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既有建筑联合加固结构以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70614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既有建筑联合加固结构以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既有建筑联合加固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运量大、安全舒适、运输成本低等优点,成为目前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有效途径。随着城市的发展,在轨道交通路由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既有构筑物。但城市土地价格日益昂贵,而且某些建构筑物具有相对重要的作用,征拆十分困难。在轨道交通上跨既有构筑物的情况下,可酌情保留其一部分作为轨道交通轨道基础,此时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固改造以满足轨道交通的要求。

当轨道交通路由无法避开既有构筑物时,处理方式一般为拆迁构筑物,或者拆除后和轨道交通结构同时复建。通常对既有建构筑物进行加固时,一般仅采用单种加固方式。征拆方案时间周期长,实施阻力大,且往往不具有可行性。选择原位结合复建方案,则时间周期也较长,在复建完成之前无法满足相关需求。既有建构筑物的单种加固方案可靠性和冗余度不足,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荷载大、振动大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既有建筑联合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中既有结构包括中支撑体、分别设置在中支撑体两端的顶梁和底梁、在四周组成包围结构的侧墙、底板和顶板,加固步骤如下:

s1:对既有结构中支撑体的外侧壁、侧墙的內侧壁进行凿毛处理形成凹凸面;

s2:在中支撑体的外侧壁、侧墙的內侧壁铺设若干竖向钢筋;

s3:对底板的上表面以及顶板的下表面进行凿毛处理;

s4:在底板的上表面以及顶板的下表面铺设若干横向钢筋,所述步骤s2中的竖向钢筋与横向钢筋连接,并固定在底板与顶板内的主钢筋上;

s5:对底梁与顶梁的外侧面进行凿毛处理;

s6:对中支撑体的外侧壁、侧墙的內侧壁、底板的上表面、顶板的下表面、底梁与顶梁的外侧面进行增厚浇筑,形成浇筑层;

s7: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凿毛处理,铺设横向钢筋并进行增厚浇筑形成轨道交通结构基础。

进一步的,所述中支撑体为中柱或中隔墙。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步骤s4中的竖向钢筋与主钢筋通过植筋或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增厚浇筑层与被加固构件采用钢筋焊接或植筋植入搭接或植入抗剪栓钉的方式连接固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浇筑层外涂有粘结剂粘贴固定有钢板或碳纤维布。

进一步的,粘贴的钢板上打入锚栓固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浇筑层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所述微膨胀混凝土掺有若干碳纤维和钢纤维。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对既有结构中支撑体、顶梁、底梁、侧墙、底板和顶板分别进行凿毛处理增加后续浇筑黏附力,在当中铺设相应规格的钢筋进行强化。可避免对轨道交通路由上既有建构筑物的拆迁,减小轨道交通建设实施难度,节约资金。既有结构承载力有显著提升,满足轨道交通荷载大、振动大的特点,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中支撑体;2、顶梁;3、底梁;4、侧墙;5、底板;6、顶板;7、浇筑层;8、凹凸面;9、轨道交通结构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对既有建筑联合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中既有结构包括中支撑体1、分别设置在中支撑体1两端的顶梁2和底梁3、在四周组成包围结构的侧墙4、底板5和顶板6,加固步骤如下:

s1:对既有结构中支撑体1的外侧壁、侧墙4的內侧壁进行凿毛处理形成凹凸面;

s2:在中支撑体1的外侧壁、侧墙4的內侧壁铺设若干竖向钢筋;

s3:对底板5的上表面以及顶板6的下表面进行凿毛处理;

s4:在底板5的上表面以及顶板的下表面6铺设若干横向钢筋,所述步骤s2中的竖向钢筋与横向钢筋连接,并固定在底板5与顶板6内的主钢筋上;

s5:对底梁4与顶梁3的外侧面进行凿毛处理;

s6:对中支撑体1的外侧壁、侧墙4的內侧壁、底板5的上表面、顶板6的下表面、底梁3与顶梁2的外侧面进行增厚浇筑,形成浇筑层7;

s7:所述顶板6的上表面凿毛处理,铺设横向钢筋并进行增厚浇筑形成轨道交通结构基础9。进一步的,增设的钢筋量通过计算得出。对既有结构中支撑体1、顶梁2、底梁3、侧墙4、底板5和顶板6分别进行凿毛处理增加后续浇筑黏附力,在当中铺设相应规格的钢筋进行强化。可避免对轨道交通路由上既有建构筑物的拆迁,减小轨道交通建设实施难度,节约资金。既有结构承载力有显著提升,满足轨道交通荷载大、振动大的特点,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优选的,所述中支撑体1为中柱或中隔墙。

优选的,步骤s4中的竖向钢筋与主钢筋通过植筋或焊接固定。

更优的,所述浇筑层7外涂有粘结剂粘贴固定有钢板或碳纤维布。

更优的,粘贴的钢板上打入锚栓固定。

优选的,浇筑层7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所述微膨胀混凝土掺有若干碳纤维和钢纤维,进一步提高性能。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既有建筑联合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对既有结构中支撑体的外侧壁、侧墙的內侧壁进行凿毛处理形成凹凸面,铺设若干竖向钢筋;对底板的上表面以及顶板的下表面进行凿毛处理,铺设若干横向钢筋,竖向钢筋与横向钢筋连接,并固定在底板与顶板内的主钢筋上;对底梁与顶梁的外侧面进行凿毛处理;对中支撑体的外侧壁、侧墙的內侧壁、底板的上表面、顶板的下表面、底梁与顶梁的外侧面进行增厚浇筑,形成浇筑层;在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凿毛处理,铺设横向钢筋并进行增厚浇筑形成轨道交通结构基础。在轨道交通无法避让某些重要建构筑物的情况,通过对既有建构筑物的联合加固改造,使得轨道交通区间得以通过,同时不拆除既有建构筑物。

技术研发人员:柳宪东;史海欧;刘鑫;王建;刘欣;肖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0.16
技术公布日:2018.04.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