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风面板扣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70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屏风面板扣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结合屏风框架与面板的扣具,特别涉及一种结合屏风框架与面板的上扣具。
由于屏风具有可简易将室内空间隔开的效果,因此已深受消费者喜爱,例如,一般公司就相当喜爱将办公室由屏风隔开设计成为OA办公室。
有关目前经常使用的一种屏风10的组成,请先参阅


图1、图2所示包含有一屏风框架11、面板12及上、下扣具13、14等构件;该屏风框架11的直立框架111上适当处等距设有数组上、下插孔112、113,该面板12内侧面则相对应设有一呈矩形状的上扣孔121,及一呈L形状的下扣孔122,该上扣具13,是在一插入凸部131的开放端相对往内缩减其间距形成两支脚132,及在该支脚132的另端再相对往外弯折形成勾片133所构成;该下扣具14,为一呈水平长条状的块体,其一端底部是向下凸伸一凸块141,在凸块141旁侧则形成一凹陷部142,该下扣具14顶部大概相对于凹陷部142处并设有二滑槽143;屏风框架与面板的组装,请参阅图2所示首先,将上扣具13的两支脚132相对压合以嵌置入面板12的上扣孔121内,当释放该两支脚132后,由其回复弹力使恢复成原状,即可籍由其两勾片133勾置于面板12而定位;其次,将下扣具14直接塞入面板12的下扣孔122内,再将该下扣具14往下扣孔122的短孔方向位移后,就可由该下扣具14的顶部滑槽143嵌合于下扣孔122孔壁,而可获得定位;再者,将面板12相对于屏风框架11而置,且使上、下扣具13、14对于屏风框架11的上、下插孔112、113;最后,先使下扣具14的凸块141勾于屏风框架11的下插孔113,再将上扣具13压入上插孔112,则由该上扣具13的插入凸部131与支脚132的交界卡合部134可卡置于上插孔113的孔端,及下扣具14的凹陷部142可扣合面板12与屏风框架11,将可完成屏风10的组装。
该种屏风10的上扣具13有以下缺点1.当遇有拆迁屏风10的情况时,须将面板12往上倾斜推移一角度,使上扣具13的插入凸部131的底部先进入上插孔112后,方能将该上扣具13抽离屏风框架11,因为上扣具13是由薄金属弯制而成,所以在抽离过程中极易变形,当其产生变形之后,则再度与屏风框架11组结时,其卡合部134与屏风框架11的卡合紧度就会变差,并极易产生松动、脱落,导致屏风框架11与面板12的结合度不佳。
2.如上所述,由于上扣具13是由薄金属弯制而成,所以受外力时极易产生变形,所以,当面板12与屏风框架11的组装角度不对,而使上扣具13不易抽离屏风框架11时,该上扣具13的勾片133也将易受外力影响而产生变形,进而使其勾置面板12的效果更差,而同样有松动、脱落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变形,屏风与面板组结效果佳,且不易松动、脱落的屏风面板扣具。
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特点在于该扣具20包括基板21、倒勾组30、插入凸部40;该基板21的宽度大于面板50的上扣孔52的孔径;基板21的一侧设置倒勾组30,该倒勾组30的中板32两侧对称各设置一倒勾部33,该倒勾部33有一向外斜出的导引面332及一往内斜进的卡置面333。基板21的相对侧设置插入凸部40。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功效在于
1.因本实用新型可由基板21及倒勾组30的倒勾部33的卡置面333夹住面板50的内侧板51,所以本实用新型与面板50的结合紧度相当佳。又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倒勾组30并不易受外力而产生变形,所以不会有松动、脱落的情况,可解决现有屏风的上扣具与面板结合不佳,易变形,而极易松动、脱落的缺点。
2.因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凸部40两支脚41呈相对往外张开设计,所以欲将面板50抽离屏风框架60时,仅需对面板50施一往屏风框架60反向的拉力,则由该支脚41的斜度设计具有导引作用,将使该支脚41可自动受上插孔62的孔径约束而相对压合,并使该插入凸部40的卡合部43可轻松脱离上插孔62,进而可方便使扣具20抽离屏风框架60,故本实用新型具有可解决现有上扣具不易拆离屏风框架11,导致上扣具13极易变形的缺点。
图面的简单说明
图1是常用屏风面板与扣具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常用屏风的部分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与面板、屏风框架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与面板的组合动作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与屏风框架的组装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与面板、屏风框架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的参考标号
10屏风11屏风框架 111直立框架112上插孔 113下插孔12面板 121上扣孔122下扣孔13上扣具131插入凸部 132支脚133勾片 134卡合部14扣具 141凸块142凹陷部 143滑槽20扣具 21基板30倒勾部31底板 32中板33倒勾部331内板332导引面 333卡置面40插入凸部41支脚 42圆弧凸部421开槽43卡合部50面板51内侧板 52上扣孔53下扣孔60屏风框架
61直立框架62上插孔63下插孔70扣具首先,请参阅图3并配合图4所示该扣具20,是在一适当厚度、尺寸的基板21一侧设置一倒勾组30,及在其相对侧设置一插入凸部40所构成,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该基板21在本实施例中是略呈矩形体,且其宽度须大于面板50的上扣孔52孔径,以便可挡止于上扣孔52外,该倒勾组30,是在基板21的一侧面板22适当处设置一适当厚度,且宽度约与上扣孔52孔径相同的底板31,在该底板31外垂向固设一适当尺寸的中板32,及在该中板32两侧对称各设置一倒勾部33所构成,该倒勾部33的内板331是设置于中板32的两侧面321外,该内板331外端并往基板21方向往外斜出设有一导引面332,于该导引面332的另一端往基板21方向再往内斜进有一卡置面333;该插入凸部40,是由基板21的相对侧面板23上适当位置处,且与倒勾部33平行的方向往外延伸出两相对收束成一圆弧凸部42所构成,且该支脚41与圆弧凸部42的交界处是形成为间距最宽的卡合部43,该卡合部43的宽度略大于屏风框架60的上插孔62的孔径。
扣具20与面板50的组装,请参阅图4、图5所示在面板50的内侧板51上相对应设有两组上、下扣孔52、53,安装时,仅须将倒勾组30对准面板50的上扣孔52,再对该扣具20施一往面板50方向的推力,则该倒勾组30即可由倒勾部33的导引板332进入面板50的上扣孔52内。该倒勾组30在进入过程中,可受上扣孔52的孔径约束而使该倒勾部33自动相对压合,请继续配合参阅图7所示,待该扣具20的基板21挡止于上扣孔52外之后,受该基板21的挡置,将无法再将该扣具20往面板50方向推移,此时,因倒勾组30的倒勾部33已完全通过上扣孔52,故将由其回复特性而恢复原状,并使倒勾部33张开而勾置面板50的内侧板51,且由该倒勾组30的卡置面333与基板21恰可卡住面板50的内侧板51,将可提高扣具20与面板50的结合紧度;扣具20与屏风框架60的组装,请参阅图4、图6所示屏风框架60的直立框架61上等距离设有数组上、下插孔62、63。先将面板50下扣具70嵌接部71嵌置勾住于屏风框架60的下插孔63,之后,对该面板50近顶部处施一往屏风框架60的推力,请配合参阅图7所示,则该扣具20的插入凸部40将被推入屏风框架60的上插孔62内,持续推移过程中,该插入凸部40将受上插孔62的孔径约束而相对压合,并使间距最宽的卡合部43也通过该上插孔62,最后则使支脚41位于上插孔62中,由于该支脚41的长度约相同于上插孔62的孔壁厚度,所以当该插入凸部40完全通过上插孔62并由回复力恢复原状之后,则卡合部43将自动卡合于屏风框架60的直立框架61,并可完成屏风框架60与面板50的组结。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可在该扣具20的插入凸部40的圆弧凸部42中线处,设置一具有适当宽度的开槽421,可使该插入凸部40在插入插孔62时,由于有该开槽421而易于相对压合并插入上插孔62内,进而可提高扣具20与屏风框架60的组结的便利性。
权利要求1一种屏风面板扣具,其特征在于该扣具(20)包括基板(21)、倒勾组(30)、插入凸部(40);该基板(21)的宽度大于面板(50)的上扣孔(52)的孔径;基板(21)的一侧设置倒勾组(30),该倒勾组(30)的中板(32)两侧对称各设置一倒勾部(33),该倒勾部(33)有一向外斜出的导引面(332)及一往内斜进的卡置面(333);基板(21)的相对侧设置插入凸部(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风面板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凸部(40)呈由基板(21)上延伸出两相对向外张开的支脚(41),再由该两支脚(41)收束成一圆弧凸部(42)所构成;且该两支脚(41)与圆弧凸部(42)的交界处形成间距最宽的卡合部(4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风面板扣具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卡合部(43)的宽度大于屏风框架(60)的上插孔(62)的孔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屏风面板扣具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扣具(20)的插入凸部(40)的圆弧凸部(42)中线处,设置有开槽(4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结合屏风框架与面板的扣具,其特点在于:该扣具20包括基板21、倒钩组30、插入凸部40;该基板21的宽度大于面板50的上扣孔52的孔径;基板21的一侧设置倒钩组30,该倒钩组30的中板32两侧对称各设置一倒钩部33,该倒钩部33有一向外斜出的导引面332及一往内斜进的卡置面333;基板21的相对侧设置插入凸部40。
文档编号E04B2/74GK2320692SQ9824154
公开日1999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98年7月22日
发明者林岱右 申请人:林岱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