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51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缝纫机的上线和底线通过具有钩部的动刀回拉而拉入定刀方向,使动刀和定刀交错而将线切断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水平旋梭型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和2公开的装置。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在切线时,首先通过使动刀向远离定刀的方向移动, 动刀突出到上线和底线的前方。接着,通过使动刀向定刀的方向返回,上线和底线在被动刀的捕线钩部钩住的状态下回拉至定刀的方向。接着,通过使动刀和定刀交错,切断上线和底线。这里,在缝纫机的切线装置中需要第一、切断线后残留在缝制物的内侧的上线和底线尽可能的短;第二、为了在下一次缝制时没有跳缝而形成可靠的缝迹,在机针侧残留所需量的上线;以及第三、在直至形成第一针迹为止可靠地夹持底线的切断端。专利文献2记载的切线装置为了在切断线后可靠地夹持比上线细的底线,在动刀的下表面的捕线钩部的附近形成捕捉底线用的凹面,并通过该凹面和压板仅可靠地夹持底线。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1983-19838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1985-220096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进行了用于在切断线后仅可靠地夹持底线的研究,但上线和底线紧密地绞缠,难以将双方分开,所以很难获得理想的夹持。例如,若上线和底线在绞缠的状态下被夹持,则在拉出缝制物时,有可能底线被上线拽出。另外,在上线和底线的粗细不同时,若上线和底线绞缠,则即使如专利文献2那样设置底线专用的夹持部,也很难仅夹持底线。另外,在缝纫机的有限的空间中,难以使残留在缝制物上的线的残留长度较短并确保上线的残留长度。例如,如果增加从机针至切断部为止的距离,或增大动刀本身,则能够增加上线的残留长度,但这样一来,机构自身变大,所以其并不被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夹持底线时上线和底线不绞缠,而且能够在小型机构中切断线后在机针侧残留所需量的上线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的一种形态,包括机针,其与缝纫机主轴连动地上下运动;水平旋梭,收纳底线梭芯,并与所述机针协同动作而形成缝迹;定刀,由缝纫机机框支承;动刀,在钩住上线和底线的状态下所述动刀与所述定刀交错,由此与所述定刀协同动作而切断所述上线和底线;钩部,其形成在所述动刀的所述水平旋梭侧的侧面,在所述动刀向所述定刀移动时,钩住所述上线和底线;钩止部,其形成在所述动刀的与所述水平旋梭侧相反侧的侧面,在所述动刀向所述定刀移动时,仅钩住所述上线和底线中的所述上线;以及压板,在所述动刀的、其与所述定刀交错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之间,夹持切断后的所述底线。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通过钩止部将上线和底线分离,所以在夹持底线时上线和底线不绞缠。另外,通过钩止部增加上线的路径长度,所以能够在小型机构中切断线后在机针侧残留所需量的上线。


图1是表示切线装置和其附近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切线装置和其附近的示意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动刀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动刀开始进入上线和底线的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动刀移动到前进方向的最前端位置时的上线以及底线和动刀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切线装置的整体的图,图5B是表示上线、底线以及动刀的关系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动刀捕捉了上线和底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A是表示切线装置的整体的图,图6B是表示上线、底线、动刀以及定刀的关系的放大图。图7是表示切断上线和底线的情形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压板结构的图,图8A是表示动刀、定刀以及压板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8B是其侧视图。图9是表示动刀的下面的、压板的抵接位置和上线以及底线之间的关系的图,并且是从下侧所见的动刀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切断后的上线的长度的图,图IOA是表示动刀上侧的切断后的上线的情形的图,图IOB是表示动刀下侧的切断后的上线的情形的图。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钩止部的结构的图,图IlA是动刀的俯视图,图IlB 是动刀的引导槽附近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钩止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图13A是动刀的俯视图,图1 是动刀的槽附近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整体结构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的切线装置和其附近的示意结构。图1和图2的机构设置在缝纫机的针板的下侧。图1是俯视图,图2是从图1的左侧所见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具备一个水平旋梭的单根机针缝纫机的例子。另外,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有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与水平旋梭2对称地配置的其他的水平旋梭的、众所周知的双根机针缝纫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包括针棒,其与未图示的缝纫机主轴(有时也称为上轴)连结而上下运动;机针40,其设置在针棒下端;水平旋梭1 ;以及底线梭芯2,其被收纳于水平旋梭1。水平旋梭1经由旋梭轴台4沿一垂直轴线可旋转地被支承,与上下运动的机针40 连动地旋转,并与机针40协同动作而形成缝迹。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具有动刀10、定刀20以及压板30作为切线装置。切线装置配置为从上侧开始依序配置定刀20、动刀10以及压板30。切线装置和水平旋梭1安装在块状的旋梭轴台4上。旋梭轴台4被支承为可在图示左右方向上调整,并被固定在构成缝纫机机框的未图示的机座部的规定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缝纫机机框由机座部、从机座部右端侧向上方伸出的柱体部以及从柱体部上端侧与机座部对向地伸出的臂部构成, 侧视时形成“U”字形。动刀10在进行切线动作时,在箭头a方向和箭头b方向上往返移动1次。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箭头a的方向称为前进方向,将箭头b的方向称为后退方向。在切线时,首先,动刀10向前进方向a移动,突出到穿过缝纫机机针落下的落针位置(即,机针上下运动的针孔)Pl和水平旋梭1之间的位置为止。接着,动刀10从该突出位置向后退方向b移动,由此将上线和底线钩在钩部而将其回拉。被回拉的上线和底线通过动刀10的上表面和定刀20交错而被切断。也就是说,上线和底线通过动刀10和定刀20的协同动作而被切断。另外,切断后的底线在动刀10的下表面由压板30夹持。另外,以下详细说明动刀10的详细结构、动刀10和定刀20之间的关系以及动刀 10和压板之间的关系。[2]动刀的结构和动作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刀10的结构。图3是动刀10的俯视图。在动刀10的水平旋梭1侧的侧面形成钩部11。通过众所周知的切线信号而由未图示的电磁线圈驱动,动刀10与未图示的下轴连动而在水平一平面作直线往返移动。钩部11在动刀10向定刀20移动时(即动刀10向后退方向b移动时),钩住上线和底线。定刀20经由旋梭轴台4而固定在缝纫机机框并由其支承。另外,在动刀10的与水平旋梭1侧相反侧的侧面形成钩止部12。钩止部12在动刀10向定刀20移动时(即动刀10向后退方向b移动时),仅钩住上线和底线中的上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钩止部12(也称为第二钩部)为钩形。该钩形由从所述动刀10的与水平旋梭1侧相反侧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1 和使该突出部1 的侧部朝向前进方向缺口出圆弧状所形成的圆弧状凹部12b构成。在动刀10的前端附近形成圆状的刀部13。另外,在钩部11和刀部13之间形成引导槽14,由钩部11钩住的上线和底线经引导槽14引导而引至刀部13。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切线装置的动作。本实施方式的切线装置,主要特征在于设置了钩止部12,因此以与钩止部12有关的动作、作用以及效果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动作为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众所周知的动作,这里省略其说明。使用图4 图7,说明上线和底线的从捕捉到切断。图4是表示动刀10向前进方向a移动时,开始进入上线41 (41a、41b)以及底线42 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动刀10移动至前进方向a的最前端位置(也称为前进位置)后的、上线41以及底线42和动刀10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A是表示切线装置的整体的图,图5B是表示上线41、底线42以及动刀10的关系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动刀10向后退方向b移动而捕捉到上线41和底线42的状态的图。图 6A是表示切线装置的整体的图,图6B是表示上线41、底线42、动刀10以及定刀20的关系的放大图。图7是表示下述情形的图,S卩,动刀10移动至后退方向b的最后端位置(也称为后退位置),定刀20和动刀10的刀部13 (图3)交错,由此上线41和底线42被切断。本实施方式的切线装置如图4所示,机针40从最下位置上升而且设置在水平旋梭 1的线捕捉部3 (参照图5A)捕捉了线41之后,动刀10立即从上线41和底线42向前进方向a突出。由此,通过动刀10,连结到机针40的上线41a和连结到布料的上线41b被整理且线被分开。也就是说,连结到机针40的上线41a被配置到动刀10的下表面侧,另一方面连接到布料的上线41b被配置到动刀10的上表面侧。进而,底线42被配置到动刀10的上表面侧(图5A和图5B)。接着,如图6A所示,动刀10向后退方向b移动,变成捕捉了上线41和底线42的状态后,钩部11钩住上线41和底线42,钩止部12钩住上线41。此时,上线41绕入动刀10 的下面而由钩部11和钩止部12钩住。接着,如图7所示,定刀20和动刀10的刀部13 (图3)交错,由此上线41和底线 42被切断。这里,动刀10的钩止部12 (也称为第二钩部)形成在下述位置,即动刀10在定刀 20的下面移动时,位于动刀的与水平旋梭2相反的一侧且不与定刀20重叠的位置。由此, 仅位于动刀10的刀部13(图3)的位置的一处上线41被切断。图8是用于说明压板30的结构的图。图8A是表示动刀10、定刀20以及压板30 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图8B是其侧视图。图8表示了压板30、用于支承压板30的支承台31 以及将压板30安装到支承台31的螺丝钉32。在支承台31设置向旋梭轴台4突出的支承轴31a。由此,支承台31由旋梭轴台4可转动地支承,在规定位置由未图示的螺丝钉固定。 另外,与动刀10下表面倾斜地安装压板30。由此,压板30的仅前端附近的一部分与动刀 10和下表面抵接。图9是表示动刀10的下面的、压板30的抵接位置和上线41以及底线42之间的关系的图。抵接位置43在图9中表示为面接触,但抵接位置如参照符号W所示也可以为更窄的范围的线接触。图9是从下侧所见的动刀10的图。压板30的抵接位置43选定为仅夹持(grip) 底线42而不夹持上线41的位置。也就是说,压板30仅夹持连接到底线梭芯2的切断后的底线42,压板30不夹持上线41。另外,这样能够由压板30仅夹持底线42是因为设置钩止部12而在动刀10的下面将上线41和底线42分离。反言之,如果没有钩止部12,则在动刀10的下面上线41和底线42绞缠的可能性较高,难以由压板30仅夹持底线42。进而,现有装置通过动刀的钩部11在底线和上线绞缠的状态下拉线。由此,至动刀的钩部11为止的底线的路径不安定,所以需要较大的夹持压或夹持面。其结果,现有装置为了进行夹持而采用薄板和用于对该薄板施力的另外的板件的两段结构的情况较多。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切线装置中仅夹持底线42,使用一个压板30即可,从而在削减部件点数和提高部件的耐用性方面具有效果。[3]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动刀10的收纳了底线梭芯2的水平旋梭1侧的侧面设置用于在动刀10向定刀20移动时(即向后退方向b移动时),钩住上线41和底线42 的钩部11,除此以外,还在动刀10的与水平旋梭1侧相反侧的侧面设置用于在动刀10向定刀20移动时(即向后退方向b移动时),仅钩住上线41和底线42中的上线41的钩止部 12,从而能够在动刀10的下侧分离底线42和上线41。由此,能够在动刀10的下表面中夹持底线4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切断线后在机针40侧残留所需量的上线41。使用图 10说明该情况。图IOA是表示在动刀10的上表面侧的、切断后的上线(连接到机针40的上线)41a的情形的图。图IOB是表示在动刀10的下表面侧的、切断后的上线(连接到机针40的上线)41a的情形的图。另外,图IOB中的假想线Kl表示在没有设置钩止部12时的上线41a的路径。可知与没有设置钩止部12的情况相比,通过设置钩止部12能够将切断后的上线(连接到机针40的上线)41a增加相当于L1+L2的长度。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钩止部12,不增加从机针40至切断部为止的距离或者增大动刀10自身而能够增加缠绕于动刀10的上线的路径长度,所以能够增加切断线后在机针40侧残留的上线 41a。[4]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使钩止部12为钩形的情况,但钩止部的形状并不限于此。钩止部也可以为例如如图11所示,在动刀50的下表面形成的引导槽51。这里,图IlA是动刀50的俯视图,图IlB是动刀50的引导槽51附近的侧视图。引导槽51从钩部11延长到动刀50的与水平旋梭1侧相反侧的侧面为止。在捕捉线时通过该引导槽51 钩住上线41,由此上线41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捕捉状态(路径),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如图12所示,也可以将形成有引导槽61的部件60固定在动刀的下表面。此时,如果经由部件60的长孔62将螺丝钉63旋入动刀的螺孔而进行固定,则能够调整引导槽61的位置。由此,能够根据需要,调整切断线后在机针侧残留的上线的长度。进而,如图13所示,若在钩止部12的附近形成嵌入上线41的槽71,则非常合适。 图13A是动刀的俯视图,图13B是动刀的槽71附近的侧视图。这样一来,即使将定刀20配置为其通过了与钩止部12重叠的位置,也能够避免在钩止部12的附近上线41被切断。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本实施方式的钩形由从动刀的与水平旋梭1侧相反侧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1 和使该突出部1 的侧部朝向前进方向a缺口出圆弧状所形成的圆弧状凹部12b构成。因此, 容易地钩住即捕捉上线42。可以容易地考虑到,凹部的形状为使突出部12a的侧部朝向前进方向a缺口出直线状所形成的形状,或者为组合直线部和曲线部的形状来取代该圆弧形状。进而,也可以容易地考虑到钩止部不形成缺口凹部而仅由突出部构成。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特别适用于使用了同时切断上线和底线的水平旋梭的平缝缝纫机。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包括 机针,其与缝纫机主轴连动地上下运动;水平旋梭,收纳底线梭芯,并与所述机针协同动作而形成缝迹; 定刀,由缝纫机机框支承;动刀,在钩住上线和底线的状态下,所述动刀与所述定刀交错,由此与所述定刀协同动作而切断所述上线和所述底线;钩部,其形成在所述动刀的所述水平旋梭侧的侧面,在所述动刀向所述定刀移动时,钩住所述上线和所述底线;钩止部,其形成在所述动刀的与所述水平旋梭侧相反侧的侧面,在所述动刀向所述定刀移动时,仅钩住所述上线和所述底线中的所述上线;以及压板,在所述动刀的、其与所述定刀交错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之间,夹持切断后的所述底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中,所述钩止部是形成在所述动刀的与所述水平旋梭侧相反侧的侧面的第二钩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钩部和所述定刀配置于所述动刀在所述定刀的下面移动时不重叠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钩部包括从所述动刀的与所述水平旋梭侧相反侧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和使所述突出部的侧部朝向所述动刀的前进方向缺口所形成的凹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其中,所述钩止部是从所述钩部延长至所述动刀的与所述水平旋梭侧相反侧的侧面为止的引导槽。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在动刀(10)的侧面设置用于在动刀10向定刀移动时钩住上线和底线的钩部(11),除此之外,还在动刀(10)的钩部(11)的相反侧的侧面设置了用于在动刀(10)向定刀移动时仅钩住上线和底线中的上线的钩止部(12)。由此,能够在动刀(10)的下表面侧分离底线和上线,所以能够在动刀(10)的下表面仅可靠地夹持底线。另外,能够增加缠绕于动刀(10)的上线的路径长度,所以能够增加切断线后在机机针侧残留的上线。
文档编号D05B65/02GK102296432SQ201010211019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8日
发明者门胁真次郎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