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数字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字密码锁。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锁具有如下几种弹子保险锁、电子密码锁、报警密码锁、磁卡锁、指纹锁等,其中弹子保险锁的弹子与钥匙齿不超过20个,弹子的长短、钥匙齿的高低变化量不大,相同或相近似钥匙井的比例较大,互开率相当高,而各种电子密码锁、报警密码锁、磁卡锁、指纹锁等均需要用电,且结构复杂,容易出现故障,成本高,体积大,使用单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无需钥匙开启、故障率低、防盗性能强,密码编制阵容大,且体积小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一种数字密码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数字密码锁,它包括外盖板、锁芯及内盖板,在锁芯上设有开关旋钮、10-20个按键、固定螺钉、定位器;其中,在各按键上分别设有按键帽、按键杆、按键头,在各按键头下端设有调整螺钉,在各按键头的两边设有不对称的一个凹槽及两个凸块,在各按键头之间设有滑动块,滑动块上设有与各按键头相配合的凹槽及凸块,滑动块的一端设有凹槽,该凹槽与开关旋钮相连的开关杆上的凸块相配合,又与推动块相连,在推动块上设有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定位器下端的斜面凸块相连接,在各按键杆上设有定位卡,在开关杆下端设有四方形插键,该四方形插键与设在内盖板上的拨动器相连,在内盖板上设有内开关旋钮、调整窗口、锁舌及锁扣;其中在拨动器上设有拨动卡圈、拨动片,在拨动卡圈上设有一个扇形凸块及一个四方形插孔,扇形凸块与拨动片相接,四方形插孔与开关杆下端相连接,拨动片为7字型,在拨动片中间设有与内开关旋钮相连的连接孔、下端与设在内盖板上的锁舌相连。
定位卡与各按键杆上三角形滑动槽相配合,在U形条两边设有相对称的5-10个舌片,在舌片上设有固定定位卡的两个小孔。
在锁舌顶端上有一缺口,该缺口与设在内盖板上的触动器相配合,其中在触动器上设有触动杆、触动器连接套筒及触动头,该触动头为7字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保密性能高,无需钥匙开启,密码编制阵容大,安全可靠,使用范围广,按键的数量根据需要和用途任意选择,可做房屋门锁、保险箱锁、汽车门锁等。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图;图2为图1的B-B面剖视图;图3为图1A-A面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盖板左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盖板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滑动块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拨动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按键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触动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器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开关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推动块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U型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本实用新型装在有人进出的门上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首先根据自己的选择设定所需密码,把在外盖板2上的10-20个按键3分为两组,一组设定为常关按键,即密码按键,另组设定为常开按键,如图3、图4、图5、图8;通过调整窗口20,把自己选择的密码数对应各个按键帽3a,拧下该按键头3c下端的调整螺钉18,调整按键头3c的位置,把按键头3c下端的螺钉孔对准锁芯9的内侧,该按键为常关按键即密码键,当螺钉孔对准锁芯9的外侧时,该按键为常开按键。然后把调整螺钉18拧紧,密码设定好。
当要打开锁时,如图1,如果外盖板2上的各按键帽3a在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属正常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按下密码按键3,如图2、图3、图6、图8,按键3被U形条10上的定位卡11锁定,这时该按键头3c上的凸块往下移动一段距离,按键头3c上的凹槽刚好与滑动块4上的凹槽相对准,滑动块4被释放,这时的密码按键处于开启状态。滑动块4可以在滑动槽内移动。此时,提起定位器7,如图3、图7、图11、图12所示,定位器7下端斜面凸块脱离开推动块8的定位凹槽,推动块8在弹簧座19上的弹簧力作用下,推动滑动块4移动一段距离,滑动块4一端上的一字型凹槽脱离开关杆5上的凸块,开关杆5上的凸块被释放,开关杆5可以旋动,开关杆5一端与开关旋钮6相连接,另一端与内盖板15上的拨动器16上的拨动卡圈16a相连,如图3、图4、图5所示,旋动开关旋钮6,开关旋钮6带动开关杆5,开关杆5再带动拨动器16工作,拨动器16带动锁舌12做直线运动。当开关旋钮6旋转90度时带动开关杆5及拨动卡圈16a同样旋转90度,而拨动片16b在旋转50度左右时,就被卡圈16a的扇型凸块推至圆圈的外侧,定位不动;这时锁舌12在拨动片16b的带动下,从锁扣17回到内盖板15之中,锁被打开。
在这一过程中,开关杆5上的凸块带动推动块8又回到原来位置,如图10、图12所示,定位器7下端的斜面凸块在弹簧力作用下落入堆动块8上的定位槽内,推动块8被锁定。当门被推开3-5毫米时,如图4、图5、图9所示,触动器13上及触动器连接套筒13b触动杆13a脱离门框的压力,触动头13c在弹簧力作用下正好卡住锁舌12顶端上的缺口,把锁舌12锁定在内盖板15之中,当门被打开后,锁舌12不会弹出,开关旋钮6在手动和弹簧力作用下复位到原来位置时,滑动块4已在滑动槽内滑动四次回到原来位置,拨动器16上的拨动卡圈16a在开关杆5的作用下回到原来位置,拨动片16b在弹力作用下回到原位。这时锁处于开启状态。当需关门时,只需把门轻轻带上,如图5、图9所示,触动器13上的滑动杆13a在门框的作用下,使触动杆13a移动一段距离,触动头13c也跟着移动,当离开锁舌12上的缺口时,锁舌12在弹簧1弹力的作用下自动弹出,锁舌12插入锁扣17当中,门被插上。此时不管该锁是开启状态还是锁定状态都一样地关门。如在室内开门时,内开关旋钮14与拨动器16上的拨动片16b相连接,旋动内开关旋钮14,带动拨动片16b旋动,拨动片16b带动锁舌12作直线运动,锁舌12回到内盖板15当中,锁被打开。其中,锁心9通过螺钉21与外盖板2、内盖板15相连。
锁门时可采用二种方法锁门,第一种方法是密码按键复位法,即把开锁时按下的密码按键再按一次,如图2、图3、图6所示,按键3在定位卡11的作用下回到原位,按键头3c上的凸块插入滑动块4的凹槽内,滑动块4被锁定,当滑动块4锁定不能移动时,其它部件都不能移动,门锁处于上锁状态。第二种方法是再设置一组简单的密码用来锁门,如原来的密码为16890时,在锁门时,这几个密码按键不用复位,让它处于开启状态,重新设置一组新的密码,假如新密码为247或其它数字,现在只要按下247这三个按键就可把门锁上,下次开门或锁门只要按这三个键,这样就会出现16890-247这些按键不在正常位置。这样的目的就是增加保密性,又使开门或锁门的速度快捷。如果按键全部错乱,又忘了第二次设定的密码时,则须将所有的按键都恢复到正常位置,再用原来的密码开锁。以上设置密码时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及方法同开始设置密码时的原理和方法一样。
以上所述为安装在有内开装置的门上,如安装无内开装置的门上,则无需安装触动器13和内开关旋钮14。
权利要求1.一种数字密码锁,它包括外盖板(2)、锁芯(9)及内盖板(15),其特征在于在锁芯(9)上设有开关旋钮(6)、10-20个按键(3)、固定螺钉(21)及定位器(7);其中,在各按键(3)上分别设有按键帽(3a)、按键杆(3b)、按键头(3c),在各按键头(3c)下端设有调整螺钉(18),在各按键头(3c)的两边设有不对称的一个凹槽及两个凸块,在各按键头(3c)之间设有滑动块(4),滑动块(4)上设有与各按键头(3c)相配合的凹槽及凸块,滑动块(4)的一端设有凹槽,该凹槽与开关旋钮(6)相连的开关杆(5)上的凸块相配合并与设在锁芯(9)上的推动块(8)相连,在推动块(8)上设有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定位器(7)下端的斜面凸块相连接,在各按键杆(3b)上设有定位卡(11),在开关杆(5)下端设有四方形插键,该四方形插键与设在内盖板(15)上的拨动器(16)相连,在内盖板(15)上设有内开关旋钮(14)、调整窗口(20)、锁舌(12)及锁扣(17);其中在拨动器(16)上设有拨动卡圈(16a)、拨动片(16b),在拨动卡圈(16a)上设有一个扇形凸块及一个四方形插孔,扇形凸块与拨动片(16b)上端相接,四方形插孔与开关杆(5)下端相连接,拨动片(16b)为7字型,在拨动片(16b)中间设有与内开关旋钮(14)相连的连接孔,下端与设在内盖板(15)上的锁舌(1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密码锁,其特征在于在U形条(10)两边设有相对称的5-10个舌片,在舌片上设有固定定位卡(11)的两个小孔,定位卡(11)与设在各按键杆(3b)上的三角形滑动槽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字密码锁,其特征在于在锁舌(12)顶端上有一缺口,该缺口与设在内盖板(15)上的触动器(13)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数字密码锁,其特征在于在触动器(13)上设有触动杆(13a)、触动器连接套筒(13b)及触动头(13c),其中触动头(13c)为7字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字密码锁,它包括锁芯、外盖板及内盖板,在锁芯上设有开关旋钮及10-20个按键及定位器,其中在按键杆上的按键头两边设有不对称的一个凹槽及两个凸块,在按键头之间设有滑动块,滑动块两边分别设有5-10个相对应的凹槽及凸块,并与按键头上的凹槽及两个凸块相配合,滑动块一端上设有凹槽,该凹槽与开关旋钮相连的开关杆上的凸块相配合,并与推动块相连,在内盖板上设有内开关旋钮、锁舌、锁扣、拨动器。按下所设密码按键提起定位器,转动开关杆上的旋钮,通过开关杆上的凸块带动滑动块及拨动器工作,锁舌在拨动器作用下伸出或缩进锁扣之中。本实用新型无需钥匙开启,密码编制阵容大,防盗性能强,使用范围广。
文档编号E05B37/00GK2611518SQ0322725
公开日2004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5日
发明者祝和喜 申请人:祝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