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保温水泥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泥制品,特别涉及一种由水泥和保温材料复合成的体轻、高强度、具保温功能的水泥砖。
背景技术:
建筑用砖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现在的砖有古老的粘土制青砖、红砖,有炉渣砖、加气混凝土轻质砖和普通水泥空心砖等,粘土砖因破坏大量土地资源而被打不取缔,炉渣砖、轻质砖和水泥空心砖的强度不高、易碎,只能作隔墙或简易搭盖之用。另外,随着发泡保温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其边角料得不到充分利用,环境管理不严的地方有的将其一烧了之。对塑料垃圾的填埋或焚烧对环境都是极大的损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水泥砖,由混凝土外层包裹保温材料芯坯组成,在加强砖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发泡保温塑料的边角料做芯坯,即利用了工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又赋予了砖的新的隔热保温功能,同时减轻了砖的重量。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保温水泥砖由混凝土外层和保温材料芯坯构成,制成后的保温水泥砖分为外立面和粘接面,外立面在砖的前后两侧,其他面为粘接面,混凝土凝固后的外立面为光洁面,粘接面为毛面;混凝土外层和保温材料芯坯同时在模具里浇铸、由机械将混凝土外层振荡成密实结构层,外立面的混凝土外层厚度等于砖体宽度的三分之一,粘接面混凝土外层的厚度少于或等于外立面厚度的二分之一;保温材料芯坯由发泡塑料边角料,预先在机械模具按固定规格压制捆扎定型。经机械振荡成密实结构层的混凝土外层,强度高、不易碎,外立面的加强厚度层,经砌成墙体叠加 后成为承载、传递重力承重层,可用于承重墙。保温材料芯坯处在砖的中心,因发泡塑料的特殊保温、隔热功能,加上粘接面的混凝土厚度较薄,在墙体中心形成一层几乎相连的保温隔热层,即利用了工业废弃物,减少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损害,又减少了室内温度的能源消耗。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经振荡成密实结构层的混凝土外层,具备有较好的抗压、抗冲击的特性;在外立面加强厚度,具有承载、传递重力功能,可用于承重墙;占砖体积约50%的保温材料芯坯,大幅度减轻砖的重量,即减轻整体建筑物重量,加上外立面的光洁处理,减少墙面灰浆用量,有效的降低了建筑综合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土外层,2、保温材料芯坯,3、外立面,4、粘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
图1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由混凝土外层I和保温材料芯坯2构成,制成后的保温水泥砖分为外立面3和粘接面4,外立面3在砖的前后两侧,其他面为粘接面4,混凝土凝固后的外立面3为光洁面,粘接面4为毛面;混凝土外层I和保温材料芯坯2同时在模具里浇铸、由机械将混凝土外层振荡成密实结构层,外立面3的混凝土外层厚度等于砖体宽度的三分之一,粘接面4混凝土层的厚度少于或等于外立面3厚度的二分之一;保温材料芯坯2由发泡塑料边角料,预先在机械模具按固定规格压制捆扎定型。保温水泥砖在浇铸时,先将保温材料芯坯2按规定位置架空在模具中,混凝土浇铸后,需经机械振荡,使混凝土外层I凝固后成为密实的结构层,外立面3的厚度设计为加强厚度层。由保温水泥砖砌成的墙体,外立面3叠加后便成为承载、传递重力的承重层,因此也就可用于承重墙的砌筑。保温材料芯坯2处在砖的中心,粘接面4的混凝土外层2小于、等于外立面3厚度的二分之一设计,较薄,砌成后的墙体中心形成一层近乎相连的保温隔热层,首先大幅度降低砖的重量,减少运输、基础成本;利用了工业废弃物,减少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损害,对室内温度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减少针对室温的能源消耗;外立面3的光洁面设计,减少墙面的灰浆用·量,降低装修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保温水泥砖,其特征是:保温水泥砖由混凝土外层和保温材料芯坯构成,制成后的保温水泥砖分为外立面和粘接面,外立面在砖的前后两侧,其他面为粘接面,混凝土凝固后的外立面为光洁面,粘接面为毛面;混凝土外层和保温材料芯坯同时在模具里浇铸、由机械将混凝土外层振荡成密实结构层,外立面的混凝土外层厚度等于砖体宽度的三分之一,粘接面混凝土外层的厚度少于或等于外立面厚度的二分之一;保温材料芯坯由发泡塑料边角料预先 在机械模具按固定规格压制捆扎定型。
专利摘要一种保温水泥砖,由混凝土层和保温材料芯坯构成,分为外立面和粘接面,外立面的混凝土外层厚度等于砖体宽度的三分之一,粘接面混凝土外层的厚度少于或等于外立面厚度的二分之一。保温材料芯坯由发泡塑料边角料预先在机械模具按固定规格压制捆扎定型而成。经机械振荡成密实结构层的外立面混凝土外层,砌成墙体叠加后成为承载、传递重力承重层,可用于承重墙。保温材料芯坯处在砖的中心,在墙体中心形成一层几乎相连的保温隔热层,即利用了工业废弃物,减少废气塑料对环境的损害,又减少了室内温度的能源消耗。
文档编号E04C1/41GK203113610SQ201320014769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1日
发明者王文滔 申请人:王文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