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绑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绑扎柱状固体的工具,尤其适用于建筑工地钢筋的绑扎。
目前,建筑行业在施工中,大量的工作是要绑扎钢筋,手工绑扎速度慢,是影响施工速度的一大工序,因此很需要一种快速、省力、自动绑扎钢筋的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省力、自动绑扎钢筋的手持式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由机体和安装在机体上的动力传动机构、储丝盒、推进装置和操作联动装置所组成,其中机体的一端有两个肢体,一个为固定肢,一个为活动肢,具体构造如下1.机体的一侧安装手持把,手持把内装有动力源,动力源可用电动机或气动机,动力源的动力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与动力传动机构联接;2.机体的后面插进储丝盒,储丝盒内储有“U”型铁丝排;3.机体的另一端安装推进装置,推进装置由推拉螺杆和推拉头组成,推拉头正好顶住最里面一根“U”形铁丝,工作时能将其推出;4.机体的固定肢内侧有滑槽,肢体内有传动杆,肢体头上有带有内、外溜道和插丝孔的旋转体,传动杆与旋转体由齿轮啮合;5.机体的活动肢由若干肢节铰接组成,活动肢内侧也有滑槽;肢体内有两条线,外线为敞开线,敞开线一头固定于肢端,另一头联接肢内的拉簧;内线为闭合线,闭合线一头固定于肢端,另一头通过滑轮导向连接搬手;6.动力传动机构是由传动杆、传动齿轮、皮带轮、带内螺纹的皮带轮构成;如前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啮合齿轮联接传动杆,传动杆一端通过齿轮啮合旋转体;另外传动轴的另一端有皮带轮,通过皮带传动联接推进装置上的带内螺纹的皮带轮;7.操作联动装置包括搬手、置于机体内的动力正反向开关和滑块;搬手铰接在手持把上,铰点在手持把尾端;如前所述,闭合线联接在搬手上,另外,正反向开关旁置一滑块,滑块通过一弹簧串接在闭合线上,握紧、放开搬手时,滑块移动依次打开反、正、反转开关,使动力源反、正、反向旋转,实现连续动作;下面叙述一下动作原理和使用过程。使用前将“U”型铁丝排放入储丝盒内,将本机两肢体部位置于被绑钢筋位置上,握动搬手,活动肢卷曲与固定肢靠拢并贴紧,活动肢滑槽与旋转体溜道相通;继续握动搬手滑块移动使动力源反向旋转,在传动机构作用下,推拉头后退到“U”型铁丝后面,继续握动搬手,滑块移动使动力源正向旋转,在传动机构作用下,推进装置推出一根“U”型铁丝,“U”型铁丝两脚沿滑槽进入旋转体内、外溜道和插丝孔,在旋转体转动下将“U”形铁丝两脚拧在一起,从而实现绑扎过程。此时松开搬手,滑块移动使反向开关动作动力源反转,推进装置退回原位,旋转体反转,“U”形铁丝两脚从插丝孔退出,继续松开搬手,传动机构停止动作,同时在敞开线弹簧拉力的作用下,活动肢由卷曲状态恢复原直立状态,从而完成一个绑扎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解决了建筑行业手工绑扎钢筋费时、费力的问题,而且这种绑扎机操作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最佳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图1为该实用新型的右视图图2为
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图2的B-B剖面图图4为该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5为图4的D-D剖面图图6为图4的E-E剖面图图7为图4的F-F剖面图图8为图7的G-G剖面图图9为图7的H-H剖面图
图10为推丝器的俯视图
图11为
图10的J-J剖面图
图12为
图11的K-K剖面图
图13为绑扎丝排的俯视图其中1.轴2.挡片 3.活动肢节4.上盖板5.下盖板6.贮存器
7.电动机8.防护盖 9.推拉螺杆10.挡圈 11.弹簧12.固定肢13.活动肢头 14.左侧滑道15.传动轴16.敞开线 17.闭合线 18.活动肢19.弹簧 20.绑扎铁丝排 21.右侧滑道22.弹簧 23.挡圈24.推拉头25.皮带 26.皮带轮 27.螺纹皮带轮28.轴承 29.轴承30.齿轮31.齿轮 32.搬手33.外溜道34.内溜道 35.齿牙36.齿轮37.旋转体 38.轴承39.外壳40.滑轮 41.滑轮42.弹簧43.滑动块 44.反转触点45.正转触点46.金属触片 47.绝缘体 48.外插丝孔49.内插丝孔 50.滑槽51.滑槽52.盖板 53.推块54.凹槽55.卡扣 56.弹簧道 57.推块滑道58.推丝器芯 59.弹簧60.轴61.滑孔下盖板5内有左侧滑道14、右侧滑道21、挡片2固定在下盖板5内,推拉头24和推拉螺杆9固定在一起,可以沿左侧滑道14及右侧滑道21滑动。下盖板5上部为上盖板4,上盖板4与下盖板5之间,有位于右侧的弹簧19、位于左侧的传动轴15、固定在传动轴15周围的齿轮31、轴承29。上盖板4和下盖板5的左侧向前形成固定肢12,右侧向前延伸与活动肢节3、活动肢头13共同形成了活动肢18。固定肢12内有齿轮36、挡片2和旋转体37,旋转体37上有齿牙35、外溜道33、内溜道34、外插丝孔48、内插丝孔49、轴承38、轴60、外壳39、滑槽51。活动肢18内有敞开线16、挡片2、闭合线17、轴1、滑槽50。贮存器6位于上盖板4上方,贮存器6内有绑扎铁丝排20和推丝器。上盖板4和下盖板5的左方有电动机7,可用作手柄,电动机7的轴上有齿轮30,与齿轮31相啮合。搬手32的下端固定在电动机7的下部分上,搬手32的上端与跨过滑轮41的闭合线17相接。传动轴15的后端有皮带轮26,推拉螺杆9上有螺纹皮带轮27,螺纹皮带轮27与轴承28固定在一起,皮带25将皮带轮26和螺纹皮带轮27连接起来共同工作。上盖板4和下盖板5后边的防护盖8起保护固定作用。推拉螺杆9两端的弹簧11、弹簧22、挡圈10、挡圈23、起到使推拉头只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推进器由盖板52、推块53、凹槽54、卡扣55、弹簧道56、推块滑道57、推丝器芯58、弹簧59、滑孔61等组成。将绑扎铁丝排20放入贮存器6中,放入推丝器,将要绑扎的柱状固体放入活动肢18与固定肢12之间,搬动搬手32,搬手32向后移动一段距离,搬手32拉动跨过滑轮40、41的闭合线17,活动肢头13向旋转体37靠拢并贴紧,这样,活动肢18左侧的滑槽50与旋转体37上的外溜道33相通,搬手32再向后移动一段距离,此时,与闭合线17固定在一起的滑动块43便带动着其内部的金属触片46离开绝缘体47而滑向反转触点44,电动机7反向旋转,通过齿轮30、齿轮31的传动,传动轴15转动,通过传动轴15前方的齿轮36和旋转体37上的齿牙35,旋转体37反转,同时,通过传动轴15后边的皮带轮26和皮带25,带动螺纹皮带轮27反转。推拉螺杆9后退,退到贮存器6中的最下面的绑扎铁丝的后面,再将搬手32向后移动一段距离,滑动块43便会带动金属触片46离开反转触点44而滑到正转触点45上,电动机7正向旋转,通过传动系统的传动,旋转体37正向旋转,螺纹皮带轮27正向旋转,推拉螺杆9前进,将绑扎铁丝左右两侧的端头分别沿着左侧滑道14、固定肢12上的滑槽51与右侧滑道21、活动肢18上的滑槽50进入到内溜道34、外溜道33中,此时,旋转体37正在旋转,外插丝孔48与内插丝孔49也在旋转,已进入到外溜道33中的绑扎铁丝的右端端头便进入到外插丝孔48中,进入到内溜道34中的绑扎铁丝的左端端头便进入到内插丝孔49中,随着旋转体37旋转,绑扎铁丝两端便旋转、拧紧。松动搬手32,搬手32前进一点距离,金属触片46离开正转触点45而与反转触点44接触,旋转体37反转,绑扎铁丝的两端退出内插丝孔49、外插丝孔48,同时,推拉头24后移。搬手32再向前移动,金属触片46离开反转触点44而与绝缘体47接触,电动机7停止工作。活动肢18在敞开线16的拉力下伸展开。向后移动本装置,便可取出已绑扎完的柱状固体,完成一个绑扎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绑扎机,其特征是由机体和安装在机体上的动力传动机构、贮存器、推进装置和操作联动装置等构成,具体构造如下1.1下盖板(5)内有滑道,挡片(2)固定在下盖板内,推拉头(24)和推拉螺杆(9)固定在一起,可以沿滑道滑动,下盖板上部为上盖板(4),上、下盖板间有弹簧(19)、传动轴(15)、齿轮(31)、轴承(29),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左侧向前形成固定肢(12),右侧向前延伸与若干个活动肢节(3)、活动肢头(13)共同形成活动肢(18),固定肢内有齿轮(36)、挡片(2)、旋转体(37),旋转体(37)有齿牙(35)、外溜道(33)、内溜道(34)、外插丝孔、内插丝孔、轴承(38)、轴(60)、外壳(39)、滑槽(51),活动肢(18)内有敞开线(16)、挡片(2)、闭合线(17)、轴(1)、滑槽(50),贮存器(6)位于上盖板上方,贮存器内有绑扎铁丝排(20),上、下盖板左方有动力源,动力源可兼作手柄,动力源的轴上有齿轮(30)与齿轮(31)啮合,搬手(32)的下端固定在动力源上,传动轴的后端有皮带轮(26),推拉螺杆(9)上有带内螺纹的螺纹皮带轮(27),螺纹皮带轮与轴承(28)固定在一起,皮带(25)联接皮带轮与螺纹皮带轮,推进器由盖板(52)、推块(53)、凹槽(54)、卡口(55)、弹簧道(56)、推块滑道(57)、推丝器芯(58)、弹簧(59)、滑孔(61)构成;1.2下盖板内的滑道有左侧滑道(14)和右侧滑道(21);1.3推拉头(24)正好顶住最里面一根“U形铁丝”;1.4动力正反向开关置于机体内;1.5动力源为电动机或气动机;1.6闭合线(17)一端固定于活动肢头(13),另一头通过滑轮(40)、(41)导向联接搬手(32),敞开线(16)一头固定于活动肢头(13)另一头联接弹簧(19)。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绑扎柱状固体的工具,尤其适用于绑扎钢筋,其特征是由机体和由安装在机体上的动力传动机构、储丝盒、推进装置、操作联动装置等构成。其中,机体的一墙有两个肢体,一个为固定肢,一个为活动肢,该装置提供了一种快速、省力、自动绑扎的手持式工具。
文档编号E04G21/12GK2343252SQ9822123
公开日1999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1998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19日
发明者杨一伟, 李凌 申请人:杨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