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龙骨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五金零件,特别是一种能够使龙骨与龙骨连接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龙骨与龙骨通过连接件连接是建筑领域常用的连接形式,龙骨按照断面形状分为U形、C形、T形、L形、H、形、V形等。现有技术中C形龙骨与C形龙骨通过连接件平行连接,特别是C形龙骨与C形龙骨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时,常用的连接件无法使龙骨与龙骨实现进行这种形式的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C形龙骨与C形龙骨通过连接件平行连接,特别是C形龙骨与C形龙骨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时,常用的连接件无法实现这种形式的连接,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龙骨连接件,该连接件可以使C形龙骨与C形龙骨平行连接时更加稳固。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龙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含有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点、第三接触点、第四接触点、第五接触点、第六接触点;第二接触点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三接触点连线的左侧,并且第二接触点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三接触点之间;第四接触点、第五接触点、第六接触点在第一接触点和第三接触点连线的右侧,并且第四接触点和第六接触点的连线与第一接触点和第三接触点的连线垂直;第五接触点在第四接触点和第六接触点连线的下侧,并且第五接触点在第四接触点和第六接触点之间。优选第一接触点在第三接触点的上方;第四接触点、第五接触点和第六接触点在第三接触点的下方。优选第二接触点到第一接触点的距离等于第二接触点到第三接触点的距离。优选第五接触点到第四接触点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到第六接触点的距离。优选第二接触点到第一接触点的距离等于第二接触点到第三接触点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到第四接触点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到第六接触点的距离。优选第一基板的边缘含有第一卡条,第一卡条与第一基板垂直,第一卡条的一端位于第一接触点,第一卡条的另一端位于第三接触点,第一卡条的中间位于第二接触点。优选第一基板的边缘还含有第二卡条,第二卡条与第一基板垂直,第二卡条的一端位于第四接触点,第二卡条的另一端位于第六接触点,第二卡条的中间位于第五接触点。优选还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基板的大小和形状与第一基板相同,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通过隔板连接,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平行。优选隔板为矩形,隔板与第一基板垂直,隔板所在平面与第一接触点和第三接触点之间连线的夹角为15° 75°。优选隔板的表面含有条形通孔。[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使C形龙骨与C形龙骨之间平行连接得更加稳固,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进行具体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前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后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右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左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仰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的使用状态图。其中I.第一基板,2.第二基板,3.隔板,11.第一接触点,12.第二接触点,13.第三接触点,14.第四接触点,15.第五接触点,16.第六接触点,17.第一卡条,18.第二卡条,31.条形通孔,7.第一龙骨,8.第二龙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龙骨连接件,见图I、图5,包括第一基板1,第一基板I含有第一接触点11、第二接触点12、第三接触点13、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 ;第二接触点12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连线的左侧,并且第二接触点12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之间;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连线的右侧,并且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的连线与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的连线垂直;第五接触点15在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连线的下侧,并且第五接触点15在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之间。第一接触点11、第二接触点12、第三接触点13与一根C型龙骨的内表面连接固定,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与另一根C型龙骨的内表面连接固定,则可以使两根相互平行并且开口方向相互垂直的两根C型龙骨连接固定。第一接触点11在第三接触点13的上方;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和第六接触点16在第三接触点13的下方。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一接触点11的距离等于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三接触点13的距离。第五接触点15到第四接触点14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15到第六接触点16的距离。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一接触点11的距离等于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三接触点13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15到第四接触点14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15到第六接触点16的距离。第一基板I的边缘含有第一卡条17,第一卡条17与第一基板I垂直,第一卡条17的一端位于第一接触点11,第一卡条17的另一端位于第三接触点13,第一卡条17的中间位于第二接触点12。第一基板I的边缘还含有第二卡条18,第二卡条18与第一基板I垂直,第二卡条18的一端位于第四接触点14,第二卡条18的另一端位于第六接触点16,第二卡条18的中间位于第五接触点15。为了使两根C型龙骨连接得更加稳固,还含有包括第二基板2,第二基板2的大小和形状与第一基板I相同,第二基板2与第一基板I之间通过隔板3连接,第二基板2与第一基板I平行。隔板3为矩形,隔板3与第一基板I垂直,隔板所在平面与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之间连线的夹角为15° 75°。为了节省材料减轻重量,隔板3的表面含有条形通孔31。见图I至图7。使用方法I、第一接触点11、第二接触点12、第三接触点13与第一龙骨的内表面连接固定,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与第二龙骨的内表面连接固定,则可以使两根相互平行并且开口方向相互垂直的两根C型龙骨连接固定,见图8。本实施例中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选择使用。·
权利要求1.ー种龙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I),第一基板(I)含有第一接触点(11)、第二接触点(12)、第三接触点(13)、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 第二接触点(12)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连线的左侧,并且第二接触点(12)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之间; 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连线的右侧,并且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的连线与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的连线垂直; 第五接触点(15)在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连线的下侧,并且第五接触点(15)在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第一接触点(11)在第三接触点(13)的上方;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和第六接触点(16)在第三接触点(13)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一接触点(11)的距离等于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三接触点(13)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第五接触点(15)到第四接触点(14)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15)到第六接触点(16)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一接触点(11)的距离等于第二接触点(12)到第三接触点(13)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15)到第四接触点(14)的距离等于第五接触点(15)到第六接触点(16)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第一基板(I)的边缘含有第一卡条(17),第一卡条(17)与第一基板(I)垂直,第一卡条(17)的一端位于第一接触点(11),第一卡条(17)的另一端位于第三接触点(13),第一卡条(17)的中间位于第二接触点(12)。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第一基板(I)的边缘还含有第二卡条(18),第二卡条(18)与第一基板(I)垂直,第二卡条(18)的一端位于第四接触点(14),第ニ卡条(18)的另一端位于第六接触点(16),第二卡条(18)的中间位于第五接触点(15)。
8.根据权利要求I 7任何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二基板(2),第二基板(2)的大小和形状与第一基板(I)相同,第二基板(2)与第一基板(I)之间通过隔板(3)连接,第二基板(2)与第一基板⑴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隔板(3)为矩形,隔板(3)与第一基板(I)垂直,隔板所在平面与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之间连线的夹角为15° 7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隔板(3)的表面含有条形通孔(3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龙骨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1),第一基板(1)含有第一接触点(11)、第二接触点(12)、第三接触点(13)、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第二接触点(12)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连线的左侧,并且第二接触点(12)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之间;第四接触点(14)、第五接触点(15)、第六接触点(16)在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连线的右侧,并且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的连线与第一接触点(11)和第三接触点(13)的连线垂直;第五接触点(15)在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连线的下侧,并且第五接触点(15)在第四接触点(14)和第六接触点(16)之间。该连接件能够使C形龙骨与C形龙骨之间平行连接得更加稳固,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文档编号E04B1/58GK202450632SQ20122004871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5日
发明者孙江平 申请人:孙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