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13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抗震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抗震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建筑采用地基建筑构造,为非一体化的、四面承重形式的板块结构。这些传统的建筑结构受到地震影响时,往往会因为地面的波动而影响到整个房屋结构的牵扯和挤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抗震建筑结构,克服传统建筑抗震效果差的问题,达到100%的抗震效果。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抗震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为G,S,6,9,2或5形式的立体几何形状,其形体重心垂直、自然平衡,所述立体几何形状的结构底部平面承重,是一个独立于地面的、一体化的立体几何型钢筋混凝土灌筑模具形成的建筑结构。所述结构的承重墙与另一面承重墙或与结构平面底部承重面的衔接处,其水泥或者混凝土灌筑下的钢筋拐弯处是弧型或直角型,使用电焊连接完成,整体负担压力,整个结构为完整的一体结构,保证结构的坚固性。所述结构的底部平面坐落在平坦的地面上,不会因地面的波动影响到整个房屋结构的牵扯和挤压,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地基和四面承重的建筑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I)节省资源利用G,S,6,9,2,5等几何的重心垂直的自然平衡结构形体特点和平面底部承重的原理来巧妙使用承重的运用来节省资源;(2)牢固耐损在一体承重的几何钢筋结构上灌筑水泥或者混凝土形成完整的钢筋混凝土模具形式的结构,承重墙与另一面承重墙面或底部平面承重的衔接处的水泥或者混凝土灌筑下的钢筋拐弯处是以弧型或直角型电焊连接起来的,整体负担压力,保证形成一体的几何结构是坚固的,是一个独立于地面一体化的钢筋混凝土模具形式的结构,使得完全承重部分和平面底部承重巧妙的运用,而形体外其余的空间,使用其它建筑材料,如玻璃、石灰板,模板,木板,或混凝土等。(3)抗震防震本实用新型结构以平面底部独立触放(坐落)在平面形式的地面上,不会因地面的波动而影响到整个房屋结构的牵扯,最终达到100%的防震抗震效果,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地基和四面承重及板块结构的建筑结构形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立体“G”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9”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S”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立体“G”型建筑结构的空间布局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体“9”型建筑结构的空间布局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立体“G”型建筑结构另一个方向的空间布局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立体“9”型建筑结构的第二种空间布局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立体“2”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8所示,列出了本实用新型抗震建筑结构的几种立体几何形状,利用G,S,6,9,2,5等立体几何形状的结构重心垂直、自然平衡的形体特点,其平面底部承重,形成重心垂直、底部平面承重的几何框架,在承重墙面与承重墙或与平面底部承重的钢筋的几何结构衔接处,以弧型或直角型的钢筋焊接而成,灌注水泥或混凝土至钢筋结构,最终形成的几何结构是一个坚固的、独立于地面的一体化的钢筋混凝土罐筑模具形成的建筑结构,其形体外其余的空间,使用其它建筑材料,如玻璃、石灰板,模板,木板,或混凝土等。
权利要求1.一种抗震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为G,s,6,9,2或5形式的立体几何形状,其形体重心垂直、自然平衡,所述立体几何形状的结构底部平面承重,是一个独立于地面的、一体化的立体几何型钢筋混凝土灌筑模具形成的建筑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抗震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的承重墙与另一面承重墙或与结构平面底部承重面的衔接处,其水泥或者混凝土灌筑下的钢筋拐弯处是弧型或直角型,使用电焊连接完成,整体负担压力,整个结构为完整的一体结构,保证结构的坚固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的底部平面坐落在平坦的地面上,不会因地面的拨动影响到整个房屋结构的牵扯和挤压,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地基和四面承重的建筑结构形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震建筑结构,所述结构为G,S,6,9,2或5形式的立体几何形状,其形体重心垂直、自然平衡,所述立体几何形状的结构底部平面承重,是一个独立于地面的、一体化的立体几何型钢筋混凝土灌筑模具形成的建筑结构。所述结构的承重墙与另一面承重墙或与结构平面底部承重面的衔接处,其水泥或者混凝土灌筑下的钢筋拐弯处是弧型或直角型,使用电焊连接完成,整体负担压力,整个结构为完整的一体结构,保证结构的坚固性。所述结构的底部平面坐落在平坦的地面上,不会因地面的拨动影响到整个房屋结构的牵扯和挤压,最终达到100%的防震抗震效果,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地基和四面承重的建筑结构形式。
文档编号E04B1/98GK202595897SQ201220163558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7日
发明者魏丹 申请人:魏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