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590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杆塔高处作业平台,特别是一种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钢管塔以其组装方便、外表美观,占地面积小,性价比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输配电线路中。多年的安装实践,线路工人也摸索出了一套针对钢管塔的作业方法。在各种复杂地形下,也能完成一些塔的组立和日常检测工作。工作人员上下钢管塔的爬梯只在塔身的一侧装设,在进行一些诸如钢管塔焊缝超声波探伤、塔上组立横担等工作时,需要围绕塔身进行作业。由于钢管塔周长在2000mm左右,在高处作业时,工作人员无法使用脚扣或其他工具,缺少一个可站立和移动的工作平台,在远离爬梯的塔身另一侧无法开展工作,给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目前在钢管塔上进行以上工作时,传统的作业方法是,在塔身工作地点下方,钢管塔未起吊前,在塔身四周用钢丝绳环绕,在塔身与钢丝绳之间填入几个方木,用手扳葫芦将钢丝绳收紧,从而把几个方木固定。钢管塔直立后,人站在方木上,和安全带相配合,可以站至远离爬梯一侧进行工作。可这种作业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安装方木的过程只能在地面进行,一旦塔体直立起来,就无法完成;方木数量和方位受限,人员站立和活动区域也会受到影响;拆卸起来也非常不方便,在手扳葫芦松劲后,方木失去压力直接从高处掉落,对地面配合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钢管塔高处作业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个便携式平台,保证了在各种管径的钢管塔上有效开展作业,既方便又安全.此平台用承力绳把几个移动式脚踏连接成一体,可根据工作地点布置在塔身作业面的合适高度,利用手扳葫芦,把承力绳收紧。由于塔身规格不等,周长也不相等,通过手扳葫芦等实现调节,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由可移动式脚踏、卡簧、防滑垫、承力绳及手扳葫芦等组成。所述可移动式脚踏竖直侧面设有上下两个穿孔,所述承力绳两端的绳头依次从每个可移动式脚踏的上下穿孔穿入,从最后一个可移动式脚踏的上下穿孔穿出,绳头连在一起,形成封闭绳套。穿入穿出时,保持可移动式脚踏内侧面上所粘贴的防滑垫均在接触钢管塔的同侧,所述卡簧的固定圈套在每个可移动式脚踏上穿孔承力绳的两侧,由手扳葫芦的两个铁钩连接最外端可移动式脚踏外侧的绳套。所述可移动式脚踏竖直侧面所设上下两个穿孔直径12-20m ;该脚踏与钢管塔的上垂直面为矩形,大小以满足作业人员脚部站立为宜;其与塔身接触面长度应略大于上垂直面3-5cm。为减轻脚踏重量,防滑垫侧的对侧下角可采用内弧式设计。该脚踏由木质或硬质塑料等材料制成。
3[0010]所述承力绳为多股钢丝绳或高强度牵引绳索制成,其长度可根据塔身实际周长做相应调整。所述卡簧由弹性钢丝制成,分固定圈和手柄两部分,卡簧的固定圈套在每个移动式脚踏上穿孔两侧承力绳上,可在承力绳未加力固定在钢管塔上前,调整各个移动式脚踏的合理位置,以保证作业人员的站立点有足够数量的移动式脚踏。所述防滑垫为橡胶材料制成,可增大钢管塔与脚踏的摩擦力。防滑垫厚约5mm,粘贴在可移动式脚踏与钢管塔接触的受力面,并用螺钉固定。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作业方法的局限性,并大大提高了作业时的安全系数,并可根据塔身的粗细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可满足所有多棱体或圆柱体钢管塔的使用要求。在塔上作业时,塔上工作人员通过互相配合能很快完成平台组装并进入合适位置开展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由于平台上所需可移动式脚踏、卡簧、防滑垫及承力绳等部件容易加工和组装,在电力施工中宜于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可移动式脚踏结构示意图。图3是卡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该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由承力绳1、可移动式脚踏2、卡簧 3、手扳葫芦6等组成。承力绳1为多股钢丝绳制成,亦可采用高强度牵引绳索,其长度可根据塔身实际周长做相应调整。可移动式脚踏2竖直侧面设上下两个直径20cm的穿孔22,该脚踏2与钢管塔4 的上垂直面为矩形,大小以满足人员脚部站立为宜,该脚踏2与塔身接触面长度略大于上垂直面km。为减轻脚踏重量,粘贴防滑垫21侧的对侧下角采用了内弧边设计,采用直板设计亦可。可移动式脚踏2由木质(或硬质塑料)材料制成。卡簧3由弹性钢丝制成,分手柄31和固定圈32两部分,卡簧3的固定圈32套在每个移动式脚踏2上穿孔22两侧承力绳1上,可在承力绳1未加力固定在钢管塔4上前, 调整各个移动式脚踏2的合理位置,以保证作业人员的站立点有足够数量的移动式脚踏2。防滑垫21为橡胶材料制成,可增大钢管塔4与可移动式脚踏2的摩擦力。防滑垫 21厚约5mm,粘贴在可移动式脚踏2与钢管塔4接触的受力面,为了牢固起见用螺钉固定。承力绳1的绳头依次从可移动式脚踏2的上下两个穿孔22穿入,从最后一个可移动式脚踏2的上下穿孔22中同时穿出,每穿入一个可移动式脚踏,就在其上穿孔22两侧穿入两个卡簧3。装配时,可移动式脚踏2上的防滑垫21都朝一个方向,即防滑垫21均在接触钢管塔4的同侧。根据钢管塔4上作业人员的多少和钢管塔4的规格,穿入适当数量的可移动式脚踏2,一般可选6-9个。根据所施工钢管塔4的规格调整绳子尾绳的长短,两个尾绳头牢固连接,形成封闭绳套。捏住卡簧3的手柄31,使卡簧3的固定圈32变大后套在承力绳1上并移动,同时调整脚踏2在承力绳1上的位置,最后松开手柄31,使固定圈32 紧帖在可移动式脚踏2上穿孔22的两侧。以此类推,逐个移动卡簧3并固定。在施工人员站立面布置较多活动可移动式脚踏2,以方便施工人员站立。在钢管塔4未起吊前,可把已连接好的脚踏和承力绳等组装件装在钢管塔4上。安装时,两个人配合,使用手扳葫芦6的两个铁钩钩住两个最外侧脚踏2上下孔22间承力绳 1的绳套,扳动手扳葫芦6将承力绳1慢慢收紧,使可移动式脚踏2上的防滑垫21紧贴在钢管塔4壁上,整个安装结束。当钢管塔4起立后,工作人员借助安全带,可以站在这个平台上开展作业。由于钢管塔4为上细下粗结构,所以不会松脱下滑,工作人员可以在该平台的可移动式脚踏2上自由活动。如果钢管塔4事先已经立好,需要进行工作时,可以先将该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的脚踏和承力绳等的组装件在地面组装好。塔上作业人员登塔至合适位置,站在爬梯5上, 用铁丝做成环形导引绳,将导引绳尾端与组装好的脚踏和承力绳等组装件的绳套连接,拉动另一侧导引绳绳头,将组装好的组装件绕过整个钢管塔4圆周面,再用手扳葫芦6与其连接固定,完成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组装。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上下传递绳把该作业平台组装件整体传至地面, 由于整个平台组装件为一体式结构,所以可以大大减少塔上作业人员的作业难度,并可防止作业时高空坠物伤人,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水平。
权利要求1.一种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该作业平台由可移动式脚踏、卡簧、防滑垫、承力绳及手扳葫芦组成,所述可移动式脚踏竖直侧面设有上下两个穿孔,所述承力绳两端的绳头依次从每个可移动式脚踏的上下穿孔穿入,从最后一个可移动式脚踏的上下穿孔穿出,绳头连在一起,形成封闭绳套,穿入穿出时,保持可移动式脚踏内侧面上所粘贴的防滑垫均在接触钢管塔的同侧,所述卡簧的固定圈套在每个可移动式脚踏上穿孔承力绳的两侧,由手扳葫芦的两个铁钩连接最外端可移动式脚踏外侧的绳套。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式脚踏竖直侧面所设上下两个穿孔直径为12-20m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式脚踏与钢管塔的上垂直面为矩形,大小以满足作业人员脚部站立为宜,其与塔身接触面长度略大于上垂直面3-5cm,防滑垫侧的对侧下角采用直边或内弧边。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式脚踏为木质或硬质塑料制成。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绳为多股钢丝绳或高强度牵引绳索制成。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由弹性钢丝制成,分固定圈和手柄两部分。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垫为橡胶材料制成,防滑垫厚5mm,粘贴在可移动式脚踏与钢管塔接触的受力面,并用螺钉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管塔高处作业平台,由可移动式脚踏、卡簧、防滑垫、承力绳及手扳葫芦等组成。可移动式脚踏竖直侧面设有上下两个穿孔,承力绳两端的绳头依次从每个所述脚踏的上下穿孔穿入,从最后一个脚踏的上下穿孔穿出,绳头连在一起形成封闭绳套。穿入穿出时,保持所述脚踏内侧面上所粘贴的防滑垫均在接触钢管塔的同侧,卡簧的固定圈套在每个脚踏上穿孔承力绳的两侧,由手扳葫芦的两个铁钩连接最外端脚踏外侧的绳套。本作业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作业方法的局限性,并大大提高了作业时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并可根据塔身粗细不同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多棱体或圆柱体钢管塔的使用要求。由于所用部件容易加工和组装,在电力施工中宜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E04G3/24GK201953058SQ20112009031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殷志昂, 王群营, 胡兆伟, 陈红卫, 陶凤源 申请人:河南省电力公司漯河供电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