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162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涉及气流调节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在一个送风或吸风源下使多个支风口获得均匀送吸风的装置,由壳体和装于壳体内的调节锥组成。
现有一种送吸风系统,例如纺织厂中梳棉、梳毛或梳麻等生产工序中,采用一个送、吸风源同时直接向若干支风口送风或吸风,由于各支风口处于与主风源不同的位置,造成不同支风口风压不同,实际送吸风是不均匀的,破坏了生产条件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装于支风口上的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的结构,使得在一个送、吸风源同时直接向多个支风口送风或吸风时,各支风口能够获得相同的风压,实际均匀送吸风,保证生产条件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由壳体和装于壳体内的调节锥组成,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措施是壳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下部和下壳体上部为对称锥状,并通过壳体连接螺栓连接为一体,位于壳体内的调节锥套装在一根贯穿壳体的中心轴上,中心轴上端插装有一根上固定轴,中心轴下端插装有一根下固定轴;上壳体上部侧壁上对应设置有两条调节轴调节槽,两根调节轴内端分别穿过调节轴调节槽固定装在一个套装在调节锥上端并限制调节锥下移的调节盘上,两根调节轴外端通过调节螺母与上壳体外壁固定,调节盘上固定装有调节锥提升环;上壳体上设置有调节轴调节槽处外壁上固定装有两个侧密封盒,在侧密封盒上各设置有侧插板;上壳体上端壁上还设置有一个系绳孔,在系绳孔处上壳体外壁上固定装有一个后密封盒,在后密封盒上设置有后插板。
使用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送风状态时是将上壳体上端口与主风道固定连接、下壳体下端口与支风口固定连接,吸风状态时是将上壳体上端口与支风口固定连接、下壳体下端口与主风道连接。调节过程如下将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可靠连接于主风道和支风口之间后,提起两侧插板,将调节螺母旋松后再插下侧插板,侧密封盒可实现密封,开动风机向主风道送风或吸风,经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后才能向支风口送风或吸风,风压对壳体内的调节锥即会产生向下的压力,操作者可利用系绳通过固定装在调节盘上的调节锥提升环提升调节锥,从而改变调节锥与上壳体下部锥形外壳之间气流流通截面积,使得与下壳体下端口连接的支风口处的风压随调节锥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用风速仪即可测得支风口的风速,当支风口达到设计风速时,固定系绳,也就确定了调节锥在壳体内的位置,提起两侧插板,紧固调节螺母,可靠固定调节轴后再插下侧插板,也就固定了调节盘的位置,调节锥在风压下不会再下移,支风口保持稳定的设计风速。分别调节与主风源位置不同的各支风口上的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的调节锥的位置,即可在各支风口处获得相同的风压,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作到均匀送吸风,保证生产条件的一致性。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及其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
图1中侧密封盒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示意图;图5为
图1中后密封盒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图5的B-B剖视示意图。
作为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如
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由壳体和装于壳体内的调节锥13组成,壳体分为上壳体2和下壳体17,上壳体2下部和下壳体17上部为对称锥状,并通过壳体连接螺栓16连接为一体,位于壳体内的调节锥13套装在一根贯穿壳体的中心轴3上,中心轴3上端插装有一根上固定轴4,中心轴3下端插装有一根下固定轴19,上固定轴4和下固定轴19可用螺母分别与上壳体2外壁和下壳体17外壁固定,中心轴3被上固定轴4和下固定轴19固定,调节锥13可沿中心轴3上、下移动;上壳体2上部侧壁上对应设置有两条调节轴调节槽8,两根调节轴12内端分别穿过调节轴调节槽8固定装在一个套装在调节锥13上端并限制调节锥13下移的调节盘10上,两根调节轴12外端通过调节螺母11与上壳体2外壁固定,调节盘10上固定装有调节锥提升环9,旋松调节螺母11,用系于调节锥提升环9的系绳可提升调节盘10,调节盘10就带动调节锥13上移,两调节轴12也随之沿调节轴调节槽8上移,调节锥13与上壳体2下部锥形外壳之间气流流通截面积随调节锥13上移而变小,反之,随调节锥13下移而增大,紧固调节螺母11即可固定调节轴12在上壳体2内的位置,从而通过调节盘10限定调节锥13的位置,使调节锥13不会在风压下下移;上壳体2上设置有调节轴调节槽8处外壁上固定装有两个侧密封盒7,在侧密封盒7上各设置有侧插板6,侧密封盒7的作用是防止气流从调节轴调节槽8流向外界,提起侧插板6便于操作者旋动调节螺母11,插下侧插板6即将侧密封盒7封闭;上壳体2上端壁上还设置有一个系绳孔22,在系绳孔22处上壳体2外壁上固定装有一个后密封盒5,在后密封盒5上设置有后插板21,系于调节锥提升环9上的系绳可从系绳孔22引到上壳体2壁外,并可固定在固定装在上壳体2外壁上的系绳环23上,后密封盒5的作用是防止气流从系绳孔22流向外界,提起后插板21便于操作者调整系绳及把系绳固定在系绳环23上,插下后插板21即把后密封盒5封闭。一般可设计调节锥13的底面积与上壳体2上端口面积及下壳体17下端口面积相等。为便于在主风道和支风口之间安装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最好在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的上壳体2上端口上固定有上法兰1,在下壳体17下端口上固定装有下法兰20。
考虑到使用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时,气流经过调节锥13后风道的横截面积突然增大,会产生较大的涡流阻力损失,作为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如
图1所示,最好是在调节锥13下方,在中心轴3上还固定套装有一个消涡双圆锥14,其安装方式可以是从中心轴3下端抽取下下固定轴19,在中心轴3上旋装一个消涡双圆锥定位螺母15,然后将消涡双圆锥14套装在中心轴3上并被消涡双圆锥定位螺母15限位,再在中心轴3上旋装一个消涡双圆锥固定螺母18,旋紧消涡双圆锥固定螺母18即把消涡双圆锥14固定,一般应使调节锥13下移到最低位置时正好与消涡双圆锥14上部锥面重合,最后再将下固定轴19插入中心轴3下端,用螺母将下固定轴19与下壳体17外壁加以固定。具体设计计算消涡双圆锥4的底面积也与上壳体2上端口面积及下壳体17下端口面积相等。消涡双圆锥14的外形设计计算可遵循下面的原则若R为上壳体2上端口的内径半径,X为消涡双圆锥14表面上任一点W到中心轴3轴心的距离,而y为上壳体2下部或下壳体17上部对称锥状内壁上与上述所说W点在同一平面上的点到中心轴3轴心的距离,则有y2=x2+R2,这样可以保证在调节区内(调节锥13与消涡双圆锥14相重合时),风道横截面积处处相等,从而减小气流流动阻力损失。
作为另一种较佳实施例,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中所说的调节锥13最好为半径等于上壳体2上端口半径的半圆球壳,装有消涡双圆锥14时,消涡双圆锥14为半径等于上壳体2上端口半径的圆球体,上壳体2下部与下壳体17上部为球形曲面。上壳体2上部圆柱体与下部球形曲面的相贯线平面及下壳体17下部圆柱体与上部球形曲面的相贯线平面均分别与消涡双圆锥14的球面在中心轴3轴心处相切,这样既保证了在调节区内(调节锥13与消涡双圆锥14相重合时),风道横截面积处处相等,又使气流运行平缓,更加降低流动阻力损失,设备制造工艺也简化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结构较简单,使用方便,还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适合象纺织厂前纺工序一个风机向若干支风口同时供风时调节各支风口实现均匀送吸风使用,也适用于其他生产、生活领域类似的送吸风系统使用,达到支风口获得均匀送吸风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由壳体和装于壳体内的调节锥组成,其特征在于壳体分为上壳体(2)和下壳体(17),上壳体(2)下部和下壳体(17)上部为对称锥状,并通过壳体连接螺栓(16)连接为一体,位于壳体内的调节锥(13)套装在一根贯穿壳体的中心轴(3)上,中心轴(3)上端插装有一根上固定轴(4),中心轴(3)下端插装有一根下固定轴(19);上壳体(2)上部侧壁上对应设置有两条调节轴调节槽(8),两根调节轴(12)内端分别穿过调节轴调节槽(8)固定装在一个套装在调节锥(13)上端并限制调节锥(13)下移的调节盘(10)上,两根调节轴(12)外端通过调节螺母(11)与上壳体(2)外壁固定,调节盘(10)上固定装有调节锥提升环(9);上壳体(2)上设置有调节轴调节槽(8)处外壁上固定装有两个侧密封盒(7),在侧密封盒(7)上各设置有侧插板(6);上壳体(2)上端壁上还设置有一个系绳孔(22),在系绳孔(22)处上壳体(2)外壁上固定装有一个后密封盒(5),在后密封盒(5)上设置有后插板(2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调节锥(13)下方,在中心轴(3)上还固定套装有一个消涡双圆锥(14)。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调节锥(13)为半径等于上壳体(2)上端口半径的半圆球壳,所说消涡双圆锥(14)为半径等于上壳体(2)上端口半径的圆球体,上壳体(2)下部与下壳体(17)上部为球形曲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均匀送吸风调节装置是一种在一个送风或吸风源下使多个支风口获得均匀送吸风的装置,由壳体和装于壳体内的调节锥组成,壳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下部和下壳体上部为对称锥状,调节锥套装在贯穿壳体的中心轴上,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主风道和支风口之间,通过调节调节锥的位置,可使各支风口获得均匀送吸风。
文档编号D01G15/12GK2160667SQ9323116
公开日1994年4月6日 申请日期1993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1993年6月15日
发明者刘明虎 申请人:刘明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