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传动领域,尤其是一种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
【背景技术】
[0002]在电气传动领域中,经常会使用到光伏逆变房,光伏逆变房放置于光伏电站,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是光伏发电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逆变房的转换效率直接影响了光伏发电的发电效率,但是在以往电气传动领域中的光伏逆变房存在着以下问题:1,逆变装置风道与逆变房侧壁连接处采用橡胶软连接,软连接容易出现橡胶老化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使用寿命短;2,传统逆变房通风效果不好,散热效率低导致功率转换率低;3,逆变房内部设备摆放不合理,造成维修替换不方便;4,逆变房体积与重量过大,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与施工成本过高;5,防尘、防水、保温与散热能力差,影响了逆变房的使用寿命与效率。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可靠性好、易于维护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种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逆变房包括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以及顶板,该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以及顶板共同围合固装组成的一立方箱体,其特征在于:前壁下部安装有百叶窗,在后壁上部制有多个出风口 ;在逆变房内后部两侧分别安装有逆变设备,在逆变设备上方的逆变房内上部两侧分别安装有一风道,风道的一端固定在逆变设备顶端,风道的另一端通过风道压条固定在后壁上部,连通后壁上部所制的出风口。
[0006]而且,所述出风口对应的后壁外侧均密封固装有一个弯头,每个弯头内部对应的后壁出风口位置均安装有一智能风机。
[0007]而且,所述前壁中部安装有一前门,前门上安装有百叶窗;前门两侧的前壁上均安装有百叶窗。
[0008]而且,所述侧壁均为对开门结构。
[0009]而且,所述逆变房内前部一侧安装配电箱,另一侧安装监控柜;逆变装置、监控柜底部通过槽钢开孔,固定在逆变房底部预留拉铆螺母上,配电箱通过自攻钉固定在逆变房前壁上。
[0010]而且,所述底板两侧间隔制有多个进出线孔,且逆变房前部对应的底板中部制有一人井入口。
[0011 ] 而且,所述后壁安装有逃生门,逃生门下部安装有百叶窗。
[0012]而且,所述逆变房的前壁和后壁下部均制有叉车孔。
[0013]而且,所述逆变房内部安装有多种逆变房配件。
[00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5]1、本逆变房采用智能调速风冷散热设计,采用下进上出的通风模式,降低散热功耗,提升散热效率30%。
[0016]2、本逆变房内置设备模块化设计,布局合理、紧凑,易于维护及更换。
[0017]3、本逆变房在相同发电功率的情况下,紧凑的结构设计,减小体积及重量,节约了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方便了电站的搬运与安装,降低施工成本。
[0018]4、本逆变房集成直流配电柜与逆变器,简洁的输入输出接口,易于电站施工。
[0019]5、本逆变房采用先进的防水、保温、防尘及散热设计,适用于_30°C?60°C的温度以及各种极端恶劣的运行环境。
[0020]6、本逆变房巧妙的风道接口设计解决了软连接材料老化问题,将风道与侧壁两种硬性材料巧妙的进行连接,既保证了可靠性,又保证了风道的密封性,提高了通风性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0022]图2为图1的右视图;
[0023]图3为图1的后视图;
[0024]图4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0025]图5为图1的俯视图(去除顶板);
[0026]图6为图1的仰视图。
[0027]附图中标记:I前壁,2前门,3百叶窗,4叉车孔,5弯头,6侧壁,7后壁,8逃生门,9顶板,10风道,11风道压条,12逆变设备,13逆变房配件,14底板,15监控柜,16人井入口,17配电箱,18智能风机,19进出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9]—种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逆变房包括底板14、前壁1、后壁7、两个侧壁6以及顶板9,底板前端竖直固装前壁,底板后端竖直固装后壁,在底板上端左右两端分别竖直固装有一侧壁,在前壁、后壁以及两侧壁上端水平固装有一顶板,该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以及顶板共同围合固装组成的一立方箱体,各部分具体结构为:
[0030]参见附图1所示,前壁中部安装有一前门2,前门上安装有百叶窗3便于通风,前门两侧的前壁下部均安装有百叶窗,本实施例的百叶窗均采用防水、防尘固定式百叶窗,保证充足的通风量;
[0031]参见附图2所示,侧壁均为对开门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打开,可以将逆变装置的轻松、顺利的安装与拆卸,通过叉车将逆变装置送入逆变房中;
[0032]参见附图3所示,后壁安装有逃生门8,逃生门下部安装有百叶窗;在后壁上部制有多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均固装有一个弯头5,弯头结构有效避免风雨进入出风口内影响逆变房内的设备运行,弯头与后壁连接处通过密封胶密封,保证风道密封性;每个弯头内部对应的后壁出风口均安装有一智能风机18,可以将逆变房内的热空气快速排出,使得逆变房智能通风系统顺利进行;
[0033]参见附图4至图5所示,
[0034]在逆变房内后部两侧分别安装有逆变设备12 ;在逆变设备上方的逆变房内上部两侧分别安装有水平纵向设置的风道10,风道的一端固定在逆变设备顶端,风道的另一端通过风道压条11固定在后壁上部,连通后壁上部两侧的出风口进行排风,便于将逆变设备产生的热量快速排出;逆变房内的整个通风系统采用下进上出的散热原理,更好的达到了通风散热的效果;
[0035]在逆变房内前部一侧安装配电箱17,另一侧安装监控柜15,配电箱控制整个逆变房的电力系统,监控柜则用来实时监控当前的发电量以及转换效率等参数;
[0036]逆变装置、监控柜底部通过槽钢开孔,固定在逆变房底部预留拉铆螺母上,配电箱通过自攻钉固定在逆变房左侧的前壁上;
[0037]风道通过多自由度长孔固定在逆变设备顶部,便于后期能够顺利的与侧壁连接,风道与后壁的连接主要通过风道压条紧固,风道压条可以将固定风道固定在任意位置,并使风道与后壁严密配合,保证通风效果。
[0038]参见附图6所示,底板两侧间隔制有多个进出线孔19,逆变房前部对应的底板中部制有一人井入口 16,方便维修。
[0039]逆变房内部侧壁安装有多种逆变房配件13,如照明、烟感等设备,保证了逆变房高效的运作。
[0040]在逆变房的前壁和后壁下部均制有叉车孔4,便于使用叉车移动逆变房,提高了施工效率与成本。
[0041]本逆变房的组装步骤:
[0042]先将逆变房通过叉车放置到指定位置;
[0043]打开两侧侧壁的对开门,将两台逆变装置分别从左、右两侧侧壁的对开门送入;
[0044]固定在底板预先备好的拉铆螺母上,将监控柜通过叉车从侧壁的对开门送入,通过底板的拉铆螺母固定;
[0045]所有设备都通过进出线孔接线,工作人员可以从人井入口进入进行配线安装与维修;
[0046]逆变房内部各种逆变房配件通过自攻钉固定在逆变房的侧壁上,保证了逆变房的正常高效运行。
[0047]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逆变房包括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以及顶板,该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以及顶板共同围合固装组成的一立方箱体,其特征在于:前壁下部安装有百叶窗,在后壁上部制有多个出风口 ;在逆变房内后部两侧分别安装有逆变设备,在逆变设备上方的逆变房内上部两侧分别安装有一风道,风道的一端固定在逆变设备顶端,风道的另一端通过风道压条固定在后壁上部,连通后壁上部所制的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后壁外侧均密封固装有一个弯头,每个弯头内部对应的后壁出风口位置均安装有一智能风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中部安装有一前门,前门上安装有百叶窗;前门两侧的前壁上均安装有百叶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均为对开门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房内前部一侧安装配电箱,另一侧安装监控柜;逆变装置、监控柜底部通过槽钢开孔,固定在逆变房底部预留拉铆螺母上,配电箱通过自攻钉固定在逆变房前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两侧间隔制有多个进出线孔,且逆变房前部对应的底板中部制有一人井入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安装有逃生门,逃生门下部安装有百叶窗。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房的前壁和后壁下部均制有叉车孔。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房内部安装有多种逆变房配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性好的紧凑型光伏逆变房,逆变房包括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以及顶板,该底板、前壁、后壁、两个侧壁以及顶板共同围合固装组成的一立方箱体,其特征在于:前壁下部安装有百叶窗,在后壁上部制有多个出风口;在逆变房内后部两侧分别安装有逆变设备,在逆变设备上方的逆变房内上部两侧分别安装有一风道,风道的一端固定在逆变设备顶端,风道的另一端通过风道压条固定在后壁上部,连通后壁上部所制的出风口。本逆变房采用智能调速风冷散热设计,采用下进上出的通风模式,降低散热功耗,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IPC分类】F24F7/04, E04H5/04
【公开号】CN204899317
【申请号】CN201520555705
【发明人】刘佳, 王玉博, 蔡维, 王诗祺, 刘媛, 王国建, 张宝顺, 刘艳昉
【申请人】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