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脑针织横机是通过机头沿着前后针床左右往复横移进行编织,机头中的前针床编织组件及后 针床的编织组件不仅都设计成左右对称,而且前针床编织组件与后针床的编织组件还彼此前后对称。因此已经公开的有关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或三角机构的文件,通常只给出前针床编织组件的构型与配置插图。专利号为ZL200820031334. 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三角机构,该电脑针织横编机前针床三角机构的机件构型与配置如图7所示。在针床的针槽中,自上而下安插着挺针片318及织针319。在机头的前三角底板31上配置着左水平三角32L及右水平三角32R、左挺针片护卫三角33L及右挺针片护卫三角33R、左挺针片导向三角34L及右挺针片导向三角34R、左织针复位三角35L及右织针复位三角35R、左护针三角36L及右护针三角36R、左挺针片限位三角37L及右挺针片限位三角37R、左起针三角38L及右起针三角38R、左接圈三角39L及右接圈三角39R、左挺针三角310L及右挺针三角310R、左弯纱三角311L及右弯纱三角311R、四个电子选针器312、移圈三角313、第一接针斜面313a及第二接针斜面313b、左挺针片接圈三角314L及右挺针片接圈三角314R、中护针三角315、选针集圈三角316 ;其中,左织针复位三角35L及右织针复位三角35R、左起针三角38L及右起针三角38R、左接圈三角39L及右接圈三角39R、左挺针三角310L及右挺针三角310R,可以垂直于三角底板31做进出运动;左弯纱三角311L及右弯纱三角311R可以平行于三角底板31斜向上下移动;除了上述活动三角外,其余三角及电子选针器均固定在三角底板31上。当该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的机头左行时,若四个电子选针器312中的最左边的一个选针器工作,则使所选中的挺针片318的挺针片片踵318a露出针床,此时移圈三角313埋入三角底板31,左挺针片接圈三角314L将挺针片片踵318a推到左起针三角38L,再推到左挺针三角310L,从而使挺针片318推动织针319上升至退圈高度;之后,织针针踵319a经中护针三角315、右弯纱三角311R、右护针三角36R的作用使织针319下降,完成弯纱成圈编织;挺针片318在织针319的作用下,其挺针片片踵318a沿着右挺针片限位三角37R、右挺针片护卫三角33R、右挺针片导向三角34R运动,使挺针片318回复到初始位置。粗实线A与B分别表示成圈编织时挺针片片踵318a以及织针针踵319a的运动轨迹。上述编织系统的不足之处在于当前后针床的织针进行双面编织时,由于前针床左弯纱三角311L及右弯纱三角311R与后针床左弯纱三角及右弯纱三角彼此前后对称,从而使前后针床的织针同步弯纱成圈;这种同步弯纱成圈方式,纱线在运动过程中要绕过前后两个针床的织针,经过的织针数较多,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弯纱张力,特别是编织正反面结构平衡的织物并采用强力较低、摩擦系数较大、弯曲刚度较高的纱线时,很容易发生断纱和破洞等织疵;此外,较大的弯纱张力还增加了机头往复运动时的阻力,加快了成圈机件的磨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前针床及后针床部分三角组件的构型与配置 前后不对称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由下列三部分机件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安插在前针床及后针床针槽中的织针、挺针片、压片和选针片;第二部分为配置在机头前三角底板上的前针床三角组件,包括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弯纱三角及右弯纱三角、左护针三角及右护针三角、起针三角、左回针三角及右回针三角、左压片护卫三角及右压片护卫三角、左选针片护卫三角及右选针护卫三角、左电子选针器及右电子选针器、左预选针三角及右预选针三角、左选针片导向三角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左再选针三角及右再选针三角、左选针片复位三角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左接圈压板及右接圈压板、不编织压板、中选针片导向三角、集圈压板和中选针片护卫三角;第三部分为配置在机头后三角底板上的后针床三角组件,包括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弯纱三角一及右弯纱三角一、左弯纱三角二及右弯纱三角二、左护针三角一及右护针三角一、左护针三角二及右护针三角二、左滞后弯纱三角及右滞后弯纱三角、左护针三角三及右护针三角三、起针三角、左回针三角一及右回针三角一、左回针三角二及右回针三角二、左压片护卫三角及右压片护卫三角、左选针片护卫三角及右选针片护卫三角、左电子选针器及右电子选针器、左预选针三角及右预选针三角、左选针片导向三角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左再选针三角及右再选针三角、左选针片复位三角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左接圈压板及右接圈压板、不编织压板、中选针片导向三角、集圈压板和中选针片护卫三角。本发明所述的织针、挺针片、压片和选针片的构型以及在针槽中的配置和运动为织针处于最高位置;挺针片位于织针的下方,挺针片的上端与织针下部的凹口镶嵌,使织针与挺针片组合成一体,挺针片具有挺针片片踵;压片位于挺针片的下部的外侧,压片的上部具有压片片踵,压片的下部内侧具有三个定位凹口 ;选针片位于压片的外侧,选针片具有上片踵、选针齿、推压片踵以及下片踵;织针、挺针片、压片和选针片受前针床及后针床三角组件中有关机件的控制可以在针槽中上下移动,移动过程中,通过压片的三个定位凹口,压片的压片片踵处于不同的位置。本发明所述的前针床三角组件及后针床三角组件的构型与配置都相对于中心线呈左右对称。前针床及后针床三角组件中,前针床的左弯纱三角及右弯纱三角与后针床的左弯纱三角一及右弯纱三角一、左弯纱三角二及右弯纱三角二不对称地设置;前针床的左护针三角及右护针三角与后针床的左护针三角一及右护针三角一、左护针三角二及右护针三角二、左滞后弯纱三角及右滞后弯纱三角、左护针三角三及右护针三角三不对称地设置;前针床的左回针三角及右回针三角与后针床的左回针三角一及右回针三角一、左回针三角二及右回针三角二不对称地设置;除了前后不对称的机件外,前针床及后针床其它三角组件的构型与配置均彼此前后对称。前针床及后针床部分三角组件的构型与配置前后不对称,其目的是通过这些组件的位置变换以及配合,实现前后织针的同步成圈及滞后成圈。本发明所述的前针床三角组件,可以分为固定和活动机件两种,其中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护针三角及右护针三角、起针三角、左回针三角及右回针三角、左压片护卫三角及右压片护卫三角、左选针片护卫三角及右选针片护卫三角、左电子选针器及右电子选针器、左预选针三角及右预选针三角、左选针片导向三角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左选针片复位三角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不编织压板、中选针片导向三角和中选针片护卫三角,均固定于前三角底板;左弯纱三角及右弯纱三角可以平行于前三角底板斜向上下移动;左再选针三角及右再选针三角可以垂直于前三角底板交替地做进出运动,即一个埋入前三角底板时另一个伸出前三角底板;左接圈压板及右接圈压板和集圈压板可以垂直于前三角底板做进出运动,即埋入前三角底板或伸出前三角底板。本发明所述的后针床三角组件,也可以分为固定和活动机件两种,其中移圈三角、接圈三角、左护针三角一及右护针三角一、左护针三角三及右护针三角三、起针三角、左回针三角二及右回针三角二、左压片护卫三角及右压片护卫三角、左选针片护卫三角及右选针片护卫三角、左电子选针器及右电子选针器、左预选针三角及右预选针三角、左选针片导向三角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左选针片复位三角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不编织压板、中选针片导向三角和中部针片护卫三角,均固定于后三角底板;左弯纱三角一及右弯纱三角一、左弯纱三角二及右弯纱三角二、左滞后弯纱三角及右滞后弯纱三角,可以平行于后三角底板斜向上下移动;左弯纱三角二及右弯纱三角二、左护针三角二及右护针三角二、左回针三角一及右回针三角一、左接圈压板及右接圈压板和集圈压板,可以垂直于后三角底板做进出运动,埋入后三角底板或伸出后三角底板;左再选针三角及右再选针三角可以垂直于后三角底板交替地做进出运动,一个埋入后三角底板则另一个伸出后三角底板。本发明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当机头沿着固定平型的前后针床左右往复横移时,机头上的前针床三角组件和后针床三角组件作用于各自针床针槽中的对应机件,完成各种编织动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合理,使电脑针织横机在编织不同织物结构时,可以采用滞后成圈或同步成圈方式,以充分发挥编织系统的最佳编织性能。当编织正反面结构平衡的双面织物(如1+1罗纹组织、2+2罗纹组织、畦编组织等)时,采用前针床织针先弯纱成圈接着后针床织针再弯纱成圈的滞后成圈方式,可以减少纱线绕过织针的数量,从而降低弯纱张力,有利于强力较低纱线的使用,避免断纱和破洞等织疵的发生,并可减小机头往复运动时的阻力和成圈机件的磨损。当编织正反面结构不平衡的双面织物(如提花组织等)时,由于前针床的织针是根据花型选针编织,未被选中不参加编织的织针不能分纱给后针床的织针;若仍旧采用滞后成圈方式,会导致后针床的某些织针不能从前针床织针的弯纱成圈中转移纱段,造成弯纱张力增大、断纱和破洞等织疵的发生;因此采用前后针床织针同步成圈方式,可以确保编织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织物质量。
图I是本发明的组成机件及其构型与配置图。图2是本发明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第一次选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织针同步弯纱成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后针床的织针滞后于前针床的织针弯纱成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织针集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前针床移圈后针床接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图7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电脑针织横机三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如图I所示的本发明的组成机件及其构型和配置图,其中上半部分为后针床编织组件,下半部分为前针床编织组件。当机头左右往复横移运动时,可以实现如下编织动作同步成圈、滞后成圈、集圈、不编织、移圈和接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与电子选针器是否选针、机头三角底板上活动机件的进出位置及其对针槽中机件的作用有关。无论进行何种编织动作,前针床及后针床中的选针片4都需要经过两次选针。选针片4朝向编织系统左右两侧移动,其选针齿4b经过左电子选针器14L或右电子选针器14R、左电子选针器14’L或右电子选针器14’R,为第一次选针;选针片4朝向编织系统中央移动,其选针齿4b经过左电子选针器14L或右电子选针器14R、左电子选针器14’L或右电子选针器14’R,为第二次选针。借助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右电子选针器14R、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右电子选针器14’R对选针片4的选中与未选中,以及左预选针三角15L、右预选针三角15R与左预选针三角15’ L及右预选针三角15’ R、左选针片导向三角16L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16R与左选针片导向三角16’ L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16’ R、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右再选针三角17R与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右再选针三角17’R、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18R与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18’R、中选针片导向三角21与中选针片导向三角21’对选针片4的下片踵4d的作用,可使前针床及后针床中的选针片4处于不上升(第一次选针未选中)、上升一级(第一次选针选中,第二次选针未选中)和上升二级(第一和第二次选针均选中)三种高度;通过选针片4的推压片踵4c推升压片3以及压片3上的三个定位凹口 3b,对应地使压片3的压片片踵3a处于L、M和H三个位置。左选针片护卫三角13L及右选针片护卫三角13R与左选针片护卫三角13’ L及右选针片护卫三角13’ R、中选针片护卫三角23与中选针片护卫三角23’作用于选针片4的上片踵4a,使被选中上升的选针片4回复原位。前针床及后针床中的左压片护卫三角12L及右压片护卫三角12R、左压片护卫三角12’L及右压片护卫三角12’R,作用于前针床及后针床中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使处于H或M位置的压片3下降到L位置。如图2所示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第一次选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其中下半部分前三角组件配置图中的三条粗实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选针片4的下片踵4d、上片踵4a以及压片3的压片片踵3a的运动轨迹;上半部分后三角组件配置图中的三条粗实线的含义与下半部分的相似。假定机头向右运动,前针床及后针床进行第一次选针,此时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分别埋入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4的尾部在经过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及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时被向针槽外推出,使选针片4的下片踵4d伸出针槽。若选针片4被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左电子选针器14L’选中,则选针片齿4b不受压,使下片踵4d保持伸出针槽,之后前针床及后针床的下片踵4d被左预选针三角15L及左预选针三角15L’推升一级,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4再将处于L位置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推升至M位置;若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4未被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左电子选针器14L’选中,则选针片齿4b受压,使下片踵4d埋入针槽,随后选针片4不受左预选针三角15L及左预选针三角15L’的作用上升,因此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保持在L位置。未被选中的选针片4的下片踵4d、上片踵4a以及压片3的运动轨迹如图中粗虚线所示。如图3所示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织针同步弯纱成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其中下半部分前三角组件配置图中的四条粗实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选针片4的下片踵4d、上片踵4a、压片3的压 片片踵3a、挺针片2的挺针片片踵2a的运动轨迹;上半部分后三角组件配置图中的四条粗实线的含义与下半部分的相似。假定机头向左运动进行第二次选针,此时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分别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选针被选中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4被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左电子选针器14L’第二次选中,即选针片齿4b不受压,使下片踵4d保持伸出针槽,接着下片踵4d受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的作用再上升一级,从而将处于M位置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推升至H位置。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压片片踵3a在经过压板时不受作用,使前针床及后针床的挺针片2的挺针片片踵2a伸出针槽。若此时右弯纱三角二 8,Rb、右护针三角二 9’ Rb、右回针三角一 ll’Ra伸出后三角底板5’,则前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前针床的织针I沿着起针三角10、右弯纱三角8R和右回针三角IlR运动;后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后针床的织针I沿着起针三角10’、右弯纱三角一 8’ Ra与右弯纱三角二 8’ Rb、右回针三角一 11’ Ra与右回针三角二 11’ Rb运动;因此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织针同步弯纱成圈。此外,当机头向左运动进行第二次选针时,第一次未被选中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4由于未经过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及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的复位,即下片踵4d仍旧埋入针槽,所以不会受到左预选针三角15L及左预选针三角15L’和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的作用而上升,这样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依然保持在L位置。接着压片片踵3a在经过不编织压板20及不编织压板20’时被压入针槽,使受压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挺针片2的挺针片片踵2a也埋入针槽,前针床及后针床的挺针片2不能沿着起针三角10及起针三角10’上升,因此第一次未被选中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4同一针槽上方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织针I都不编织。如图4所示的后针滞后于前针弯纱成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上下四条粗实线表示的轨迹含义与图3相同。假定机头向左运动进行第二次选针,此时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分别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选针被选中的选针片4被左电子选针器14R及左电子选针器14R’第二次选中,即选针片齿4b不受压,使下片踵4d保持伸出针槽,接着下片踵4d受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的作用再上升一级,从而将处于M位置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推升至H位置。压片片踵3a在经过压板3时不受作用,使挺针片2的挺针片片踵2a伸出针槽。若此时右弯纱三角二 8,Rb、右护针三角二 9’ Rb、右回针三角一 11’ Ra埋入后三角底板5’,则后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后针床的织针I沿着起针三角10’、右滞后弯纱三角9’ Re、右回针三角二 11’ Rb运动,而前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前针床的织针I沿着起针三角10、右弯纱三角SR、右回针三角IlR运动,因此后针床的织针I滞后于前针床的织针I弯纱成圈。从图4可以看出,右弯纱三角SR的弯纱深度(斜向下降距离)要大于右滞后弯纱三角9’ Re的,这是为了前针床的织针I形成加长的线圈以便之后分纱给后针床的织针I弯纱成圈;此外虚线A-A’显示,后针床的织针I开始弯纱点B略早于前针床的织针I回针结束点C,即后针床的织针I开始弯纱时前针床的织针I已经回升放松了纱线;这些措施减小了弯纱成圈过程中前针床的织针I及后针床的织针I上的纱线张力。如图5所示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织针集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上下四条粗实线表示的轨迹含义与图3相同。假定机头向左运动进行第二次选针,此时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分别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选针被选中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4在经过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左电子选针器14L’时未被选中,即前针床及后针床的选针片齿4b受压使前针床及后针床的下片踵4d埋入针槽,接着前针床及后针床的下片踵4d不会受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的作用而再上升一级,因此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压片3不升降,压片片踵3a仍处于M位置。若此时集圈压板22及集圈压板22’、后针床的右弯纱三角二 8,Rb、右护针三角二 9’ Rb、右回针三角 一 11’ Ra伸出对应的后三角底板5’,而左接圈压板19L及右接圈压板19R和左接圈压板19’L及右接圈压板19’R分别埋入前三角底板5、后三角底板5’,则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压片3在经过左接圈压板19L及左接圈压板19’L时,其压片片踵3a不受压伸出针槽,使不受压的前针床及后针床的挺针片2的挺针片片踵2a也伸出针槽,接着压片片踵3a在经过集圈压板22及集圈压板22’时受压埋入针槽,使挺针片2受压其挺针片片踵2a也埋入针槽,因此挺针片2带动织针I沿着起针三角10及起针三角10’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而是水平运动一段距离,接着前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前针床的织针I沿右弯纱三角SR、右回针三角IlR运动,后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后针床的织针I沿右弯纱三角一 8,Ra、右弯纱三角二8’ Rb、右回针三角一 11’ Ra与右回针三角二 11’ Rb运动,因此前针床及后针床的织针I同步集圈。如图6所示的前针床移圈后针床接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上下四条粗实线表示的轨迹含义与图3相同。假定机头向左运动进行第二次选针,此时前针床及后针床的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左再选针三角17L’分别伸出前三角底板5及后三角底板5’。第一次选针被选中的前针床的选针片4被左电子选针器14L第二次选中,将处于M位置的前针床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推升至H位置;第一次选针被选中的后针床的选针片4在经过左电子选针器14L’时未被选中,使后针床的压片3的压片片踵3a仍处于M位置。若此时左弯纱三角8L斜向下移,左接圈压板19’L、右弯纱三角二 8’Rb、右护针三角二 9’Rb、右回针三角一 ll’Ra伸出后三角底板5’,而集圈压板22’、右接圈压板19’ R埋入后三角底板5’,则前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前针床的织针I先沿着左弯纱三角8L的外侧斜面上升,接着受移圈三角6的作用进一步上升,随后沿着右弯纱三角SR和右回针三角IlR运动,因此前针床的织针I移圈;而后针床的压片片踵3a在经过左接圈压板19’ L时受压埋入针槽,使后针床的挺针片片踵2a也受压埋入针槽,接着压片片踵3a在经过集圈压板22’及右接圈压板19’ R时释压伸出针槽,使后针床的挺针片片踵2a也伸出针槽,因此后针床的挺针片2带动后针床的织针I在开始阶段不沿起针三角10’上升,接着沿接圈三角V上升,随后沿右弯纱三角二 8’ Rb、右回针三角一 11’ Ra与右回针三角二 11’ Rb运动,从而后针床的织针I接圈。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权利要求
1.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下列三部分机件组成 第一部分包括安插在前针床及后针床针槽中的织针(I)、挺针片(2)、压片(3)和选针片(4); 第二部分为配置在机头前三角底板(5)上的前针床三角组件,包括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弯纱三角(8L)及右弯纱三角(8R)、左护针三角(9L)及右护针三角(9R)、起针三角(10)、左回针三角(IlL)及右回针三角(11R)、左压片护卫三角(12L)及右压片护卫三角(12R)、左选针片护卫三角(13L)及右选针护卫三角(13R)、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右电子选针器(14R)、左预选针三角(15L)及右预选针三角(15R)、左选针片导向三角(16L)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16R)、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右再选针三角(17R)、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18R)、左接圈压板(19L)及右接圈压板(19R)、不编织压板(20)、中选针片导向三角(21)、集圈压板(22)和中选针片护卫三角(23); 第三部分为配置在机头后三角底板(5’ )上的后针床三角组件,包括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弯纱三角一(8’ La)及右弯纱三角一(8’ Ra)、左弯纱三角二(8’ Lb)及右弯纱三角二(8’ Rb)、左护针三角一(9’ La)及右护针三角一(9’ Ra)、左护针三角二(9’ Lb)及右护针三角二(9’ Rb)、左滞后弯纱三角(9’ Lc)及右滞后弯纱三角(9’ Re)、左护针三角三(9’ Ld)及右护针三角三(9’ Rd)、起针三角(10’)、左回针三角一(11’ La)及右回针三角一(11’ Ra)、左回针三角二(11’ Lb)及右回针三角二(11’ Rb)、左压片护卫三角(12’ L)及右压片护卫三角(12’ R)、左选针片护卫三角(13’ L)及右选针护卫三角(13’ R)、左电子选针器(14’ L)及右电子选针器(14’ R)、左预选针三角(15’ L)及右预选针三角(15’ R)、左选针片导向三角(16’ L)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16’ R)、左再选针三角(17’ L)及右再选针三角(17’ R)、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 L)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18’ R)、左接圈压板(19’ L)及右接圈压板(19’ R)、不编织压板(20’)、中选针片导向三角(21’)、集圈压板(22’)和中选针片护卫三角(23’)。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针(I)位于针槽中最高位置;所述的挺针片(2)位于织针(I)的下方,挺针片(2)的上端与织针(I)的下部的凹口镶嵌,织针(I)与挺针片(2)组合成一体,挺针片(2)具有挺针片片踵(2a);所述的压片(3)位于挺针片(2)的下部的外侧,压片(3)的上部具有压片片踵(3a),压片(3)的下部内侧具有三个定位凹口(3b);所述的选针片(4)位于压片(3)的外侧,选针片(4)具有上片踵(4a)、选针齿(4b)、推压片踵(4c)以及下片踵(4d)。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针(I)、挺针片(2)、压片(3)和选针片(4)在针槽中上下移动,移动过程中,通过压片(3)的三个定位凹口(3b),压片(3)的压片片踵(3a)处于不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针床三角组件及后针床三角组件的构型与配置均相对于中心线呈左右对称;前针床三角组件及后针床三角组件中,前针床的左弯纱三角(8L)及右弯纱三角(8R)与后针床的左弯纱三角一(8’ La)及右弯纱三角一(8’ Ra)、左弯纱三角二(8’ Lb)及右弯纱三角二(8’ Rb)不对称地设置;前针床的左护针三角(9L)及右护针三角(9R)与后针床的左护针三角一(9’ La)及右护针三角一(9’ Ra)、左护针三角二(9’ Lb)及右护针三角二(9’ Rb)、左滞后弯纱三角(9’ Lc)及右滞后弯纱三角(9’ Re)、左护针三角三(9’ Ld)及右护针三角三(9’ Rd)不对称地设置;前针床的左回针三角(IlL)及右回针三角(IlR)与后针床的左回针三角一(11’La)及右回针三角一(11’Ra)、左回针三角二(11’Lb)及右回针三角二(11’Rb)不对称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针床三角组件中,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护针三角(9L)及右护针三角(9R)、起针三角(10)、左回针三角(IlL)及右回针三角(11R)、左压片护卫三角(12L)及右压片护卫三角(12R)、左选针片护卫三角(13L)及右选针片护卫三角(13R)、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右电子选针器(14R)、左预选针三角(15L)及右预选针三角(15R)、左选针片导向三角(16L)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16R)、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L)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18R)、不编织压板(20)、中选针片导向三角(21)和中选针片护卫三角(23),均固定于前三角底板(5)。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针床三角组件中,左弯纱三角(8L)及右弯纱三角(SR)平行于前三角底板(5)斜向上下移动;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右再选针三角(17R)垂直于前三角底板(5)交替地做进出运动,一个埋入前三角底板(5)时另一个伸出前三角底板(5);左接圈压板(19L)与右接圈压板(19R)及集圈压板(22)垂直于前三角底板(5)做进出运动,埋入前三角底板(5)或伸出前三角底板(5)。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针床三角组件中,移圈三角(6’)、接圈三角(7’)、左护针三角一(9’ La)及右护针三角一(9’Ra)、左护针三角三(9’Ld)及右护针三角三(9’Rd)、起针三角(10’)、左回针三角二(ll’Lb)及右回针三角二(ll’Rb)、左压片护卫三角(12’L)及右压片护卫三角(12’R)、左选针片护卫三角(13’L)及右选针片护卫三角(13’R)、左电子选针器(14’L)及右电子选针器(14’ R)、左预选针三角(15’ L)及右预选针三角(15’ R)、左选针片导向三角(16’ L)及右选针片导向三角(16’ R)、左选针片复位三角(18’ L)及右选针片复位三角(18’ R)、不编织压板(20’)、中选针片导向三角(21’)和中选针片护卫三角(23’),均固定于后三角底板(5,)。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针床三角组件中,左弯纱三角一(8’ La)及右弯纱三角一(8’ Ra)、左弯纱三角二(8’ Lb)及右弯纱三角二(8’ Rb)、左滞后弯纱三角(9’ Lc)及右滞后弯纱三角(9’ Re),平行于后三角底板(5’)斜向上下移动;左弯纱三角二(8’Lb)及右弯纱三角二(8’Rb)、左护针三角二(9’ Lb)及右护针三角二(9’ Rb)、左回针三角一(11’ La)及右回针三角一(11’ Ra)、左接圈压板(19’L)及右接圈压板(19’R)、集圈压板(22’),垂直于后三角底板(5’)做进出运动,埋入后三角底板(5’)或伸出后三角底板(5’);左再选针三角(17’L)及右再选针三角(17’R)垂直于后三角底板(5’)交替地做进出运动,一个埋入后三角底板(5’)时另一个伸出后三角底板(5’)。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机头沿着固定平型的前后针床左右往复横移时,机头上的前针床三角组件和后针床三角组件作用于各自针床针槽中的对应机件,以完成编织动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针织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的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系统;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安插在前后针床针槽中的织针、挺针片、压片和选针片;二是配置在机头前三角底板上的前针床三角组件;三是配置在机头后三角底板上的后针床三角组件。其中前针床及后针床部分三角组件的构型与配置前后不对称,通过这些组件的位置变换以及配合,实现前后织针的同步成圈与滞后成圈以及其它编织。本发明在编织不同织物结构时,采用不同的弯纱成圈方式,以降低弯纱张力和断纱破洞等织疵的发生率,减小机头往复运动时的阻力和成圈机件的磨损,充分发挥编织系统的最佳编织性能。
文档编号D04B15/36GK102851868SQ20121037275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
发明者刘光华, 龙海如, 赵俐 申请人:东莞市光庆针织服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