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9332发布日期:2020-11-03 23:5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建筑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当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极易导致房屋损毁或者房屋暂不适合居住,一旦发生灾害,居民应立即转移;目前居民转移大多是转移至临时帐篷内,帐篷结构相对简单,且搭建方便,一直被用各种临时安置中。

虽然帐篷搭建方便,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帐篷通常为防水布搭建,虽然能防雨水,但炎炎夏日,会使得帐篷内的温度相对较高,冬天帐篷内又相对较低,地震或洪涝灾害从发生到恢复需要一段时间,现有帐篷不能为灾民提供相对良好的临时居住环境。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者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伴随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墙体可以很好的代替传统墙体。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以便于快速临时搭建房屋建筑,提升临时居住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标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墙体结构部件,再将墙体结构部件之间进行安装,实现墙体的建造,其结构包括3d打印壳体、3d打印蜂窝管,3d打印壳体上下两端设有开口,3d打印蜂窝管平行设置在3d打印壳体内,3d打印蜂窝管下端与3d打印壳体下端开口位于同一平面,3d打印蜂窝管上端从3d打印壳体上端开口穿出,3d打印蜂窝管的横截面呈正6边型;3d打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3d打印卡掣块和3d打印卡掣槽,3d打印卡掣块可以卡掣在3d打印卡掣槽内。

进一步地,3d打印卡掣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3d打印卡掣槽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3d打印卡掣块横截面和3d打印卡掣槽的横截面相同。

进一步地,3d打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3d打印第一凸起、3d打印第二凸起,3d打印第一凸起和3d打印第二凸起错位前后分布,3d打印第一凸起的前后的距离和3d打印第二凸起的前后的距离均等于3d打印壳体前后距离的一半,两个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拼接后较为平整,且错位分布的3d打印第一凸起和3d打印第二凸起拼接后能增加墙体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3d打印卡掣块设置在3d打印第一凸起上,3d打印卡掣槽设置在3d打印第二凸起上。

进一步地,3d打印蜂窝管包括3d打印蜂窝底管、3d打印蜂窝插管,3d打印蜂窝插管置于3d打印蜂窝底管上端,3d打印蜂窝底管置于3d打印壳体内,3d打印蜂窝插管穿出3d打印壳体上端开口。

进一步地,3d打印蜂窝插管上端外部口径等于3d打印蜂窝底管底部内口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制作,同一安装高度的每个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之间可以通过3d打印卡掣块和3d打印卡掣槽之间的卡掣连接,方便安装,结构牢固,上下位置的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之间可以通过3d打印蜂窝插管插入3d打印蜂窝底管内进行连接;3d打印蜂窝管为正六边形结构,该结构较为稳定,且通过在3d打印壳体内设置3d打印蜂窝管,可以有效的实现保温隔热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3d打印蜂窝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拼接示意图。

图中,1、3d打印壳体;2、3d打印蜂窝管;3、3d打印卡掣块;4、3d打印卡掣槽;5、3d打印第一凸起;6、3d打印第二凸起;7、3d打印蜂窝插管;8、3d打印蜂窝底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可以利用热塑性塑料为耗材,结构包括3d打印壳体1、3d打印蜂窝管2,3d打印壳体1的上下两端为开口结构,若干正六边形结构的3d打印蜂窝管2平行置于3d打印壳体1内,3d打印壳体1前后侧壁之间通过3d打印蜂窝管2进行填充,3d打印蜂窝管2包括上部的3d打印蜂窝插管7和下部的3d打印蜂窝底管8,如图3所示;下部的3d打印蜂窝底管8置于3d打印壳体1内,上部的3d打印蜂窝插管7穿出3d打印壳体1上端的开口,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的3d打印蜂窝插管7可以插入上部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的3d打印蜂窝底管8内实现上下两个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的拼接。

为了便于同一高度处的两个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固定,在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的3d打印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3d打印第二凸起6和3d打印第一凸起5,3d打印第一凸起5和3d打印第二凸起6相对前后错位分布,如图2所示,3d打印第一凸起5前后两侧的距离等于3d打印第二凸起6前后两侧的距离,均等于3d打印壳体1前后两侧距离的一半,可以保证两个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的3d打印第一凸起5和3d打印第二凸起6拼接后相对3d打印壳体1前侧和后侧平齐。在3d打印第一凸起5上设有3d打印卡掣块3,在3d打印第二凸起6上设有3d打印卡掣槽4,3d打印卡掣块3和3d打印卡掣槽4的横截面均呈等腰梯形,3d打印卡掣块3可以卡掣在3d打印卡掣槽4内,3d打印卡掣块3和3d打印卡掣槽4分别置于3d打印第一凸起5和3d打印第二凸起6拼接面处。

使用时,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之间通过3d打印第一凸起处5的3d打印卡掣块3与3d打印第二凸起6处的3d打印卡掣槽4卡掣连接来实现,如图4所示,当需要增加墙体高度时,上下两个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之间通过3d打印蜂窝插管7和3d打印蜂窝底管8之间的承插连接实现安装。更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壳体内增加钢筋骨架及混凝土浇筑,进一步增加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的修改,但是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3d打印壳体、3d打印蜂窝管,所述3d打印壳体上下两端设有开口,所述3d打印蜂窝管平行设置在3d打印壳体内,所述3d打印蜂窝管下端与3d打印壳体下端开口位于同一平面,所述3d打印蜂窝管上端从3d打印壳体上端开口穿出,所述3d打印蜂窝管的横截面呈正6边型;所述3d打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3d打印卡掣块和3d打印卡掣槽,所述3d打印卡掣块可以卡掣在3d打印卡掣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卡掣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3d打印卡掣槽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3d打印卡掣块横截面和3d打印卡掣槽的横截面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3d打印第一凸起、3d打印第二凸起,所述3d打印第一凸起和3d打印第二凸起错位前后分布,所述3d打印第一凸起的前后的距离和3d打印第二凸起的前后的距离均等于3d打印壳体前后距离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卡掣块设置在3d打印第一凸起上,所述3d打印卡掣槽设置在3d打印第二凸起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蜂窝管包括3d打印蜂窝底管、3d打印蜂窝插管,所述3d打印蜂窝插管置于3d打印蜂窝底管上端,所述3d打印蜂窝底管置于3d打印壳体内,所述3d打印蜂窝插管穿出3d打印壳体上端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蜂窝插管上端外部口径等于3d打印蜂窝底管底部内口径大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墙体结构部件,再将墙体结构部件之间进行安装,实现墙体的建造,其结构包括3D打印壳体、3D打印蜂窝管,3D打印壳体上下两端设有开口,3D打印蜂窝管平行设置在3D打印壳体内,3D打印蜂窝管下端与3D打印壳体下端开口位于同一平面,3D打印蜂窝管上端从3D打印壳体上端开口穿出,3D打印蜂窝管的横截面呈正6边型;3D打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3D打印卡掣块和3D打印卡掣槽,3D打印卡掣块可以卡掣在3D打印卡掣槽内。本实用新型的3D打印可移动式建筑用墙体结构通方便安装,结构牢固,且通过在3D打印壳体内设置3D打印蜂窝管,可以有效的实现保温隔热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马新生;冯瑞生;芮成芳;文放;李铜;段宇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金茂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4
技术公布日:2020.11.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