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装置及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82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除去装置及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去由衣物产生的纤维屑的除去装置以及组装有除去装置的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烘干衣物的烘干机或除烘干功能以外还具有洗衣功能的洗衣烘干机等烘干装置,典型的是向收容有衣物的滚筒内供应烘干空气来烘干衣物。因对衣物吹出烘干空气的烘干处理而导致由衣物产生纤维屑(碎线头等尘埃成分)。纤维屑因烘干空气而在烘干装置内循环。
如专利文献I及2所示,大部分烘干装置包括设置在使烘干空气循环的循环系统中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捕获在烘干空气中浮游的纤维屑。过滤装置典型的是包括固定在形成有用于使烘干空气流入过滤装置的流入ロ的入ロ壁或者形成有用于从过滤装置排出烘干空气的排气ロ的出口壁(典型的是,出口壁与入口壁相向)上的滤网。由过滤装置捕获的纤维屑堆积在滤网上。纤维屑在滤网上的堆积会导致烘干空气的循环流量降低或用于使烘干空气循环的送风装置的消耗电カ増大。因此,使用者需要频繁地除去堆积在滤网上的纤维屑。除去固定在上述入口壁或出口壁上的滤网上堆积的纤维屑是ー项繁琐的作业。上述专利文献I及2所公开的滤网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因此使用者不易在视觉上察觉到残存在滤网上的纤维屑。这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导致纤维屑的除去不充分。如果在并不充分的纤维屑的除去作业之后进行烘干处理,则会在其后比较早地发生烘干空气的循环流量的降低或用于使烘干空气循环的送风装置的消耗电カ的増大。从而,使用者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纤维屑的除去作业。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00395号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7985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能够容易地除去纤维屑的结构的除去装置及组装有该除去装置的烘干装置。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除去装置,从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包括筐体,包含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ロ的第一壁和与该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以及过滤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所述流入ロ的第一空间和与该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其中,从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中除去所述纤维屑的过滤部件,相对于从所述第一壁流向所述第二壁的所述烘干空气倾斜设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烘干装置,用于烘干衣物,包括烘干槽,收容所述衣物;以及循环系统,让用于烘干所述烘干槽中的所述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其中,所述循环系统包括从所述烘干空气除去纤维屑的除去装置,所述除去装置包括筐体,包含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ロ的第一壁和与该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以及过滤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所述流入ロ的第一空间和与该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其中,从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中除去所述纤维屑的过滤部件,相对于从所述第一壁流向所述第二壁的所述烘干空气倾斜设置。根据所述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除去装置及烘干装置能够较为容易地除去纤维屑。


图I是ー实施方式的烘干机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正视图。 图3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热交換器的侧视图。图8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过滤装置、管组件、送风机、加热器及管路的概略配置图。图9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热交換器及过滤装置的后视图。图10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所具有的过滤装置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过滤装置所具有的下侧组件的剖视图。图12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俯视图。图13是图10所示的过滤装置所具有的上侧组件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剖视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正视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一筐体的右侧视图。图17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概略剖视图。图18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概略正视图。图19是表示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一筐体及旋转突起的图。图20是表示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二筐体及支撑筒的图。图21是表示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所具有的第一筐体及第ニ筐体的图。图22是表示图21所示的第二筐体的第一支撑筒与第一筐体的第一旋转突起的图。图23是图21所示的第二筐体的概略剖视图。图24是图13所示的上侧组件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上侧组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图对除去装置及烘干装置的ー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表示“上”、“下”、“左”或“右”等方向的用语仅是用于明确说明,并不用来限定除去装置及烘干装置的原理。(烘干机的整体结构)图I是除烘干功能以外还具有洗衣功能的烘干机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正视图。图3是图I所示的烘干机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I至图3所示的烘干机100作为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装置而被例示。取而代之,不具有洗衣功能的烘干机也可用作烘干装置。烘干机100包括大致矩形箱状的主筐体110。主筐体110包括正面壁111、正面壁111的相反侧的背面壁112、直立在正面壁111与背面壁112之间的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主筐体110还包括由正面壁111、背面壁112、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的上缘包围的顶壁115、以及由正面壁111、背面壁112、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的下缘包围的底壁116。烘干机100还包括安装在正面壁111上部的操作面板120。使用者可通过操作面板120输入与烘干机100的动作相关的信息(例如与用于洗涤、漂洗、脱水、烘干的期间相关的信息及与所使用的洗涤剂相关的信息)。烘干机100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正面壁111上的门体130。使用者可打开门体130向主筐体110内投入衣物,或者取出主筐体110内的衣物。图4是表示设置在主筐体110内的各部件的烘干机100的立体图。图4所示的烘干机100除去了正面壁111、背面壁112、左侧壁113、右侧壁114及顶壁115。图5是表示设置在主筐体110内的各部件的烘干机10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I、图4及图5进ー步对烘干机10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包括收容衣物的处理槽200。在处理槽200形成有向正面壁111开ロ的投入ロ 201。如与图I相关地进行说明那样,使用者可打开门体130,经由投入口 201向处理槽200内投入衣物。或者,使用者可打开门体130,经由投入ロ 201从处理槽200取出衣物。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槽200作为烘干槽而被例示。如图5所示,处理槽200包括贮存用于洗涤衣物的洗衣水的水槽210 ;以及设置在水槽210内的旋转滚筒220。旋转滚筒220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周壁221以及与投入ロ 201相向的底壁222。水槽210包括包围旋转滚筒220的周壁221的大致圆筒状的周壁211 ;以及沿旋转滚筒220的底壁222而形成的底壁212。旋转滚筒220与水槽210大致同心设置。烘干机100还包括从旋转滚筒220的底壁222贯穿水槽210的底壁212而从底壁212突出的旋转轴231 ;设置在水槽210的下方的驱动马达230 ;以及用于向旋转轴231传递驱动马达230的驱动カ的驱动皮带232。当驱动马达230工作时,驱动力通过驱动皮带232及旋转轴231传递至旋转滚筒220,从而旋转滚筒220在水槽210内旋转。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连接主筐体110的底壁116与处理槽200的减振部件240 ;以及连接主筐体110的顶壁115与处理槽200的悬架部件245。在主筐体110内,支撑处理槽200的减振部件240及悬架部件245使处理槽200随着旋转滚筒220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衰減。因此,来自处理槽200的振动几乎不会传递至主筐体110。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控制装置250。控制装置250控制烘干机100的各种动作。例如,当使用者对操作面板120进行操作而指示烘干机100进行烘干动作时,输出控制信号而使驱动马达230工作。如图I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用于向主筐体110内供应水的供水口 301。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口 301出现在由顶壁115的背面缘117与顶壁115的左缘118所形成的角落部。如图4所示,烘干机100还包ロ设置在顶壁115下方的供水组件300。供水组件300包括与供水口 301连接的控制阀310以及包含固定有控制阀310的外面的筐体320。在筐体320内形成有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未图示)。烘干机100还包括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换,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热交換器400。在供水组件300的筐体320内,不仅形成有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而且还形成有用于供应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时所使用的除湿水的流路。控制阀310在控制装置250的控 制下切换从供水口 301向筐体320内供水或者停止供水。此外,控制阀310开闭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及用于供应除湿水的流路。例如,当使用者对操作面板120进行操作而指示开始洗涤エ序吋,控制阀310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允许水流入筐体320内。而且,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其结果,水供应至处理槽200内。或者,当使用者对操作面板120进行操作而指示开始烘干エ序时,控制阀310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允许水流入筐体320内。而且,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热交換器400供应除湿水的流路。其结果,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内,烘干空气被除湿。筐体320包括向右侧突出的排水筒321。当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热交換器400供应除湿水的流路时,除湿水通过连接排水筒321与热交換器400的连接管(未图示)而流入热交換器400。供水组件300还包括设置在筐体320内的收容盒330。在收容盒330内收容有洗涤エ序中所使用的洗涤剂或漂洗エ序中所使用的柔顺剂。如图I所示,收容盒330包括以可插入使用者手指的方式而形成的把手部331。使用者可使用把手部331从筐体320内拉出收容盒330。其結果,收容盒330的内部露出至主筐体110外。其后,使用者可向收容盒330内投入洗涤剂或柔顺剂并将收容盒330推入筐体320内。当与图4相关地说明的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时,流入筐体320内的水与收容盒330内的洗涤剂或者柔顺剂混合。其结果,在洗涤エ序中,收容盒330内的洗涤剂与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混合而成的洗涤水供应至处理槽200。此外,在漂洗エ序中,收容盒330内的柔顺剂与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混合而成的混合液供应至处理槽 200。如图5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连接供水组件300与水槽210的底壁212的上部的供水管350。当控制阀310打开用于向处理槽200供应水的流路时,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通过供水管350供应至处理槽200内。烘干机100还包括连接于水槽210的周壁211的下部的排水管360 ;以及在控制装置250的控制下开闭排水管360的排水阀361。如图4所示,在主筐体110的底壁116侧面形成有排水ロ 362。排水管360连通至排水ロ 362。当排水阀361打开排水管360时,处理槽200内的水经由排水ロ 362排出至主筐体110外。如图5所示,热交換器400连接于水槽210的底壁212的下部。因此,从供水组件300供应至热交換器400的除湿水最终流入 处理槽200内。当排水阀361打开排水管360时,烘干空气的除湿中所使用的除湿水也经由排水ロ 362排出至主筐体110外。烘干机100包括与排水管360连接的过滤组件500。排水管360经由过滤组件500连接于排水ロ 362。过滤组件500包括用于从流过排水管360中的水除去纤维屑或其他异物的过滤构件510。因此,经过滤构件510除去了纤维屑等异物的水从排水ロ 362排出。过滤组件500固定于正面壁111。如与图4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减振部件240以及悬架部件245使来自处理槽200的振动衰減,因此,过滤组件500稳定地保持于正面壁111。如图5所示,过滤构件510包括向正面壁111突出的把手部511。如图I所示,正面壁111包括覆盖控制装置250的保护盖251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保护盖251上的门部252。过滤组件500固定于保护盖251。当使用者打开门部252时把手部511露出。使用者可捏住把手部511取出过滤构件510。烘干机100还包括让用于烘干处理槽200中的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的循环系统600。循环系统600不仅包括上述热交換器400,而且还包括使烘干空气流入处理槽200内的送风机610 ;规定从送风机610至处理槽200为止的烘干空气的流路的管路615 ;以及对从送风机610流向处理槽200的烘干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620。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610作为送风部件而例示。如图4及图5所示,管路615在投入ロ 201附近连接于水槽210的周壁211。当送风机610工作时,烘干空气通过管路615而流入处理槽200内。加热器620对从送风机610流向处理槽200的烘干空气进行加热,因此对处理槽200内的衣物吹出温度比较高的烘干空气。其结果水分从衣物蒸发。包含蒸发的水分的烘干空气随后流入与水槽210的底壁212连接的热交換器400。如上所述,从供水组件300供应的除湿水在热交換器400内流下,因此流入热交換器400内的烘干空气被除湿。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換器400作为除湿部件而被例示。循环系统600还包括设置在送风机610与热交換器400之间的过滤装置700。热交換器400包括与过滤装置700连接的波纹管414。纤维屑从被吹出烘干空气的衣物分离。分离的纤维屑随后通过热交換器400及波纹管414流向过滤装置700。过滤装置700从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装置700作为除去装置而被例示。如图5所示,循环系统600还包括引导从过滤装置700流向送风机610的烘干空气的管组件660。送风机610使管组件660内成为负压,因此,经过滤装置700除去纤维屑的烘干空气通过管组件660流向送风机610。据此,循环系统600在主筐体110内形成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组件660作为管部件而被例示。(过滤装置与热交換器的连接结构)图6是表示烘干机100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利用图I及图6对烘干机100的主筐体110的分解方法进行说明。形成主筐体110的上面的顶壁115使用螺丝等固定件固定于正面壁111、背面壁112、左侧壁113及右侧壁114等周壁上。对烘干机100进行修理或者检修的作业者可卸下固定件而从主筐体110的周壁除去顶壁115。据此,作业者可观察烘干机100的内部。图7是热交換器400的侧视图。利用图5及图7对从热交換器400流向过滤装置700的烘干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热交換器400包括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管410。热交换管410包括规定供烘干空气流动的流路的内面411。热交換器400还包括用于对热交換管410所规定的流路供应用于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水的大致圆筒状的供水口 420。供水口 420包括最下方的第一供水口 421、形成在第一供水口 421的上方的第二供水口 422以及形成在第二供水口 422的上方的第三供水口 423。热交换管410包括流入ロ 412和形成在流入ロ 412的上方的排气ロ 413。热交换管410在流入ロ 412与排气ロ 413之间向顶壁115延伸。如图5所示,形成在热交換器400的下端的流入ロ 412连接于水槽210的底壁212。在烘干エ序中,向处理槽200送出的烘干空气通过流入ロ 412流入热交换管410内。另外,在洗涤エ序或漂洗エ序的期间,供应至处理槽200内的水(洗涤水或包含柔顺剂的水溶液)通过流入ロ 412流入热交换管410内。流入热交换管410内的烘干空气从形成在热交换管410的上端的排气ロ 413排出。其后,烘干空气通过过滤装置700、送风机610以及加热器620返回至处理槽200。图8是过滤装置700、管组件660、送风机610、加热器620以及管路615的概略配置图。利用图I、图4至图8对除湿水向热交換器400的供应进行说明。通过在处理槽200中的衣物的烘干处理以及在热交換器400中的热交换,烘干空气的温度低于刚经加热器620加热后的烘干空气的温度。因此,在从过滤装置700至送风机610为止的路径中容易产生结露。管组件660包括朝向过滤装置700向下方倾斜的底壁661 ;以及连接于底壁661的下端与热交換器400的第三供水口 423的连接管662。在管组件660中结露并附着在管组件660的内面上的结露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底壁661而流下。其后,结露水通过连接管662以及第三供水口 423作为除湿水而供应至热交換器400。在过滤装置700中结露的结露水因重力作用以及烘干空气而滴至管组件660。其后,结露水沿管组件660的底壁661而流下,最终通过连接管662及第三供水口 423而作为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送风机610包括设置在烘干空气的流路内的风扇611 ;以及使风扇611旋转的驱动马达612。附着在风扇611上的结露水因重力作用以及风扇611的旋转而滴至管组件660。其后,结露水沿管组件660的底壁661而流下,最终通过连接管662以及第三供水口423而作为除湿水供应至热交換器400。管组件660还包括设置在底壁661的下端部的止回阀663。止回阀663抑制烘干空气从热交換器400直接流入管组件660。如与图4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从供水口 301供应的水作为除湿水而通过从供水组件300的筐体320突出的排水筒321排出。与排水筒321连接的连接管分别连接于热交換器400的第一供水口 421以及第二供水口 422。供应至热交換器400内的除湿水边由热交換管410的内面411引导边与烘干空气进行热交換。其结果,烘干空气被除湿。沿热交换管410的内面411流下的除湿水最终经 由热交換器400下端的流入ロ 412从热交換器400排出。
如图6所不,热交換器400包括第一壳体430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430与主筐体110的背面壁112之间的第二壳体440。第二壳体440沿背面壁112设置。如图7所示,第ニ壳体440重叠于第一壳体430而形成热交换管410。流入ロ 412及排气ロ 413形成在第ー壳体430上。供水口 420形成在第二壳体440上。第一壳体430以及第ニ壳体440形成大致C状弯曲的流路。从形成在热交換器400下端的流入ロ 412流入的烘干空气通过弯曲的流路,并从形成在热交換器400上端的排气ロ 413排出。图7中示出了水平线HL以及呈大致圆筒状的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热交換器400较为理想的是以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与水平线大致垂直的方式设置在主筐体110内。因此,与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大致平行的第二壳体440的上侧部分沿主筐体110的-*背面壁112而形成。图9是表示热交換器400与过滤装置70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后视图。利用图I、图
6、图7及图9对热交換器400与过滤装置700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连接排气ロ 413与过滤装置700的波纹管414的下端使用固定带416固定在排气ロ 413。同样地,波纹管414的上端也使用固定带417固定在过滤装置700上。如图6及图9所示,过滤装置700相对于排气ロ 413的中心线LI而向水平方向(离开右侧壁114的方向)偏移设置。如与图6相关的进行说明的那样,作业者可卸下顶壁115。其后,作业者可卸下在波纹管414的固定中所使用的固定带416、417而除去波纹管414。/如图9所示,烘干机100还包括用于测定洗衣水的物性的导电传感器450和接地电极460。导电传感器450以及接地电极460突出至热交换管410的内部。如上所述,含有纤维屑的烘干空气或含有纤维屑的洗衣水流入热交换管410内。烘干空气或洗衣水中的纤维屑易于堆积在突出至热交换管410内部的导电传感器450以及接地电极460上。排气ロ 413向上方开ロ(即向顶壁115开ロ)。过滤装置700向与排气ロ 413开ロ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背面壁112的方向)偏移,因此作业者的视线通过排气ロ 413到达热交換管410的内面411。因此,已将波纹管414除去的作业者可经由排气ロ 413观察热交换管410的内部,从而易于确认纤维屑是否堆积在导电传感器450及/或接地电极460 上。(过滤装置)图10是与波纹管414连接的过滤装置700的剖视图。利用图I、图8及图10对过滤装置700进行说明。过滤装置700包括下侧组件710和设置在下侧组件710的上方的上侧组件720。下侧组件710在主筐体110内部是被固定的,与此不同,上侧组件720可容易地从主筐体110卸下。与图8相关地进行说明的导管组件660安装在下侧组件710上。图11是下侧组件710的剖视图。利用图10及图11对下侧组件710进行说明。下侧组件710包括用于收容上侧组件720的筐体730。筐体730包括形成有向波纹管414突出的大致圆筒状的流入ロ 731的右侧壁732 ;以及与右侧壁732相向的左侧壁733。烘干空气通过波纹管414以及流入ロ 731而流入过滤装置70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壁732作为第一壁而被例示,左侧壁733作为第二壁而被例示。
下侧组件710还包括连接右侧壁732与左侧壁733的下侧过滤部735。下侧过滤部735将筐体730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流入ロ 731的上侧空间US和与上侧空间US邻接的下侧空间LS。从流入口 731流入的烘干空气流入上侧空间US之后到达形成在上侧空间US下方的下侧空间LS。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空间US作为第一空间而被例示。此夕卜,下侧空间LS作为第二空间而被例示。如图10所示,在上侧空间US内收容上侧组件720。上侧组件720包括上侧过滤部725。上侧过滤部725邻接于下侧过滤部735。此外,上侧过滤部725与下侧过滤部735大
致平行。从流入ロ 731流入的烘干空气流入设置在上侧空间US内的上侧组件720内。流入上侧组件720内的烘干空气沿朝向左侧壁733的第一方向FD(即沿背面壁112的方向)
流动。 下侧过滤部735与左侧壁733的连接部分形成在下侧过滤部735与右侧壁732的连接部分的上方。因此,下侧过滤部735以及与下侧过滤部735平行的上侧过滤部725,相对于第一方向FD的烘干空气的流向而倾斜(在图10中,0° < 0 <90° (0为上侧过滤部725相对于第一方向FD的倾斜角度))。下侧过滤部735以及上侧过滤部725从自上侧空间US流向下侧空间LS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如上所述,下侧过滤部735以及上侧过滤部725相对于第一方向FD的烘干空气的流向而倾斜,因此可确保用于除去纤维屑的比较大的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过滤部725及下侧过滤部735作为过滤部件而被例示。图12是除去上侧组件720的烘干机100的俯视图。利用图3、图10至图12对下侧过滤部735的清扫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主筐体110的顶壁115形成有向上方开ロ的取出口 701。上侧组件720通过取出ロ 701插入上侧空间US而安装于主筐体110。当通过取出ロ 701从主筐体110取出上侧组件720时,下侧过滤部735就会露出。如上所述,下侧过滤部735连接于过滤装置700的右侧壁732与左侧壁733,因此使用者可通过取出口 701容易地观察下侧过滤部735。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发现及除去堆积在下侧过滤部735上的纤维屑。
利用图5、图6、图10及图11对过滤装置700内的烘干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从流入口 731流入上侧空间US的烘干空气沿第一方向FD(从右侧壁732朝向左侧壁733的方向)流动。其后,烘干空气朝下方向DD流动。如图5所示,管组件660从过滤装置700向正面方向延伸。因此,流入下侧空间LS的烘干空气流向正面方向(即沿左侧壁733的方向)并到达送风机610。在以下说明中,将从过滤装置700流向送风机610的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称作第二方向SD。图6概略性地表不第一方向FD以及第二方向SD的烘干空气的流动。如上所述,烘干空气向第一方向FD流动,其后向下方向DD流动。在此之后,烘干空气由下侧组件710的筐体730以及管组件660被引导至与第一方向FD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SD。这种烘干空气的流动的扭转发生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的周围。其结果,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周围,烘干空气的流动变得复杂,从而纤维屑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上的堆积位置发生变动。由于纤维屑在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上适当地分散,因此,上侧过滤部725以及下侧过滤部735的网眼堵塞的频率降低。如图10及图11所示,下侧空间LS从下侧组件710的筐体730的右侧壁732向左侧壁733逐渐扩大。如上所述,对于扭转流动的烘干空气的流动,下侧空间LS在位于离心方向的左侧壁733附近的扩张有助于降低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上侧组件)图13是上侧组件720的立体图。图14是上侧组件720的剖视图。利用图3、图
10、图12至图14对上侧组件720进行说明。上侧组件720不仅包括上述的上侧过滤部725,而且还包括以能够从主筐体110卸下的方式形成的筐体740和安装在筐体740上的大致矩形状的盖体750。筐体740包括支撑上侧过滤部725的第一筐体760和可旋转地支撑第一筐体760的第二筐体770。盖体750安装于第二筐体770上。如与图12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在主筐体110的顶壁115形成有取出口 701。如图3所示,盖体750覆盖取出口 701。如图13所示,呈大致三角箱状的第一筐体760包含倾斜面761。倾斜面761呈格子状。作为上侧过滤部725使用的滤网安装在格子状的倾斜面761上。如与图10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倾斜面761与下侧过滤部735大致平行。图15是上侧组件720的正视图。利用图13及图15进ー步对上侧组件720进行说明。第一筐体760包括旋转突起762。旋转突起762形成在第一筐体760的右上端。第二筐体770包括与旋转突起762大致相辅的支撑筒771。形成在第一筐体760的右上端的旋转突起762插通于支撑筒771。其结果,第一筐体760可旋转地支撑及连接于第二筐体77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筐体760形成有旋转突起762,在第二筐体770形成有支撑筒771。取而代之,也可以在第一筐体形成支撑筒,而在第二筐体形成旋转轴。图16是第一筐体760的右侧视图。利用图10、图13及图16对第一筐体760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第一筐体760全部收容在上侧空间US内。如图16所示,第一筐体760包括形成有开ロ部763的右侧壁764。通过流入ロ 731的烘干空气经开ロ部763流入第一筐体760内。安装在格子状的倾斜面761上的上侧过滤部725捕获烘干空气中的纤维屑。如图13所不,在第一筐体760位于该第一筐体760的左端连接于第二筐体770的第一位置时,第一筐体760以及第二筐体770协作形成用于收容由上侧过滤部725捕获的纤维屑的收容空间。图17是具有向右侧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上侧组件72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13、图16及图17对从上侧组件720除去纤维屑的除去方法进行说明。当第一筐体760向第一筐体760的左端离开第二筐体770的离开方向(在图17中为右侧)转动时,可除去由上侧过滤部725捕获的纤维屑。图18是具有进ー步向离开方向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上侧组件720的概略正视图。利用图15至图18对第一筐体760的转动进行说明。第一筐体760可绕旋转突起762进ー步向离开方向转动。如图15所示,向右侧大、幅度突出的盖体750包括右缘751。如图18所示,右缘751接触于向离开方向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右侧壁764而限制第一筐体760的转动。在以下说明中,将被盖体750限制转动的第一筐体760的位置称作第二位置。图18中以点划线示出了当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时从第二筐体770最大限度地向离开方向转动的第一筐体760。如图18所示,当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吋,第一筐体760可从第二位置进ー步向离开方向转动。第二筐体770包括在与盖体750的连接中所使用的连接部772。连接部772向外侧突出。在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之后,当第一筐体760最大限度地向离开方向转动时,第一筐体760的右侧壁764接触于第ニ筐体770的连接部772。 (第一筐体与第二筐体的连接结构)图19表示第一筐体760的旋转突起762。图19(a)是第一筐体760的右侧视图。图19(b)是向正面方向突出的旋转突起762的局部正视图,表示旋转突起762的端面形状。图19(c)是表示向背面方向突出的旋转突起762的端面形状的局部后视图。利用图19对旋转突起762进行说明。旋转突起762包括向正面方向突出的第一旋转突起765和形成在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相反侧的第二旋转突起766。向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二旋转突起766形成为与第一旋转突起765大致同轴。大致圆柱形状的第二旋转突起766具有大致圆形的剖面。另ー方面,D形切割处理的第一旋转突起765具有非圆形剖面。D形切割处理的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周面包括平坦面767。平坦面767包括第一平坦面768、以及形成在第一平坦面768的相反侧的第二平坦面769。第二平坦面769与第一平坦面768大致平行。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周面还包括第一平坦面768与第二平坦面769之间的弧状面781。图20表示第二筐体770的支撑筒771。图20(a)是第二筐体770的右侧视图。图20(b)是从图20(a)所示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第二筐体770的局部剖面图,表示插入第一旋转突起765的支撑筒771。图20 (c)是从图20(a)所示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第二筐体770的局部剖面图,表示插入第二旋转突起766的支撑筒771。利用图19及图20对支撑筒771进行说明。支撑筒771包括支撑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第一支撑筒773、以及支撑第二旋转突起766的第二支撑筒774。支撑筒771包括与旋转突起762接触的内面775。当第一筐体760转动时,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弧状面781滑动接触于第一支撑筒773的内面775。另ー方面,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平坦面767离开第一支撑筒773的内面775。第二旋转突起766的周面整体上接触于第二支撑筒774的内面775。第二支撑筒774包括与第一支撑筒773相向的相向面776。第一支撑筒773包括与相向面776间隔第一距离Dl的第一部分777、以及与相向面776间隔第二距离D2的第二部分778。另外,第二距离D2长于第一距离D1。第一部分777包括规定形成在第一部分777与第二部分778之间的边界上的空隙部G的缘部779。空隙部G以旋转突起762的旋转轴RX为基准朝半径方向开ロ。图21表示安装于第二筐体770的第一筐体760。图22表示图21所示的第二筐体770的第一支撑筒773和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第一旋转突起765。利用图18、图20至图22对第一筐体760与第二筐体770的连接进行说明。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旋转位置对应于图18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第一筐体760的位置。在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旋转位置,第一筐体760连接于第二筐体770。在第一筐体760连接于第二筐体770之后,在第二筐体770上安装盖体750。在以下说明中,将图21所示的第一筐体760的旋转位置称作安装位置。如与图18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盖体750妨碍第一筐体760向安装位置转动。因此,只要不从第二筐体770除去盖体750,就可维持第一筐体760与第二筐体770的连接。如图22所示,规定空隙部G的缘部779包括规定空隙部G的上侧边界的上侧缘部782和规定空隙部G的下侧边界的下侧缘部783。上侧缘部782与下侧缘部783之间的距离被规定为大致等于第一旋转突起765的第一平坦面768与第二平坦面769之间的距离。当第一筐体760到达安装位置时,平坦面767与作为通过上侧缘部782和下侧缘部783的面而被规定的边界面B大致垂直。 第一平坦面768与第二平坦面769之间的距离在第一旋转突起765的剖面尺寸中最短。因此,当第一筐体760位于安装位置以外的其他位置时,缘部779妨碍第一旋转突起765插入第一支撑筒773或者从第一支撑筒773卸下第一旋转突起765。另ー方面,当第一筐体760到达安装位置时,第一旋转突起765通过空隙部G插入第一支撑筒773,或者第一旋转突起765通过空隙部G与第一支撑筒773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突起766具有与第一旋转突起765不同的剖面形状。取而代之,第二旋转突起也可具有与第一旋转突起相同形状的剖面。此外,第二支撑筒774具有与第一支撑筒773不同的形状。取而代之,第二支撑筒也可相对于第一支撑筒而形成镜像形状。(从过滤装置的散热)图23是第二筐体770的概略剖视图。利用图23对第二筐体770进行说明。第二筐体770包括水平横放的底壁791、从底壁791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周壁792、以及形成在底壁791上面上的肋793。第二筐体770整体上呈盘形状,底壁791以及周壁792形成相对于盖体750而凹陷的凹区域。形成在底壁791上面的肋793沿周壁792的上面延伸。图24是上侧组件720的立体图。利用图I、图12、图23及图24对上侧组件720
进行说明。如图24所示,第一筐体760、第二筐体770以及盖体750连接在一起而一体化为上侧组件720。如与图12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盖体750局部地覆盖形成在主筐体110的顶壁115上的取出口 701。安装在第二筐体770上的盖体750也局部地覆盖由第二筐体770的底壁791与周壁792所规定的凹区域。在盖体750上形成有开ロ部754。盖体750包括具有从主筐体110露出的外面(上面)的主板752 ;以及突出至由第二筐体770的底壁791与周壁792所规定的凹区域内的把手壁753。把手壁753从开ロ部754的缘部突出至相对于主筐体110而凹设的凹区域。图25表示上侧组件720。图25(a)是上侧组件720的俯视图。图25(b)是沿图25(a)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利用图5及图25对从上侧组件720的散热进行说明。
如与图5相关地进行说明的那样,烘干空气由加热器620加热。如图25(b)所示,第二筐体770的底壁791及周壁792隔开第一筐体760与盖体750之间。此外,底壁791以及周壁792与第一筐体760协作形成用于收容纤维屑的收容空间。经加热器620加热的烘干空气如图25(b)的箭头所示流入收容空间。因来自供干空气的热传导,底壁791以及周壁792被加热。盖体750的开ロ部754以及形成在与盖体750相向的底壁791和周壁792的上面的肋793促进从底壁791以及周壁792散热。因此,可抑制底壁791以及周壁792过度升温。 使用者可将手指插入盖体750的开ロ部754中而从主筐体110除去上侧组件720。如上所述,由于可抑制底壁791以及周壁792过度升温,因此即便使用者的手指接触于底壁791或周壁792,使用者也不会感到过热。因此,可提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的烘干机100。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包括具有以下结构的除去装置及烘干装置。具有以下结构的除去装置以及烘干装置可比较容易地除去纤维屑。上述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所涉及除去装置,从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包括筐体,包含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ロ的第一壁和与该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以及过滤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所述流入口的第一空间和与该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其中,从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中除去所述纤维屑的过滤部件,相对于从所述第一壁流向所述第二壁的所述烘干空气倾斜设置。根据所述结构,除去装置的筐体包括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ロ的第一壁和与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过滤部件将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流入ロ的第一空间和与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过滤部件从流入第一空间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由于过滤部件连接于第一壁与第二壁,因此使用者可比较容易地除去堆积在过滤部件上的纤维屑。而且,过滤部件相对于从第一壁流向第二壁的烘干空气倾斜设置,因此可确保比较大的过滤部件的面积。其结果,过滤部件不易堵塞,可降低除去过滤部件上的纤维屑的除去作业的频率。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过滤部件将所述筐体的所述内部空间分割为所述第一空间和形成在该第一空间下方的所述第二空间,经由所述流入ロ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沿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的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筐体,将经由所述过滤部件流入所述第二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向沿所述第二壁的第二方向引导。根据所述结构,经由流入ロ流入第一空间的烘干空气沿从第一壁向第二壁的第一方向流动。其后,烘干空气经由过滤部件流入形成在第一空间下方的第二空间。流入第二空间的烘干空气向沿第二壁的第二方向流动。据此,过滤部件周围的烘干空气的流动变得复杂,从而纤维屑难以堆积在过滤部件的特定部位。其結果,过滤部件不易堵塞,可降低除去过滤部件上的纤维屑的除去作业的频率。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过滤部件,被倾斜设置成使所述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二壁侧大于所述第一壁侧。根据所述结构,第二空间在第二壁侧大于第一壁侧,因此可抑制经由过滤部件流入第二空间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过度増大。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烘干衣物,用于烘干衣物,包括烘干槽,收容所述衣物;以及循环系统,让用于烘干所述烘干槽中的所述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其中,所述循环系统包括从所述烘干空气除去纤维屑的除去装置,所述除去装置包括筐体,包含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ロ的第一壁和与该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以及过滤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所述流入ロ的第一空间和与该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其中,从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中除去所述纤维屑的过滤部件,相对于从所述第一壁流向所述第二壁的所述烘干空气倾斜设置。根据所述结构,烘干装置包括收容衣物的烘干槽;以及让用于烘干烘干槽中的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从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的除去装置。
除去装置的筐体包括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ロ的第一壁和与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过滤部件将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流入ロ的第一空间和与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过滤部件从流入第一空间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过滤部件连接于第一壁与第二壁,因此使用者可比较容易地除去堆积在过滤部件上的纤维屑。而且,过滤部件相对于从第一壁流向第二壁的烘干空气倾斜设置,因此可确保比较大的过滤部件的面积。其结果,过滤部件不易堵塞,可降低除去过滤部件上的纤维屑的除去作业的频率。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过滤部件将所述筐体的所述内部空间分割为所述第一空间和形成在该第一空间下方的所述第二空间,经由所述流入ロ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沿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的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筐体,将经由所述过滤部件流入所述第二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向沿所述第二壁的第二方向引导。根据所述结构,经由流入ロ流入第一空间的烘干空气沿从第一壁向第二壁的第一方向流动。其后,烘干空气经由过滤部件流入形成在第一空间下方的第二空间。流入第二空间的烘干空气向沿第二壁的第二方向流动。据此,过滤部件周围的烘干空气的流动变得复杂,从而纤维屑难以堆积在过滤部件的特定部位。其结果,过滤部件不易堵塞,可降低除去过滤部件上的纤维屑的除去作业的频率。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循环系统包括送风部件,使所述烘干空气流入所述烘干槽;除湿部件,对从所述烘干槽流向所述除去装置的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以及管部件,引导从所述除去装置流向所述送风部件的所述烘干空气,其中,所述管部件包括底壁,朝所述除湿部件向下方傾斜;以及管路,使从所述烘干空气结露并流经所述底壁的结露水流入所述除湿部件。根据所述结构,循环系统包括使烘干空气流入烘干槽的送风部件;对从烘干槽流向除去装置的烘干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件;以及引导从除去装置流向送风部件的烘干空气的管部件。从自除去装置流向送风部件的烘干空气结露的结露水,在朝向除湿部件而向下方倾斜的底壁上流动。管部件的管路使结露水流入除湿部件。其结果,结露水用于对流过除湿部件内的烘干空气进行除湿。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可适合用于烘干衣物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除去装置,从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其特征在于包括 筐体,包含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的第一壁和与该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以及 过滤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所述流入口的第一空间和与该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其中, 从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中除去所述纤维屑的过滤部件,相对于从所述第一壁流向所述第二壁的所述烘干空气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将所述筐体的所述内部空间分割为所述第一空间和形成在该第一空间下方的所述第二空间, 经由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沿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的第一方向流动, 所述筐体,将经由所述过滤部件流入所述第二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向沿所述第二壁的第二方向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被倾斜设置成使所述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二壁侧大于所述第一壁侧。
4.一种烘干装置,用于烘干衣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烘干槽,收容所述衣物;以及 循环系统,让用于烘干所述烘干槽中的所述衣物的烘干空气循环,其中, 所述循环系统包括从所述烘干空气除去纤维屑的除去装置, 所述除去装置包括 筐体,包含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的第一壁和与该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以及过滤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所述流入口的第一空间和与该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其中, 从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中除去所述纤维屑的过滤部件,相对于从所述第一壁流向所述第二壁的所述烘干空气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将所述筐体的所述内部空间分割为所述第一空间和形成在该第一空间下方的所述第二空间, 经由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沿从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的第一方向流动, 所述筐体,将经由所述过滤部件流入所述第二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向沿所述第二壁的第二方向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系统包括 送风部件,使所述烘干空气流入所述烘干槽; 除湿部件,对从所述烘干槽流向所述除去装置的所述烘干空气进行除湿;以及 管部件,引导从所述除去装置流向所述送风部件的所述烘干空气,其中, 所述管部件包括 底壁,朝所述除湿部件向下方倾斜;以及管路,使从所述烘干空气结露并流经所述底壁的结露水流入所述 除湿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去装置以及组装有除去装置的烘干装置。除去装置从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空气中除去纤维屑,包括包含形成有烘干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的第一壁和与该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的筐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筐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连通至所述流入口的第一空间和与该第一空间邻接的第二空间的过滤部件,其中,从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烘干空气中除去所述纤维屑的过滤部件,相对于从所述第一壁流向所述第二壁的所述烘干空气倾斜设置。据此,能够容易地除去纤维屑。
文档编号D06F58/22GK102653919SQ201210053129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日
发明者井上贵裕, 小谷淳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