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分针组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62142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复合分针组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复合分针组织。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羊绒针织产品结构主要采用横机平针组织,如图1,一种羊绒面料,由连续的羊绒线编织单元组成,羊绒线编织单元包括第一羊绒线I及第二羊绒线2,所述第一羊绒线I及第二羊绒线2均为由圈部3及开口部4组成的圈线,第二羊绒线的圈部串套在第一羊绒线的开口部上形成两个节点。其加工方法是根据通常顺序即:退圈、垫纱、弯纱、成圈、牵拉,步骤具体如下:
[0003]退圈:通过横机成圈机械(俗称三角)作用于钩针,使之上升,将老线圈
[0004]从针钩中退出,脱离针舌,落于针杆上;
[0005]垫纱:将新的纱线(黑色)垫喂到已打开针舌完成退圈的织针上;
[0006]弯纱:通过横机成圈机械作用钩针,使之下降,将新纱线(黑色)弯曲,形成线圈,并借助老线圈将针舌关闭;
[0007]成圈:通过横机成圈机械作用于钩针,使之继续下降,新纱线穿过旧线圈,新旧线圈相互串套;
[0008]牵拉:通过悬挂重锤,使坯布始终受到一定张力作用,利于每一次循环编织。
[0009]得到的结构是由连续的单元线圈相互串套而成,针织物正面呈现的是线圈的圈柱,反面是线圈的圈弧,具有明显的正、反面外观,并且这样的结构因为仅通过两个节点串套,线圈数较少,结构松散。且针织产品表面平整,无法产生褶皱效应,在需要特殊设计效果时,不能直接达到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10]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分针组织,能在针织产品表面产生非常明显的褶皱效应,在不需要裁剪和拼缝的的情况下,达到设计的效果。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2]复合分针组织,其特征在于,由连续的编织单元组成,所述编织单元包括第一纺织线、第二纺织线、第三纺织线及第四纺织线;
[0013]所述第一纺织线、第二纺织线、第三纺织线及第四纺织线均由若干组圈线组成,每组圈线均包括圈部及开口部;
[0014]所述第二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分别对应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二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的圈部间隔一个向前倾斜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第二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圈部上下对应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n+2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
[0015]所述第三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分别对应串套在第二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的圈部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圈部上下对应串套在第二纺织线的η+1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且第三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与第二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之间形成一交叉节点;
[0016]第三纺织线的第I至第η个线圈的开口部分别向前倾斜对应串套在第四纺织线的第2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对应串套在第四纺织线的第n+2个线圈的圈部上形成两个节点。
[0017]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分针组织能在针织产品表面产生非常明显的褶皱效应,在不需要裁剪和拼缝的的情况下,达到设计的效果。
[0018]复合分针组织的好处是在织造过程中,不会形成破洞,改变了传统上有破洞的方法,同时利用多层次,多循环的分针方法,形成堆积效应,也改变了传统上利用裁剪或者缝合起皱的方法,显得自然而高档,利用电脑机的做法,使得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既节约了成本又大幅度的提升了效率。
[0019]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平针组织羊绒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反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25]参见图2、3和4,复合分针组织,由连续的编织单元组成,编织单元包括第一纺织线10、第二纺织线20、第三纺织线30及第四纺织线40。
[0026]第一纺织线、第二纺织线、第三纺织线及第四纺织线均由若干组圈线组成,每组圈线均包括圈部及开口部。
[0027]第二纺织线20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分别对应串套在第一纺织线10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二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21的圈部间隔一个向前倾斜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11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第二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圈部上下对应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n+2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
[0028]所述第三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分别对应串套在第二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31的圈部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12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圈部上下对应串套在第二纺织线的η+1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且第三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与第二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之间形成一交叉节点32 ;
[0029]第三纺织线的第I至第η个线圈的开口部分别向前倾斜对应串套在第四纺织线的第2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对应串套在第四纺织线的第n+2个线圈的圈部上形成两个节点。
[0030]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分针组织能在针织产品表面产生非常明显的褶皱效应,在不需要裁剪和拼缝的的情况下,达到设计的效果。
[0031]复合分针组织在电脑横编针织机上非常复杂,共有四个循环,每个循环有七步,机器上针位不停变化适应新的动作,新的线圈形成后,既不能拉伸使得羊绒纱因强力低,而断裂,也不能因针位不到,而不能形成新的线圈,尤其每一次循环后,新的动作会增加新的难度,最终通过合适的调整,多次循环形成堆积效果。
[0032]复合分针组织的好处是在织造过程中,不会形成破洞,改变了传统上有破洞的方法,同时利用多层次,多循环的分针方法,形成堆积效应,也改变了传统上利用裁剪或者缝合起皱的方法,显得自然而高档,利用电脑机的做法,使得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既节约了成本又大幅度的提升了效率。
[0033]在电脑横编织针机上,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图4)
[0034]一、正常编织平针组织,前针床工作,前针床织针握持线圈,牵拉系统正常工作,后针床不参加编织。
[0035]二、牵拉系统停止工作,针床移至翻针位置,前针床需要工作的织针升至翻针位,后针床织针接针,前针床织针脱圈,翻针动作结束。
[0036]三、图上黄颜色位置的后针床织针,左移一针位置,升至翻针位,前针床织针接针,后针床织针脱圈,翻针动作结束
[0037]四、图上紫颜色位置的后针床织针,左移一针位置,升至翻针位,前针床织针接针,图上绿颜色位置的后针床织针,左移一针位置,升至翻针位,前针床织针接针,图上蓝颜色位置的后针床织针,左移一针位置,升至翻针位,前针床织针接针,以此类推。
[0038]五、图上所有空针位置左边一只针(前针床)升至翻针位,后针床织针接针,前针床相应位置织针脱圈,翻针动作完成。
[0039]六、后针床含有线圈的织针,分针动作,和前针床织针(除做分针动作的织针)参加平针编织,毛纱垫入针钩内,与后针床相对应的织针做分针动作,握持线圈不参加编织。牵拉系统正常工作。
[0040]七、后针床织针右移一个针位,升至翻针位,前针床织针升起接针,后针床脱圈。翻针动作完成。整个编织一个循环完成,牵拉系统停止工作。
[0041]八、所有织针正常编织一转(两行),牵拉系统正常工作。
[0042]在机器上错开一个针位后,重复上述二到八步骤的动作一次,共重复三次。花型部分编织结束。
[00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主权项】
1.复合分针组织,其特征在于,由连续的编织单元组成,所述编织单元包括第一纺织线、第二纺织线、第三纺织线及第四纺织线; 所述第一纺织线、第二纺织线、第三纺织线及第四纺织线均由若干组圈线组成,每组圈线均包括圈部及开口部; 所述第二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分别对应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二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的圈部间隔一个向前倾斜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第二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圈部上下对应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η+2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 所述第三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分别对应串套在第二纺织线的第I至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的圈部串套在第一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1个圈线的圈部上下对应串套在第二纺织线的η+1个圈线的开口部形成两个节点;且第三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与第二纺织线的第η个圈线之间形成一交叉节点; 第三纺织线的第I至第η个线圈的开口部分别向前倾斜对应串套在第四纺织线的第2至第η+1个线圈的圈部上形成两个节点,第三纺织线的第η+1个线圈的开口部对应串套在第四纺织线的第η+2个线圈的圈部上形成两个节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分针组织,由连续的编织单元组成,所述编织单元包括第一纺织线、第二纺织线、第三纺织线及第四纺织线;所述第一纺织线、第二纺织线、第三纺织线及第四纺织线均由若干组圈线组成,每组圈线均包括圈部及开口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分针组织能在针织产品表面产生非常明显的褶皱效应,在不需要裁剪和拼缝的情况下,达到设计的效果。
【IPC分类】D04B15-36
【公开号】CN204370130
【申请号】CN201420776104
【发明人】戴元军, 单雅芳
【申请人】上海春竹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