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拨叉保险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锁和门锁等锁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在锁具中的强度增强的拨叉保险钮。
背景技术:
目前防盗锁和门锁等锁具内所用的拨叉保险钮呈轴心设有通孔的圆柱状,一般都由铜或铝锌合金铸造而成,因此强度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易钻、易撬,防盗性能差,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据此考虑采用钢材来制成拨叉保险钮,但是钢材不能采用铸造工艺,所以对拨叉保险钮作了如下的结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了目前锁具内的拨叉保险钮强度不够,易钻、易撬,防盗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强度增强,不易钻、不易撬,防盗性能好的拨叉保险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两块互相平行的块体和设于两块体一侧的连接件,所述的两块体通过所述的连接件构成一整体,所述的块体的中心设有通孔。通过这样的结构改进,可以把原有的拨叉保险钮由铜或铝锌合金铸造而成改为现在由钢板一体制成,增强了拨叉保险钮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块体的外侧设有圆形凸台,内侧为直径小于圆形凸台的圆形凹面。两侧的圆形凸台正好能从锁壳的底、盖上的锁孔或手柄孔处凸出,有利于拨叉保险钮在锁壳内的安装,锁孔或手柄孔口正好卡住圆形凸台,使拨叉保险钮能灵活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的块体呈圆形。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件和块体等壁厚。便于用钢板一体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为一字形通孔或十字花形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块体的另一侧还设有柄。
作为优选,所述的柄和块体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等厚。便于用钢板一体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柄为长条形柄或侧边设有弯钩的扇形柄。
作为优选,所述的拨叉保险钮由钢板一体制成。有效增强拨叉保险钮的强度,使之不易钻、不易撬,防盗性增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的结构改进,实现了拨叉保险钮可用钢板一体制成,有效增强了拨叉保险钮的强度,使之不易钻、不易撬,防盗性增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展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主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展开示意图。
图中1.块体,2.连接件,31.一字形通孔,32.十字花形通孔,4.圆形凸台,51.长条形柄,52.扇形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拨叉保险钮包括两块互相平行的块体1和设于两块体1一侧的连接件2,两块体1通过连接件2构成一整体,两块体呈圆形,两块体1的外侧设有与之同轴的圆形凸台4,内侧为直径小于圆形凸台的圆形凹面,块体1的中心设有一字形通孔31,连接件2和块体1等壁厚。整个拨叉保险钮由钢板一体冲压后拗制而成,有效增强了拨叉保险钮的强度。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拨叉保险钮的两块体1的另一侧各设有柄,设在一块块体上的柄为长条形柄51,设在另一块块体上的柄为侧边设有弯钩的扇形柄52,块体和设在其上的柄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等厚,两块体的轴心均设有十字花形通孔32。其余的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1.一种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互相平行的块体(1)和设于两块体(1)一侧的连接件(2),所述的两块体(1)通过所述的连接件(2)构成一整体,所述的块体(1)的中心设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块体(1)的外侧设有圆形凸台(4),内侧为直径小于圆形凸台(4)的圆形凹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块体(1)呈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2)和块体(1)等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为一字形通孔(31)或十字花形通孔(3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块体(1)的另一侧还设有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柄和块体(1)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等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柄为长条形柄(51)或侧边设有弯钩的扇形柄(52)。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叉保险钮由钢板一体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拨叉保险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叉保险钮由钢板一体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在锁具中的拨叉保险钮,包括两块互相平行的块体和设于两块体一侧的连接件,所述的两块体通过所述的连接件构成一整体,两块体和连接件等壁厚,两块体呈圆形,两块体的外侧设有与之同轴的圆形凸台,内侧为直径小于圆形凸台的圆形凹面,两块体的中心设有一字形通孔或十字花形通孔。整个拨叉保险钮由钢板一体冲压后扭制而成,有效增强了拨叉保险钮的强度,使之不易钻、不易撬,防盗性增强。
文档编号E05B15/16GK2816237SQ200520015039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1日
发明者夏士林 申请人:夏士林