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针式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针式缝纫机,其包括使具有多个针杆的针杆壳体移动的针杆壳 体移动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有缝制多种颜色的刺绣花样的多针式缝纫机。多针式缝纫机包括针杆壳体, 针杆壳体收容有多个将机针安装于针杆下端部的针杆。使针杆壳体沿左右方向移动,使多 个针杆中的作为使用对象的针杆移动到缝制位置即落针位置。在这样的多针式缝纫机中, 针杆壳体的移动可能会使从多个线筒引出的线变得松弛而发生交织。作为改善这种情况的技术,有日本专利特开2006-61179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61179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多个细长管内分别插通 线,以免多条线发生干扰。在细长管中穿线的作业很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进行将线穿过多个细长管的麻烦作业就能防 止线的交织的多针式缝纫机。技术方案1的多针式缝纫机包括多个针杆,在该多个针杆的下端部安装机针;针 杆壳体,该针杆壳体将上述针杆支撑成可上下运动;针杆壳体移动机构,该针杆壳体移动机 构为使上述多个针杆中的规定针杆移动到落针位置而使上述针杆壳体移动;线引导构件, 该线引导构件可上下运动地设于支撑缝纫机机框的支柱的上端部,并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 线引导部,该多个线引导部对从设于上述缝纫机机框的多个线筒引出的各线进行引导;多 个线导入口,该多个线导入口以与上述多个线引导部分别对应的方式设于上述针杆壳体, 用于将上述多个线引导部所引导的多条线分别朝上述多个针杆侧导入;以及上下运动机 构,在上述线导入口随上述针杆壳体的移动而移动时,上述上下运动机构以使上述对应关 系的各线引导部与上述各线导入口的距离大致恒定的方式使上述线引导构件上下运动。在上述结构中,为在落针位置(缝制位置)用于缝制而将穿过缝纫机机框侧的各 线引导部和针杆壳体侧的各线导入口而供给到各机针的各线朝缝制部分方向拉拽。各线在 对应关系的线引导部与线导入口间处于大致绷直的状态。针杆壳体移动机构移动针杆壳体时,设于针杆壳体的多个线导入口也移动。该移 动时,上下运动机构以使对应关系的各线引导部与上述各线导入口的距离大致恒定的方式 使线引导构件上下运动,因此,位于对应关系的各线引导部与上述各线导入口之间的各线 的长度大致不变。各线成为张紧的状态,不会出现各线松弛而使相邻的线彼此交织的情况。 由于各线只需穿过线引导部和线导入口即可,因此不需要以往那样的在管内穿线的麻烦作 业。技术方案2的多针式缝纫机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中,上述上下运 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构件,该第一连接构件将上述线引导构件的一个端部与上述针杆壳体的一个端部可摆动地连接;以及第二连接构件,该第二连接构件将上述线引导构件的另 一个端部与上述针杆壳体的另一个端部可摆动地连接,上述线引导构件、上述第一连接构 件、上述第二连接构件、上述针杆壳体以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的方式连接。根据技术方案2的多针式缝纫机,上述上下运动机构利用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 接构件将线引导构件与针杆壳体连接而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因此,能以简单且廉价的结构 使线弓I导构件顺利地上下运动。技术方案3的多针式缝纫机是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中,包括辅助构 件,该辅助构件将上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的延伸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别连接成可 摆动,在上述辅助构件上并排设有多个辅助线引导部,该多个辅助线引导部对穿过上述对 应关系的各线引导部和上述各线导入口间的上述线的中途部分别进行引导。根据技术方案3的多针式缝纫机,辅助构件的辅助线引导部对穿过上述对应关系 的各线引导部和上述各线导入口间的上述线的中途部进行引导,因此,各线的动作更稳定, 能更可靠地防止线的交织。技术方案4的多针式缝纫机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中,上述上下运 动机构包括使上述线引导构件上下运动的致动器、根据上述针杆壳体的移动来控制上述 致动器的驱动的控制装置。根据技术方案4的多针式缝纫机,上下运动机构采用的是通过致动器的控制来控 制线引导构件的上下运动的结构,因此,在变更线引导构件相对于线导入口的高度和该线 引导构件自身的长度时也能容易地处理。上下运动机构是利用连杆的上下运动机构时,需 要为变更线引导构件的高度和长度而变更连杆长度等,但根据该技术方案4,则不需要考虑 连杆长度。技术方案5的多针式缝纫机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中,上述支柱具 有上端部可摆动地连接于上述线引导构件的上侧支柱部、下端部可摆动地连接于上述缝 纫机机框的下侧支柱部,上述上侧支柱部的下端部与上述下侧支柱部的上端部可摆动地连 接,通过上述上侧支柱部的上端部上下运动,上述线弓I导构件上下运动。根据技术方案5的多针式缝纫机,通过支柱的上侧支柱部上端部上下运动,可引 导线引导构件上下运动。即使变更线引导构件的上下运动范围,也能对应变更来引导线引 导构件上下运动。若支柱为固定支柱结构,则在变更线引导构件的上下运动范围时,需要进 行变更支柱高度的设计变更,但根据本技术方案5,则不必进行设计变更。技术方案6的多针式缝纫机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 中,在上述线引导构件的后方包括挂线构件,在该挂线构件上并排设有对从上述各线筒朝 上方引出而到达上述各线引导部的各线在该上方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多个挂线部,将上述多 个挂线部设定于与上述线引导部的上下方向移动区域的大致中央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 置。根据技术方案6的多针式缝纫机,将上述多个挂线部设定于与上述线引导部的上 下方向移动区域的大致中央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在针杆壳体移动时上述线引导构件 上下运动的情况下,可将穿过线引导构件及其后方的挂线构件的线的长度变化抑制在最小 限度。技术方案7的多针式缝纫机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中,在上述线引导构件后部一体地设置挂线构件,在该挂线构件上并排设有对从上述各线 筒朝上方引出而到达上述各线引导部的各线在该上方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多个挂线部。根据技术方案7的多针式缝纫机,线引导构件与挂线构件一体动作。在针杆壳体 移动时上述线引导构件上下运动的情况下,可防止穿过线引导构件及其后方的挂线构件的 线的长度发生变化。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多针式刺绣缝纫机整体的主视图。图2是整体的右视图。图3是整体的后视图。图4是整体的俯视图。图5是从线引导构件到机针的部分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针杆壳体移动机构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在与图6不同的状态下的针杆壳体移动机构的主视图。图8是线引导构件部分的主视图。图9是线引导部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10是线引导构件部分的俯视图。图11是线引导部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2是线引导构件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图13是线引导构件两端部分的放大横剖俯视图。图14是线引导构件与支柱的连接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图15是将前方板构件拆下后的线引导构件的主视图。图16是在与图15不同的动作状态下的将前方板构件拆下后的线引导构件的主视图。图17是支柱上端部分的主视图。图18是支柱上端部分的侧视图。图19是上下运动机构部分的主视图。图20是在与图19不同的动作状态下的上下运动机构部分的主视图。图21是在与图19及图20不同的动作状态下的上下运动机构部分的主视图。图22是表示上下运动机构各部分的尺寸关系的图。图23是表示挂线构件与线引导构件的高度关系的图。图M是支柱部分的主视图。图25是表示支柱的高度调节状态的主视图。图沈是表示控制系统的框图。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上下运动机构部分的主视图。图28是在与图27不同的动作状态下的上下运动机构部分的主视图。图四是上下运动用马达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30是表示控制系统的框图。图3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柱部分的主视图。
图32是在与图31不同的动作状态下的支柱部分的主视图。图33是支柱部分的侧视图。图3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挂线构件与线引导构件的高度关系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 图沈来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多针式刺绣缝纫机(下面称为多针 式缝纫机M)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多针式缝纫机M的主视图,以使用者所处的方向(纸 面外侧)为前方来进行说明。如图1 图4所示,多针式缝纫机M包括支撑缝纫机整体的左右一对支脚部1、 从支脚部1的后端部立设的立柱部2、从立柱部2的上部朝前方延伸的机臂部3、从立柱部2 的下端部朝前方延伸的筒形底座4、安装于机臂部3前端部的针杆壳体5 (参照图2、图6)。支脚部1、立柱部2、机臂部3、筒形底座4 一体构成为缝纫机主体7。在缝纫机主 体7侧配设有管理多针式缝纫机M的整个控制的控制装置56(参照图沈,将在下文中进行 说明)、操作面板6等。操作面板6作为显示缝制作业所需的各种缝制相关信息等的显示装置,具有纵向 长度较长的液晶显示器6a。在操作面板6的前表面下部设有启动停止开关6b等多个开关 和蜂鸣器6c。在操作面板6的侧面部设有供存储有各种刺绣花样的数据等的存储卡(未图 示)插入的卡片连接器6d(参照图26)等。在液晶显示器6a的前表面设有触摸面板6e (参 照图26),该触摸面板6e具有由透明电极形成的多个触摸键。通过对触摸键进行触摸操作, 可发出与刺绣花样的选择、缝制相关的各种指示等。在筒形底座4的上表面设有针板4a(参照图2、。在针板如上形成有作为后述机 针IOa IOj (参照图5)的落针位置的针孔(未图示)。在支脚部1的上侧配置有沿左右方向的滑架8。在滑架8的内部设有X方向驱动 机构(未图示),该X方向驱动机构使设于滑架8前侧的框安装台(未图示)沿X方向(左 右方向)驱动。在左右的支脚部1内设有使滑架8沿Y方向(前后方向)驱动的Y方向驱 动机构。矩形框状的刺绣框(未图示)保持供刺绣缝制的加工布(未图示)。刺绣框安装 于上述框安装台。通过滑架8利用Y方向驱动机构沿Y方向驱动或框安装台利用X方向驱 动机构沿X方向驱动,刺绣框与滑架8同步地沿Y方向移动或与框安装台一起沿X方向移 动,输送加工布。如图5所示,针杆壳体5将沿左右方向排列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10根针杆9a 9j支撑成可上下运动。在各针杆9a 9j的下端部分别安装有机针IOa 10j。在针杆壳 体5上可上下运动地安装有与各针杆9a 9j对应的10个挑线杆11。在针杆壳体5的前 表面侧安装有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如。在针杆壳体5的上表面侧以与盖fe的上端部相连的 方式安装有呈前低后高的倾斜形态的夹线台12。如图4、图19所示,在夹线台12后侧的端 部沿左右方向排列设有10个线引导片13A 13J。在线引导片13A 13J上形成有线导入 口 13a 13j。在线导入口 13a 13j各自的前侧设有线引导件14a 14j(图4中只对 14a、14e、14j标注了符号)。在夹线台12上配设有用于调整朝各机针IOa IOj供给的面 线张力的10个夹线器15a 15 j。
图6、图7所示的针杆壳体移动机构16为使针杆壳体5内的10根针杆9a 9 j中 的规定针杆移动到缝制位置即上述落针位置而使针杆壳体5沿左右方向移动。针杆壳体移 动机构16由导轨17、滚轮18、螺旋凸轮19、减速齿轮20、针杆壳体移动用马达21等构成。 导轨17沿左右方向延伸地设于机臂部3的前端部。针杆壳体5沿导轨17滑动。在针杆壳体5中,滚轮18沿左右方向排列于朝机臂部3前端上表面突出的上部后 端部。10个滚轮18以与10根针杆9a 9j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配置。朝后方突出的轴 18a将滚轮18支撑成可旋转。螺旋凸轮19以与指向左右方向的轴19a —体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机臂部3的上表 面。针杆壳体移动用马达21的旋转通过设于机臂部3上表面的减速齿轮20传递到轴19a。 在螺旋凸轮19上形成有可与上述滚轮18嵌合的螺旋槽19b。上述10个滚轮18中的至少 一个滚轮18嵌合在螺旋槽19b内。在驱动针杆壳体移动用马达21朝规定方向旋转时,螺旋凸轮19朝规定方向旋转。 螺旋槽1%使至少一个滚轮18受到朝向右方的力,使针杆壳体5朝右方移动。在驱动针杆 壳体移动用马达21朝与上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针杆壳体5朝左方移动。针杆壳体移动机构16通过使针杆壳体5相对于缝纫机主体7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将10组针杆9a 9j和挑线杆11中的一组针杆9a 9j和挑线杆11择一地切换到落针 位置。一组针杆9a 9j和挑线杆11通过设于立柱部2的缝纫机马达57(参照图沈)的 驱动而同步地上下运动,并通过与设于筒形底座4前端部的旋梭(未图示)互动而在上述 刺绣框所保持的加工布上形成刺绣线迹。相当于缝纫机机框的固定框架3a安装于缝纫机主体7的机臂部3上。如图3、图 4所示,在固定框架3a的上侧配设有线轴台22A 22D。在线轴台22A 22D上分散地立 设有10个线轴杆22a 22j。在各线轴杆2 22j上安装有线筒23a 23j。在固定框架3a的前部立设有支柱24。如图24、图25所示,支柱M的高度可进 行变更。作为主要构件,支柱M具有基部构件25A、25B、下侧支柱部^AJ6B、上侧支柱部 27A、27B、相当于支柱上端部的上支撑体部28等。支柱对的上述基部构件25A、25B固定于上述固定框架3a。在基部构件25A、25B 上通过轴^A、29B分别可摆动地连接着下侧支柱部^A、26B的下端部。在下侧支柱部2队、 26B的上端部上通过轴30A、30B分别可摆动地连接着上侧支柱部27A、27B的下端部。上支撑体部观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从前方观察时的截面形状呈逆U字形。 在上支撑体部观的前部,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A、31B朝左右方向伸出形成。在上侧支柱 部安装片部31A、31B的上方,线引导构件安装片部32A、32B朝左右方向伸出形成。在一个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A上通过轴33A可摆动地连接着一个上侧支柱部 27A的上端部。在另一个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B上通过轴3 可摆动地连接着另一个上 侧支柱部27B的上端部。在一个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A上形成有以轴33A为中心的圆弧孔34A。在圆弧 孔34A内插通着与上侧支柱部27A螺合的螺钉35A。在另一个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B上 形成有以轴3 为中心的圆弧孔34B。在圆弧孔34B内插通着与上述上侧支柱部27B螺合 的螺钉35B。在下侧支柱部^A的下部以轴^A为齿轮中心地安装有扇形齿轮36A。在下侧支柱部26B的下部以轴29B为齿轮中心地安装有扇形齿轮36B。扇形齿轮36A、36B分别啮合。 在轴30A的周围配设有扭转螺旋弹簧37A。扭转螺旋弹簧37A施力而使下侧支柱部26A和 上侧支柱部27A朝箭头A方向转动。在轴30B的周围配设有扭转螺旋弹簧37B。扭转螺旋 弹簧37B施力而使下侧支柱部26B和上侧支柱部27B朝箭头B方向转动。如图M所示,支柱M可通过松开螺钉35A、35B而成为伸长形态(最大高度形态), 另外,也可如图25所示成为稍微压缩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M所示,通过在支柱 对伸长的形态下旋紧螺钉35A、35B,将上侧支柱部27A、27B和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A、31B 紧固并将支柱M保持于伸长形态。因此,支柱M的高度可进行调节。在支柱M的线引导构件安装片部32A、32B上通过阶梯形螺钉38A、38B可上下运 动地安装有线引导构件39。如图8 图18所示,线引导构件39包括三个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的长条状板构件40、41、42。后方板构件40与前方板构件42通过间隔件44和螺钉45 (参 照图13)相连接,以使后方板构件40和前方板构件42相互间具有使中间板构件41可沿左 右方向移动的间隙。在后方板构件40上等间隔地形成有10个线插通孔40a 40 j。在板构件40中央 部的下部形成有安装片部40k。在安装片部40k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长 孔43A、43B。长孔43A、4!3B中,一个(左方)长孔43A和另一个长孔4 的宽度尺寸设定成 比阶梯形螺钉38A、38B的台阶部外径稍大。上述一个长孔43A的宽度尺寸设定成比另一个 长孔43B的宽度尺寸稍宽。原因是为使线引导构件39在左右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的同时 顺利地上下运动。在前方板构件42上形成有与后方板构件40的各线插通孔40a 40 j相对的线插 通孔42a 42j。在后方板构件40与前方板构件42之间,中间板构件41设成可沿左右方向移动。在中间板构件41上以与后方板构件40的线插通孔40a 40j相同的配置间隔形 成有线插通孔41a 41 j。在中间板构件41的右部形成有用于操作板构件41沿左右方向 移动的捏手41k。使用者朝图15中箭头C方向操作捏手41k时,成为图16的状态。在图16 的状态下,中间板构件41的各线插通孔41a 41 j与后方板构件40的各线插通孔40a 40 j相对。线插通孔40a 40j、线插通孔41a 41 j、线插通孔42a 42j形成线引导部 46a 46 j ο在板构件41的两端部附近设有摩擦赋予构件41m、41m,该摩擦赋予构件41m、41m 对板构件41的移动赋予某种程度的摩擦力,并由板簧形成。在支柱M上端部,将阶梯形螺钉38A、38B插通于后方板构件40的长孔43A、43B 而与支柱M的线引导构件安装片部32A、32B的螺钉孔32Aa、32Ba螺合。线引导构件39设 置成可上下运动。如图11所示,后方板构件40的线插通孔40a 40j、中间板构件41的线插通孔 41a 41 j、前方板构件42的线插通孔4 42j的直径尺寸设定成依次变大。其结果是, 线插通孔40a 40j、41a 41j、4h 42 j成为相对状态,在将线从后方插通时可容易地 插通。如图4所示,在支柱M的上支撑体部观上以位于线引导构件39后方的方式安装有挂线构件47。挂线构件47包括直线状配设于线轴杆22a、2&上方的第一板部47a、直线 状配设于线轴杆22f、22j上方的第二板部47b、位于线轴杆22b、22c上方的第三板部47c、 直线状配设于线轴杆22i、2 !上方的第四板部47d、位于线轴杆22d上方的第五板部47e、 位于线轴杆22g上方的第六板部47f。在第一板部47a上形成有由孔部形成的挂线部48a 48e。在第二板部47b上形 成有由孔部形成的挂线部48f 48j。挂线部48a、48e、48f、48j分别位于线轴杆22a、22e、 22f、22j上方。在第三板部47c上形成有位于线轴杆22b、22c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挂线部 48b‘ ,48c ‘。在第四板部47d上形成有位于线轴杆22i、2 !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挂线部 48i'、48h'。在第五板部47e上形成有位于线轴杆22d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挂线部48d'。 在第六板部47f上形成有位于线轴杆22g上方的由孔部形成的挂线部48g'。线引导构件39利用上下运动机构49进行上下运动。如图1、图19 图22所示, 上下运动机构49包括分别呈长条板状的第一连接构件50、第二连接构件51、辅助构件52。第一连接构件50的一端部即上端部通过轴50a可摆动地与线引导构件39的一个 端部(左端部)连接。第一连接构件50的另一端部即下端部通过轴50b摆动自如地与安 装于针杆壳体5 —个端部(左端部)的安装片53连接。第二连接构件51的各摆动中心间的距离与连接构件50的各摆动中心间的距离为 相同的长度(用符号Ll表示,参照图22)。第二连接构件51的一端部即上端部通过轴51a 可摆动地与线引导构件39的另一个端部(右端部)连接。第二连接构件51的另一端部即 下端部通过轴51b摆动自如地与安装于针杆壳体5另一个端部(右端部)的安装片M连 接。各线引导部46a 46j与线导入口 13a 13j之间的距离L2也与上述各连接构件50 和51的长度Ll相同。如图22所示,轴50a、51a间的距离Sl和轴50b,51b间的距离S2设定成相同。线 引导构件39、第一连接构件50、第二连接构件51、针杆壳体5构成平行连杆机构。辅助构件52通过轴52a、52b将第一连接构件50和第二连接构件51的延伸方向 大致中央部连接成可摆动。辅助构件52的轴52a、52b间的距离与轴50a、51a间的距离及 轴50b、5 Ib间的距离相同。在辅助构件52上设有沿大致水平方向伸出的伸出部52c。在伸出部52c上形成有 由沿上下方向开通的孔部形成的辅助线引导部55a 55j。各辅助线引导部55a 55j的 中心位于将线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a 46j的各线插通孔42a 42j的中心与各线 导入口 13a 13j的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上。如图1、图4所示,线筒23a的线(面线)Ta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 部48a,然后穿过线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a。线筒2 的线Tb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b ‘、48b,然后穿过线 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b。线筒23c的线Tc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c ‘、48c,然后穿过线 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c。线筒23d的线Td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d'、48d,然后穿过线 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d。线筒2 的线Te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e,然后穿过线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e。线筒23f的线Tf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f,然后穿过线引导构 件39的线引导部46f。线筒23g的线Tg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g'、48g,然后穿过线 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g。线筒2 的线Th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 ‘、48h,然后穿过线 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h。线筒23i的线Ti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i ‘、48i,然后穿过线 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i。线筒23j的线Tj朝上方引出而穿过挂线构件47的挂线部48j,然后穿过线引导构 件39的线引导部46j。如图19 图22所示,从线引导构件39的各线引导部46a 46j引出的线Ta Tj插通辅助线引导部55a 55j、线导入口 13a 13j、线引导件14a 14j、夹线器15a 15j、挑线杆11等而插通于机针IOa IOj的针眼(未图示)。线引导部46a与线导入口 13a对应。线引导部46b与线导入口 1 对应。线引导 部46c与线导入口 13c对应。线引导部46d与线导入口 13d对应。线引导部46e与线导入 口 1 对应。线引导部46f与线导入口 13f对应。线引导部46g与线导入口 13g对应。线 引导部46h与线导入口 1 对应。线引导部46i与线导入口 13i对应。线引导部46j与线 导入口 13j对应。各线Ta Tj由于被朝缝制部分方向拉拽而在缝制位置用于缝制,因此在对应关 系的线引导部46a 46j与线导入口 13a 13j之间处于大致绷直的状态。线Ta Tj相 互成平行状态。下面参照图沈的框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控制装置56的 主体为微型计算机。在控制装置56的内部具有CPTO6a、R0M56b、RAM56c、EEPR0M56d、输入 输出接口 561 (I/O)、连接这些构件的总线56f等。在输入输出接口 561上连接有上述启动 停止开关6b、卡片连接器6d、触摸面板6e。在输入输出接口 561上连接有分别驱动缝纫机 马达57、上述针杆壳体移动用马达21、液晶显示器6a、蜂鸣器6c的驱动回路58、59、60、61。控制装置56根据缝制控制程序来控制缝纫机马达57、针杆壳体移动用马达21等 各种致动器的驱动,执行针杆壳体5的移动(针杆9a 9j朝缝制位置的移动)和对加工 布的缝制动作。下面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控制装置56根据控制指令使针杆壳体移动机 构16动作,使针杆壳体5移动而使针杆9a 9j中的任一个针杆到达缝制位置P (参照图 5)。在这种情况下,左侧最大移动位置是针杆9 j与缝制位置P对应的位置(图5的实线所 示),右侧最大移动位置是针杆9a与缝制位置P对应的位置(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针杆壳体5位于上述左侧最大移动位置时(图5的实线状态),上下运动机构49 处于图19所示的状态。即,第一连接构件50和第二连接构件51处于下端部位于上端部左 侧的倾斜状态。在图5、图19的状态下,将从固定框架3a的任意基准地点(未图示)到线 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a 46j中心为止的高度尺寸设为Hl (参照图19、图23)。在图5、图19的状态下针杆壳体5朝箭头R方向(右方)移动时,上下运动机构49的第一连接构件50、第二连接构件51的各下端部朝箭头R方向移动,经过图20的状态 而到达图21的右侧最大移动位置。线引导构件39可上下运动,且第一连接构件50、第二 连接构件51的上端部连接于线引导构件39,且第一连接构件50、第二连接构件51长度不 变。因此,该移动时,在下端部移动到针杆壳体5的移动过程中间位置之前,线引导构件39 朝上方移动。移动过程中间位置是图20所示的位置,即第一连接构件50、第二连接构件51 垂直的位置。将从图20中的固定框架3a到线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a 46j中心为 止的高度尺寸设为H2 (参照图20、图23)。针杆壳体5从图20所示的位置朝图21的右侧最大移动位置移动期间,第一连接 构件50、第二连接构件51的各下端部朝相同方向移动。因此,第一连接构件50、第二连接 构件51的各上端部使线引导构件39朝下方移动。若将图21中的固定框架3a到线引导构 件39的线引导部46a 46j中心为止的高度尺寸设为H3(参照图21、图23),则预先设定 成^=113。图20中的高度尺寸H2为H2>H1。线引导部46a 46j沿上下方向移动的 区域的大致中央位置(中间高度位置H12,参照图23)为[(H2-H1V2]+H1。挂线构件47的 挂线部48a 48e的高度位置Hk(挂线部的孔部中心的高度,参照图23)预先设定于成为 线引导部46a 46j的中间高度位置H12的位置。该移动时,对应关系的线引导部46a与线导入口 13a的距离L2因包括第一连接构 件50和第二连接构件51的上下运动机构49而大致恒定(与Ll相同)。同样地,其它对 应关系的线引导部46b与线导入口 1 间的距离、线引导部46c与线导入口 13c间的距离、 线引导部46d与线导入口 13d间的距离、线引导部46e与线导入口 1 间的距离、线引导部 46f与线导入口 13f间的距离、线引导部46g与线导入口 13g间的距离、线引导部46h与线 导入口 13h间的距离、线引导部46i与线导入口 13i间的距离、线引导部46j与线导入口 13j间的距离也分别大致恒定。由此,针杆壳体5移动时位于对应关系的各线引导部46a 46j与上述各线导入 口 13a 13j之间的各线Ta Tj的长度也大致不变(大致恒定)。可防止各线Ta Tj 松弛,从而可防止相邻的线彼此交织。由于利用辅助线引导部5 55j来引导各线Ta Tj的中途部,因此还可防止各线Ta Tj的中途部摇晃。由于将各线Ta Tj穿过线引导部46a 46j、辅助线引导部55a 55j、线导入 口 13a 13j即可,因此还能免去将各线分别穿过细长管的麻烦的作业。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上下运动机构49是由利用第一连接构件50和第二连接构 件51将线引导构件39、针杆壳体5连接的平行连杆机构构成的,因此能以简单且廉价的结 构使线引导构件39顺利地上下运动。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穿过对应关系的线引导部46a 46j与各线导入口 13a 13j之间的各线Ta Tj的中途部被辅助构件52的辅助线引导部55a 55j引导,因此如 上所述,可防止线Ta Tj中途部的摇晃。各线Ta Tj的动作更稳定,能更可靠地防止线 的交织。根据本实施例,在固定框架3a的线引导构件39后方包括挂线构件47。在挂线构件 47上并排设置有多个挂线部48a 48 j,该多个挂线部48a 48 j对从各线筒23a 23 j朝 上方引出而到达上述各线引导部的各线插通孔40a 40j的各线Ta Tj在该上方的位置 进行引导。在挂线构件47上还设置有其它挂线部48g'、48i'、48h'、48d'、48b'、48c。由此,可将线筒23a 23j的各线Ta Tj在不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朝各线引导部46a 46j 引导。将多个挂线部48a 48j的高度位置Hk设定成与各线引导部46a 46j沿上下 方向移动的区域的大致中央位置H1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如图23所示,在针杆壳体5移 动时线引导构件39上下运动的情况下,可将线引导构件39与其后方的挂线构件47之间的 各线Ta Tj的长度变化抑制在最小限度。虽然存在因线引导构件39的上下运动而使挂 线构件47与各线筒23a 23j之间的各线Ta Tj变得松弛的情况,但由于该松弛部位是 各线筒23a 23j的大致正上方,因此各线Ta Tj不会交织。(第二实施方式)图27 图30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在支柱70和上下运动 机构71等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支柱70由例如单独的截面呈U形的柱状构件、 方形管或圆形管等构成。在线引导构件39的安装片部40k上,长孔43A'、43B'形成为纵 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通过将阶梯形螺钉38A、38B插通长孔43A'、43B'并与支柱70的未 图示的螺钉孔螺合,将线引导构件39可上下运动地设于支柱70上端部。上下运动机构71包括上下运动用马达72、齿条73、小齿轮74、控制装置75。上下 运动用马达72相当于致动器,例如由永磁体转子型无刷马达或步进马达等构成。上下运动 用马达72安装于支柱70。在上下运动用马达72的转轴上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着小齿轮 74。齿条73形成于板状部40i的侧缘部,板状部40i细长状地形成于线引导构件39的安 装片部40k下部。在齿条73上啮合着小齿轮74。控制装置75相当于控制装置。控制装置75的硬件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 置56的硬件结构相同,对相同部分标注了相同符号。控制装置75通过自身的控制来始终 掌握针杆壳体5的移动位置。针杆壳体5移动时,根据其位置通过驱动回路76来控制上下 运动用马达72。使线引导构件39动作至与针杆壳体5的各移动位置对应的上下方向位置。例如如图27所示,将针杆壳体5的左右移动距离区域设为D [mm],将线导入口 13a 的左右移动区域D的中间位置设为D0,并将与其对应的到线引导构件39的线引导部46a 46j中心为止的距离设为上述L2[mm]时,从上述中间位置DO朝左右任一方向偏移任意距离 +Dx、-Dx处的上述线引导部46a中心的高度Hx为[数学式1]Hx2 = L22-Dx2Hx = ^Ll2-Dx2……(1)控制上下运动用马达72的驱动,以满足公式(1)。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上下运动机构71通过上下运动用马达72的控制来控制线引 导构件39的上下运动。在变更线引导构件39相对于线导入口 13a 13j的高度或该线引 导构件39自身的长度时,也可容易地进行处理。(第三实施方式)图31 图34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柱对采用的是 各构成构件最终(缝纫机工作时)以不动的方式固定的固定支柱结构。第三实施方式的支 柱80沿用与支柱M相同的构成构件。省略各构成构件的详细说明。在不形成第一实施方 式的线引导构件39的长孔43A、43B的情况下,将线引导构件39固定于支柱80上端部即上支撑体部观的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A、31B。 支柱80沿用与支柱M相同的构成构件,但其使用时的功能不同。即,支柱80采用 的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螺钉35A、35B拆下的结构。因此,上侧支柱部27A、27B以各轴33A、 3 为中心相对于上支撑体部观的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A、31B可摆动。上侧支柱部27A、 27B的上端部相对于固定上支撑体部观的上侧支柱部安装片部31A、31B的线引导构件39 可摆动。上侧支柱部27A、27B的下端部相对于下侧支柱部的上端部可摆动。下侧 支柱部的下端部相对于固定框架3a可摆动。扇形齿轮36A、36B将下侧支柱部限制成左右对称地摆动。因此,支柱80 上端部(上侧支柱部27A、27B上端部)沿垂直方向移动。针杆壳体5移动时通过上侧支柱 部27A、27B上端部上下运动,线引导构件39可上下运动。在支柱80的上支撑体部观后部安装有挂线构件47。如图33所示,线引导构件 39与挂线构件47 —体上下运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利用上端部可上下运动的支柱80,可引导线引导构件39上下 运动。即使变更线引导构件39的上下运动范围,也能对应变更来引导线引导构件39上下 运动。支柱为固定支柱结构时,若变更线引导构件39的上下运动范围,则需要变更该支柱 的高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变更支柱的高度。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线引导构件39的后部设有挂线构件47。在挂线构件47上 以并排设置的方式一体地设有多个挂线部48a 48j。多个挂线部48a 48j对从各线筒 23a 23j朝上方引出而到达上述各线引导部46a 46j的各线Ta Tj在该上方的位置 进行引导。线引导构件39与挂线构件47 —体动作,在针杆壳体5移动时线引导构件39上 下运动的情况下,可防止穿过线引导构件39和后方的挂线构件47的各线Ta Tj的长度 变化。(第四实施方式)如图34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多个挂线部48a 48 j的高度位置Hk设定成 与各线引导部46a 46j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区域的大致中央位置H1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 置。多个挂线部48a 48j的高度位置Hk也可以不是与中央位置H12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进行 各种变更后实施。例如,不局限于针的数量为10个的多针式缝纫机,也可以是针的数量为 10个以下或10个以上的多针式缝纫机。线筒的配置方式、线引导构件、挂线构件等的结构 也可作适当变更。上下运动机构的结构也一样,只要在线导入口随针杆壳体的移动而移动 时以使对应关系的各线引导部与各线导入口的距离大致恒定的方式使线引导构件上下运 动的结构即可,可对构成构件的形状和细节部分的结构作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针式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针杆,在该多个针杆的下端部安装机针; 针杆壳体,该针杆壳体将所述针杆支撑成能上下运动;针杆壳体移动机构,该针杆壳体移动机构为使所述多个针杆中的规定针杆移动到落针 位置而使所述针杆壳体移动;线引导构件,该线引导构件能上下运动地设于支撑缝纫机机框的支柱的上端部,并以 规定间隔设有多个线引导部,该多个线引导部对从设于所述缝纫机机框的多个线筒引出的 各线进行引导;多个线导入口,该多个线导入口以与所述多个线引导部分别对应的方式设于所述针杆 壳体,用于将所述多个线引导部所引导的多条线分别朝所述多个针杆侧导入;以及上下运动机构,在所述线导入口随所述针杆壳体的移动而移动时,所述上下运动机构 以使所述对应关系的各线引导部与所述各线导入口的距离大致恒定的方式使所述线引导 构件上下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运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构件,该第一连接构件将所述线引导构件的一个端部与所述针杆壳体的一个 端部能摆动地连接;以及第二连接构件,该第二连接构件将所述线引导构件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针杆壳体的另 一个端部能摆动地连接,所述线引导构件、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所述针杆壳体以构成平行连 杆机构的方式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构件,该辅助构件将所述 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的延伸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别连接成能摆动,在所述辅助构件上并排设有多个辅助线引导部,该多个辅助线引导部对穿过所述对应 关系的各线引导部和所述各线导入口间的所述线的中途部分别进行引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运动机构包括使所述线弓I导构件上下运动的致动器、根据所述针杆壳体的移动来控制所述致动器的驱动的控制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具有上端部能摆动地连接于所述线引导构件的上侧支柱部、下端部能摆动 地连接于所述缝纫机机框的下侧支柱部,所述上侧支柱部的下端部与所述下侧支柱部的上端部能摆动地连接, 通过所述上侧支柱部的上端部上下运动,所述线弓I导构件上下运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引导构件的后方包括挂线构件,在该挂线构件上并排设有对从所述各线筒朝 上方引出而到达所述各线引导部的各线在该上方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多个挂线部,将所述多个挂线部设定于与所述线引导部的上下方向移动区域的大致中央位置大致 相同的高度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针式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引导构件后 部一体地设置挂线构件,在该挂线构件上并排设有对从所述各线筒朝上方引出而到达所述 各线引导部的各线在该上方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多个挂线部。
全文摘要
一种多针式缝纫机,包括多个针杆,在其端部安装机针;针杆壳体,其将上述针杆支撑成可上下运动;针杆壳体移动机构,其为使上述多个针杆中的规定针杆移动到落针位置而使上述针杆壳体移动;线引导构件,其可上下运动地设于支撑缝纫机机框的支柱的上端部,并以规定间隔设有对从设于上述缝纫机机框的多个线筒引出的各线进行引导的多个线引导部;多个线导入口,其以与上述多个线引导部分别对应的方式设于上述针杆壳体,用于将上述多个线引导部所引导的多条线分别朝上述多个针杆侧导入;以及上下运动机构,其在上述线导入口随上述针杆壳体的移动而移动时以使上述对应关系的各线引导部与上述各线导入口的距离大致恒定的方式使上述线引导构件上下运动。
文档编号D05B51/00GK102140741SQ20111003717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日
发明者深尾博昭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