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具有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该第二突出部向所述第一面侧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沿着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的各方向交替地连续配置,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的第一面侧由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径的小突出部构成,存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与存在于所述小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连通而构成一个连续的内部空间。
【专利说明】无纺布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
【背景技术】
[0002]在生理用卫生巾、护垫以及一次性尿布等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根据其功能而开发有在片材的一个面上设有突出的部分的结构、设有呈条纹状鼓起的部分的结构以及开设有多个小孔的结构等。
[0003]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具有凹凸或起伏的片材中,凸状部分与开孔的凹状部分在整体上分散配置,凹状部分的纤维集合密度低于凸状部分的纤维集合密度。由此,可靠地抑制或者防止高粘性体液的泄露,而且还具备必要的其他特性,作为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而具有综合性优良的性能。
[0004]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片材的一个面为呈条纹状延伸的突出部、且其剖面成为拱形(大致半圆)形状的多层无纺布。该无纺布中的槽部形成为在无纺布中目付最低、且横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而纵取向纤维的含有率低。而且,凸状部的侧部在无纺布中目付最高、且纵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由此,使排泄物等规定液体容易透过,并且由于液体落入槽部因此扩散面积较小(定点性),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较小(触感性良好),抑制回液。因而,液体不易残留在片表面上(低残留性),能够防止液体大面积长时间附着于肌肤的情况。
[0005]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包含上层无纺布与下层无纺布且形成有贯通的多个液体通过孔的层叠无纺布。在该层叠无纺布的液体通过孔的周围,上下层彼此接合,在上层无纺布与下层无纺布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在下层无纺布的下侧形成有第二空间。另外,上层无纺布中的呈弧状鼓起的部分成为比下层无纺布中的呈弧状鼓起的部分小的小凸部。
[0006]上述的层叠无纺布在上述各空间的作用下使缓冲感、柔软感升高。另外,由于存在上述空间,不易引起回液。另外,由于上层无纺布的弧形状小于下层无纺布的弧形状,因此表面片与肌肤的接触面积变小,形成干爽感、光滑感优异的结构。
[0007]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聚合物网。该聚合物网包含一个一个的毛发状原纤维的图案,各毛发状原纤维是所述聚合物网的突出延长部,具有对打开的近端部分以及关闭的远端部分进行划分的侧壁,所述聚合物网的所述毛发状原纤维的所述关闭的远端部分或者其附近变细,所述毛发状原纤维形成为该原纤维高度的1/2部位处的平均横剖面直径处于50 μ m?130 μ m的范围内。
[0008]上述毛发状原纤维具有优异的柔软触感,具有该毛发状原纤维能够降低再湿润、即降低在最初通过顶片而朝向内在的吸收性层之后再导入到顶片的表面上的流体的量。
[0009]在先技術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137258号公报
[0012]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25081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34374号公报[0014]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46424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5]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具有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该第二突出部向所述第一面侧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沿着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的各方向交替地连续配置,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的第一面侧由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径的小突出部构成,存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与存在于所述小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连通而构成一个内部空间。
[0016]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以及优点能够通过适当参照附图,由下述的记载进一步明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示意性表示的平面配置图。
[0019]图3是拍摄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剖面的剖面照片。
[0020]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制造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降低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而对肌肤给予优异的触感,在穿着者的落座压力下也可以使无纺布的形状保持性优良,在高加压时也将肌肤接触面积保持得小,且降低回液量。
[0022]以下,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3]本发明的无纺布10例如优选适用于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将第一面侧Zl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使用,将第二面侧Z2配置在吸收性物品内部的吸收体(未图示)侧使用。以下,考虑附图所示的无纺布10的第一面侧Zl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来使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由此限定而进行解释。
[0024]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无纺布10具有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该第一突出部11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Zl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1K,该第二突出部12向第一面侧Zl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侧Z2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2K。上述第一突出部11以及第二突出部12配置为在无纺布10的例如整面范围内沿着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的各方向交替地连续配置。上述不同方向是指,作为具体一例的、上述不同方向的一方向即X方向以及与该X方向不同的、上述不同方向的另一方向即y方向。在此,从第一面侧Zl看到的凸部为第一突出部11,凹部成为第二突出部12。另外,从第二面侧Z2看到的凸部为第二突出部12,凹部成为第一突出部11。因而,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共用一部分。
[0025]另外,上述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IlT构成进一步向第一面侧Zl突出的小突出部
21。如此,在第一面侧Zl构成两层突出部。小突出部21与第一突出部11相比直径小,例如优选配置为在俯视下小突出部21没有从第一突出部11超出。另外,在小突出部21的内侧存在的内部空间21K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的内部空间IlK连通,构成一个内部空间23。[0026]另外,在观察第一突出部11与小突出部21的剖面(参照图3。)时,表示无纺布10的剖面外侧的轮廓的曲线C为从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向小突出部21的壁部22连续的曲线,并且在第一突出部11与小突出部21之间具有拐点P。
[0027]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的排列。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在第一面侧Zl将多个第一突出部11以沿纵横两个方向在面内斜交的关系延伸排列(以下,存在将该排列称作斜交格子排列的情况。)。该格子排列也可以为正交(90° )的关系,此时作为正交格子排列进行区别。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其面内的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参照图2)以30°?90°的角度交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向无纺布的第二面侧Z2突出的多个第二突出部12。该第二突出部12也形成为正交格子排列,但也可以为斜交格子排列。该交叉角度的优选范围随第一突出部11而定,与上述相同。该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相对于片面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以在俯视下和侧视下都不处于相同位置、即没有重叠的关系将两者交替地配置。
[0028]如上所述,在面内的第一方向(X方向)以及第二方向(y方向)上各自延伸排列的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在面上无矛盾地连续,构成无纺布10。在此,无矛盾地连续是指,在特定的形状部分相连而成为面时,不发生折曲或者变得不连续,以平缓的曲面使整体处于连续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的排列形态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只要是能够以无矛盾地连续的排列进行配置的形态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在以第一突出部11为中心的六边形的顶点处配置六个第二突出部12、将该图案在面内扩展的排列。该情况下,第二突出部12的数量超出第一突出部11的数量,因此虽然产生第二突出部12彼此邻接的状态,但只要在整体上构成连续的片状态,则这种形态的排列也包含于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 “交替”地排列这样的意思中。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IlT以及第二突出部12的顶部12T成为具有圆角的圆锥台形或者半球,顶部IlT构成为小突出部21,与上述第一突出部11等同样地成为具有圆角的圆锥台形或者半球。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突出部11、12以及小突出部21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可以是任意突出形态,例如实际上可以是各种锥体形(在本说明书中锥体形是广泛包含圆锥、圆锥台、棱锥、棱锥台、斜圆锥等的意思。)。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突出部11的上述突出形态是没有形成上述小突出部21的状态下的假想形状,实际上在上述突出形态下,第一突出部顶部IlT的一部分进一步向第一面侧Zl突出而构成小关出部21。
[00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下,第一、第二突出部11、12以及小突出部21具有与其外形相似的在顶部具有圆角的圆锥台形或者半球的内部空间11K、12K以及内部空间21K。
[0031]在上述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以下,也称作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其开口部IlH之间具有壁部13。该壁部13在第一突出部11中形成环状构造。另外,在第二突出部12的顶部(以下,也称作第二突出部顶部。)12Τ与其开口部12Η之间具有壁部14。该壁部14在第二突出部12中形成环状构造。而且,壁部14与上述壁部13的一部分共用。另外,在上述小突出部21的顶部(以下,也称作小突出部顶部。)21Τ与其开口部21Η之间具有壁部22。该壁部22在小突出部21中成为环状构造,在与上述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 —并观察下也成为环状构造。即,上述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与小突出部21的壁部22成为连续的结构。[0032]这里所说的“环状”是指,只要在俯视下形成无端部的一连串形状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俯视下可以是圆、椭圆、矩形、多边形等任意形状。在理想地维持片的连续状态的观点下优选为圆或者椭圆。另外,若将“环状”作为立体形状来讲,可以举出圆柱、斜圆柱、椭圆柱、截头圆锥、截头斜圆锥、截头椭圆锥、截头四方锥、截头斜四方锥等任意的环构造,在实现连续的片状态的观点下,优选圆柱、椭圆柱、截头圆锥、截头椭圆锥。
[0033]具有如上所述那样排列的第一、第二突出部11、12以及小突出部21的无纺布10由不具有折曲部且如上所述地整体连续的曲面构成。
[0034]这样,上述无纺布10优选具有在面方向上连续的构造。该“连续”是指不存在断续的部分和小孔。但是,纤维间的间隙那样的微细孔并不包含于上述小孔中。上述小孔定义为例如其孔径在相当于圆的直径时为1.0mm以上的孔。
[0035]构成上述的壁部13的纤维在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IlT与其开口部IlH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换言之,在壁部13的立起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壁部13在其整周范围内具有这样的纤维取向性。另外,构成小突出部21的壁部22的纤维在连结小突出部顶部21T与其开口部21H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换言之,在壁部22的立起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与壁部13同样地,构成小突出部21的壁部22的纤维也在其整周范围内具有这样的纤维取向性。因而,在从小突出部顶部21T朝向第一突出部11的开口部IlH的方向上具有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
[0036]构成第二突出部12的壁部14的纤维在连结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与其开口部12H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在与上述壁部13共用的部分,该壁部14的纤维取向性与壁部13的纤维取向性相同。在通常的热风无纺布中,在制造普通无纺布时,在其MD方向上使纤维取向并保持该状态熔接,因此在之后进行凹凸赋形的情况下,MD方向剖面中的壁部的纤维虽在其立起方向上纤维取向,但在CD方向剖面中,在与立起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纤维取向,因此不具有上述的纤维取向性。
[0037]能够用于本发明的无纺布10的纤维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具体来说,可以举出下述纤维等。具有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而成的纤维;以及芯鞘型、并列型等构造的复合纤维。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复合纤维。这里所说的复合纤维可以举出高熔点成分为芯部分而低熔点成分为鞘部分的芯鞘纤维、以及将高熔点成分与低熔点成分并排的并列纤维。作为其优选例子,可以举出鞘成分(低熔点成分)为聚乙烯或者低熔点聚丙烯的芯鞘构造的纤维,作为该芯/鞘构造的纤维的代表例,可以举出PET(芯)/PE(鞘)、PP(芯)/PE(鞘)、聚乳酸(芯)/PE(鞘)、PP(芯)/低熔点PP(鞘)等芯鞘构造的纤维。进一步具体来说,上述构成纤维优选包含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乙烯复合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在此,该聚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该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低熔点聚丙烯,更具体来说,可以举出PET (芯)/PE (鞘)、PET (芯)/低熔点PP (鞘)。另外,上述纤维可以单独使用而构成无纺布,也可以以组合两种以上而成的混合纤维的形式进行使用。
[0038]另外,微小加压时(0.05kPa)的上述小突出部21的厚度(TS)优选为微少加压时的上述无纺布10的厚度T的5 %?70 %。更优选为10 %?70 %,特别优选为30 %?70 %。通过形成为上述范围,在穿着者立起或步行时那样的仅施加吸收性物品的穿着压力的状态(0.05kPa加压时)下,能够保持小突出部21的形状,并将与肌肤的接触面积保持得少,因而优选。
[0039]微小加压时的无纺布10的厚度T根据用途而适当调节即可,当考虑用作尿布、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时,优选为2mm?6mm,更优选为3mm?5mm。通过形成为该范围,能够对穿着者给予适度的缓冲性,防止来自吸收体的回液。另外,基于上述理由,微小加压时的小突起部21的厚度TS优选为0.1mm?4.2mm,更优选为0.2mm?4.2mm,特别优选为0.3mm?
4.2mm。
[0040]另外,以3.5kPa的压力加压时的上述小突出部21的厚度(TSp)优选为微少加压时(0.05kPa)的上述小突出部21的厚度(TS)的20 %?70 %。更优选为20%?60%,特别优选为20%?50%。通过形成为上述范围,即便在穿着者落座时那样的高加压时(3.5kPa),也能在不使对穿着者的触感恶化的程度下保持小突出部21的形状,将与肌肤的接触面积保持得小,并且能够降低回液量。
[0041]由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无纺布10实现以下这样的效果。
[0042]上述无纺布10的与肌肤面接触的部分是构成于第一突出部顶部IlT且比第一突出部11直径小的小突出部21,因此减少肌肤接触面积,能够对肌肤给予优良触感。另外,由于无纺布10为在第一突出部11之上具有小突出部21的形状,因此即便在穿着者的落座压力那样的高加压下也能够使无纺布10的形状保持性优良,降低肌肤接触面积,对肌肤给予优异的触感。
[0043]上述无纺布10具有优异的缓冲性。
[0044]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不仅在表面和背面的单面上、且在两面上具有突出的部分,因此展现该构造中特有的缓冲性。例如在条纹状的突起、一个面的突起中最多也仅展现作为线或面的弹性,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对于三维的运动都能良好地追随而在两面上由点进行支承的立体缓冲性。另外,具有朝向从小突出部顶部21T呈放射状朝向第一突出部11的开口部IlH的缘部的方向、即壁部13、22的立起方向进行取向的纤维取向性。因此,在壁部13、22中生成可靠的弹性部(- '>),具有不使纤维在厚度方向上被压扁的适当缓冲性。另外,基于壁部13、22的纤维取向性,即便受到按压力而将无纺布10压扁,由于其形状复原力较大,即便持续捆绑包装状态或穿着也容易维持初始的缓冲力。即,即便在穿着者的落座压力下也可以使无纺布的形状保持性优良,在高加压时将肌肤接触面积确保得少,第一、第二突出部11、12以及小突出部21不易压扁,即使发生变形也容易恢复。
[0045]上述无纺布10的肌肤触感优异。
[0046]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中,在两面方向上具有小突出部21、第二突出部12,其顶部21T、12T带有圆角。因此,无论将其中哪一面作为肌肤面侧,皆可实现表面片相对于肌肤以点来柔软接触的良好的肌肤触感。另外,对于穿着时的压力,也能够通过增减接触的面积而使肌肤触感良好,并且抑制表面片整体相对于压力的形状变形,并且,能够容易从压力变形进行形状复原。还具有以上述的良好的缓冲性为起因的作用,该作用与基于点接触的动态作用相互起作用,由此获得独特的良好肌肤触感。而且,无纺布10在不具有热熔粘接剂、基于热粘接的接合部这一点上,也可以使肌肤触感非常柔软。另外,即使在接收排泄等时,上述的点接触起到效果,实现干爽的肌肤触感。若对该干爽的肌肤触感(吸收性的效果)进行补充,则由于具有朝向壁部13、22的立起方向取向的纤维取向性,因此利用该取向后的纤维,使液体顺畅地在纤维中传递流动,从而转移至在无纺布10的下表面配置的吸收体,并且,利用壁部13、22的纤维取向性而减少回液,实现干爽的肌肤触感。另外,由于维持上述构造所带来的无纺布10自身的透气性优良、点接触的效果,也有助于防止皮肤炎症。
[0047]另外,由于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IlK与小突出部21的内部空间21K连通,透过小突出部21的液体顺畅地流入到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IlK内,因此透液性良好。而且从小突出部21透过的液体从小突出部21的内部空间21K迅速地流入到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11K。
[0048]接下来,参照图4对上述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优选一例进行说明。
[0049]上述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适当采用以下这样的方法即可。此时,作为网赋形的支承体,使用图4(1)所示的结构的支承体30。该支承体30与赋形第二突出部12的位置相对应地具有多个突起31,与赋形第一突出部11以及小突出部21的位置相对应地配有孔32。在支承体30上配置纤维网(有时也仅称作“网”)50,并朝向纤维网50吹送后述条件的暖风60的情况下,如图4(2)所示,在与孔32对应地赋形的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11T,以进入上述孔32内的方式赋形小突出部21。另外,在突起31的位置处赋形第二突出部12。小突出部21的高度根据突起31的高度以及风速来适当决定。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箭头示意性表示暖风60的流动。
[0050]若举出该制造方法的具体一例,则可举出下述这样的形态。
[0051]将熔接前的纤维网50以成为规定厚度的方式从梳理机(未图示)向用于对网进行赋形的装置供给。在赋形装置中,首先使上述纤维网50固定于上述支承体30。接着,向该支承体30上的纤维网50吹送暖风60(图4(1)的状态。)。然后,以使纤维网50沿着支承体30的形状的方式进行赋形(图4(2)的状态。)。对于此时的暖风60的温度,若考虑这种产品所使用的通常的纤维材料,则优选暖风60的温度比构成纤维网5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低O?70°C,更优选低5?50°C。另外,此时的暖风60的风速也基于支承体30的突起31的高度而定,不过从赋形性与手感的观点来说,设定为70?180m/s,优选设定为80?150m/s,更优选设定为90?130m/s。当风速低于该下限值时,无法制造小突出部21。当风速超过该上限值时,在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IlT处产生开口。另外,当考虑连续生产时,可以举出如下形态:制造装置(未图示)是能够搬运上述支承体30的传送带式或者卷筒式的装置,将搬运来的模压后的无纺布10通过滚子逐渐卷取。这样,获得本发明的无纺布1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可以使MD以及CD朝向任一方向,对于上述图2所示的模型图,优选使图中纵向为MD。
[0052]上述MD也可以称作机械方向,是无纺布制造时的纤维网的进给方向,是“MachineDirection”的简称。上述⑶是指相对于MD正交的方向,是“Cross Direction”的简称。
[0053]另外,支承体30的突起31的高度设定为0.3mm?5mm,优选设定为0.4mm?4mm,更优选设定为0.5mm?3mm。
[0054]接下来,吹送能够使各纤维适度熔接的温度的空气(以下,称作热风。),使各纤维熔接。对于此时的热风的温度,若考虑这种产品所使用的通常的纤维材料,则优选此时热风的温度比构成纤维网5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O?70°C,更优选高5?50°C。
[0055]作为热塑性纤维,可以使用上述的纤维。作为热塑性纤维,在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以及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向纤维网50吹送的热风的温度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小于高熔点成分的熔点。向纤维网50吹送的热风的温度更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10°C的温度,进一步优选为比低熔点成分的熔点高50C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20°C以上的温度。
[0056]纤维网50优选包含30?100质量%的热塑性纤维,更优选为40?80质量%。纤维网50也可以包含原本不具有热熔接性的纤维(例如棉、纸浆等天然纤维、人造丝或醋酯纤维等)。
[0057]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在弟一关出部11的顶部IIT制造小关出部21时,不需要贴合两层无纺布,能够由一片纤维网50通过一次赋形而制造具有两层突出部(第一突出部11与小突出部21)的无纺布10。因此,制造工序变得简单,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能够拉低产品成本。而且,由于以进入突起31间的孔32的方式制造小突出部21,因此将小突出部21的外径制造得比第一突出部11的外径小,因此能够制造肌肤接触面积率更小的无纺布10。另夕卜,由于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IlK与小突出部21的内部空间21K连通,因此透液性也优良。在此,第一突出部11的外径是指在俯视第一突出部11的开口部IlH时的最小外接圆的直径,小突出部21的外径是指在俯视小突出部21的开口部21H时的最小外接圆的直径。
[0058]本发明的无纺布10能够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以作为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护垫、取尿衬垫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而适当使用。另外,由于无纺布10的两面为凹凸构造而使透气性、液体扩散性、按压力时的变形特性等优良,因此也可以用作介于尿布、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与吸收体之间的内层。除此之外,也可以举出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褶皱、外装片、翼片而利用的形态。另外,也可以举出作为臀部擦拭片、清洁片、过滤器而利用的形态。
[0059]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附注(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以及一次性尿布)。
[0060]〈1> 一种无纺布,其具有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该第二突出部向所述第一面侧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沿着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的各方向交替地连续配置,其中,
[0061]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的第一面侧由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径的小突出部构成,存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与存在于所述小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连通而构成一个连续的内部空间。
[0062]<2>根据〈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63]表示所述无纺布的剖面外侧的轮廓的曲线是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连续到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曲线,并且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小突出部之间具有拐点。
[0064]<3>根据〈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65]所述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所成的角度为90°。
[0066]<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67]所述小突出部为具有圆角的圆锥台形。
[0068]<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69]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以及所述小突出部具有与各自的外形相似且在顶部具有圆角的圆锥台形或者半球的内部空间。
[0070]<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71]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连结小突出部顶部与小突出部的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0072]<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73]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以及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该壁部的立起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0074]<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75]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以及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该壁部的整周范围内在该壁部的立起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0076]<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77]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以及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从所述小突出部顶部朝向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开口部的方向上具有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
[0078]<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79]构成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连结第二突出部顶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0080]<11>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81]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进行加压时的所述无纺布厚度的5%以上且70%以下。
[0082]<12>根据〈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83]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进行加压时的所述无纺布厚度的10%以上且70%以下。
[0084]<13>根据<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85]以3.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的20%以上且70%以下。
[0086]<14>根据<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0087]以3.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的20%以上且60%以下。
[0088]〈15>—种吸收性物品,其中,
[0089]作为构成材料使用了〈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0090]〈16>—种吸收性物品,其中,
[0091]作为表面片使用了〈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0092]<17> 一种一次性尿布,其中,
[0093]作为构成材料使用了〈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0094]〈18>—种一次性尿布,其中,
[0095]作为表面片使用了〈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0096]〈19> 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0097]将熔接前的纤维网配置在设有多个突起及孔的支承体上,所述突起的高度被设定为0.3mm以上且5mm以下,接着,吹送温度与构成所述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相比高(TC以上且70°C以下、风速设定为70m/s且以上180m/s以下的暖风,将所述纤维网以沿着所述支承体的形状的方式赋形,然后,吹送温度比构成所述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0°C以上且70°C以下的热风而使所述各热塑性纤维熔接。
[0098]<20>根据〈19>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0099]将所述支承体的突起的高度设定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将所述暖风的温度设定为比构成所述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5°C以上且50°C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将所述暖风的风速设定为90m/s以上且130m/s以下,将所述热风的温度设定为比构成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5°C以上且50°C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
[0100]以下,基于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非由这些实施例所限定而进行解释。
[0101][实施例1-5]
[0102]实施例1是将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且鞘由聚乙烯构成的
2.4dtexX51mm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以坪量成为30g/m2的方式从梳理机向赋形装置供给。在赋形装置中,使上述纤维网50固定在具有多个突起且具有透气性的支承体30之上。该支承体30的突起31的俯视下的MD间距为8mm,⑶间距为5mm,突起高度为0.7mm。另外,支承体30中的孔32的孔径为2.8mm。
[0103]接下来,向该支承体30上的纤维网50吹送暖风(温度130°C,风速100m/s)而进行赋形,沿着支承体30上的突起31对纤维网50进行赋形,并且切换为温度145 °C、风速5m/s的热风而使各芯鞘构造的纤维熔接。此时的线速度为100m/min。如此进行热熔接而制造无纺布10,形成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验体。实施例1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8_。
[0104]实施例2除了使作为赋形条件的支承体30的突起31的高度为2mm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了无纺布10。实施例2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8mm。
[0105]实施例3除了使作为赋形条件的支承体30的突起31的高度为3mm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了无纺布10。实施例3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8mm。
[0106]实施例4除了使作为赋形条件的暖风的风速为120m/s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2相同的条件制造了无纺布10。实施例4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4.2mm。
[0107]实施例5除了使作为赋形条件的暖风的风速为120m/s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条件制造了无纺布10。实施例5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4.2mm。
[0108][参考例1-2]
[0109]参考例I除了使作为赋形条件的暖风的风速为40m/s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条件制造了无纺布10。在参考例I中,没有制造小突出部,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3_。
[0110]参考例2除了使作为赋形条件的支承体30的突起31的高度为4mm以外,以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了无纺布10。在参考例2中,没有制造小突出部,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8mm。
[0111][比较例I]
[0112]比较例I利用日本特开2008-25081号公报所述的实施例1的制造方法,制造了无纺布的试验体。比较例I是以具有条纹状的凹凸形状和开孔为特征的无纺布,无纺布的厚度为1.3_。[0113]接下来,对测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进行说明。使用上述的各无纺布试验体,进行了下述测定试验。
[0114]〈厚度的测定〉
[0115]通过基恩士制数字显微镜VHX-1000将无纺布试验体的切断面放大至测定的部位能够充分地进入视野而进行测定的大小(10?100倍),并以使压力成为0.05kPa的方式将重量物放置在无纺布试验体之上,测定图1所示的无纺布10的整体厚度T以及小突出部21的厚度TS。需要说明的是,小突出部21的厚度TS是指从小突出部21在第一突出部顶部IlT上竖起的部分到小突出部顶部21T的高度。测定分五次进行,进行平均而将该样品的无纺布10的厚度设为T,小突出部21的厚度设为TS (mm)。将此时的值设为0.05kPa加压时的厚度。
[0116]对于3.5kPa加压时的小突出部21的厚度(TSp)的测定方法,除了将上述重量物调整为施加3.5kPa的压力以外与上述测定方法同样地进行。
[0117]<小突起部21的厚度(TS)相对于无纺布10的厚度(T)的比率>
[0118]将“小突起部21的厚度(TS)相对于无纺布10的厚度(T)的比率”表示为(TS/τ) X100(% )。
[0119]〈3.5kPa加压时的小突起部21的厚度(TSp)相对于小突起部21的厚度(TS)的比
率〉
[0120]将“3.5kPa加压时的小突起部21的厚度(TSp)相对于小突起部21的厚度(TS)的比率”表示为(TSp/TS) X 100 (% )。
[0121]〈0.05kPa加压时的肌肤接触面积率的测定>
[0122]0.05kPa加压时肌肤接触面积率通过下述方法来测定。将无纺布试验体(IOcmX IOcm)通过shachihata社制黑印油(S_l)均勻地涂满黑色。将该片以带有墨油的一面为下方的方式放置在复印用纸之上,在片上放置丙烯板(IOcmX IOcm),进一步在其上放置重量物以与丙烯板质量共同使得成为0.05kPa的加压状态,加压30秒。之后,迅速拆卸重量物、丙烯板以及片,使复印用纸在室温下风干。干燥后,使用图像解析装置〔(株)NexUS社制,New Qube)而求得复印用纸的黑色部分的面积率,将该值作为0.05kPa加压时肌肤接触面积率。
[0123]〈3.5kPa加压时肌肤接触面积率的测定>
[0124]3.5kPa加压时肌肤接触面积率除了利用0.05kPa加压时肌肤接触面积率测定方法的丙烯板质量和重量物使得成为3.5kPa的加压状态以外与上述0.05kPa加压时的肌肤接触面积率的测定同样地进行测定。
[0125]以下,对纤维取向性(取向角、取向强度)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0126]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JCM-5100,以使图1中的z轴方向成为上下的方式静置样品,对从与样品的测定面垂直的方向拍摄的图像(调整为测定的纤维能够被测量10根以上的倍率;100?300倍)进行印刷,在透明PET制片上描画纤维。将所述的图像录入到电脑内,使用株式会社Nexus社制的nexusNewQube (独立版)图像处理软件,将上述图像二进制化。接着,使用纤维取向解析程序、株式会社Nexus制的FiberOrientation Analysis8.13Single软件,对上述二进制化的图像进行傅立叶变换,获得功率谱,从近似椭圆的分布图,获得取向角与取向强度。[0127]取向角表示纤维最大程度取向的角度,取向强度表示该取向角下的强度。在壁部的测定中,取向角越接近90°的值,越表示纤维从第一突出部11的开口部IlH朝向小突出部21的顶部21T方向取向,若处于50°?130°,则判断为纤维在朝向小突出部21的顶部21T方向的方向上取向。
[0128]另外,取向强度的值越大,表示纤维的朝向越一致。将取向强度为1.05以上的情况作为进行了取向。
[0129]取向角以及取向强度的测定在三处部位进行,将上述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体的取向角以及取向强度。在本申请实施例、参考例以及比较例中,壁部的取向角、取向强度的测定是对CD方向剖面进行测定的。
[0130]上述的纤维取向性是由纤维的取向角和取向强度构成的概念。
[0131 ] 纤维的取向角是表示具有多种方向性的多个纤维整体沿哪一方向取向的概念,其将纤维的集合体的形状数值化。纤维的取向强度是表示显示取向角的纤维的量的概念,取向强度可以说在小于1.05时几乎没有取向,在1.05以上时具有取向。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纤维取向根据其部位而发生变化。即,在从某一取向角的状态的部位向不同取向角的部位进行变化的期间(纤维从在某一方向上取向强度较强的状态向在不同取向上显示较强的强度的部位进行变化的期间),具有取向强度较弱的状态、或通过再取向而达到较高状态等的各种状态。因此,在显示某一较强的取向角的部位与在其他方向上显示较强的取向角的部位之间,优选即使纤维的取向强度较弱但也改变纤维的取向角,更优选取向强度较高。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取向角以及取向强度表不一例,贝1J为相对于小突出部21的壁部22的曲面构造而言,取向角优选为50°?130°,更优选为70°?110°,取向强度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20以上。相对于第一突出部11的壁部13的曲面构造而言,取向角优选为50°?130°,更优选为70°?110°,取向强度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
[0132]各个壁部13、22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为朝向各小突出部21的顶部21T的方向,因此展现缓冲性。另外,在将无纺布10用作表面片的情况下,在各个壁部13、22的纤维强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使小突出部21具有较高的取向强度,与第一突出部11相比,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部位即小突起部21不易压扁,即便在高加压时,与肌肤的接触面积率也降低,能够对肌肤给予优异触感。
[0133]接下来,以下说明无纺布的回液量的测定方法。
[0134]测定中,作为吸收性物品100的一例而使用从婴幼儿用尿布(花王株式会社制:Merries干爽透气(注册商标)M号:2011年制)去除表面片、替代该表面片而使用无纺布10的试验体(以下,称作无纺布试验体110)并对其周围进行固定而得到的评价用的婴幼儿用尿布。
[0135]在上述无纺布试验体110上均等地施加2kPa的压力,接触在试验体的大致中央设置的剖面积IOOOmm2的筒,从这里注入人工尿液。作为人二 E尿液使用生理盐水,每隔10分钟注入40g且分四次注入,注入合计160g的人工尿液。
[0136]在注入结束之后静置10分钟,然后去除上述的圆筒以及压力。然后,以向重叠了 10张ADVANTEC社制的滤纸N0.4A(100mmX100mm,质量测定Wl)而成的吸收片上施加
3.5kPa的压力的方式调整了重量物,并该重量物以注入点为中心放置在无纺布试验体110上。[0137]在静置五分钟之后取下重量物,测定滤纸的质量(W2),通过下述公式来计算出回液量。
[0138]回液量(g)=加压后的滤纸的质量(W2)-最初的滤纸的质量(Wl)
[0139]将对于上述各评价项目的测定结果以及评价结果表示在表1中。
[0140]【表1】
[0141]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纺布,其具有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的第一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该第二突出部向所述第一面侧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侧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沿着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的各方向交替地连续配置,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的第一面侧由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径的小突出部构成,存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与存在于所述小突出部的内侧的内部空间连通而构成一个连续的内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表示所述无纺布的剖面外侧的轮廓的曲线是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连续到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曲线,并且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小突出部之间具有拐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所成的角度为9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小突出部为具有圆角的圆锥台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以及所述小突出部具有与各自的外形相似且在顶部具有圆角的圆锥台形或者半球的内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连结小突出部顶部与小突出部的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以及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该壁部的立起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以及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该壁部的整周范围内在该壁部的立起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以及构成所述小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从所述小突出部顶部朝向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开口部的方向上具有放射状的纤维取向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构成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壁部的纤维在连结第二突出部顶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进行加压时的所述无纺布厚度的5%以上且70%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进行加压时的所述无纺布厚度的10%以上且70%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以3.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的20%以上且70%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以3.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是以0.05kPa的压力对所述无纺布进行加压时的所述小突出部的厚度的20%以上且60%以下。
15.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 作为构成材料使用了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16.一种 吸收性物品,其中, 作为表面片使用了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17.—种一次性尿布,其中, 作为构成材料使用了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18.—种一次性尿布,其中, 作为表面片使用了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19.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熔接前的纤维网配置在设有多个突起及孔的支承体上,所述突起的高度被设定为0.3mm以上且5mm以下,接着,吹送温度与构成所述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相比在0°C以上且70°C以下、风速设定为70m/s且以上180m/s以下的暖风,将所述纤维网以沿着所述支承体的形状的方式赋形,然后,吹送温度比构成所述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0°C以上且70°C以下的热风而使所述各热塑性纤维熔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支承体的突起的高度设定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将所述暖风的温度设定为比构成所述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5°C以上且50°C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将所述暖风的风速设定为90m/s以上且130m/s以下,将所述热风的温度设定为比构成纤维网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5°C以上且50°C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
【文档编号】D04H1/76GK103958756SQ201380004008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9日
【发明者】川口宏子, 谷口正洋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