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0445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加固装置,具体涉及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专利申请201020644560. 8所公开的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装置和 201020644767. 5所公开的钢筋混凝土梁组合加固装置,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存在有如下问题对于框架梁来讲,钢带箍等间距布置,部分钢带的紧固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钢带箍在通过气动打包机箍紧的过程中,由于梁角部未进行倒角和摩擦力的影响,位于梁截面各个面上的钢带箍的应力分布明显不均匀,在距离施力点近的一侧的钢带箍的应变约2000微应变,而远的一侧的钢带箍中的应变仅为1000微应变,这样对梁中的混凝土不能够达到较均匀的约束,同时钢带箍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影响梁的抗剪承载能力。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加固构件受力均匀且稳定的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包括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纵向紧固于梁身上的多道钢带箍,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梁支座处I. 5倍梁截面高度的长度范围为加密区,混凝土梁身上除过加密区的长度范围为非加密区,位于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非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特征为所述的位于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之间的距离为50mm 100mm,位于非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之间的距离为IOOmm 250_。所述钢带箍上设有打包扣,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上的打包扣位于梁的不同侧面。所述打包扣在混凝土梁身上呈螺旋状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设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符合建筑构件的受力特点;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上的打包扣位于梁的不同侧面,进而保证梁身上的混凝土受力均匀,整体加固作用更为充分,且该加固装置施工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广泛推广应用前景和良好工程应用价值。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0014]参考图1,该实施例中的混凝土梁抗剪加固装置包括沿混凝土梁I的长度方向上纵向紧固于梁身上的十二道钢带箍2,混凝土梁I支座处I. 5倍梁截面高度的长度范围为加密区,混凝土梁I身上除过加密区的长度范围为非加密区,位于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距离为75mm 90mm,位于非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距离为180mm 200mm ;每个钢带箍2上设有打包扣3,该打包扣3为紧固钢带箍时的施力点,且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上的打包扣位于混凝土梁I的不同侧面,最终连接各打包扣3所形成的曲线为缠绕在混凝土梁I身上的螺旋线,进而使得混凝土梁I身各个方向所受的紧固力均匀。所用的钢带箍2的材质为发蓝钢带或者镀锌钢带。具体施工时,首先对混凝土梁I的棱边进行倒角,倒角半径5 15mm为宜,然后在混凝土梁I身上沿梁的长度方向按照上述距离分布依次横向紧固多道钢带箍2,各钢带箍2用气动钢带打包机进行打包扣紧,并用打包扣3进行永久封口固定,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上的打包扣3位于梁的不同侧面。
权利要求1.一种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包括沿混凝土梁(I)的长度方向纵向紧固于梁身上的多道钢带箍(2),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梁(I)支座处I. 5倍梁截面高度的长度范围为加密区,混凝土梁(I)身上除过加密区的长度范围为非加密区,位于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非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于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距离为50 mm 100mm,位于非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2)之间的距离为100 mm 250mm。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箍(2)上设有打包扣(3),相邻两道钢带箍(2)上的打包扣(3)位于混凝土梁(I)的不同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包扣(3)在混凝土梁(I)身上呈螺旋状分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梁的抗剪加固装置。装置包括沿混凝土梁的长度方向纵向紧固于梁身上的多道钢带箍,梁支座处1.5倍梁截面高度的长度范围为加密区,梁身上除过加密区的长度范围为非加密区,位于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之间的距离小于位于非加密区的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之间的距离。该加固装置设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符合建筑构件的受力特点;相邻的两道钢带箍上的打包扣位于梁的不同侧面,进而保证梁身上的混凝土受力均匀,整体加固作用更为充分,且该加固装置施工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广泛推广应用前景和良好工程应用价值。
文档编号E04G23/02GK202431016SQ20112056362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刘义, 刘伟, 朱武卫, 杨勇, 薛建阳, 陆建勇, 高宗祺 申请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