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混凝土细掺料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369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作混凝土细掺料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泥混凝土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固体废弃物钢渣具有与水泥熟料相近的化学成份和矿物组成,有一定的水硬活性。以钢渣作为水泥混合材以及用钢渣生产水泥的品种,早已列入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GB204-94用于水泥中的钢渣;GB13590-92钢渣矿渣水泥等。但是,钢渣是炼钢排出的废渣,含有较高的铁相物质,晶体结构致密,硬度高,而且钢渣中渣与废钢溶融成一体,不可破碎、粉磨的废钢往往给加工设备造成损害,因此传统的破碎、粉磨设备加工钢渣困难。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在传统水泥混凝土中掺加具有水硬活性的细掺料,已成为新世纪混凝土发展的趋势,它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掺渗性、耐腐蚀性等,同时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细掺料是比水泥更细的活性材料,其比表面积在400-500m2/kg甚至更高。(水泥的比表面积为320-350m2/kg)钢渣微粉作为混凝土细掺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已趋成熟。但钢渣微粉的生产工艺技术仍存在困难,传统的破碎粉磨设备要把钢渣加工成微粉更是困难,限制和制约了钢渣微粉用于混凝土工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钢渣微粉的生产工艺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三点其一,钢渣细破碎技术采用振动冲击细碎方法,强力的冲击既将钢渣破碎,又同时将可破碎物废钢连续排出,保持连续生产,而不损坏设备。这是传统破碎机不具备的独到之处。其二,钢渣予粉磨技术采用振动予粉磨方法,其核心技术是利用强振高频冲击作用,破坏钢渣的晶体结构,使其形成大量的微裂缝,在减小钢渣粒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钢渣的易磨性,激发出钢渣潜在的水硬活性。这是本专利突出的创造性。试验与中间试验证明经此予粉磨技术,钢渣粒度由一5mm减少到一0.080mm占70%以上,同时以单位功耗表征的易磨性(KwH/T)平均降低20%,有利于钢渣的细粉磨。其三,钢渣终粉磨技术采用微粉磨技术,粉磨到比表面积450-500m2/kg,或大于500m2/kg,制成钢渣微粉。微粉磨技术是采用方形螺旋分级微段粉磨原理技术改造的球磨机。
本发明的特点是综合钢渣细破碎,予粉磨,终粉磨的生产工艺技术,生产出表面积450-500m2/kg的钢渣微粉,综合电耗70KWH/T,并可实现工业化规模的生产。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国外有关钢渣微粉生产技术,尤其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报导。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技术已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1999年~2000年在北京石景山区进行了钢渣细破碎的工业试验与试生产,2002年在淅江省杭州市采用钢渣细破碎、予粉磨、终粉磨生产工艺技术建成了中间试验生产线,进行了试验与试生产,生产比表面积450m2/kg的钢渣微粉,产量3.5T/H,电耗70KWH/T。小批量生产的钢渣微粉已在当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2003年6月杭州钢铁公司用该中试线生产的钢渣微粉作混凝土细掺料,用于耐磨道路水泥混凝土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采用本发明生产工艺技术,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始筹建年产20万吨规模的钢渣微粉生产厂。因此,本发明具备可实施性。推广应用前景良好,将工业废弃物钢渣转化为建筑业原料,具有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作混凝土细掺料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其特征是,采用钢渣细破碎、予粉磨、终粉磨的生产工艺技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作混凝土细掺料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其特征是,钢渣细破碎工艺,采用振动冲击细碎技术,在破碎钢渣的同时,连续排出钢渣中的废钢,不停机、不破坏设备,连续生产中实现钢渣与废钢的分离问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作混凝土细掺料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其特征是,钢渣予粉磨工艺,采用强振高频冲击技术,破坏钢渣的结晶结构,降低钢渣的易磨性约20%,同时实现钢渣粒度的减小,达到-0.080mm粒度占7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作混凝土细掺料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其特征是,钢渣终粉磨工艺,采用微粉磨技术,将钢渣粉磨到比表面积450~500m2/kg或大于500m2/kg。
全文摘要
用作混凝土细掺料的钢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属于水泥混凝土技术领域。本发明用于解决钢渣微粉的生产工艺技术。解决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钢渣细破碎中解决钢渣与废钢的分离问题;钢渣予粉磨中突出破坏钢渣的晶体结构,降低钢渣易磨性约20%,同时减小钢渣的粒度;钢渣终粉磨中解决微粉磨技术。通过采取该技术方案,激发出钢渣潜在的水硬活性,将钢渣制成混凝土细掺料。采用本发明技术建成的中间试验生产线已于2002年投入试验与试生产,钢渣微粉产品已试用于混凝土工程,目前开始筹建年产20万吨规模的工业化规模生产厂。因此,本发明具备可实施性。
文档编号C04B18/04GK1594186SQ0315655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9日
发明者孟宪东, 李国平, 王炤 申请人:孟宪东, 李国平, 王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