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状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216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网状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织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网状布。
背景技术
目前纺织布市场面料种类繁多,特别是服装和家纺的各种面料,对透气性、吸湿性 能、外观效果等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网状布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能,大多采用针织 工艺织成,但针织布料在生产中一般纱线较细,粗细均勻,对纱线质量要求高,对粗纱线,特 别是麻线,针织工艺较难完成,而机制网布容易作,对纱线要求低,但机织网布很难达到柔 软,厚重等针织网布的效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性好,吸湿、柔软、厚重、立体感强、低密度, 不滑移的机织网状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网状布包括经线和纬线,经 线与纬线相互交织为若干个单元组织结构,且每个单元组结构中设有方孔,其创新点在于 每个单元组织结构的经线包括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第四经线、第五经线和第六 经线,纬线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第四纬线、第五纬线和第六纬线,经线与纬 线交织后其位置如下a、第一经线与纬线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上,落第二纬线下,跨第三纬线上,落 第四纬线下,跨第五纬线上,落第六纬线下;b、第二经线与纬线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之下,跨第四纬 线、第五纬线和第六纬线之上;C、第三经线与纬线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上,落第二纬线下,跨第三纬线上,落 第四纬线下,跨第五纬线上,落第六纬线下;d、第四经线与纬线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之下,跨第二纬线之上,落第三纬线之 下,跨第四纬线之上,落第五纬线之下,跨第六纬线之上;e、第五经线与纬线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第二纬线和第三纬线之上,落第四纬 线、第五纬线和第六纬线之下;f·、第六经线与纬线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之下,跨第二纬线之上,落第三纬线之 下,跨第四纬线之上,落第五纬线之下,跨第六纬线之上;所述经线为三合股棉纱线,纬线为粗麻纱线。所述每个单元组织结构中的方孔其 长方向位于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之间,宽方向位于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之间。采用上述方案织成的网状布,由于经线采用了三合股棉线与纬线采用粗麻纱线, 通过特定的组织设定,使布面有稳定的网状结构,和粒状突起,增加了布料的透气性和吸湿 功能,使此机织布兼具针织布和其它加工方法所形成的独特外观和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了 布面质量,既可作家纺面料,也可作服饰面料,满足人们在服装和家纺等很多领域的面料选
3[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交织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网状布的一个单元组织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
图1、2,一种网状布,包括经线1和纬线2,经线1与纬线2相互交织为若干个 单元组织结构,且每个单元组结构中设有方孔3,每个单元组织结构的经线1包括第一经线
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第五经线1-5和第六经线1_6,纬线2包括 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_5和第六纬线2_6,经 线1与纬线2交织后其位置如下a、第一经线1-1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2_1上,落第二纬线2_2下,跨 第三纬线2-3上,落第四纬线2-4下,跨第五纬线2-5上,落第六纬线2-6下;b、第二经线1-2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2-1、第二纬线2-2和第三纬线
2-3之下,跨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和第六纬线2-6之上;C、第三经线1-3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2-1上,落第二纬线2_2下,跨 第三纬线2-3上,落第四纬线2-4下,跨第五纬线2-5上,落第六纬线2-6下;d、第四经线1-4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2-1之下,跨第二纬线2-2之上, 落第三纬线2-3之下,跨第四纬线2-4之上,落第五纬线2-5之下,跨第六纬线2-6之上;e、第五经线1-5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2_1、第二纬线2_2和第三纬线 2-3之上,落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和第六纬线2-6之下;f、第六经线1-6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2-1之下,跨第二纬线2_2之上, 落第三纬线2-3之下,跨第四纬线2-4之上,落第五纬线2-5之下,跨第六纬线2-6之上;所述经线1为三合股棉纱线,纬线2为粗麻纱线。所述每个单元组织结构中的方 孔3其长方向位于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之间,宽方向位于第三经线1-3和第四经 线1-4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网状布由于采用了上述单元组织的结构所述的第一经线1-1、第三 经线1-3与纬线2的交织规律,和第二经线1-2与纬线2的交织规律的差异,会使第一经线 1-1、第三经线1-3紧紧靠近第二经线1-2,有很好的抗滑移性,也使第二经线1-2呈粒状突 起;所述的第四经线1-4、第六经线1-6与纬线2的交织规律,和第五经线1_5与纬线 2的交织规律的差异,会使第四经线1-4、第六经线1-6紧紧靠近第五经线1-5,有很好的抗 滑移性,也使第五经线1-5呈粒状突起;所述的若按纬纱基准序,叙述亦然,即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将紧紧靠近第 二纬线2-2,有很好的抗滑移性,也使经线第二纬线2-2呈粒状突起;第四纬线2-4、第五纬 线2-5将紧紧靠近第六纬线2-6,有很好的抗滑移性,也使第六纬线2-6呈粒状突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经线三合股棉纱线,纬线为粗麻纱线,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
41-2、第三经线1-3、第四经线1-4、第五经线1-5和第六经线1-6,分别与第一纬线2-1、第二 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和第六纬线2_6交织为一个单元组织 结构,每个单元组结构中设有方孔3,本实用新型的单元组织结构布面有稳定的网状结构, 和粒状突起,增加了布料的透气性和吸湿功能,若干个上述单元组织结构组成整体网状布, 使此机织布兼具针织布所形成的独特外观和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布面质量,既可作家纺 面料,也可作服饰面料,满足人们在服装和家纺等很多领域的面料选用。
权利要求一种网状布,包括经线(1)和纬线(2),经线(1)与纬线(2)相互交织为若干个单元组织结构,且每个单元组结构中设有方孔(3),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元组织结构的经线(1)包括第一经线(1 1)、第二经线(1 2)、第三经线(1 3)、第四经线(1 4)、第五经线(1 5)和第六经线(1 6),纬线(2)包括第一纬线(2 1)、第二纬线(2 2)、第三纬线(2 3)、第四纬线(2 4)、第五纬线(2 5)和第六纬线(2 6),经线(1)与纬线(2)交织后其位置如下a、第一经线(1 1)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2 1)之上,落第二纬线(2 2)之下,跨第三纬线(2 3)之上,落第四纬线(2 4)之下,跨第五纬线(2 5)之上,落第六纬线(2 6)之下;b、第二经线(1 2)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2 1)、第二纬线(2 2)和第三纬线(2 3)之下,跨第四纬线(2 4)、第五纬线(2 5)和第六纬线(2 6)之上;c、第三经线(1 3)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2 1)之上,落第二纬线(2 2)之下,跨第三纬线(2 3)之上,落第四纬线(2 4)之下,跨第五纬线(2 5)之上,落第六纬线(2 6)之下;d、第四经线(1 4)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2 1)之下,跨第二纬线(2 2)之上,落第三纬线(2 3)之下,跨第四纬线(2 4)之上,落第五纬线(2 5)之下,跨第六纬线(2 6)之上;e、第五经线(1 5)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跨第一纬线(2 1)、第二纬线(2 2)和第三纬线(2 3)之上,落第四纬线(2 4)、第五纬线(2 5)和第六纬线(2 6)之下;f、第六经线(1 6)与纬线(2)交织后,位于落第一纬线(2 1)之下,跨第二纬线(2 2)之上,落第三纬线(2 3)之下,跨第四纬线(2 4)之上,落第五纬线(2 5)之下,跨第六纬线(2 6)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1)为三合股棉纱线,纬线(2)为粗麻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单元组织结构中的方孔(3)其长方向位于第三纬线(2-3)和第四纬线(2-4)之间,宽方向位于第三经线(1-3)和第 四经线(1-4)之间。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织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网状布,包括经线和纬线,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为若干个单元组织结构,且每个单元组结构中设有方孔,每个单元组织结构由六根经线与六根纬线相互交织,经线为三合股棉纱线,纬线为粗麻纱线,若干个上述单元组织结构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网状布,其布面有稳定的网状结构,和粒状突起,增加了布料的透气性和吸湿功能,使此机织布兼具针织布所形成的独特外观和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布面质量,既可作家纺面料,也可作服饰面料,满足人们在服装和家纺等很多领域的面料选用。
文档编号D03D9/00GK201695140SQ201020224900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3日
发明者胡德清 申请人:东嘉麻棉(常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