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705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造织物时穿经纱用的筘。
背景技术
穿经纱用的筘由筘齿及固定筘齿的筘座组成。在织造过程中,现有筘的筘齿间的间距相等,当穿入相同根数经纱后,每根经纱所分得的距离相同,即整个布面上经纱密度是均匀的,当要在同一幅织物上得到不同密度的经纱,需在每个筘齿间穿入不同根数的纱线,每筘齿间所穿的经纱根数需频繁变化,操作工易穿错,造成布面疵点或返工,影响产品质量或降低劳动效率;这种等间距的筘,在每个筘齿间穿入的经纱数量不等时,织造所得的织物不能得到仿毛织物,只能得到泡泡纱织物。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穿经用筘,当需要在同一幅织物上获得不同的经纱密度时需在筘齿间穿入不同根数的纱线,经纱根数频繁变化,易出错,且不能织造长丝仿毛平纹织物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每个筘齿间穿入相同数量经纱也能得到不同密度经纱的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一种筘,包括筘齿及固定筘齿的座筘,所述筘齿为变间距筘齿;所述变间距筘齿由大间距筘齿和小间距筘齿组成,所述大间距筘齿组成大间距筘齿区,所述小间距筘齿组成小间距筘齿区,所述大间距筘齿区与所述小间距筘齿区交错设置在所述筘座上;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相等;所述小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相等;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渐变;所述小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渐变;所述小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交替变化;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交替变化;所述变间距筘齿由大间距筘齿和小间距筘齿组成,所述大间距筘齿组成大间距筘齿区,所述小间距筘齿组成小间距筘齿区,所述大间距筘齿区与所述小间距筘齿区交错设置在所述筘座上,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相等,大间距筘齿13的筘齿密度和小间距筘齿12的筘齿密度差值为6-10% ;所述大间距筘齿13的筘齿密度和所述小间距筘齿12的筘齿密度差值为6. 5-9%。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筘,由于筘齿间距不完全相等,可根据织物经密的需要设置不同的筘齿间距,当在筘齿间穿入相同根数经纱后,可获得不同的经纱密度;同时当经纱和纬纱为40-70D长丝,织物紧密度为0. 9-1,高经密区经纱与低经密区经纱的密度差值为9-10%时,用本筘进行织造可获得具有经向条纹且条纹间分布有微小突起的长丝仿毛平纹织物。

图I-图4为本实用新型筘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织物纬纱与经纱在高经密区排列方式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织物纬纱与经纱在低经密区排列方式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经纱2-纬纱7-大间距筘齿区8-小间距筘齿区11-筘座12-小间距筘齿13-大间距筘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筘由筘齿及固定筘齿的筘座11组成,筘齿在筘座11上变间距排列,得到变间距筘齿。筘齿的间距可以有多种变化方式,从而得到不同的筘。优选变间距筘齿由大间距筘齿13和小间距筘齿11组成,大间距筘齿13组成大间距筘齿区7,小间距筘齿12组成小间距筘齿8区,大间距筘齿区7与小间距筘齿区8交错设置在筘座11上,一个大间距筘齿区7与一个小间距筘齿区8组成一个完整图案。大间距筘齿相互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比如筘齿间距交替变化,或者筘齿间距渐增或渐减等。同样小间距筘齿相互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等的。大间距筘齿与小间距筘齿间距类型可任意组合。如一个图案中有16根筘齿,其中大间距筘齿8根,小间距筘齿8根,大间距筘齿或小间距筘齿的第I至第8根筘齿的间距可以是如0. 5mm、0. 55mm、
0.6mm、0. 65mm、0. 7mm、0. 75mm、0. 8mm 渐增设置的,或如 0. 4mm、0. 4mm、0. 5mm、0. 5mm、0. 4mm、
0.4mm、0. 5mm、0. 5mm 交错设置,或如 0. 4mm、0. 5mm、0. 4mm、0. 5mm、0. 4mm、0. 5mm、0. 4mm、
0.5mm 交错设置,或如 0. 5mm、0. 55mm、0. 6mm、0. 65mm、0. 6mm、0. 55mm、0. 5mm 渐增渐减设置的,大间距筘齿区与小间距筘齿区的筘齿数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筘齿间距范围为I. OOmm-O. 30mm 这种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不列举。使用时每根筘齿间穿入相同根数的经纱,则得到变间距的经纱,使经纱的密度呈现高低不同。采用这种筘可织造不同风格的织物,如织造泡泡纱。当本实用新型筘的大间距筘齿区与小间距筘齿区交错设置,大间距筘齿间的间距相等,小间距筘齿间的间距相等时,还可以用来织造有经向条纹且相邻经向条纹间分布有微小的突起与凹陷的仿毛平纹织物。其具体方法为采用任何材质的40-70旦的长丝作为经纱2和纬纱1,大间距筘齿13的筘齿密度和小间距筘齿12的筘齿密度差值为6-10%,织物织造难度系数大于等于0. 9而小于等于I。在每个筘齿间穿入相等数量经纱,这样得到的织物经轴相应具有两个密度区,高经密区3和低经密区4,高经密区3和低经密区4交错设置在经轴上,位于高经密区3的经纱为高经密经纱6,位于低经密区4的经纱为低经密经纱5,且低经密经纱5与高经密经纱6的经密差值为6% -10%。织造时根据织物的织造难度系数结合经纱和纬纱的粗细可得到相应的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最好采用同一纬密,但因织造时很难保证入纬密度严格一致,纬密也可在±6. 2-6. 8%的范围内变动。实际织造中,每个筘齿间一般穿入经纱数为3根。[0026]采用本实用新型织造方法织造的织物,由于筘齿的间距不完全相等,具有交错设置的小间距筘齿12与大间距筘齿13,大间距筘齿的筘齿间距大于小间距筘齿的筘齿间距,且二者的密度差值为6-10%,且织物的织造难度系数为0. 9-1,这样当在每个筘齿间穿入相同数量的经纱后,则对应得到密度差值为6-10%的高经密经纱6和低经密经纱5,由于在织造过程中,不同的纱线密度具有不同的纱线张力,高经密经纱的张力大于低经密经纱的张力,所以当相邻的经纱密度不同时,所得织物结构上会形成不同的张力区,当进行织造时,张力较小的低经密经纱4的纱线弯曲程度较小,相比与高经密区经纱低经密区经纱的长度方向上会有一定的长度剩余,同时,纬纱为了均衡张力达到结构平衡相邻两根纬纱会相互沿垂直于织物平面的方向上上下沉浮。如图6所示,多余出来的部分打破纬纱的排列方式,引起纬纱浮沉,使相邻纬纱上下交错沉浮排列,以占用多余的空间达到整体结构上的张力平衡,在此低经密区纬纱2外漏出经纱I明显,从而纬纱2在低经密经纱所对应的织物表面形成一个个微小突起和凹陷;而高经密经纱3的收缩力大,交织纬纱紧密,如图5所示,纬纱几乎位于同一平面,外露不明显,从而在高经密经纱所对应的织物表面形成凸出的经向条纹,相邻两条凸出的经向条纹似两根平行的铁轨,与低经密经纱相对应的纬纱形成的微小突起与凹陷分布在两条经向条纹间,似两条铁轨间散落的枕石,即形成了一种在相邻两条铁轨状经向纹路中间散落着枕石状突起与凹陷效果的长丝仿毛平纹织物。 织物的织造难度系数E为织物中衡量织造难度大小的总体指标,其按如下公式计算E =< 0. 01371*(Dj1/2+dw1/2) > /25. 42*Jm*Wm*2. 542其中Dj-经纱丹尼数Dw-纬纱丹尼数[0031 ] Jm-机上经纱密度Wm-机上纬纱密度。织物的织造难度系数是指织物在织造时候织机运行难度状况系数,系数大说明织物紧密,织造难度大,系数小说明织物较稀疏,织造难度小。经密差值按如下公式算经密差值=(高经密经纱的密度-低经密经纱的密度)/高经密经纱的密度 X 100%筘齿密度差值按如下公式算筘齿密度差值=(大间距筘齿的筘齿密度-小间距筘齿的筘齿密度)/大间距筘齿的筘齿密度X 100%按本实用新型方法织造的织物,不需经过另行加热处理即可得到经向条纹间分布有点状突起图案的长丝仿毛平纹织物。当小间距筘齿的密度与大间距筘齿的密度差值为6. 5-9%时,织物的条纹和突起更明显,更具毛织物的手感。较好采用小间距筘齿的筘齿密度为17-22羽/cm。高经密经纱的密度为40_80根/CM。如织造幅宽为151cm的长丝防毛平纹织物,9根经纱作为一个组织循环,织物织造难度系数为0. 952,经向条纹也就是每组高经密经纱所对应的织物宽度为0. 04cm,点状突起与凹陷部分也就是每组低经密经纱所对应的织物的宽度为0. 08cm。经纱和纬纱均采用40D锦纶长丝,织物总经纱条数为11200根,筘幅宽175. 5cm,小间距筘齿间的间距为22羽/cm,大间距筘齿间的间距为20. 5羽/cm,纬纱的密度为48根/cm,每个 筘齿间入经纱根数为3根/CM,机上高经密经纱的密度为66根/CM,低经密经纱的密度为61. 5根/CM。
权利要求1.一种筘,包括筘齿及固定筘齿的座筘,其特征在于,所述筘齿为变间距筘齿。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间距筘齿由大间距筘齿和小间距筘齿组成,所述大间距筘齿组成大间距筘齿区,所述小间距筘齿组成小间距筘齿区,所述大间距筘齿区与所述小间距筘齿区交错设置在所述筘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相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相等。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渐变。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渐变。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交替变化。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交替变化。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间距筘齿由大间距筘齿和小间距筘齿组成,所述大间距筘齿组成大间距筘齿区,所述小间距筘齿组成小间距筘齿区,所述大间距筘齿区与所述小间距筘齿区交错设置在所述筘座上,所述大间距筘齿区的筘齿间距相等,大间距筘齿(13)的筘齿密度和小间距筘齿(12)的筘齿密度差值为6-10%。
10.如权利要求I或9所述的筘,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间距筘齿(13)的筘齿密度和所述小间距筘齿(12)的筘齿密度差值为6. 5-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针对现有技术中穿经用筘,当需要在同一幅织物上获得不同的经纱密度时需在筘齿间穿入不同根数的纱线,经纱根数频繁变化,易出错,且不能织造长丝仿毛平纹织物的不足,提供一种筘,包括筘齿及固定筘齿的座筘,所述筘齿为变间距筘齿,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筘,由于筘齿间距不完全相等,可根据织物经密的需要设置不同的筘齿间距,当在筘齿间穿入相同根数经纱后,可获得不同的经纱密度,用本筘进行织造可获得具有经向条纹且条纹间分布有微小突起的长丝仿毛平纹织物。
文档编号D03D49/60GK202499958SQ20112057542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1日
发明者厉恩祥, 张 杰, 徐丽亚, 李和男, 沈卫锋, 裘月芳 申请人: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嘉华特种尼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