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形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519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塔形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塔形支撑结构(1),所述塔形支撑结构(1)的至少一部分是中空的,其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预应力混凝土件(2、4),每个预应力混凝土件(2)具有多个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10)、更特别地是缆线或绞线,大部分的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被导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其特征在于:预应力施加装置(10)至少在一端具有形状配合装置,并且预应力施加装置(10)经由至少一个端锚件(12)被锚定在邻近的预应力件(4)中,所述端锚件(12)经由所述形状配合装置连接至预应力施加装置(10)。
【专利说明】塔形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塔形支撑结构,所述塔形支撑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是中空的,该塔形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预应力混凝土件,其中,每个预应力混凝土件具有多个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大部分的所述装置被导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
【背景技术】
[0002]开头所涉及的这类塔形支撑结构尤其被广泛地使用在风电厂中。单独的预应力件通常被预制,被运输至工地并在那里被彼此连接或支固。
[0003]因此,EP2253782A1公开了例如一种同类的塔形支撑结构,其中,各预应力件的预应力施加装置被导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为此,预应力混凝土件具有通孔,预应力施加装置插入所述通孔中。预应力施加装置的自由端随后被锚定成将各单独的预应力混凝土件彼此支固。
[0004]为了补充反应容器中的适用性以优化热动力性,柔性壁48具有低热质量以使得能够快速热传导。图3是反应容器50的平面图,其与加热元件52直接接触并被冷却室54包围。每个柔性壁的厚度优选地在约0.0001至0.020英寸范围之间,更优选地在0.0005到0.005英寸之间,最优选地在0.001至0.003英寸之间。为了达到这么小的厚度,壁可以是膜、片或者是模制、机加工、挤压或铸造件,或者是其它适当的薄且柔性的结构。
[0005]制造壁的材料可以是多元醇,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或其他聚合物、层结构、或者均质聚合物、金属或金属层结构、或者是其他能进行高水平热传导的薄、柔韧且可适应的材料,所述材料优选地是膜或片的形式。在保持所述壁的容器框架由诸如聚丙烯的特定材料组成的情况下,壁优选地由诸如聚丙烯的相同材料制成,结果使得壁的热膨胀与冷却速率与框架相同。因此,由加热或冷却引起的材料内过度的应力被减至最小从而使壳壁具有相同的
[0006]所谓的楔形锚(预应力施加装置的自由端被楔夹在所述楔形锚中并被锚定就位)通常被用作锚定装置。然而,这些具有遭受滑动的缺点。结果,相较而言难以调节预应力施加装置中的预应力,所述预应力尤其作为必须首先被施加从而补偿随后发生的滑动的相较而言大量的过应力。另外,楔形锚需要各预应力施加装置具有较大的多余长度。这意味着各预应力施加装置必须在预应力操作之后手动或借助复杂的工具切掉。这是很艰苦且有时还有危险的过程,该过程阻碍了支撑结构上其余的建筑作业。
[0007]就这一点而言,必须清楚的是,数百的此类预应力施加装置被用在如当下讨论的结构上。总的来说,因而目前的普通楔锚技术需要高水平的手工介入且很难自动化。

【发明内容】

[000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开头所涉及的这类塔形支撑结构,所述塔形支撑结构允许单独的预应力混凝土件精确且可靠地彼此支固,而同时使得塔形支撑结构的自动化制造程度能有提升。
[0009]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所提出的塔形支撑结构以及通过权利要求13所提出的用于制造塔形支撑结构的方法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中具体描述了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
[0010]本发明基于在将各单独的预应力混凝土件彼此连接或支固时,在端锚装置的区域中消除滑动的概念。为此,根据本发明,这类塔形支撑结构的预应力施加装置提供了至少在一端具有形状配合装置、特别是螺纹,并且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经由至少一个端锚件被锚定在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中,所述端锚件经由形状配合装置或螺纹连接至预应力施加装置。
[0011]这使得可能将各预应力混凝土件在特别是没有滑动的情况下彼此连接,并因此以极精确且可靠的方式调节了在支固期间发生的力和变形。另外,带有形状配合装置、特别是螺纹的预应力施加装置的这种设计允许各自由端的多余长度至少在该自由端处被减至最小,由于该自由端可被适宜的拉力设备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抓握。由于这种短的多余长度,各自由端无需在支固后被切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业和操作的安全程度。
[0012]根据本发明的设计的另一重要优势在于,可在比现有技术更大的程度上使支固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自动化。已知的楔锚技术需要多种介入,而根据本发明的这类锚定可几乎完全通过适宜的自动预应力机来实施。如果考虑到必须时常在很大高度处完成塔形支撑结构上的作业,则提高的自动化程度允许实现进一步的重要优势,诸如特别是对工地人员而言的改善了的职业安全。尤其是,可利用结构简单因而低成本的部件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类连接和锚定。
[001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端锚件被设成可从塔形支撑结构内部的腔够到。这不仅简化了建造过程,而且使得支撑结构的端锚有效地抵御天气活动,因而允许增加支撑结构的耐久性并且降低对部件腐蚀保护的要求。
[0014]尽管原则上端锚件可被直接支撑在预应力混凝土件的混凝土上,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每个端锚件被设成经由优选地嵌在混凝土中的支撑件而被支撑在混凝土中。结果是,高的局部力均匀地传入混凝土中,这削减了混凝土中的应力集中并且还额外削减了由于蠕变和收缩而产生的变形。此外,可减少所需的横向拉力强化和/或间隙强化。另外,支撑件可有助于避免相应的预应力施加装置中偏心。可按照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设计支撑件,其中,像拱的形状被证明具有特别的优势。
[0015]根据本发明另一开发形式,还可将预应力施加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设成可选地经由粘接混合物而被锚定在插入通道中。这导致了特别均匀地传递锚定和预应力。同时,保护了预应力施加装置免受环境、特别是腐蚀的影响。此外,可在粘接混合物已固化之后可选地旋开并再次使用锚定装置,这在考虑极高数量的预应力施加装置和锚定装置时是不可忽略的。另一方面,脱粘预应力施加装置的使用(可选地也可能)提供了简化支撑结构拆卸的优势。
[0016]在将粘接混合物注入插入通道中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用粘接混合物完全填充插入通道,以便达到期望的锚定和保护作用。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端锚件被设成具有通孔(例如槽),所述通孔用于使粘接混合物排出。以这种方式,可从插入通道的下端注入粘接混合物,直至所述粘接混合物穿过端锚件的设在插入通道上端的通孔排出。端锚件中的通孔因而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方便了完全的填充,另一方面提供了对完全填充的控制机制。
[0017]另一方面,在本发明范围内可具有优势的是,在预应力施加装置与预应力混凝土件之间特定点处故意不提供粘接。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在预应力施加装置与预应力混凝土件之间的粘接可被设成至少在邻近各预应力混凝土件之间的连接接头处被削弱或被破坏。这允许明显增加各预应力施加装置长度的自由扩展,以使得可在不对各预应力混凝土件的混凝土产生威胁的情况下施加相当大的预应力。此外,还可通过故意省略粘接(“脱粘”)来使得预应力分布适应各混凝土截面,所述截面例如在这样的区域中:所述区域中预应力混凝土件的混凝土截面较大或较小。
[0018]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预应力混凝土件还可被设成包括用于插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的预应力施加装置的插入通道。本发明因此并不基于“外部预应力”,而是优选地针对穿过各预应力混凝土件引导预应力施加装置。这使得在具有相对而言低数量的预应力施加装置的同时能够具有均匀的预应力分布。藉此,特别优选的是沿与插入预应力施加装置方向相反的方向增加了插入通道的截面。这显著地简化了将预应力施加装置插入插入通道内。可例如通过利用适宜的模杆来制造插入通道。然而作为选择的是还可提供鞘等,因为起皱的鞘特别适于完成良好的粘接。
[0019]预应力混凝土件原则上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具有任何基本形状。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预应力混凝土件还可被设计成环形(例如设计成旋转对称件,诸如圆柱、圆锥或抛物面体),这导致了具有特别优势的承载特性以及简单的制造工艺。作为选择,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预应力混凝土件还可被设计成环段形。这简化了预应力混凝土件的运输,并且预应力混凝土件可被水平浇注就位在传统的应力床中。这不仅方便了制造过程,而且使得在随后的预应力混凝土件的上侧和下侧上能有光滑的接触表面。
[0020]另外,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预应力施加装置在各预应力混凝土件中设为至少两层。这使得可使用相对而言薄的预应力施加装置,这反过来明显方便了将预应力施加装置螺接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以及对预应力施加装置的拉伸和锚定。另一结果是预应力在支撑件内特别均匀的分布。藉此可将预应力施加装置的层理解为指的是与各预应力混凝土件的外周壁平行延伸的层。
[0021]原则上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整个塔形支撑结构大致由预应力混凝土件组成。然而同样,本发明还使得混合建造成为可能,在所述混合建造中,例如塔形支撑结构的下区域由预应力混凝土件组成,而塔形支撑结构的上区域由一个或多个钢节段形成。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至少一个预应力混凝土件以连接至邻近的钢塔节段,以使得大部分的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被导入邻近的钢塔节段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因而,利用了相同的基本连接原理,并因此可在原则上实现上述的优势。然而,预应力施加装置的脱粘对这种连接而言是特别重要的,因为通常可见于与钢塔节段连接时的小延伸或伸长可通过在相应预应力混凝土件中的被标定的脱粘来增加,以使得可在不损伤混凝土的情况下施加高的预应力。此外,对钢塔节段的一体化过程需要比预应力混凝土件之间连接所需的预应力更高的预应力。
[0022]为了可靠地使这些高的连接力成为可能,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额外的锚定装置被设成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锚定在预应力混凝土件中,被引导至邻近的钢塔节段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因而使用了一方面的预应力施加装置和另一方面的锚定装置的组合,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同时确保了预应力被施加至各预应力混凝土件,并且所述锚定装置仅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锚定在预应力混凝土件中。这允许在可靠连接结构件的同时实现预应力和锚定力的被标定的渐变。
[0023]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邻近的钢塔节段还设成包括混凝土节段、特别是混凝土环,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和可选的锚定装置被引导穿过所述混凝土节段。由于该额外的混凝土节段,可减小接头上的表面压力,而同时增加钢塔节段的刚度。另外,尤其是当存在有混凝土环时,混凝土环由预应力引起的横向应变导致在由钢材包围的混凝土上的过度的压力,这使得可施加高的载荷。在这方面,混凝土节段特别优选的是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连接至邻近塔节段的钢材,因而产生了具有最小滑动的非常刚硬且可靠的全面连接。
[0024]权利要求13限定了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塔形支撑结构的方法。如上所述,该方法使得高度的工艺自动化和低滑动成为可能,因此使得各预应力混凝土件或各塔节段之间的可靠连接成为可能。此处特别优选的是,预应力混凝土件被竖直浇注就位,并且优选地由自密实混凝土制成。
[0025]然而,竖直混凝土浇注可产生预应力混凝土件的上侧不均匀的问题,因为由于突出的预应力施加装置,光滑的上侧是困难或不可能的。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预应力混凝土件被设成浇注过程之后在它们的上侧上具有自校平混合物。这导致了预应力混凝土件精确水平的表面,允许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在无需可靠的再处理操作或校平措施的情况下上下堆叠在建筑工地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塔形支撑结构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0027]图2示意性示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塔形支撑结构的预应力混凝土件的竖直产品;
[0028]图3是来自图2的细节的示意图;
[0029]图4示意性示出了预应力混凝土件与钢塔节段之间的连接;
[0030]图5示意性示出了预应力混凝土件与钢塔节段之间的另一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0031]现将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优选的各实施方式。
[0032]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塔形支撑结构I的局部剖视图。塔形支撑结构可服务于本发明范围内的各种目的,并且例如也用作用于风电厂的支撑结构。塔形支撑结构I通过上下堆叠多个预应力混凝土件2、4且将它们支固在一起而建成,其中,预应力混凝土件2、4中的每个都包括多个拉力缆线或绞线形式的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10。如从图1所见,预应力混凝土件2的预应力施加装置10在件的上侧(图1中在右侧)上超过件突出,并且被导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该布局中,各预应力施加装置的全部或仅多个可被锚定在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
[0033]每个预应力施加装置10都在其锚定端具有形状配合装置,本实施方式中该形状配合装置被设计为螺纹,但还可例如被设计为如同棱条,并且每个预应力施加装置10都经由端锚件12而被锚定在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端锚件被设计为拉力螺母。该拉力螺母被螺接在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螺纹上。然而,还可使用被压在形状配合装置上的端锚件。
[0034]如下例如完成预应力混凝土件2和4的连接和支固。预应力混凝土件2首先被竖直定位成使得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自由端竖直直立且接头32的区域水平定向。随后利用吊车将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放在预应力混凝土件2的顶上,以使得预应力混凝土件2的预应力施加装置10插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的通孔内,直至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最终在接头32的区域中靠在预应力混凝土件2上。在这种情况下,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螺纹自由端从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的通孔突出一定程度。此时端锚件12螺接在预应力施加装置10上,并且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自由端被诸如液压机的适宜的拉力设备抓握。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螺纹使其可能仅需要突出最小的程度,从而被拉力设备可靠地抓握。
[0035]拉力设备随后将预定量的拉应力施加至预应力施加装置10。在达到预定量的拉应力之后,端锚件12或拉力螺母12被收紧成邻接支撑件14,藉此“冻结”由拉力设备引起的预应力状态。此时可释放拉力设备的拉力并且端锚件12在无游隙的情况下确保了在预应力混凝土件2和4之间保持预应力状态。
[0036]尽管可通过各种分立的设备来完成这种预应力操作,在本发明范围内有利的是借助自动预应力及螺接设备来完成大部分上述步骤。
[0037]可从塔形支撑结构I内部的腔I’(在图1的底部处)够到端锚件12,其中,塔形支撑结构例如被设计成具有圆形或任何其他截面形状的中空塔。
[0038]端锚件12或拉力螺母经由支撑件14被分别支撑在混凝土中,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嵌在混凝土中。支撑件14可具有不同的形状,然而其优选地设计成如同拱形或“钟”,其确保均匀的载荷传入混凝土中。
[0039]此外,预应力施加装置10可选地经由粘接混合物(例如粘接砂浆)在接头32与端锚件12之间的区域中被锚定在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这种粘接混合物例如可随后被注入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的相应的腔内。端锚件12优选地具有通孔(例如槽),其未详细示出,所述通孔用于使粘接混合物16排出从而方便注射并确保完全填充。除了提供均匀锚定之夕卜,这种粘接混合物还确保可靠的腐蚀保护,然而还可采用其他可选的或额外的腐蚀保护措施,诸如涂脂、上涂层等。另外,可适宜地给端锚件12上涂层从而进一步提高腐蚀保护。
[0040]作为对比,在图1中以“a”标明的区域中,预应力施加装置10与预应力混凝土件2之间的粘接在邻近连接接头30处被削弱或者甚至被破坏(“脱粘”)。这允许预应力施加装置达到更高的伸长值,因而避免了在对预应力施加装置10拉伸时对混凝土的损伤。
[0041]如从图1所见,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预应力施加装置10在各预应力混凝土件2、4中设为两层。作为结果,可在塔形支撑结构I中施加高的预应力,其中,塔形支撑结构I可被设计成在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每个端锚区域中具有较大截面,如图1中所示。从而还可在这些区域中确保集中的预应力,根据需要,可“脱粘” 一个或多个预应力施加装置10。
[0042]图2中示意性描绘了用于制造预应力混凝土件2、4的一种可能的方法。该方法中,预应力混凝土件2、4被竖直浇注就位,其中,习惯作法是首先建造大尺寸的(例如圆柱形的)外模架和内模架,此外并且提供用于在其间支固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合适的凸缘板40。随后用合适的混凝土,优选地用自密实型的混凝土填充模架。混凝土一旦到达足够的强度,可从凸缘板40卸下预应力施加装置10,以使得预应力传入预应力混凝土件2中。另外在这个阶段,支撑件14已被嵌在混凝土中。藉此优选的是,通孔20的截面应从顶到底变大。
[0043]另外,可在浇注过程之后将自校平混合物8施加至预应力混凝土件2、4的上侧。这种自校平混合物是一种超低粘度、因而自校平的液体,其甚至在从混凝土突出的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区域中给出了精确水平的表面,而无需采用任何额外措施。这允许各预应力混凝土件2、4被精确地上下放置。
[0044]图3中以放大的比例描绘了图2中所示的细节I。图3示出在制造预应力混凝土件2期间提供通孔20 (预应力施加装置10随后可被插入所述通孔中)。可例如借助鞘或者也可借助合适的模杆来提供这些通孔20,其中,可在混凝土的最初凝固之后拔出模杆以形成通孔20。可提供用于适当对齐模杆(未示出)(见图3)的附属管20’。
[0045]图4中以局部截面视图示意性示出了预应力混凝土件2与邻近的钢塔节段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基于与两个预应力混凝土件之间的连接相同的原理,即,预应力混凝土件2的预应力施加装置10被导入邻近的钢塔节段6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从而预应力施加装置10在被拉伸时可伸长到足够的程度,它们在这种构造中在连接接头34的区域中横穿以“a”标明的长度(该长度可以是Im及以上)而“脱粘”。另外,该实施方式中提供了额外的锚定装置30,所述锚定装置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锚定在预应力混凝土件2中,被导入邻近的钢塔节段6中并同样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这些额外的锚定装置30也在上区域中脱粘。它们可由带有拉力螺母等的螺纹杆来形成。
[0046]图5中示意性示出了预应力混凝土件2与邻近的钢塔节段6之间连接的另一构造。这在其基本原理方面与图4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相一致。然而,图5中的邻近的钢塔节段6包括混凝土节段6’、特别是混凝土环,预应力施加装置10和可选的锚定装置被引导穿过所述混凝土节段6’。为制造工艺起见,形成节段6旋转180度并竖直对齐,并且优选为自密实型混凝土的混凝土环从上方被浇注在钢环上。另外,使用了自动确保塔节段6的凸缘与混凝土环6’的石材表面之间平坦平行度的自校平混合物8。混凝土环6’(在焊入式钢环的下方)还以形状配合的方式例如通过头型螺栓(图5中在右侧)或者通过塔节段6的褶皱或肋状内表面(图5中在左侧)而被连接至塔节段6的钢材。这导致了邻近的塔节段之间特别刚硬的连接以及高的耐久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塔形支撑结构(1),所述塔形支撑结构(I)的至少一部分是中空的,该塔形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预应力混凝土件(2、4),其中, 每个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具有多个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10)、特别是缆线或绞线,大部分的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被导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 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至少在一端具有形状配合装置、特别是螺纹,并且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经由至少一个端锚件(12)被锚定在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所述端锚件(12)经由所述形状配合装置连接至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锚件(12)能从所述塔形支撑结构内部的腔(I’)够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端锚件(12)都经由支撑件(14)而被支撑在混凝土中,所述支撑件(14)优选地被嵌在混凝土中。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至少一部分经由粘接混合物(16)而被可选附加地锚定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锚件(12)具有用于使粘接混合物(16)排出的通孔。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4)之间的粘接至少在邻近预应力混凝土件(2、4)之间的连接接头处被削弱或被破坏。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4)包括用于插入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2、4)的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插入通道(20),其中,所述插入通道(20)的截面优选地沿与插入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增加。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4)被设计成环形或环段形。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在各预应力混凝土件(2、4)中设为至少两层。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预应力混凝土件(2)连接至邻近的钢塔节段(6)以使得大部分的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10)被导入所述邻近的钢塔节段(6)中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提供了额外的锚定装置(30),所述锚定装置(30)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锚定在预应力混凝土件(2)中,被引导至邻近的钢塔节段(6)并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那里。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邻近的钢塔节段(6)包括混凝土节段(6’)、特别是混凝土环,所述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10)和可选的锚定装置(30)被引导穿过所述混凝土节段(6’),并且所述混凝土节段(6’)还优选地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被连接至塔节段(6)的钢材。
13.一种用于制造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塔形支撑结构(I)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造预应力混凝土件(2、4),每个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4)具有多个细长预应力施加装置(10)、特别是缆线或绞线, 将预应力混凝土件(2)连接至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以使得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的大部分的预应力施加装置(10)被导入所述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 将被导入所述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的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拉伸,以及收紧所述端锚件(12)以使得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10)在拉应力下被锚定在所述邻近的预应力混凝土件(4)中。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4)被竖直浇注就位并且优选地由自密实型的混凝土制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件(2、4)在浇注过程之后在它们的上侧上具备自校平混合物(8 )。
【文档编号】E04H12/12GK103732842SQ201280040189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8日
【发明者】R·J·维尔纳 申请人:R·J·维尔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