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08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锁,特别是一种门锁。



图14所示,常见的门锁具有装置于门板中的锁闩90、转动栓93及装设于门板内、外侧的内、外把手94、96。
锁闩90一端凸设有门闩901,并于锁闩90侧面设有贯穿锁闩90的圆孔902,锁闩90内并设有可带动门闩901回缩至锁闩90内的凸轮92,凸轮92相对于圆孔902部分形成有供转动栓93穿设的贯穿方孔922。
转动栓93形成内、外节932、934。
内、外把手94、96分别设有对应并供转动栓93内、外节932、934穿设的方槽942、962。贯穿于凸轮92方孔922的转动栓93的内、外节932、934分别穿入内、外把手94、96的方槽942、962中。便可藉由转动内把手94或外把手96转动转动栓93而带动锁闩90内的凸轮92转动,从而控制门闩901缩入锁闩90内,以控制门的开关。
但上述门锁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首先,这种结构的门锁在功能上并不完整,因锁闩90未配设有以相应的钥匙予以解锁的锁心,所以此种门锁仅具有单纯由门内反锁的功能。即藉由于门内侧按压控制钮98而将门锁锁上,从而不能由门外打开,故此种结构的门锁一般仅应用于室内的门,而不适合组装于需上锁的门。
本实用新型包括锁闩、穿过锁闩的转动栓及组装于锁闩两侧的内、外把手;锁闩包括两相对侧设有圆孔的括壳体、设于壳体前端并可回缩入壳体的门闩、与门闩连接并滑动装置于壳体内推抵片、装设于壳体内并顶抵于推抵片的主弹簧、设于锁闩上连设一体成形有凸点卡栓的控制钮及分别由控制圈及一体连设的操作块构成的内、外凸轮;转动栓包括中栓、套设于中栓一端可带动中栓转动并与内把手连接的内栓及套设于中栓另一端可相对中栓转动并与外把手连接的外栓;转动栓穿设于壳体两相对侧圆孔及内、外凸轮控制圈,并令中栓及外栓分别卡制于内、外凸轮控制圈。
其中外把手装设有的锁心;锁心位于把手部表面的外端设有钥匙孔,其内端设有与转动栓中栓连接的控制片。
转动栓中栓具有卡制部延设于卡制部两相对端的内轴及外轴;转动栓的内、外栓分别套设于中栓的内、外轴上。
转动栓外栓具有沿轴向贯穿藉以套设于中栓外轴上的轴孔。
转动栓中栓外轴近卡制部处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外栓轴孔设有与中栓外轴上外螺纹相对应并螺接的内螺纹。
转动栓中栓外轴自由端设有自端面向卡制部供锁心控制片嵌合的嵌槽。
转动栓内栓具有沿轴向贯穿藉以套设于中栓内轴上的轴孔。
转动栓内栓紧邻中栓卡制部的端面一体凸设卡制块。
转动栓中栓内轴近卡制部处设有嵌设抵靠于内栓卡制块侧弹簧销的销孔。
转动栓中栓内轴上套设有弹簧。
转动栓中栓内轴自由端嵌设有E形垫片;套设于中栓内轴上弹簧两端分别抵靠于E形垫片及内栓上。
转动栓中栓及外栓上分别嵌设有抵靠于锁闩两侧面以将转动栓固定于锁闩上的E形垫片。
转动栓中栓的一面刻有表示装配时朝上的‘UP’,转动栓内栓的两面分别刻有表示适用于左、右开门的‘LH’、‘RH’。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锁闩、穿过锁闩的转动栓及组装于锁闩两侧的内、外把手;锁闩包括两相对侧设有圆孔的括壳体、设于壳体前端并可回缩入壳体的门闩、与门闩连接并滑动装置于壳体内推抵片、装设于壳体内并顶抵于推抵片的主弹簧、设于锁闩上连设一体成形有凸点卡栓的控制钮及分别由控制圈及一体连设的操作块构成的内、外凸轮;转动栓包括中栓、套设于中栓一端可带动中栓转动并与内把手连接的内栓及套设于中栓另一端可相对中栓转动并与外把手连接的外栓;转动栓穿设于壳体两相对侧圆孔及内、外凸轮控制圈,并令中栓及外栓分别卡制于内、外凸轮控制圈。当门锁未上锁时,故使用者可藉由转动外把手带动转动栓的外栓转动,并同时带动外凸轮转动,以经推抵片使得连接于其端部的门闩内缩至锁闩内,以将门开启。上锁时,藉由连设形成凸点卡栓的控制钮卡制外凸轮,使穿设于外凸轮控制圈的外栓不能转动,外把手便呈不能转动的上锁状态。上锁时,转动内把手以带动内栓转动,并经内栓带动中栓转动及带动内凸轮转动,以经推抵片使得连接于其端部的门闩内缩至锁闩内,以便将门开启;与此同时,藉由卡栓的凸点使卡栓向内把手方向移动,解除对外凸轮的卡制,进而解除门锁的上锁状态。可分别以钥匙及把手解锁、使用安全方便,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细部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3、为图2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动栓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剖视图(未上锁、转动外把手开门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俯视剖视图(未上锁、转动外把手开门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剖视图(上锁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俯视剖视图(上锁状态)。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剖视图(上锁、转动内把手开门状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俯视剖视图(上锁、转动内把手开门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剖视图(上锁、以钥匙开门状态)。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俯视剖视图(上锁、以钥匙开门状态)。
图14、为习用的门锁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如图2、图3、图4所示,锁闩10包括壳体102、与壳体102构成管状体的侧盖104、栓座1047、圆柱状卡栓1049、推抵片12、门闩126、两弹簧1266、1268、主弹簧13及内、外凸轮14、16。
壳体102前端设有固定片106,固定片106中央设有贯穿固定片106及壳体102前端的门闩孔1062,并于门闩孔1062两侧设有固定孔1064。壳体102后端处侧面形成有贯穿壳体102的圆孔1022,壳体102相应于圆孔1022位置的边缘分别设有半槽1023。壳体102内凹的侧面中段处一体凸设挡部1024。
侧盖104系以螺钉1042组装于壳体102一侧,从而与壳体102一起合成中空的管状体。
侧盖104设有对应于壳体102圆孔1022的贯穿圆孔1044,并相应于圆孔1022位置的边缘分别设有与壳体102半槽1023相对应并与其合成两位于锁闩10外侧长槽的半槽1045。侧盖104内凹的侧面中段处一体凸设与壳体102挡部1024相对应并配合的挡部1046,以将中空管状的锁闩10内部分隔为靠锁闩10前端的前腔及靠近后端的后腔。
栓座1047中央设有连通至锁闩10外的穿孔1048。栓座1047贯穿侧盖104并嵌设于侧盖104挡部1046。
卡栓1049一侧一体凸设凸点10492,于卡栓1049一端螺设凸伸于锁闩10外的控制钮105。圆柱状卡栓1049滑动装设于栓座1047的穿孔1048内。
推抵片12系为U形弯折的片体,其具有两平行延伸的翼部122及连接两翼部122并设有贯孔1242的端部124。两翼部122分别设有穿槽1222,并于穿槽1222靠翼部122自由端侧设有外翻的凸片1224。推抵片12设置于锁闩10内,其端部124系置于锁闩10的前腔,两平行的翼部122则由锁闩10前腔跨至后腔。
门闩126略成三角柱状,其一侧一体延设自由端周围凸设环状凸缘1264的连接柱1262。门闩126以其连接柱1262穿过推抵片12端部124的贯孔1242,以连设于推抵片12端部,并由壳体102前端固定片106门闩孔1062凸出于锁闩10外并可内缩至锁闩10前腔。
两弹簧1266、1268套设于门闩126的连接柱1262上,并位于推抵片12端部124两侧,即两弹簧1266、1268系分别位于门闩126与推抵片12端部124间及端部124与门闩126环状凸缘1264间,以提供门闩126与推抵片12端部124间定位弹力及内缩于锁闩10前腔内时的回复的弹力。
主弹簧13设置于推抵片12端部124与壳体102及侧盖104挡部1024、1046之间,并于主弹簧13与壳体102及侧盖104挡部1024、1046之间设有弹簧盖132。藉由主弹簧13的弹力,提供推抵片12朝锁闩10后端滑动时的反向弹力。
如图4所示,内、外凸轮14、16分别形成平整并彼此贴靠的侧面,内凸轮14系由对应并嵌设于侧盖104圆孔1044的控制圈142及一体连设的操作块144构成。控制圈142中央设有供转动栓20穿过的方孔146,方孔146位于侧盖104圆孔1044中央并连通于锁闩10外,一体连设于控制圈142一侧的操作块144略呈半圆形片体,在其弧形边缘中央设有卡制缺口1442,并沿弧形边缘形成有向卡制缺口1442内凹的斜面1443,并于弧形边缘两端与控制圈142之间分别形成呈平面的肩部1444,肩部1444穿过推抵片12两翼部122穿槽1222及锁闩10长槽而贴靠于推抵片12的凸片1224侧。
外凸轮14系由对应并嵌设于壳体102圆孔1022的控制圈162及一体连设的操作块164构成。控制圈162中央设有供转动栓20穿过的方孔166,方孔166位于壳体102圆孔1022中央并连通于锁闩10外,一体连设于控制圈162一侧的操作块164略呈半圆形片体,在其弧形边缘中央设有大于内凸轮14卡制缺口1442的卡制缺口1642,并于弧形边缘两端与控制圈162之间分别形成呈平面的肩部1644,肩部1644穿过推抵片12两翼部122穿槽1222及锁闩10长槽而贴靠于推抵片12的凸片1224侧。即将内、外凸轮14、16并列设置于锁闩10后腔并位于推抵片12两翼部122之间,并分别位于靠侧盖104侧及壳体102侧。
如图5所示,转动栓20包括中栓22、内栓24、外栓26及固定弹簧28。
中栓22中段具有四方块状的卡制部222,卡制部222表面上设有环槽2222,卡制部222两相对端分别延设内轴224及外轴226。内轴224自由端设有环槽2242,内轴224近卡制部222处设有嵌设弹簧销2246的销孔2244。外轴226自由端设有自端面向卡制部222切割一定深度的嵌槽2262,外轴226近卡制部222处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2264。
内栓24系呈四方棒状并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轴孔242,其一端面一体凸设卡制块244。
外栓26系呈四方棒状并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轴孔262,轴孔262设有与中栓22外轴226上外螺纹2264相对应并螺接的内螺纹,外栓26表面设有环槽264。
固定弹簧28系套设于中栓22内轴224上。
组装转动栓20时,于中栓22内轴224销孔2244内嵌入弹簧销2246,将内栓24以其具卡制块244一端的轴孔242套设于中栓22的内轴224上,并令内栓24的卡制块244受弹簧销2246的限制,以仅可相对中栓22的内轴224作180°的往复转动;再将固定弹簧28套设于中栓22的内轴224上,并容置于卡制块244的轴孔242中,然后以E形垫片2248卡装设于中栓22的内轴224环槽2242处,从而将内栓24及固定弹簧28限制于内轴224上;将外栓26以其轴孔262套设于中栓22的外轴226上,并以外栓26轴孔262内螺纹与外轴226的外螺纹2264螺结。

图1、图5所示,内把手30具有呈碟状的固定部302、枢接于固定部302的把手部304及装设于固定部302与把手部304之间的扭转弹簧3042。扭转弹簧3042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固定部302及把手部304上。把手部304朝向固定部302的内端面中央设有对应并供转动栓20的内栓24穿设的方槽306。当把手部304相对于固定部302枢转时,藉由扭转弹簧3042对把手部304提供反向的回复力。内把手30组装时,将把手部304穿过固定部302,并以其内端面中央处方槽306套设于转动栓20的内栓24上;固定部302上设有供螺设于卡栓1049上控制钮105穿设的通孔308。内把手30系组装于锁闩10的侧盖104侧。
如图4、图8所示,外把手40具有呈碟状的固定部402、枢接于固定部402的把手部404、装设于固定部402与把手部404之间的扭转弹簧及装设于把手部404的锁心405。扭转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固定部402及把手部404上。把手部404朝向固定部402的内端面中央设有方槽408。
锁心405位于把手部404表面的外端设有钥匙孔406,其内端设有控制片409。外把手40组装时,将装设锁心405的把手部404穿过固定部402,并令锁心405的控制片409穿过把手部404方槽408延伸向转动栓20。外把手40系组装于锁闩10的壳体102侧。

图1、图8、图9所示,组装时,锁闩10系装设于门板50上;转动栓20系由内凸轮14的方孔146及外凸轮16的方孔166穿过锁闩10,并令中栓22的卡制部222容置于内凸轮14的方孔146中,外栓26容置于外凸轮16的方孔166中,并以两E形垫片27分别卡扣于中栓22卡制部222环槽2222及外栓26环槽264,藉由两E形垫片27抵靠于锁闩10两侧,以将转动栓20与锁闩10结合定位;再将内把手30组装于门板50内侧,并令内栓24穿入内把手30把手部304的方槽306内;继而将控制钮105穿过内把手30固定部302通孔308螺合于锁闩10侧盖104卡栓1049末端;接着再将外把手40组装于门板50外侧,并令外栓26自由端穿入外把手40把手部404的方槽408内;锁心405穿过方槽408的控制片409嵌合位于外栓26轴孔262中的中栓22外轴226嵌槽2262。
如图6、图7所示,当门锁未上锁时,控制钮105系呈朝远离锁闩10的方向拉出的状态,此时,外凸轮16未受螺合于控制钮105末端的卡栓1049卡制,故使用者可藉由转动外把手40而带动转动栓20的外栓26转动,并同时带动外凸轮16转动,此时外凸轮16肩部1644将推抵推抵片12翼部122的凸片1224向锁闩10后端移动,从而使得连接于推抵片12端部124的门闩126内缩至锁闩10内,以将门开启。
如图8、图9所示,当使用者欲将门锁上锁时,需由门板50内侧将控制钮105朝锁闩10压入,此时,控制钮105将推动螺合于其末端的卡栓1049,将卡栓1049末端推至外凸轮16的卡制缺口1642中,以将外凸轮16卡制不能转动,并同时使得穿设于外凸轮16方孔166内转动栓20的外栓26不能转动,此时,外把手40系呈不能转动的上锁状态。
如图8所示,将门锁上锁时,卡栓1049的凸点10492贴靠在内凸轮14操作块144的卡制缺口1442处的斜面1443侧。

图10、
图11所示,当门锁于上锁状态时,使用者可藉由转动内把手30将门开启,并解除上锁状态。当门锁于上锁状态时,控制钮105系呈压下的状态,卡栓1049末端卡制于外凸轮16卡制缺口1642中,同时卡栓1049的凸点10492位于内凸轮14卡制缺口1442侧,并贴靠在内凸轮14的斜面1443侧。此时,转动内把手30以带动内栓24转动,并藉由内栓24端面的卡制块244推抵弹簧销2246而带动中栓22内轴224及与其一体的中栓22卡制部222转动,并由卡制部222带动内凸轮14转动,使内凸轮14的操作块144肩部1444推抵推抵片12翼部122穿槽1222的凸片1224,推动推抵片12朝锁闩10后端移动,从而使得门闩126内缩入锁闩10内,以将门开启。
内凸轮14转动的同时,位于内凸轮14卡制缺口1442侧的卡栓1049的凸点10492将沿内凸轮14操作块144斜面1443向内把手30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栓1049末端脱离外凸轮16的卡制缺口1642,进而解除门锁的上锁状态。

图12、
图13所示,当门锁于上锁状态时,使用者可由外把手40钥匙孔406插入钥匙,以转动控制片409,因控制片409系嵌设于转动栓20中栓22外轴226的嵌槽2262内,故当控制片409被转动时,将转动中栓22并带动内凸轮14转动,而位于内凸轮14卡制缺口1442侧卡栓1049的凸点10492将沿内凸轮14操作块144的斜面1443向内把手30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栓1049末端脱离外凸轮16,便可解除门锁的上锁状态。又因内凸轮14的转动,将使得内凸轮14操作块144的肩部1444推抵于推抵片12翼部122穿槽1222凸片1224,推动推抵片12朝锁闩10后端移动,从而使得门闩126内缩入锁闩10内,以将门开启。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转动栓20中栓22的一面刻‘UP’,装配时,应将此面朝上,而转动栓20内栓24的一面刻有‘LH’(左开),另一面刻有‘RH’(右开),经由后拉并转动内栓24,使用者可自行轻易调整,使此门锁使用于左开门或右开门。当使用者转动内把手30时,仅带动转动栓20内栓24及中栓22卡制部222转动,不带动外栓26及外把手40。同样的,当转动外把手40时,仅带动外栓26而不联动内栓24、中栓22及内把手30。如此,当使用者转动内把手30(或外把手40)时,于门板50对侧的外把手40(或内把手30)并不会同时联动,使得使用者仅需克服所转动内把手30(或外把手40)侧的扭转弹簧的弹力,从而可轻松省力的开门。
当使用者以钥匙解锁并开门时,仅带动中栓22转动,中栓22内轴224的弹簧销2246系于内栓24端面及该端面卡制块224侧间的缺口中转动,并不带动内栓24及与内栓24联动的内把手30转动,故不需于转动时克服内把手30扭转弹簧3042的弹力;同时在中栓22转动中,外栓26亦停在原位而不带动外把手40转动,故而亦不会带动外把手40转动,亦即本实用新型以钥匙解锁开门时,仅需克服主弹簧13的弹力,而无需同时克服内把手30的扭转弹簧3042或外把手40的扭转弹簧的弹力,进而可确实达到省力的效果,尤其以钥匙转动时的力臂较小,这样的省力设计更显得与众不同。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以巧妙的结构配置提供一种可由门内侧按压控制钮105以将门锁锁上的锁具,此时除可由门外侧以钥匙解除门锁上锁状态并将门打开外,使用者若于门内侧,也可自然的转动内把手30,即可解除门锁上锁的状态并将门打开,可避免使用者于紧急的情况下,因惊慌而拼命转动已上锁的内把手30而被反锁于门内侧,亦即具有所谓防止惊吓的安全功能。
权利要求1.一种门锁,它包括锁闩、穿过锁闩的转动栓及组装于锁闩两侧的内、外把手;锁闩包括两相对侧设有圆孔的括壳体、设于壳体前端并可回缩入壳体的门闩、与门闩连接并滑动装置于壳体内推抵片、装设于壳体内并顶抵于推抵片的主弹簧、设于锁闩上连设一体成形有凸点卡栓的控制钮及分别由控制圈及一体连设的操作块构成的内、外凸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包括中栓、套设于中栓一端可带动中栓转动并与内把手连接的内栓及套设于中栓另一端可相对中栓转动并与外把手连接的外栓;转动栓穿设于壳体两相对侧圆孔及内、外凸轮控制圈,并令中栓及外栓分别卡制于内、外凸轮控制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把手装设有的锁心;锁心位于把手部表面的外端设有钥匙孔,其内端设有与转动栓中栓连接的控制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具有卡制部延设于卡制部两相对端的内轴及外轴;转动栓的内、外栓分别套设于中栓的内、外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外栓具有沿轴向贯穿藉以套设于中栓外轴上的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外轴近卡制部处的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外栓轴孔设有与中栓外轴上外螺纹相对应并螺接的内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外轴自由端设有自端面向卡制部供锁心控制片嵌合的嵌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内栓具有沿轴向贯穿藉以套设于中栓内轴上的轴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内栓紧邻中栓卡制部的端面一体凸设卡制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内轴近卡制部处设有嵌设抵靠于内栓卡制块侧弹簧销的销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内轴上套设有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内轴自由端嵌设有E形垫片;套设于中栓内轴上弹簧两端分别抵靠于E形垫片及内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及外栓上分别嵌设有抵靠于锁闩两侧面以将转动栓固定于锁闩上的E形垫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栓中栓的一面刻有表示装配时朝上的‘UP’,转动栓内栓的两面分别刻有表示适用于左、右开门的‘LH’、‘RH’。
专利摘要一种门锁。为提供一种可分别以钥匙及把手解锁、使用安全方便的锁,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锁闩、穿过锁闩的转动栓及组装于锁闩两侧的内、外把手;锁闩包括两相对侧设有圆孔的括壳体、设于壳体前端并可回缩入壳体的门闩、与门闩连接并滑动装置于壳体内推抵片、装设于壳体内并顶抵于推抵片的主弹簧、设于锁闩上连设一体成形有凸点卡栓的控制钮及分别由控制圈及一体连设的操作块构成的内、外凸轮;转动栓包括中栓、套设于中栓一端可带动中栓转动并与内把手连接的内栓及套设于中栓另一端可相对中栓转动并与外把手连接的外栓;转动栓穿设于壳体两相对侧圆孔及内、外凸轮控制圈,并令中栓及外栓分别卡制于内、外凸轮控制圈。
文档编号E05B55/14GK2504358SQ01264119
公开日2002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28日
发明者吴异麒 申请人:吴异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