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79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包括T型转杯(2)和输纤上通道(4),所述T型转杯具有凝聚槽(5),所述输纤上通道上安装有假捻盘(1),所述假捻盘处于转杯的杯口内,所述假捻盘的顶端靠近转杯底部并穿过凝聚槽(5)底面所在平面(L)。所述假捻盘顶部穿过凝聚槽(5)的底平面(L)的距离为0.7mm。所述假捻盘和输纤上通道之间安装有垫块(7)。所述凝聚槽底平面(L)与转杯底部斜面之间为圆弧过渡面(6)。本发明在转杯运转过程中,靠近凝聚槽底平面的杂质和粉尘会被尾纱搅动并被转杯内形成的负压从杯口与输纤上通道之间的间隙吸走,从而实现自动清洁转杯凝聚槽内积尘的目的。
【专利说明】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转杯纺纱机,尤其涉及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包括转杯和输纤上通道。
【背景技术】
[0002]转杯纺纱是通过高速回转的转杯及杯内负压完成纤维输送、凝聚、并合、加捻成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是目前各种新型纺纱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纺纱技术。按转杯内负压产生的方式,可分为自排风式和抽气式两大类。抽气式转杯纺纱机的转杯杯口与输纤上通道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风机将转杯内的气流从此间隙抽走,在杯内形成的负压使开松后的单纤维随着补入气流经输纤通道进入转杯内,单纤维在转杯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作用下,沿转杯的光滑内壁滑移到转杯最大内径处的凝聚槽内,并合形成环状纤维条,接头成功后的纤维条随尾纱离开凝聚槽,并同时受转杯的高转回转加捻成纱,再经假捻盘、弓丨纱管被拉出并卷绕成纱卷。棉纺常用的T型转杯的成纱结构类似于环锭纱,具有强力高、条干好、毛羽少的特点。
[0003]如图1所示,T型转杯2的凝聚槽5的截面为一锐角,可使环状纤维条凝聚紧密,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增加,成纱强力提高。该锐角的底边形成一环形,该环形所在平面L (以下称凝聚槽底平面)与伸入转杯杯口内的假捻盘I的左侧(即假捻盘顶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当转杯高速旋转时,随纤维进入转杯内的杂质和粉尘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入转杯凝聚槽,由于假捻盘顶端与凝聚槽底平面之间留有间隙,因此尾纱3与转杯凝聚槽底平面不接触,尾纱经假捻盘I被拉出时不能把凝聚槽内的杂质和粉尘带走。随着时间的积累,凝聚槽内积尘会增加,凝聚槽形状由尖角变成大圆角,造成纤维的凝聚困难。如凝聚槽清洁不及时,纱线条干就会变差,强力下降,而且凝聚槽内的杂质和灰尘也会影响进入凝聚槽内纤维的均匀分布,影响捻度的传递,使动态强力降低,断头率增加,当凝聚槽积尘很多而局部脱落时,就会造成纱疵,严重时会形成竹节纱,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0004]目前转杯纺纱机朝着高速、高产方向发展,转杯转速大幅度提高,在离心力加大的情况下,转杯的凝聚槽积尘会更加明显。同时,由于棉纺行业的劳动力成本、用电成本以及原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企业利润明显下滑。为降低成本,一些企业转向用短绒多高含杂的次级原料、再生纤维生产纱线。但短绒多、高含杂的次级原料和再生纤维带来的是转杯凝聚槽积尘严重,纱线的条干变差、强力下降、断头增加,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明显加大,生产效率的低下等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在转杯运转过程中,能够使尾纱与转杯凝聚槽的底平面相接触,及时地把凝聚槽内的杂质和粉尘带走,不致让杂质和粉尘堆积,保持凝聚槽的锐角形状。
[0006]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0007]—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包括T型转杯和输纤上通道,T型转杯具有凝聚槽,所述输纤上通道上安装有假捻盘,所述假捻盘处于转杯的杯口内,其特征在于:
[0008]所述假捻盘的顶端靠近转杯底部并穿过凝聚槽底面所在平面。
[0009]进一步,所述假抢盘顶部穿过凝聚槽的底平面的距离为0.5mm?1mm。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假捻盘顶部穿过凝聚槽的底平面的距离为0.7mm。这个距离能够避免尾纱与转杯底部摩擦剧烈而使纱线产生细节纱疵,在保持纱线条干的前提下,使尾纱最大程度的带走杂质和粉尘。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假捻盘和输纤上通道之间安装有垫块。
[0012]再进一步,所述凝聚槽底平面与转杯底部斜面之间为圆弧过渡面。这样能够防止在转杯运转过程中,由于假捻盘深入到T型转杯凝聚槽底平面过多时,尾纱与转杯底部摩擦剧烈而使纱线产生细节纱疵。
[001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假捻盘的顶部朝转杯方向穿出凝聚槽的底平面,尾纱与凝聚槽底平面相接触摩擦,在转杯运转过程中,靠近凝聚槽底平面的杂质和粉尘会被尾纱搅动并被转杯内形成的负压从杯口与输纤上通道之间的间隙吸走,从而实现自动清洁转杯凝聚槽内积尘的目的。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1、在转杯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凝聚槽的锐角形状,有效防止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杂质粉尘的不断积累,使凝聚槽形状由尖角变成大圆角,造成纤维的凝聚困难的情形发生。保证了凝聚槽内的环形纤维条凝聚紧密,增强了成纱能力。
[0016]2、纺制短绒多高含杂的次级原料和再生纤维时,成纱能力高,纱线的条干好、毛羽少,减少了断头的发生。
[0017]3、减少转杯凝聚槽积尘引起的纱疵及断头,大大减少了对转杯清洁的次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技术转杯纺纱机中假捻盘和输纤上通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9]I为假捻盘、2为T型转杯、3为纱线尾纱、4为输纤上通道、5为凝聚槽、L为凝聚槽底面所在平面。
[0020]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圆环过渡面6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2]I为假捻盘、2为T型转杯、3为纱线尾纱、4为输纤上通道、5为凝聚槽、6为凝聚槽底平面与底部斜面的圆弧过渡面、7为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4]结合图2所示,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包括T型转杯2和输纤上通道4,T型转杯具有凝聚槽5,如图3所示,凝聚槽5的截面为一锐角,所述输纤上通道上安装有假捻盘1,所述假捻盘伸入在转杯的杯口内,所述假捻盘的顶端(即假捻盘的最左侧)靠近转杯底部并穿过凝聚槽5底面所在平面L。所述假捻盘顶部穿过凝聚槽的底平面的距离为0.5mm?1mm。作为优选,所述假捻盘顶部穿过凝聚槽5的底平面L的距离为0.7mm。
[0025]为了改变假捻盘和输纤上通道的相对位置,可以在所述假捻盘和输纤上通道之间安装有垫块7。
[0026]为了防止在转杯运转过程中,由于假捻盘深入到T型转杯凝聚槽底平面过多,尾纱与转杯底部摩擦剧烈而使纱线产生细节纱疵。所述凝聚槽底平面L与转杯底部斜面之间为圆弧过渡面6。
[0027]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假捻盘的顶部朝转杯方向穿出凝聚槽的底平面,,尾纱与凝聚槽边缘处夹角的底平面L相接触摩擦,在转杯运转过程中,靠近凝聚槽底平面的杂质和粉尘会被尾纱搅动并被转杯内形成的负压从杯口与输纤上通道之间的间隙吸走。从而实现自动清洁转杯凝聚槽内积尘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包括T型转杯(2)和输纤上通道(4),所述T型转杯具有凝聚槽(5),所述输纤上通道上安装有假捻盘(I ),所述假捻盘处于转杯的杯口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捻盘的顶端靠近转杯底部并穿过凝聚槽(5)底面所在平面(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抢盘顶部穿过凝聚槽(5)的底平面(L)的距离为0.5mm?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捻盘顶部穿过凝聚槽(5)的底平面(L)的距离为0.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捻盘和输纤上通道之间安装有垫块(J)。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自清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凝聚槽底平面(L)与转杯底部斜面之间为圆弧过渡面(6)。
【文档编号】D01H4/24GK103541058SQ201310445638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5日
【发明者】王旭纯, 李显彪 申请人:上海淳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