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抗震加强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震加强件,该抗震加强件用于安装在地基、柱、梁、檩等建筑构件的连接部,用于加强目的,即使由于地震、台风等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也不至于倒塌。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加强木造建筑物的构件的接合部的方法,采用在柱与柱之间设置斜梁、钉斜支架,安装匚字钉、L型材等各种方法。
但是,上述方法在由于地震、台风等引起的强烈振动的场合,其加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连接部,有可能发生构件错位、破损等,木造建筑物在该连接部遭破坏,更严重的场合,产生房屋的倒塌等。
因此,作为能充分耐住由于地震、台风等引起的强烈的振动的构件,设计、使用了图6的斜视图所示的加强构件41。
该加强构件41是如下部件,将高强度钢板材折曲成L型的同时,设有在两片部42a、42b的中间部向内侧折曲而形成折曲膨出部43a、43b的L型基材42,在该L型基材42的折曲角部42c,焊接有由高强度钢板材折曲而成的加强部件44,在上述L型基材42的几个地方装有由吸震橡胶做成的缓冲部件45。
根据这种结构的话,通过L型基材42整体及该折曲膨出部43a、43b吸收垂直、水平方向的强烈震动,L型基材42的变形可以恢复,所以即使遭受强烈震动,木造建筑物在连接部位也很少轻易的破坏或者倒塌。
但是,上述加强构件41为L型形状的基材42,该基材42的两片,在构造上受到如下的限制,即,必须跨接安装在垂直相交的构件的同一内侧面,例如,在要结合的构件相互间存在其他的构件的场合等,会产生以下问题,即,该其他构件成为障碍,不能安装加强构件41。
另外,由于加强部件44通过焊接固定在L型基材42上,L型基材42的折曲角部42c和加强部件44的折曲角部44c紧密接触,所以,弹性变形量小,L型基材42恢复变形的效果不十分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性能更好的抗震加强构件,该抗震加强构件吸收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振动、竖直回转的摇动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即使由于地震、台风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也不会倒塌。
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构件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其主要特征是由加强基材和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构成,所述的加强基材是将板材的两端沿一个方向扭转折弯,形成各固定片而做成,通过该缓冲部件,将上述加强基材固定在建筑构件上。
因此,将上述加强基材的中间部向外侧多次折曲,形成折曲膨出部,或者,使其向外侧弯曲形成弯曲膨出部,同时,最好在折曲膨出部或者弯曲膨出部的略中央形成减震圆形。
如果上述板材采用高强度钢的话,在抗拉强度、焊接性、截面韧性、加工性、耐腐蚀性方面比较优越,更为理想。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安装在建筑构件上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3是图2沿X-X线箭头方向的断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加强基材上形成的固定片的扭转折弯角的部分斜视图。
图6是现有技术例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构件的较好的实施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图2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安装在建筑构件上的状态的斜视图。图3是图2沿X-X线箭头方向的断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斜视图。图5是在本发明的加强基材上形成的固定片的扭转折弯角的部分斜视图。图6是现有技术例的斜视图。
如图1、图2及图4的斜视图所示,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构件的特征是由加强基材1和具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2构成,所述的加强基材是将板材的两端沿一个方向扭转折弯形成各自的固定片11、11,通过该缓冲部件2,将上述加强基材1固定在建筑构造材上,另外,将上述加强基材1的中间部12向外侧反复折曲,形成具有平坦面的折弯膨出部13,或者,将上述加强基材1的中间部12向外侧弯曲,形成弯曲膨出部14,并且,最好在上述加强基材1的略中央部12形成减震圆形15。
根据本发明,在加强基材1上装有缓冲部件2,而且,在加强基材1的中间部13的外侧,形成有折曲乃至弯曲膨出部13、14,因此,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的振动、竖直回转的摇动被吸收的同时,恢复力增大,即使由于地震、台风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也可增加对歪斜或者扭曲的抗力,另外,在上述折曲乃至弯曲膨出部13、14的中间部12的略中央形成减震圆形15的话,由于该缓冲效果,抗震性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2所示,即使要接合的建筑构件A的相互间存在其他的构件B,避开该其他的构造材B,也可以安装加强构件,因此,对于现有的加强构件不能安装的地方,也可以适用,非常方便。
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构件由加强基材1和缓冲部件2组成,加强基材1最好采用兼有柔性与刚性的5mm厚的由钢铁材料构成的板材为原料,如图1、图4所示,通过将板材的两端沿一个方向扭转折弯,分别形成具有端片17、17的固定片11、11。
作为钢铁材料,最好采用结构用钢,特别是最好采用高强度钢。高强度钢为在低碳素钢中按比例少量添加锰、硅、镍、铬、钼等合金元素,一般的抗拉强度50kg/mm,屈服点30kg/mm以上,在焊接性、截面韧性、加工性、耐腐蚀性方面优越。
在板材的两端部形成的固定片11、11的扭转折曲角度,如图5中部分斜视图所示,有必要沿断面角柱状的建筑构造材A的侧面固定加强基材1,因此,从箭头X方向看的角度θ-1设定为90度的同时,在固定片11、11的折曲部,从箭头y方向看的角度θ-2适当设定为对应安装于建筑构造材A的安装角。
另外,在上述固定片11、11上,穿设有用于固定螺钉、钉等的固定用具3的固定孔16,以便通过缓冲部件2固定于地基、柱、梁、檩等建筑构件上。
而且,上述加强基材1是如下结构,即,如图1所示的将其中间部12向外侧多次折曲,形成有平坦面131的折曲膨出部13,或者,如图4所示,使中间部12向外侧弯曲形成有圆弧面141的弯曲膨出部14。
另外,最好将上述折曲膨出部13或者弯曲膨出部14的略中央向内侧或者外侧形成Ω状的膨出,可以成为使其缓冲效果进一步加强的减震圆形15。
安装于上述加强基材的接触部11、11的缓冲部件2为具有弹性特性且具有耐久性良好的橡胶弹性的吸震橡胶,如图3所示,在内侧,它具有于建筑构件A接触的接触面22,在外侧,有将加强基材1的固定片11抱住的抱持部23,同时,在其中央部穿设调节孔21,以便加强基材1的安装可以进行微调。
以下,对本发明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对于两根加强基材1、1的固定片11,预先将缓冲部件2安装在固定于建筑构件A的梁部件A-1上的部位和固定于束柱部件A-2上的部位,在图中,将一方的加强基材1的下部的固定片11通过缓冲部件2用固定具3固定在梁部件A-1上之后,将该方的加强基材1的上部的固定片11横跨束柱部件A-2的一面a1和另一面a2通过缓冲部件2用固定具3固定在束柱部件A-2上。
然后,将另一方的加强基材1的下部的固定片11通过缓冲部件2用固定具3固定在梁部件A-1上之后,将该方的加强基材1的上部的固定片11横跨束柱部件A-2的第三面a1和第四面a2,通过安装在固定片11的端片17上的缓冲部件2,用固定具3固定在束柱部件A-2上,通过以上步骤,建筑构件A的梁部件A-1和束柱部件A-2可以牢固的接合在一起。
而且,上述两方的加强基材1、1都可以避开其他的构件B,将梁部件A-1和束柱部件A-2牢固的接合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本发明应用在接合建筑构造材A的梁部件A-1和束柱部件A-2之间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拘限于此,在柱部件和檩部件之间、或者梁部件和檩部件之间等的接合也可以有效地使用。
根据上述本发明,如图2所示,可以回避以往的下述不便例如要接合的建筑构件A的梁部件A-1和束柱部件A-2的相互间存在其他的构件B的场合,加强构件不能安装;同时,可以得到以下效果在加强基材1上形成的折曲膨出部13或者弯曲膨出部14以及减震圆形15的形成相辅相成,在建筑构件A和加强基材1之间,通过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2存在,强加在建筑构件A上的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的振动、竖直方向的摇动被吸收的同时,恢复力加强,因此,即使由于地震、台风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由于对歪斜、扭转的抵抗力加强,抗震性能进一步提高。
根据上述构成,本发明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即,施加在建筑构件上的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的振动、竖直方向的摇动被吸收,恢复力加强,因此,即使由于地震等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由于抵抗力加强,抗震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即使要接合的建筑构件的相互间存在其他的构造材,也可以避开该其他构件,安装加强构件,非常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抗震加强构件,其特征是由加强基材和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构成,所述的加强基材是将板材的两端沿一个方向扭转折弯,形成各固定片而做成,通过该缓冲部件,将上述加强基材固定在建筑构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加强构件,其特征是将上述加强基材的中间部向外侧反复弯曲,形成有平坦面的折弯膨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加强构件,其特征是使上述加强基材的中间部向外侧反复弯曲,形成弯曲膨出部。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抗震加强构件,其特征是在加强基材的略中央形成减震圆形。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一项所述的抗震加强构件,其特征是上述板材为高强度钢。
全文摘要
安装在地基、柱、梁、檩等的建筑构件的连接部,以加强抗震为目的的抗震加强构件,该构件的作用是即使由于地震、台风等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也不至于倒塌。该抗震加强构件构成由加强基材1和缓冲部件2构成,所述加强基材1是将由高强度钢制成的板材的两端沿一个方向扭转弯曲,分别形成固定片11、11来形成,同时,在其中间部形成折曲膨出部13或者弯曲膨出部14,而所述的缓冲部件2有橡胶弹性。而且,通过该缓冲部件2将上述加强基材1固定在建筑构造材A上。
文档编号E04B1/26GK1342236SQ00804434
公开日2002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9日
发明者岩川徹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