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850401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保温墙及施工方法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涉及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的工程剪力墙结构中,外墙保温技术,主要采用下述两种技术其一,大多数采用粘贴钉挂的方式与墙体连接,表面做3—6mm厚的砂浆保护层,实践证明,该技术中的保温层及保护层由于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使用周期较短时间内普遍出现开裂、脱落现象,影响了保温效果和使用年限。保温层多采用聚苯板属可燃性材料,施工期间外露时间长,保护较薄,易受破坏而长期裸漏,遇明火极易引起火灾,如北京央视新址附属文化中心、上海胶州教师公寓等地建筑大楼着火,都是引燃外墙保温出现的火灾事故,造成重大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其二,采用夹芯保温技术,但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保温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防火性能好,保温层选择多样性、施工方便、简捷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承重墙,所述承重墙包括带有混凝土剪力墙钢筋的承重墙本体、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网架和第一外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网架组成第一保温网板,所述第一保温网架包括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外侧依次平行排列的第一固定网片、第一振动加强网片,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间隔一定距离,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内设置有内端插入所述承重墙本体、外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固定的第一连接插丝,在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一外保护层的第一外模板顶丝。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在所述相邻承重墙间带有非承重墙,所述非承重墙包括内保护层、位于中间的第二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网架和第二外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网架组成第二保温网板,所述第二保温层网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保温层内侧的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保温层外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所述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在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三固定网片之间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二保温层的第二连接插丝;在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二外保护层的第二外模板顶丝,在所述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内保护层的第三外模板顶丝;
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为聚苯板或憎水岩棉板,其厚度大于30mm ;所述第一外保护层和第二外保护层浇筑材料为细石混凝土、砂浆或发泡水泥等不燃材料,其厚度当不
4低于30mm ;
相邻第二保温层及第一保温层交接处做成企口形相互搭接,长度为30—60mm,并在接缝处要用第二振动加强网片搭接,长度为150mm—250mm ;
所述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到第一外保护层外侧面的距离为IOmm— 30mm ;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的距离为1. 5mm— 4mm,所述第一连接插丝按第一保温板架100— 200根/平方米。本发明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建造上述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第一保温网板制作
a、第一保温网板设计根据建筑物施工图纸进行编号,设计保温网板尺寸及形状,
b、制作第一保温层网架选取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通过第一外模板顶丝焊接固定,两层网片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外模板顶丝伸出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并将第一外模板顶丝端头做防腐处理;
C、制成第一保温网板
用第一连接插丝将第一保温层网架和第一保温层连接,第一保温层与第一固定网片接触,第一连接插丝伸出第一保温层9cm—20cm ; 第二步,混凝土剪力墙钢筋连接 按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进行钢筋连接,及安装垫块; 第三步,保温网架的安装
按图纸对保温网架位置进行放线,逐块吊装就位,同时与混凝土剪力墙钢筋做固定; 第四步,支设模板
按模板位置线安装内外侧模板,并且所述第一外模板顶丝一端支撑模板,一端连接并支撑第一固定网片;
第五步,承重墙本体浇筑连续浇筑内侧砼,并振捣成型; 第六步,浇筑第一外保护层
连续浇筑第一外保护层,并同时振动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和外模板; 第七步、拆模及养护当浇筑体达到规范标准后拆除模板,同时按标准养护。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在第一步中,制作第一保温网板和第二保温网板,将第一保温层与第二保温层接合侧制成企口形相互搭接,搭接长度为30mm—60mm,在第一保温网板和第二保温网板的接合处搭接第一固定网片搭接,长度为150mm——250mm;
在第五步中,承重墙本体和内保护层同时浇筑,并振捣成型;
在第六步中,连续浇筑第一外保护层和第二外保护层,并同时振动第一振动加强网片、 第二振动加强网片和外模板。本发明提供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同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包括承重墙,所述承重墙包括带有混凝土剪力墙钢筋的承重墙本体、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网架和第一外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网架组成第一保温网板,所述第一保温网架包括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外侧依次平行排列的第一固定网片、第一振动加强网片,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间隔一定距离,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内设置有内端插入所述承重墙本体、外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固定的第一连接插丝,在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一外保护层的第一外模板顶丝,在第一保温层外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网片,并通过第一连接插丝与承重墙本体连接,提高了第一保温层的强度,将保温板与钢筋网有机结合做成保温网板,在浇筑混凝土时,保温网板、模板之间通过点荷载与面荷载相互转换的原理,保温网板起模板的作用,内测混凝土与保护层各自独立施工,构造、方法简易行,保障了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 保温层与主体结构同时完成,减少了目前通长采用外墙主体结构完成后再粘贴,外挂的工期时间;降低了火灾发生的概率,防火效果明显;其二,由于在所述相邻承重墙间带有非承重墙,所述非承重墙包括内保护层、位于中间的第二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网架和第二外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网架组成第二保温网板,所述第二保温层网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保温层内侧的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保温层外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所述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在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三固定网片之间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二保温层的第二连接插丝;在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二外保护层的第二外模板顶丝,在所述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内保护层的第三外模板顶丝,非承重墙重量轻,保温性能好,而且在浇筑内保护层和第二外保护层时,晃动第二振动加强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使得内保护层和第二外保护层更加密实,而且不容易脱落;其三,由于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为聚苯板或憎水岩棉板,其厚度大于30mm ;所述第一外保护层和第二外保护层浇筑材料为细石混凝土、砂浆或发泡水泥等不燃材料,其厚度当不低于30mm,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材料要求不高,聚苯板的耐燃性差,但保温性能高,采用该方法建造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解决了聚苯板耐燃性差的问题,而憎水岩棉板耐火性能强,但普通方法粘接时容易脱落,而该方法将承重墙本体、第一保温层或第二保温层以及外保护层连为一体,解决了第一保温层或第二保温层开裂脱落问题,保温层外侧保护层施工选用混凝土、砂浆、发泡水泥均为不燃材料、耐久性好、环保的材料。为解决保护层中间用第一层钢筋网片做保护层配筋,配筋率按相关规范得出。用插丝与主体连接,保证保温层与结构的牢靠性与整体性,解决了开裂,脱落的难题;其四,由于相邻第二保温层及第一保温层交接处做成企口形相互搭接,长度为30—60mm,并在接缝处要用第二振动加强网片搭接,长度为150mm—250mm;防止了内侧混凝土浇筑振捣时漏至第一外保护层一侧,而且防止了第二保温层及第一保温层交接处裂开,提高了保温效果;其五,由于所述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到第一外保护层外侧面的距离为IOmm—30mm ;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的距离为1. 5mm—4mm,所述第一连接插丝按第一保温板架100—200根/平方米,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外保护层外的脱落和第一保温板在振捣时变形。


图1为本发明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承重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承重墙未浇筑混凝土前支设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非承重墙的结构示意图4为非承重墙未浇筑混凝土前支设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结合部位的横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提出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为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承重墙的结构示意图。其结构包括承重墙1,承重墙1包括带有混凝土剪力墙钢筋2的承重墙本体3、第一保温层4、第一保温层网架5和第一外保护层6,第一保温层4和第一保温层网架5组成第一保温网板 41,第一保温网架5包括在第一保温层4外侧依次平行排列的第一固定网片51、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第一固定网片51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间隔一定距离,在第一保温层4内设置有内端插入承重墙本体3、外端与第一固定网片51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固定的第一连接插丝71,在第一固定网片51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一外保护层6 的第一外模板顶丝72,在第一保温层4外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网片51,并通过第一连接插丝 71与承重墙本体的钢筋2连接,提高了第一保温层4的强度,在浇筑时,可以先连续浇筑承重墙本体3,并振捣成型,然后浇筑第一外保护层6,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工序更加简单;第一外模板顶丝72顶在第一外模板9上,便于第一外模板9的支设;而且在浇筑第一外保护层6时振动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使得第一外保护层6更加密实,不容易脱落。在浇筑混凝土时,第一保温网板41、第一外模板9之间通过点荷载与面荷载相互转换的原理,第一保温网板41起模板的作用,内测混凝土与保护层各自独立施工,构造、方法简易行,保障了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第一保温层4与主体结构同时完成,减少了目前通长采用外墙主体结构完成后再粘贴,外挂的工期时间;降低了火灾发生的概率,防火效果明显。如图3和图4所示,在相邻承重墙1间带有非承重墙8,非承重墙8包括内保护层 81、位于中间的第二保温层82、第二保温层网架83和第二外保护层84,第二保温层82和第二保温层网架83组成第一保温网板42,第二保温层网架83包括位于第二保温层82内侧的第三固定网片85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86以及位于第二保温层82外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网片87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88 ;第三固定网片85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86之间以及第二固定网片87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88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在第二固定网片87和第三固定网片 85之间连接有穿过第二保温层82的第二连接插丝89 ;在第二固定网片87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88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二外保护层84的第二外模板顶丝90,在第三固定网片85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86之间连接有贯穿内保护层81的第三外模板顶丝91,非承重墙重量轻,保温性能好,而且在浇筑内保护层81和第二外保护层84时,晃动第二振动加强网片88、第三振动加强网片86和外侧的模板,使得内保护层81和第二外保护层84更加密实,而且不容易脱落;第二外模板顶丝90和第三外模板顶丝91分别顶在第二外模板92和内模板93上。第一保温层4和第二保温层82可以为聚苯板或憎水岩棉板,其厚度大于30mm ;所述第一外保护层6和第二外保护层84浇筑材料为细石混凝土、砂浆或发泡水泥等不燃材料,其厚度当不低于30mm,第一保温层4和第二保温层82的材料要求不高,保温层外侧保护层施工选用混凝土、砂浆、发泡水均为不燃材料、耐久性好、环保的材料。用第一连接插丝 71与主体连接,保证保温层与结构的牢靠性与整体性,解决了开裂,脱落的难题。如图5所示,相邻第二保温层82及第一保温层4交接处做成企口形相互搭接,长度为30—60mm,并在接缝处要用第二振动加强网片88搭接,长度为150mm—250mm ;防止了内侧混凝土浇筑振捣时漏至第一外保护层一侧,而且防止了第二保温层及第一保温层交接处裂开,降低保温效果。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到第一外保护层外侧面的距离为IOmm—30mm ;第一固定网片51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的距离为1. 5mm— 4mm,第一连接插丝71按第一保温板架计算,100-200根/平方米,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外保护层外的脱落和第一保温板在振捣时变形。建造上述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第一保温网板制作
a、第一保温网板设计根据建筑物施工图纸进行编号,设计保温网板尺寸及形状,
b、制作第一保温层网架选取第一固定网片51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通过第一外模板顶丝71焊接固定,两层网片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外模板顶丝71伸出第一振动加强网片 52,并将第一外模板顶丝71的端头做防腐处理;
c、制成第一保温网板
用第一连接插丝71将第一保温层网架5和第一保温层4连接,第一保温层4与第一固定网片51接触,第一连接插丝71伸出第一保温层4 9cm—20cm ; 第二步,混凝土剪力墙钢筋连接 按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进行钢筋连接,及安装垫块; 第三步,保温网架的安装
按图纸对第一保温网架5位置进行放线,逐块吊装就位,同时与混凝土剪力墙钢筋做固定;
第四步,支设模板
按模板位置线安装内外侧模板,并且所述第一外模板顶丝一端支撑第一外模板9,一端连接并支撑第一固定网片51 ; 第五步,承重墙本体浇筑连续浇筑内侧砼,并振捣成型; 第六步,浇筑第一外保护层
连续浇筑第一外保护层6,并同时振动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和第一外模板9 ; 第七步、拆模及养护当浇筑体达到规范标准后拆除模板,同时按标准养护。如果在承重墙之间设计有非承重墙,施工方法做如下改动,
在第一步中,制作第一保温网板41和第二保温网板42,将第一保温层4与第二保温层 82接合侧制成企口形相互搭接,搭接长度为30mm—60mm,在第一保温网板41和第二保温网板42的接合处搭接第一固定网片51搭接,长度为150mm——250mm ; 在第五步中,承重墙本体3和内保护层81同时浇筑,并振捣成型; 在第六步中,连续浇筑第一外保护层6和第二外保护层84,并同时振动第一振动加强网片52、第二振动加强网片88和内模板93和第二外模板92。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结构与本发明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结构相同,就落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包括承重墙,所述承重墙包括带有混凝土剪力墙钢筋的承重墙本体、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网架和第一外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网架组成第一保温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网架包括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外侧依次平行排列的第一固定网片、第一振动加强网片,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间隔一定距离,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内设置有内端插入所述承重墙本体、外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固定的第一连接插丝,在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一外保护层的第一外模板顶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邻承重墙间带有非承重墙,所述非承重墙包括内保护层、位于中间的第二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网架和第二外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网架组成第二保温网板,所述第二保温层网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保温层内侧的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保温层外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所述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在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三固定网片之间连接有穿过所述第二保温层的第二连接插丝;在所述第二固定网片和第二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二外保护层的第二外模板顶丝,在所述第三固定网片和第三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内保护层的第三外模板顶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为聚苯板或憎水岩棉板,其厚度大于30mm ;所述第一外保护层和第二外保护层浇筑材料为细石混凝土、砂浆或发泡水泥等不燃材料,其厚度当不低于3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其特征是相邻第二保温层及第一保温层交接处做成企口形相互搭接,长度为30—60mm,并在接缝处要用第二振动加强网片搭接,长度为150mm—2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到第一外保护层外侧面的距离为IOmm— 30mm ;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的距离为1. 5mm— 4mm,所述第一连接插丝按第一保温板架100— 200根/平方米。
6.建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第一保温网板制作a、第一保温网板设计根据建筑物施工图纸进行编号,设计保温网板尺寸及形状,b、制作第一保温层网架选取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通过第一外模板顶丝焊接固定,两层网片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外模板顶丝伸出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并将第一外模板顶丝端头做防腐处理;c、制成第一保温网板用第一连接插丝将第一保温层网架和第一保温层连接,第一保温层与第一固定网片接触,第一连接插丝伸出第一保温层9cm— 20cm ;第二步,混凝土剪力墙钢筋连接按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进行钢筋连接,及安装垫块;第三步,保温网架的安装按图纸对保温网架位置进行放线,逐块吊装就位,同时与混凝土剪力墙钢筋做固定;第四步,支设模板按模板位置线安装内外侧模板,并且所述第一外模板顶丝一端支撑模板,一端连接并支撑第一固定网片;第五步,承重墙本体浇筑连续浇筑内侧砼,并振捣成型; 第六步,浇筑第一外保护层连续浇筑第一外保护层,并同时振动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和外模板; 第七步、拆模及养护当浇筑体达到规范标准后拆除模板,同时按标准养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造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步中,制作第一保温网板和第二保温网板,将第一保温层与第二保温层接合侧制成企口形相互搭接,搭接长度为30mm—60mm,在第一保温网板和第二保温网板的接合处搭接第一固定网片搭接,长度为150mm——250mm;在第五步中,承重墙本体和内保护层同时浇筑,并振捣成型;在第六步中,连续浇筑第一外保护层和第二外保护层,并同时振动第一振动加强网片、 第二振动加强网片和外模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保温墙及施工方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夹芯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其主要技术特征为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外侧依次平行排列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内设置有内端插入所述承重墙本体、外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固定的第一连接插丝,在所述第一固定网片和第一振动加强网片之间连接有贯穿第一外保护层的第一外模板顶丝。在浇筑混凝土时,保温网板、模板之间通过点荷载与面荷载相互转换的原理,内测混凝土与保护层各自独立施工,工艺简单,保障了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保温层与主体结构同时完成,减少了外挂的工期时间;防火效果明显,解决了外墙外保温层开裂、脱落等难题,延长了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E04G21/00GK102304953SQ20111018965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7日
发明者李天昊, 李富厚 申请人:李富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