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尤其是指一种利用锁心与旋钮未对应设立,使锁具的厚度得以缩减,而可适用多种尺寸的门窗,同时,并可在转动旋钮以启闭锁具时,能够更为省力。
背景技术:
参阅图8所示,一般应用于铝制门窗的门窗锁1结构,是于面板11、内侧板12及外侧板13间组立一锁心14、二连动臂15及一掣动件16;其中,锁心14的二侧相互贯通的锁轴孔141分别显露在内、外侧板12、13,并于锁心14的一侧固定一拨动件142,且令钥匙在插入锁轴孔141转动时,可一并带动拨动件142,该二连动臂15被重叠放置,并与内、外侧板12、13枢设,其拨口151恰可供拨动件142的末端嵌入,其另端的含口152则常保含置一穿于掣动件16上的导轴161,同时导轴161的二端分别穿置在内、外侧板12、13的导沟121、131处;另有一定位轴162穿设掣动件16,使掣动件16能够以定位轴162为轴心枢转。
使用时,是由室内或室外的锁轴孔141插入钥匙,并转动钥匙,以连动拨动件142旋转,再通过拨动件142拨动连动臂15,并由连动臂15来带动掣动件16旋转,作缩入或伸出的锁具启闭动作。其主要缺陷在于此种锁具不论是在室内或室外皆需以钥匙来进行锁具的启闭动作,因此,对室内使用者而言,使用上较为麻烦和不便,尤其当有危险状况发生时,将严重延迟室内使用者逃离危险状况的时机。
参阅图9-图10所示,为台湾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376123号。名称为[门窗锁之改良],设计出一种室外以钥匙操控,而室内免用钥匙操控的锁具,该锁具2包含有一面板21、一室内侧板22、一室外侧板23、一掣动件24、一组连动臂25、一锁心26、一控制件27及一转钮(图中未视),其中定位组装于面板21内侧及室内、外两侧板22、23间的掣动件24是由一定位轴241定位;另于掣动件24上设有一可位移于室内、外侧板22、23导沟221、231中的导轴242,该导轴242的两端是受一组连动臂25含置连动位移,而连动臂25则可受锁心26拨动件261拨动,并可受控制件27的拨动件271拨动;又该锁心26是设于室外侧板23的内板壁预定处,而控制件27则设于室内侧板22的内板壁预定处,并向外导接一转钮,且该锁心26的设立处恰正对着控制件27。其主要缺陷在于1、由于该锁心26的设立处恰正对着控制件27,造成整个锁具的厚度太厚,而无法应用在各种尺寸的门窗上,致使其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2、再者,当室内使用者于旋转转钮启闭锁具后,未再继续转动转钮,而使受转钮连动的拨动件271的突出部份位在连动臂25的拨口251处,将造成室外使用者欲以钥匙连动拨动件261拨转连动臂25时,该连动臂25的拨口251的一侧臂受到拨动件271的挡制,而无法顺利转动钥匙带动拨动件261拨动连动臂25,形成在操作上的困难瑕疵之处。
本发明人针对于上述二种传统的门窗锁具在使用上的缺点之处,本着求好的精神及理念,加以修正和改良,创造出本实用新型的门窗锁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主要是将旋钮经一连动齿轮柱上的旋钮齿轮啮连拨动片齿轮,通过拨动片齿轮带动拨动片拨动带动板,使连动齿轮柱不与锁心对应设立,以缩减锁具的厚度,令锁具可适用于各种尺寸的门窗,而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而且因旋钮间接连动拨动片,达到在转动旋钮时较为省力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包括有一面板、一室内侧板、一室外侧板、一锁心、一旋钮组、一带动板组及一掣动件,定位组装于面板、室内、外侧板间的掣动件及带动板组是分别以一枢柱定位,并在掣动件上设有穿置于带动板组的凹口,在室内、外侧板的导沟中移位的导柱,锁心与旋钮组各连动一拨动片,该拨动片拨转带动板组,令导柱受带动板组的带动在导沟中位移,其特征是该旋钮组的旋钮中设有连动片,该连动片依序穿过连动齿轮柱及旋钮齿轮,令旋钮通过连动片直接连动旋钮齿轮,该旋钮齿轮啮连一拨动片齿轮,同时拨动片齿轮与拨动片固接。通过转动旋钮,使之经连动片、旋钮齿轮及拨动片齿轮连动拨动片,且在拨动片推拨带动板组下控制掣动件的启闭。
该旋钮的一端固设有一旋钮后盖,该旋钮后盖设有一供该连动片穿设的长孔,使旋钮的转动一并带动连动片。该连动齿轮柱上设有定位柱,对应嵌在旋钮齿轮的卡孔处,令连动齿轮柱能够连动旋钮齿轮。该拨动片齿轮中央圆孔上具有缺槽,该缺槽对应该拨动片上的凸柱,令拨动片的齿轮连动拨动片。该带动板组设有二带动板,并在二板间设有连接柱,再分别以螺丝穿过该二带动板,且螺锁于连接柱的二端,将该二带动板组成一体。该二带动板之间枢设有二推动柱,该二推动柱供拨动片推拨,以连动该带动板转动。该连动片的表面设有多数道浅刻痕,以利于将其折断。
由于拨动片及锁心拨动片是利用推动枢设在上下带动板间的二推动柱,所以,当某一拨动片仍位于二推动柱间,而欲以另一拨动片拨动上下带动板时,可通过连动柱的枢转能力,化解某一拨动片所造成的阻力,令另一拨动片可以顺利拨转上下带动板。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侧的组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四。
图8是传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另一传统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另一传统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锁具的立体分解图,该门窗锁具包括有一面板3、一室内侧板4、一室外侧板5、一锁心6、一旋钮组7、一带动板组8及一掣动件9;其中,该锁心6、旋钮组7的一部份、带动板组8及掣动件9是设立在由面板3及室内、外侧板4、5所框围而成的空间内,而该旋钮组7的另一部份则组设在室内侧板4的另一侧,供室内使用者操作启闭锁具,又锁心6的锁孔是显露在室外侧板5外侧,供室外使用者以钥匙启闭锁具;该室内侧板4上设有多数只螺孔柱41、一导沟42及二枢孔43、44,该螺孔柱41是供螺丝55螺合锁设,导沟42是供导柱93的一端置设,而二枢孔43、44则分别供二枢柱85、94的一端穿置枢连;该室外侧板5上设有多数只穿孔51、一导沟52及二枢孔53、54,该穿孔51与室内侧板4的螺孔柱41相对应,且供螺丝55穿设,导沟52是供导柱93的另端置设,而二枢孔53、54则分别供二枢柱85、94的另端枢设组立;该锁心6上设有一拨动片61,可在钥匙插入锁孔并转动时,带动拨动片61;该旋钮组7是由旋钮71、旋钮面板72、连动片73、旋钮后盖74、连动齿轮柱75、旋钮齿轮76、拨动片齿轮77及拨动片78组成;该旋钮71的一端对应套嵌在旋钮面板72的透孔721处,并在旋钮71该端的端面上设螺孔711,再将连动片73的一端插入旋钮71的内孔712中,且以一旋钮后盖74盖设在旋钮面板72的另侧,该旋钮后盖74上具有长孔741及贯孔742,该长孔741恰可供连动片73穿设,该贯孔742则供固定螺丝743穿设,并锁设于旋钮71的螺孔711中;又,连动齿轮柱75中间有一通孔751,其另端凸出二定位柱752,于旋钮齿轮76的中央设有一长孔761,长孔761的二旁各有一半弧形的卡孔762,该卡孔762恰供连动齿轮柱75的定位柱752对应嵌入,而前述的连动片73在继续穿过连动齿轮柱75的通孔751后,容置于旋钮齿轮76的长孔761处;接着,该旋钮齿轮76啮连一拨动片齿轮77,该拨动片齿轮77在中央圆孔771的二侧各设一缺槽772,而在拨动片78对应与拨动片齿轮77相贴的端面上凸设二凸柱781,供嵌入拨动片齿轮77的缺槽722中,在拨动片78的中央设有一圆孔782,以通过圆孔782、771将拨动片78及拨动片齿轮77套设于锁心6的锁孔柱62上;该带动板组8由二带动板81、82二推动柱83、二连接柱84及一枢柱85所组成,于二带动板81、82上设有二枢孔811、821、二穿孔812、822、一穿设孔813、823及二卡口814、824,该二推动柱83的二端是分别嵌于二带动板81、82的枢孔811、821处,并令二推动柱83能够枢转,二连接柱84则对应置于二带动板81、82的穿孔812、822处,且分别以螺丝86穿过二带动板81、82的穿孔812、822,并各螺掣于连接柱84的二端,再将一枢柱85穿过二带动板81、82的穿设孔813、823,且使其二端分别枢连于室内、外侧板45的枢孔43、53,以令带动板组8可以枢柱85为轴心转动;该掣动件9上设有二贯通孔91、92,于其一贯通孔91中穿设一导柱93,该导柱93的二端在穿过二带动板81、82的卡口814、824后,是对应容置于室内、外侧板4、5的导沟42、52中,而另一贯通孔92则为供枢柱94穿设,该枢柱94的二端分别卡设于室内、外侧板4、5的枢孔44、54处,使该掣动件9能够以枢柱94为轴心转枢。
参阅图2及图3所示,于实施组立时,是先将锁心6固设于室内侧板4上,再于其锁心柱62依序套设拨动片78及拨动片齿轮77,且令拨动片齿轮77的缺槽772恰对应嵌套在拨动片78的凸柱781处;
接着,将连动齿轮柱75定位在室内侧板4上,并以其定位柱752穿设旋钮齿轮76的卡孔762,同时令旋钮齿轮76与拨动片齿轮77相啮合;再将二推动柱83及二连接柱84置于二带动板81、82之间,且分别对应枢孔811、821及穿孔812、822,再以螺丝86分别由二带动板81、82的穿孔812、822穿入,且锁设于连接柱84的二端,以将二带动板81、82、二推动柱83、二连接柱84组成一体的构造;然后将枢柱85的一端置于室内侧板4的枢孔43处,再将其穿过二带动板81、82的穿设孔813、823;继以另一设在室内侧板4的枢孔44上的枢94穿过掣动件9的贯通孔92,并令掣动件9上的导柱93的二端嵌于二带动板81、82的卡口814、824后,将其一端置于室内侧板4的导沟42中,接着,将面板3及室外侧板5与室内侧板4框围固设,并通过螺丝55穿过穿孔51锁掣于螺孔柱41,将前述各组件组立于室内、外侧板4、5间,这时,枢柱85、94及导柱93的另端恰分别对应嵌在室外侧板5的枢孔53、54及导沟52中;最后,将其置入且固定于门窗框条内,继续利用固定螺丝743穿过旋钮后盖74的贯孔742,并锁设于旋钮71的螺孔711,同时,将连动片73穿置在旋钮71内孔712及旋钮后盖74的长孔741后,再将旋钮面板72固定在门窗框条的外侧,而该连动片73的另端并深入室内侧板4,且穿置于连动齿轮柱75的通孔751、旋钮齿轮76的长孔761,使旋钮71能够连动旋钮齿轮76。
参阅图4-图5所示,室外的使用者即可利用钥匙插入锁心6的锁孔,并转动钥匙,使固设在锁心6上的拨动片61为钥匙带动旋转,而拨动片61旋转时,会拨动推动柱83,令带动板81、82在受拨动片61的拨动下而移位,且此一移位状态将连动掣动件9,同时该掣动件9因有导柱93、导沟42、52的导引,而呈伸出锁掣或缩入开启状,达到闭锁或开锁动作。
参阅图6-图7所示,室内使用者欲启闭锁具时,只要转动旋钮71,使旋钮71经连动片73连动连动齿轮柱75及旋钮齿轮76,又因旋钮齿轮76与拨动片齿轮77啮连,拨动片齿轮77再与拨动片78卡设,令转动旋钮71后,能够顺利带动拨动片78旋转,且据此推拨推动柱83,使带动板81、82偏转,并连动掣动件9进行开锁或闭锁。
此外,连动片73的表面具有多数道等距设立的浅刻痕731,以供锁具组立者视门窗框条壁面的厚度作连动片73长度的调整,即由浅刻痕731处折断连动片73,使连动片73的长度恰可连动旋钮齿轮76。
通过以上的实施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锁具较传统锁具是具有较佳的如下效果1、通过旋钮组的设计,使室内使用者不须再以钥匙进行锁具的启闭,不仅使用上相当方便,当有危险状况发生时,亦可尽速脱逃。
2、由于本实用新型将锁心及旋钮组的设立位置错开,使得整个锁具的厚度不致较薄,故可适用于厚度较薄等多种尺寸的门窗,而具有较佳的适用性。
3、因锁心的拨动片及旋钮组的拨动片所推拨者是枢设于二带动板间的推动柱,故可通过枢转的推动柱减少拨动片在推拨时的阻力,且纵使某一拨动片仍位于二推动柱之间,仍可因推动柱的枢转,而令另一拨动片顺利推拨拨动片,即操作上相当顺利。
4、再者,旋钮是经旋钮齿轮啮连拨动片齿轮后,方连动拨动片枢转,因此,于转动旋钮带动掣动件上锁、开锁时,比较省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能达到所预期的使用功效,又其所揭露的具有体构造,不仅未曾见诸于同类产品中,亦未曾公开于申请前,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包括有一面板、一室内侧板、一室外侧板、一锁心、一旋钮组、一带动板组及一掣动件,定位组装于面板、室内、外侧板间的掣动件及带动板组是分别以一枢柱定位,并在掣动件上设有穿置于带动板组的凹口,在室内、外侧板的导沟中移位的导柱,锁心及旋钮组各连动一拨动片,该拨动片拨转带动板组,令导柱受带动板组的带动在导沟中位移,其特征是该旋钮组的旋钮中设有连动片,该连动片依序穿过该连动齿轮柱及旋钮齿轮,该旋钮通过该连动片直接连动旋钮齿轮,该旋钮齿轮啮连一拨动片齿轮,该拨动片齿轮与拨动片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特征是该旋钮的一端固设有一旋钮后盖,该旋钮后盖设有一供该连动片穿设的长孔,该旋钮的转动一并带动该连动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特征是该连动齿轮柱上设有的定位柱对应嵌在该旋钮齿轮的卡孔处,该连动齿轮柱连动该旋钮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特征是该拨动片齿轮中央圆孔上具有缺槽,该缺槽对应该拨动片上的凸柱,该拨动片的齿轮连动该拨动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特征是该带动板组设有二带动板,该二板间设有连接柱,再分别以螺丝穿过该二带动板,且螺锁于连接柱的二端,将该二带动板组成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特征是该二带动板之间枢设有二推动柱,该二推动柱供拨动片推拨,以连动该带动板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其特征是该连动片的表面设有多数道浅刻痕。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的门窗锁的构造,主要是将旋钮经一连动齿轮柱上的旋钮齿轮啮连拨动片齿轮,且通过拨动片齿轮带动拨动片拨动带动板,使连动齿轮柱不与锁心对应设立,以缩减锁具的厚度,令锁具可适用于各种尺寸的门窗,而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而且因旋钮间接连动拨动片,故在转动旋钮时较为省力。
文档编号E05B65/02GK2677519SQ20032013037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5日
发明者王颂鸣 申请人:王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