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约束砌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约束砌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属于一种新型砌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村镇建设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掀起了又一 轮新高潮。但透过目前村镇建设火爆的场面,不难看出不少地方的村镇建设工程还存在着 质量隐患多、住房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经过调查,在目前的村镇建筑中 基本上都不设置圈梁和构造柱,即使有,截面尺寸配筋都没有根据,随意性很大,起不到实 际应该达到的效果。楼板大多采用预制板,无圈梁时预制板直接搁置在墙体上,深入墙体的 偏小,导致房屋的整体性较差。因此,在历次地震中,村镇建筑往往受灾最严重。
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砌体结构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已做出了明确的规 定。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局限,要完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我国村镇房屋提出要求是 不切实际的。因此,研究经济合理、群众能接受的技术措施,解决村镇房屋整体性差,抗震能 里薄弱的问题也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抗震性能好等优
点的新型约束砌体结构,以期有效解决村镇建筑整体性差,抗震能力薄弱等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约束砌体结构,主要由竖向构造筋、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以及砌体
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对于240mm厚墙体,由标准砖及辅助型号砖在纵横墙、内外墙交接
处组砌成竖向孔洞,在竖向孔洞中心处设置竖向构造筋并浇注有混凝土 ;对于370mm厚墙
体,由标准砖在纵横墙、内外墙交接处组砌成竖向孔洞,在竖向孔洞中心处设置竖向构造筋
并浇注有混凝土 ;竖向构造筋下端锚固于基础梁内,上端锚固于墙顶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
内;楼盖或屋盖为钢筋混凝土楼盖或钢筋混凝土屋盖或木屋盖;若为钢筋混凝土楼盖或钢
筋混凝土屋盖,楼盖或屋盖配筋伸至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内,楼盖或屋盖与梯格钢筋混凝
土圈梁(整体浇注;若为木屋盖,在横墙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有竖向构造筋,竖向构造筋穿
过屋盖木梁一定长度,并用螺栓连接;在墙体横向灰缝内布置横向拉结筋,横向拉结筋与竖
向构造筋拉结,并深入墙体内一定长度;竖向构造筋、横向拉结筋、墙体、梯格钢筋混凝土圈
梁以及楼盖或屋盖之间连接牢固,组成约束砌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所述的标准砖为普通砖,具体型号根据工程需要或当地实际情况选用,该普通砖
为由粘土烧结而成的粘土砖,或为由再生混凝土骨料经过压制而成的再生砖。 所述辅助型号砖为标准砖经过加工或经制作模具制作而成,其所用材料可为粘土
或再生混凝土骨料。 所述再生混凝土骨料指在混凝土骨料中掺有再生骨料,含掺有再生粗骨料,或掺
4有再生细骨料,或同时掺有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其掺有的再生骨料的比例可根据工 程需要确定。当掺有的再生骨料比例为100%时,称为全再生混凝土砖;当掺有再生骨料为 0%时,为普通混凝土砖。 所述竖向构造筋为直径不小于25mm的HRB335级钢筋,布置在由砌体组砌而成的 位于纵横墙、内外墙交接处的竖向孔洞内,与横向拉结筋拉结,下端锚固于基础梁内,上端 锚固于墙顶梯格钢筋圈梁内。 所述横向拉结筋的直径为6mm,且不少于2根,其在墙横向灰缝内每隔500mm左右 布置,且每边深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750mm。 所述竖向孔洞位于纵横墙、内外墙交接处,其尺寸不小于90mmX90mm,沿墙高竖向 贯通并在其中浇注混凝土与竖向构造筋一起形成芯柱。竖向孔洞对于240mm厚墙体为由标 准砖及辅助型号砖组砌而成,对于370厚墙体为由标准砖组砌而成。所述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截面宽度为120mm,高度为120mm,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 内沿梁长设置有梯格钢筋,单层房屋纵筋不少于2根①8梯格钢筋;两层房屋纵筋不少于2 根①10梯格钢筋;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外侧由单皮砖砌成,内侧支模板浇注。
所述梯格钢筋由纵筋和水平筋组成;该梯格钢筋位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中心 处;形成单排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 所述基础采用条形基础,用毛石砌筑或者用粘土实心砖砌筑。不宜采用空心砌块 或多孔砖砌筑;当采用时应将孔洞填实使用。 基础梁为钢筋混凝土基础梁,设置于基础顶部,其宽度不小于墙厚,高度不小于 100mm。单层房屋纵筋不小于4①10 ;两层房屋纵筋不小于4①12,箍筋直径不小于①8间距 不大于200mm。 上述约束砌体结构的一种制作方法,其顺序如下 1)制作基础,并在基础顶部绑扎基础梁钢筋,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基础 梁; 2)在纵横墙及内外墙交接部位布置竖向构造筋,并锚固于基础梁内; 3)在基础梁顶部,采用标准砖或者采用标准砖与辅助型号砖砌筑墙体,沿墙高每
隔500mm的横向灰缝内设置横向拉结筋,横向拉结筋与竖向构造筋拉结,且深入墙体的长
度不小于750mm,并在有竖向构造筋的内外墙或纵横墙交接处形成不小于90mmX90mm的竖
向孔洞; 4)砌筑墙体至层高处,设置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梯格钢筋,且竖向构造筋锚固 于梯格钢筋内一定长度; 5)绑扎屋盖或楼盖钢筋或吊装木屋盖; 6)若为钢筋混凝土屋盖或楼盖,浇注竖向构造筋混凝土、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混 凝土及屋盖或楼盖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整体屋盖或楼盖;若为木屋盖,浇注完竖向构造 筋混凝土后,将竖向构造筋穿过屋盖木梁,并用螺栓连接。 在内外墙及纵横墙交接部位设置竖向构造筋,竖向构造筋下端锚固于基础梁内, 上端锚固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同时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与屋盖(楼盖)整体浇注; 在内外墙及纵横墙交接处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横向拉结筋,横向拉结筋与竖向构造筋拉 结,且深入墙体的长度不小于750mm。墙体内设置的横向拉结筋、竖向构造筋增强墙体自身的整体性。竖向构造筋下端锚固于基础梁内,上端锚固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同时,若 为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及竖向孔洞内混凝土整体浇注,若为木 屋盖,可将屋盖木梁用竖向构造筋连接,增强了墙体与屋盖的连接,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横向拉结筋与竖向构造筋拉结,增强了墙体在自身平面内的连接,提高了抗震能 力;竖向构造筋锚固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圈梁与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整体浇注, 增强了不同墙体间的连接,整体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图1是标准砖型、辅助型号砖及竖向孔洞位置示意图;
图2是竖向构造筋及其位置示意图;
图3是基础梁配筋构造示意图 图4是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配筋及构造示意图;
图5是梯格钢筋布置图
图6是横向拉结筋示意图; 图7是竖向构造筋、横向拉结筋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8是木屋盖与竖向钢筋连接示意图
l-标准砖;2、3-辅助型号砖;4_竖向孔洞;5_竖向构造筋;6_基础梁; 7-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8-横向拉结筋;9-梯格钢筋。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l-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约束砌体结构,主要由竖向构造筋5、梯格钢筋混凝 土圈梁7以及砌体组合而成。对于240mm厚墙体,由标准砖1及辅助型号砖2、3在纵横墙、 内外墙交接处组砌成竖向孔洞4,在竖向孔洞4中心处设置竖向构造筋5并浇注有混凝土 ; 对于370mm厚墙体,由标准砖1在纵横墙、内外墙交接处组砌成竖向孔洞4,在竖向孔洞4中 心处设置竖向构造筋5并浇注有混凝土 ;竖向构造筋5下端锚固于基础梁6内,上端锚固 于墙顶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内;楼盖或屋盖为钢筋混凝土楼盖或钢筋混凝土屋盖或木屋 盖;若为钢筋混凝土楼盖或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或屋盖配筋伸至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 内,楼盖或屋盖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整体浇注;若为木屋盖,在横墙两端和中间分别设 置有竖向构造筋5,竖向构造筋5穿过屋盖木梁一定长度,并用螺栓连接;在墙体横向灰缝 内布置横向拉结筋8,横向拉结筋8与竖向构造筋5拉结,并深入墙体内一定长度;竖向构 造筋5、横向拉结筋8、墙体、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以及楼盖或屋盖之间连接牢固,组成约 束砌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所述的标准砖1以及及辅助型号砖2、3为普通砖,具体型号根据工程需要或当地 实际情况选用,标准砖1为240X115X53mm等型号的普通砖,该普通砖为由粘土烧结而成 的粘土砖。竖向构造筋5为直径不小于25mm的IIRB335级钢筋,横向拉结筋8的直径为 6mm,且不少于2根,其在墙横向灰缝内每隔500mm左右布置,且每边深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 750mm。竖向孔洞4尺寸不小于90mmX 90mm,沿墙高竖向贯通并在其中浇注混凝土与竖向构 造筋5 —起形成芯柱。竖向孔洞4对于240mm厚墙体为由标准砖及辅助型号砖组砌而成,对于370厚墙体为由标准砖组砌而成。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截面宽度为120mm,高度为 120mm,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内沿梁长设置有梯格钢筋9,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外侧由单 皮砖砌成,内侧支模板浇注。梯格钢筋9由纵筋两端做90度弯钩,弯钩长度为60mm ;该梯 格钢筋9位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中心处;形成单排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所述基础采 用条形基础,用毛石砌筑。基础梁6为钢筋混凝土基础梁,设置于基础顶部,其宽度不小于 墙厚,高度不小于100mm。 上述约束砌体结构的具体制作方法,其制作顺序如下 1)制作基础,并在基础顶部绑扎基础梁钢筋,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基础梁 6 ; 2)在纵横墙及内外墙交接部位布置竖向构造筋5,并锚固于基础梁6内;
3)在基础梁6顶部,采用标准砖1或者采用标准砖1与辅助型号砖2、3砌筑墙体, 沿墙高每隔500mm的横向灰缝内设置横向拉结筋8,横向拉结筋8与竖向构造筋5拉结,且 深入墙体的长度不小于750mm,并在有竖向构造筋5的内外墙或纵横墙交接处形成不小于 90mmX90mm的竖向孔洞; 4)砌筑墙体至层高处,设置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的梯格钢筋9,且竖向构造筋5
锚固于梯格钢筋9内一定长度; 5)绑扎屋盖或楼盖钢筋或吊装木屋盖; 6)若为钢筋混凝土屋盖或楼盖,浇注竖向构造筋混凝土、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混
凝土及屋盖或楼盖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整体屋盖或楼盖;若为木屋盖,浇注完竖向构造
筋混凝土后,将竖向构造筋5穿过屋盖木梁,并用螺栓连接。 以上是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此。
权利要求
一种约束砌体结构,主要由竖向构造筋(5)、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以及砌体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对于240mm厚墙体,由标准砖(1)及辅助型号砖(2、3)在纵横墙、内外墙交接处组砌成竖向孔洞(4),在竖向孔洞(4)中心处设置竖向构造筋(5)并浇注有混凝土;对于370mm厚墙体,由标准砖(1)在纵横墙、内外墙交接处组砌成竖向孔洞(4),在竖向孔洞(4)中心处设置竖向构造筋(5)并浇注有混凝土;竖向构造筋(5)下端锚固于基础梁(6)内,上端锚固于墙顶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内;楼盖或屋盖为钢筋混凝土楼盖或钢筋混凝土屋盖或木屋盖;若为钢筋混凝土楼盖或钢筋混凝土屋盖,楼盖或屋盖配筋伸至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内,楼盖或屋盖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整体浇注;若为木屋盖,在横墙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有竖向构造筋(5),竖向构造筋(5)穿过屋盖木梁一定长度,并用螺栓连接;在墙体横向灰缝内布置横向拉结筋(8),横向拉结筋(8)与竖向构造筋(5)拉结,并深入墙体内一定长度;竖向构造筋(5)、横向拉结筋(8)、墙体、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以及楼盖或屋盖之间连接牢固,组成约束砌体结构。
2.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标准砖(1)以及辅助型 号砖(2、3)为普通砖,具体型号根据工程需要或当地实际情况选用,该普通砖为由粘土烧 结而成的粘土砖,或为由再生混凝土骨料经过压制而成的再生砖。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构造筋(5)为直径不 小于25mm的HRB335级钢筋。
4.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拉结筋(8)的直径为 6mm,且不少于2根,其在墙横向灰缝内每隔500mm左右布置,且每边深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 750mm。
5.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孔洞(4)尺寸不小于90mmX90mm,沿墙高竖向贯通并在其中浇注混凝土与竖向构造筋(5) —起形成芯柱。
6.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 截面宽度为120mm,高度为120mm,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内沿梁长设置有梯格钢筋(9), 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外侧由单皮砖砌成,内侧支模板浇注。
7.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格钢筋(9)由纵筋及水 平筋组成;该梯格钢筋(9)位于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中心处;形成单排梯格钢筋混凝 土圈梁。
8.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采用条形基础,用毛石 砌筑或者用粘土实心砖砌筑。
9.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约束砌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基础梁(6)为钢筋混凝土基础 梁,设置于基础顶部,其宽度不小于墙厚,高度不小于100mm。
10. —种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约束砌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顺序如下1) 制作基础,并在基础顶部绑扎基础梁钢筋,浇注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基础梁(6);2) 在纵横墙及内外墙交接部位布置竖向构造筋(5),并锚固于基础梁(6)内;3) 在基础梁(6)顶部,采用标准砖(1)或者采用标准砖(1)与辅助型号砖(2、3)砌筑 墙体,沿墙高每隔500mm的横向灰缝内设置横向拉结筋(8),横向拉结筋(8)与竖向构造筋(5)拉结,且深入墙体的长度不小于750mm,并在有竖向构造筋(5)的内外墙或纵横墙交接 处形成不小于90mmX90mm的竖向孔洞;4) 砌筑墙体至层高处,设置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7)的梯格钢筋(9),且竖向构造筋 (5)锚固于梯格钢筋(9)内一定长度;5) 绑扎屋盖或楼盖钢筋或吊装木屋盖;6) 若为钢筋混凝土屋盖或楼盖,浇注竖向构造筋混凝土、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混凝土 及屋盖或楼盖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整体屋盖或楼盖;若为木屋盖,浇注完竖向构造筋混 凝土后,将竖向构造筋(5)穿过屋盖木梁,并用螺栓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约束砌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主要由竖向构造筋、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以及砌体组合而成,由标准砖或标准砖及辅助型号砖在纵横墙、内外墙交接处组砌成竖向孔洞,在竖向孔洞中心处设置竖向构造筋并浇注有混凝土;竖向构造筋下端锚固于基础梁内,上端锚固于墙顶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在墙体横向灰缝内布置横向拉结筋,横向拉结筋与竖向构造筋拉结,并深入墙体内一定长度;竖向构造筋、横向拉结筋、墙体、梯格钢筋混凝土圈梁以及楼盖或屋盖之间连接牢固,组成约束砌体结构,本发明的约束砌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文档编号E04B1/41GK101736832SQ200910259459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8日
发明者周中一, 曹万林, 王卿 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