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52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结构减震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建筑越来越趋于高大化,使得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使国内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抗震结构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截面尺寸及配筋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的,但在地震作用下,特别是高层建筑物,由于主体结构的质量增加,会造出更大的地震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既不经济,有时也难以满足安全性的要求。而运用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最新成果,给工程结构安装减震阻尼装置是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由减震装置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在国内的高层建筑结构中,大多是钢结构和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而这种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层间变形,将严重影响其结构的正常使用。另外,由于建筑高度的增加而使其结构相对变柔,结构的变形往往超过建筑规范规定的侧移限值,其结果是建筑物的结构发生破坏或倒塌,特别是位于高震区的建筑物。因此,为了增强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考虑在主体结构中布置耗能减震装置。弹塑性钢阻尼器是一种常用的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减震装置,具有良好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地震时率先发生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从而使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到衰减,保护主体结构,以极小的工程投入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弹塑性钢阻尼器具有初始刚度大,变形能力强,结构简单,取材方便,造价低廉,易于生产等优点。而在现有的钢阻尼器中,如X型、U型、三角形等,由于受力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容易引发应力集中而导致局部失效,变形能力差。因此,需要阻尼器有较好的变形能力,避免变形过程中出现过分的应力集中而导致破坏,另外,还需要阻尼器具有较大的初始刚度,在地震没有发生时用于提高主体结构的整体刚度。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X型、U型、三角形等钢阻尼器由于受力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容易引发应力集中而导致局部失效,变形能力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力更均匀、变形能力更强、组装配合更方便的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在没有地震作用时,本装置能够满足主体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刚度要求;而在遇到地震时,本装置的缓冲部件率先进入塑性,消耗地震能量及衰减结构的地震响应,对主体结构起到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包括上、下连接部件和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安装在上、下连接部件之间,上、下连接部件分别连接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上下两端的连接区域分别与所述上、下连接部件连接,缓冲部件的中间部分呈双弧形或多弧形。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件的中间部分弧形开口方向一致,弧形内部为月牙形孔洞。[0009]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缓冲部件用安装在上、下连接部件上的夹板隔开,多个缓冲部件安装时,弧形开口方向为同向或者反向。进一步地,所述上、下连接部件结构相同,其结构包括角钢、夹板和水平连接板,所述角钢、夹板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水平连接板连接,其连接方式为焊接,或者整体铸造成型;所述夹板与夹板、夹板与角钢之间的间隙距离略大于所述缓冲部件的厚度,使得所述缓冲部件的连接区域可以安装在所述夹板与夹板、夹板与角钢之间的间隙内。进一步地,在所述缓冲部件的连接区域、所述夹板和角钢上均设有连接孔,所述缓冲部件、夹板、角钢通过螺栓或销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件由弹塑性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上、下连接部件与建筑体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1、该装置的缓冲部件弹塑性材料制成,在水平方向上发挥耗能作用,减小地震给主体结构带来的危害;2、该装置在没有地震作用时,能够满足主体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刚度要求。3、该装置结构简单,传力明确,生产制造方便,同时易于安装、维护和更换。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左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下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图6是弧形数量不同的缓冲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图I至图8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本装置A,上连接部件1,下连接部件2,缓冲部件3、3'、3",螺栓(或销轴)4,角钢5,夹板6,水平连接钢板7,框架梁8,人字形支撑9,梁10,墙体1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力更均匀、变形能力更强、组装配合更方便的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可安装在人字形支撑和框架梁之间,或承重墙和梁之间,在没有地震作用时,该装置能够满足主体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刚度要求,而在遇到地震时,该装置的缓冲部件率先进入塑性,消耗地震能量及衰减结构的地震响应,对主体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包括上连接部件I、下连接部件2和两个缓冲部件3,两个缓冲部件的弧形开口方向相同,所述缓冲部件3安装在上连接部件I和下连接部件2之间,上连接部件I、下连接部件2分别连接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3上下两端的连接区域分别与所述上连接部件I、下连接部件2连接,缓冲部件3的中间部分呈双弧形或多弧形;所述缓冲部件的中间部分弧形开口方向一致,弧形内部为月牙形孔洞;如图4所示,上连接部件I、下连接部件2结构相同,其结构包括角钢5、夹板6和水平连接板7,所述角钢5、夹板6分别安装在所述水平连接板7上,所述夹板与夹板、夹板与角钢之间的间隙距离略大于所述缓冲部件3的厚度,使得所述缓冲部件3的连接区域可以安装在所述夹板与夹板、夹板与角钢之间的间隙内,本实施例中,使用两个缓冲部件3,安装在夹板与角钢之间,并用螺栓(或销轴)4进行连接。实施例二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使用的两个缓冲部件的弧形开口方向相反,如图2所示,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包括上连接部件I、下连接部件2和两个缓冲部件3、3',所述缓冲部件3和3'安装在上连接部件I和下连接部件2之间,所 述上连接部件I、下连接部件2之间和两个缓冲部件3、3^,通过销轴4连接。实施例三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缓冲部件3",如图3所示,使得该阻尼装置的承重、缓冲能力大大增加,依此类推,在大型的建筑中,可根据需要酌情增加缓冲部件的数量以达到抗震效果。如图5、图6所示,所述缓冲部件的中间部分呈双弧形或三弧形,或者是更多数量的弧形。本装置在具体应用时,直接安装在建筑体内部,如图7所示,本装置A安装在框架梁8和人字形支撑9之间;或者如图8所示,本装置A安装在梁10和墙体11之间。以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前提下所作的等价修改及润饰,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包括上、下连接部件和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安装在上、下连接部件之间,上、下连接部件分别连接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上下两端的连接区域分别与所述上、下连接部件连接,缓冲部件的中间部分呈双弧形或多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的中间部分弧形开口方向一致,弧形内部为月牙形孔洞。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缓冲部件用安装在上、下连接部件上的夹板隔开,多个缓冲部件安装时,弧形开口方向为同向或者反向。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连接部件结构相同,其结构包括角钢、夹板和水平连接板,所述角钢、夹板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水平连接板连接,其连接方式为焊接,或者整体铸造成型;所述夹板与夹板、夹板与角钢之间的间隙距离略大于所述缓冲部件的厚度,使得所述缓冲部件的连接区域可以安装在所述夹板与夹 板、夹板与角钢之间的间隙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缓冲部件的连接区域、所述夹板和角钢上均设有连接孔,所述缓冲部件、夹板、角钢通过螺栓或销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由弹塑性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连接部件与建筑体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结构减震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弧形缓冲阻尼装置,包括上、下连接部件和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安装在上、下连接部件之间,上、下连接部件分别连接建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上下两端的连接区域分别与所述上、下连接部件连接,缓冲部件的中间部分呈双弧形或多弧形,弧形开口方向一致,弧形内部为月牙形孔洞,所述缓冲部件数量可变。该装置可安装在多层、高层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建筑中,在地震作用下,该装置的缓冲部件率先进入塑性,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载荷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本实用新型既可用于新建建筑,也可用于既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和震损结构的抗震加固与修复。
文档编号E04B1/98GK202755483SQ20122020117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
发明者郝红肖, 陈彦北, 张银喜, 孔令俊, 张振兴, 郭强, 姜其斌 申请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