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714103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横机以无缝制方式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在具备隔着齿口相对的至少一对针床的横机上,若跨两针床而使针织纱环绕,则在各针床上分别编织成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越过齿口而连结,作为整体成为筒状。以下,将这种筒状针织物称为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应用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能够以无缝制方式一体地编织以手套及袜子为代表的针织套衫等衣服。还公知如下技术在将作为收容大拇指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大拇指用指袋在编织宽度内接合的状态下,在横机上一体地编织连指手套这样的手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该技术中,将大拇指用指袋用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在与四指主体部用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分离的位置并行形成。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使用两针床,因此2个筒状针织物的编织中使用的织针重复时,难以退避。因此,2个筒状针织物在分离的位置形成后,2个筒状针织物移动以重叠,需要用压圈将重叠的针织物的内侧彼此接合。无缝制方式的筒状针织物也能够不使针织纱环绕,而是反复进行折回编织而形成。若以在从基部到前端的往路上一边依次减少编织宽度一边在编织端部的两端残留接合用的线圈,在从前端到基部的返路上在往路上残留的接合用的线圈之间形成线圈的方式, 依次使编织宽度增加,则也能够形成指袋等筒状针织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幻。以下,将这种针织物称为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但是,一直以来的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为了提高筒长而需要加大筒宽,即使能够适用于袜子的指袋、脚后跟等,也难以适用于手套的指袋。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美国专利第6216494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1211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通过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在分离的位置将编织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在编织后接合的方法,将大拇指用指袋在四指主体部的编织宽度内接合的手套中,在内侧形成基于压圈处理的接合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大拇指用指袋和四指主体部的内侧的边界部的美观变差,延伸也减少而变硬,有损穿着感。大拇指用指袋在编织宽度内接合的手套是比较高档的商品,重视时尚性,若边界部的美观变差,则商品价值下降。因此,这种手套不在横机上一体地编织,而是分开编织大拇指用指袋和作为其他部分的基础针织物,在后工序的缝制作业中接合。基础针织物中,先准备安装大拇指用指袋的端部的孔,通过手工作业编织孔和端部的线圈彼此,将大拇指用指袋安装于基础针织物。这种将基础针织物和手套的指尖等组合而成的筒状针织物,即使能够在横机上一体地编织,也难以使接合部分的美观良好。另一方面,利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编织方法形成的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因此比较容易在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中途添加。但是,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中,为了提高作为筒状针织物的深度的筒长,需要加大在基端的筒宽。这是由于,在使筒宽为一定而增大筒长的部分上,不能将往路侧的针织物和返路侧的针织物连结,孔打开,有损外观。而且,在现有的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中,不能提高筒长并且加大筒宽。因此,即使能够适用于袜子的指袋等,也存在如下情况形成手套的指袋等时美观较差,不能使筒宽为一定而提高筒长,难以贴合在人体上立体地鼓起的部位寸。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横机以无缝制方式进行编织,且无损外观而容易配合穿用部位的立体形状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本发明提供通过横机以无缝制方式编织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通过重复进行线圈横列方向的往返编织的折回编织而沿纵行方向连续编织的针织物的中间设置折回部,在折回部折回的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相对,一侧的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对的另一侧的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端部的连结部分通过由移圈所形成的重叠线圈形成。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成为同径的筒的部分,其中,在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的连结部分上,在各针织物上相邻的区域上3个线圈横列以上的线圈以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方式排列。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纵行方向的端部的一部分与其他针织物相连,在该其他针织物和该端部的一部分的边界部上,线圈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之间的连结部分上具有作为拼条的针织物。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具有线圈横列数或对应的线圈横列的线圈数中的至少一方不同的形状。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的连结,在手套或袜子形成收容指的指袋。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的连结在袜子上形成收容脚的脚后跟的脚后跟部。而且,本发明提供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使线圈移动的功能的横机, 使通过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的往返编织的重复而形成线圈列的折回针织物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的中途折回,使去往折返点的往路侧的针织物和从折返点返回的返路侧的针织物相对,使往路侧的针织物和返路侧的针织物在相对的编织宽度的端部连结,重复进行如下处理而编织往路侧的针织物使连结用的线圈以钩挂在与钩挂添加于已经编织的线圈列的端部的连结用的线圈的织针不同的织针的方式,伴随线圈列的移动,添加于线圈列的端部而钩挂于织针,重复进行如下处理而编织返路侧的针织物编织与连结用的线圈添加在端部的往路侧的针织物的线圈列预先建立对应的线圈列时,通过移圈使端部重叠于该连结用的线圈而连结,并且使编织往路侧的针织物时的移动返回。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在编织作为基础针织物的其他针织物的中途,在停止该基础针织物的编织的状态下开始编织,作为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上的线圈列的移动向如下方向进行向基础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外部远离的方向。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添加加厚的针织物直至编织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和所述返路侧的针织物而进行连结为止。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或所述返路侧的针织物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对于编织的线圈列进行放针或收针的成型编织而编织。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通过折回部折回的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相对,线圈横列方向的端部通过由移圈所形成的重叠线圈连结而形成筒状针织物。各针织物通过分别重复进行线圈横列方向的往返编织的折回编织而形成,因此仅在横机的前后的针床的一方上也能够通过无缝制方式而编织,在使用两方的针床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中途添加的情况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添加的筒状针织物不仅是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即使提高筒长也不需要扩大筒宽,因此能够不牺牲美观而对添加的部分的边界部赋予厚度, 也能够容易地符合立体的穿用部位的形状。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如下的作为同径的筒的部分3个线圈横列以上连续, 编织宽度为一定,在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的连结部分上不开出孔而美观良好。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筒状针织物和其他针织物相连的边界部而线圈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因此能够改善边界部的美观,还能够改善对穿用部位的贴合性。另外根据本发明,在筒状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间的连结部分具有作为拼条的针织物,因此在向存在移动、鼓起的部位等的穿用时,能够具有厚度而提供宽裕。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隔着筒状针织物的折回部的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具有线圈横列数或对应的线圈横列的线圈数中的至少一方不同的形状,因此在向关节部分等的穿用时,能够得到与弯曲方向一致而提供鼓起等的立体的形状。另外根据本发明,在手套或袜子中,能够形成美观、在收容指(趾)时穿着感良好的指袋。另外根据本发明,将袜子的脚后跟作为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能够筒长深且美观良好地形成。而且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具备使线圈移动的功能的横机,能够使通过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的往返编织的重复而编织的折回针织物在纵行方向的中途折回而将端部连结,作为筒状针织物而编织。在往路侧的针织物的编织中,在端部包含添加连结用的线圈的线圈列。以连结用的线圈钩挂于不同的织针的方式,使编织的线圈列的位置移动。在返路侧的针织物中,使预先建立对应的线圈列的端的线圈通过移圈而与往路侧的连结用的线圈重叠而连结,使在往路侧的移动返回,因此能够形成整体上为筒状的针织物。这样形成的筒状针织物,在前后具备针床的横机上,仅使用一侧的针床也能够编织,能够通过无缝制方式使向其他针织物相连的边界部的美观也良好。另外,在边界部上不需要进行基于压圈处理等的筒状针织物彼此的接合,因此能够使编织时间缩短。
另外根据本发明,使用于停止编织的基础针织物分离的方向上的、未使用于线圈的钩挂的织针,进行伴随线圈的移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关于向齿口下方的降低等,能够以难以受到钩挂中的基础针织物的影响的状态,编织筒状针织物。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添加增加了拼条等的厚度的针织物而进行隔着折回部的往路侧的针织物和返路侧的针织物的连结,因此能够具有宽裕地编织筒状针织物。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成型编织编织隔着折回部的往路侧的针织物和返路侧的针织物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以美观良好的状态得到与穿用的部位一致的立体的形状。


图1是概略地表示在横机上编织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手套1的步骤的简化后的俯视图。图2是概略地表示在横机上编织图1的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步骤的编织图。图3是概略地表示在横机上从图1的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折回形成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步骤的编织图。图4是概略地表示在横机上编织图1的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步骤的编织图。图5是表示在图1的手套1中将大拇指用指袋11向手腕部15侧打开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在比较线圈的状态下表示作为图1的手套1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指袋 2和作为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筒状针织物的大拇指用指袋11的局部俯视图。图7是简化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针织物21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图8是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袜子31与现有的袜子33进行比较而表示的俯视图。图9是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袜子41的一部分与实施例3的袜子31进行比较而表示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编织图9(a)的袜子41的步骤的中途的针织物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图10的编织步骤的一部分的编织图。图12是表示图9 (a)的袜子41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13是简化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手套51的一部分的编织状态的图。图14是表示图13的编织步骤的一部分的编织图。图15是表示图13的手套51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6是简化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手套61的一部分的编织状态的图。图17是将图16的手套61的编织步骤与作为实施例1的手套1进行比较而表示的图。图18是表示关于图16的手套61的大拇指袋62的编织状态的工序图。图19是表示图16的手套61的整体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即使将图1所示的手套1的大拇指用指袋11添加到作为基础针织物的掌侧,也能够作为边界部无损美观的筒状针织物而在横机上一体地编织。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例中,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而表示,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1图1简化表示在横机上一体地编织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手套1的概略步骤。 横机使用至少具备一对隔着齿口而相对的针床,且还具有针床间的移圈、使针床相互错开的横移的功能的横机。手套1的编织以从下方的指袋2、3、4、5向四指主体部6的方式向上方进行。图1 (a)表示编织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后的状态。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将四指主体部6和后述的五指主体部14作为基础针织物,在掌的编织宽度内作为折回针织物而编织。分别收容除了大拇指的其他四根指的指袋2、3、4、5和四指主体部6作为使针织纱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环绕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而编织。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与四指主体部 6的端部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反复往返而编织。在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 中,在中间编织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具有多个线圈的线圈列,以与线圈列的两侧连接的方式, 分别添加作为接合用的线圈的挂圈8、9。挂圈8、9也可以是通过放针形成的线圈。以钩挂添加的挂圈8、9的织针不同的方式,使线圈列的位置朝向从四指主体部6的端部离开的一侧偏移。与线圈列的两侧连接的挂圈8、9或线圈的形成可以在钩挂线圈列的针床或不钩挂线圈列的针床的任一侧,但因过渡纱的关系,优选处于附近。图1 (b)表示从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前端以折回的方式编织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状态。但是如后所述,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编织推进时,在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编织中向图的左侧移动的线圈列返回到图的右侧。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各线圈横列,反复进行如下处理以将在相对的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各线圈横列上形成于线圈列的两侧而钩挂于织针的挂圈8、9之间连结的方式形成线圈列,使形成的方向在每个线圈横列反转而往返。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和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各折回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两侧分别将线圈重叠而连结,作为整体形成筒状针织物。图1 (c)表示在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和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形成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大拇指用指袋11后编织的部分。大拇指用指袋11和基础针织物的边界成为外侧边界部12和内侧边界部13。在内侧边界部13上,在四指主体部6和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 沿纵行方向线圈连续。从外侧边界部12开始,以在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纵行方向上线圈连续的方式,使针织纱沿线圈横列方向环绕而将五指主体部14和手腕部15编织为筒状,作为手套1完成。在内侧边界部13,不需要进行压圈处理等,因此能够使美观良好,也能够缩短编织时间。图2、图3和图4表示使用横机编织图1的大拇指用指袋11时的更详细的步骤的一例。各图中,B和F分别表示后针床和前针床。方格表示各个织针。方格为空白的情况表示为空针。方格内的黑圆圈表示新形成的线圈。方格内的白圆圈表示钩挂于织针的线圈。 方格内的V符号对于空针表示挂圈,对于钩挂线圈的织针表示集圈。新形成的挂圈或集圈以粗线表示V符号。V符号的方向表示前针床F和后针床B成为逆方向。方格内的双层圆圈表示重叠线圈。方格内的箭头表示移圈。右侧的箭头表示编织线圈横列的线圈的方向。 此外,使用的织针的根数及编织的线圈横列数是方便说明的数量,实际上编织针织物时,一般使用更大的数量。另外,从前后针床的左侧朝向右侧编织从小指用的指袋5到食指用的指袋2,在后针床B编织掌侧,在前针床F编织手背侧,大拇指用指袋11是主要使用后针床 B的织针编织的例子。图2表示编织图1的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步骤。aO线圈横列表示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四指主体部6作为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状态。织针基本上在抽针的状态下使用。al线圈横列表示通过向右方向的给纱在后针床B形成四指主体部6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列,最后在前针床F的编织宽度的右端形成挂圈的状态。a2线圈横列表示通过向al线圈横列的反方向的左方向的给纱,在后针床B的右侧3根织针上形成作为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第1线圈横列的线圈列的状态。相对于第1线圈横列的线圈列,作为右侧的挂圈在al线圈横列先形成。a3线圈横列中,表示使在后针床B的右侧3根织针上形成的线圈移圈到前针床F的空针的状态。a4线圈横列中,表示进行使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向左侧错开2根织针的横移,使在a3线圈横列中移圈的线圈利用移圈从前针床F返回到后针床B 的状态。在从a3线圈横列到a4线圈横列中,在后针床B的右侧3根织针上形成的线圈列以2根织针的量向右侧移动。在移动的线圈列和未进行移动的线圈列之间产生空针。在a5 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的偏移返回,通过向右方向的给纱,利用空针,形成挂圈。与在左侧的挂圈的形成接续,编织作为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第2线圈横列的线圈列。在作为第2线圈横列的线圈列的右侧在前针床F形成挂圈。该挂圈在比成为al线圈横列中第1线圈横列的右侧的方式形成的挂圈靠右侧的空针上形成。a6线圈横列中,通过向a5线圈横列的反方向的左方向的给纱形成作为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第3线圈横列的线圈列。a7线圈横列中,使在a6线圈横列中形成的线圈从后针床B移圈到前针床F。a8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以2根织针的量向左侧偏移,使在a7线圈横列中移圈的线圈从前针床F返回到后针床B,产生空针。a9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的偏移返回,利用空针,形成挂圈。与挂圈接续,形成作为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第4线圈横列的线圈的列,在右侧在前针床F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以上的步骤中,通过a2线圈横列、a5线圈横列、a6线圈横列和a9线圈横列形成的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线圈的列,编织宽度为一定,与连结部相邻的线圈成为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的4个线圈横列的针织物。在现有的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中,使编织宽度为一定时,不能设置使连结用的线圈连续的多个线圈横列,将同一编织宽度的线圈列编织3个线圈横列以上时,在连结部分上开孔。此外,实施例1中,在后针床B进行线圈列的编织,左侧在后针床B上形成连结用的两侧的线圈,右侧在前针床F上形成连结用的两侧的线圈。形成各连结用的线圈的织针隔着齿口相对的针床的织针也成为空针,因此也可以在该空针上形成连结用的线圈。而且,也可以在与线圈列相同的针床上相邻的空针上形成连结用的线圈后,进行移圈。图3表示图1 (b)所示的从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向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折回时利用不使线圈列移动的折回编织在大拇指用指袋11的指尖形成弧形的编织步骤。bO线圈横列表示如下状态重复进行图2的步骤,对于在后针床B的右侧的3根织针上形成的线圈列,分别利用不同的织针,使作为左侧的挂圈在后针床B上钩挂5个,使作为右侧的挂圈在前针床F上钩挂5个。若在此处折回,则能够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以3个线圈的筒宽、在纵行方向上以5个线圈的筒长,形成具有一定的直径的筒状针织物。若变更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列的线圈数,则能够调整筒宽,若变更挂圈的数量,则能够调整筒长。bl线圈横列中,在后针床B在右侧的3根织针上形成线圈。1^2线圈横列中,对在 bl线圈横列形成的线圈中的左侧的线圈进行集圈编织,在其他2根织针上形成线圈。b3线圈横列中,对在2根织针中的右侧钩挂的线圈进行集圈编织。b4线圈横列中,在3根织针上形成线圈。在3根织针中的左右的织针上,将线圈形成为基于集圈编织的重叠线圈,返回到1个线圈的通常的线圈。这样,添加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使中央部的线圈增多,而使两端的线圈减少的方法,一般为了形成指尖的弧形而进行。图4表示一边编织图1的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 —边使大拇指用指袋11形成为筒状的步骤。cl线圈横列中,使钩挂于后针床B的右侧的3根织针的线圈移圈到前针床F。 c2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向右侧偏移2个织针,使在cl线圈横列中移圈的线圈从前针床F返回到后针床B,使挂圈的列的右端和线圈的列的左端重叠。c3线圈横列中,返回到使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向左侧偏移1个织针的状态,使钩挂于前针床F的挂圈的列的右端向后针床B移圈,与线圈的列的右端重叠。c4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的相对于前针床F的偏移返回,在后针床的右侧的3根织针上形成线圈。通过该编织,折回的最初的线圈列连结。即,通过由移圈所形成的重叠线圈形成连结部分。在该线圈列的两侧,成为各4个挂圈残留的状态。c5线圈横列、c6线圈横列、c7线圈横列、和c8线圈横列中,分别与cl线圈横列、 c2线圈横列、c3线圈横列、和c4线圈横列相同,进行线圈和挂圈的重叠、新线圈的形成。在该线圈列的两侧,成为各3个挂圈残留的状态。以下,c9线圈横列、clO线圈横列、和cll线圈横列分别进行与cl线圈横列、c2线圈横列、和c3线圈横列相同的动作,在后针床B以使在右侧的3根织针上形成线圈的位置向左侧返回的方式移动,同时利用线圈列将在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形成的挂圈8、9之间连结。最终,如作为cl2线圈横列所示,形成线圈列的 3根织针的位置返回到aO线圈横列的后针床B的编织宽度内。如上所述,关于大拇指用指袋11,以将线圈列的编织、挂圈、移圈组合,使线圈列移动而在两侧形成挂圈的方式,使线圈横列方向往返而编织往路侧。在前端即使在折回的返路侧也使线圈横列方向往返,并同时通过移圈形成重叠线圈而将挂圈之间连结,使移动的线圈列返回,从前端侧顺次形成筒状的针织物。图5表示在图1的手套1中使大拇指用指袋11向手腕部15侧打开的状态。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以在纵行方向上线圈与四指主体部6连续的方式编织,因此能够使内侧边界部13的美观良好。图6中使图1的手套1的大拇指用指袋11的前端附近的线圈构造与食指用的指袋2的前端附近并列而表示。指袋2中,以与前端的起口部加接续而使线圈横列2c环绕的方式编织,纵行2w从起口部加朝向指袋2的基端侧。大拇指用指袋11上,从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向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方向,纵行Ilw折回而连续。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和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线圈横列7c、IOc以利用挂圈8连结的方式往返。在利用挂圈8连结的边界部分的两侧,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和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的针织物成为3个线圈横列以上的线圈在纵行方向Ilw上分别连续的同直径的筒状针织物。实施例2图7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带口袋的针织物21的概略构成。带口袋的针织物21中,在基础针织物22使针织纱沿线圈横列方向环绕而编织成筒状的中途,添加适用本发明的口袋23的筒状针织物。图7(a)中,在双点划线上加上箭头表示编织带口袋的针织物21时的纵行的方向。 基础针织物22的前半侧2 如纵行方向22aw所示,从图中的下方向上方编织成筒状。达到添加口袋23的位置时,停止基础针织物22的编织,将口袋23编织成筒状。口袋23以使往路侧23a和返路侧2 如纵行方向23aw、23lm所示在前端折回的方式进行编织。在往路侧 23a,以在线圈横列方向的两端残留挂圈的方式使线圈列移动而编织,在返路侧23b,以连结挂圈的方式,使移动的线圈列返回而编织。口袋23的编织结束时,沿纵行方向22W使针织纱环绕而使基础针织物22的后半侧22b编织成筒状。此外,在基础针织物2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中间编织口袋23那样的筒状针织物时, 优选使针床的一侧为空针。为此,使基础针织物22从在线圈横列方向的一侧钩挂的织针转入与线圈相对的针床,使形成口袋23的线圈列向端部移动即可,根据需要在口袋23的形成后返回即可。图7(b)表示将口袋23压入基础针织物22的内侧的状态。在基础针织物22和口袋23的外侧边界部M上,虽然添加了作为装饰的花纹组织,线圈也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在内侧边界部25也同样,成为线圈沿纵行方向连续的状态。此外,作为基础针织物22虽然简单地示出通过环绕编织形成为筒状的针织物的例子,但对于在横机上一体地形成的、穿着于上半身或下半身、或全身的衣服也能够同样地适用本发明。另外,在以将作为这种衣服的衣片编织的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不是筒状的针织物作为基础针织物,添加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适用本发明。实施例3图8将(a)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袜子31与(b)的现有的袜子33进行比较而表示。袜子31、33分别具备脚后跟32、34。脚后跟32、34在对作为基础针织物的袜子31、 33从脚尖侧31a向脚踝侧31b作为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进行编织的中途进行编织。适用本发明的脚后跟32包括编织宽度恒定部分32a。由于伴随线圈列的移动,因此即使对编织宽度恒定部分3 使用折回编织,也能够作为筒状针织物编织。编织宽度减少部分32b在编织了筒宽恒定部分32a的往路侧的针织物的状态下,能够作为不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现有的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进行编织。筒宽恒定部分32a的返路侧在筒宽减少部分32b的编织后以在往路侧使移动的线圈列返回的方式进行编织。脚后跟34将整体作为现有的折回编织筒状针织物进行编织。作为脚后跟32、34设需要的筒长为A时,在脚后跟32,在筒宽恒定部分3 编织筒长A中的B,因此,使脚后跟32的前端的筒宽Ca变宽,在脚后跟部能够得到宽裕的空间。 在脚后跟33,在筒长A的整体上减少编织宽度并同时进行折回编织,因此脚后跟34的前端的筒宽Cb变窄。实施例4图9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袜子41的一部分与实施例3的袜子31进行比较而表示。(a)所示的袜子41在(b)所示的袜子31的脚后跟32添加了拼条42。即,在将脚后跟32作为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筒状针织物进行编织的中途到连结为止织入作为拼条42 的线圈,在将筒状针织物的往路侧和返路侧连结的部分上,介有拼条42。
图10表示在编织图9 (a)的袜子41的步骤的中途的针织物的状态。拼条42能够在往路侧和返路侧编织脚后跟32并通过同时进行而分为多个部分42a、42b、42c、42d进行编织。编织拼条42的部分42a、42b、42c、42d时,进行环绕编织,还形成作为脚后跟32的针织物,并且还形成脚背侧的针织物的一部分。另外,也能够编织脚后跟32的往路侧后集中编织拼条42的整体,接着编织脚后跟32的返路侧。拼条42的形状能够自由调整为三角形、 四边形等。图11将按照图10的编织步骤的一部分作为编织图表示。作为编织图,基本上与图2、图3和图4同样地表示,但织针的数量不同。另外,对与连结有关的织针施加右上的斜线而表示,对形成拼条的织针施加右下的斜线而表示。而且,对与连结、拼条有关的织针的位置,在左侧标注a j的标号而表示,在右侧标注q ζ的标号而表示。袜子41中,在作为使用横机的前后的针床的双方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编织脚尖侧31a的中途,作为在纵行方向上与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列的整体分别连续的筒状针织物而编织脚后跟42。在使用钩挂脚尖侧31a的脚掌的针织物的后针床B的编织宽度的整体而编织脚后跟42的筒宽部分这一点上,与使用编织宽度的一部分的实施例1的大拇指用指袋11不同。这样除了不同的点,能够从该与关于脚尖侧31a的图2的aO线圈横列同样的状态开始,反复进行向端部的挂圈的形成和线圈的移动,在后针床B编织脚后跟32的往路侧而到达dl线圈横列。dl线圈横列成为如下状态在前针床F的位置g、i的织针上钩挂作为左侧的连结用的挂圈,在后针床B的位置χ、ζ的织针上钩挂作为右侧的连结用的挂圈。在下一个d2线圈横列中,在前针床F进行右方向的给纱,在位置g、i的织针上形成作为拼条42的部分42a的一部分的线圈。在位置j的右侧的织针上,形成作为脚后跟32 的往路侧的线圈列。在随后的d3线圈横列中,在后针床B上进行左方向的给纱,在位置ζ、 X的织针上形成拼条42的部分42a的线圈。在随后的d4线圈横列中,在后针床B上进行右方向的给纱,在位置X的织针上进行集圈,在位置Z的织针上形成拼条42的部分42a的线圈。在随后的d5线圈横列中,在前针床F上进行左方向的给纱,包括位置i、g的织针,形成脚后跟32的往路侧的线圈列和拼条42的部分42a的线圈。在随后的d6线圈横列中,在后针床B上进行右方向的给纱,在位置g的织针上形成作为左侧的连结用的挂圈,在从位置h 到位置ν的织针上编织脚后跟32的往路侧的线圈列。通过以上的从d2线圈横列到d6线圈横列所示的步骤,能够向左右以2个线圈编织图10所示的拼条42的部分4 到2个线圈横列为止。以下,如果同样地将拼条42的部分42b例如向左右以4个线圈编织2个线圈横列,则能够编织包括三角形的拼条42的往路侧的脚后跟32的往路侧。在部分42a、42b上,虽然使线圈的数量不同,为2个线圈和4个线圈,但若为相同数量,则能够形成四边形的拼条。d7线圈横列表示通过左方向的向后针床B的给纱,编织直到图10所示的脚后跟 32的往路侧的最终线圈横列为止的状态。在随后的线圈横列中,折回,通过右方向的向后针床B的给纱,编织脚后跟32的返路侧的最初线圈横列。d8线圈横列中,在位置q的左侧,使钩挂于后针床B的线圈向右侧移动2个间距,在位置r的织针上形成重叠线圈,将线圈列的左端与往路侧连结。从后针床B暂时向前针床F移圈,使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向左偏移2个间距,使移圈到前针床F的线圈再次移圈到后针床B而返回,由此进行线圈的移动。钩挂于前针床F的位置a的织针的挂圈,与钩挂于后针床B的位置d的织针的线圈重叠,将线圈列的右端与往路侧连结。后针床B相对于前针床F向右返回2个间距。不伴随给纱而使三角座滑架行进多个线圈横列,从而进行这种线圈的移动。在d9线圈横列中,通过右方向的向后针床B的给纱,形成脚后跟32的返路侧的线圈列,并且在右侧的位置t、V、X、Z的织针上形成作为拼条42的部分42c的1个线圈横列的4个线圈的线圈列。在dlO线圈横列中,通过左方向的向前针床F的给纱,形成脚后跟32 的返路侧的线圈列,并且在左侧的位置i、g、e、c的织针上形成作为拼条42的部分42c的1 个线圈横列的4个线圈的线圈列。在dll线圈横列中,与d8线圈横列同样,进行脚后跟32 的返路侧的线圈列的移动引起的位置t、f的织针上的连结。以下,同样地,伴随线圈列的移动引起的返回、端部上的连结并同时进行脚后跟32的返路侧的编织、拼条42的部分42c、 42d的编织,能够进行使拼条42介于连结部的脚后跟32的编织。图12表示图9(a)的袜子41的整体的构成。以将作为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编织的脚尖侧31a作为基础针织物,并添加作为筒状针织物编织的脚后跟32的方式形成,在连结部分介有拼条42,形成作为基础针织物的残余的脚踝侧31b。能够得到与脚的立体形状相适合的袜子41。此外,在脚后跟32等上,也能够不关于编织宽度的中心线对称,而左右不对称地编织。在编织后的脚后跟32上,拼缝线的角度、深度从左右对称的状态变化,能够更好地适合于左右不对称的脚的形状。实施例5图13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手套51的一部分的编织状态简化表示。实施例5 中,在实施例1的手套1中取代在编织从四指主体部6到五指主体部14的中途添加的大拇指袋11,添加大拇指袋52。大拇指袋52与往路侧5 和返路侧52b —起编织放针部52c。 放针部52c例如添加到往路侧52a,在为了形成筒状针织物而折回的前后,能够对纵行方向
的线圈数量设置差。图14将图13的编织步骤的一部分基本上与图11同样地表示。但是,在图13中, 虽然表示将放针部52c在往路侧5 之后集中添加的状态,但在编织步骤中,放针部52c以分散而插入往路侧52a的编织中途的形式编织。直到el线圈横列,伴随线圈列的移动,在端部残留连结用的挂圈并同时进行大拇指袋52的往路侧5 的编织。从el线圈横列到e4 线圈横列,通过向后针床B的折回给纱,在位置f、ν之间的织针上形成放针部52c的线圈列。但是,放针部52c的线圈列不与返路侧52b的端部连结,因此向左侧的端部的位置f、 h及右侧的端部的位置ν的织针不一定每次形成线圈,进行集圈等,在作为筒状针织物的折回的前后,在连结部上不开出孔。从e5线圈横列到e7线圈横列,表示一边使线圈列移动而在端部残留连结用的挂圈一边编织往路侧5 的步骤的一部分。从线圈横列e8到线圈横列ell,表示使移动返回, 将端部与往路侧5 连结而编织返路侧的线圈列的步骤的一部分。图15表示图13的手套51的一部分。大拇指袋52在作为筒状针织物折回的前后以与四指主体部6连续的往路侧的纵行方向的线圈数比与五指主体部14连续的返路侧的纵行方向的线圈数多的方式编织,因此能够适合于大拇指的立体的形状。实施例6
图16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手套61的一部分的编织状态简化表示。作为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筒状针织物编织手套61的主体部等的从基础针织物61a、61b到大拇指袋62时,也能够在横机上适用周知的各种成型编织。S卩,能够如(a)所示,在往路侧减少编织宽度而在返路侧增加编织宽度,或如(b)所示,在往路侧增加编织宽度而在返路侧减少编织宽度。而且也能够在中途使编织宽度增减。若在从编织宽度的端部分离的内侧进行基于编织宽度的增减的成型的处理,则编织宽度的端部的线圈能够在纵行方向上连续。(b)所示的基于增加和减少的成型,虽然不一定适于指袋,但能够利用于实施例2的带口袋的针织物21的口袋23、覆盖人体膨胀的部位的情况等。图17将图16的手套61的编织步骤与作为实施例1的手套1进行比较而表示。 (a)所示的手套61中,从作为四指主体部的基础针织物61a编织大拇指袋62的往路侧62a、 62b,折回而编织返路侧62c、62d。虽然往路侧6 和返路侧62d在筒宽恒定的状态下编织, 但是在往路侧62b和返路侧62c,通过成型编织分别进行收针和放针。在(b)所示的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和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不进行成型编织。另外,在(a)所示的手套61中,将收容除了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指的指袋72、73、74、 75作为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筒状针织物,例如从无名指用的指袋74的基端依次编织后,将三指主体部作为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编织,编织小指用的指袋75而与四指主体部76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接续。在最初的指袋74的编织时,进行针织纱的入纱,因此虽然产生端纱74a,但其他指袋、主体部与之前编织的部分的端部接续而起口进行编织,因此能够不另外产生端纱而编织基础针织物61a。(b)所示的手套1中,将各指袋2、3、4、5分别作为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编织时,进行在前端的入纱和在基端的出纱,因此产生端纱h,2b ;3a, 3b ;4a, 4b ;5a, 5b,需要进行该适当的处理。另外,在手套1中,作为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指袋2、3、4、5彼此、与四指主体部 6的连结部分的指股的部分上宽裕不足。(a)所示的手套61中,在指股的部分上线圈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因此在相邻的各指间形成厚度77,能够具有宽裕而提高穿着感。另外,在作为五指主体部的基础针织物61b中,在大拇指袋62的返路侧62d在纵行方向上使线圈接续的部分6 依次收针而成型,能够与掌部分64b —致,而适合于手的立体形状。图18将关于图17的手套61的指袋的伴随成型编织的编织状态作为工序图表示。 线圈的数量、线圈横列的数量是为了便于说明的数量,在实际的针织物的编织中,可根据需要而改变。在f0线圈横列中,将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作为基础针织物,在前针床F和后针床B上分别以抽针状态各钩挂8个线圈。在各针床上与钩挂线圈的织针相对的织针为空针。 以下,线圈的移动等的间距将2个织针作为1个间距进行说明。在fl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的8个线圈的左侧的6个线圈向左靠近1个间距后,向左方向给纱,并同时在成为空针的织针上形成挂圈,在挂圈的左侧的6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2线圈横列中,向右方向给纱,在前针床F的左侧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后针床 B的6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3线圈横列中,使在f2线圈横列中新形成的6个线圈中的右侧3个线圈向左靠近1个间距,使左端的线圈不靠近而与残留的左侧3个线圈的右端的线圈重叠而减少1 个线圈。进而向左方向给纱,使右侧3个线圈向左靠近而在产生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挂圈的左侧的5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4线圈横列中,向右方向给纱,在前针床F的左侧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后针床B的5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5线圈横列中,使在f4线圈横列中新形成的5个线圈整体上向左靠近1个间距后,向左方向给纱,并同时在作为空针的织针上形成挂圈,在挂圈的左侧的5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6线圈横列中,使在f 5线圈横列中新形成的5个线圈中的左侧3个线圈向右靠近1个间距,使右端的线圈不靠近而残余的右侧2个线圈的左端的线圈重叠而减少1个线圈。进而向右方向给纱,在前针床F的左侧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后针床B的4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7线圈横列中,使在f6线圈横列中新形成的4个线圈整体上向左靠近1个间距后,向左方向给纱,并同时在成为空针的织针上形成挂圈,在挂圈的左侧的4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8线圈横列中,向右方向给纱,在前针床F的左侧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后针床B的4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8线圈横列中,结束往路侧的编织。从f9线圈横列开始编织从折返点返回的返路侧。通过移圈使在f8线圈横列中在前针床F的左侧形成的挂圈与后针床B的4个线圈中的左端重叠而连结后,向左方向给纱, 在后针床B的4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lO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的4个线圈中的右侧的2个线圈向右靠近1个间距,向右方向给纱,在左侧的2个线圈和右侧的2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左侧的2个线圈和右侧的2个线圈之间成为空针。在左侧的2个线圈中的右端,进行放针,使增加的线圈向相邻的空针移动。这样,在左侧增加1个线圈。在fll线圈横列中,通过移圈使在f6线圈横列中在前针床F的左侧形成的挂圈与后针床B的5个线圈中的左端重叠以后,向左方向给纱,在后针床B的5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Π2线圈横列中,使5个线圈整体上向右靠近1个间距。5个线圈中的右端与在f5 线圈横列中形成的挂圈重叠而连结。接着向右方向给纱,在5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fl3线圈横列中,使后针床B的5个线圈中的左侧的2个线圈向左移动1个间距,在左端的线圈上使在f4线圈横列中形成的挂圈重叠而连结。接着向左方向给纱,在左侧的2个线圈和右侧的3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左侧的2个线圈和右侧的3个线圈之间成为空针。在右侧的3个线圈中的左端,进行放针,使增加的线圈向相邻的空针移动。这样, 在右侧增加1个线圈。在Π4线圈横列中,使6个线圈整体上向右靠近1个间距。6个线圈中的右端与在f3线圈横列中形成的挂圈重叠而连结。接着向右方向给纱,在6个线圈上形成新线圈。在Π5线圈横列以后,通过从给纱器80给纱的针织纱81使筒状针织物的编织继续。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成型编织,在f3线圈横列和f6线圈横列进行收针,在flO 线圈横列和Π3线圈横列进行放针。图19表示图16的手套61的整体的构成。将大拇指袋62、其他指袋72、73、74、75 作为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筒状针织物,以包括成型编织的方式进行编织,由此能够使手套 61适合于手的立体的形状。另外,基于成型编织的编织宽度的增减在从编织宽度的端部分离的内侧进行,因此在大拇指袋62及其他指袋72、73、74、75中,在与往路侧的针织物和返路侧的针织物的连结部相邻的区域,能够使线圈在纵行方向上分别连续而排列。另外,用于改变编织宽度的线圈的收针、放针也可以在指袋的端部附近进行。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除了在实施例1、实施例5、实施例6中说明的手套1、51、61、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带口袋的针织物21、实施例3、在实施例4中说明的袜子31、41以外还能够适用于各种各样的针织物。例如如果是通过图7的基础针织物22覆盖头部的帽子,则能够设置两个相当于口袋23的部分,并覆盖耳朵。另外,口袋23等筒状针织物也能够不在基础针织物22 的纵行方向的中途而在始端或终端形成。适用本发明的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筒状针织物,筒宽及筒长是任意的,也能够自由设定连接位置、数量。另外,各实施例中,虽然在具有一对针床的两针床的横机上进行抽针编织,但如果使用四针床的横机、或虽然为两针床横机但能够对织针进行基于导针片的退圈的复合针,则也能够进行密针编织。标号说明
1,51,61 手套
7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
8、9挂圈
10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
11,52,62大拇指用指袋
12,24外侧接合部
13,25内侧接合部
21带口袋的针织物
22,71a,71b基础针织物
23 口袋
31,41袜子
31a脚尖侧
31b脚踝侧
32脚后跟
3 编织宽度恒定部分
32b编织宽度减少部分
42拼条
72,73,74,75 指袋
权利要求
1.一种筒状针织物,通过横机以无缝制方式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在通过重复进行线圈横列方向的往返编织的折回编织而沿纵行方向连续编织的针织物的中间设置折回部,在折回部折回的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相对,一侧的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对的另一侧的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端部的连结部分通过由移圈所形成的重叠线圈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成为同径的筒的部分,该部分中,在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的连结部分上,在各针织物上相邻的区域上3个线圈横列以上的线圈以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方式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纵行方向的端部的一部分与其他针织物相连,在该其他针织物和该端部的一部分的边界部上,线圈在纵行方向上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之间的连结部分上具有作为拼条的针织物。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具有线圈横列数或对应的线圈横列的线圈数中的至少一方不同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的连结,在手套或袜子上形成收容指的指袋。
7.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基础针织物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纵行方向的一侧的针织物和另一侧的针织物的连结,在袜子上形成收容脚的脚后跟的脚后跟部。
8.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使线圈移动的功能的横机,使通过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的往返编织的重复而形成线圈列的折回针织物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编织的中途折回,使去往折返点的往路侧的针织物和从折返点返回的返路侧的针织物相对,使往路侧的针织物和返路侧的针织物在相对的编织宽度的端部连结,其特征在于,重复进行如下处理而编织往路侧的针织物使连结用的线圈以钩挂在与钩挂添加于已经编织的线圈列的端部的连结用的线圈的织针不同的织针的方式,伴随线圈列的移动,添加于线圈列的端部而钩挂于织针,重复进行如下处理而编织往路侧的针织物使连结用的线圈以钩挂在与钩挂添加于已经编织的线圈列的端部的连结用的线圈的织针不同的织针的方式,伴随线圈列的移动,添加于线圈列的端部而钩挂于织针,重复进行如下处理而编织返路侧的针织物编织与连结用的线圈添加在端部的往路侧的针织物的线圈列预先建立对应的线圈列时,通过移圈使端部重叠于该连结用的线圈而连结,并且使编织往路侧的针织物时的移动返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在编织作为基础针织物的其他针织物的中途,在停止该基础针织物的编织的状态下开始编织,作为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上的线圈列的移动向如下方向进行向基础针织物的编织宽度外部远离的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加厚的针织物直至编织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和所述返路侧的针织物而进行连结为止。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往路侧的针织物或所述返路侧的针织物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对于编织的线圈列进行放针或收针的成型编织而编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通过横机以无缝制方式进行编织,且无损外观而容易配合穿用部位的立体形状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如(a)所示,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与四指主体部(6)的端部的纵行方向连续,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反复往返而编织。线圈横列方向上,在中间编织线圈列,在两侧分别添加作为接合用的线圈的挂圈(8、9)。以钩挂挂圈(8、9)的织针不同的方式,使线圈列的位置向从四指主体部(6)的编织端部分离的方向错开。如(b)所示,以从大拇指用指袋往路侧(7)的前端折回的方式编织大拇指用指袋返路侧(10)时,以连结挂圈(8、9)间的方式形成线圈列。如(c)所示,利用伴随线圈列的移动的折回编织形成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大拇指用指袋(11)后,利用作为使针织纱沿线圈横列方向环绕的环绕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五指主体部(14)的编织,完成手套(1)。
文档编号D04B1/28GK102333912SQ20108000914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5日
发明者山下贵宽, 弓场功雄, 木野高志, 船木信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