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432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锁扣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锁扣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适用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锁扣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折叠式电子装置,如笔记本型计算机(Notebook)、随身DVD/VCD播放器(portableDVD/VCDplayer)、多媒体播放器(multimediaviewer)等,皆会设有一卡扣机构,为了携带或不使用时,利用该卡扣机构将折叠式电子装置的二个板体紧紧扣住,不会因行走时的摇摆或外力使该二个板体相互碰撞,造成装置损坏,且可避免灰尘等外来物(如水),进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二个板体之间。灰尘等外来物不仅会造成板体间接触表面的污垢,更会因外来物通过板体的空隙进入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内部电路等,使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发生故障。利用卡扣机构将折叠式电子装置的二个板体紧紧扣住,可避免不经意的碰撞或板体上的零件掉落等状况发生;因该,卡扣机构的设计非常重要,如设计不佳,不仅无法达到上述目的,更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现就应用在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卡扣机构,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一般具有卡扣机构12的折叠式电子装置,该图是以随身DVD播放器表示,它包括一上板体10、一以连接件(未标出)与上板体10枢接的下板体11,如该即形成一可折叠的构造。上板体10是具有一显示屏100(如液晶屏幕),下板体11则具有一光驱110及用来操控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多个控制钮111,在上板体10的显示屏100上端二侧具有二个卡扣机构12,并在下板体11对应上述卡扣机构12之处各设有一卡扣孔13,供卡扣机构12卡合。该卡扣机构12以外观而言,包括有一操控钮120(内部配有一弹簧,未标出)及一受该操控钮120控制的勾体121,其操作方式是用操控钮120上推的方式,如图2A的箭头所示,将勾体121往上扳动,再将上板体10与下板体11相互靠合,如图2B所示,利用操控钮120的弹力回复原理,令操控钮120往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如图2C的箭头所示,以勾体121的卡掣部122卡合在卡扣孔13的内部沟槽130,如图3所示,使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上、下板体10、11能紧紧固定相合,如图2D所示,即可让使用者携带行走,若需开启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只需以相反的操作步骤,即可开启使用。由上述现有的卡扣机构12可明显看出有下列问题该卡扣机构12的操控钮120是外露在折叠式电子装置的二侧,若折叠式电子装置呈闭合状态时(如图2D所示),容易因不可预知的状况(如在携带行走间无意碰撞到外物),使操控钮120往上位移,连动勾体121的卡掣部122离开卡扣孔13的内部沟槽130,令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上、下板体10、11分离,造成卡扣机构12失去原本的功能;再有,若折叠式电子装置呈开启状态时(如图2A所示),卡扣机构12的勾体121是凸出于上板体10的表面,容易因不可预知的状况(如不经意的外物碰撞),使勾体121发生弯曲甚至断裂等情事,造成卡扣机构12无法继续使用,若将该折叠式电子装置送至厂商以进行维修,不仅要需要一定的费用,也有浪费很多时间。综上所述,现今应用在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卡扣机构,存在上述种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扣结构,能够保证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的锁固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扣结构,能够避免折叠式电子装置在开启时因外物碰撞造成锁扣结构的损坏。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扣结构,避免折叠式电子装置在闭合时,因不当碰撞发生开启问题。为达成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锁扣结构适用于预先设有一具第一孔洞及第二孔洞的腔体及对应第一孔洞设有一卡合孔的折叠式电子装置,该结构包括一配置在该折叠式电子装置腔体内的承载件;一对应该腔体第一孔洞的位置配设在该承载件上的卡合件,该卡合件可相对该承载件转动,供该卡合件在该第一孔洞开启外凸或收合内藏;以及一对应该腔体第二孔洞的位置配设在该承载件上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可相对该承载件移动,利用该控制组件的位移带动该卡合件的旋转,令该卡合件开启外凸时能够连接到该卡合孔,固定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再借由该控制组件的二次位移锁固该呈开启外凸状态的卡合件,进一步固定该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与现有的锁扣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开启外凸后的卡合件,穿设到电子装置中对应于第一孔洞位置的卡合孔,固定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并以控制组件的二次位移,提供呈开启外凸状态且令折叠式电子装置闭合固定的卡合件一锁定效果,更可借由控制组件的位移或卡合件的旋转位移,令卡合件呈现开启外凸或收合内藏状态。如比,不仅可利用收合内藏的卡合件防止外物碰撞,更可利用开启状态的卡合件固定以及锁定已闭合固定的折叠式电子装置,避免不经意碰触控制组件开启折叠式电子装置。图1是现有具有卡扣机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A至图2D是一连续作动示意图,表示现有具有卡扣机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进行闭合时的作动方式;图3是现有具有卡扣机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呈闭合状态时的部份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的控制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7A至图7E是一连续作动立体示意图,表示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闭合、锁固的作动方式;图8A至图8F是一连续作动部分剖面示意图,表示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用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闭合、锁固的作动方式;图9A至图9B是一部分连续作动剖面示意图,表示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用在一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的锁定作动方式,它图8E及图8F的俯视图;图10A至图10F是一连续作动立体示意图,表示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用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开启的作动方式;图11A至图11E是一连续作动部分剖面示意图,表示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用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开启的作动方式;以及图12是一外观立体示意图,表示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的另一实施形态。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的外观立体及分解示意图,配合该二个示意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其中须注意的是,该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在该附图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组件,且所显示的组件并非以实际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及尺寸比例等加以绘制,其实际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及尺寸比例是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组件布局形态可能更为复杂。图4及5图是本实用新型应用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50(如图7A及图7B所示)的锁扣结构,该锁扣结构包括一配置在上述折叠式电子装置50内的承载件20、一配设在上述承载件20的卡合件30及一配设在上述承载件20的控制组件40。上述卡合件30是可相对于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呈现开启外凸或收合内藏状态。该卡合件30在开启外凸状态时,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是呈闭合状态的固定效果。在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在开启状态时,该卡合件30借由旋转位移,可收合内藏在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中,避免折叠式电子装置在开启时因外物碰撞造成锁扣结构损坏。上述控制组件40是以位移方式,使上述卡合件30相对于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呈开启外凸状态,并以二次位移方式,锁定该呈开启外凸状态的卡合件30,进而锁固呈闭合状态且已固定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避免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在闭合时,因外界不当碰撞而发生开启问题。上述的承载件20、卡合件30及控制组件40的实施过程如下。上述承载件20对应卡合件30设有一第一枢接部200,且卡合件30对应第一枢接部200设有一第二枢接部300,第一枢接部200与第二枢接部300的相互接设,提供卡合件30一旋转位移效果;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枢接部200与第二枢接部300分别是二个圆弧体与轴体,且圆弧体各具有一第三孔洞205,供轴体接设。上述卡合件30的第二枢接部300更匹配有一第一弹性组件301,利用第二枢接部300穿过第一弹性组件301并穿设第一枢接部200,令卡合件30旋转位移时,具有弹性回复效果;如图4及5图所示,上述第一弹性组件301是一弹簧,特别是一种扭力弹簧(torsionspring);上述承载件20对应卡合件30设有一第四孔洞201,供该卡合件30穿过第四孔洞201作旋转位移。上述承载件20对应控制组件40设有一第一滑移部202,且控制组件40对应第一滑移部202设有一第二滑移部400,第二滑移部400与第一滑移部202相互嵌合,提供控制组件40一位移效果;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滑移部202具有至少二个相对的轨道,供第二滑移部400嵌合,第二滑移部400是一板体。上述承载件20对应控制组件40更设有一第一接设部203,且控制组件40对应第一接设部203设有一第二接设部401,承载件20的第一接设部203与控制组件40的第二接设部401更匹配有一第二弹性组件402,利用第一接设部203与第二接设部401分别穿设在第二弹性组件402的二端,令控制组件40在位移时,具有弹性回复效果;如图5及6图所示,上述第一接设部203及第二接设部401是一圆轴,且第二弹性组件402是一弹簧,特别是一种压缩弹簧(pushingspring)。上述控制组件40对应卡合件30设有第一卡固部403,且卡合件30对应第一卡固部403设有一第二卡固部302,开启外凸状态的卡合件30相对承载件20作旋转位移,使第一卡固部403与第二卡固部302相互卡合,令卡合件30呈收合内藏状态。相对的,以控制组件40相对承载件20作位移,使第一卡固部403与收合内藏状态的卡合件30的第二卡固部302相互分离,令卡合件30呈开启外凸状态;如图5及6图所示,上述第一卡固部403及第二卡固部302分别是一块体及一卡孔。上述承载件20对应控制组件40设有一制动部204,且控制组件40对应制动部204设有一止档部404,控制组件40在承载件20上作位移,使制动部204卡掣止档部404,令控制组件40停止位移;控制组件40对应卡合件30设有一第一锁固部405,且卡合件30对应控制组件40设有一第二锁固部303,控制组件40的止档部404位移越过承载件20的制动部204,使第一锁固部405与第二锁固部303相互卡固,令卡合件30形成一锁定状态;如图5及6图所示,上述止档部404是一弧型凸块,且第一锁固部405及第二锁固部303分别是一柱体及一锁孔。另上述控制组件40设有一操作部406,供使用者操控控制组件40位移在承载件20上;如图4、图5及图6所示,上述操作部406是一推钮。上述卡合件30的一端设有一卡掣部304(如图5所示,该卡掣部304是一钩状体),控制组件40对应卡合件30设有一开启部407(如图6所示,该开启部407是一扳体),上述卡掣部304及开启部407的作用将配合作动作说明。图7A至图7E是借由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用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50的连续动作立体示意图,表示闭合且锁固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的动作方式,更以部分放大图,清楚显示锁扣结构的外观动作。图7A是一折叠式电子装置50,图中是一随身DVD播放器,它具有一上板体500及一以连接件(未标出)与上板体500枢接的下板体501,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对应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在其上板体500的二侧上方设有一具有第一孔洞502及第二孔洞503的腔体(未标出,以下所述的腔体也未标出),供设置锁扣结构,并以锁扣结构的卡合件30及控制组件40配设于上述腔体的第一孔洞502及第二孔洞503,且折叠式电子装置50对应第一孔洞502在其下板体501设有一卡合孔504,供使用者利用锁扣结构的卡合件30卡合,锁固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上述承载件20的第四孔洞201尺寸的大小也需对应于第一孔洞502的设置,提供卡合件30顺利穿过第四孔洞201及第一孔洞502作旋转位移;如图7B所示,使用者要将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闭合时,先操控上述控制组件40的操作部406,将控制组件40向下作位移,卡合件30则会自动弹起,从收合内藏状态变为开启外凸状态,并请一同配合参考图8A及图8B,它是以控制组件40相对承载件20作位移,使第一卡固部403与收合内藏状态的卡合件30的第二卡固部302相互分离,令卡合件30呈开启外凸状态,如图7C、图7D所示,再将折叠式电子装置50的上、下板体500、501相互靠合,利用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固定。请一同配合参考图8C及图8D图,它是以上述卡合件30的一端所设的卡掣部304卡合折叠式电子装置50卡合孔504对应上述卡掣部304所延伸设置的卡沟505,对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进行固定,该时,承载件20的制动部204是卡掣控制组件40的止档部404,阻止控制组件40因第二弹性组件402的弹力所作的回复位移。如图7E所示,若使用者要将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锁定,则可利用控制组件40二次位移方式,锁定呈开启外凸状态的卡合件30,借以锁固呈闭合状态且已固定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请一同配合参考图8E及图8F图,它是用上述控制组件40的第一锁固部405与卡合件30的第二锁固部303相互卡固,令卡合件30形成一锁定状态,再请配合参考图9A及9B图,从图中可更清楚看出,使用者是利用控制组件40向图中箭头方向推动,即可将控制组件40的止档部404位移越过承载件20制动部204,使第一锁固部405与第二锁固部303相互卡固,固定且锁定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完成即形成一呈闭合且锁固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供使用者方便的携带。图10A至图10F是借由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用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50的连续作动立体示意图,表示闭合且呈锁固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的开启方式,更以部分放大图,清楚显示锁扣结构的外观作动。图10A是一呈闭合且锁固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开启时,需先如图10B所示的箭头方向,利用控制组件40的操作部406将控制组件40作位移,以开启呈锁定状态的卡合件30,并请一同配合参考图11A,它是将上述控制组件40的第一锁固部405与卡合件30的第二锁固部303相互分离,令卡合件30解除锁定状态。再如图10C所示的箭头方向,利用控制组件40的操作部406将控制组件40作位移,并将折叠式电子装置50的上、下板体500、501分离,即可开启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图11B及11C图是利用上述控制组件40所设置的开启部407扳动呈开启外凸状态且令该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固定的卡合件30,提供卡合件30一转动位移效果,令卡合件30的卡掣部304离开卡合孔504的卡沟505,使折叠式电子装置50形成一可开启状态。又如图10D所示,控制组件40会因第二弹性组件402的弹力自动向图中箭头方向回复,若要将卡合件30收合内藏,即将卡合件30如图10E所示箭头方向压入即可,完成后如图10F所示,即形成一呈开启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请配合参考图11D及11E图,它是利用上述控制组件40第一卡固部403与卡合件30的第二卡固部302相互卡合,令卡合件30收合内藏,在折叠式电子装置50的上板体500呈一收藏状态。为了表现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的另一实施形态,特以图12说明本实用新型锁扣结构应用在一笔记本型计算机(Notebook),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在各种折叠式电子装置50上,特别是便携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如随身DVD/VCD播放器(portableDVD/VCDplayer)、多媒体播放器(multimediaviewer)、随身听(CD/MD/Tapeplayer)、翻译机(translationpad)、数字照相机(digitalcamera)、数字摄像机(DV)、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投影机(projector)、扫瞄仪(scanner)、手机(cellphone)、摇控器(remotecontrol)等,故本实用新型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由上述说明及附图,可清楚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其详细的实施及动作方式,它提供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一固定效果,更借由控制组件40的位移或卡合件30的旋转位移,令卡合件30呈现开启外凸或收合内藏状态,并以控制组件40的二次位移,提供呈开启外凸状态且令该折叠式电子装置50闭合固定的卡合件30一锁定效果,不仅可利用收合内藏的卡合件30,防止外物碰撞,更可锁定已闭合固定的折叠式电子装置50,避免不经意碰触控制组件40而开启折叠式电子装置50。权利要求1.一种锁扣结构,提供一折叠式电子装置锁固,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对应该锁扣结构设有一具第一孔洞及第二孔洞的腔体,且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对应该第一孔洞设有一卡合孔,供使用者利用该锁扣结构的卡合,锁固呈闭合状态的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锁扣结构包括一配置在该折叠式电子装置腔体内的承载件;一对应该腔体第一孔洞的位置配设在该承载件上的卡合件,该卡合件可相对该承载件转动,供该卡合件在该第一孔洞开启外凸或收合内藏;以及一对应该腔体第二孔洞的位置配设在该承载件上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可相对该承载件移动,利用该控制组件的位移带动该卡合件的旋转,令该卡合件开启外凸时能够连接到该卡合孔,固定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再借由该控制组件的二次位移锁固该呈开启外凸状态的卡合件,进一步固定该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件对应该卡合件设有一第一枢接部,且该卡合件对应该第一枢接部设有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的相互接设,提供该卡合件一旋转位移效果。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合件的第二枢接部匹配有一第一弹性组件,利用该第二枢接部穿过该第一弹性组件并穿设该第一枢接部,令该卡合件旋转位移时具有弹性。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接部是二个圆弧体,且该圆弧体各设有一第三孔洞,供接设该第二枢接部。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接部是一轴体。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组件是一弹簧。7.如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组件是一扭力弹簧。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件对应该第一孔洞及该卡合件设有一第四孔洞,供该卡合件穿过该第四孔洞及该第一孔洞作旋转位移。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合件的一端设有一卡掣部,且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卡合孔对应该卡掣部延伸设有一卡沟,该卡掣部与该卡沟相互卡合,固定呈闭合状态的该折叠式电子装置。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件对应该卡合件设有一开启部,该开启部扳动呈开启外凸状态且令该闭合状态的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固定的该卡合件,提供该卡合件一转动位移效果,令该卡合件的卡掣部离开该卡合孔的卡沟,使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形成一可开启状态。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卡掣部是一钩状体。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开启部是一扳体。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件对应该控制组件设有一第一滑移部,且该控制组件对应该第一滑移部设有一第二滑移部,该第二滑移部与第一滑移部相互嵌合,提供该控制组件一位移效果。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移部具有至少二个相对的轨道,供该第二滑移部嵌合。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移部是一板体。16.如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件对应该控制组件设有一第一接设部,且该控制组件对应该第一接设部设有一第二接设部,该承载件的第一接设部与该控制组件的第二接设部更匹配有一第二弹性组件,利用该第一接设部与该第二接设部分别设置在该第二弹性组件的二端,令该控制组件在位移时,具有弹性效果。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设部及该第二接设部是一圆轴。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组件是一弹簧。19.如权利要求16或18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组件是一压缩弹簧。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件对应该卡合件设有第一卡固部,且该卡合件对应该第一卡固部设有一第二卡固部,呈开启外凸状态的该卡合件相对该承载件作旋转位移,使该第一卡固部与该第二卡固部相互卡合,令该卡合件收合内藏,且在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呈一收藏状态,相对的,该控制组件相对该承载件作位移,使该第一卡固部与呈收合内藏状态的该卡合件的第二卡固部相互分离,令该卡合件呈开启外凸状态。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固部是一块体。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卡固部是一卡孔。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件对应该控制组件设有一制动部,且该控制组件对应该制动部设有一止档部,该控制组件在该承载件上作位移,使该制动部卡掣该止档部,令该控制组件停止位移。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件对应该卡合件设有一第一锁固部,且该卡合件对应该控制组件设有一第二锁固部,该控制组件的止档部位移越过该承载件的制动部,使该第一锁固部与第二锁固部相互卡固,提供呈开启外凸状态且固定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该卡合件一锁定效果。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止档部是一弧型凸块。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锁固部是一柱体。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锁固部是一锁孔。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组件设有一操作部,供该使用者令该控制组件位移在该承载件。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操作部是一推钮。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折叠式电子装置包括一上板体及一下板体,该锁扣结构是设在该上板体中,该卡合孔是设在该下板体中。31.如权利要求1或30所述的锁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折叠式电子装置是一笔记本型计算机、随身DVD/VCD播放器、多媒体播放器、随身听、翻译机、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个人数字助理、投影机、扫瞄仪、手机、摇控器中的一个。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扣结构包括一配置于该电子装置腔体内的承载件、一配设于该承载件上并可相对其转动的卡合件以及一配设在承载件上并可相对其移动的控制组件,利用该控制组件移动带动卡合件转动,使卡合件产生开启外凸,进而固定呈闭合状态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再以该控制组件的二次位移锁固该呈开启外凸状态的卡合件;本实用新型不仅可利用收合的卡合件,防止外物碰撞,更可锁定已闭合固定的折叠式电子装置,避免碰触控制组件开启折叠式电子装置。文档编号E05B63/00GK2758403SQ20052000020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申请日期2005年1月5日优先权日2005年1月5日发明者朱钦豪,翁世雄申请人:英保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