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3997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体防水内撑杆,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防水、防漏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物墙体现浇混泥土施工中,一般采用带有防水片得整根穿墙螺杆搭设的支撑模板,混泥土浇筑完毕后,不仅螺杆不能取出,而且伸出墙体外侧的螺杆使模板及其不便拆卸,需要先将螺杆切割掉,切割后还需做防锈、补浆处理,浪费大量的钢材及人力成本,而且增加了施工成本,延误了工期。另外,现有墙体防水内撑杆的杆体都是实心的,使用时需在两端用螺纹连接拉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为了增加连接的强度,成本较高,处理不好容易氧化,不利于环保。现在有一些新的技术已经对螺杆不能取出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如专利号为200820028937. X的专利文件就公开了一种分段结构的墙体防水对拉螺杆,其支撑套杆与外端的拉杆通过螺纹连接,在浇筑结束后,只需将拉杆取下即可,中间的支撑套杆留在墙体内,所以拆卸比较方便,但支撑套杆是实心的,仍然存在上述螺纹连接以及拆卸不方便的弊端。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高效防水、防漏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杆体、堵头、与所述堵头配套的堵头塞,所述堵头为两个,分别套装于所述杆体的两端;所述杆体为金属杆体,所述堵头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头,所述堵头塞为塑料堵头塞,所述堵头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杆体体壁内侧的内层塑料环和所述杆体体壁外侧的外层塑料环,所述内层塑料环和所述外层塑料环的外端连接为一体,所述内层塑料环的内端设置有向所述杆体的中心线突出的内凸环,所述内凸环的表面为弧形面。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杆体保证了抗拉强度,用双层及带有内凸环的堵头实现了多重密封防水,保证了防水、防漏效果。使用时,拉杆直接穿过本实用新型的杆体的通孔,不需相互连接,所以省时省力;金属杆体两端的塑料堵头端面直径大于模板的孔径,施工时与模板紧密面面接触,防止砂浆流到模板外面以及杆体的内部,便于施工完成后取下拉杆和安装堵头塞;施工完成后,因为杆体与拉杆之间没有直接连接,所以只需要将一端的螺母和山形卡取下,即可在另一端拉出拉杆,拆卸速度明显提高。作为优选,所述杆体的中段带有防外水的止水环,所述止水环的内径略小于所述杆体的外径,可确保止水环与杆体之间紧密接触;作为最佳选择,所述止水环为遇水膨胀的止水环。作为优选,所述杆体为铁杆体,兼具抗拉强度和成本低廉的优点。[0010]进一步,所述堵头的外端端面上设置有端凸环,所述端凸环为两个;所述堵头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外凸环,所述外凸环为两个;所述堵头的外层塑料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夹凸环,所述夹凸环为两个。端凸环、外凸环和夹凸环均起到多重防水的作用。具体地,以远离所述杆体中点的方向为向外方向,所述堵头塞包括外塞和内塞,所述外塞的外端直径大于内端直径,所述外塞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平滑过渡面,所述外塞的内端端面上设置有外塞凹槽;所述内塞的外端直径小于内端直径,所述内塞的外端置于所述外塞的外塞凹槽内。进一步,所述内塞的外端柱体上安装有橡胶防水圈,所述橡胶防水圈置于所述外塞的内端端面与所述内塞的内端之间。更进一步,所述内塞的内端端面上设置有内塞凹槽,所述内塞凹槽内安装有遇水膨胀的止水条,所述止水条的直径略小于所述杆体的内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内部的防水结构多达五级,分别为橡胶防水圈、止水条、止水环、内凸环和夹凸环,再加上外部的端凸环、外凸环和堵头塞外塞外端,可达100%防水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在施工过程中操作简单、装拆快捷、省力高效、防水、防漏效果好,减少了材料浪费、节约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利于环境保护,为现浇墙体建筑施工领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A-A剖视图;图3是图2中装配后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杆体5、堵头4、与堵头4配套的堵头塞1,堵头4为两个,分别套装于杆体5的两端;杆体5为铁杆体,堵头4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头,堵头塞I为塑料堵头塞,堵头4包括分别位于杆体5体壁内侧的内层塑料环13和杆体5体壁外侧的外层塑料环12,内层塑料环13和外层塑料环12的外端连接为一体,内层塑料环13的内端设置有向杆体5的中心线突出的内凸环14,内凸环14的表面为弧形面;堵头4的外端端面上设置有两个端凸环2,堵头4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两个外凸环3,堵头4的外层塑料环1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两个夹凸环21 ;杆体5的中段带有防外水的遇水膨胀的止水环10,止水环10的内径略小于杆体5的外径,可确保止水环10与杆体5之间紧密接触。如图I和图2所示,以远离杆体5中点的方向为向外方向,堵头塞I包括外塞6和内塞8,外塞6的外端直径大于内端直径,夕卜塞6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平滑过渡面,夕卜塞6的内端端面上设置有外塞凹槽(图中未标记);内塞8的外端直径小于内端直径,内塞8的外端置于外塞6的外塞凹槽内;内塞8的外端柱体上安装有橡胶防水圈7,橡胶防水圈7置于外塞6的内端端面与内塞8的内端之间;内塞8的内端端面上设置有内塞凹槽(图中未标记),内塞凹槽内安装有遇水膨胀的止水条9,止水条9的直径略小于杆体5的内径;堵头4的外端端面上设置有圆形凹槽11,用于与外塞6的外端配合。如图I、图2和图3所示,将堵头塞I按压装入堵头4的内层塑料环13的通孔内,堵头塞I的止水条9与堵头4的内凸环14紧密接触,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堵头塞I的外塞6和内塞8挤压内层塑料环13使之与杆体5的内径紧密接触,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橡胶防水圈7受挤压进一步增加防水效果。如图I和图4所示,在施工过程中,将杆体5置于模板19之间,杆体5两端的堵头4分别紧压在模板19的内表面上,杆体5两端的堵头4外表面为纯平面且大于模板19的孔径,施工时与模板19紧密面面接触,防止砂浆流到模板19的外面,便于施工完成后取下拉杆15和安装堵头塞I ;拉杆15穿过杆体5,拉杆15的两端分别通过山形卡16和蝶形螺母17与钢管18固定(模板19内还有钢筋,图中未示出),固定好后向模板19内灌混泥土20(虚线所示)。浇注完毕晾干后,直接拆卸山形卡16和蝶形螺母17,可两边同时拆卸,也可只将一端的蝶形螺母17和山形卡16取下,在另一端拉出拉杆15即可,拆卸速度明显提 高,这样可快速、完好地拆下拉杆15、钢管18和模板19,下次施工重复使用,节约材料。最后将堵头塞I置于堵头4内并压紧,墙体浇筑施工结束。整个施工流程简单、快捷,不浪费人力物力,是现浇墙体施工领域的一大突破。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包括杆体、堵头、与所述堵头配套的堵头塞,所述堵头为两个,分别套装于所述杆体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为金属杆体,所述堵头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头,所述堵头塞为塑料堵头塞,所述堵头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杆体体壁内侧的内层塑料环和所述杆体体壁外侧的外层塑料环,所述内层塑料环和所述外层塑料环的外端连接为一体,所述内层塑料环的内端设置有向所述杆体的中心线突出的内凸环,所述内凸环的表面为弧形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中段带有防外水的止水环,所述止水环的内径略小于所述杆体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为遇水膨胀的止水环。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为铁杆体。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的外端端面上设置有端凸环,所述端凸环为两个。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外凸环,所述外凸环为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的外层塑料环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夹凸环,所述夹凸环为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以远离所述杆体中点的方向为向外方向,所述堵头塞包括外塞和内塞,所述外塞的外端直径大于内端直径,所述外塞的外端与内端之间为平滑过渡面,所述外塞的内端端面上设置有外塞凹槽;所述内塞的外端直径小于内端直径,所述内塞的外端置于所述外塞的外塞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的外端柱体上安装有橡胶防水圈,所述橡胶防水圈置于所述外塞的内端端面与所述内塞的内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的内端端面上设置有内塞凹槽,所述内塞凹槽内安装有遇水膨胀的止水条,所述止水条的直径略小于所述杆体的内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墙体防水内撑杆,包括杆体、堵头、与堵头配套的堵头塞,堵头为两个,分别套装于杆体的两端;杆体为金属杆体,堵头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头,堵头塞为塑料堵头塞,堵头包括分别位于杆体体壁内侧的内层塑料环和杆体体壁外侧的外层塑料环,内层塑料环和外层塑料环的外端连接为一体,内层塑料环的内端设置有向杆体的中心线突出的内凸环,内凸环的表面为弧形面。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杆体保证了抗拉强度,用双层及带有内凸环的堵头实现了多重密封防水,保证了防水、防漏效果;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及使用方便,为现浇墙体建筑施工领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档编号E04G19/00GK202577974SQ20122009947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6日
发明者许海均 申请人:许海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