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眼缝纫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眼缝纫机。该锁眼缝纫机能够准确地将面线端部缝入锁眼针迹。锁眼缝纫机包括:送布机构,其用于输送机座部的布;针迹形成机构,其利用机针将锁眼针迹缝制在输送来的布上;以及面线保持机构,其用于在缝制完锁眼针迹之后将面线切断并保持切断后的面线端部。面线保持机构包括:切线构件,其能够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间转换;板部,其用于在切线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保持面线端部;以及凹部,其用于在切线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朝向锁眼针迹引导已被板部放开后的面线端部。当切线构件在开始缝制锁眼针迹之后从闭合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时,已被板部放开后的面线端部由凹部导向锁眼针迹,因此锁眼缝纫机准确地将面线端部缝入锁眼针迹。
【专利说明】锁眼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眼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以往的锁眼缝纫机包括具有一对刀的切线构件,在对上一个锁眼针迹的缝制完成时,通过使切线构件的一对刀处于闭合状态,将面线切断。闭合状态下的一对刀保持被切断后的面线的端部(以下,称为面线端部)。锁眼缝纫机在开始缝制锁眼针迹时使一对刀处于打开状态,从而自切线构件放开面线端部。锁眼缝纫机将被放开后的面线端部缝入下一个锁眼针迹(例如,参照日本特许公开2002年35459号公报)。
[0003]在开始缝制锁眼针迹时,该锁眼缝纫机的切线构件将从机针的针眼延伸出来的面线端部保持在相对于机针而言的针迹形成方向的下游侧。在该状态下,面线端部的延伸方向与针迹形成方向大致一致,因此,易于将面线端部缝入锁眼针迹。
[0004]在对锁眼针迹的缝制开始后,若放开切线构件所保持的面线端部,则被放开后的面线端部会因自身的打拧等而摇晃,位置不稳定。在该状态下,面线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针迹形成方向来说,面线端部的位置发生偏差,因此,有时无法将面线端部准确地缝入锁眼针迹。在无法将面线端部准确地缝入锁眼针迹的情况下,存在针迹变得不整齐、发生针迹形成不良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面线端部准确地缝入锁眼针迹的锁眼缝纫机。
[0006]技术方案I的锁眼缝细机包括:输送机构,其用于向预定方向输送被载置于机座部的布;缝制机构,其通过使被供给有面线的机针上下移动从而在由上述输送机构输送来的上述布上缝制锁眼针迹;以及面线保持机构,其设置在上述机座部的上方,且是设置在开始缝制上述锁眼针迹时上述输送机构输送布的方向中上述机针的上游侧,用于在上述缝制机构缝制完上述锁眼针迹之后将上述面线切断并且保持被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的端部,即保持面线端部,在该锁眼缝纫机中,上述面线保持机构包括:切线构件,其为一对刀,该一对刀在缝制上述锁眼针迹时处于打开状态,在缝制完上述锁眼针迹之后,该一对刀从上述打开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从而将上述面线切断;线保持构件,其设置于上述切线构件,用于在上述切线构件处于上述闭合状态时将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端部保持在该线保持构件与上述切线构件之间;刀开闭机构,其用于在开始缝制上述锁眼针迹之后将上述切线构件从上述闭合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以及凹部,其设置于上述切线构件,用于在上述刀开闭机构将上述切线构件转换为上述打开状态时朝向上述机针所缝制的上述锁眼针迹引导已被上述线保持构件放开后的上述面线端部。
[0007]在上述锁眼缝纫机中,当切线构件在开始缝制锁眼针迹之后从闭合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时,已被线保持构件放开后的面线端部由凹部导向锁眼针迹。因此,锁眼缝纫机能准确地将面线端部缝入锁眼针迹。
[0008]在技术方案2的锁眼缝纫机中,上述切线构件具有固定刀和可动刀,该可动刀重叠于上述固定刀,能够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机针侧移动从而与上述固定刀之间在上述打开状态与上述闭合状态间转换,上述线保持构件隔着上述可动刀在上述可动刀的与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侧与上述可动刀相对,上述凹部设置于上述可动刀中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在该情况下,锁眼缝纫机能够沿着形成于可动刀的机针侧的侧面的凹部准确地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0009]在技术方案3的锁眼缝纫机中,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从上端延伸至下端。在该情况下,锁眼缝纫机能够更加准确地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0010]在技术方案4的锁眼缝纫机中,上述切线构件具有固定刀和可动刀,该可动刀重叠于上述固定刀,能够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机针侧移动从而与上述固定刀之间在上述打开状态与上述闭合状态间转换,上述线保持构件隔着上述可动刀在上述可动刀的与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侧与上述可动刀相对,上述凹部连续地设置在上述可动刀中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和上述可动刀的与上述线保持构件相对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锁眼缝纫机能够沿着在可动刀的上表面和侧面连续形成的凹部准确地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0011]在技术方案5的锁眼缝纫机中,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上表面沿着上述机针侧的侧面方向朝向下方倾斜,并且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从上端延伸至下端。在该情况下,锁眼缝纫机能够更加准确地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0012]在技术方案6的锁眼缝纫机中,上述切线构件具有固定刀和可动刀,该可动刀能够在相对于上述固定刀而言的上述机针侧移动从而与上述固定刀之间在上述打开状态与上述闭合状态间转换,上述线保持构件在相对于上述可动刀而言的与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侧与上述可动刀相对,上述凹部设置于上述可动刀中的与上述线保持构件相对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锁眼缝纫机能够沿着形成于可动刀的上表面的凹部准确地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0013]在技术方案7的锁眼缝纫机中,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上表面沿着上述机针侧的侧面方向朝向下方倾斜。在该情况下,锁眼缝纫机能够更加准确地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0014]在技术方案8的锁眼缝纫机中,上述面线保持机构具有辅助引导部,该辅助引导部隔着上述线保持构件设置于上述线保持构件的与上述可动刀相反的一侧,并与上述可动刀一起移动,在上述切线构件变成上述打开状态而暴露于上述线保持构件时,上述辅助引导部靠近上述可动刀而覆盖上述凹部。在该情况下,利用辅助引导部,使被线保持构件放开后的面线端部处于能够被凹部引导的状态。因此,凹部能够更加准确地朝向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表示锁眼缝纫机I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0016]图2表示锁眼缝纫机I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0017]图3表示锁眼缝纫机I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0018]图4是切线构件30与连结构件31的俯视图。
[0019]图5是闭合状态下的切线构件30与压脚26的俯视图。
[0020]图6是切线构件30与压脚26的主视图。
[0021]图7是打开状态下的切线构件30的俯视图。
[0022]图8是可动部120的俯视图。
[0023]图9是图8所示的A - A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0024]图10是连动连结机构50的立体图。
[0025]图11是锁眼针迹95的俯视图。
[0026]图12是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切线构件30和压脚26的俯视图。
[0027]图13是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切线构件30和压脚26的侧视图。
[0028]图14是形成第一针迹后的切线构件30和压脚26的侧视图。
[0029]图15是打开状态下的切线构件30与压脚26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0]图16是图15所示的可动刀125的B — B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0031]图17是位于缝制中途位置的切线构件30和压脚26的俯视图。
[0032]图18是位于缝制中途位置的切线构件30和压脚26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锁眼缝纫机I的一实施方式。锁眼缝纫机I能够在布上形成锁眼针迹。在图1中,近前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右侧,背面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左侧,上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上侧,下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下侧,左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前侧,右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后侧。在图2中,近前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上侧,背面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下侧,上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后侧,下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前侧,左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左侧,右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右侧。
[0034]参照图1?图3说明锁眼缝纫机I的概略结构。锁眼缝纫机I包括机座部10、支柱部11、机臂部12、针杆上下驱动机构14、针迹形成机构15、送布机构16、压脚升降机构17、面线保持机构18、底线切断机构(省略图示)、钮孔形成机构(省略图示)和连动连结机构50。支柱部11从机座部10的后侧向上方竖立设置。机臂部12从支柱部11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与机座部10的上表面相对。
[0035]针杆上下驱动机构14用于驱动机针21和针杆20使它们上下运动。针迹形成机构15用于在布上形成锁眼针迹。送布机构16通过与压脚26协同动作沿前后方向送布。压脚升降机构17用于驱动压脚26使其做升降动作。面线保持机构18用于在缝制完锁眼针迹之后将面线切断,并且保持被切断后的面线的端部(以下,称为面线端部)。面线保持机构18位于机座部10的上方且是机针21的后方。底线切断机构用于在缝制完锁眼针迹之后在机座部10的内部将底线切断。钮孔形成机构用于在锁眼针迹的中央部形成钮孔。连动连结机构50用于连结压脚升降机构17、面线保持机构18和底线切断机构并使它们连动。
[0036]主轴23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机臂部12的内部。主轴23的后端部在支柱部11的后侧向后关出。手轮22固定于王轴23的后纟而部。冋步皮带22a架设在手轮22和设直于缝纫机电动机(省略图示)的驱动轴的驱动轮(省略图示)之间。缝纫机电动机的驱动力经由同步皮带22a传递到主轴23,从而使主轴23旋转。针杆上下驱动机构14随着主轴23的旋转借助曲柄机构(省略图示)驱动针杆20使其上下运动。
[0037]针迹形成机构15具有设置于机臂部12的针杆20、机针21和挑线杆(省略图示),以及设置于机座部10的旋梭机构(省略图示)。旋梭机构具有旋梭和收纳有底线梭心的梭心套。缝纫机电动机借助主轴23等驱动针杆20使其做升降动作。针杆20在下端安装有机针21。旋梭捕捉供给到机针21的面线,并使该面线与从底线梭心陆续放出的底线交错,从而形成锁眼针迹。
[0038]送布机构16具有送布构件24和送布电动机(省略图示),用于向前后方向送布。送布构件24呈在前后方向较长的矩形板状。机座部10以使送布构件2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该送布构件24。送布电动机驱动送布构件24使其沿前后方向进行输送。压脚26连结于送布臂27的前端部,在俯视时呈矩形框状。压脚26相对于送布构件24从上侧按压锁眼针迹的针迹形成区域的外周侧部分。
[0039]送布臂27弯曲成向上突起的形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送布臂27的后端部分到达支柱部11前端附近。送布臂27的后端部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可动体(省略图示),该可动体连结于送布构件24上部。压脚26随着送布构件24在前后方向上的输送移动与送布臂27 —体地前后移动,并与送布臂27的前端部一体地升降。
[0040]压脚升降机构17在机臂部12的前端部具有沿着上下延伸的连结杆28。连结杆28的下端部连结于压臂29的上端部。压臂29的下端部连结于送布臂27的前端部,并能够相对于送布臂27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借助连动连结机构50驱动连结杆28使其做升降动作。通过驱动连结杆28使其做升降动作,送布臂27的前端部借助压臂29与压脚26 —起升降。
[0041]参照图4?图9说明面线保持机构18的结构。在图4中,近前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上侧,背面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下侧,上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后侧,下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前侧,左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左侧,右侧为锁眼缝纫机I的右侧。如图4?图6所示,面线保持机构18具有切线构件30和连结构件31。切线构件30在缝制锁眼针迹时处于打开状态,在缝制完锁眼针迹之后从打开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连结构件31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连结构件31的前端部连结于切线构件30。支承轴32沿着铅垂方向延伸,以使连结构件31能够转动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连结构件31的后端部。
[0042]面线保持机构18能够使切线构件30在四个位置(切断位置、缝制开始位置、退避位置和缝制中途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切断位置是切线构件30在缝制完锁眼针迹之后将面线切断时所处的位置,位于机针21附近。缝制开始位置是切线构件30在要缝制锁眼针迹之前进行移动时所处的位置,位于相对于切断位置而言与缝制开始时的送布方向(前方)相反的一侧(后侧)(参照图12)。缝制中途位置是切线构件30在缝制锁眼针迹的过程中待机时所处的位置,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左侧且是位于切断位置的后侧(参照图17)。退避位置是切线构件30从布切断用切刀48的移动轨迹退避时所处的位置,位于切断位置的左侧。
[0043]说明切线构件30的结构。如图5、图7?图9所示,切线构件30具有固定部100、板部110、可动部120和辅助引导部130。固定部100是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板构件。固定部100的左端部连结于连结构件31的前端部。小径的限制轴103竖立设置于固定部100的右侧平面部的大致中央。固定刀105 (参照图9)设置于固定部100的右端前表面。
[0044]板部110呈沿着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的平板状,其配置于固定部100的固定刀105侧的部分的上方。板部1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引导孔114。引导孔114内配置有一对竖立设置于可动部120的引导轴124。引导孔114不会与一对引导轴124干涉,在俯视时呈圆弧形状。限制轴103连结于板部110的左端缘部。螺钉102在限制轴103的稍右侧垂直贯通板部110的螺纹孔(省略图示),使板部110连结于固定部100。因此,板部110不能相对于固定部100转动。
[0045]可动部120呈大致字母L型的水平的平板状,其设置于固定部100的固定刀105侧的部分与板部110之间。可动部120具有两个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开口(螺纹孔122与限制孔123)(参照图8)。螺钉102垂直贯通螺纹孔122,使可动部1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固定部100。限制轴103配置于限制孔123内。因此,可动部120以螺钉102为中心并且在限制轴103能够在限制孔123内相对移动的范围(可旋转范围)内旋转自如。一对引导轴124从可动部120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能够在引导孔114内移动。可动刀125设置于可动部120的右端。
[0046]S卩,切线构件30具有一对用于将面线切断的刀(固定刀105和可动刀125)。可动刀125能够相对于固定刀105绕垂直轴(螺钉102)旋转。当可动部120绕俯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刀125向固定刀105靠近。在图5所示的切线构件30的闭合状态下,固定刀105和可动刀125上下重叠。当可动部120绕俯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动刀125远离固定刀105。在图7所示的切线构件30的打开状态下,固定刀105与可动刀125并不上下重叠。如上所述,随着可动刀125相对于固定刀105的旋转,切线构件30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间转换。在切线构件30处于闭合状态时,可动刀125与板部110的下表面相对,在切线构件30处于打开状态时,可动刀125远离板部110的下表面。
[0047]可动刀125具有刀尖部126、平面部127和凹部128(参照图9)。刀尖部126是用于与固定刀105 —起将面线切断的端部,刀尖部126设置于可动刀125的与固定刀105相对的后表面。平面部127是可动刀125的水平的上表面,平面部127从刀尖部126的后端向前方延伸。在切线构件30处于闭合状态时,板部110的下表面能够在其与平面部127之间保持面线端部。
[0048]凹部128具有在可动刀125的上表面与前表面连续地形成的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第一凹部128a是在可动刀125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第一凹部128a与板部110的下表面相对。第二凹部128b是与第一凹部128a相连接的槽部,第二凹部128b在可动刀125的机针21 (参照图5)侧的前表面沿着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延伸。详细地说,第一凹部128a以从可动刀125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前侧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第二凹部128b从第一凹部128a的前端垂直地延伸,并且从可动刀125的前表面的上端延伸至下端。
[0049]辅助引导部130是直线状的弹簧(日文:線〃' 木)。辅助引导部130的一端被夹在板部Iio的上侧与螺钉102之间。辅助引导部130从螺钉102在可动部120的一对引导轴124之间穿过,朝向可动刀125的凹部128延伸。因此,辅助引导部130随着可动部120的旋转与一对引导轴124—起移动。辅助引导部130的另一端向下侧施力。因此,在切线构件30处于闭合状态时,辅助引导部130的另一端侧与板部110的上表面相接触(参照图5)。在切线构件30处于打开状态时,辅助引导部130与引导轴124 —起移动,辅助引导部130的另一端侧与可动刀125的上表面相接触(参照图7)。
[0050]面线保持机构18具有刀开闭机构40,该刀开闭机构40用于使固定刀105和可动刀125打开/闭合(参照图5)。刀开闭机构40具有承受部41、第一推动部42和第二推动部
43。承受部41是竖立设置于可动部120的后侧缘部的突出片。第一推动部42是固定于送布臂27的左侧面的板状的突出片,该第一推动部42的右端部向送布臂27的下方延伸。推动部42的右端部被从前方朝向后方倾斜地切去,能够与承受部41的左侧面相卡合。第二推动部43是固定于送布臂27的右侧面的板状的突出片,该第二推动部43向送布臂27的下方延伸。第二推动部43的左侧面能够与承受部41的右侧面相卡合。第一推动部42随着送布臂27向前方移动而与承受部41相卡合,并推动承受部41。当第一推动部42推动承受部41时,可动部120相对于固定部100绕俯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可动刀125转换为打开状态。第二推动部43随着切线构件30向右方移动而与承受部41相卡合,并推动承受部41。当第二推动部43推动承受部41时,可动部120相对于固定部100绕俯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可动刀125转换为闭合状态。具体地说,刀开闭机构40在面线保持机构18处于切断位置或缝制开始位置时使固定刀105与可动刀125闭合,在面线保持机构18处于缝制中途位置或退避位置时使固定刀105与可动刀125打开。
[0051]说明连结构件31的结构。如图4~图6所示,长孔31a是上下一对且在前后方向均较长的长孔,该长孔31a形成于连结构件31的后端部分。上下一对卡合构件39(参照图1)以滑动自如且不能脱离的方式卡合于各长孔31a。卡合构件39连结于支承轴32的下部。缝纫机机架(省略图示)以使支承轴32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该支承轴32的上部。因此,连结构件31能够绕铅垂轴心转动并且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
[0052]长孔31b是在前后方向较长的矩形,该长孔31b形成于比连结构件3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稍靠前侧的位置。圆弧孔31c形成于长孔31a、31b之间。可动构件33设置于连结构件3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可动构件33具有从前端向右方弯折的承受部33b和从后端向左方弯折的第—^合部33c。
[0053]可动构件33的大部分设置于连结构件31的左侧。两根螺钉34固定于连结构件31并滑动自如地卡合在形成于可动构件33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33a内。因此,可动构件33能够相对于连结构件31前后移动。
[0054]承受部33b贯穿长孔31b并向右侧突出。可动构件33能够相对于连结构件31前后移动与长孔31b的大致长度相对应的距離。弹簧安装构件35设置于连结构件31,连结有拉伸弹簧36的一端侧。拉伸弹簧36的另一端侧连结于第 ^合部33c。拉伸弹簧36相对于连结构件31向后方对可动构件33施力。
[0055]弹簧安装构件37固定于连结构件31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侧的上端,该弹簧安装构件37向右方延伸。拉伸弹簧38的一端侧连结于弹簧安装构件37的右前端部。拉伸弹簧38的另一端侧在连结构件31的左侧连结于缝纫机机架。拉伸弹簧38向左侧对连结构件31施加使其以支承轴32为中心转动的力。突出部31f形成于连结构件31的上端部,呈整体向左方突出的板状。第二卡合部31d形成于突出部31f的前部。台阶部31e设置于第二卡合部31d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局部地向左方突出。
[0056]第一^^合承受部45是能够与第一^^合部33c相卡合的板状构件。第二卡合承受部46是能够与第二卡合部31d相卡合的辊。第一^^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安装于后述的第二连杆66 (参照图1、图10)。在第一卡合部33c与第一卡合承受部45处于相卡合的状态时,将切线构件30保持在缝制开始位置。在第一^^合部33c与第一^^合承受部45处于并未卡合的状态时,容许切线构件30向退避位置或缝制中途位置切换。即,拉伸弹簧38对切线构件30向退避位置或缝制中途位置侧施力。另一方面,在第二卡合部31d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处于相卡合的状态时,将切线构件30保持在退避位置、切断位置和缝制中途位置中的任意一处位置。[0057]参照图1~图3、图10说明连动连结机构50的结构。连动连结机构50具有升降板52、升降杆53,L形连杆54、55,连动板56、第一驱动系统57和第二驱动系统58等。
[0058]共用电动机51水平设置于支柱部11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共用电动机51的轴心沿左右方向延伸。共用电动机51借助连动连结机构50使压脚升降机构17、面线保持机构18和底线切断机构(省略图示)连动。一对引导轴52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以使升降板52升降自如的方式引导该升降板52。固定于共用电动机51的输出轴的齿轮51a与形成于升降板52的下端部的齿条52b相啮合。升降板52在前方上端具有两岔部52c,两岔部52c与固定于升降杆53的上端部的卡合轴53a相卡合。共用电动机51与升降板52 —同驱动升降杆53使其做升降动作。升降杆53的下端部连结于用于将底线切断的底线切断机构。
[0059]—对L形连杆54、55分别设置于机臂部12的前后。缝纟刃机机架利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54a以使L形连杆54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L形连杆54,利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55a以使L形连杆55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L形连杆55。连动板56是在前后方向较长的板构件,其设置在L形连杆54、55之间。连动板56的后端部连结于L形连杆54的上端部。连动板56的前端部连结于L形连杆55的上端部。
[0060]L形连杆54的后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升降杆53的上端部。L形连杆55的前端部连结于压脚升降机构17的连结杆28的上端部。当升降杆53升降时,L形连杆54、55转动,连动板56 —边稍做升降一边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当连动板56向前方移动时,压脚26借助连结杆28下降。当连动板56向后方移动时,压脚26借助连结杆28上升。
[0061]第一驱动系统57将连动板56向前后方向的往复移动传递到连结构件31,从而向前后方向驱动连结构件31。第一驱动系统57具有连杆构件60和第一连杆61。缝纟刃机机架以使连杆构件60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连杆构件60。第一连杆61的上端部固定于连杆构件60。连杆构件60的顶端部具有卡合轴60a,卡合轴60a卡合在形成于连动板56的弯曲状的第一引导孔56a内。第一连杆61的下端部具有卡合轴61a,卡合轴61a卡合在连结构件31的圆弧孔31c内。
[0062]第二驱动系统58将连动板56向前后方向的往复移动传递到第 ^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从而向大致前后方向驱动第一卡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第二驱动系统58具有连杆构件65和第二连杆66。缝纫机机架以使连杆构件65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连杆构件65。第二连杆66的上端部固定于连杆构件65。连杆构件65的顶端部的卡合轴65a卡合在形成于连动板56的弯曲状的第二引导孔56b内。第二连杆66在下端部设有第 ^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
[0063]参照图10~图18,说明锁眼缝纫机I缝制锁眼针迹95 (参照图11)的动作例。在缝制开始前的锁眼缝纫机I中,连动连结机构50的连动板56位于大致后方临界位置。因此,压脚升降机构17将压脚26保持在提升位置。切线构件30在保持有面线端部97的状态下位于退避位置。作业人员将布放置于缝制位置。共用电动机51与作业人员踩下脚踏板(省略图示)的操作相对应地使连动板56向前方移动。
[0064]在连动板56从大致后方临界位置向前方临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压脚26移动到压下位置从而彻底将布压在送布构件24上。在连动板56从大致后方临界位置向前方临界位置移动期间,连动连结机构50利用第二驱动系统58使第一卡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后方移动。第二卡合承受部46与第二卡合部31d的台阶部31e相卡合而向右方推压连结构件31。通过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右方推压连结构件31而使切线构件30向右方移动。
[0065]当连动板56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第二驱动系统58使第一卡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后方移动,并且,第一驱动系统57使连结构件31向后方移动。随着连结构件31向后方移动,台阶部31e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间的卡合被解除,第—^合部33c与第一卡合承受部45相卡合。如图12、图13所示,切线构件30切换至缝制开始位置。此时,压脚26移动到压下位置从而按压布。
[0066]锁眼缝纫机I从切线构件30位于缝制开始位置(参照图12、图13)的状态起开始缝制锁眼针迹9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缝制之字形针迹95a之前,钮孔形成机构(省略图示)在布上形成了钮孔95b (参照图11)。
[0067]在形成了钮孔95b之后,在切线构件30位于缝制开始位置的状态下,锁眼缝纫机I停止连动连结机构50的动作而进行缝制。换言之,机针21以切线构件30使在上一次缝制动作时被切断后的面线的端部(即从机针21延伸出来的面线端部97)朝向后下方地保持着该面线的端部的状态下开始缝制动作。
[0068]在刚开始缝制锁眼针`迹95之后,送布臂27的推动部(省略图示)推动第一卡合部33c从而使可动构件33向前方移动。例如,在第一针迹的缝制完成时,如图14所示,切线构件30使从布延伸出来的面线端部97朝向后上方地保持该面线端部97。在一针一针地形成每个之字形针迹95a时,均是切线构件30使面线端部97朝向后上方地保持该面线端部97,并且,机针21将面线端部97缝入锁眼针迹95的之字形针迹95a。换言之,机针21与压脚26向前方的移动相对应地一边从切线构件30抽出面线端部97 —边将该面线端部97缝入之字形针迹95a。
[0069]如图15、图16所示,当开始缝制锁眼针迹95且要形成多针之字形针迹95a时,刀开闭机构40使可动部120绕俯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可动刀125逐渐离开固定刀105和板部110。当可动刀125离开板部110时,辅助引导部130的顶端从板部110上移动到可动刀125上。在切线构件30中,辅助引导部130代替用于保持面线端部97的板部110来防止面线端部97在第一凹部128a的上方脱离第一凹部128a的情况。因此,辅助引导部130将面线端部97保持为能够被凹部128引导的状态。
[0070]机针21沿着凹部128抽出面线端部97。面线端部97从可动刀125向机针21侧移动。此时,面线端部97沿着第一凹部128a向与针迹形成方向相反的一侧(前侧)移动,再沿着第二凹部128b向下方移动。即,面线端部97以相对于之字形针迹95a笔直地向后侧(送布方向)延伸的状态向机针21侧移动。机针21将被抽出来的面线端部97缝入锁眼针迹95的内侧。[0071]在送布量达到预定量(例如,大致5mm)后,解除第一^^合部33c与第一^^合承受部45间的卡合。连结构件31在拉伸弹簧38的施力作用下向左方移动。第二卡合部31d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相卡合。因此,如图17、图18所示,切线构件30切换至缝制中途位置。
[0072]在形成锁眼针迹95之后,连动板56从切线构件30位于缝制中途位置(参照图17、图18)的状态起开始向后方移动。第二驱动系统58使第一卡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前方移动,并且,第一驱动系统57使连结构件31向前方移动。连动板56进一步向后方移动,连动连结机构50利用第二驱动系统58使第 ^合承受部45与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前方移动。第二卡合承受部46与第二卡合部31d的台阶部31e相卡合而将连结构件31切换至切断位置。刀开闭机构40使切线构件30从打开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从而利用固定刀105与可动刀125将面线切断。板部110在其与平面部127之间保持被切断后的面线的面线端部97。 [0073]此时,连动连结机构50使底线切断机构(省略图示)连动而将底线切断,并使压脚升降机构17连动而使压脚26移动到提升位置。解除第二卡合承受部46与第二卡合部31d的台阶部31e间的卡合,从而将连结构件31切换至退避位置。因此,锁眼缝纫机I返回到本动作说明中最初说明的原始状态。即,处于在对锁眼针迹95的缝制完成时能够取出布的状态。另外,钮孔形成机构也可以在缝制之字形针迹95a的中途或在缝制完之字形针迹95a之后形成钮孔95b,而非缝制之字形针迹95a之前形成钮孔95b。
[0074]如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锁眼缝纫机I包括:送布机构16,其用于输送机座部10的布;针迹形成机构15,其利用机针21在输送来的布上缝制锁眼针迹;以及面线保持机构18,其用于在缝制完锁眼针迹之后将面线切断并保持面线端部。面线保持机构18包括:切线构件30,其能够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间转换;板部110,其用于在切线构件30处于闭合状态时将切断后的面线端部保持在该板部110与切线构件30之间;以及凹部128,其用于在切线构件30处于打开状态时朝向锁眼针迹引导已被板部110放开后的面线端部。当切线构件30在开始缝制锁眼针迹之后从闭合状态转换为打开状态时,已被板部110放开后的面线端部由凹部128导向锁眼针迹。因此,锁眼缝纫机I能准确地将面线端部缝入锁眼针迹。
[0075]切线构件30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动刀125。凹部128设置于可动刀125,朝向机针21所缝制的锁眼针迹延伸。因此,凹部128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设置于狭窄的部位。
[0076]凹部128具有第一凹部128a,该第一凹部128a设置于可动刀125中的与同固定刀105相对那一侧面相反的一面。因此,凹部128能够沿着形成于可动刀125的上表面的凹部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18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准确地引导面线端部。
[0077]凹部128具有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该第一凹部128a设置于可动刀125中的平面部127,该第二凹部128b设置于可动刀125中的机针21侧的侧面。因此,凹部128能够沿着在可动刀125的上表面与侧面连续地形成的凹部准确地朝向位于面线保持机构18的下方的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
[0078]面线保持机构18具有辅助引导部130,在切线构件30处于打开状态时,该辅助引导部130将被切线构件30切断后的面线端部保持为能够被凹部128引导的状态。利用辅助引导部130,使已被板部110放开后的面线端部处于能够被凹部128引导的状态。因此,凹部128能够更加准确地朝向锁眼针迹引导面线端部。[007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送布机构1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输送机构”。针迹形成机构1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缝制机构”。板部11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线保持构件”。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凹部”。
[0080]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凹部128只要是能够在切线构件30处于打开状态时朝向锁眼针迹引导已被板部110放开后的面线端部的凹部即可。因此,凹部128也可以是在切线构件30处于打开状态时朝向锁眼针迹延伸的槽部或缺口。
[0081]凹部128只要设置于可动刀125中的与同固定刀105相对那一侧面相反的一面(可动刀125的前表面)和能够载置面线端部的平面部127 (可动刀125的上表面)的至少一者上即可。换言之,凹部128只要具有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中的一者即可。
[0082]辅助引导部130并不局限于直线状的弹簧,例如,也可以是凹部128附近的部分向凹部128侧弯折的形状,也可以是板簧。为了将锁眼缝纫机I的结构做得简单,也可以不设置辅助引导部130。在该情况下,板部110也可以不具有引导孔114,可动部120也可以不具有一对引导轴124。
【权利要求】
1.一种锁眼缝纫机(I),其包括: 输送机构(16),其用于向预定方向输送被载置于机座部(10)的布; 缝制机构(15),其通过使被供给有面线的机针(21)上下移动从而在由上述输送机构输送来的上述布上缝制锁眼针迹;以及 面线保持机构(18),其设置在上述机座部的上方,且是设置在开始缝制上述锁眼针迹时上述输送机构输送布的方向中上述机针的上游侧,用于在上述缝制机构缝制完上述锁眼针迹之后将上述面线切断并且保持被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的端部,即保持面线端部(97),该锁眼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面线保持机构包括: 切线构件(30),其为一对刀,该一对刀在缝制上述锁眼针迹时处于打开状态,在缝制完上述锁眼针迹之后,该一对刀从上述打开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从而将上述面线切断; 线保持构件(110),其设置于上述切线构件,用于在上述切线构件处于上述闭合状态时将切断后的上述面线端部保持在该线保持构件与上述切线构件之间; 刀开闭机构(40),其用于在开始缝制上述锁眼针迹之后将上述切线构件从上述闭合状态转换为上述打开状态;以及 凹部(128),其设置于上述切线构件,用于在上述刀开闭机构将上述切线构件转换为上述打开状态时朝向上述机针所缝制的上述锁眼针迹引导已被上述线保持构件放开后的上述面线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线构件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动刀(125),该可动刀重叠于上述固定刀,能够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机针侧移动从而与上述固定刀之间在上述打开状态与上述闭合状态间转换, 上述线保持构件隔着上述可动刀在上述可动刀的与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侧与上述可动刀相对, 上述凹部设置在上述可动刀中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从上端延伸至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线构件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动刀(125),该可动刀重叠于上述固定刀,能够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机针侧移动从而与上述固定刀之间在上述打开状态与上述闭合状态间转换, 上述线保持构件隔着上述可动刀在上述可动刀的与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侧与上述可动刀相对, 上述凹部连续地设置在上述可动刀中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和上述可动刀中的与上述线保持构件相对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上表面沿着上述机针侧的侧面方向朝向下方倾斜,并且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机针侧的侧面从上端延伸至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切线构件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动刀(125),该可动刀能够在相对于上述固定刀而言的上述机针侧移动从而与上述固定刀之间在上述打开状态与上述闭合状态间转换,上述线保持构件在相对于上述可动刀而言的与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侧与上述可动刀相对, 上述凹部设置在上述可动刀中的与上述线保持构件相对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动刀的上述上表面沿着上述机针侧的侧面方向朝向下方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锁眼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线保持机构具有辅助引导部(130),该辅助引导部隔着上述线保持构件设置于上述线保持构件的与上述可动刀相反的一侧,并与上述可动刀一起移动, 在上述切线构件变成上述打开状态而暴露于上述线保持构件时,上述辅助引导部靠近上述可动刀而覆盖上述凹`部。
【文档编号】D05B65/06GK203475127SQ201320308345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和田哲也, 盐谷哲司, 柴田到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