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横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
背景技术:
电脑横机是针织领域最常见的机械,其中机头三角部件是电脑横机的关键部件, 一般装配于三角底板上。在有些电脑横机中,翻针三角与成圈三角由机构控制是联动的;成圈三角处于工作状态时,翻针三角退出工作状态;翻针三角处于工作状态时,成圈三角退出工作状态;而有些电脑横机的接针及吊目(集圈)是通过设置在工位板座上的接针压板与吊目(集圈)压板来完成的;控制翻针三角及成圈三角联动动作需要三角座及电气驱动装置, 设置接针压板与吊目(集圈)压板需要工位板座及相关电气驱动装置。上述三角工作时需要经常动作切换,一些相应的压片也要进行位置的变化,而无论是三角切换还是压片位置变化,都必须灵活的辅助机构在电磁铁的控制或其他电控驱动装置配合下完成,且三角切换还必须保证灵敏活动。因此存在如下缺陷一、三角底板及提花三角底板背后要配置很多传动机构及电气驱动装置,增加了横机的重量及生产成本,对零件的制造和装配要求较高,导致制造成本和安装难度较高,且维修不便;二、由于结构复杂,受机械的磨损、电控失灵或者其他如毛灰、油污等因素等影响,常导致三角动作不灵敏、 不到位甚至出现卡死现象;三、三角动作不到位,使织针退圈、弯纱及成圈不能正常进行,出现撞针或漏针现象,使横机机头在运动时,速度不够快,生产效率不够高,故障率较高,降低了设备的编织效果,且影响用户的生产。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结合从事针织工作多年的经验,对上述技术领域的缺陷进行长期研究,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运行平稳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的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包括三角底板。在三角底板上安装有翻针三角、度目三角和中山三角,其中
翻针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活动地安装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设置于翻针三角的下方与翻针三角相配合,度目三角和翻针三角上皆设有供针踵运行的轨道,度目三角轨道和翻针三角轨道之间的距离为控制织针的两针踵的间距。中山三角固装于翻针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本体呈左右对称,自上而下叠加设置有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均左右贯穿本体;第一轨道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单向走针轨道,第一右斜面、中间直槽及第一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a,第一左斜面、 中间直槽及第一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b,第二轨道为人字形双向走针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均呈八字形,组成两个单向走针轨道,两轨道中间构成中间凹槽,第四左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d。进一步,所述中山三角的中间凹槽的正下方设有一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一摆动三角,摆动三角以中心孔定位,中心孔处于本体的中心线上;第四左斜槽、摆动三角左斜边、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摆动三角右斜边、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组成单向走针轨道d’。由于摆动三角设计,使针脚的滑动更加顺畅,进而使电脑横机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进一步,所述摆动三角以中心孔固定,或者能绕中心孔左右摆动,限位槽对摆动三角进行摆幅限制。从而便于摆动三角的安装,而活动的摆动三角设计,使针脚的滑动更加顺畅,进而使电脑横机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进一步,摆动三角在限位槽里左右摆动的幅度等于限位槽的边宽。从而实现更加顺畅的滑动效果。 进一步,所述翻针三角包括上翻针三角,下翻针三角,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右翻针起压针三角,呈左右对称结构,上翻针三角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凹部和第二凸起部,下翻针三角安装于上翻针三角的下方,下翻针三角设置有凸起部,下翻针三角的凸起部与上翻针三角的凹部相对设置,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右翻针起压针三角分别安装于下翻针三角的左右两侧,左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上部设置有凹部,左翻针起压针三角的凹部与上翻针三角的第一凸起部斜面对应设置,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上部设置有凹部,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凹部与上翻针三角的第二凸起部斜面对应设置。进一步,所述度目三角包括左度目三角、右度目三角,其中,左度目三角设置于左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下方,右度目三角设置于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下方,左度目三角的工作面与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右度目三角的工作面与右翻针起压针三角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为控制织针的两针踵的间距。进一步,在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外侧皆设置有平针三角,B位复位三角安装于中山三角的左右两侧。进一步,在三角底板上还设有压脚和不织压片,压脚固装于中山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不织压片固装于压脚的下方,压脚的两端各有一个斜面,不织压片共有四个斜面。进一步,所述的压脚设置有四个,呈间隔设置于中山三角的下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省去了工位板机构,改为固定压脚,特别是四个固定压脚,同时,配合改进了中山三角及翻针三角的结构,省去了集圈(吊目)压板,省去了三角传动机构及电气驱动装置,简化了结构和生产成本;
2、本发明重新配置了翻针三角、中山三角、压脚的结构,简化了结构,加快了机头的运行速度,提高了织物的产量和生产效率。为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结构示意图3是本发明不编织的一种工作示意图4是本发明成圈编织的一种工作示意图5是本发明集圈编织的一种工作示意图6是本发明翻针编织的一种工作示意图7是本发明接针编织的一种工作示意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中山三角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9是本发明采用另一种中山三角时在中山三角区域接针编织的一种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包括三角底板1,三角底板1上具有用于设置度目三角滑块的通斜滑槽IA及1B,在三角底板1上安装有翻针三角 2、度目三角3和中山三角4,翻针三角2固定于三角底板1上,度目三角3活动地安装于三角底板1上,度目三角3设置于翻针三角2的下方与翻针三角2相配合,度目三角3和翻针三角2上皆设有供针脚运行的轨道,度目三角3轨道和翻针三角2轨道之间的距离为控制织针的两针脚的间距。中山三角4固装于翻针三角2的下方,四只压脚5 (分别为压脚51、 压脚52、压脚53、压脚54)固定设置在中山三角4的下方,不织压片6设置在四个压脚5的下方,B位复位三角7固装于与中山三角4相对应两侧的三角底板1上,平针三角8固设于翻针三角2两侧的三角底板1上。四只压脚5的两端各有一个斜面,不织压片6共有四个斜面。翻针三角2可采用一体设置,也可以采分体设置。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为分体设置,包括上翻针三角21、下翻针三角22、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右翻针起压针三角对,呈左右对称结构。上翻针三角21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211、凹部212和第二凸起部213,下翻针三角22安装于上翻针三角21的下方,下翻针三角22设置有凸起部221,下翻针三角22 的凸起部221与上翻针三角21的凹部212相对设置,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分别安装于下翻针三角22的左右两侧,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左右两端为斜面231 和232,其中斜面231为起针面,斜面232为压针面;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的上部设置有凹部233,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的凹部233与上翻针三角21的第一凸起部211对应设置;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左右两端为斜面241和斜面M2,其中斜面241为起针面,斜面242为压针面;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的上部设置有凹部对3,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的凹部243与上翻针三角21的第二凸起部213对应设置。度目三角3包括左度目三角31,右度目三角32,其中左度目三角31设置于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的下方,右度目三角32设置于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的下方,左度目三角 31的左、右两端为斜面311和斜面312,当下针锺运行到左度目三角31的斜面311的上部时,上针锺刚好位于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的起针面231的下部;右度目三角32的左、右两端为斜面321和斜面322,当下针锺运行到右度目三角32的斜面321的上部时,上针锺刚好位于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的起针面Ml的下部。中山三角4本体呈左右对称,可采用一体设置,也可以采分体设置。本实施例中为分体设置,包括上中山三角41和下中山三角42。上中山三角41具有第一右斜面411及第一左斜面412,在中山三角4上自上而下叠加设置有第一轨道43、第二轨道44、第三轨道45 和第四轨道46,其中第一轨道43设置在上中山三角41上,第一轨道43为翻针轨道,呈八字形,第一右斜面411与第一直线槽431及第一左斜槽432形成单向走针轨道a,第一左斜面412与第一直线槽431及第一右斜槽433形成单向走针轨道b ;第二轨道为编织轨道44, 且为人字形双向走针轨道;第三轨道45和第四轨道46均呈八字形,组成两个单向走针轨道,为吊目及接针共用轨道,两轨道中间构成中间凹槽456,第四左斜槽461、中间凹槽456、 第三右斜面妨4及第三右斜槽455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465、中间凹槽456、第三左斜面452及第三左斜槽451构成单向走针轨道d。中山三角还可以有另一种结构,如图8所示,中山三角4的中间凹槽456的正下方设有一限位槽47,限位槽47内设置有一摆动三角48,摆动三角48以中心孔481定位,中心孔481处于中山三角4本体的中心线上;第四左斜槽461、摆动三角左斜边482、第三右斜面 454及第三右斜槽455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465、摆动三角右斜边483、第三左斜面452及第三左斜槽451组成单向走针轨道d’。由于摆动三角设计,使针脚的滑动更加顺畅,进而使电脑横机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摆动三角48以中心孔 481定位,可以是以中心孔481固定,从而便于摆动三角的安装,也可以是能绕中心孔481左右摆动,而该活动的摆动三角设计,可使针脚的滑动更加顺畅,进而使电脑横机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采绕中心孔481左右摆动,限位槽47对摆动三角48进行摆幅限制。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为实现更好的滑动效果,摆动三角48在限位槽47里左右摆动的幅度等于限位槽47的边宽。前述构成横机的一套编织系统,当然,也可以在横机的三角底板上安装有多套的上述编织系统。采用本发明,首先,省去了工位板机构,改为固定压脚,特别是四个固定压脚,同时,配合改进了中山三角及翻针三角的结构,省去了集圈(吊目)压板,省去了三角传动机构及电气驱动装置,简化了结构和生产成本;其次,本发明重新配置了翻针三角、中山三角、 压脚的结构,简化了结构,加快了机头的运行速度,提高了织物的产量和生产效率第三,通过将中山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同时通过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的设置,取消了现有的活络三角、以及设置活络三角轴柄的三角座及相匹配的电气驱动装置,以及集圈(吊目)压板,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且便于维护;第四,通过中山三角叠加四轨道的改进设计,尤其是第三轨道的设置,在编织轨道正上方在增加一个翻针辅助轨道,有效的防止出现撞针或漏针现象,使电脑横机运行更加稳定,从而提高机器成圈或翻针编织的稳定性和机头的运动速度,进而提高编织质量、增加织物的产量。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的不编织示意图,箭头为横机机头的运动方向,10为组合针的上针踵,20为组合针的中针踵,30为组合针的下针踵,右度目三角32及左度目三角31处于零位。当组合针经过E-E位置时,选针器不选针,下针踵30处于B位置,不沿B位复位三角7 上升,上针踵10及中针踵20在平针三角8及B位复位三角7之间运动;接着下针踵30沿不织压片6上的斜面6A上升,把中针踵20及上针踵10压入横机针槽内,后沿斜面6B下降, 此时中针踵20已处于下中山三角的上表面,当中针踵将要进入第四轨道46时,下针踵30 已沿斜面6C上升,接着再沿斜面6D下降,在整个编织区域内中针踵20及上针踵10 —直被压入横机针槽内,且不沿编织三角上升,组合针不参加编织。如图4所示是本机构成圈编织的工作示意图,箭头为横机机头的运动方向。当组合针经过E-E位置时,选针器选针,下针踵30沿B位复位三角7上升,上针踵10及中针踵 20在平针三角8及B位复位三角7之间运动;接着下针踵30被送入A位置,中针踵20经右度目三角32沿下中山三角42上升,经过42R及42S位置,当到达下中山三角42的最高点42T时,织针处于最大退圈位置,接着中针踵20碰到上中山三角41的压针面41A,沿压针面41A下降,再接着沿左度目三角31下降,组合针完成成圈编织。如图5所示是本发明集圈编织的工作示意图,箭头为横机机头的运动方向,右度目三角32处于零位。当组合针经过E-E位置时,选针器选针,下针踵30沿B位复位三角7 上升进入H位置,上针踵10及中针踵20在平针三角8及B位复位三角7之间运动;下针踵 30沿压脚M的斜面上升,中针踵20在碰到右度目三角32时沿32A轨迹上升,随后碰到下中山三角42后上升,接着下针踵30沿压脚53上的斜面上升,中针踵20也随着下针踵30 的上升而抬高,当下针踵30到达压脚53的高位时,中针踵20被顶压到下中山三角42的上表面并沿上表面运动,接着进入第二轨道44,沿左度目三角31下降;下针踵30接着沿压脚 52及压脚51运动;上针踵10随中针踵20 —起运动,组合针完成集圈(吊目)编织。如图6所示是本发明翻针编织的工作示意图,箭头为横机机头的运动方向,右度目三角32处于滑槽IA内可调节的最低位置。当组合针经过E-E位置时,选针器选针,下针踵30沿B位复位三角7上升进入A位,上针踵10及中针踵20在平针三角8及B位复位三角7之间运动;中针踵20沿右度目三角32上的斜面32A上升,带动上针踵10上升,接着上针踵10沿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的斜面24A上升,当到达右翻针起压针三角M的最高点后, 上针踵10沿上翻针三角21运动,同时中针踵20沿上中山三角41上的斜面411运动,经上中山三角41的上表面,进入第一直线槽431,当碰到压针斜面41C时,沿压针斜面41C下降, 同时带动上针踵10沿左翻针起压针三角23上的压针面232下降,再接着中针踵20沿左度目三角31下降,组合针完成翻针编织。如图7所示是本发明接针工作示意图,箭头为横机机头的运动方向,该编织系统位于翻针编织系统的相匹配对应面。左度目三角31处于三角底板1上斜通滑槽IB的可调节最低位。当组合针经过F-F位置时,选针器选针,下针踵30沿B位复位三角上升进入H位置,上针踵10及中针踵20在平针三角及B位复位三角之间运动;下针踵30沿压脚51上的斜面上升,带动中针踵20沿左度目三角31的上表面运动,随后中针踵20进入单向走针轨道c,具体为先进入下中山三角42的第四左斜槽461,继续沿中间凹槽456运动,接着中针踵20沿第三右斜面妨4上升并进入第三右斜槽455,同时下针踵30沿压脚52及53运动, 中针踵20接着进入右度目三角32轨道内并沿轨道运动,下针踵30沿压脚M运动,接着组合针完成接针编织。如图9所示,是本发明采用另一种中山三角4时,在中山三角区域接针编织的一种工作示意图,箭头为横机机头的运动方向,该编织系统位于翻针编织系统的相匹配对应面。 除中山三角外其他区域的工作情况同上述,此处就不再赘述。中针踵从中山三角的左边入口,进入单向走针轨道C’,具体为先进入第四左斜槽461,接着由于针脚的推力,摆动三角 48摆向右边,被限位槽47限制了摆动,这时,针脚会沿着摆动三角左斜边482进入第三右斜面妨4及第三右斜槽455,从而针脚会沿着该轨道走出该三角。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改进了中山三角的结构,增加了活动的摆动三角设计,使针脚的滑动更加顺畅,进而使电脑横机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包括三角底板,其特征在于在三角底板上安装有翻针三角、度目三角和中山三角,其中翻针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活动地安装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设置于翻针三角的下方与翻针三角相配合,度目三角和翻针三角上皆设有供针踵运行的轨道,度目三角轨道和翻针三角轨道之间的距离为控制织针的两针踵的间距;中山三角固装于翻针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本体呈左右对称,自上而下叠加设置有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均左右贯穿本体;第一轨道呈八字形,分为两个单向走针轨道,第一右斜面、中间直槽及第一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a,第一左斜面、中间直槽及第一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b,第二轨道为人字形双向走针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均呈八字形,组成两个单向走针轨道,两轨道中间构成中间凹槽,第四左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中间凹槽、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构成单向走针轨道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山三角的中间凹槽的正下方设有一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一摆动三角,摆动三角以中心孔定位,中心孔处于本体的中心线上;第四左斜槽、摆动三角左斜边、第三右斜面及第三右斜槽组成单向走针轨道C’,第四右斜槽、摆动三角右斜边、第三左斜面及第三左斜槽组成单向走针轨道 d,。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三角以中心孔固定,或者能绕中心孔左右摆动,限位槽对摆动三角进行摆幅限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摆动三角在限位槽里左右摆动的幅度等于限位槽的边宽。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针三角包括上翻针三角、下翻针三角、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右翻针起压针三角,呈左右对称结构,上翻针三角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凹部和第二凸起部,下翻针三角安装于上翻针三角的下方,下翻针三角设置有凸起部,下翻针三角的凸起部与上翻针三角的凹部相对设置,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右翻针起压针三角分别安装于下翻针三角的左、右两侧,左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上部设置有凹部,左翻针起压针三角的凹部与上翻针三角的第一凸起部斜面对应设置, 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上部设置有凹部,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凹部与上翻针三角的第二凸起部斜面对应设置;所述的度目三角包括左度目三角、右度目三角,其中,左度目三角设置于左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下方,右度目三角设置于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下方,左度目三角的工作面与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右度目三角的工作面与右翻针起压针三角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为控制织针的两针踵的间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左翻针起压针三角、右翻针起压针三角的外侧皆设置有平针三角,B位复位三角安装于中山三角的左右两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横机的三角编织系统,属于电脑横机技术领域,包括三角底板,其特征在于在三角底板上安装有翻针三角、度目三角、中山三角,其中翻针三角固定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活动地安装于三角底板上,度目三角设置于翻针三角的下方与翻针三角相配合,度目三角和翻针三角上皆设有供针踵运行的轨道,度目三角轨道和翻针三角轨道之间的距离为控制织针的两针踵的间距;中山三角固装于翻针三角下方的三角底板上,在中山三角上自上而下叠加设置有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和第四轨道,本发明具有运行稳定、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D04B15/36GK102383255SQ201110299059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陶春明 申请人:陶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