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扭结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钢筋扭结装置是为连接预应力楼板的预应力筋的连接而设计的,属于建筑施工领域;钢筋扭结装置是由手把、扭杆、套筒与钢筋钩组成的;手把在扭杆的上端,与扭杆垂直相交且固结;套筒套接在扭杆的外面;钢筋钩在扭杆的下端且与扭杆固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地将两块预应力楼板的钢筋扭结,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专利说明】
钢筋扭结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钢筋扭结装置,是为扭结高强钢丝而设计的,属于建筑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用的钢筋都是高强钢丝,采用先张法进行预制;预应力楼板安装时,相邻对接的预制板都用混凝土连接,如果将预留的高强钢丝扭结,则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大大增加,但由于高强钢丝硬度太大,不容易扭结,实际工程中的高强钢丝并未搭接,正常使用时,都没有什么危害,但一旦出现强烈地震,则经扭结的高强钢丝的预制楼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会大大提高,因此设计一种方便扭结高强钢丝的专用工具非常重要;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筋扭结装置,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方案的具体做法是:如图1所示的钢筋扭结装置,钢筋扭结装置是由手把1、扭杆
2、套筒3与钢筋钩4组成的;手把I在扭杆2的上端,与扭杆2垂直相交且固结;套筒3套接在扭杆2的外面;钢筋钩4在扭杆2的下端且与扭杆2固结;手把1、扭杆2、套筒3与钢筋钩4同处在一个平面上。
[0005]手把I是杆状部件,优先推荐采用长100-200毫米,直径25-40毫米的钢管制作;手把I水平设置;手把I中间部位的下侧与扭杆2焊接连接。
[0006]扭杆2是杆状部件,优先推荐米用长1000-1500晕米,直径25-30晕米的钢筋制作;扭杆2的顶端与手把I中间部位固结;扭杆2的外部有套筒3套接;扭杆2的下端与钢筋钩4固结,扭杆2可在套筒3内自由转动。
[0007]套筒3是筒状部件,优先推荐采用长500-1000毫米,内径25-30毫米的钢管制作;套筒3套接在扭杆2的外面。
[0008]钢筋钩4是半圆形钩状部件,优先推荐采用直径10-14毫米的钢筋制作;钢筋钩4的半圆直径为15-20毫米;钢筋钩4对称布置在扭杆2下端的两侧,与扭杆2固结。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地将两块预应力楼板的钢筋扭结,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0010]图1钢筋扭结装置示意图;
[0011]图中:1-手把;2-扭杆;3-套筒;4-钢筋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0012]某工程采用如图1所示的钢筋扭结装置,来扭结预应力楼板的钢丝,将钢筋扭结装置竖立,待扭结的钢丝伸入钢筋钩4的缺口,作业人员一手抓稳套筒3,一手转动手把I,使手把I带动扭杆2旋转,扭杆2带动钢筋钩4旋转,待连接的高强钢丝,就被扭结在一起。
[0013]钢筋扭结装置是由手把1、扭杆2、套筒3与钢筋钩4组成的;手把I在扭杆2的上端,与扭杆2垂直相交且固结;套筒3套接在扭杆2的外面;钢筋钩4在扭杆2的下端且与扭杆2固结;手把1、扭杆2、套筒3与钢筋钩4同处在一个平面上。
[0014]手把I是杆状部件,采用长100毫米,直径25毫米的钢管制作;手把I水平设置;手把I中间部位的下侧与扭杆2焊接连接。
[00?5]扭杆2是杆状部件,优先推荐米用长1000晕米,直径25晕米的钢筋制作;扭杆2的顶端与手把I中间部位固结;扭杆2的外部有套筒3套接;扭杆2的下端与钢筋钩4固结,扭杆2可在套筒3内自由转动。
[0016]套筒3是筒状部件,采用长500毫米,内径25毫米的钢管制作;套筒3套接在扭杆2的外面。
[0017]钢筋钩4是半圆形钩状部件,优先推荐采用直径10毫米的钢筋制作;钢筋钩4的半圆直径为15毫米;钢筋钩4对称布置在扭杆2下端的两侧,与扭杆2固结。
【主权项】
1.钢筋扭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装置是由手把(1)、扭杆(2)、套筒(3)与钢筋钩(4)组成的;手把(I)在扭杆(2)的上端,与扭杆(2)垂直相交且固结;套筒(3)套接在扭杆(2)的外面;钢筋钩(4)在扭杆(2)的下端且与扭杆(2)固结;手把(1)、扭杆(2)、套筒(3)与钢筋钩(4)同处在一个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扭结装置,其特征是,手把(I)是杆状部件,水平设置;手把(I)中间部位的下侧与扭杆(2)垂直固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扭结装置,其特征是,扭杆(2)是杆状部件,顶端与手把(I)中间部位固结;扭杆(2 )的直径与套筒(3 )的内径相等,外部有套筒(3 )套接;扭杆(2 )的下端与钢筋钩(4)固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扭结装置,其特征是,套筒(3)是筒状部件,内孔直径与扭杆(2)的外径相等,套接在扭杆(2)的外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扭结装置,其特征是,钢筋钩(4)是钩状部件对称布置在扭杆(2)下端的两侧,与扭杆(2)固结。
【文档编号】E04G21/12GK205531380SQ201620293676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1日
【发明人】张正海, 宋功业, 魏静
【申请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