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999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纱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械,特别涉及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将生成的细纱卷绕而形成卷装的细纱机等的纺纱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的纺纱机械具有多个纺纱单元、将多个纺纱单元分别一起支撑的多个单元框架、和能够沿着多个单元框架移动的落纱台车(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20484号公报)。 多个纺纱单元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细纱,将所生成的细纱卷绕而生成卷装。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排列配置。在单元框架上,沿着第1方向配置有将落纱台车沿第1方向导引的导引轨道及载置卷绕了细纱的卷装的卷装载置部。在以往的纺纱机械中,在进深方向上,在单元框架上依次配置有卷装载置部、导引轨道及纺纱单元。在以往的纺纱机械中,纺纱单元从作业通路离开配置。因此,作业者如果想要对纺纱单元进行维护等的作业,则从作业通路不能进行。结果,作业者进入到导引轨道上进行作业,以面向纺纱单元。在进入到这样的场所中作业的情况下,有作业者不能维持姿势而将手碰到纺纱单元的情况。如果手碰到纺纱单元,则有可能妨碍与维护对象不同的纺纱单元的纺纱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即使面向纺纱单元进行作业,作业者也能够稳定姿势而进行作业。此外,以往,落纱台车通过配置在行驶方向的两侧的4个车轮行驶。但是,如果通过4个车轮使落纱台车行驶,则落纱台车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变大,从作业通路到纺纱单元的距离变远。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使从作业通路到纺纱单元的距离尽可能缩短。以下,作为用来解决课题的方法,说明多个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根据需要可以任意组合。有关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的纺纱机械,具备棒状部件和多个纺纱单元。多个纺纱单元分别具有从纤维束生成细纱的纺纱部和将由纺纱部生成的细纱卷绕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排列。棒状部件从多个纺纱单元隔开间隔而沿着第1方向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的正面侧。由此,例如在对纺纱单元进行维护等的作业时,作业者能够将手放置在棒状部件或将身体靠在棒状部件上而进行作业。因此,即使面向纺纱单元进行作业,作业者也能够使姿势稳定而进行作业。上述纺纱机械也可以还具备将由卷取部形成的卷装落纱的落纱台车。落纱台车沿着第1方向可行驶地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的正面侧。落纱台车被棒状部件沿第1方向导引。 由此,即使设置落纱台车,也能够通过棒状部件使作业者的姿势稳定。而且,由于落纱台车被棒状部件沿第1方向导引,所以能够分散落纱台车的导引位置。因此,能够减小落纱台车的进深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作业通路到纺纱单元的距离。
4
上述纺纱机械也可以还具备在比棒状部件靠下方导引落纱台车的行驶轨道。行驶轨道沿着第1方向设置。落纱台车由行驶轨道和棒状部件导引。由此,能够通过行驶轨道和棒状部件进行落纱台车的导引。通过用棒状部件导引落纱台车的上部、用导引轨道导引落纱台车的下部,落纱台车相对于纺纱单元的位置精度变高。因此,落纱台车能够从落纱位置高精度地进行落纱作业。落纱台车的高度也可以比多个纺纱单元的纺纱部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端部的高度低。由此,作业者能够对落纱台车位于正面的纺纱单元进行作业。落纱台车也可以具有沿着行驶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行驶轮。由此,落纱台车能够用两个行驶轮行驶,所以能够使落纱台车的大小、特别是进深方向的大小变得紧凑。因此, 对于落纱台车所处位置的纺纱单元也更容易进行作业。也可以是,落纱台车具有导引部件,该导引部件在纺纱部的纺纱开始时将由纺纱部生成的细纱导引到卷取部,棒状部件配置在比导引部件的导引动作的范围远离纺纱单元的位置。由此,能够不妨碍导引部件的导引动作而配置棒状部件。上述纺纱机械也可以还具备支撑多个纺纱单元的单元框架。棒状部件相对于由纺纱部生成并被卷取部卷绕的细纱的纱线通道配置在远离单元框架的一侧。由此,能够将棒状部件配置为,使其不阻碍纺纱单元进行的纺纱动作。也可以是,单元框架在远离纺纱单元的一侧具有作为作业者的踩踏台的踏板,棒状部件配置在踏板与纱线通道之间。由此,在作业者在作业时使用的踏板与纱线通道之间配置棒状部件,所以作业者容易使用棒状部件。也可以是,在踏板上,设有上述落纱装置分别相对于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落纱位置的标识。由此,落纱台车能够对各纺纱单元正确地进行落纱动作。上述纺纱机械也可以还具备配置在单元框架上、支撑棒状部件的多个支撑部件。 多个支撑部件在离开纱线通道的位置上沿第1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由此,多个支撑部件在纺纱单元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在单元框架上,所以能够不妨碍纺纱单元的动作而将棒状部件设置在单元框架上。支撑部件也可以具有能够吸引细纱的回丝的吸引部。由此,作业者能够将通过维护作业等除去的回丝用吸引部吸引而当场丢弃。因此,作业者不需要将回丝拿走而丢弃,能够改善作业者的作业环境。上述纺纱机械也可以还具备沿着棒状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使多个纺纱单元的运转停止的停止操作部。由此,将停止操作部沿着棒状部件配置,所以作业者在第1方向的哪个位置上都能够容易地进行纺纱单元的运转的停止操作。此外,由于停止操作部受棒状部件保护,所以作业者难以通过误操作来操作停止操作部。上述纺纱机械也可以还具备沿着第1方向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与行驶轨道之间的卷装载置部。在卷装载置部上载置由落纱台车落纱的卷装。由此,能够将由受棒状部件导引的落纱台车落纱的卷装载置到卷装载置部上,所以能够进行位置精度较高的落纱作业。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例如在对纺纱单元进行维护等的作业时,作业者能够将手放置在棒状部件上,或将身体靠在棒状部件上而进行作业。因此,即使面对纺纱单元进行作业,作业者也能够使姿势稳定而进行作业。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由于落纱台车被棒状部件沿第1方向导引,所以能够使落纱台车的导引位置分散。因此,能够减小落纱台车的进深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作业通路到纺纱单元的距离。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纺纱机械的剖视图。图3是纺纱机械的正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参照附图对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细纱机(纺纱机械)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及“下游”是指纺纱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图1所示的作为纺纱机械的细纱机1具备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2。如图2所示,细纱机1还具备接头台车(yarn joining cart) 3、落纱台车(doffing cart)4、鼓风箱(blower box)80、动力箱(motor box) 5、单元框架6、棒状部件16、第1吸引管道(first suction duct) 17、第2吸引管道18、和第3吸引管道19。多个纺纱单元2沿作为图1左右方向的第1方向排列配置在单元框架6上。各纺纱单元2分别形成卷缠有规定长度的细纱10的卷装45。1台单元框架6例如能够安装8 个纺纱单元2。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最大连结12台单元框架6,实现具有96个纺纱单元 2的细纱机1。如图1所示,各纺纱单元2作为主要的结构而具备从上游朝向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部7、纺纱部9、纱线松弛消除部12、卷取部13。牵伸部7设在细纱机1的单元框架6的上端附近。牵伸部7将纱条15牵伸而形成纤维束8。纺纱部9利用捻回气流对从牵伸部7 输送来的纤维束8加捻而进行气流纺纱。从纺纱部9送出的细纱10在通过清纱器52后被向纱线松弛消除部12输送、被卷取部13卷绕而形成卷装45。由此,从各纺纱单元2的纺纱部9到卷取部13,沿上下方向形成纱线通道LP (图幻。另外,清纱器52检测细纱10的粗细异常及/或包含在细纱10中的异物的有无。纱线松弛消除部(yarn slack eliminating section) 12具有对细纱10施加规定的张力而从纺纱部9拉出的功能、和在接头台车3进行的接头时使从纺纱部9送出的细纱 10滞留而消除细纱10的松弛的功能。纱线松弛消除部12具有使卷取部13侧的张力的变动不传递给纺纱部9侧的缓冲功能。卷取部13卷绕卷装45。如图2所示,卷取部13具有绕支撑轴(supporting shaft) 70摆动自如地被支撑的摇架臂71、和卷取滚筒72。摇架臂71为了卷绕细纱10而可旋转地支撑筒管48。卷取滚筒72设在单元框架6的前面上,将筒管48或卷装45接触在其外周面上而以规定的卷取速度旋转驱动。接头台车3能够沿着第1方向在设在单元框架6上的第1行驶轨道81上行驶。 接头台车3构成为,在断纱时行驶到需要接头的纺纱单元2的位置,能够将纺纱部9侧的上纱线和卷取部13侧的下纱线接头。接头台车3在图1中仅描绘了 1台,但在细纱机1整体中,例如设有3台。如图1及图2所示,各接头台车3具有台车部(cart section)41、安装在台车部41上的捻接器43、接头用的吸管44、吸嘴46、以及吸引空气供给管47 (图2)。
在台车部41的下面的第1方向的两端上,配置有在行驶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两个行驶轮41e。在台车部41的上部及下部,分别设有一对导引辊41f。上部的导引辊41f 受导引轨道41g导引。吸管44绕水平轴转动,将处于纺纱部9的上纱线端捕捉,向捻接器43导引。吸嘴 46沿上下方向移动,将处于卷取部13的下纱线端捕捉,向捻接器43导引。捻接器43进行上纱线与下纱线的接头。后述的副吸引管道17b从第1吸引管道17分支。在与副吸引管道17b的各纺纱单元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闸门。吸引空气供给管47将该闸门开闭。由此,从副吸引管道17b 对捻接器43、吸管44及吸嘴46分别供给吸引用的空气。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落纱台车4可沿第1方向行驶地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落纱台车4是用来将卷装45从纺纱单元2向后述的卷装载置部21运出的台车。落纱台车4如果在纺纱单元2中卷装45成为满卷,则在第2行驶轨道82上行驶到该纺纱单元2,在那里停止。另外,在踏板22上,设有未图示的标引,以使落纱台车4能够在纺纱单元 2之前停止。由此,落纱台车4能够正确地进行落纱作业。如图1及图2所示,落纱台车4 具有台车壳体85。在台车壳体85中,设有吸管88、空筒管供给部件89、摇架操作臂90。台车壳体85具有配置在第1方向的两端上的两个行驶轮85a。行驶轮8 配置在台车壳体85的下面的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因而,落纱台车4在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被第2行驶轨道82导引。台车壳体85的高度比纺纱单元2的高度低。具体而言,台车壳体85的高度比纺纱单元2的纱线松弛消除部12的位置稍低。台车壳体85形成为从上方覆盖设在单元框架6上的后述的卷装载置部21。因而, 在本实施方式中,落纱台车4配置在细纱机1的最外侧。台车壳体85具有棒状部件16能够通过的剖视以C字状凹陷的通过凹部85b。通过凹部8 形成在对置于纺纱单元2的面上,具有除了棒状部件16以外、支撑棒状部件16的支撑部件96也能够通过的大小。如图 2的A部放大所示,在通过凹部85b中,设有受棒状部件16导引的防翻倒用的导引辊85c。 导引辊85c从图2中的左右(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前后)夹着棒状部件16而配置有两个。吸管88可伸缩且可摆动地设在台车壳体85中。吸管88将进入到纺纱部9中并被从纺纱部9送出的细纱10的上纱线端一边吸入一边捕捉。并且,吸管88 —边退入一边摆动,将捕捉到的细纱10向安装在卷取部13上的筒管48导引。吸管88的导引动作的范围GL是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范围。空筒管供给部件89为了将空的筒管48向卷取部13供给而转动自如地设在台车壳体85中。摇架操作臂90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台车壳体 85上,能够使卷取部13的摇架臂71摆动而将卷装45拆下。在鼓风箱80上,连接着第1吸引管道17、第2吸引管道18、以及第3吸引管道19。 在鼓风箱80中,搭载有用来在第1吸引管道17、第2吸引管道18、及第3吸引管道19中产生吸引的空气的流动的未图示的鼓风机。单元框架6例如是安装8个纺纱单元2的框形状的部件。单元框架6具有安装纺纱单元2的主框架20、配置在主框架20的正面侧的卷装载置部21、踏板22、和脚尖收纳部 23。主框架20是组装钢材而构成的部件。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上部,形成有用来支撑纺纱单元2的牵伸部7和纺纱部9的倾斜的支撑部20a。支撑部20a的倾斜角度α例如是50度以上70度以下的角度。由此,牵伸部7及纺纱部9比以往的细纱机更立起配置。结果,从作业通路到牵伸部7及纺纱部9的距离变短,容易维护牵伸部7及纺纱部9。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中央部,凹陷形成有接头台车3行驶的行驶空间20c。在行驶空间20c的下部,沿着第1方向安装有接头台车3用的第1行驶轨道81。在主框架20的背面下部,形成有作为作业者的踩踏台使用的背面踏板20f。当作业者从背面侧作业时使用背面踏板20f。背面踏板20f设定得高度比正面侧的踏板22稍
尚ο卷装载置部21如图2及图3所示,是载置在卷取部13上成为满卷的卷装45的地方。卷装载置部21以不翻倒而载置头部被切断的截锥形状的卷装45为目的,凹陷形成为剖视多边形状。如图1所示,卷装载置部21遍及细纱机1的全长而沿着第1方向配置。此外,卷装载置部21配置在卷取部13侧。如图2的B部放大所示,卷装载置部21例如具有带式输送机形态的卷装输送部25。卷装输送部25将载置的卷装45向第1方向的一端侧 (例如鼓风箱80侧)或另一端侧输送。在卷装载置部21的长度方向侧面中的、与排列有多个纺纱单元2的第1侧相反侧的第2侧的侧面21a上,如图2的B部放大所示,安装有沿着卷装45的形状弯折的卷装保护部27。将卷装保护部27的前端弄圆,使得不会弄伤卷装45。通过设置这样的卷装保护部27,即使作业者上到接近于卷装载置部21的踏板22上,作业者也难以弄脏卷装45。此外,当卷装45载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时、以及用卷装输送部25输送卷装45时,卷装45被卷装保护部27保护。在卷装载置部21与卷取部13之间,设有在由落纱台车4落纱时使用的卷装导引部观。卷装导引部观将卷取了细纱10的卷装45导引到卷装载置部21上。卷装导引部 28具有从卷取部13朝向卷装载置部21前端下垂的倾斜面^a。倾斜面^a的倾斜角度是 30度以上60度以下,优选的是30度以上45度以下。通过将具有这样的倾斜面^a的卷装导引部观设在卷取部13与卷装载置部21 之间,卷取中的卷装45与配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的卷装45不会干涉。因而,能够与载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的卷装45的状况无关而卷取部13进行卷装45的卷取动作。因此,细纱机1的纺纱效率提高。在倾斜面^a的角度超过60度的情况下,载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的卷装45位于由卷取部13卷绕的卷装45的下方。因此,一般如果想要避免卷装彼此的干涉,则需要提高细纱机1的高度。但是,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倾斜面观3的角度为60度以下,则能够避免上述那样的不良状况,能够使细纱机1的高度变低。在倾斜面^a的角度不到30度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由卷取部13卷绕的卷装45与载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的卷装45的干涉,必须使卷装载置部21相对于卷取部13较大地离开。结果,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长度变长,作业者的作业性下降。但是,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倾斜面^a的角度为30度以上,能够减小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尺寸,作业者的作业性提高。通常,满卷的卷装45的直径最大是310mm左右,所以通过使卷取部13的卷取中心与载置在卷装载置部21上的卷装45的中心位置为320mm到360mm的范围,能够防止卷装 45彼此的干涉。通过将倾斜面28a设定在上述的角度范围中,能够使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变小并且使高度变低。踏板22沿着第1方向配置,以使卷装载置部21位于该踏板22与多个纺纱单元2 之间。踏板22配置在比卷装载置部21的高度低的位置上。踏板22作为踩踏台使用,该踩踏台为了作业者维护纺纱单元2而使用。踏板22由平坦面构成,具有能够载置作业者的脚的踏板面22a。在踏板22的上面上,配置有落纱台车4行驶的第2行驶轨道82。第2行驶轨道82是较小厚度的金属制的板状的部件。在踏板22的内部中,配置有用来穿通配线及空压配管软管的线缆支承部(* 一 τ ) 26,该配线及空压配管软管用来对落纱台车4 进行电力的供给、各种信号的通信及压缩空气的供给。踏板22的远离纺纱单元2的外侧为作业通路。脚尖收纳部23如图2的B部放大所示,具有能够收纳作业者的鞋的脚尖部分的空间。脚尖收纳部23形成为,使其在上下方向上重合在卷装载置部21的下方。通过设置这样的脚尖收纳部23,能够使登上踏板22的作业者进一步向纺纱单元2接近。由此,当作业者进行维护等的作业时,能够提高作业性。棒状部件16具有作为扶手的功能、和作为落纱台车4的导引部的功能。棒状部件 16例如是不锈钢制的管部件,配置于远离纺纱单元2的位置。由此,例如在对纺纱单元2进行维护等的作业时,作业者能够将手放置在棒状部件16上或将身体靠(預K )在棒状部件16上而进行作业。因此,即使面向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作业者也能够稳定姿势进行作业。如图2的A部所示,落纱台车4的导引辊85c从左右(细纱机1的进深方向的前后)的两侧接触在棒状部件16的外周面上。如图1所示,棒状部件16沿着第1方向配置。如图2 所示,棒状部件16配置在比落纱台车4的吸管88的导引动作的范围GL更远离纺纱单元2 的一侧。棒状部件16配置在纱线通道LP与踏板22之间。这样,通过第2行驶轨道82和棒状部件16能够进行落纱台车4的导引。通过用棒状部件16导引落纱台车4的上部、用第2行驶轨道82导引落纱台车4的下部,落纱台车4相对于纺纱单元2的位置精度变高。 因此,落纱台车4能够从落纱位置高精度地进行落纱作业。棒状部件16受在第1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支撑部件96支撑。支撑部件96 将棒状部件16的下面固定。因而,如图2所示,在棒状部件16的上面及左右面上没有配置支撑部件96。由此,能够进行导引辊85c的配置。支撑部件96例如按每4个纺纱单元2配置。支撑部件96固定在主框架20的正面上。支撑部件96是厚壁的板状部件,在内部具有与第2吸引管道18连通的吸引通路(未图示)。在吸引通路的前端,作为吸引部的吸引帽96a例如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开位置和闭位置上。如果使吸引帽96a转动到开位置,则能够将吸引通路开放,能够吸引回丝等。由此, 作业者能够在维护作业等中将收集到的回丝等的废弃物丢弃。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在棒状部件16的下方,沿着棒状部件16配置有停止操作部四。在支撑部件96的前端下部,形成有停止操作部四能够通过的贯通孔96b。停止操作部四是在一端连结着紧急停止按钮30的绳状的部件。停止操作部四构成为,如果将停止操作部四向远离支撑部件96的方向牵引,则与紧急停止按钮30被按压操作的情况同样使细纱机1进行紧急停止动作。由此,作业者只要处于细纱机1的正面,则不论在怎样的位置都能够迅速地进行细纱机1的紧急停止操作。由于停止操作部四配置在棒状部件16的下方,所以作业者不易误操作停止操作部四。如图2及图3所示,第1吸引管道17将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作业时产生的回丝回收并向鼓风箱80输送。第2吸引管道18将在接头作业的前后产生的回丝回收并向鼓风箱80输送。第3吸引管道19将在牵伸部7的牵伸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及浮游纤维、和在纺纱部9进行的纺纱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及回丝等回收并向鼓风箱80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位置上,第1吸引管道17以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在主框架20内。第2吸引管道18以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在主框架20内。第3吸引管道19以配置在牵伸部7及纺纱部9的后方的方式配置在主框架20 内。第2吸引管道18和第3吸引管道19与细纱机1的各主框架20连续而设置。第1 吸引管道17由与主框架20连续而设置的主吸引管道17a、副吸引管道17b、和连结管道17c 构成。副吸引管道17b两端封闭而设在各主框架20上。连结管道17c将主吸引管道17a 与副吸引管道17b连结。主吸引管道17a配置在接头台车3的下方,将多个纺纱单元2作为1组而沿着多组纺纱单元2的第1方向配置。副吸引管道17b设在第2吸引管道18的下方,即设在接头台车3的上方。在副吸引管道17b的下面上,设有未图示的闸门。闸门对应于接头台车3的行驶而进行开闭。在接头台车3在某个纺纱单元2处进行接头作业的情况下,闸门打开,向接头台车3供给空气。第2吸引管道18及主吸引管道17a的截面是圆形。第2吸引管道18及主吸引管道17a固定在主框架20上,但没有直接连结在主框架20上。因而,第2吸引管道18及主吸引管道17a不作为主框架20的构造部件发挥功能。第3吸引管道19具有将矩形截面的两个角部切掉的形状的变形六边形状截面。第3吸引管道19连结在主框架20上,作为主框架20的构成部件发挥功能。因而,第3吸引管道19也为了提高主框架20的强度而使用。在这样构成的细纱机1中,在进行纺纱单元2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作业者登上踏板22。当作业者登上踏板22时,能够将鞋的脚尖配置到脚尖收纳部23中。脚尖收纳部23 位于卷装载置部21的下方,所以作业者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纺纱单元2。因此,能够提高作业者的作业效率。并且,棒状部件16面向纺纱单元2的正面而沿着第1方向配置。因此,作业者能够将手扶在棒状部件16上或将身体靠在棒状部件16上而进行维护作业。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者的作业效率。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这样表现。作为纺纱机械的细纱机1具备棒状部件16和多个纺纱单元2。多个纺纱单元2具有从纤维束8生成细纱10的纺纱部9、和将由纺纱部9生成的细纱10卷绕而形成卷装45 的卷取部13,该多个纺纱单元2在第1方向上排列。棒状部件16从多个纺纱单元2隔开间隔而沿着第1方向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在细纱机1中,棒状部件16从多个纺纱单元2隔开间隔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由此,例如在对纺纱单元2进行维护等的作业时,作业者能够将手放置在棒状部件16上、或者将身体靠在棒状部件16上而进行作业。因此,即使面向纺纱单元2而进行作业,作业者也能够使姿势稳定而进行作业。细纱机1还具备将在卷取部13上形成的卷装落纱的落纱台车4。落纱台车4可沿第1方向行驶地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2的正面侧。落纱台车4由棒状部件16沿第1方向
10导引。由此,即使设置落纱台车4,也能够通过棒状部件16使作业者的姿势稳定。而且,由于落纱台车4由棒状部件16沿第1方向导引,所以能够使落纱台车4的导引位置分散。因此,能够减小落纱台车4的进深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作业通路到纺纱单元2的距离。细纱机1还具备在比棒状部件16靠下方导引落纱台车的第2行驶轨道82。第2 行驶轨道82沿着第1方向设置。落纱台车4受第2行驶轨道82和棒状部件16导引。通过用棒状部件16导引落纱台车4的上部、用第2行驶轨道82导引落纱台车4的下部,落纱台车4相对于纺纱单元2的位置精度变高。因此,落纱台车4能够从落纱位置高精度地进行落纱作业。落纱台车4的高度比多个纺纱单元2的纺纱部9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端部的高度低。由此,作业者能够对落纱台车4位于正面的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落纱台车4也可以具有沿着行驶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行驶轮85a。由此,落纱台车 4能够用两个行驶轮8 行驶,所以能够使落纱台车4的大小、特别是进深方向的大小变得紧凑。因此,对落纱台车4所处位置处的纺纱单元2也更容易进行作业。落纱台车4具有在通过纺纱部9的纺纱开始时将由纺纱部9生成的细纱10向卷取部导引的吸管88 (导引部件的一例)。棒状部件16比吸管88的导引动作的范围GL更远离纺纱单元2而配置。由此,能够不妨碍吸管88的导引动作而配置棒状部件16。细纱机1还具备支撑多个纺纱单元2的单元框架6。棒状部件16相对于由纺纱部 9生成并被卷取部13卷绕的细纱10的纱线通道LP配置在远离单元框架6的一侧。由此, 能够将棒状部件16配置为,使其不阻碍由纺纱单元2进行的纺纱动作。单元框架6在远离纺纱单元2的一侧具有作为作业者的踩踏台的踏板22,棒状部件16配置在踏板22与纱线通道LP之间。由此,棒状部件16配置在作业者作业时使用的踏板22与纱线通道LP之间,所以作业者容易使用棒状部件16。细纱机1还具备配置在单元框架6上、支撑棒状部件16的多个支撑部件96。多个支撑部件96在远离纱线通道LP的位置上沿着第1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由此,多个支撑部件96在纺纱单元2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在单元框架6上,所以能够不妨碍纺纱单元2的动作而将棒状部件16设置在单元框架6上。支撑部件96具有能够吸引细纱10的回丝的吸引帽96a(吸引部的一例)。由此, 作业者能够将在维护作业等中除去的回丝用吸引帽96a吸引而当场丢弃。因此,作业者不再需要将回丝拿走而丢弃,能够改善作业者的作业环境。细纱机1还具备沿着棒状部件16的长度方向配置、使多个纺纱单元2停止的停止操作部四。由此,停止操作部四沿着棒状部件16配置,所以作业者在第1方向的哪个位置上都能够容易进行纺纱单元2的停止操作。此外,由于停止操作部四受棒状部件16保护, 所以作业者难以因误操作而操作停止操作部四。细纱机1也可以还具备沿着第1方向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2与第2行驶轨道82 之间的卷装载置部21。在卷装载置部21上载置由落纱台车4落纱的卷装45。由此,能够将通过由棒状部件16导引的落纱台车4落纱的卷装45载置到卷装载置部21上,所以能够进行位置精度较高的落纱作业。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根据需要可以任意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棒状部件用不锈钢制的中空的管部件构成,但棒状部件的材质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矩形截面的实心或中空的棒状部件等的多边形截面的实心或中空的棒状部件。此外,也可以是椭圆形等的长圆形截面的实心或中空的棒状部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落纱台车在比卷装载置部还远离纺纱单元的一侧行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落纱台车配置在比卷装载置部更接近纺纱单元的一侧的纺纱机械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棒状部件导引落纱台车,但也可以仅使用棒状部件作为扶手而不导引落纱台车。在此情况下,棒状部件也可以不是如图3所示那样的连续的管部件,而是按照每个规定长度截断的管部件。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通过纱线松弛消除部12将细纱10从纺纱部9拉出,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纱线松弛消除部12而配置公知的送出辊及夹持辊,用两个旋转的辊夹持细纱10,将细纱10从纺纱部9拉出。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为了消除在卷绕动作时发生的细纱10的松弛而在送出辊和夹持辊的下游侧配置纱线松弛消除部 12。本发明能够在具有纺纱单元的纺纱机械中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排列,具有从纤维束生成细纱的纺纱部和将由上述纺纱部生成的细纱卷绕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以及棒状部件,从上述多个纺纱单元隔开间隔而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正面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落纱台车,该落纱台车沿着上述第1方向可行驶地配置在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上述正面侧,被上述棒状部件沿上述第1方向导引,将由上述卷取部形成的卷装落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行驶轨道,该行驶轨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设置,在比上述棒状部件靠下方导引上述落纱台车;上述落纱台车由上述行驶轨道和上述棒状部件导弓I。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落纱台车的高度比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上述纺纱部的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端部的高度低。
5.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落纱台车具有沿着行驶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行驶轮。
6.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落纱台车具有导引部件,该导引部件在上述纺纱部的纺纱开始时将由上述纺纱部生成的上述细纱导引到上述卷取部;上述棒状部件配置在比上述导引部件的导引动作的范围远离上述纺纱单元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撑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单元框架;上述棒状部件相对于由上述纺纱部生成并被上述卷取部卷绕的上述细纱的纱线通道配置在远离上述单元框架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单元框架在远离上述纺纱单元的一侧具有作为作业者的踩踏台的踏板; 上述棒状部件配置在上述踏板与上述纱线通道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踏板上,设有上述落纱台车分别相对于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落纱位置的标识。
10.如权利要求7 9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多个支撑部件,该多个支撑部件配置在上述单元框架上,并支撑上述棒状部件, 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在离开上述纱线通道的位置上沿上述第1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件具有能够吸引上述细纱的回丝的吸引部。
12.如权利要求1 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停止操作部,该停止操作部沿着上述棒状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使上述多个纺纱单元的运转停止。
13.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卷装载置部,该卷装载置部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上述多个纺纱单元与上述行驶轨道之间,载置由上述落纱台车落纱的卷装。
全文摘要
一种纺纱机械,具备棒状部件和多个纺纱单元。多个纺纱单元沿第1方向排列,具有从纤维束生成细纱的纺纱部和将由纺纱部生成的细纱卷绕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棒状部件从多个纺纱单元隔开间隔而沿着第1方向配置在多个纺纱单元的正面侧。
文档编号D01H9/10GK102400252SQ20111026032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0日
发明者上田健一, 横田至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