,并且与所述的第三齿轮相啮合,第十三传动轮固定在后喂棉帘下辊的辊轴上,并且与 所述的铺网小车连接,后喂棉帘张力辊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上,位于后喂棉帘内,并 且与所述的前喂棉帘张力辊相对应;所述的铺网小车包括第七电机、第一、第二喂棉辊、一 对传动带轮轴、一对铺棉小车导轨、一对铺棉小车本体、第一、第二过渡轮和第八、第九传动 带,第七电机为正反转电机,安装在所述的铺网机机架上,在第七电机的第七电机轴上固设 有一第十四传动轮,一对传动带轮轴中的其中一根传动带轮轴枢轴设置在一对铺棉小车导 轨的一端,而另一传动带轮轴枢轴设置在一对张力调节座上, 一对张力调节座设在一对铺 棉小车导轨的另一端, 一对传动带轮轴的两端各固设有一第十五传动轮, 一对铺棉小车导 轨彼此对应地固定在铺网机机架上,一对铺棉小车本体中的其中一个铺棉小车本体滑动地 配设在一对铺棉小车导轨中的其中一根铺棉小车导轨上,而另一个铺棉小车本体则滑动地 配设在另一根铺棉小车导轨上,第一、第二喂棉辊彼此并行地枢轴设置在一对铺棉小车本体上,其中在第一喂棉辊的辊轴的一端固设有一第十六传动轮,而在第二喂棉辊的一端 固设有一第十七传动轮,第十六、第十七传动轮彼此相对应,在所述的一对铺棉小车本体中 的其中一个铺棉小车本体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十八传动轮,第一、第二过渡轮彼此同轴地枢 轴设置在所述摇臂的下端的居中部位,所述的第十三传动轮上套设有第十传动带的一端, 而第十传动带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一过渡轮上,第八传动带连接在所述的第十六传动 轮、第二过渡轮和第十七、第十八传动轮上,第九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十四传动轮 上,另一端套置在枢轴设置于铺棉小车导轨一端的传动带轮轴上的一对第十五传动轮中的 其中一个第十五传动轮上,所述的铺棉小车本体的一端连接有一第十一传动带的一端,第 十一传动带的另一端与铺棉小车本体的另一端连接,而第十一传动带的中部套置在所述的 第十五传动轮上。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补料工位、预压工位、铺网工位和成型工位设置在 了同一机架座上,因此具有集合程度高、体现积木化、占地面积小和减少在线工作人员的效 果;由于自原料至成品在同一机器上一步完成,因而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可以节约能源。


图1所示为本发明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轨道总成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的实施例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的换向机构的实施例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的抽气装置和补料机构的实施例结构图。图6为图5所示的抽气装置的剖视图。图7为图5所示的补料机构组装后的结构图。图8为与补料管配接的吸棉装置的示意图。图9为下模举升装置的结构图。图10为高温空气引入装置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第二内、外管体的配合结构图。图12为图10的剖视图。图13为本发明的铺网机构的整体结构图。图14为图13的组装结构图。图15为图13的剖视图。图16为本发明的下模止退机构的结构图。图17为图16所示的下模止退机构与下模相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 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 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 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范畴。 请见图l,给出了一机架座l,该机架座1在使用状态下配置于基座11上,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在付诸使用时需安顿于作业现场的基座11上,而基 座11优选采用混凝土浇制而成,也可使用钢构件制作而成。前述的汽车内饰件毡的概念主 要是指由低熔点的热塑性纤维如丙纶纤维或低熔点纤维与天然纤维如麻纤维的混合经热 压成型所得到的例如汽车隔音毡或其它类似的产品(如隔热毡等)。前述的机架座1为正 方形即正方体构造,各个边的长度为6. 5m,因此周长为26m,总的占地面积为42. 25n^,相对 于已有技术需要百米以上的生产线而言,可以显著地节约占地面积。 请见图2并且继续结合图1,在图中给出了一个四周贯通的并且围合成正方形(正 方体)构造的轨道总成2,该轨道总成2敷设即固定在机架座1上。轨道总成2由一组数量 为四根并且彼此纵向并行的纵向导轨21和一组数量同样为四根并且同样彼此横向并行的 横向导轨22构成,四根纵向导轨21的长度方向的朝向上的表面各具有纵向导轨槽211,同 例,四根横向导轨22的长度方向的朝向上的表面各具有横向导轨槽221,也就是说,纵、横 向导轨21、22的横截面形状均呈U形。四根纵向导轨21之间的并行距离(间距)是相等 的,即各为1.95m,而四根横向导轨22之间的并行距离(间距)也是相等的,即各为1.95m。 由此可知,纵向导轨21的并行距与横向导轨22的并行距相同。各纵向导轨21与横向导轨 22垂直交错,从而在轨道总成2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作为第一工位的补料工位23a、作为第 二工位的预压工位23b、作为第三工位的铺网工位23c和作为最后一个工位(第四工位)的 成型工位23d,每个工位各为正方形,面积为3. 8m2(3. 8025m2),相邻工位之间区域为过渡区 域或称缓冲区域,例如补料工位23a与预压工位23b之间的区域即为过渡区域,其它同例。 过渡区域的面积也为4m2。各纵向导轨21与各横向导轨22相垂直交错的交错部位构成有 一交错口 24 (图4示),交错口 24 (也可称道叉)由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 5填补,以便使下模3从纵向导轨21拐行到横向导轨22,并且在横向导轨22上拐行到纵向 导轨21。也就是说,由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起到使下模3的转轨(变轨)作用,以保障下模 3在轨道总成2上按照工艺所设定的要求周而复始地移动,例如从补料工位23a进入预压工 位23b,再自预压工位23b进入铺网工位23c,进而自铺网工位23c抵达成型工位23d,如此 循环运行。由图2所示,各四根纵、横向导轨21、22相互垂直交错所得到的交错口 24共有 24个,每个工位分配有四个。 请见图3,要使申请人在上面提到的下模3在轨道总成2上移动,则需要有驱使下 模3运动的动力来保证,也就是说要使三个下模3轮番在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 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上游动(移动),需由图3示意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来保障。下 模工位运动机构4的数量应当有四个,分布在轨道总成2的四周,图中虽然示意了一个下模 工位运动机构4,但并不会给专业人员的理解造成困惑,因为,四个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的 结构、工作原理和与下模3相配合的配合方式都是相同的。 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的结构如下包括第一电机41、主动轮 42、第一传动带43、小车导轨44、小车45、被动轮46和张力调节装置47,第一电机41为正 反转电机,以卧置状态设在第一电机座412上,而第一电机座412固定在横截面形状呈L形 的电机座固定板4121上,电机座固定板4121用图示的一组固定板固定螺钉4122固定在机 架座1上。当然,也可将电机座固定板4121直接与机架座l焊接固定。主动轮42固定在 第一电机41的第一电机轴411上,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44的小车导轨槽441的一端即对 应于图3所示的右端,第一传动带43的一端与小车45的一端(图示的右端)连接,而第一
14传动带43的另一端与小车45的另一端(图示的左端)连接,而第一传动带43的中部套设 在主、被动轮42、46上,小车导轨44固定在机架座1上。由于图3所示的下模工位运动机 构4是对应于轨道总成2的其中的一根横向导轨22的一侧的,更具体地讲,对应于处于外 侧的一根横向导轨22的一侧的,因此小车导轨44伴随于该横向导轨22,与横向导轨22等 长并且并行,小车导轨44的长度方向的上部的小车导轨槽441显然是用于供小车45移动。 由图所示,在小车45的两端的下部各用一枢轴4511 (即小车滚轮轴)枢轴设置一对小车滚 轮451,两对小车滚轮451与前述的小车导轨槽441构成滚动副。在小车45的长度方向的 中部具有一隆起部分,藉由该隆起部分构成小车凸台452,并且在小车凸台452的对应两侧 用撞块固定螺钉4531各固定一撞块453,当然,撞块453也可直接在小车凸台452上成型而 成,即在小车凸台452的对应两侧各直接成型出一个突出于小车凸台452的壁体的突起物 或称突缘,由突起物或称突缘来充任(替代)撞块453。撞块453与下模3相配合,为了便 于公众理解,申请人在图3中示意了三个结构相同的下模3中的其中一个下模3,下模3的 下模座31的底部的四周并且在边缘部位各固设有一拨块311,拨块311与前述的撞块453 相对应,由撞块453推及拨块311,使下模3在轨道总成2上运动。前面提到的被动轮46固 定在被动轮轴461的一端,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槽441的另一端即对应于图3所示的左端, 依据常识,被动轮46、小车45以及主动轮42应处于同一直线上,被动轮轴461的另一端枢 轴设置在张力调节装置47上,而张力调节装置47则固定在机架座1上。
继续见图3,申请人对张力调节装置47详细说明,该张力调节装置47包括支承座 471、被动轮调整轴座472和调整轴座支承板473,支承座471的底部优选使用螺栓与机架 座l固定,而调整轴座支承板473以焊接或铆接或以其它类似的固定方式固定在支承座471 的上部,在调整轴座支承板473的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并且在上表面上加工有一移动凸台 4731,此外在调整轴座支承板473上还开设有一条与前述的移动凸台长度相等并且贯通移 动凸台4731的调整定位槽4732,在调整定位槽4732上配设一对定位螺钉4733,被动轮调 整轴座472滑配在前述的移动凸台4731上,具体是在被动轮调整轴座472的底部开设一 条与移动凸台4731相配合的移动凹槽4721。当被动轮调整轴座472调整后,用定位螺钉 4733支固,以阻止被动轮调整轴座472出现非正常移动,被动轮调整轴座472在调整轴座支 承板473的移动凸台4731上的左右移动可使前述的第一传动带43获得依需的张力。
上面提及的主、被动轮42、46既可以是链轮,也可以是同步带轮,本实施例使用链 轮,同例,前述的第一传动带43既可以是链条,也可以是同步带,本实施例择用链条。
当来自于一对纵向轨道21上的下模3经由图4示意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改向, 使下模3转过90。,即下模3的下模行走滚轮33转过90。,对应到一对横向轨道22,同时, 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的第一电机41工作,使主、被动轮42、46旋转,在第一传动带43的牵 引下,小车45向左移动,由小车45上的撞块453撞及下模3的下模座31上的拨块311,从 而使下模3循着一对横向导轨22自右向左行移,当行移到一对横向导轨22的左端点时,第 一电机41反转,使小车45复位,处于待机状态,而在下模3抵达一对横向导轨22的左端点 后,又需改向到另一工位的纵向导轨21上时,则由相应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改向,接着由 另一个本发明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驱使下模3行移,依此类推,使下模3 (共三个)在前 述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上按设定的节奏(节律) 周而复始地游动(移动)。
图3中示意在下模座31的上表面上的下模导柱312和下模导块313的功用是用 于与压模上模6相配合(下面还要描述)。 请见图4并且结合图2,本发明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的数量有四个,分别配置在 由图2所示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的部位,由于四个 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的结构、安装方式和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因此申请人详细地对示意 在图4中的其中一个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进行说明。 优选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包括第一作用缸51、回转轴致动盘52、连杆53、回转盘 54和回转盘座55,回转轴致动盘52、回转盘54和回转盘座55的数量各有四个,而连杆53的 数量有三根,第一作用缸51以卧置状态设置在机架座1上,具体是通过作用缸座512固定 在机架座1上,第一作用缸51的第一作用缸柱511的末端具有一作用缸柱连接头5111,用 销轴将作用缸柱连接头5111与四个回转轴致动盘52中的其中一个回转轴致动盘52连接。 回转盘座55用一组螺钉552固定在机架座1上,在回转盘座55的中央设有一轴承551,回 转盘54的上表面开设有十字形槽541,由于回转盘54的位置对应于前述的交错口 24的部 位,因此,十字形槽541恰好与纵、横向导轨槽211、221相对应,也就是说,由十字形槽211、 221起着使纵向导轨槽211与横向导轨槽221贯通的桥梁作用,回转盘54的下部延伸有一 回转盘轴542,并且在回转盘轴542的轴体的下端构成有一键5421,回转盘轴542与前述的 轴承551(轴承551的内圈)相配合,并且使回转盘轴542的具有键5421的部位探出回转 盘座55的底部,以便与回转轴致动盘52配接,具体是回转轴致动盘52的中央开有一回转 盘轴孔522,并且在回转盘轴孔522的孔壁上开设一键槽5221,回转盘轴542的下端插入回 转盘轴孔522中,并且使键5421与键槽5221相配合,从而实现回转轴致动盘52与回转盘 轴542的连接。在回转轴致动盘52上加工有一对犹如人字形分布的拨叉521,各拨叉521 上开设有一拨叉铰接孔5211,拨叉铰接孔5211与连杆53铰接连接。为了防止回转轴致动 盘52从回转盘轴542上脱落,因此本发明方案采用了一个配有挡圈螺钉5231的挡圈523, 具体是将挡圈螺钉5231与回转盘轴542底部的螺钉孔固定,由挡圈523对回转轴致动盘52 限定。为了使回转轴致动盘52的回转角度进行调整,以保障回转盘54上的十字形槽541 准确地与纵、横向导轨槽211、221对接(接合),因此连杆53采用可调节的结构。由图4可 知,连杆53包括第一、第二连杆段531、532和连杆段调节螺母533,第一连杆段531的一端 具有一第一铰接座5311,该第一铰接座5311用销轴与前述的加工在拨叉521上的拨叉铰接 孔5211铰接,而第一连杆段531的另一端加工有第一配接螺纹5312,该第一配接螺纹5312 与连杆段调节螺母533的一端螺纹配接。第二连杆段532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铰接座5321, 该第二铰接座5321与另一回转轴致动盘52的一对拨叉521中的其中一个拨叉521铰接, 而第二连杆段532的另一端加工有第二配接螺纹5322,第二配接螺纹5322与连杆段调节螺 母533的另一端螺纹配接。前述的第一作用缸51既可以是油缸,也可以是气缸,本实施例 选择气缸。由于在一个工位上的四个回转轴致动盘52由三根连杆53及一个作用缸51实 现连接,因此只要作用缸51使其中一个与作用缸51的作用缸柱511相连接的回转轴致动 盘52的拨叉521运动,那么四个回转轴致动盘52便产生连锁反应的运动,即一动倶动,进 而带动同一工位上的四个回转盘54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转动)9(T 。假如处于补料工 位23a(图2示)处的下模3向预压工位23b行移时,由于此时的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对 应在轨道总成2的一对横向导轨22上,因此必须使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作顺时针90°的偏转,才能使下模行走滚轮33变换到一对纵向导轨21上,因此,由受控于汽车内饰件毡自 动成型机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第一作用缸51工作,由第一作用缸51的第一作用缸 柱511带动回转轴致动盘52的拨叉521,使与回转轴致动盘52相连接的回转盘54顺时针 旋转90° ,此时由于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处于十字形槽541中,因此随着回转盘54的转动 而带动下模行走滚轮33产生90°的偏转,改向进入一对纵向导轨21,在纵向导轨21上行 进至下一工位即行移至预压工位23b,其它工位上的下模3同例并且同步变轨,待下模3完 成变轨后,作用缸柱511恢复至初始状态即复位,以应对下一次动作。 请见图5、图6和图7,在基座1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 23b和成型工位23d的部位各设置一抽气装置12,各抽气装置12包括抽气管箱座121、第一 内管体122、第一外管体123、一对第二作用缸124和一抽气管125,抽气管箱座121支承固 定在基座11上,第一内管体122的下端插入于第一外管体123内,而第一内管体122的上 端探出抽气管箱座121,更具体地讲,第一内管体122的上端的第一内管体法兰边1222伸出 抽气管箱座121,并且在第一内管体法兰边1222的对应部位各延伸一个缸柱配接耳1221。 第一外管体123与抽气管箱座121固定,在第一外管体123的上端形成有一第一台肩1231, 第一台肩1231的内壁与前述的第一内管体122的外壁共同地构成有一第一密封圈槽1232, 在第一密封圈槽1232内嵌设一第一密封圈1233,并且在前述的第一台肩1231上配设有一 第一压圈1234,第一压圈1234用压圈固定螺钉12341与第一台肩1231固定,并且使第一压 圈1234的下部置入前述的第一密封圈槽1232中,藉以压住第一密封圈1233。如此结构能 保障第一内管体122与第一外管体123之间的密封。 一对第二作用缸124固定在抽气管箱 座121内,各第二作用缸124的第二作用缸柱1241伸展到抽气管箱座121外与前述的缸柱 配接耳1221连接,由一对第一作用缸124使第一内管体122上升或下行,上升时,则使第一 内管体122的管口与下模3的中央的抽气孔32对接。为了使第一内管体122与下模3之 间达到理想的对接密封效果,因此在前述的第一内管体法兰边1222的上平面(即上表面) 上设置有内管体法兰密封圈1223。抽气管125的一端与第一外管体123的下部的出气口固 定连接,由图5和图6所示,在基座11上开设有(预设有) 一可称为地沟的槽沟lll,抽气 管125位于槽沟111内,抽气管125的另一端与负压发生装置例如负压风机的进气口配接, 而负压风机的出气口与高温空气加热装置配接,形成回路,以便热空气的循环回收,节约能 源。例如,当下模3在补料工位23a处由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补料机构7实施补料的同时, 则由抽气装置12的工作而使下落到下模3的下模腔34内的纤维理想地吸附于下模腔34 的内壁(负压作用),避免纤维棉网飘逸,又如,当下模3处于预压工位23b和成型工位23d 处,自压制上模6上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62引入的高温空气由抽气装置12抽出(前述的 循环回收),并且还由抽气装置12起到使高温空气穿透(渗透)无纺织纤维棉网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作用缸124既可使用气 缸,也可使用油缸,本发明方案使用气缸。 请见图8并且重点结合图5和图7,申请人在图5和图7中详细地给出了补料机 构7的结构,优选而非限于的补料机构7包括补料架71、补料管72、第一、第二托架73、74、 第三电机75、移动架76、升降滑台架77、第四电机78和第五电机79,补料架71呈井字架构 造,这里所讲的井字架的概念犹如建筑行业建筑楼宇时搭建的用于吊运建筑材料或安装吊 机的框架,本实施例的补料架71由四根立柱和用于连接并且支撑立柱的横档构成,整个补
17料架71的底部由一组预埋于基座11上的紧固件如紧固螺栓加螺母固定,也就是说,构成补 料架71的各根立柱(共四根)的底部与基座11固定,并且整个补料架71对应于补料工位 23a的上方。第一托架73固定在补料架71的一侧的近中部(补料架71的高度方向的近中 部),在该第一托架73的长度方向的上表面具有一托架滚轮槽731。第二托架74固定在补 料架71的另一侧,并且同样居于补料架71的高度方向的近中部,与第一托架73相并行,即 第一、第二托架73、74的高度相一致。在第二托架74的长度方向的上、下表面各敷设(固 设)有一托架导轨741,各托架导轨741具有托架导轨槽7411,并且在第二托架74的上表 面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外的一侧)固设有一第一齿条742,该第一齿条742与前述的 托架导轨741的长度相同,并且与第二托架74上表面的托架导轨741相伴,即挨着托架导 轨741。移动架76的一端的下部用滚轮轴枢轴设置一对彼此并行的移动架滚轮763, 一对 移动架滚轮763与前述的托架滚轮槽731构成滚动副,移动架76的另一端固接一个纵向滑 台761,整个纵向滑台761的整体形状呈]形(马蹄形),并且在纵向滑台761的上、下端即 上、下部各枢轴设置一对纵向滑台滚轮7611,纵向滑台滚轮7611与前述的托架导轨槽7411 相配合,即与托架导轨槽7411形成滚动副。在移动架76的上、下表面的长度方向各固定一 移动架导轨762,各移动架导轨762的长度方向具有移动架导轨槽7621,在移动架76的上 表面并且朝向外的一侧固定有一第二齿条764,该第二齿条764与前述的移动架导轨762 的长度相同并且伴随于移动架76的上表面上的一枚移动架导轨762,即与处于上表面的移 动架导轨762贴靠在一起。升降滑台77固定在横向滑台771上,横向滑台771的整体形状 与前述的纵向滑台761相同,在横向滑台771的上、下端即上部和下部各枢轴设置一对横向 滑台滚轮7711,横向滑台滚轮7711与前述的移动架导轨762上的移动架导轨槽7621 (图7 示)相配合,即构成滚动副。在升降滑台77的高度方向的对应两侧各具有一升降滑台导轨 772。补料管72通过一组数量并不受到图示数量限制的箍722固定在升降滑台721上,升降 滑台721的对应两侧各配有一第一导向轮7212和一对第二导向轮7213,第一导向轮7212 与升降滑台导轨772的表面相配合,而一对第二导向轮7213则与升降滑台导轨772的对应 两侧相配合,于是,共有三个导向轮与一根升降滑台导轨772相配合,使升降滑台721携补 料管72在升降滑台架77上实现上下移动。第三电机75固定在第三电机座752上,而第三 电机座752则与前述的纵向滑台761的一侧固定,在第三电机75的电机轴的轴端固定一第 三电机齿轮751,该第三电机齿轮751与第一齿条742相啮合。第四电机78固设在升降滑 台架77的顶部,该第四电机78上转动地连接有一电机螺杆781的上端,而电机螺杆781的 下端转动地支承在(通过轴承)升降滑台架77的底部。前述的升降滑台721朝向升降滑 台架77的一侧并且居中部位的上、下方各设置有或称加工有一螺母座7211 (见图5和图7 示意), 一对螺母座7211与前述的电机螺杆781相配合。第五电机79固装在横向滑台771 的上部,在第五电机79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五电机齿轮791,而第五电机齿轮791与前述的 第二齿条764相啮合。前述的第三、第四、第五电机75、78、79均为正反转电机,它们均受控 于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所配备的PLC。 由申请人上述对图5和图7的说明可知,补料机构7具有三座标功能,使补料管72 既可纵向位移,又可横向位移,还可上下位移,以便使对应于其下方的下模3获得铺叠均匀 的纤维棉网。当第三电机75工作时,由第三电机齿轮751与第一齿条742的配合而带动移 动架76在第一、第二托架73、74上作纵向移动;当第五电机79工作时,由第五电机齿轮791与第二齿条764的配合而带动升降滑台架77在移动架76作横向位移;当第四电机78工作 时,由电机螺杆781带动升降滑台721携补料架71在升降滑台架77上作上下位移。依据 常识,补料管72的落棉口 723 (也可称落棉口或出棉口 )始终对应于下模3的下模腔34的 区域,而用于将无纺织纤维棉网供给补料管72的吸棉装置711由图8所示。
请见图8,在前述的补料架71的顶部配备有一吸棉装置711,该吸棉装置711由吸 棉电机7111、离心风机7112、储棉筒7113和连接软管7114以及吸棉管7115构成,吸棉电 机7111与离心风机7112配接并且由离心风机7112携吸棉电机7111固定于补料架71的 顶部,吸棉管7115的一端与离心风机7112的入口 (入棉口 )配接,另一端伸展到由图14 示意的并且在后面还要详细描述的前、后提棉装置82、83的前方,在图14中示出了吸棉管 7115的吸棉嘴71151,离心风机7112的出口 (出棉口)由管路与安装在补料架71顶部的 储棉筒7113连接,在储棉筒7113的一侧密布有出气孔71131,由出气孔71131滤除空气, 使储棉筒7113的筒腔中的纤维棉循着连接软管7114落入到前述的补料管72中,由补料管 72的落棉口 723落至下模3的下模腔34,同时由抽气装置12工作,使落入到下模腔34中 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吸附于下模腔34内。前述的连接软管7114的一端与储棉筒7113的储 棉筒出棉口 71132连接,另一端则与补料管72的上端连接。前述的吸棉电机7111同样接 受前述的PLC的控制。由补料机构7对处于补料工位23a上的下模3补料后,下模3便在 PLC的指令下,由前述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驱往预压工位23b实施高温热风(热空气)预 压,而先前处于预压工位23b上的预压结束后的下模3则行移到铺网工位23c,同例先前处 于铺网工位23c处的经铺网后的下模3则行移至成型工位23d。依据专业常识,在对应于预 压工位23b和成型工位23d的部位配有压制上模6,并且在对应于这两个工位处的机架座1 上各配备有一下模举升装置13,由下模举升装置13使下模3配合压制上模6,下模举升装 置13的功用是分担下模3的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的力,避免下模行走滚轮33压损四个回 转盘54。 请见图9,图9详细地示出了前述的下模举升装置13的实施例结构,由于处于预 压工位23b和成型工位23d上的下模举升装置13的结构、安装方式和工作原理都是相同 的,因此申请人选择设在预压工位23b上的下模举升装置13详细说明如下。下模举升装置 13包括第二电机13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箱132、136、138、139、第二、第三传动 带133U35和第一、第二蜗杆轴134、137,第二电机131为正反转电机,安装在第二电机座 1312上,而第二电机座1312固定在机架座1上,在第二电机131的电机轴上固设有第一传 动轮131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箱132、136、138、139均固定在机架座1上,它们 之间呈口字形分布,这里所讲的呈口字形分布的概念是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 箱132、136、138、139共同形成的四个位置呈正方形,在正方形的四个角部各具有一个蜗轮 蜗杆箱(四角分布),对应于下模3的底部。第一蜗杆轴134的一端即图示的右端与第一 蜗轮蜗杆箱132传动连接,另一端即图示位置状态的左端与第四蜗轮蜗杆箱139传动连接, 第二蜗杆轴137的一端即图示的右端与第二蜗轮蜗杆箱136传动连接,另一端即图示的左 端与第三蜗轮蜗杆箱138传动连接。在第一蜗杆轴134朝向第一蜗轮蜗杆箱132的一端即 与第一蜗轮蜗杆箱132传动连接的一端固设有第二、第三传动轮1341、1342,而第二蜗杆轴 137与第二蜗轮蜗杆箱136相传动连接的一端固设有一第四传动轮1371。第二传动带133 的一端套置在第一传动轮1311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传动轮1341上,第三传动带135的一
19端套在第三传动轮1342上,另一端套在第四传动轮1371上。 由上述说明可知,通过第一蜗杆轴134将第一、第四蜗轮蜗杆箱132U39联动,而 通过第二蜗杆轴137将第二、第三蜗轮蜗杆箱136、 138联动,由第二传动带133将作为主动 轮的第一传动轮1311与固设在第一蜗杆轴134上的第二传动轮1341构成联动,进而由第 三传动带135将第三、第四传动轮1371构成联动,因此,只要第二电机131工作,那么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箱132、136、138、139同时工作,第一蜗轮蜗杆箱132的第一升降 螺杆1321、第二蜗轮蜗杆箱136的第二升降螺杆1361、第三蜗轮蜗杆箱138的第三升降螺 杆1381和第四蜗轮蜗杆箱139的第四升降螺杆1391同步上升或下行,上行或下行的行程 优选设为5-15mm,较好地为8-12mm,更好地为9-llmm,最好为10mm。前述的第一、第二、第 三、第四传动轮1311、1341、1342、1371均为链轮,而所述的第二、第三传动带133、135均为 链条。 请继续见图9,压制上模6配在上模座61上,在上模座61的下沿的四周各设有一 上模导套管611和一上模导块612,上模导套管611与前述的下模导柱312相配合,而上模 导块612与前述的下模导块313相配合。更具体地讲,上模导套管611与下模导柱312阴 阳配合(雌雄配合),上模导块612与下模导块313两者阴阳配合(雌雄配合),从而获得 理想的合模效果。 请见图10、图11和图12并且继续结合图9,在一对压制上模6的顶部各配有一用 于将高温空气引入压制上模6的模腔中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62,在本实施例中,高温空气 引入装置62包括一组第二内管体621和一组第二外管体622以及一内管固定座623,由于 一组第二内管体621和一组第二外管体622的数量各有结构相同的四个,因此申请人择其 一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内管体621的上端与内管固定座623(也可称顶座)固定,具体是在内管固 定座623的上表面固设一托板6232,并且在托板6232的上表面凹设有一凹腔6233,而在第 二内管体621的上端(外壁)固设一 内管体配接法兰6211 ,并且使内管体配接法兰6211置 入于或称座落于凹腔6233中,用一组第一螺钉6212与凹腔6233的底壁固定。在第二内管 体621的上端的管口端面6213上间隔开设有一组配接固定孔6214,这组配接固定孔6214 显然是用来接应未在图中示出的用于向压制上模6的模腔中引入高温空气的高温空气输 入管的,也就是说一组配接固定孔6214用于与高温空气输入管配接(加密封圈)。第二内 管体621的下端伸展到第二外管体622的管腔中,而第二外管体622的下端与压制上模6 的上模座61固定,具体是在第二外管体622的下端固设一外管体配接法兰6221,用一组 第二螺钉6222与上模座61固定,优选的方案可在外管体配接法兰6221的底面与上模座61 的接触面(固定面)之间加密封垫。 为了防止高温空气从第二内、外管体621 、622之间的配合间隙内逃逸,因此在第 二外管体622的上端加工有一个纵剖面形状呈"」,,形的第二台肩6223,第二台肩6223借 助于第二内管体621的外壁而形成有一圈环通的第二密封圈槽6224,在第二密封圈槽6224 内嵌设优选为硅橡胶材质的第二密封圈6225。进而地,为了对第二密封圈6225进行管制, 避免脱出第二密封圈槽6224,因此在对应于第二台肩6223的上方配有一第二压圈6226,第 二压圈6226的纵剖面形状呈"r"形,第二压圈6226的上部为水平边,水平边用第三螺钉 6227与第二台肩6223上的螺钉孔固定,第二压圈6226的下部为垂直边,垂直边探入到第二密封圈槽6224中并且与第二密封圈6225接触即迫持在第二密封圈6225上。上述结构能 使上下运动的第二外管体622与静止不动的第二内管体621形成良好的密封关系,从第二 内管体621的管口 6215引入的高温空气只能从上模座61上的通孔613进入压制上模6的 模腔。 请见图12,前述的第二外管体622的上下运动是由安装在内管固定座623上的油 缸或气缸6234来保障的,油缸或气缸6234以垂直状态固定在内管固定座623的居中部位 (对角线的中央),而油缸或气缸6234的缸柱62341穿过预设在内管固定座623上的缸柱 通孔6233 (图10示)与上模座61的中央连接。当油缸或气缸6234工作,即缸柱62341向 缸体内伸出,推动上模座61携压制上模6在导柱6231上向下位移,直至与对应于压制上模 6下方的下模3(图中未示出)合模,此时由高温空气输入管将高温空气从管口 6215输入, 经通孔613进入压制上模6的模腔,因处于合模状态,高温空气进入下模3的下模腔34中。 在完成了热风预压或热风热压成型动作后,油缸或气缸6234反向工作,使上模座61携压制 上模6沿导柱6231上行。上述过程中,由第二内管体621引入的高温空气不会出现从第二 内、外管体621、622的配合间隙泄漏的现象。 前述的内管固定座623用紧固螺母6235固定在四根导柱6231的顶部,而四根导 柱6231的底部则固定在机架座1上。上模座61携压制上模6通过其四个角部的导套614 滑配在四根导柱6231上。 请见图13、图14和图15,申请人对对应于铺网工位23c处的优选而非限于的铺网 机构8的结构详细说明。该铺网机构8包括铺网机机架81、前、后提棉装置82、83、馈棉装 置84、前、后喂棉装置85、86、铺网小车87和提棉动力装置88,由图13和图15所示,铺网机 机架81的底部与基座11固定,并且对应于铺网工位23c的上方,在铺网机机架81的顶部 的对应两侧各固定有一个臂架811,一对臂架811彼此相对应,各臂架811大体上呈阿拉伯 数字的7字形,也可称英文字母的L形。 重点见图14,提棉动力装置88包括一第六电机881、第五传动轮882和第四传动 带883,第六电机881固设在第三电机座8811上,而第三电机座8811固定在铺网机机架81 的顶部,并且对应于一对臂架811之间,第五传动轮882固定在第六电机881的电机轴上, 第四传动带883的一端套在第五传动轮882上,而另一端与馈棉装置84传动连接。前提棉 装置82包括前提棉帘上辊821、前提棉帘下辊822、前提棉帘823、第一齿轮824和前提棉帘 张力辊825,前提棉帘辊821的辊轴的两端通过轴承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上端,而前 提棉帘下辊822同样通过轴承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下端,由于臂架811是倾斜的,因 此,前提棉帘上辊821与前提棉帘下辊822保持倾斜对应。无端点的前提棉帘823套设在 前提棉帘上辊821和前提棉帘下辊822上,并且围绕前提棉帘上、下辊821、822形成一个周 而复始的行移平面(也可称传运平面),如前述,因前提棉帘上、下辊821、822呈倾斜对应, 因此前提棉帘823表现为倾斜。第一齿轮824固定在前提棉帘上辊821的辊轴的一端,并 且与后提棉装置83传动配合。由图15示出的但数量并不受到图示限制的前提棉帘张力辊 825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上,并且位于前提棉帘上、下辊81 、822之间。
后提棉装置83包括后提棉帘上、下辊831、832、后提棉帘833、第二齿轮S34、第六 传动轮837、第一张力辊835和一组第二张力辊836,后提棉帘上辊831的辊轴通过轴承枢 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上部,而后提棉帘下辊832的辊轴同样通过轴承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下部,其中后提棉帘上辊831与前提棉帘上辊821相对应,而后提棉帘下辊832 与前提棉帘下辊822相对应。无端点的后提棉帘833套设在后提棉帘上、下辊831、832上, 围绕后提棉帘上、下辊831、832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运动平面。毫无疑问,后提棉帘 833与前提棉帘823相配合,共同地将位于前、后提棉帘823、833之间的纤维棉网以捧合状 态即以挟持状态提取给馈棉装置84。第二齿轮834固定在后提棉帘上辊831的辊轴的一 端,并且与所前述的第一齿轮824啮合,从而实现前、后提棉装置82、83的传动连接。
第六传动轮837固定在后提棉帘上辊831的辊轴的另一端,并且与馈棉装置84传 动连接。第一张力辊835依然通过轴承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上,由该第一张力辊835 使后提棉帘833形成一个包角,也就是使后提棉帘833的下部形成有一 L形的区域,以便 由另行配备的经开松机开松,并且经梳理机梳理进而经铺网机喂送的无纺织纤维棉网抵达 后提棉帘833的下方,由后提棉帘833提取,在前提棉帘823的协助下提运给馈棉装置84。 由图14和图15中示意的一组第二张力辊836仍然通过相应的轴承而枢轴设置于臂架811 上,由该组第二张力辊836使后提棉帘833具有理想的张力,以保障运行效果,最终保障提 取纤维棉网的效果。 前述的馈棉装置84包括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馈棉帘843、第五传动带 844、一对摆臂845、一对摇臂846、第一传动轮组847、第六传动带848和第二传动轮组849, 第一馈棉帘辊841的一端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的其中一个摇臂846的上端的一侧,另 一端枢轴设置在另一个摇臂846的上端的一侧,第二传动轮组849由配成对的第十、第十一 传动轮8491、8492构成,固定在第一馈棉帘辊841的辊轴的一端,而第一馈棉帘辊841的辊 轴的另一端固定一第三齿轮8411,该第三齿轮8411与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后喂棉装置86 传动配合(传动连接),第二馈棉帘辊842的一端枢轴设置在前述一对臂架811中的其中 一个臂架811上,另一端则枢轴设置在另一个臂架811上。无端点的第三馈棉帘843也可 称为水平帘(以本发明处于非工作的静止状态为例),而前述的前、后提棉帘823、833也可 称为斜帘,第三馈棉帘843套设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 、842上,围绕第一、第二馈棉帘辊 841、842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运动平面,将由前、后提棉装置82、83提送而至的无纺 织纤维棉网馈送给前、后喂棉装置85、86。第一传动轮组847固设在第二馈棉帘辊842的一 端,该第一传动轮组847由结合在一起的第七、第八、第九传动轮8471、8472、8473构成。第 五传动带844的一端套设在前述的第六传动轮837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七传动轮8471上, 如前述,第四传动带883的一端套置在第五传动轮882上,而第四传动带883的另一端则套 设于第八传动轮8472上。前述的第六传动带848的一端套设在第九传动轮8473上,另一 端套置在第十传动轮8491上,而前述的第十一传动轮8492与前喂棉装置85传动连接(通 过第七传动带855连接于第i^一、第十二传动轮8492、854)。 一对摆臂845中的其中一个 摆臂845传动地(即摆动地)连接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的一端的辊轴上,另一个 摆臂845则连接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的另一端的辊轴上。 一对摇臂846的上端 形成Y形,各摇臂846上配有一拉簧8461,拉簧8461的上端固定在前述的臂架811上预设 的拉簧挂脚8111上,而拉簧8461的下端直接固定在摇臂846上,摇臂846的下端与铺网小 车87连接。由上述说明并且具体到图13、图14和图15的示意可以知道,一对摇臂846的 上端各通过拉簧8461而悬挂在臂架811上,以便在铺网小车87往复行移时能够使摇臂846 摆动自如,并且由拉簧8461保障复位。
依然重点见图14,前喂棉装置85包括前喂棉帘上、下辊851、852、前喂棉帘853、 第十二传动轮854、第七传动带855和前喂棉帘张力辊856,前喂棉帘上辊851的辊轴的两 端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的上端的一侧,并且对应于前述的第一馈棉帘辊841的下方,前 喂棉帘下辊852的辊轴的两端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的下端的一侧,具体是在一对摇 臂846的下端各固设有一喂棉帘辊轴座8462,前喂棉帘下辊852枢轴设置在喂棉帘辊轴座 8462的一端,并且与前述喂棉帘上辊851保持上下对应。无端点的前喂棉帘853套在前喂 棉帘上、下辊851 、852上,在前喂棉帘上、下辊851 、852上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运动的传运 平面。第十二传动轮854固定在前喂棉帘上辊851的辊轴一端,第七传动带855的一端套 设在第十二传动轮854上,而另一端套在前述的第十一传动轮8492上,从而由第七传动带 855使前喂棉装置85与前述的馈棉装置84传动连接。在一对摇臂846的高度方向的中部 间隔固设有张力辊轴座8463,前喂棉帘张力辊856枢轴设置在张力辊轴座8463的一端,并 且与前喂棉帘853的内壁接触。 继续重点见图14,后喂棉装置86包括后喂棉帘上、下辊861、862、后喂棉帘863、第 四齿轮864、第十三传动轮865和后喂棉帘张力辊866,后喂棉帘上辊861的辊轴的两端枢 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的上端的另一侧,与前述的第一馈棉帘辊841相对应(相并行),后 喂棉帘下辊862的辊轴的两端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的下端,即枢轴设置在前述的喂棉 帘辊轴座8462的另一端,并且与前喂棉帘下辊852相并行。无端点的后喂棉帘863套置在 后喂棉帘上、下辊861 、862上,与前述的前喂棉帘853相配合,该后喂棉帘863在后喂棉帘 上、下辊861、862上运动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传运平面。第四齿轮864固定在后喂棉帘 上辊861的一端的辊轴上,与所述的第三齿轮8411啮合,第十三传动轮865固定在后喂棉 帘下辊862的一端的辊轴上,并且与下面即将描述的铺网小车87传动连接。后喂棉帘张力 辊866的辊轴的两端枢轴设置在所述的摇臂846的中部,更具体地讲,枢轴设置在前述的张 力辊轴座8463的另一端,与前述的前喂棉帘张力辊856相对应,各后喂棉帘张力辊866与 后喂棉帘863的帘壁接触。由上述说明可知,由于第四齿轮864与第三齿轮8411相啮合, 由第三齿轮8411将动力传递给第四齿轮864,使后喂棉装置86获取动力,又由于固定在馈 棉装置84的第一馈棉帘辊841的辊轴上的第二传动轮组849通过第七传动带855与固定 在前喂棉帘上辊851的辊轴上的第十二传动轮854传动连接,因此使前喂棉装置85获取动 力。 仍见图14,铺网小车87包括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第七电机871、第一、第二喂棉辊 872、875 (也可称第一、第二铺棉辊)、一对传动带轮轴873、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一对铺 棉小车本体876、第一、第二过渡轮877a、877b和第八、第九传动带878、879,第七电机871 通过第七电机座8712安装在铺网机机架81的一侧,并且位于一侧的一端,在第七电机871 的第七电机轴上固设有第十四传动轮8711,一对传动带轮轴873中的其中一根传动带轮轴 873枢轴设置在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的一端(图14的左端),而另一根传动带轮轴873 枢轴设置在一对张力调节座8741上,一对张力调节座8741可滑动地即可调整地设在一对 铺棉小车导轨874的另一端(图14所示的右端)。 一对传动带轮轴873的两端各固设有一 第十五传动轮8731。 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彼此对应地固定在铺网机机架811的长度方向 的内侧,一对铺棉小车本体876中的其中一个铺棉小车本体876滑动地配设在其中一根铺 棉小车导轨874上,而另一铺棉小车本体876则滑动地配设在另一根铺棉小车导轨874上。
23具体是在各铺棉小车本体876上枢轴设置有至少一对铺棉小车滚轮8761,由铺棉小车滚 轮8761与铺棉小车导轨874的导轨槽形成滚动副。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的两端的辊 轴枢轴设置在铺棉小车本体876上的铺棉辊轴座8762上,并且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 相并行地对应于前述的前、后喂棉帘下辊852、862的下方,由前、后喂棉帘853、863喂入的 无纺织纤维棉网喂及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之间,进而由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铺 展到下模3的下模腔34内。前述的第一喂棉辊872的辊轴的一端固定第十六传动轮8721, 而第二喂棉辊875的一端固设有一第十七传动轮8751,该第十七传动轮8751与第十六传 动轮8721相对应。在一对铺棉小车本体876中的至少一个铺棉小车本体876上枢轴设置 有一第十八传动轮8763,第一、第二过渡轮877a、877b为组合合轮,设在前述的摇臂846的 下端的居中部位。前述的第十三传动轮865上套设第十传动带8651的一端,而第十传动带 8651的另一端套置在第一过渡轮877a上,第八传动带878连接在第十六传动轮S721、第二 过渡轮877b和第十七、第十八传动轮8751、8763上,第九传动带879的一端套在第十四传 动轮8711上,另一端套在枢轴设置于铺棉小车导轨874的一端即图14所示的传动带轮轴 873上的一对第十五传动轮8731中的其中一个第十五传动轮8731上。铺棉小车本体876 的一端连接第十一传动带8764的一端,第十一传动带8764的另一端与铺棉小车本体876 的另一端连接,而第十一传动带8764的中部套设在前述的第十五传动轮8731上。
上面提到的铺网机构8中的所有传动轮均为链轮,而上述提到的所有传动带均为 传动链条。并且,前述的第六电机881和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第七电机871均受控于本发明 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的PLC。 当第六电机881工作,由第五传动轮882通过第四传动带883带动第一传动轮组 847,使馈棉装置84的第二喂棉帘辊842运动,同时经第五传动带844带动后提棉装置83 的后提棉上辊831运动,并且由与第一传动轮组847连接的第六传动带848带动第二传动 轮组849,进而由第七传动带855带动第十二传动轮854,使前喂棉帘上辊851运动,而后喂 棉装置86的后喂棉帘上辊861通过与第三齿轮8411相啮合的第四齿轮864带动,而前提 棉装置82的前提棉上辊821由与第二齿轮834相啮合的第一齿轮824带动。因此,只要第 六电机881处于工作状态,那么由前述的前、后提棉装置82、83将由另行配置的属于纺织机 械范畴的铺网机输送到后提棉装置83的后提棉帘下部的纤维棉网在前、后提棉帘823、833 的共同协助下提运给馈棉装置84的馈棉帘843,进而由馈棉帘843馈送给前、后喂棉装置 85、86,由前、后喂棉帘853、863的共同作用下将纤维棉网送给铺网小车87的第一、第二喂 棉辊872、S75。此时在第七电机871的正反转运动下,使一对铺网小车本体876携第一、第 二喂棉辊872、875往复运动,藉以使纤维棉网以S形方式铺叠到由图13和图15示意的下 模3的下模腔34内。在铺网的同时,下模3在下模举升装置13的作用下渐渐下行,以适应 铺网厚度。图13和图15示出的下模举升装置13的结构与图9示意的结构是相同的,差异 在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升降螺杆1321、1361、1381、1391的升降行程为50-100cm左右, 优选为80cm。 请见图16和图17并且结合图2和图4,申请人在上面已多次提到三个下模3在 轨道总成2上的四个工位即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上 循环运行,当一个下模3处于补料工位23a处时,由补料机构7对其补料,接着移动至预压 工位23b,而补料工位23a处由先前处于成型工位23d处(压制成型并且将成品取出后)的下模3替补,而先前处于铺网工位23c处的下模3行移至成型工位23d,预压工位23b处经 预压完成后的下模3行移至铺网工位23c,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轮转,以实现高效率的产品 成型。通过申请人的说明,应当可以知道,在下模3的运动过程中,自身的方向保持不变,而 运动方向需改变,即每次以90。的角度改向。所谓的自身的方向保持不变是指三个下模3 始终以四个工位所要求的顺序即自补料工位23a —预压工位23b —铺网工位23c的铺网工 位一成型工位23d的路径行进,不允许任一下模3掉头;而所谓的运动方向需要改变实际上 通过申请人在上面的说明已经能够感悟,例如,在补料工位23a处,因设在下模3的下模座 31的底表面的四个角部的共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与一对横向导轨22相配合成滚动副,而 要从一对横向导轨22过渡到即变换到一对与横向导轨22构成垂直交错关系的纵向导轨21 上时,那么必须使下模行走滚轮33改向,否则无法使下模3从补料工位23a抵达预压工位 23b,其它工位上的下模3同例,故不再赘述。 随着由图4示意的下模工位改向机构5带动回转盘54作90°的回转,便可使位 于十字形槽541上的下模行走滚轮33相应转动或称偏转90° ,以实现下模3的变轨(转 轨)。每一个工位上的四个回转盘54中的其中两个回转盘54的十字形槽541的槽端设有 限位柱5411,也就是说,在对应于下模3的行进方向的端点部位的各个回转盘54的十字形 槽541上延设有一用于防止下模3逃逸于轨道总成2的限位柱5411。上面所讲的行走方向 的概念是指下模3在图2所示的轨道总成2上按照前述的自补料23a至成型工位23d的 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因此在图2中示出了在四个回转盘54中的其中两个回转盘54的十 字形槽541上设置有限位柱5411的情形。当下模3的下模座31的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中 的一对下模行走滚轮33与一对限位柱5411相撞时,下模3会因惯性作用而产生反弹现象, 影响下模3准确地停留在所需的工位上,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推荐有下模止退机构9(图17 示意)。 请重点见图16,优选而非限于的下模止退机构9包括定位块91和定位块限位装 置92,定位块91在前述的三个下模3上各有四枚,而之所以给一个下模3配备四枚定位块 91,是因为正方形的下模3从补料工位23a到达成型工位23d并且再到达补料工位23a的 过程中,绕轨道总成2—圈,存在四个工位的四次90。的改向,因此需在下模座31的四个边 缘部位各配备一个定位块91,以供与相应的即设在各个工位处的定位块限位装置92相配 合。在本实施例中,将定位块91用定位块固定螺钉911固定在下模座31的边缘部位的外 侧,但是,如果将定位块91直接构成于下模座31上即一体成形于下模座31上,那么应当视 为等效,也就是说不论以直接还是间接方式,只要在下模座31上配备定位块91,都应当视 为本发明所公开的范围。除上述方案外,还可将定位块91配备于下模座31的底部的边缘 部位。定位块91的下部形成有一第一圆弧滑动面912,该第一圆弧滑动面912与定位块限 位装置92相配合。定位块限位装置92包括舌块座921、舌块922、弹簧923、导杆924和底 座925,底座925用底座固定螺钉9251固定在机架座1上,在舌块座921的高度方向的中 部开设有一弹簧腔9211,在弹簧腔9211的两侧各开设有一导杆孔9212,以及在舌块座921 的底部开设有一对第一固定孔9213,而上部开设有一对第二固定孔9214,用一对第一固定 螺钉92131在对应于第一固定孔9213的部位将舌块座921与前述的底座925固定,并且用 一对第二固定螺钉92141在对应于第二固定孔9214的部位将舌块座925与底座925固定。 一对导杆924置入于一对导杆孔9212中,并且一对导杆924的上端探出导杆孔9212,各导杆924的上端用第一螺母9241a将舌块922限定于导杆924上,各导杆924的下端配设第 二螺母9241b。弹簧923置入于前述的弹簧腔9211中,弹簧923的上端支承在舌块922的 底表面上,下端支承在弹簧腔9211的底壁上。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弹簧腔9211的底部设置 一弹簧座9231,在弹簧座9231上固定一枚弹簧座调节螺钉92311,弹簧座调节螺钉92311 与弹簧腔9211的底壁上的孔螺纹配合。当顺时针或逆时针调节弹簧座调节螺钉92311时, 使弹簧座9231在弹簧腔9211中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弹簧923伸长或压縮,也就 是使弹簧923的弹力发生变化,进而使舌块922上下活动的力产生变化。在舌块922的上 端的居中部位加工有一与前述的第一圆弧滑动面912相适配的第二圆弧滑动面9221,舌块 922上的止回面9222与定位块91的外表面相配合(图17示)。 继续见图17并且结合图16,当下模3在一对纵向导轨21上按图16中示意的第 一箭头93a的方向移动时,定位块91的第一圆弧滑动面912与舌块922的第二圆弧滑动面 9221相接触,并且使舌块922克服弹簧923的力携一对导杆924下行,当第一、第二圆弧滑 动面912、9221两者分离时,在弹簧923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使舌块922复位(向上浮起), 此时舌块922的背面的止回面9222恰好与定位块91的外表面相对应。当下模工位换向机 构5使同一工位上的即图17所示的第二工位23b上的四个回转盘54转动90°时,由于下 模座31上的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1处在了四个回转盘54上的十字形槽541上,因此随着 回转盘54的90。旋转,从而使四个下模行走滚轮33也相应产生90。的旋转,四个下模行 走滚轮33的方向对应在一对横向导轨22的横向导轨槽221,在相应的第二工位23b上的 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带动示意在图中的的小车45时,使下模3在一对横向导轨22上朝图 17示意的第二箭头93b方向运动,直至下模3的一对下模行走滚轮33 (图示左端的一对) 与示意在图16、图17中的一对回转盘54的十字形槽541内的限位柱5411相触,此时下模 3会产生反弹现象(由下模行走滚轮33与限位柱5411相撞引发),使下模3朝着与第二箭 头93b的相反方向移动(反弹所致),然而,由于前述的舌块922的止回面9222与定位块 91相对应,因此可有效地阻止下模3回退,确保其停留在所需的工位上,如准确地停留在图 16所示的第二工位23b上,其余工位同例。 申请人:叙述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以加工属于汽车内饰件范畴的汽车隔音毡为例, 在初始状态,三个下模各自处于补料工位23a、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上,预压工位 23b暂时无下模3。由开松机开松后的无纺织纤维经梳理机梳理和铺网机铺网后输送到图 13至15所示的铺网机构8,更具体地讲输送至图14和图15所示的后提棉装置83的后提棉 帘833的下方。由于首先需要对处于补料工位23a上的下模3实施补料,因此抵达后提棉帘 833上的无纺织纤维棉网由设在补料架71上的吸棉装置711吸取,具体是吸棉电机7111 工作,带动吸棉风机7112工作,吸棉管7115产生负压,由吸棉管7115的吸棉嘴71151犹如 吸尘器的效应将无纺织纤维棉网吸入吸棉管7115,使无纺织纤维棉网从吸棉风机7112的 入棉口引入,再从吸棉风机7112的出棉口引入储棉筒7113中,由于储棉筒7113的至少一 侧的筒壁上开设有出气孔71131,使空气从出气孔71131中驱出,进入储棉筒7113中的无 纺织纤维棉网经连接软管7114引入补料管72,由补料管72引入对应于补料工位23a处的 下模3的下模腔34中。前述的吸棉嘴71151是固定在由图13所示的铺网机机架81上的, 并且对应于后提棉帘833的上表面(图14和图15示意)。当补料管72在补料时,铺网机 构8处于待机状态,因为后提棉帘833上的无纺织纤维棉网被吸棉装置711吸取,前、后提棉装置82、83提不到无纺织纤维棉网。补料管72在对处于补料工位23a处的下模3补料 时,由图5和图7示意的第三、第四、第五电机75、78、79处于工作状态,使补料管72实现纵 向、横向和上下移动,也就是说,补料机构7具有三坐标的作用,能保障补料管72将来自于 连接软管7114(图8示)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匀致地铺补至下模3的下模腔34中,不会出现 局部的堆积现象。同时,在补料的过程中,由图5和图6示意的抽气装置12的一对第二作用 缸124工作,使第一内管体122上升,与上模3的抽气孔32 (也可称回气孔)对接,对下模 腔34抽气,使无纺织纤维棉网吸附于下模腔34内。补料管72完成了对下模3补料后,抽 气装置12的一对第二作用缸124的第二作用缸柱1241下行,使第一内管体122下行(回 复)。补入有无纺织纤维棉网的下模3在由图3所示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的作用下被驱 往下一工位,即驱往预压工位23b。具体是(以图3为例)在第一电机41的工作下,使主 动轮42运动,带动第一传动带43,由第一传动带43带动小车45自右向左移动,小车45上 的撞块453与下模3的下模座31上的拨块311接触,将下模3向左驱赶,直至下模3的下 模行走滚轮33停驻在对应于预压工位23b处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的四个回转盘54上, 紧接着第一 电机41反转,使小车45回复到起始位置,以便再次对来自于成型工位23d的空 的即待补料的下模3(成型工位23d成型后已将汽车隔音毡成品取离)作用。
进入到预压工位23b的下模3,由设在预压工位23b处的并且由图9详细示意的配 置在上模座61上的压制上模6实施预压,这里之所以称为预压,是因为在该工位压制后尚 需进入铺网工位23c铺网,经铺网工位23c铺网后再移送至成型工位23d成型,因此预压也 可称为第一次压制。在预压工位23b,油缸或气缸6234工作(本发明使用油缸),缸柱62341 向下伸展,推动上模座61 (通过一组〈四个 > 导套614)在一组(四根)导柱6231上向下 位移,由上模座61携压制上模6向行,直至合模,即压制上模6的上模座61上的上模导套 管611与下模3的下模座31上的下模导柱312以及上模导块612与下模导块313产生榫 卯相合的效应。同时,示意在图9中的下模举升装置13工作,对下模3支承,具体是由图9 所示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升降螺杆1321、1361、1381、1391与下模3的底面接触,避免两 个下模行走滚轮33压垮相应的回转盘54(应力集中所致),还同时,前述的抽气装置12工 作,使第一内管体122的上表面上的内管体法兰密封圈1223与下模3中央的抽气孔32密 封配合。还与此同时,由图9至图12示意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62将来自于热空气源的约 为25(TC左右的高温空气从第二内管体621引入到合模后的压制上模6的模腔及下模3的 下模腔34,实施对下模腔34中的无纺织纤维棉网预压。压制的时间由另行配制的可编程序 控制器(PLC)控制,预压结束,则按前述的相反动作使缸柱62341 (图10和图12示)上行, 使压制上模61与下模3斥开,前述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62停止向第二内管体621供气,同 时前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升降螺杆1321、1361、1381、1391下行而复位。接着使上模 3从预压工位23b行移至铺网工位23c,此时由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工作,因为上模3的四 个下模行走滚轮33必须在转过90。后才能顺利到达铺网工位23c,对此可以参见图2和结 合申请人在上面对图2的描述。 在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完成了对下模行走滚轮33的改向后,接着由相应的下模工 位运动机构4使下模3从预压工位23b带领到铺网工位23c铺网,具体可参见图13、图14 和图15。由于在铺网机构8对处于铺网工位23c上的并且已经经过了对下模腔34中的无 纺织纤维棉网预压的下模3实施铺网时,补料机构7的吸棉装置711暂时处于等待状态,即
27不工作,因此送达到后提棉帘833上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在铺网机构8的提棉动力装置88的 第六电机881的工作下,由前、后提棉帘823、833的共同配合而将无纺织纤维棉网提送给馈 棉装置84的馈棉帘843,进而由馈棉帘843馈送给前、后喂棉装置85、86,即馈送给前、后喂 棉帘853、863的入棉口,由前、后喂棉帘853、863的共同配合继而将无纺织纤维棉网喂给第 一、第二喂棉辊872、875 (习惯称铺棉辊)。由于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是枢轴设置在铺 网小车87的一对铺网小车本体876上的,又由于铺网小车本体876与第i^一传动带8764连 接,因此在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第七电机871的工作下,经第九传动带879带动第十五传动轮 8731,由第十五传动轮8731带动中部套置在第十五传动轮8731上的第十一传动带8764,从 而使铺网小车本体876携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在一对铺网小车导轨874上左右往复 移动(以图14的位置状态为例),由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将由前、后喂棉帘853、863 喂送的无纺织纤维棉网以S形的铺叠方式铺置到下模3的下模腔34中。在铺网机构8开 始铺网之前,由图13和图15中示意的并且与图9示意的结构相同的下模举升装置13先将 下模3举升,随着棉层的增高(增厚),下模3在下模举升装置13的作用下徐缓下行(图 15示意),以保障铺网的顺利进行。 铺网机构8铺网结束后,首先由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使下模行走滚轮33转过(偏 转)90° ,而后由相应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使下模3行移至成型工位23d,由该工位处的 结构与预压工位23b处的压制上模6相同的压制上模6进行压制成型,压制成型过程如同 申请人:在上面对预压成型的描述,因此不再重复描述。在成型工位23d成型的同时,补料工 位23a处的下模3处于补料状态,当补料工位23a上的完成了补料后的下模3向预压工位 23b行进时,则成型工位23d上的下模3恰好也完成了的成品的压制并且已从下模腔34中 取出了汽车隔音毡成品而朝着补料工位23a行进。如此周而复始地使三个下模3在补料工 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上循环运动,以实现高效率生产汽车隔 音毡或其它类似的汽车内饰件产品。依据常识,在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自动成型机开机启 用时的第一件产品即申请人例举的汽车隔音毡产品存在有未经补料的情形,但这完全是正 常的,而第二个产品开始便进入正常的阶段。 经本申请人按上述技术方案所制造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在保密状态下 并且在申请人单位进行了实际试验,每压制一个(一枚)汽车隔音毡所花费的时间仅为 6min,在线工作人员仅需两人,因此相对于已有技术可以提高效率3-4倍(已有技术为 16-20min),节约人力3—4倍(已有技术6-8人)。
权利要求
一种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使用状态下配有基座(11)的机架座(1);一个四周贯通的并且围合成正方体构造的轨道总成(2),敷设在机架座(1)上,该轨道总成(2)由一组纵向并行并且彼此相间隔的具有纵向导轨槽(211)的纵向导轨(21)和一组横向并行且同样彼此相间隔的具有横向导轨槽(221)的横向导轨(22)构成,纵向导轨(21)与横向导轨(22)垂直交错并且共同地构成有彼此等距离分布的且大小相同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设在轨道总成(2)上的并且在轨道总成(2)上循着所述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周而复始地行移的各配有下模座(31)的三个下模(3);一组与下模(3)相配合的用于使下模(3)在所述轨道总成(2)上行移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设在所述机架座(1)上;一组用于使所述下模(3)在轨道总成(2)上实现改向行移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设在机架座(1)上,并且与所述纵、横向导轨(21、22)垂直交错所形成的交错口(24)相配合;一对与下模(3)相配合的各配有上模座(61)的压制上模(6),上、下运动地设在机架座(1)上,其中一个压制上模(6)对应于所述预压工位(23b)的上方,而另一个则对应于所述成型工位(23d)的上方;一用于向行移至所述补料工位(23a)处的下模(3)提供预压纤维料的补料机构(7),设在机架座(1)上,并且对应于所述补料工位(23a)的上方;一用于向行移至所述铺网工位(23c)处的下模(3)铺叠纤维料的铺网机构(8),设在机架座(1)上,并且对应于所述铺网工位(23c)的上方。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导轨(21)的长度是与所述的横向导轨(22)的长度相等的,并且纵、横向导轨(21、22)的数量各为四根,四根纵向导轨(21)之间的并行距与四根横向导轨(22)之间的并行距相等,所述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成型工位(23d)分别位于所述轨道总成(2)的四个角部,其中,补料工位(23a)与铺网工位(23c)呈对角关系,而预压工位(23b)与成型工位(23d)呈对角关系。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的数量有四个,分别对应于轨道总成(2)的四周,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4)包括第一电机(41)、主动轮(42)、第一传动带(43)、小车导轨(44)、小车(45)、被动轮(46)和张力调节装置(47),第一电机(41)为正反转电机,以卧置状态设在第一电机座(412)上,第一电机座(412)固设在电机座固定板(4121)上,电机座固定板(4121)固定在所述机架座(1)上,主动轮(42)固定在第一电机(41)的第一电机轴(411)上,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44)的小车导轨槽(441)的一端,第一传动带(43)的一端与小车(45)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小车(45)的另一端连接,而第一传动带(43)的中部套置在主、被动轮(42、46)上,小车导轨(44)固定在机架座(1)上,小车(45)的两端各枢轴设置有一对小车滚轮(451),小车滚轮(451)与所述小车导轨槽(441)构成滚动副,在小车(45)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上方具有撞块(453),被动轮(46)固设在被动轮轴(461)上,并且对应于小车导轨槽(441)的另一端,被动轮轴(461)枢轴设置在张力调节装置(47)上,而张力调节装置(47)固设在机架座(1)上,所述的下模座(31)的底部的各个边缘部位固设有一拨块(311),拨块(311)与所述的撞块(453)相对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力调节装置(47)包括支承座(471)、被动轮调整轴座(472)和调整轴座支承板(473),支承座(471)固定在所述机架座(1)上,调整轴座支承板(473)固定在支承座(471)上,被动轮调整轴座(472)移动地配设在调整轴座支承板(473)上,所述的被动轮轴(461)枢轴设置在被动轮调整轴座(472)上,其中,在所述的调整轴座支承板(473)的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突设有一移动凸台(4731),而被动轮调整轴座(472)的底部的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凹设有一移动凹槽(4721),该移动凹槽(4721)与所述移动凸台(4731)相滑配,所述调整轴座支承板(473)的长度方向的居中部位开设有一条贯通所述移动凸台(4731)的调整定位槽(4732),在调整定位槽(4732)上配设有至少一枚用于限定所述被动轮调整轴座(472)的定位螺钉(4733)。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的数量有四个,分别配置在所述的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铺网工位(23c)和成型工位(23d)上,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5)包括一个第一作用缸(51)、回转轴致动盘(52)、连杆(53)、回转盘(54)和回转盘座(55),回转轴致动盘(52)和回转盘(54)以及回转盘座(55)的数量各有四个,而连杆(53)的数量有三根,第一作用缸(51)以卧置状态设在所述机架座(1)上,第一作用缸(51)的第一作用缸柱(511)与四个回转轴致动盘(52)中的其中一个回转轴致动盘(52)连接,回转盘座(55)固定在机架座(1)上,回转盘(54)的上部与所述的交错口 (24)相配合,并且在回转盘(54)的上表面开设有十字形槽(541),十字形槽(541)与所述纵、横向导轨槽(211、221)相对应,回转盘(54)的下部延伸有一回转盘轴(542),回转盘轴(542)插置于回转盘座(55)上,与设在回转盘座(55)内的轴承(551)相配合,并且回转盘轴(542)的下端还探出回转盘座(55),与回转轴致动盘(52)键连接,连杆(53)连接在两相邻的回转轴致动盘(52)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基座(1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补料工位(23a)、预压工位(23b)和成型工位(23d)的居中部位各设有抽气装置(12),抽气装置(12)包括抽气管箱座(121)、第一内管体(122)、第一外管体(123)、一对第二作用缸(124)和抽气管(125),抽气管箱座(121)支承在基座(11)上,第一内管体(122)插配在第一外管体(123)内,并且第一内管体(122)的上部探出于抽气管箱座(121),第一外管体(123)与抽气管箱座(121)固定,一对第二作用缸(124)彼此对应地固定在抽气管箱座(121)内,各第二作用缸(124)的第二作用缸柱(1241)探出抽气管箱座(121)与所述第一内管体(122)的上沿连接,使第一内管体(122)上下运动,抽气管(125)与第一外管体(123)的下部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的三个下模(3)的中央各开设一抽气孔(32),抽气孔(32)与所述的第一内管体(122)相对应。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座(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预压工位(23b)和对应于所述的成型工位(23d)的区域各配设有一下模举升装置(13),各下模举升装置(13)包括第二电机(13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箱(132、136、138、139)、第二、第三传动带(133、 135)和第一、第二蜗杆轴(134、 137),第二电机(131)为正反转电机,设在第二电机座(1312)上,第二电机座(1312)固定在所述机架座(1)上,在第二电机(131)的电机轴上固设有第一传动轮(131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蜗轮蜗杆箱(132、136、138、139)各固设在机架座(1)上,呈口字形分布,并且对应于所述下模(3)的底部,第一蜗杆轴(134)的一端与第一蜗轮蜗杆箱(132)传动连接,另一端与第四蜗轮蜗杆箱(139)传动连接,第二蜗杆轴(137)的一端与第二蜗轮蜗杆箱(136)传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蜗轮蜗杆箱(138)传动连接,其中,在第一蜗杆轴(134)与第一蜗轮蜗杆箱(132)相传动连接的一端固设有第二、第三传动轮(1341、1342),而第二蜗杆轴(137)与第二蜗轮蜗杆箱(136)相传动连接的一端固设有第四传动轮(1371),第二传动带(133)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一传动轮(1311)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二传动轮(1341)上,第三传动带(135)的一端套置在第三传动轮(1342)上,另一端套设在第四传动轮(1371)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对压制上模(6)的顶部各设置有一组用于引入高温空气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62),各高温空气引入装置(62)包括一第二内管体(621)、一第二外管体(622)和一内管体固定座(623),第二内管体(621)的上端与内管体固定座(623)固定,下端插入于第二外管体(622)内,第二外管体(622)的底部与所述压制上模(6)的上模座(61)固定并且与压制上模(6)的模腔相通,内管体固定座(623)以悬空状态固定在一组导柱(6231)的顶部,而一组导柱(6231)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的机架座(1)上,所述的上模座(61)携压制上模(6)和第二外管体(622)上下滑动地配设在一组导柱(6231)上。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补料机构(7)包括补料架(71)、补料管(72)、第一、第二托架(73、74)、移动架(76)、升降滑台架(77)和第三、第四、第五电机(75、78、79),补料架(71)呈井字架构造,支固在所述基座(11)上,并且与所述的补料工位(23a)相对应,第一托架(73)固定在补料架(71)的一侧,并且在该第一托架(73)的长度方向的上表面开设有一托架滚轮槽(731),第二托架(74)固定在补料架(71)的另一侧,与第一托架(73)相并行,在该第二托架(74)的长度方向的上、下表面各固设有一具有托架导轨槽(7411)的托架导轨(741),并且在对应于位于第二托架(74)的上表面的托架导轨(741)的长度方向的外侧还固设有一与托架导轨(741)的长度相同的第一齿条(742),移动架(76)的一端的下部枢轴设置有一对移动架滚轮(763),移动架滚轮(763)与所述的托架滚轮槽(731)相配合,移动架(76)的另一端固设有一纵向滑台(761),在纵向滑台(761)的上、下端各枢轴设置有一对纵向滑台滚轮(7611),纵向滑台滚轮(7611)与所述的托架导轨槽(7411)相配合,在移动架(76)的长度方向的上、下表面各固设有一具有移动架导轨槽(7621)的移动架导轨(762),并且在对应于位于移动架(76)的上表面的移动架导轨(762)的长度方向的外侧还固设有一与移动架导轨(762)的长度相同的第二齿条(764),升降滑台架(77)固定在横向滑台(771)上,在横向滑台(771)的上端各枢轴设置有一对横向滑台滚轮(7711),横向滑台滚轮(7711)与所述的移动架导轨槽(7621)相配合,在升降滑台架(77)的高度方向的对应两侧各设有一升降滑台导轨(772),补料管(72)固定在升降滑台(721)上,而升降滑台(721)与所述的一对升降滑台导轨(772)相配合,第三电机(75)固定在第三电机座(752)上,而第三电机座(752)与所述的纵向滑台(761)固定,在第三电机(75)的电机轴的轴端固定有第三电机齿轮(751),第三电机齿轮(751)与所述的第一齿条(742)相啮合,第四电机(78)设在所述的升降滑台架(77)的顶部,该第四电机(78)上转动连接有一电机螺杆(781)的上端,而电机螺杆(781)的下端转动地支承在升降滑台架(77)的底部,所述的升降滑台(721)在朝向升降滑台架(77)的一侧的上、下方各设有一螺母座(7211),一对螺母座(7211)与所述的电机螺杆(781)相配合,第五电机(79)设在所述的横向滑台(771)上,该第五电机(79)的第五电机齿轮(791)与所述的第二齿条(764)相啮合,所述的第三、第四、第五电机(75、78、79)各为正反转电机。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网机构(8)包括铺网机机架(81)、前提棉装置(82)、后提棉装置(83)、馈棉装置(84)、前喂棉装置(85)、后喂棉装置(86)、铺网小车(87)和提棉动力装置(88),铺网机机架(81)与所述的基座(11)固定,并且与所述的铺网工位(23c)相对应,在铺网机机架(81)的顶部的两侧各设有一臂架(811),一对臂架(811)彼此对应,提棉动力装置(88)包括第六电机(S81)、第五传动轮(882)和第四传动带(883),第六电机(881)设在第三电机座(8811)上,第三电机座(8811)固定在铺网机机架(81)的顶部,并且位于一对臂架(811)之间,第五传动轮(882)固定在第六电机(881)的电机轴上,第四传动带(883)的一端套设在第五传动轮(882)上,另一端与馈棉装置(84)传动连接;前提棉装置(82)包括前提棉帘上辊(821)、前提棉帘下辊(822)、前提棉帘(823)、第一齿轮(824)和前提棉帘张力辊(825),前提棉帘上辊(821)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臂架(811)的上部,而前提棉帘下辊(822)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下部,前提棉帘(823)套设在前提棉帘上辊(821)和前提棉帘下辊(822)上,并且围绕前提棉帘辊(821)和前提棉帘下辊(822)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行移的行移平面,第一齿轮(824)固定在前提棉帘上辊(821)的辊轴的一端,并且与后提棉装置(83)传动配合,前提棉帘张力辊(825)枢轴设置在臂架(811)上,并且位于前提棉帘上辊(821)与前提棉帘下辊(822)之间;后提棉装置(83)包括后提棉帘上辊(831)、后提棉帘下辊(832)、后提棉帘(833)、第二齿轮(834)、第六传动轮(837)、第一张力辊(835)和一组第二张力辊(836),后提棉帘上辊(831)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上部,而后提棉帘下辊(832)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下部,后提棉帘(833)的一端套设在后提棉帘上辊(831)上,另一端套置在后提棉帘下辊(832)上,围绕后提棉帘上辊(831)和后提棉帘下辊(832)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行移平面,并且该后提棉帘(833)与所述的前提棉帘(823)相配合将棉网提取给馈棉装置(84),第二齿轮(834)固定在后提棉帘上辊(831)的辊轴的一端并且与所述的第一齿轮(824)相啮合,第六传动轮(837)固定在后提棉帘上辊(831)的辊轴的另一端,并且与所述馈棉装置(84)传动连接,第一张力辊(835)枢轴设置所述臂架(811)的下部,并且位于后提棉帘(833)内,一组第二张力辊(836)彼此相间隔地枢轴设置在一对臂架(811)的中部,并且与后提棉帘(833)的外壁接触;所述的馈棉装置(84)包括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馈棉帘(843)、第五传动带(844)、一对摆臂(845)、一对摇臂(846)、第一传动轮组(847)、第六传动带(848)和第二传动轮组(849),第一馈棉帘辊(841)的一端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中的其中一个摇臂(846)的上端的一侧,另一端枢轴设置在另一个摇臂(846)的上端的一侧,所述的第二传动轮组(849)固定在第一馈棉帘辊(841)的辊轴的一端,而第一馈棉帘辊(841)的辊轴的另一端固定有一第三齿轮(8411),该第三齿轮(8411)与所述的后喂棉装置(86)传动配合,第二馈棉帘辊(842)的一端枢轴设置在所述一对臂架(811)中的其中一个臂架(811)上,另一端枢轴设置在另一个臂架(811)上,馈棉帘(843)套设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上,并且围绕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运动平面,第一传动轮组(847)固设在第二馈棉帘辊(842)的一端,该第一传动轮组(847)包括第七、第八、第九传动轮(8471、8472、8473),第五传动带(844)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的第六传动轮(837)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七传动轮(8471)上,所述的套设在所述第五传动轮(882)上的第四传动带(883)与第八传动轮(8472)传动连接,所述的第二传动轮组(849)包括第十、第十一传动轮(8491、8492),第六传动带(848)的一端套置在第九传动轮(8473)上,另一端套置在第十传动轮(8491)上,所述的第十一传动轮(8492)与所述的前喂棉装置(85)传动连接,一对摆臂(845)中的其中一个摆臂(845)转动地连接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的一端的辊轴上,而另一个摆臂(845)则转动地连接在第一、第二馈棉帘辊(841、842)的另一端的辊轴上,所述的一对摇臂(846)上各配有一拉簧(8461),拉簧(8461)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的臂架(811)上,而拉簧(8461)的下端固定在摇臂(846)上,摇臂(846)的下端与所述的铺网小车(87)连接;所述的前喂棉装置(85)包括前喂棉帘上辊(851)、前喂棉帘下辊(852)、前喂棉帘(853)、第十二传动轮(854)、第七传动带(855)和前喂棉帘张力辊(856),前喂棉帘上辊(851)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846)的上端的一侧,而前喂棉帘下辊(852)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的下端的一侧,并且与前喂棉帘上辊(851)相对应,前喂棉帘(853)套设在前喂棉帘上、下辊(851、852)上,第十二传动轮(854)固定在前喂棉帘上辊(851)的辊轴一端,第七传动带(855)的一端套设在第十二传动轮(854)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的第十一传动轮(8492)上,前喂棉帘张力辊(856)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846)上,并且位于前喂棉帘(853)内;所述的后喂棉装置(86)包括后喂棉帘上辊(861)、后喂棉帘下辊(862)、后喂棉帘(863)、第四齿轮(864)、第十三传动轮(865)和后喂棉帘张力辊(866),后喂棉帘上辊(861)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846)的上端的另一侧,并且与所述的前喂棉帘上辊(851)相对应,而后喂棉帘下辊(862)枢轴设置在一对摇臂(846)的下端的另一侧,并且与所述的前喂棉帘下辊(852)相对应,后喂棉帘(863)套设在后喂棉帘上、下辊(861、862)上,并且与前喂棉帘(853)相配合,第四齿轮(864)固定在后喂棉帘上辊(861)的辊轴上,并且与所述的第三齿轮(8411)相啮合,第十三传动轮(865)固定在后喂棉帘下辊(862)的辊轴上,并且与所述的铺网小车(87)连接,后喂棉帘张力辊(866)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摇臂(846)上,位于后喂棉帘(863)内,并且与所述的前喂棉帘张力辊(856)相对应;所述的铺网小车(87)包括第七电机(871)、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一对传动带轮轴(873)、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一对铺棉小车本体(876)、第一、第二过渡轮(877a、877b)和第八、第九传动带(878、879),第七电机(871)为正反转电机,安装在所述的铺网机机架(81)上,在第七电机(871)的第七电机轴上固设有一第十四传动轮(8711),一对传动带轮轴(873)中的其中一根传动带轮轴(873)枢轴设置在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的一端,而另一传动带轮轴(873)枢轴设置在一对张力调节座(8741)上,一对张力调节座(8741)设在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的另一端,一对传动带轮轴(873)的两端各固设有一第十五传动轮(8731),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彼此对应地固定在铺网机机架(811)上,一对铺棉小车本体(876)中的其中一个铺棉小车本体(876)滑动地配设在一对铺棉小车导轨(874)中的其中一根铺棉小车导轨(874)上,而另一个铺棉小车本体(876)则滑动地配设在另一根铺棉小车导轨(874)上,第一、第二喂棉辊(872、875)彼此并行地枢轴设置在一对铺棉小车本体(876)上,其中在第一喂棉辊(872)的辊轴的一端固设有一第十六传动轮(8721),而在第二喂棉辊(875)的一端固设有一第十七传动轮(8751),第十六、第十七传动轮(8721、8751)彼此相对应,在所述的一对铺棉小车本体(876)中的其中一个铺棉小车本体(876)上枢轴设置有一第十八传动轮(8763),第一、第二过渡轮(877a、877b)彼此同轴地枢轴设置在所述摇臂(846)的下端的居中部位,所述的第十三传动轮(865)上套设有第十传动带(8651)的一端,而第十传动带(8651)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一过渡轮(877a)上,第八传动带(878)连接在所述的第十六传动轮(8721)、第二过渡轮(877b)和第十七、第十八传动轮(8751、8763)上,第九传动带(879)的一端套置在所述的第十四传动轮(8711)上,另一端套置在枢轴设置于铺棉小车 导轨(874) —端的传动带轮轴(873)上的一对第十五传动轮(8731)中的其中一个第十五 传动轮(8731)上,所述的铺棉小车本体(876)的一端连接有一第十一传动带(8764)的一 端,第十一传动带(8764)的另一端与铺棉小车本体(876)的另一端连接,而第十一传动带 (8764)的中部套置在所述的第十五传动轮(8731)上。
全文摘要
一种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属于汽车内饰件成型机械。包括机架座;一由一组纵向导轨和一组横向导轨构成的轨道总成,设在机架座上,纵、横向导轨垂直交错且构成有补料工位、预压工位、铺网工位和成型工位;设在轨道总成上的配有下模座的三个下模;一组下模工位运动机构,设在机架座上;一组下模工位换向机构,设在机架座上,与纵、横向导轨垂直交错所形成的交错口配合;一对配有上模座的压制上模,设在机架座上,其中一个对应于预压工位的上方、另一个对应于成型工位的上方;一补料机构,设在机架座上,对应于补料工位的上方;一铺网机构,设在机架座上,对应于铺网工位的上方。集合程度高、占地面积小和在线工作人员少;生产效率高,节约能源。
文档编号D04H17/00GK101775708SQ201010108378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4日
发明者姚彩明, 王建忠 申请人:常熟市双龙无纺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