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909925阅读:1227来源:国知局
楼板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楼板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楼板浇筑带区域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与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可拆卸式连接的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包括位于后浇带区域两侧的后浇带支撑单元。有益效果:整个过程中,后浇带两侧临近后浇带区域的模板体系单独支设,并一直保留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连同后浇带模板体系一起拆除。后浇带模板在混凝土打凿完成后安装。采用该单独支模体系,可减少大量清理工作及费用,保证后浇带范围内楼板受力性能不变,同时确保后浇带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专利说明】楼板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工程中的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楼板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后浇带是指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产生有害裂缝,从而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结构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0003]传统做法一:如图1所示,通常在支设楼板的支撑架构100’时,采用普通楼板的支设方式,即后浇带区域400’处的支撑架构100’与其两侧浇筑带区域300’处的支撑架构100’整体支设,在整个支撑架构100’上整体铺设模板110’,绑扎钢筋后在后浇带区域400’处用钢筋网片(快易收口网)隔断,并先浇注楼板浇筑带区域300’,当浇筑带区域300’浇筑完成后,打凿后浇带区域400’两侧楼板,将支撑架构100’和模板110’全部拆除后再重新支设后浇带区域400’的支撑架构以及铺设后浇带模板,以对楼板进行回顶加固,最后于后浇带区域400’内浇筑混凝土。此种做法,使楼板在整体支撑架构100’拆除瞬间变成悬臂构件,完全脱离结构设计时的受力模型,使楼板的受力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以致于楼板下挠甚至出现裂缝。
[0004]传统做法二:如图1所示,在支设楼板的支撑架构100’时,采用普通楼板的支设方式,即后浇带区域400’处的支撑架构100’与其两侧浇筑带区域300’处的支撑架构100’整体支设,在整个支撑架构100’上整体铺设模板110’,绑扎钢筋后在后浇带区域400’处用钢筋网片(快易收口网)隔断,并先浇注楼板浇筑带区域300’,当浇筑带区域300’浇筑完成后,需要将交接处的已浇注楼板进行打凿,由于此时整体支设的支撑架构100’和模板110’不可单独拆卸,混凝土碎屑便会散落在整体支设的模板110’上,而落入后浇带模板的各种杂物,尤其是碎小灰渣、木屑等,都造成了极大的清理量和清理难度,极易清除不彻底,出现夹渣现象,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影响施工工期和质量。


【发明内容】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板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通过将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和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分别独立设置,解决了传统做法中后浇带处的模板与其两侧楼板的支撑架构整体支设中,当浇筑带混凝土凝固后,需将支撑架构整体全部拆除后,重新支撑后浇带支撑架构带来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问题。
[0006]一种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在楼板浇筑带区域中搭设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和多个第一竖杆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于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上铺设第一浇筑模板,并于所述楼板浇筑带区域中靠近后浇带区域的端部预留后浇带支撑架构搭设空间;(2)于所述后浇带支撑架构搭设空间内搭设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由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和多个第二竖杆搭设而成,并于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上铺设第二浇筑模板,连接所述第二浇筑模板和所述第一浇筑模板;(3)在所述楼板浇筑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以及所述第一浇筑模板,保留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以及第二浇筑模板;(4)保留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以及第二浇筑模板至设计要求时间后,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
[0007]优选地,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的第二浇筑模板之间相互独立设置,在浇筑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时将所述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第二浇筑模板临时可拆卸式拼接,以供浇筑带区域的混凝土达到强度时可快速拆卸所述第一烧筑模板。
[0008]优选地,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中的第二浇筑模板延伸至后浇带内一定距离。
[0009]优选地,所述距离至少为100mm。
[0010]优选地,将浇筑带混凝土延伸浇筑于后浇带区域中的第二浇筑模板上,待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凿除多浇筑于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
[0011]优选地,凿除多浇筑于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时,所述后浇带区域两侧的第二浇筑模板之间留有清理间隙,待清理完成后,在后浇带区域中满铺第二浇筑模板,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烧筑混凝土。
[0012]优选地,在步骤(4)中,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时,先完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将所述后浇带区域两侧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的水平杆贯通连接,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
[0013]一种楼板的施工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楼板浇筑带区域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与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可拆卸式连接的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包括位于后浇带区域两侧的后浇带支撑单元。
[0014]优选地,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和多个第一竖杆;所述后浇带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和多个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第一横杆。
[0015]本专利公开了一种楼板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即后浇带处的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与其两侧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单独搭设,且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一直保留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与传统的后浇带区域和浇筑带区域中支撑架构整体支设相比,避免了浇筑带区域楼板凝固后,需将整体支设的支撑架构全部拆除后重新支设后浇带支撑架构,因此减少了施工工序,避免了所有支撑拆除时楼板的受力在一段时间得不到支撑而产生楼板裂缝的问题。
[0016]另外,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的第二浇筑模板之间相互独立设置,在浇筑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时将所述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第二浇筑模板临时可拆卸式拼接,解决了整体支设模板时,需将所有模板拆除后,重新制作后浇带模板的问题。
[0017]另外,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中的第二浇筑模板延伸至后浇带内一定距离,将浇筑带混凝土延伸浇筑于后浇带区域中的第二浇筑模板上,待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凿除多浇筑于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后浇带留设通常是使用快易收口网拦截,这样的话,两侧混凝土浇筑至后浇带边界时,水分会从快易收口网流出,导致部分混凝土失水后密实度下降、强度降低,所以预先多浇筑一定距离,在后期凿掉可保证施工质量。
[0018]另外,后浇带区域两侧的第二浇筑模板之间留有清理间隙,所以可以快速清理凿除时残留的废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现有技术楼板的施工方法中支撑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搭设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搭设后浇带支撑架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于楼板浇筑带区域浇筑混凝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在图3中的A区域中的放大图;
[0024]图6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多浇筑至后浇带中的混凝土被凿除后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5]图7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完善后浇带支撑架构并浇筑后浇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利于对本发明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7]结合图2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8]SI图2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搭设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搭设后浇带支撑架构后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2和图3,在楼板浇筑带区域300中搭设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110和多个第一竖杆120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100,于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100上铺设第一浇筑模板130,并于靠近后浇带区域400两侧的楼板浇筑带区域端部预留后浇带支撑架构200搭设空间;该预留的后浇带支撑架构200搭设空间在后浇带区域400两侧分别500mm范围内。
[0029]S2请参阅图2和图3,距后浇带区域400两边设计边界处的预留空间中搭设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由分别搭设在楼板后浇带区域两侧的后浇带支撑单元构成210,后浇带支撑单元210由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211和多个第二竖杆212搭设而成,并于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上铺设第二浇筑模板220。
[0030]将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与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100可拆卸式连接,具体地,通过后浇带支撑单元210的第二竖杆212可拆卸式连接浇筑带支撑架构100的第一横杆110的外延伸端,以确保后浇带支撑架构200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100的第一浇筑模板130和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的第二浇筑模板220之间相互独立设置,在浇筑带区域300中浇筑混凝土时将第一浇筑模板130和第二浇筑模板220临时可拆卸式拼接,以供浇筑区域300浇筑的混凝土被浇筑带支撑架构100和后浇带支撑架构200共同支撑。将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中的第二浇筑模板220延伸至后浇带区域400内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二浇筑模板220延伸至后浇带区域400内的距离为楼板后浇带区域两侧内至少100mm。
[0031]S3图4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于浇筑带区域浇筑混凝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在图3的A位置中的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多浇筑至后浇带中的混凝土被凿除后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4至图6,在浇筑带区域300中的模板上烧筑混凝土,将烧筑带区域300的混凝土延伸烧筑至后烧带区域400第二烧筑模板220内至少100mm,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凿除多浇筑于后浇带区域400内的混凝土,并拆除楼板烧筑带支撑架构100以及拆除楼板烧筑带支撑架构100上的第一烧筑模板130,保留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以及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上的第二浇筑模板220。
[0032]在实际应用中,凿除后浇带区域400中多浇筑的10mm宽的混凝土,使后浇带区域400两侧楼板形成毛面,以增强先前浇筑带区域300中的混凝土与后期需浇筑的后浇筑混凝土的粘结性。凿除混凝土时,所述后浇带区域400两侧的第二浇筑模板220之间留有清理间隙230,由于此时的后浇带区域400中尚未满铺第二浇筑模板220,固凿除浇带区域300中多浇筑的混凝土废渣可通过后浇带区域400中的次龙骨之间的清理间隙230清理干净,不会影响后浇带浇筑质量。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在拦截断层处属于有潜在质量隐患的混凝土,因后浇带留设通常是使用快易收口网拦截,这样的话,两侧混凝土浇筑至后浇带边界时,水分会从快易收口网流出,导致部分混凝土失水后密实度下降、强度降低,所以预先多浇筑100mm,待后期凿掉可保证施工质量。
[0033]S4图7为本发明楼板的施工方法中完善后浇带支撑架构并浇筑后浇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保留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以及第二浇筑模板至设计要求时间后,补充并满铺后浇带区域400中的第二浇筑模板220,完善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将后浇带区域400两侧的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间的水平杆211贯通连接,于后浇带区域400中的第二浇筑模板220上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间隔天数后,拆除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200即可。
[0034]现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楼板的施工方法的具体施工细节进行详细说明。
[0035]在搭设后浇带两侧楼板的浇筑带支撑架构100时,将后浇带两侧楼板的第二浇筑模板220安装至后浇带区域400以内10mm处或更多,距两边后浇带区域400设计边界500mm范围内搭设后浇带支撑架构200,根据浇筑带支撑架构200的布置以及后浇带区域400的位置,确定并搭设后浇带区域400的两侧后浇带支撑单元210,后浇带支撑单元210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211和多个第二竖杆212,于后浇带支撑单元210的上端部设置次龙骨单元,本实施例中次龙骨单元为木方,第二横杆211和第二竖杆212均采用钢管。通过楼板烧筑带支撑架构100的第一横杆110外延伸端与后烧带支撑架构200的第二竖杆212固定连接,确保独立设置的后浇带支撑架构200稳定性。待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凿除此前多浇筑于后浇带区域400中10mm宽的混凝土,使后浇带区域400两侧的楼板端面处形成毛面,以增强先浇筑区域300的混凝土与后期需浇筑的后浇筑混凝土的粘结性,而且后浇带留设通常是使用快易收口网拦截,这样的话,两侧混凝土浇筑至后浇带区域400边界时,水分会从快易收口网流出,导致部分混凝土失水后密实度下降、强度降低,所以预先多浇筑100mm,待后期凿掉还可保证施工质量。在凿除混凝土时,因此时的独立设置的后浇带支撑架构200尚未满铺第二浇筑模板220,固凿除的混凝土废渣可通过次龙骨之间的空隙清理干净,不会影响后浇带区域400浇筑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间隔天数后,补充安装后浇带区域中还未铺设的第二浇筑模板220,将后浇带区域400两侧的水平杆贯通连接,此时后浇带后受力性能不变,不会出现因受力问题引起的楼板开裂的问题,最后于后浇带中的第二浇筑模板220上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0036]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楼板的施工结构,包括:
[0037]用于支撑浇筑带区域300的浇筑带支撑架构100 ;与所述浇筑带支撑架构100连接的后浇带支撑架构200。
[0038]所述浇筑带支撑架构100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110和多个第一竖杆120。进一步地,于所述浇筑带支撑架构100上铺设有第一浇筑模板130。
[0039]后浇带支撑架构200包括位于后浇带底部两侧的支撑格构单元210,所述支撑格构单元210包括多个第二横杆211和多个第二竖杆212。所述第二竖杆212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第一横杆110,以供加强后浇带支撑架构20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于所述后浇带支撑架构200上铺设有第二浇筑模板220。
[0040]本专利公开了一种楼板的施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即后浇带处的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与其两侧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单独搭设,且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一直保留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与传统的后浇带区域和浇筑带区域中支撑架构整体支设相比,避免了浇筑带区域楼板凝固后,需将整体支设的支撑架构全部拆除后重新支设后浇带支撑架构,因此减少了施工工序,避免了所有支撑拆除时楼板的受力在一段时间得不到支撑而产生楼板裂缝的问题。
[0041]另外,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的第二浇筑模板之间相互独立设置,在浇筑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时将所述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第二浇筑模板临时可拆卸式拼接,解决了整体支设模板时,需将所有模板拆除后,重新制作后浇带模板的问题。
[0042]另外,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中的第二浇筑模板延伸至后浇带内一定距离,将浇筑带混凝土延伸浇筑于后浇带区域中的第二浇筑模板上,待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凿除多浇筑于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后浇带留设通常是使用快易收口网拦截,这样的话,两侧混凝土浇筑至后浇带边界时,水分会从快易收口网流出,导致部分混凝土失水后密实度下降、强度降低,所以预先多浇筑一定距离,在后期凿掉可保证施工质量。
[0043]另外,后浇带区域两侧的第二浇筑模板之间留有清理间隙,所以可以快速清理凿除时残留的废渣。
[0044]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楼板浇筑带区域中搭设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和多个第一竖杆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于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上铺设第一浇筑模板,并于所述楼板浇筑带区域中靠近后浇带区域的端部预留后浇带支撑架构搭设空间; (2)于所述后浇带支撑架构搭设空间内搭设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由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和多个第二竖杆搭设而成,并于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上铺设第二浇筑模板,连接所述第二浇筑模板和所述第一浇筑模板; (3)在所述楼板浇筑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以及所述第一浇筑模板,保留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以及所述第二浇筑模板; (4)保留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以及所述第二浇筑模板至设计要求时间后,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第二浇筑模板相互独立设置,在所述楼板浇筑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时将所述第一浇筑模板和所述第二浇筑模板临时可拆卸式拼接,以供所述楼板浇筑带区域的混凝土达到强度时可快速拆卸所述第一浇筑模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浇筑模板延伸至所述后浇带区域内一定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至少为100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浇筑带混凝土延伸浇筑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的所述第二浇筑模板上,待所述浇筑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凿除多浇筑于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凿除多浇筑于所述后浇带区域内的混凝土时,所述后浇带区域两侧的所述第二浇筑模板之间留有清理间隙,待清理完成后,在后浇带区域中满铺所述第二浇筑模板,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时,先完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将所述后浇带区域两侧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的水平杆贯通连接,于所述后浇带区域中浇筑混凝土。
8.—种楼板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支撑楼板浇筑带区域的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 与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可拆卸式连接的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所述楼板后浇带支撑架构包括位于后浇带区域两侧的后浇带支撑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楼板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楼板浇筑带支撑架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一横杆和多个第一竖杆; 所述后浇带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第二横杆和多个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浇筑带支撑架构的第一横杆。
【文档编号】E04B5/32GK104153508SQ201410441126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日
【发明者】万利民, 蔡庆军, 刘勇, 翁浩, 黄美莲, 郭青松, 杨冬, 梁思龙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