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防护设施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
【背景技术】
[0002]在大型的建筑工程中,剪力墙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剪力墙施工中,由于伸缩缝两端为剪力墙,且缝宽较小,若按其它墙体采用胶合板及木方钢管龙骨,支撑侧面厚度较大,无法拆除,对结构存在一定的隐患,并增加造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减少模板支撑体系的厚度、加大操作空间、增加了模板周转次数、减少了人工多次配模及拼装的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与剪力墙结构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在剪力墙外侧和外侧的面层,面层的内侧面上设置有龙骨机构,两侧的龙骨机构之间通过对拉螺杆结构连接;所述龙骨结构与对拉螺杆结构之间设置有螺栓卡具;所述面层或者龙骨机构上固定安装有吊环。
[0006]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龙骨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若干主龙骨以及竖向设置的若干次龙骨;所述主龙骨两根为一组,在两根主龙骨之间设置有预埋管;所述对拉螺杆结构穿过预埋管。
[0007]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对拉螺杆结构包括贯穿剪力墙结构、贯穿预埋管的对拉螺杆,以及设置在对拉螺杆端部的对拉螺帽。
[0008]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栓卡具包括设置有卡槽的卡板,对拉螺杆穿过卡槽;所述卡板上设置有拉环。
[000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减少模板支撑体系的厚度,加大操作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模板周转次数,减少了人工多次配模及拼装。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螺栓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
[0013]如图1、图2所示,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与剪力墙结构相对应,包括分别设置在剪力墙外侧和外侧的面层5,面层5的内侧面上设置有龙骨机构,两侧的龙骨机构之间通过对拉螺杆结构连接。所述龙骨结构与对拉螺杆结构之间设置有螺栓卡具。所述面层5或者龙骨机构上固定安装有吊环3。在本实施例中,面层可以采用厚度为3-5_的钢板。
[00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龙骨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若干主龙骨2以及竖向设置的若干次龙骨4。所述主龙骨2两根为一组,在两根主龙骨之间设置有预埋管I。所述对拉螺杆结构穿过预埋管。预埋管可以采用PVC材料制成的。
[0015]所述对拉螺杆结构包括贯穿剪力墙结构、贯穿预埋管的对拉螺杆65,以及设置在对拉螺杆端部的对拉螺帽64。
[0016]所述螺栓卡具包括设置有卡槽63的卡板62,对拉螺杆65穿过卡槽63。所述卡板62上设置有拉环61。
[0017]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减少模板支撑体系的厚度,加大操作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模板周转次数,减少了人工多次配模及拼装。
[0018]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与剪力墙结构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在剪力墙外侧和外侧的面层,面层的内侧面上设置有龙骨机构,两侧的龙骨机构之间通过对拉螺杆结构连接;所述龙骨结构与对拉螺杆结构之间设置有螺栓卡具;所述面层或者龙骨机构上固定安装有吊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若干主龙骨以及竖向设置的若干次龙骨;所述主龙骨两根为一组,在两根主龙骨之间设置有预埋管;所述对拉螺杆结构穿过预埋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杆结构包括贯穿剪力墙结构、贯穿预埋管的对拉螺杆,以及设置在对拉螺杆端部的对拉螺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卡具包括设置有卡槽的卡板,对拉螺杆穿过卡槽;所述卡板上设置有拉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剪力墙结构伸缩缝内侧拼装大钢模,与剪力墙结构相对应,包括分别设置在剪力墙外侧和外侧的面层,面层的内侧面上设置有龙骨机构,两侧的龙骨机构之间通过对拉螺杆结构连接;所述龙骨结构与对拉螺杆结构之间设置有螺栓卡具;所述面层或者龙骨机构上固定安装有吊环。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减少模板支撑体系的厚度,加大操作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模板周转次数,减少了人工多次配模及拼装。
【IPC分类】E04G11/08, E04G17/065
【公开号】CN204850430
【申请号】CN201520301474
【发明人】孙忠仁, 刘燕飞, 豆素芬
【申请人】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